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3, Vol. 33 ›› Issue (6): 703-709.doi: 10.13249/j.cnki.sgs.2013.06.703
收稿日期:
2012-07-06
修回日期:
2012-11-02
出版日期:
2013-08-20
发布日期:
2013-08-2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胡 浩(1984-),男,河南周口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地缘环境。E-mail:
基金资助:
Received:
2012-07-06
Revised:
2012-11-02
Online:
2013-08-20
Published:
2013-08-20
摘要: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产生发展的过程是旅游城市宏观管理和基础设施空间效益组织的过程,也是伴随着中国现代旅游和城市建设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近20 a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其空间分布的地域差异和交通可达的空间效益差异。基于ArcGIS空间定位和空间分析技术,对全国尺度、省级尺度、地市尺度下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空间格局及其1 h、2 h、3 h交通可达的地区差异进行宏、中、微观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交通可达的地区差异与其全国范围的空间分布差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以大理市到黑河市3 h交通可达范围的连线为界限,呈明显的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地理格局形态,不同时间距离的区域经济差异同时表现出以优秀旅游城市为中心的距离衰减特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发展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图分类号:
胡浩.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布及其交通可达的地区差异分析[J]. 地理科学, 2013, 33(6): 703-709.
Hao HU. Regional Difference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ts Transport Accessibility of Chinese Excellent Tourism Citie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33(6): 703-709.
表1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各可达圈层覆盖地市社会经济指标"
可达时间 | 数目 (个) | 面积 (km2) | 常住人口 (万人) | 年末人口 (万人) | GDP (亿元) | 人均GDP (元/人) | 农村居民人均 纯收入(元) | 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元) |
---|---|---|---|---|---|---|---|---|
1 h | 255 | 5175099 | 106957.9 | 110133.3 | 403443 | 33175.74 | 6815.83 | 17745.00 |
占全国比重(%) | 76.58% | 54.34% | 84.01% | 82.91% | 91.75% | - | - | - |
2 h | 301 | 6631399 | 119696.2 | 124820.1 | 427429.1 | 31612.81 | 6542.55 | 17258.14 |
占全国比重(%) | 90.39% | 69.63% | 94.02% | 93.97% | 97.20% | - | - | - |
3 h | 317 | 7127020 | 124624.9 | 130340.9 | 435337.2 | 30910.36 | 6411.42 | 17072.43 |
占全国比重(%) | 95.20% | 74.83% | 97.89% | 98.12% | 99.00% | - | - | - |
[1] | 陈家刚. 旅游城市空间布局[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
[2] | 汪德根,陈田. 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2011,31(5):528-536. |
[3] | 魏小安. 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
[4] | 曲颖,李天元.基于旅游目的地品牌管理过程的定位主题口号评价——以我国优秀旅游城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8,23(1): 30-35. |
[5] | 谢朝武,李玉红.基于网络知名度分析的我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形象口号设计研究[J].人文地理,2010,25(3):134-138. |
[6] | 王京传,李天元.旅游目的地品牌标识评价研究——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例[J].旅游学刊,2012,27(2):43-51. |
[7] | 徐小波.纵横聚焦:旅游城市连绵区文化资源整合的必然趋势——以宁镇扬旅游文化圈为例[J].旅游学刊,2007,22(11):21-27. |
[8] | 马勇,李芳.上海世博效应与湖北长江旅游城市群互动发展创新思考[J].世界地理研究,2010,19(1):44-48. |
[9] | 侯志强,施雅岚.中国旅游城市群竞争力比较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1,(2):42-46. |
[10] | 郭伟,索虹,陈红梅.我国中小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J].学术交流,2008,(11):136-139. |
[11] | 胡浩,王姣娥,金凤君.基于可达性的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旅游潜力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6):808-816. |
[12] | 宋秋. 旅游城市居民游憩消费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08,(2):144-146. |
[13] | 李仁杰,杨紫英,孙桂平,等.大城市环城游憩带成熟度评价体系与北京市实证分析[J].地理研究,2010,29(8):1416-1426. |
[14] | 南颖,胡浩,朱锋,等.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地圈层分析方法研究——以延吉市为例[J].人文地理,2012,27(2):62-66. |
[15] | 杨桂华. 昆明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J].经济问题探索,1998,(6):43-45. |
[16] | 汪清蓉,余构雄.基于生态位的长三角区域旅游城市竞合态势及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6):112-118. |
[17] | 郭伟,郝娟,王会层.基于生态位测评的区域旅游城市空间格局研究[J].生态经济,2011,(3):126-129. |
[18] | 李玲玲. 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的城市文化建设——以广东东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2):344-346. |
[19] | 党亚茹,陈韦宏.基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航空客运网络分析[J].旅游学刊,2011,26(2):13-19. |
[20] | 张继平,常学礼,曹艳英,等.基于GIS的烟威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分析[J].测绘科学,2007,32(6):182-184. |
[21] | 曹芳东,吴江,徐敏,等.长江三角洲城市一日游的旅游经济空间联系测度与分析[J].人文地理,2010,25(4):109-114. |
[22] | 戴学军,丁登山,林岚.长三角地区旅游圈吸引物体系空间结构聚集分形特征[J].地理研究,2010,29(12):2189-2200. |
[23] | 王永明,马耀峰,王美霞.北京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特征及路径[J].经济地理. 2011,31(6):1019-1024. |
[24] | 石惠春,王晖.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心城市旅游经济空间联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4):189-193. |
[25] | 张蕾.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体系分析[J]. 城市问题, 2005,(5): 33-37. |
[26] | 朱竑,吴旗韬.中国省际及主要旅游城市旅游规模[J].地理学报,2005,60(6):41-49. |
[27] | 黎筱筱,马晓龙,吴必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布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5):120-124. |
[28] | 陈家刚,李天元.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优化研究[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 44-50. |
[29] | 陈家刚,李天元.从区域差异角度看我国优秀旅游城市体系的建设[J].旅游科学,2008.22(2):15-19. |
[3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年鉴出版社,2012. |
[31] |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 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1[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
[32] | Go F M, Pine R.Globalization strategy in the hotel industry.[M]. Singapore:Conggae Learning EMEA, 1995. |
[33] | Garrod B, Fyall A.Managing heritage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0, 27(3): 682-708. |
[34] | CHENG Shaowen, ZHANG Jie, LU Shaojing, et al, Influence of tourists′environmental tropisms on their attitudes to tourism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in natural tourist destinations: A case study of Jiuzhaigou National Park in China[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1,21(3): 377-384. |
[35] | 王姣娥,胡浩.基于空间距离和时间成本的中小文化旅游城市可达性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1):1951-1960. |
[1] | 方远平, 陆莲芯, 毕斗斗, 彭婷. 珠江三角洲港资服务业企业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9): 1421-1428. |
[2] | 曾冰. 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的湘鄂赣省际交界区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 40(6): 900-907. |
[3] | 邓清华, 薛德升, 龚建周. 广州市居民网络购物频率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差异[J]. 地理科学, 2020, 40(6): 928-938. |
[4] | 吴媛媛, 宋玉祥. 中国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 40(5): 768-775. |
[5] | 李欣, 方斌, 殷如梦, 许昕, 陈添悦. 村域尺度“三生”功能与生活质量感知空间格局及其关联——以江苏省扬中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20, 40(4): 599-607. |
[6] | 张金萍, 宋伟, 林丹, 余珍鑫, 李庭筠, 罗邱戈, 程叶青. 海南省连片贫困地区农户致贫风险分析[J]. 地理科学, 2020, 40(4): 608-616. |
[7] | 张莉, 赵英杰, 陆玉麒, 滕野. 中国铁路客运流联结的城市时间可达性[J]. 地理科学, 2020, 40(3): 354-363. |
[8] | 王兆峰, 刘庆芳. 中国国家级特色小镇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 40(3): 419-427. |
[9] | 蒋自然, 曹卫东, 王成金, 朱华友. 基于势能联系模型的区域潜在经济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1967-1977. |
[10] | 王若宇,黄旭,薛德升,刘晔. 2005~2015年中国高校科研人才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 2019, 39(8): 1199-1207. |
[11] | 顾康康,朱鹏祥,宁杨,汪斐. 基于绿色出行理念的合肥市区空气污染分区调控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8): 1312-1320. |
[12] | 邵汉华,刘克冲,齐荣. 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四位协同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进[J]. 地理科学, 2019, 39(7): 1139-1146. |
[13] | 马仁锋,周小靖,李倩. 长江三角洲地区特色小镇地域类型及其适应性营造路径[J]. 地理科学, 2019, 39(6): 912-919. |
[14] | 乌敦,阿拉腾图娅,木希叶乐. 基于GIS的呼和浩特市近百年街道时空演变及其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 2019, 39(6): 987-996. |
[15] | 王俊枝, 薛志忠, 张弛, 常屹冉. 内蒙古河套平原耕地盐碱化时空演变及其对产能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9, 39(5): 827-8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