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3, Vol. 33 ›› Issue (8): 935-941.doi: 10.13249/j.cnki.sgs.2013.08.835
收稿日期:
2012-12-25
修回日期:
2013-04-05
出版日期:
2013-08-20
发布日期:
2013-08-2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汝资(1988-),男,山东临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协调发展研究。E-mail:
基金资助:
Ru-zi LI1(), Yu-xiang SONG1, Yu-ting LI2, Xiao-hong CHEN3
Received:
2012-12-25
Revised:
2013-04-05
Online:
2013-08-20
Published:
2013-08-20
摘要:
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具有人地相互作用短时限、高强度特征,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构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应用熵值法系统评价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及其特征,结果显示:①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压力呈波动减小趋势,生态环境状态逐渐趋于好转,生态环境响应得分降低,但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综合得分呈波动上升趋势;②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提高,但生态环境演变的省际差异显著,同时环境改善效果与生态建设成效差距突出;③ 近10 a来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具有显著的时间、空间、结构特征。并从重点工程实施、区域组织协调、环境治理投入、产业结构演变等方面分析了生态环境演变的成因,最后提出相应措施。
中图分类号:
李汝资, 宋玉祥, 李雨停, 陈晓红. 近10 a来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及其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3, 33(8): 935-941.
Ru-zi LI, Yu-xiang SONG, Yu-ting LI, Xiao-hong CHEN. The Eco-environmental Evolution and the Character of Northeast China in Recent 10 Year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33(8): 935-941.
表1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指标权重 |
---|---|---|---|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 指数(E) | 生态环境压力 (P) | 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t/人)X1 | 0.066963 |
人均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t/人)X2 | 0.067937 | ||
人均废气排放量(m3/人)X3 | 0.067740 | ||
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t/人)X4 | 0.067990 | ||
人均能源消耗(t/人)X5 | 0.068001 | ||
生态环境状态 (S) | 空气质量达二级以上天数比重(%)X6 | 0.067873 | |
自然保护区面积比重(%)X7 | 0.067837 | ||
人均水资源量(m3/人)X8 | 0.055124 | ||
人均耕地面积(hm2/人)X9 | 0.065875 | ||
人均粮食产量(t/人)X10 | 0.067407 | ||
森林覆盖率(%)X11 | 0.067412 | ||
生态环境响应 (R) |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X12 | 0.067948 | |
工业废水达标率(%)X13 | 0.068002 | ||
人均污染治理投资(元)X14 | 0.067655 | ||
万元GDP能源消耗(t)X15 | 0.066237 |
[20] |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11. |
[21] | 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11. |
[22] | 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11. |
[2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11. |
[24] |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辽宁省环境状况公报[R].沈阳: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站,2004~2012. |
[25] | 吉林省环境保护厅.吉林省环境质量报告[R].长春:吉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2004~2012. |
[26] |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黑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R].哈尔滨:黑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2004~2012. |
[27] | 陈雯,张平宇,张小雷,等.中国典型地区人文-经济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2):1538~1547. |
[1] | 段海燕,陈英姿.东北三省资源环境基础的比较分析[J].地理科学,2009,29(2):161~166. |
[2] | 刘艳军,王颖.东北地区区域开发程度演化及其资源环境影响[J].经济地理,2012, 32(5):37~42. |
[3] | 刘文新,张平宇,马延吉.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态势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生态环境,2007,16(2):709~713. |
[4] | 宋玉祥.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保育与绿色社区建设[J].地理科学,2002,22(6):655~659. |
[5] | 王丽,黄元仿,庞圣杰.基于PSR框架的农用地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J].土壤通报,2009,40(5):981~985. |
[6] | FAO. Land quality indicators and their use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R].Rome: FAO, 1997:4-5. |
[7] | 郭旭东,邱扬,连纲,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的县级土地质量评价指标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5):579~583. |
[8] | 周炳中,杨浩,包浩生,等.PSR模型及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5):54~548. |
[9] | 邱微,赵庆良,李崧,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黑龙江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2008,29(4):1148~1152. |
[10] | 高珊,黄贤金.基于PSR框架的1953~2008年中国生态建设成效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2):341~350. |
[11] | 陆大道. 关于东北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J].北方经济,2005,(4):5~11. |
[12] | 陈群元,宋玉祥.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78~83. |
[13] | 陈英姿,王宪恩.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研究[J].环境科学动态,2005,16(3):16~18. |
[14] | 于娇. 基于P-S-R模型的东北地区生态安全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8:4~5. |
[15] | 车晓翠,张平宇.东北振兴以来大庆市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经济地理,2012, 32(5):99~103. |
[16] | 任桂镇,赵先贵,郝鸿忠.基于熵值法的陕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动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2):34~37. |
[17] | 乔家君. 改进的熵值法在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中的应用[J].资源科学,2004,26(1):113~118. |
[18] | 吴玉鸣, 柏玲.广西城市化与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测度与互动分析[J].地理科学,2011,31(12):1474~1479. |
[19] | 李雪铭,晋培育.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特征与时空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2,32(5):521~529. |
[1] | 黄莘绒, 管卫华, 陈明星, 胡昊宇. 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21, 41(1): 64-73. |
[2] | 李秋雨, 朱麟奇, 王吉玉. 全域旅游背景下吉林省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性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6): 948-955. |
[3] | 段学军, 王晓龙, 邹辉, 梁双波, 陈维肖. 长江经济带岸线资源调查与评估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 22-31. |
[4] | 杨清可, 段学军, 王磊, 金志丰. 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1): 97-106. |
[5] | 魏璐瑶, 陈晓红. 基于精明发展的城市绩效与生态环境耦合研究——以哈长城市群为例[J]. 地理科学, 2017, 37(7): 1032-1039. |
[6] | 刘艳军, 田俊峰, 付占辉, 刘德刚. 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关系演变[J]. 地理科学, 2017, 37(2): 172-180. |
[7] | 高翯, 王士君, 谭亮. 东北振兴以来吉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11): 1712-1719. |
[8] | 王姣娥, 杜德林. 东北振兴以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演化及空间分异模式[J]. 地理科学, 2016, 36(9): 1320-1329. |
[9] | 余振, 顾浩. |
[10] | 高家骥, 李雪铭, 张峰, 杨俊, 席建超. 南四湖湖泊湿地生态环境预警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8): 1219-1226. |
[11] | 刘贺贺, 杨青山, 张郁. 东北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脱钩分析[J]. 地理科学, 2016, 36(12): 1860-1869. |
[12] | 樊杰, 刘汉初, 王亚飞, 赵艳楠, 陈东. 东北现象再解析和东北振兴预判研究——对影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变化稳定因素的初探[J]. 地理科学, 2016, 36(10): 1445-1456. |
[13] | 姚丽, 谷国锋. 吉林省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响应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4, 34(4): 464-471. |
[14] | 郗敏, 孔范龙, 吕宪国, 姜明, 李悦. 三江平原沟渠系统水体和底泥的养分特征及效应[J]. 地理科学, 2014, 34(3): 358-364. |
[15] | 陈晓红, 吴广斌, 万鲁河. 基于BP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动态模拟研究——以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为例[J]. 地理科学, 2014, 34(11): 1337-13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