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3, Vol. 33 ›› Issue (10): 1206-1215.doi: 10.13249/j.cnki.sgs.2013.010.1206
收稿日期:
2012-11-22
修回日期:
2013-01-07
出版日期:
2013-10-20
发布日期:
2013-10-2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张继飞(1983-),男,河南孟津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从事山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
基金资助:
Ji-fei ZHANG(), Wei DENG, Shao-quan LIU
Received:
2012-11-22
Revised:
2013-01-07
Online:
2013-10-20
Published:
2013-10-20
摘要:
通过对东川地域空间发展影响因素和山地资源型城市地域空间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机制的探讨,综合东川地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提出了东川地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准则与模式。结合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尝试提出中国西南地形起伏极大的中高山区国土开发的适宜模式。结论如下:① 东川地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以山地自然生态为约束、保护与发展相协同;基本模式是整体均衡的地域空间管制模式,山地自然生态友好型的产业成长模式和“点状”开发模式。② 现有区域空间发展理论并不完全适宜指导西南中高山地区的开发实践。“点状”开发模式有助于引导形成自然生态与“点状”开发区有机融合的地域空间发展格局,不仅有利于相对集中地提升其现代化水平,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地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真正实现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张继飞, 邓伟, 刘邵权. 西南山地资源型城市地域空间发展模式:基于东川区的实证[J]. 地理科学, 2013, 33(10): 1206-1215.
Ji-fei ZHANG, Wei DENG, Shao-quan LIU. The Regional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 of Mountain Resource-based City in Southwest of China: A Case Study of Dongchuan District[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33(10): 1206-1215.
表1
不同地域空间开发类型区的管制重点"
地域空间开发类型区 | 地域空间管制重点 |
---|---|
优先开发区 | 优先发展第二、三产业;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城镇化,高密度积聚人口,接纳禁止开发区、不宜开发区的生态移民;承接昆明市的产业转移;重视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 |
适度开发区 | 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适度推进城镇化,适度积聚人口;重视生态保护。 |
控制开发区 | 保持生态系统稳定,适度发展第二、三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和设施农业;发展中心城镇;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 |
不宜开发区 | 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加大山地灾害治理,减轻水土流失,修复山地生态系统;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明显恶化地段实施生态移民,引导人口合理积聚;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 |
禁止开发区 | 按照自然保护区模式管制,逐步减少人口数量,对重点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在生态极端脆弱或山地灾害极度频发地段设置无人区;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不受侵占;严格保护森林植被;严格禁止陡坡开垦或开挖。 |
[1] | 赵景海. 我国资源型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
[2] | 刘云刚.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机制及其调控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
[3] | 云南省东川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东川市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 |
[4] | 徐坚. 山地城镇生态适应性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2. |
[5] | 黄光宇. 山地城市学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8. |
[6] | 徐世光,李长才,王明珠. 云南小江泥石流与泥石流滩地开发[J]. 地学前缘,2001,8(2):296~300. |
[7] | 东川市水利电力局.东川水旱灾害研究. 1996:82. |
[8] | 李倢.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方法与实证[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19. |
[9] | 张文驹. 中国矿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79~313. |
[10] | 宋飏. 矿业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与机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
[11] | 李志刚. 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14,166~191. |
[12] | 钟祥浩,余大富,郑霖.山地学概论与中国山地研究[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
[13] | 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7~27. |
[14] | 李晖,唐川.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泥石流多发城镇防灾、减灾体系构建——以昆明市东川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6,13(1):18~22. |
[15] | 李晖,杨毅忠,朱雪,等.高山峡谷区城镇景观生态安全战略布局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3):14~18. |
[16] | 丁四保. 主体功能区的生态补偿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77~278. |
[17] | 刘燕华,李秀彬.脆弱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38. |
[18] | 邓伟,方一平,陈国阶.山区协调与可持续发展[C]//陆大道,樊杰.2050:中国的区域发展——中国至2050年区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19. |
[19] | 赵万民. 我国西南山地城市规划适应性理论研究的一些思考[J].南方建筑,2008(4):34~38. |
[20] | 樊杰. 西部开发的基础和前景[C]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37~639. |
[21] | Christaller W.Die Zentralen Orte in Sueddeutschland[M]. Jena:GustauFischer,1933. |
[22] | Haegerstrand H.Aspeker der Raeumlichen Struktur von Sozialen Kommunikationsnetzen und der Informationsauabreitung,Kiepenheuer[M]. Berlin:Witsch,1970. |
[23] | 陆大道,陆玉麒.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C]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08~310. |
[24] | 施祖麟.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6~83. |
[25] | 陆玉麒. 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4):468~476. |
[26] | 陆大道. 二000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J].地理科学. 1986,6(2):110~118. |
[27] | 陆玉麒. 论点-轴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J].地理科学,2002,22(2):136~143. |
[28] | 温华. 论域在传统形式逻辑中的逻辑意义[J].江汉大学学报,1995,(5):73~78. |
[29] | 肖峰. 科学技术学及其论域[J].科学学研究,1999,(3):20~24. |
[30] | 陆玉麒,董平.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J].地理学报,2005,60(4):587~596. |
[31] | 牛亚菲. 中心地模式的实验研究——江苏省赣榆县和灌云县城镇网的优化设计[J].地理学报,1989,44(2):167~172. |
[32] | 施坚雅. 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史建云,徐秀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6~64. |
[33] | 施坚雅. 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施坚雅模式[M].王旭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72~86. |
[34] | 王心源,范湘涛,郭华东.自然地理因素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影响的样式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1,20(1):67~72. |
[35] | 王心源,范湘涛,邵云,等.基于雷达卫星图像的黄淮海平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01,21(1):57~63. |
[36] | 王士君,王永超,冯章献. 吉林省中部地区中心地空间关系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2):1628~1635. |
[37] | 高斌,丁四保.点轴开发模式在理论上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几个问题[J].科学管理研究,2009,27(4):64~67. |
[38] | 陆大道.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37~153. |
赵万民. 我国西南山地城市规划适应性理论研究的一些思考[J].南方建筑,2008(4):34~38. | |
[39] | 张京祥. 城镇群体空间组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28~29. |
[40] | 岸根卓郎. 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国土规划:城乡融合系统设计[M].高文琛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
[41] | 杨伟民. 发展规划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82~226. |
[42] | 毛刚. 生态视野·西南高海拔山区聚落与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39~149. |
[43] | 张忠国. 城市成长管理的空间策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41~117. |
[44] | 姚士谋,汤茂林,陈爽,等.区域与城市发展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27~28. |
[45] | 徐坚. 山地城镇生态适应性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49~94. |
[1] | 黄莘绒, 管卫华, 陈明星, 胡昊宇. 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21, 41(1): 64-73. |
[2] | 黄洁, 杜德林, 王姣娥, 周健, 金凤君. 基于城市群尺度的高铁列车与长途汽车网络结构比较[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1958-1966. |
[3] | 王伟, 王成金. 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及其空间特征[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795-1802. |
[4] | 李在军, 姜友雪, 秦兴方. 地方品质驱动新时期中国城市创新力时空演化[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812-1821. |
[5] | 盛彦文, 苟倩, 宋金平. 城市群创新联系网络结构与创新效率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831-1839. |
[6] | 康蕾, 宋周莺. 中国区域投入产出效率的研究框架与实证分析[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868-1877. |
[7] | 邹辉, 段学军. 中国化工产业布局演变与影响机理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0): 1646-1653. |
[8] | 王列辉, 张楠翌, 朱艳.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运服务业网络格局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0): 1663-1670. |
[9] | 肖凡, 陈家麟, 夏丽丽, 林剑铬, 邓伟鹏. 伴随资金流的技术溢出[J]. 地理科学, 2020, 40(9): 1460-1467. |
[10] | 郭艳花, 梅林, 佟连军. 产业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机制[J]. 地理科学, 2020, 40(9): 1484-1492. |
[11] | 林耿, 徐昕, 杨帆. 佛山市产业专业化、多样化与经济韧性的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9): 1493-1504. |
[12] | 孙威, 王晓楠, 盛科荣. 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国内外城市更新比较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8): 1300-1309. |
[13] | 谭雪兰, 王振凯, 蒋凌霄, 安悦, 雷济华, 任辉. 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时空演变的影响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8): 1355-1364. |
[14] | 郭建科, 吴陆陆, 李博, 秦娅风. 多功能视角的沿海港口城市体系位序规模结构及耦合类型[J]. 地理科学, 2020, 40(7): 1050-1061. |
[15] | 董丽晶, 苏飞, 温玉卿, 王永超. 阜新市收缩城市经济系统弹性演变趋势与障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 2020, 40(7): 1142-11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