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兴土,佟连军,武志杰,等.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的分析与预测[J].地理科学,1998,18(6): 501~509.
|
[2] |
殷培红,方修琦,马玉玲,等.21世纪初中国粮食短缺地区的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J].地理科学, 2007,(04): 463~472.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R/OL].2009-11-03. .
|
[4] |
高彦春,刘昌明.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阀限分析[J].水利学报,1997,(8):73~79.
|
[5] |
王恒,谷延霞.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山西建筑,2010,36(15):365~367.
|
[6] |
张永勇,夏军,王中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7,(3): 26~132.
|
[7] |
惠泱河,蒋晓辉,黄强,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1,20(6):30~34.
|
[8] |
闵庆文,余卫东,张建新.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方法及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14~17.
|
[9] |
王为人,屠梅曾.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流域水资源配置权重测算[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08):1133~1136.
|
[10]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1999[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0.
|
[1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2007[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
[12] |
贾绍凤,何希吾,夏军.中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5):347~351.
|
[13] |
朱一军,夏军,谈戈.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研究与进展,2002,21(2):180~188.
|
[14] |
陈平.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承载能力研究[D].武汉大学,2004.
|
[15] |
章光新. 松嫩平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探讨[J].水土保持通报,2004,24(1):69~73.
|
[16] |
Olli Varis.China’s 8 challenges to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the 21st Century[J]. Geomorphology, 2001(41):93~104.
|
[17] |
黄初龙,邓伟. 东北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地域分异的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 2006,(3): 284~291.
|
[18] |
吴葱葱, 郭洪巍.我国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问题[J].海河水利, 2000,(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