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兴土,佟连军,武志杰.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的分析与预测[J].地理科学,1998,18(6):501~509. [2] 郑北鹰,朱伟光.黑土会在50年内消失吗?.光明日报,2001-01-12. [3] 熊毅,李庆逵.中国土壤[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648~664. [4]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辑委员会.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吉林卷)[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5.126. [5] 吉林省土肥总站(编).吉林土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45~164. [6] 龚子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474~487. [7] 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中国土种志(第二卷)[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276~239. [8] 谢军.黑土地的危机及治理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工作部(编).中国土地退化防治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7~80. [9] 关伯仁,郭怀成,陆根法,等(编).环境科学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9,211. [10] 刘兴土,马学慧.三江平原大面积开荒对自然环境影响及其区域生态环境保护[J].地理科学,2000,20(1):14~19. [11] 孙 武,李 森.土地退化评价与监测技术路线的研究[J].地理科学,2000, 20(1):92~86. [12] 黄成敏,龚子同.海南岛北部玄武岩上土壤发育过程的定量研究[J].地理科学,2000,20(4):337~342. [13] 龚子同,陈鸿昭,刘良梧.土壤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J].地理科学,2000,20(6):517~522. [14] 王秀红.我国水平地带性土壤中有机质的空间变化特征[J].地理科学,2001,21(1):19~23. [15] 林年丰,汤洁.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的环境演变与荒漠化的成因[J].地理科学,2001,21(1):24~29. [16] 张光辉,刘国彬.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表面特性变化规律研究[J].地理科学,2001,21(2):118~122. [17] 陈 杰,张学雷,赵文君,等.土壤多样性及其测度——以海南岛不同母岩上发育的土壤为例[J].地理科学,2001,21(2):145~151. [18] 张甘霖,龚子同,骆国保,等.国家土壤信息系统的结构、内容与应用[J].地理科学,2001,21(5):401~406. [19] 高超,张桃林,吴蔚东.太湖地区农田土壤养分动态及其启示[J].地理科学,2001,21(5):401~406. [20] 钱乐祥,许叔明,秦 奋,等.GIS支持下的土壤贫瘠化区域分异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 地理科学,2002,22(1):85~90. [21] 宋长春,闫百兴,宋新山.电磁技术在苏州盐渍化土壤研中的应用[J].地理科学,2002,22(1):91~95. [22] 李绪谦,蒋惠中,赵晓波,等.考虑地质条件进行土壤生态分区的原则、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2002,22(1):114~118. [23] 陈庆强,孙彦敏,沈承德,等.华南亚热带山地土壤有机质更新特征定量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2):196~201. [24] 白军红,邓伟,朱颜明,等.湿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布特征对比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2):232~237. [25] 张 燕,彭补拙,高 翔,等.人类干扰对土壤侵蚀及土壤质量的影响——以苏南宜兴低山丘陵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2,22(3):335~340. [26] 赵烨,海春兴,刘雷,等.滦河源区东沟小流域土壤风蚀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2, 22(4): 436~440. [27] 赵善伦,尹民,张 伟.GIS支持下的山东省土壤侵蚀空间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2, 22(6): 694~699. [28] 赵其国,孙波,张桃林.土壤质量与持续环境——I.土壤质量的定义及评价方法[J].土壤,1997,(3): 113~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