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彦随,刘玉,陈玉福.中国地域多功能性评价及其决策机制[J].地理学报,2011,66(10):1ssss379~1389.
|
[2] |
邓静中. 全国综合农业区划的若干问题探讨[J].地理研究,1982,1(1):9~18.
|
[3] |
程叶青. 农业地域系统演变的动态模拟与优化调控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0,30(1):60~65.
|
[4] |
郭焕成. 国外农业区划与区域开发[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0.
|
[5] |
张同铸,毛汉英.世界农业地理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
[6] |
王鹏飞,申玉铭.加拿大南安大略农业地域的变迁[J].地理学报,2011,66(8): 1122~1230.
|
[7] |
周立三. 农业区划问题的探讨[J].地理科学,1981,1(1):11~21.
|
[8] |
刘彦随,李裕瑞.中国县域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时空耦合关系[J].地理学报,2010,65(12):1607~1617.
|
[9] |
陈秋珍,Sumelius J.国内外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7,(3):71~73.
|
[10] |
江泽林. 当代农业多功能性的探索——兼析海南多元特色农业[J].中国农村经济,2006,(5):45~48.
|
[11] |
罗其友,唐华俊,陶陶.我国农业功能的地域分异与区域统筹定位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5): 519~523.
|
[12] |
刘彦随,陆大道.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基本态势与区域效应[J].地理学报,2003,58(3):381~389.
|
[13] |
邓静中. 全国农业现状区划的初步探讨[J].地理学报,1963,29(4):265~280.
|
[14] |
程鸿. 甘孜阿坝地区农业类型的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63,29(2):156~169.
|
[15] |
国家统计局.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
[16] |
国家统计局.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
[17] |
吴传钧. 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同类型区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
[18] |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
|
[19] |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中国综合农业区划[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1.
|
[20] |
Costanza R,Arge R,Groot 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1997,386:253-260.
|
[21] |
谢高地,张钇锂,鲁春霞,等.中国自然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1):47~53.
|
[22] |
杜红亮,陈百明,杨克.河北省生态功能修正价值的时空分布[J].生态学报,2010,30(9):2361~2370.
|
[23] |
Kohonen T.Self-organized formation of topologically correct feature maps[J].Biological Cybernetics,1982,43(1):59-69.
|
[24] |
Vesanto J.SOM-based data visualization methods[J].Intelligent Data Analysis,1999,3(2):111~126.
|
[25] |
江波,张黎.基于多维自组织特征映射的聚类算法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8,35(6):181~185.
|
[26] |
董承玮,芮小平,邓羽,等.空间多维经济统计数据的降维方法——以四川省经济统计数据为例[J].地理研究,2012,31(8):1411~1421.
|
[27] |
姚建衢. 农业地域类型划分的聚类分析[J].地理科学,1988,8(2):146~155.
|
[28] |
鲁莎莎,关兴良,刘彦随,等.农业地域类型的识别及其演进特征——以106国道沿线典型样带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4):634~6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