[1] |
张其仔. 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8,9(246):58-68.
|
[2] |
魏后凯. 大都市区新型产业分工与冲突管理——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2):28-34.
|
[3] |
樊福卓. 地区专业化的度量[J].经济研究,2007,9:71-83.
|
[4] |
高振宇,王益.我国能源生产率的地区划分及影响因素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9):46-57.
|
[5] |
王丹枫.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特征——基于1995~2007年31个省域数据的分位点回归分析[J].财经研究,2010,36(7):104-113.
|
[6] |
何德旭,姚战琪.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J].中国工业经济,2008,(5):46-56.
|
[7] |
郭晔,赖章福. 政策调控下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工业经济,2011,4:74-83.
|
[8] |
李钢,廖建辉,向奕霓.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与路径—中国第二产业占GDP 的比例过高了吗?[J]中国工业经济,2011,(10):16-26.
|
[9] |
陈秀山,徐瑛.中国制造业空间结构变动及其对区域分工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8,(10):104-116.
|
[10] |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 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和制度效应——基于一个随机前沿模型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2):58-67.
|
[11] |
王岳平,葛岳静. 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分析[J].管理世界,2007,(2):61-68.
|
[12] |
段志刚,李善同. 北京市结构变化的可计算性一般均衡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2):86-94.
|
[13] |
张友国. 电价波动的产业结构效应——基于CGE 模型的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6-41.
|
[14] |
林伯强,牟敦国. 能源价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CGE) 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8,(11):88-101.
|
[15] |
何建武,李善同. 二氧化碳减排与区域经济发展[J].管理评论,2010,22(6):9-16.
|
[16] |
董万好,刘兰娟.财政科教支出对就业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基于CGE模拟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2,(2):41-52.
|
[17] |
李丽,陈迅,汪德辉.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预测:基于动态CGE 模型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9,(1):5-16.
|
[18] |
孙翊,王铮.中国多区域社会保障均衡的政策模拟[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4):95-106.
|
[19] |
李娜,石敏俊,袁永娜.低碳经济政策对区域发展格局演进的影响——基于动态多区域CGE模型的模拟分析[J].地理学报,2010,65(12):1570-1580.
|
[20] |
孙翊,王铮. 增长、通胀、内需与人民币升值问题——基于动态多区域CGE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26(5):526-535.
|
[21] |
李善同,齐舒畅,许召元. 2002年中国地区扩展投入产出表:编制与应用模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
[22] |
孙翊. 中国多区域社会公平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建模与模拟分析[D].北京: 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2009:1-193.
|
[23] |
朱艳鑫. 中国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政策模拟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北京: 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1-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