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京,杨钢桥.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以湖北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1): 30~35.
|
[2] |
孙燕,林振山,金晓斌,等.中国耕地保有量的动力预测模型及对策[J].地理科学,2008,28(3): 337~342.
|
[3] |
许月卿,王静,崔丽,等.基于多元数据集成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J].资源科学,2009,31(7):1117~1124.
|
[4] |
朱天明,杨桂山,姚士谋,等.农用地集约利用与农产品消费市场可达性关系研究——以江苏兴化市为例[J].人文地理,2010,113(3): 84~89.
|
[5] |
陈瑜琦,李秀彬.1980年以来中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结构特征[J].地理学报,2009,64(4): 469~478.
|
[6] |
张琳,张凤荣,安萍莉,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变化规律比较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 108~112.
|
[7] |
杜国明,刘彦随.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分区研究[J].资源科学,2013,35(3): 554~560.
|
[8] |
邓楚雄,谢炳庚,李晓青,等.长沙市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化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 230~237.
|
[9] |
陈伟, 吴群.考虑耕地质量差异影响的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5): 244~253.
|
[10] |
曹志宏,梁流涛,郝晋珉.黄淮海地区农用地利用集约度及其时空分布[J].资源科学,2009,31(10): 1779~1786.
|
[11] |
张小虎,张合兵,赵素霞,等.基于三角模型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趋势及时空分异[J].土壤通报,2013,44(2): 277~283.
|
[12] |
龙冬冬,赵宏波,宋戈,等.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4): 223~228.
|
[13] |
乔家君,吴娜琳,李德洗.河南省农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环境[J].地理研究,2012,31(9): 1598~1609.
|
[14] |
张平平,鲁成树.安徽省沿江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及粮食安全相关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1,31(3): 202~207.
|
[15] |
曹银贵,周伟,王静,等.基于主成分分析与层次分析的三峡库区耕地集约利用对比[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4): 291~296.
|
[16] |
董秀茹,王秋兵,石水莲.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土壤通报,2008,39(2): 209~213.
|
[17] |
祝小迁,程久苗,费罗成.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及其驱动力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2): 11~17.
|
[18] |
王富喜,毛爱华,李赫龙,等.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3,33(11): 1323~1329.
|
[19] |
安康,韩兆洲,舒晓惠.中国省域经济协调发展动态分布分析——基于核密度函数的分解[J].经济问题探索,2012,(1): 20~25.
|
[20] |
倪步喜,章丽芙,姚敏.基于SOFM网络的聚类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5(5): 856~857.
|
[21] |
叶敏婷,王仰麟,彭建,等.基于SOFM网络的云南省土地利用程度类型划分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2): 97~105.
|
[22] |
Jiao L M,Liu Y L,Zou B.Self-organizing dual clustering considering spatial analysis and hybrid distance measures[J].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2011,54(8):1268-1278.
|
[23] |
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河南经济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0~1991.
|
[24] |
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河南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