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4, Vol. 34 ›› Issue (10): 1153-1160.doi: 10.13249/j.cnki.sgs.2014.010.1153
• • 下一篇
收稿日期:
2013-06-25
修回日期:
2014-02-13
出版日期:
2014-10-10
发布日期:
2014-10-1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宜强(1987-),男,山东嘉祥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能源地理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
基金资助:
Yi-qiang WANG1(), Yuan ZHAO1,2(
)
Received:
2013-06-25
Revised:
2014-02-13
Online:
2014-10-10
Published:
2014-10-10
摘要:
以各省煤炭资源输出、输入量为分析指标,将有资源输出的省份列为源地,有资源输入的省份列为汇地,分别利用重心模型和统计地图方法,从动态和静态2种视角探讨中国煤炭资源流源、汇地空间格局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同时,利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揭示源、汇地内部空间差异的变化特征,预测其未来空间格局的走向。结果表明:① 中国煤炭源地重心分布于山西省中东部境内,移动轨迹大体呈“U”字型,汇地重心分布于鲁、沪、皖三省交界处,移动轨迹呈东北-西南向“1”字型。源、汇地重心都呈现向西移动的趋势,但源地重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再向北的转移过程,而汇地重心突出地表现出南移的趋势。② 中国煤炭资源流源、汇地空间分离趋势较为明显;源汇地整体位移方向以西北、西南、东南3个方向为主。③ 全国煤炭供应基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并形成多个较大的输出源地;煤炭汇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山西、重庆、贵州四省(市、区)一线以东地区,空间结构呈现西南转移的趋势。④ 煤炭源地绝对差异的总体发展趋势为不断扩大,相对差异为不断减小;煤炭汇地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总体发展趋势变化不大,较为温和。⑤ 加强新疆煤炭外运通道建设以及西北与西南、华中煤炭运输通道的连接建设应成为国家煤炭运输规划的重点与当务之急。
中图分类号:
王宜强, 赵媛. 中国煤炭资源流源、汇地空间格局演变与内部空间差异研究[J]. 地理科学, 2014, 34(10): 1153-1160.
Yi-qiang WANG, Yuan ZHAO.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and Inner Differences ofSource-sink Regions of China's Coal Resources Flow[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10): 1153-1160.
表1
煤碳源、汇地整体重心位移方向变化"
时间(年) | θ(度) | 方向 | 时间段(年) | θ(度) | 方向 |
---|---|---|---|---|---|
1991~1992 | 177.6146 | 西北 | 2001~2002 | -113.5396 | 西南 |
1992~1993 | -10.4937 | 东南 | 2002~2003 | -131.692 | 西南 |
1993~1994 | -21.7153 | 东南 | 2003~2004 | -138.4614 | 西南 |
1994~1995 | -131.3538 | 西南 | 2004~2005 | - | - |
1995~1996 | 126.0414 | 西北 | 2005~2006 | 67.1306 | 东北 |
1996~1997 | -69.1691 | 东南 | 2006~2007 | 119.8843 | 西北 |
1997~1998 | -109.9137 | 西南 | 2007~2008 | 96.0357 | 西北 |
1998~1999 | 110.4291 | 西北 | 2008~2009 | -136.4752 | 西南 |
1999~2000 | -56.5187 | 东南 | 2009~2010 | -20.1418 | 东南 |
2000~2001 | 160.4061 | 西北 | - | - | - |
[1] | 赵媛,于鹏.我国煤炭资源空间流动的基本格局与流输通道[J].经济地理,2007,27(2):196~200. |
[2] | 成升魁,徐增让,沈镭.我国省际煤炭资源流动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J].地理学报,2008,63(6):603~612. |
[3] | 徐增让. 我国煤炭资源流动的机理、过程及效应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7. |
[4] | 王成金,莫辉辉,王姣娥.我国煤炭资源的流动格局及流场规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8):1402~1411. |
[5] | 王彬,王宜强.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重心格局演变及其空间差异[J].地理研究,2011,30(10):1882~1890. |
[6] | 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我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21(5):385~389. |
[7] | 李在军,管卫华,柯文前.中国区域消费与经济、人口重心演变的时间多尺度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1):7~14. |
[8] | 冯宗宪,黄建山.1978~2003年我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J].经济地理,2006,26(2):249~254. |
[9] | 刘刚,沈镭.1951~2004年西藏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与机理[J].地理学报,2007,62(4):371~376. |
[10] | 徐国良,黄贤金,李丽,等.1991~2011年南海周边国家及地区经济重心及经济发展重心演变分析[J].资源科学,2014,36(4):682~690. |
[11] | 谭俊涛,张平宇. 振兴东北前后区域经济重心格局演变分析[J].地理学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29(6):68~72. |
[12] | 邓宗兵,封永刚,张俊亮,等. 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变迁的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5):117~123. |
[13] | 彭远新,林振山.能源消费产生的SO2和工业烟尘排放量时空演变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52~59. |
[14] | 王兆峰. 入境旅游流与航空运输网络协同演化及差异分析-以西南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2,31(7):1328~1338. |
[15] | 王永明,马耀峰,王美霞. 上海入境旅游流对长江流域各省区空间场效应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5):854~858. |
[16] | 宁越敏. 中国都市区和大城市群的界定——兼论大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地理科学,2011,31(3):257~263. |
[17] | 孙贵艳,王传胜,肖磊,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镇体系演化时空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6):641~649. |
[18] | 管卫华,林振山,顾朝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J].经济研究,2006,(7):117~125. |
[19]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炭工业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9) [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 |
[20] | 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中国能源碳基年鉴(2011)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
[21] | 董瑜,谢高地.资源场理论及其在资源流动中的应用[J].地理科学,2001,21(5):407~411. |
[22] | 赵媛,杨足膺,郝丽莎,等.我国石油资源流动源-汇系统空间格局特征[J].地理学报,2012,67(4):455~466. |
[23] | 徐建华,鲁凤,苏芳林,等.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1):57~68. |
[24] | 鲁凤,徐建华.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4):401~407. |
[25] | 鲁凤,徐建华.基于不同区划系统的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分解研究[J].人文地理,2006,21(2):77~81. |
[1] | 王若宇,黄旭,薛德升,刘晔. 2005~2015年中国高校科研人才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 2019, 39(8): 1199-1207. |
[2] | 马仁锋,周小靖,李倩. 长江三角洲地区特色小镇地域类型及其适应性营造路径[J]. 地理科学, 2019, 39(6): 912-919. |
[3] | 王绍博, 罗小龙, 郭建科, 张培刚, 顾宗倪. 高铁网络化下东北地区旅游空间结构动态演变分析[J]. 地理科学, 2019, 39(4): 568-577. |
[4] | 蔡善柱, 陆林. 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其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基于地级及以上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3): 415-423. |
[5] | 涂唐奇, 闫东升, 陈江龙, 王晖, 郑琰琳. 南京城市义务教育设施空间演化[J]. 地理科学, 2019, 39(3): 433-441. |
[6] | 滕堂伟, 覃柳婷, 胡森林. 长三角地区众创空间的地理分布及影响机制[J]. 地理科学, 2018, 38(8): 1266-1272. |
[7] | 王瑞, 蒋天颖, 王帅. 宁波市港口物流企业空间格局及区位选择[J]. 地理科学, 2018, 38(5): 691-698. |
[8] | 杨丽, 傅春. 赣南生态屏障区林地时空变化分情景模拟[J]. 地理科学, 2018, 38(3): 457-463. |
[9] | 金彪, 颜丽玲, 沙晋明, 姚志强. 中国省域信息流、资金流强度的空间差异——以2015年京东手机交易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2): 223-232. |
[10] | 李钢, 杨兰, 贺建雄, 刘倩, 陈曦亮, 薛淑艳. 基于POI数据的西安市快递自提点空间格局及空间关系研究——以菜鸟驿站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12): 2024-2030. |
[11] | 王圣云, 翟晨阳, 罗颖, 谭嘉玲. 基于“功能-能力”框架的中国多维福祉测评及区域均衡分析[J]. 地理科学, 2018, 38(12): 2031-2039. |
[12] | 于谨凯, 马健秋. 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11): 1875-1882. |
[13] | 贺灿飞, 朱向东, 孔莹晖, 李伟. 集聚经济、政策激励与中国计算机制造业空间格局——基于贸易数据的实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10): 1579-1588. |
[14] | 吴清, 吴黎, 李细归, 周雯. 广东省残疾人生计资本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9): 1345-1353. |
[15] | 宋戈, 王盼盼. 松嫩高平原县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地形梯度特征分析——以巴彦县为例[J]. 地理科学, 2017, 37(8): 1218-12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