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钱树伟,苏勤.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研究进展[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21(3):72~77.
|
[2] |
汤志平,董鉴泓.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18(3):280.
|
[3] |
李慕寒,鲍洪明.试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及其特征[J].地理研究,1996,15(1):98~104.
|
[4] |
赵中枢.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及保护的若干问题[J].城市规划,2002,26(7):35~38.
|
[5] |
贾鸿雁.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通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6~23.
|
[6] |
张静. 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空间结构转变的必然性[J].经济地理,2007,27(4):603~606.
|
[7] |
杨杰. 从地域分布看中国历史文化名城[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4):29~34.
|
[8] |
俞来雷.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区空间变迁:土地利用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1):12~16.
|
[9] |
胡浩,金凤君,王姣娥.我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空间格局及时空演变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4):55~61.
|
[10] |
阮仪三.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状[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18(4):452.
|
[11] |
汤志平,董鉴泓.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策[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19(1):90.
|
[12] |
李燕,司徒尚纪.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的进展[J].人文地理,2001,16(5):44~48.
|
[13] |
张建忠,崔凤军.试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与保护——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2,17(5):29~32.
|
[14] |
张松.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得与失[J].中国文化遗产,2004(3):131~132.
|
[15] |
张祖刚.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J].建筑学报,2006(12):26~29.
|
[16] |
陈望衡. 历史文化名城的美学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1997,4(4):38~41.
|
[17] |
徐禾. 社会文化心理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J].城市发展研究,1996,3(1):31~34.
|
[18] |
苏勤,林炳耀.基于文化地理学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论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3(4):38~42.
|
[19] |
阳建强. 基于城市发展机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11):139~142.
|
[20] |
Brush J E,Christaller W.Central places in southern Germany[J].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1966,368(1):187.
|
[21] |
Irwin D M Hughes. Centrality and the structure of urban interaction: measures,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J]. Social Forces,1992, 71(1):17-51.
|
[22] |
宁越敏,严重敏.我国中心城市的不平衡发展及空间扩散的研究[J].地理学报,1993,48(2):97~104.
|
[23] |
周一星,张莉, 武悦.城市中心性与我国城市中心性的等级体系[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4):1~5.
|
[24] |
俞勇军,陆玉麒.省会城市中心性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3):352~357.
|
[25] |
柴彦威,林涛,刘志林,等.旅游中心地研究及其规划应用[J].地理科学,2003,23(5):547~553.
|
[26] |
张志斌,靳美娟.中国西部省会城市中心性分析[J].人文地理,2005,20(1):14~18.
|
[27] |
朱媛媛,王士君,冯章献.中国东北边境地区中心地系统格局与形成机理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5):724~729.
|
[28] |
郑佳丽. 浅析中心地理论在中国都市圈布局中的实现[J].经济研究导刊,2010,(10):132~133.
|
[29] |
杨涛,过秀成.城市交通可达性新概念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1995,8(2):25~30.
|
[30] |
南颖,胡浩,朱锋,等.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地圈层分析方法研究——以延吉市为例[J].人文地理,2012,27(2): 62~66.
|
[31] |
胡浩,王姣娥,金凤君.基于可达性的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旅游潜力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6):808~816.
|
[32] |
潘竟虎,从忆波.中国4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空间可达性测度[J].地理科学,2012,32(11):1321~1327.
|
[33] |
Geurs K T, Van Wee B.Accessibility evaluation of land-use and transport strategies: review and research directions[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04,12(2):127-140.
|
[34] |
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44~108.
|
[35] |
De Smith M J. Geospatial analysis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principles, techniques and software tools [M]. Troubador Publishing Ltd, 2007:58-63.
|
[36] |
刘湘南,黄方, 王平. 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69~70.
|
[37] |
王士君,冯章献,刘大平,等.中心地理论创新与发展的基本视角和框架[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0):1256~1263.
|
[38] |
王姣娥,胡浩.基于空间距离和时间成本的中小文化旅游城市可达性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1):1951~1961.
|
[39] |
秦昆. GIS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37~144.
|
[40] |
金凤君. 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空间组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8~38.
|
[41] |
苏伟忠,杨桂山, 甄峰.长江三角洲生态用地破碎度及其城市化关联[J].地理学报,2007,62(12):1309~1317.
|
[42] |
王成金,丁金学,杨威.中国高速公路规划网的空间效应与政策机制[J].地理学报,2011,66(8):1076~1088.
|
[43] |
胡浩.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交通可达的集聚效应分析[J].人文地理,2013,28(5):87~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