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0, Vol. 30 ›› Issue (5): 702-709.doi: 10.13249/j.cnki.sgs.2010.05.702
王磊1,2, 段学军1
收稿日期:
2010-04-16
修回日期:
2010-06-19
出版日期:
2010-09-20
发布日期:
2010-09-20
基金资助:
WANG Lei1,2, DUAN Xue-jun1
Received:
2010-04-16
Revised:
2010-06-19
Online:
2010-09-20
Published:
2010-09-20
摘要: 城市化是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分析建设用地时空演化格局已成为学者研究城市化过程的重要视角。采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测度了1985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空间扩展的集聚特征并分析其演变过程;并结合格网建设用地密度频率的变化特点,将空间划分为不同的景观梯度地带,以此研究城市空间在不同地带中的扩展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空间扩展聚集程度先降后升,城市化区域融合趋势明显,并在城市空间扩展中表现出以上海、南京和苏州等为代表的3种模式,反应了长三角内部不同的经济发展特点。此外,在不同景观梯度下,长三角城市空间扩展表现出典型的阶段性特征。2000年以前在各个景观梯度下城市空间扩展差异较小,表现为较强的拓展性扩展;2000年以后,在城市核心区扩展强度加强,表现为填充式扩展加快。同时,城乡过渡区面积增加迅速,表明随着城市空间扩展的加速,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土地不集约利用现象已较为突出。
中图分类号:
王磊, 段学军.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空间扩展研究[J]. 地理科学, 2010, 30(5): 702-709.
WANG Lei, DUAN Xue-jun. The Expansion of Urbanization Area in Yangtze River Delt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30(5): 702-709.
[1] 刘纪远,刘明亮,庄大方,等.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J].中国科学(D辑),2002,32(12):1031~1041. [2] Knox P L. Urbaniz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Urban Geography[M]. New Jersey: Englewood Cliffs N J, 1994. [3] 张文忠,王传胜,薛东前.珠江三角洲城镇用地扩展的城市化背景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8,27(1):100~108. [4] Gao J, Skillcorn D. Capability of SPOT XS data in producing detailed land cover maps at the urban-rural periphe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1998, 19:2877-2891. [5] 顾朝林,甄 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6] Weber C, Puissant A. Urbanization pressure and modeling of urban growth: example of the Tunis Metropolitan Area[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3, 86 (3) : 341-352. [7] 谈明洪,李秀彬,吕昌河.我国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分析[J].经济地理,2003,23(5):635~639. [8] 吴次芳,陆张维,杨志荣,等.中国城市化与建设用地增长动态关系的计量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2):19~25. [9] 吴宏安,蒋建军,周 杰,等.西安城市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5,60(1):143~150. [10] 黎 夏,叶嘉安.利用遥感监测和分析珠江三角洲的城市扩展过程——以东莞市为例[J].地理研究,1997,16(4):56~63. [11] 杨 山.发达地区城乡居落形态的信息提取与分形研究——以无锡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0,55(6):671~678. [12] 杨存建,周成虎.TM影像的居民地信息提取方法研究[J].遥感学报,2000,4(2):146~150. [13] 查 勇,倪绍祥,杨 山.一种利用TM图像自动提取城镇用地信息的有效方法[J].遥感学报,2003,7(1):37~40. [14] 徐永明,刘勇洪,魏 鸣.基于MODIS数据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覆盖分类[J].地理学报,2007,26(6):640~648. [15] 马荣华,顾朝林,蒲英霞,等.苏南沿江城镇扩展的空间模式及其测度[J].地理学报,2007,62(10):1011~1022. [16] 刘盛和,吴传钧,沈洪泉.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0,55(4):407~416. [17] 李飞雪,李满春,刘永学,等.建国以来南京城市扩展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4):524~535. [18] 李晓文,方精云,朴世龙.上海城市用地扩展强度、模式及其空间分异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4):412~422. [19] 陈松林,刘诗苑.海湾型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动态特征及驱动力研究——以厦门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9,29(3):342~346. [20] 李加林,许继琴,李伟芳,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用地增长的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7,62(4):437~447. [21] 马荣华,陈 雯,陈小卉,等.常熟市城镇用地扩展分析[J].地理学报,2004,29(3):418~427. [22] 孙 娟,夏汉平,蓝崇钰,等.基于缓冲带的贵港市城市景观格局梯度分析[J].生态学报,2006,26(3):654~662. [23] 李俊祥,王玉洁,沈晓虹.上海市城乡梯度景观格局分析[J].生态学报,2004,24(9):1973~1981. [24] 曾 辉,江子瀛.深圳市龙华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结构研究——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及异质性特征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4):567~572. [25] 李书娟,曾 辉.快速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沿城市化梯度的扩张特征——以南昌地区为例[J].生态学报,2004,24(1):55~62. [26] 冷疏影,宋长青,吕克解,等.地理学学科15年发展回顾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6):845~851. [27] 陈桂华,徐樵利.城市建设用地质量评价研究[J].自然资源,1995(5):22~30. [28] 顾朝林.大城市边缘区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9] 汪宇明,王玉芹,张 凯.近十年来中国城市行政区划格局的变动与影响[J].经济地理2008,28(2):196~200. [30] 郑艳婷,刘盛和,陈田试论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特征—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3,22(6):760~768. [31] 刘盛和,叶舜赞,杜红亮,等.半城市化地区形成的动力机制与发展前景初探——以浙江省绍兴县为例[J].地理研究,2005,24(4):601~610. [32] 张 敏,甄 峰,张晓明.中国沿海欠发达地区半城市化特征与机制——以福建莆田为例[J].地理研究,2008,27(4):927~937. [33] 顾朝林,于涛方,李王鸣,等.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机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4] Marceau D J. The scale issue in the social and natural sciences[J]. Canadian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1999, 25(4):347~356. [35] Sudhira H S, Ramachandra T V, Jagadish K S. Urban sprawl: Metrics, dynamics and modeling using G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2004, 5(1):29~39. [36] 王法辉.基于GIS的数量方法与应用[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7] Ho S P S, Lin G C S. Emerging Land Markets in Rural and Urban China: Policies and Practices[M].The China Quarterly, 2003. [38] 李晓刚,欧名豪,许恒周.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青岛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23(3):27~32. |
[1] | 殷冠文. 地方政府主导下的资本循环与城市化:以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9, 39(7): 1082-1092. |
[2] | 孔祥夫, 杨家文. 土地利用视角下的轨道站点客流预测——以深圳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12): 2074-2083. |
[3] | 仇方道, 孙莉莉, 郭梦梦, 谭俊涛, 单勇兵. 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化与城镇空间耦合格局及驱动因素——以徐州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10): 1670-1680. |
[4] | 匡文慧. 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热环境生态调控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 2018, 38(10): 1643-1652. |
[5] | 张鹏, 张栩嘉, 刘勇, 叶亚丽, 胡宇鑫, 吴彩鹤. 基于土地开发强度的长春市城市空间效率分异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6): 895-902. |
[6] | 王勇, 邹晴晴, 李广斌. 基于活力特征分析的城市安置社区公共空间研究——以苏州城区6个安置社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5): 747-754. |
[7] | 孙斌栋, 尹春. 人口密度对居民通勤时耗的影响及条件效应——来自上海证据[J]. 地理科学, 2018, 38(1): 41-48. |
[8] | 李晓玲, 修春亮, ШендрикАлександр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ЛачининскийСтаниславСергеевич, 贺红士. 圣彼得堡土地利用格局现状特征及形成机制[J]. 地理科学, 2017, 37(9): 1382-1391. |
[9] | 张延吉, 秦波, 唐杰. 城市建成环境对居住安全感的影响——基于全国278个城市社区的实证分析[J]. 地理科学, 2017, 37(9): 1318-1325. |
[10] | 仇方道, 金娜, 袁荷, 单勇兵, 白亮宇. 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时空异质性[J]. 地理科学, 2017, 37(10): 1459-1468. |
[11] | 陈如铁, 马健. 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体系中规模与距离关系的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6): 841-849. |
[12] | 李陈, 靳相木.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心镇空间联系测度研究——以浙江省金华市25个中心镇为例[J]. 地理科学, 2016, 36(5): 724-732. |
[13] | 徐冲, 柳林, 周素红. 基于临近相似性考虑的犯罪热点密度图预测准确性比较——以DP半岛街头抢劫犯罪为例[J]. 地理科学, 2016, 36(1): 55-62. |
[14] | 马仁锋, 张文忠, 余建辉, 王岱, 谌丽. 中国地理学界人居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J]. 地理科学, 2014, 34(12): 1470-1479. |
[15] | 何深静, 齐晓玲. 广州市三类社区居住满意度与迁居意愿研究[J]. 地理科学, 2014, 34(11): 1327-13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