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媛,于鹏.我国煤炭资源空间流动的基本格局与流输通道[J].经济地理,2007,27(2):196~200.
|
[2] |
成升魁,徐增让,沈镭.我国省际煤炭资源流动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J].地理学报,2008,63(6):603~612.
|
[3] |
徐增让. 我国煤炭资源流动的机理、过程及效应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7.
|
[4] |
王成金,莫辉辉,王姣娥.我国煤炭资源的流动格局及流场规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8):1402~1411.
|
[5] |
王彬,王宜强.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重心格局演变及其空间差异[J].地理研究,2011,30(10):1882~1890.
|
[6] |
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我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21(5):385~389.
|
[7] |
李在军,管卫华,柯文前.中国区域消费与经济、人口重心演变的时间多尺度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1):7~14.
|
[8] |
冯宗宪,黄建山.1978~2003年我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J].经济地理,2006,26(2):249~254.
|
[9] |
刘刚,沈镭.1951~2004年西藏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与机理[J].地理学报,2007,62(4):371~376.
|
[10] |
徐国良,黄贤金,李丽,等.1991~2011年南海周边国家及地区经济重心及经济发展重心演变分析[J].资源科学,2014,36(4):682~690.
|
[11] |
谭俊涛,张平宇. 振兴东北前后区域经济重心格局演变分析[J].地理学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29(6):68~72.
|
[12] |
邓宗兵,封永刚,张俊亮,等. 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变迁的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5):117~123.
|
[13] |
彭远新,林振山.能源消费产生的SO2和工业烟尘排放量时空演变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52~59.
|
[14] |
王兆峰. 入境旅游流与航空运输网络协同演化及差异分析-以西南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2,31(7):1328~1338.
|
[15] |
王永明,马耀峰,王美霞. 上海入境旅游流对长江流域各省区空间场效应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5):854~858.
|
[16] |
宁越敏. 中国都市区和大城市群的界定——兼论大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地理科学,2011,31(3):257~263.
|
[17] |
孙贵艳,王传胜,肖磊,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镇体系演化时空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6):641~649.
|
[18] |
管卫华,林振山,顾朝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J].经济研究,2006,(7):117~125.
|
[19]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炭工业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9) [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
|
[20] |
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中国能源碳基年鉴(2011)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
[21] |
董瑜,谢高地.资源场理论及其在资源流动中的应用[J].地理科学,2001,21(5):407~411.
|
[22] |
赵媛,杨足膺,郝丽莎,等.我国石油资源流动源-汇系统空间格局特征[J].地理学报,2012,67(4):455~466.
|
[23] |
徐建华,鲁凤,苏芳林,等.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1):57~68.
|
[24] |
鲁凤,徐建华.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4):401~407.
|
[25] |
鲁凤,徐建华.基于不同区划系统的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分解研究[J].人文地理,2006,21(2):77~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