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3, Vol. 23 ›› Issue (4): 448-453.doi: 10.13249/j.cnki.sgs.2003.04.448
庞奖励, 黄春长
收稿日期:
2002-11-12
修回日期:
2003-01-10
出版日期:
2003-07-20
发布日期:
2003-07-20
基金资助:
PANG Jiang-Li, HUANG Chun-Chang
Received:
2002-11-12
Revised:
2003-01-10
Online:
2003-07-20
Published:
2003-07-20
摘要: 通过对周原全新世古土壤和关中新石器文化的研究,认为新石器文化对环境变化有积极的响应,但这种响应在时间上有一定的滞后,其中5800~5000a B. P.间的以干旱为特征的环境恶化是造成关中仰韶文化衰落最主要的原因;探讨了环境因素在新石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人类文化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其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约束。
中图分类号:
庞奖励, 黄春长. 关中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与环境演变耦合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 2003, 23(4): 448-453.
PANG Jiang-Li, HUANG Chun-Chang. A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 Change and the Neolithic Culture of Guanzhong Area,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3, 23(4): 448-453.
[1]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M]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 [2] 陈发虎, 张维信.甘青地区的黄土地层学与第四纪冰川问题[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3] 施雅风,孔昭宸,王苏民.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侯波动与重要事件[J] 中国科学(B辑), 1992, (12): 1300~1308. [4] 施雅风.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侯与环境[M] 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2. [5] 杨志荣, 索秀芬.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1996,32(3):415~420. [6] 刘东生. 黄土与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7] 陈发虎,等.青海湖南岸全新世黄土剖面、气候信息及湖面升降探讨[J].地理科学,1991,11(1): 76~85. [8] 赵景波,黄春长.陕西黄土高原晚更新世环境变化[J].地理科学,1999, 19(6): 5645~569. [9] 胡雪峰,周 杰,孙有斌,等.黄土高原古土壤形态特征的差异及成因探讨[J].地理科学,2000,20(1): 39~44. [10] 彭先芝,贾蓉芬.西峰与段家坡黄土剖面中有机质的特征及古环境信息[J].地理科学,2001, 21(1): 36~40. [11] 熊 毅, 李庆逵. 中国土壤[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12] 黄春长,庞奖励,陈宝群. 扶风黄土台塬全新世多周期土壤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31(6): 509~512. [13] 庞奖励,黄春长. 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典型微结构与一万年来的环境演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2, 32(3): 180~184. [14] Chen J, An Z S, Head J. Variation of Sr/Rb ratios in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of central China during the last 130?000 Year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monsoon paleoclimatology[J].Quaternary Research, 1999, 52: 215-219. [15] 庞奖励,黄春长, 张占平. 陕西岐山黄土剖面Rb、Sr组成与高分辩率气候变化[J].沉积学报,2001, 19(4):481~486. [16] 王开发,张玉兰,封卫青.上海地区全新世植被、环境演替与古人类活动关系研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6,16(1):1~4. [17] 孔昭宸,杜乃秋.北京地区10?000年以来的植物群发展和气候变化[J].植物学报,1982,24(2):172~181. [18] Nilsson T. The Holocence link to present, The Pleistocene geology and life in the Quaternary Ice Age Appendix 1, Enke Press, 1983. 526-529. [19] Huang Chunchang, Zhou Jie and Pang Jiangli. A Regional Aridity Phase and Its Possible Cultural Impact During the Holocene Megathermal in the Guanzhong Basin, China[J].Holoence, 2000, 10 (1):135-143. [20] 陆 巍,吴宝卢.中原新石器文化与古气候的关系[J].地理科学,1999,19(1):69~72. |
[1] | 袁方, 谢远云, 詹涛, 康春国, 迟云平, 马永法. 地球化学组成揭示的杜蒙沙地化学风化和沉积再循环特征及其对风尘物质贡献的指示[J]. 地理科学, 2017, 37(12): 1885-1893. |
[2] | 赵红艳, 杨倩楠, 王爱霞, 常帅, 杨露. 泥炭记录的晚全新世大气铅沉降及其环境意义[J]. 地理科学, 2015, 35(8): 1014-1020. |
[3] | 李拓宇, 莫多闻, 胡珂, 张翼飞, 王建军. 山西襄汾陶寺都邑形成的环境与文化背景[J]. 地理科学, 2013, 33(4): 443-449. |
[4] | 舒强, 陈晔, 张茂恒, 赵志军. 苏北平原周庄镇浅钻沉积物粘土矿物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 地理科学, 2012, 32(2): 238-243. |
[5] | 杨林海, 赖忠平, 周杰, 隆浩, 张静然. 光释光测年和孢粉分析揭示的晚冰期以来科尔沁沙地演化过程[J]. 地理科学, 2011, 31(6): 695-701. |
[6] | 胡珂, 莫多闻, 毛龙江, 李水城, 王辉, 曹炜, 张翼飞. 无定河流域全新世中期人类聚落选址的空间分析及地貌环境意义[J]. 地理科学, 2011, 31(4): 415-420. |
[7] | 李胜利, 黄春长, 庞奖励, 葛本伟. 颖河上游全新世黄土古土壤物质来源研究[J]. 地理科学, 2008, 28(4): 559-564. |
[8] | 刘晓清, 赵景波, 于学峰. 清代泾河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研究[J]. 地理科学, 2007, 27(3): 445-448. |
[9] | 高玄彧. 地貌形态分类的数量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07, 27(1): 109-114. |
[10] | 周春林, 袁林旺, 刘泽纯, 张惠. 南京汤山地区的地貌与岩溶发育演化[J]. 地理科学, 2006, 26(1): 47-51. |
[11] | 贾蓉芬, 彭先芝. 西峰剖面有机质记录的黄土高原L6-L1古湿度演变[J]. 地理科学, 2004, 24(6): 693-697. |
[12] | 凌申. 全新世以来里下河地区古地理演变[J]. 地理科学, 2001, 21(5): 474-479. |
[13] | 杨永兴, 黄锡畴, 王世岩, 孔昭宸. 西辽河平原东部沼泽发育与中全新世早期以来古环境演变[J]. 地理科学, 2001, 21(3): 242-249. |
[14] | 许清海, 阳小兰. 根据冲积物孢粉恢复冀北山地古植被的意义[J]. 地理科学, 1998, 18(5): 486-492. |
[15] | 张冲, 赵景波, 张淑源. 渭河流域汉代洪涝灾害研究[J]. 地理科学, 2011, 31(9): 1151-11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