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3, Vol. 33 ›› Issue (6): 668-675.doi: 10.13249/j.cnki.sgs.2013.06.668
收稿日期:
2012-08-20
修回日期:
2012-10-29
出版日期:
2013-08-20
发布日期:
2013-08-2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任建兰(1954-),女,山东莱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
基金资助:
Jian-lan REN(), Wei ZHANG, Xiao-qing ZHANG, Yu CHENG
Received:
2012-08-20
Revised:
2012-10-29
Online:
2013-08-20
Published:
2013-08-20
摘要:
当代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手段已从环境治理、环境管理到区域环境管理。基于尺度的区域环境管理是区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尺度是确定时空范围层次归属的综合概念,区域环境管理的尺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其中中观尺度镶嵌在宏观和微观尺度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中观尺度区域环境管理包括区际、区内和次区域环境管理3个层次。基于上述认识,分析了尺度在区域环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区域环境管理的“尺度”范围确认依据,重点论述了中观尺度区域环境管理的必要性、特点、层次镶嵌性及其管理模式的创新。
中图分类号:
任建兰, 张伟, 张晓青, 程钰. 基于“尺度”的区域环境管理的几点思考 ——以中观尺度区域(省域)环境管理为例[J]. 地理科学, 2013, 33(6): 668-675.
Jian-lan REN, Wei ZHANG, Xiao-qing ZHANG, Yu CHENG. Region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rom the Scale: A Case Study of Medium Scal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33(6): 668-675.
表1
中观尺度区域(省域)环境管理空间范围"
层次 | 类 型 | 空间范围 |
---|---|---|
区际 | 综合自然地理分区 | 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和自然要素区划中跨省界的分区单元 |
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三大平原、东南丘陵及跨省界的山地等 | ||
流域 |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太湖流域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 | |
海域 |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以东海区 | |
生态系统 | 跨省的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和农田、城市等人工生态系统 | |
特殊保护区 | 跨省界的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26个)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等 | |
生态脆弱区 | 中国八大生态脆弱区 | |
经济区 | 中国八大经济圈、跨省界的区域发展规划等 | |
区域 | 省域 | 省级行政区 |
次区域 | 地市级和区县级行政区 | 省域行政区以下的地市级和区县级行政区 |
城市和城市群 | 省域内的地级市和县级市及城市群 | |
农村 | 省域内的农村地区(包括乡镇级行政区) | |
流域和海域 | 流域和海域(包括跨省的区际流域和海域落在该省域的部分以及该省域所独有的小流域等) | |
特殊保护区 | 仅位于各自所属的省域内的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各省单独划定的本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国家级、地方级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省区内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等;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 | |
生态脆弱区 | 国家划定的生态脆弱区落在本省区内的部分 | |
经济区 | 国家战略层面的经济区域 | |
开发区 | 国家级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等)和地方级开发区 | |
其它 |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城乡结合部;资源开发区等 |
[1] | 贺新元. 环境问题与第三世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101-112. |
[2] | 王筝,刘丽.可持续发展意义下的区域管理[J].管理世界,1995,(2):208-210. |
[3] | 孙鸿烈.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2-23. |
[4] |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环境与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5-39. |
[5] |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可持续发展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55-190. |
[6] | 叶文虎,张勇.环境管理学(第2版)[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6:12-24. |
[7] | 吕永龙,贺桂珍.现代环境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9-61. |
[8] | 米切尔(加).资源与环境管理[M].蔡运龙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
[9] | Charles J.Environment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progrem: Virginean Province[J]. U. S. Estuarie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1999,(56): 1-25. |
[10] |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 and nature capital[J]. Nature, 1997, 387: 1-25. |
[11] | 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5-38. |
[12] | 海热提,王文兴.生态环境评价、规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85-89. |
[13] | 安筱鹏.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环境与资源管理的制度创新[J].环境保护科学,2003,29(117):36-40. |
[14] | Friedrich Schmidt-Bleek.人类需要多大的世界:MIPS——生态经济的有效尺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6-58. |
[15] | 佘雁翎,万玉秋,秦海旭.城市新区的环境管理模式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 2009,35(1): 95-98. |
[16] | Hill R C, Bowen P A.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and a framework for attainment[J].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 Economics, 1997, 15(3): 223-239. |
[17] | Daly H E.Toward some operational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0, 2(1): 1-6. |
[18] | 叶文虎. 环境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28. |
[19] | 万薇,张世秋,邹文博.区域环境管理机制:国际经验与借鉴思考[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2009:12-34. |
[20] | 安筱鹏,冉晓丹.地方政府职能的演变与区域经济一体化[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5(6):48-53. |
[21] | 杨雪锋. 资源与环境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1-5. |
[22] | 王金南. 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37-42. |
[23] | 巴里·菲尔德.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23-32. |
[24] | 丁忠浩. 环境规划与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78-85. |
[25] | 白文娟. 区域大气环境管理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7:47-50. |
[26] | 李雪梅. 论中国区域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J].科技管理研究,2008,(7):96-97. |
[27] | 马强,秦佩恒,白钰,等.中国跨行政区环境管理协调机制建设的策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5):133-138. |
[28] | 赵文会,高岩,戴天晟.跨区域污染排污税管理调控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30(2):222-226. |
[29] | Fraser E D G, Dougill A J, Mabee W E, et al. Bottom up and top down: analysis of participatory processes for sustainability indicat or identification as a pathway to community empowerment and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6, 78(2):114-127. |
[30] | Bromley D W.The commons, common propert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gce Economics, 1992, 2(1):1-17. |
[31] | Sanchez F C.The externalities problem of transboundary and persistent pollutio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6, 52(1):517-526. |
[32] | Michaelowa A.Policy integration as a success factor for emissions trading[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4, 33(6): 765-775. |
[33] | Elletti A C, Sessa R S.A procedural approach to strengthening integr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water resource planning[J].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 2006, 21(10):1455-1470. |
[34] | 蔡运龙,王学军,陈静生.人类环境系统及其可持续性[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7:1-3. |
[35] | Messerli B, Grosjean M, Hofer T, et al.From nature-dominated to human-dominated environmental changes[J].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00, 19(1): 459-479 |
[1] | 张衔春, 胡国华, 单卓然, 李禕. 中国城市区域治理的尺度重构与尺度政治[J]. 地理科学, 2021, 41(1): 100-108. |
[2] | 江孝君, 杨青山, 刘杰, 沈方, 刘鉴.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与多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3): 383-392. |
[3] | 潘峰华,方成,李仙德. 中国城市网络研究评述与展望[J]. 地理科学, 2019, 39(7): 1093-1101. |
[4] | 王万同, 孙汀, 王金霞, 付强, 安传艳.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年际动态监测——以中原城市群为例[J]. 地理科学, 2019, 39(4): 680-687. |
[5] | 姚远, 陈曦, 钱静. 定量遥感尺度转换方法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 2019, 39(3): 367-376. |
[6] | 周晓芳, 产健. 基于无尺度网络的中国城市医疗网络分析[J]. 地理科学, 2019, 39(2): 195-203. |
[7] | 吴威, 曹有挥, 张璐璐, 刘斌全. 基于供给侧的区域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以中国三大城市群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4): 495-503. |
[8] | 唐玉芝, 邵全琴, 曹巍, 杨帆, 刘璐璐, 吴丹, 周书贵. 基于物质量评估的贵州南部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县域差异比较[J]. 地理科学, 2018, 38(1): 122-134. |
[9] | 王钊, 杨山, 龚富华, 刘帅宾. 基于城市流空间的城市群变形结构识别——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 地理科学, 2017, 37(9): 1337-1344. |
[10] | 范科科, 段利民, 张强, 史培军, 刘剑宇, 顾西辉, 孔冬冬. 基于多种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TRMM降水数据降尺度研究——以内蒙古地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7, 37(9): 1411-1421. |
[11] | 任惠茹, 李国胜, 郭腾蛟, 张悦, 欧阳宁雷. 1950~2011年渤海地区海表风场的季节特征与多尺度变化分析[J]. 地理科学, 2017, 37(9): 1430-1438. |
[12] | 赵国梁, 郑新奇, 刘飞, 刘东亚. 基于路网分割的京津冀城乡空间识别及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 2017, 37(8): 1159-1169. |
[13] | 柏玲, 陈忠升, 王充, 徐建华. 西北干旱区阿克苏河径流对气候波动的多尺度响应[J]. 地理科学, 2017, 37(5): 799-806. |
[14] | 王景才, 郭佳香, 徐蛟, 李帆. 近55年淮河上中游流域气候要素多时间尺度演变特征及关联性分析[J]. 地理科学, 2017, 37(4): 611-619. |
[15] | 许昕, 赵媛, 张新林, 张秀改.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演变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7, 37(12): 1859-18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