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伯翀,郝寿义,杨兴宪.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04,59(6):1068~1075.
|
[2] |
Henderson J V.Urbanization in China: Policy issues and options[R].China Economic Research and Advisory Programmer, 2009.
|
[3] |
Roger C K, YAO S M.Urbanization and sustainable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in China: Pattern problem and prospects[J].GeoJournal,1999,(49):269-277.
|
[4] |
Zhang K H, Song S,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time-series and cross-section analyses[J].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3.14(4):386-400.
|
[5] |
陆大道,姚士谋,刘慧.2006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城镇化进程及空间扩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
[6] |
王成新,姚士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质与量关系辩证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5):46~49.
|
[7] |
王德利,方创琳,杨青山.基于城市化质量对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判定[J].地理科学,2010,30(5):643~650.
|
[8] |
陈明星,叶超.健康城市化:新的发展理念及其政策含义[J].人文地理,2011,(2):56~61.
|
[9] |
陆大道,姚士谋,李国平.基于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过程的综合分析[J].经济地理,2007,27(6):883~887.
|
[10] |
方创琳,王德利.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J].地理研究,2011,30(11):931~946.
|
[11] |
袁晓玲,王霄.对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2):38~41.
|
[12] |
孙平军,丁四保,修春亮.东北地区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性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4):450~457.
|
[13] |
叶裕民. 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7):27~31.
|
[14] |
赵雪雁. 西北地区城市化质量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5):69~73.
|
[15] |
韩增林,刘天宝.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J].地理研究,2009,28(6):1508~1515.
|
[16] |
顾朝林,于涛方,李玉鸣.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机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
[17] |
金凤君,张平宇,樊杰,等.东北地区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
[18] |
牛文元. 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
[19] |
孙平军,丁四保.人口-经济-空间视角的东北城市化空间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7): 1094~1100.
|
[20] |
欧向军,甄峰.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J].地理研究,2008,27(5):993~1002.
|
[2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1.
|
[22] |
方创琳,刘晓丽,蔺雪芹.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分析[J].干旱区地理, 2008,31(4):512~523.
|
[23] |
王德利,赵弘,孙莉.首都经济圈城市化质量测度[J].城市问题,2011,(12):16~23.
|
[24] |
国家发改委.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R].2007.
|
[25] |
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司.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
[26] |
曲晓范. 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27] |
张平宇. 2008东北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
[28] |
王士君,宋飏.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的格局过程及城市流强度[J].地理科学,2011,31(3):287~294.
|
[29] |
宋玉祥,陈群元.20世纪以来东北城市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J].地理研究,2005,23(1):89~97.
|
[30] |
魏冶,修春亮.煤炭城市转型中的社会空间结构—以阜新为例[J].地理科学,2011,31(7):850~8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