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生产网络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与机制研究 ——以潮汕纺织服装行业为例

  • 马海涛 , 1, 2 ,
  • 刘志高 , 1, 2
展开
  •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 2.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刘志高,副研究员。E-mail:

作者简介:马海涛(1979-),男,山东滕州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与城市规划方面的研究。E-mail:

收稿日期: 2011-01-25

  要求修回日期: 2011-10-28

  网络出版日期: 2012-03-25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097、41071096)、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07FY140800-2)资助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ary Process and Mechanisms of Local Production Networks: A Case Study of Chaoshan Region in Southeast China

  • MA Hai-tao , 1, 2 ,
  • LIU Zhi-gao , 1, 2
Expand
  •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 China
  • 2.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Received date: 2011-01-25

  Request revised date: 2011-10-28

  Online published: 2012-03-25

Copyright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摘要

采用社会调查法,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软件,运用演化经济地理学核心概念,对中国潮汕地区的纺织服装生产网络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① 改革开放后,潮汕地方生产网络内部空间结构不断演变,从多点集聚向多个孤立集群网络演进,再向跨集群地方网络发展;② 网络演化本质上是企业关系的变化,企业间关系是在外部环境作用下企业根据自身能力做出的战略选择,地理临近与路径依赖使潮汕集群网络结构得以保持(即“遗传”),企业创新需求作用下的路径创新推动了集群间联系的发展(即“变异”);③ 生产网络演化机理的研究还应加强对路径创新与地方产业升级的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

马海涛 , 刘志高 . 地方生产网络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与机制研究 ——以潮汕纺织服装行业为例[J]. 地理科学, 2012 , 32(3) : 308 -313 . DOI: 10.13249/j.cnki.sgs.2012.03.308

Abstract

Economic geographers have recently attempted to develop relational and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ies.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network evolution are both popular in economic geographies. Local production network is a valuable tool by which w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global-local interaction. Now the research on local production networks is moving from relatively static analysis to historical and dynamic process study. But there is little writing about the evolution of local production network in the context of China. This article tries to full this gap and takes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Chaoshan Region as a case to explore the processes and dynamics of production networks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transition to market-oriented economy. Here social interview is employed as a research method, based on the Ucinet software data.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networks in Chaoshan’s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has changed from the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of enterprises to multi-clusters networks and then to cross-clusters production networks. This change can be well explained by the basic concepts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such as selection, retention, variation and path dependence and path creation. Network evolution is in nature relational evolu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which were influenced by external environments and different development phases. Some mechanisms including geographical proximity of spin-offs, aggregation economy of enterprise in related industries and relational dependence together make the whole local production network be relatively stable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l network, which can be called “retention”. However, market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path destruction induce structural change, leading to the gradual formation of cross-clusters production networks, which can be called “variation”. Finally, this article strongly argues that the evolutionary thinking is helpful in explaining the evolution of loc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the evolutionary study of local production networks would offer insightful suggestions for policy-makers. Interaction of cross-border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would be the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s of network evolution in the near future.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全球生产网络”[1,2]得到广泛研究,并为解释全球生产空间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方生产网络作为地方尺度的生产空间组织形态,一方面根植于当地社会经济结构中,与当地社会网络具有不可分性[3];另一方面又是全球生产网络的一部分[4],强调外部联系的重要性。一些学者对地方生产网络的结构形态[5]、权力治理[6,7]、影响因素[8,9]和全球–地方关系[10,11]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以系统的演化理论框架为基础对网络演化机理的研究还相对缺乏。而近些年经济地理学的演化转向及演化分析范式为研究网络结构的演化提供了新理论和方法 [12~16]。演化经济地理学以生物进化论和复杂科学为理论基础,主张时空情景的特定性和历史的、动态的研究观点,强调路径依赖和创新的破坏性作用,已成为解释老工业区的衰落、新产业区的形成和地方生产网络演变等重大经济地理学问题的强大理论工具。然而国外文献主要以欧美发达国家高技术区域的网络为案例[17,18],有关发展中国家传统地区的生产网络研究刚刚起步[19~21]。本文将以中国潮汕地区的纺织服装行业生产网络为例,通过统计数据和企业关系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分析潮汕地区的纺织服装行业生产网络演化过程及特征,并运用演化经济地理学核心概念对地方生产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给予解释。这对深入理解地方生产网络结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制定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中国东南沿海的潮汕地区为研究区域,含汕头、潮州和揭阳三个地级市,土地面积1.04×104km2。2008年潮汕地区总人口1 324.74万,人口密度1 273人/km2,人均耕地面积118.64 m2图1)。
数据主要来源有两方面:一是企业关系数据,来自2009年4月至12月对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和资深企业家进行的深度访谈,采用花名册回忆法(roster-recall methodology)获得1990年代末期和2000年代末期2个时间断面的企业关系数据,以矩阵形式录入和存储,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 6[22]绘制生产网络空间结构图;二是行业数据,主要来自汕头市志[23]和广东省历年统计年鉴[24]
Fig. 1 Sketch map of study area

图1 研究案例区域

2 潮汕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概况

潮汕纺织服装行业历史悠久,潮绣是中国名绣之一,绣品多出口东南亚;民国时期发展起来的抽纱业是潮汕的一大产业,1980年代初88%的乡镇都从事抽纱生产,女工人数达到107万人,总工值达16 239万元[23]。潮汕地区纺织服装行业总产值多年来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513.34亿元,是1983年的153倍(图2)。
Fig.2 Total output value of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ial in Chaoshan region in 1993-2008

图2 1993~2008年潮汕地区纺织服装行业产值

纺织服装行业一直以来是潮汕地区的支柱行业,其产值在所有行业中的比重多年保持在20%左右。潮汕的纺织服装行业在广东的地位也不断上升,从区位熵值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涨,2008年超过了3.50(图3)。
Fig.3 Status of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Chaoshan region and district entropy in Guangdong Province

图3 潮汕纺织服装行业在所有行业中的比重及在广东省的区位商

3 生产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

3.1 节点涌现与集聚(1980年代初~1990年代初)

1980年代初,国家对外开放以及汕头经济特区的设立使一批潮汕籍海外侨胞回乡投资纺织服装行业。市场贸易的繁荣,推动了地方商业知识的获取和累积,为商品生产提供了土壤。此时,也出现少量以侨胞回乡投资为主的生产企业。早期企业培养了一批具有专门知识的产业工人,为后期企业的衍生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先锋企业的知识通过地方缜密的社会网络快速传播,带动一大批本地人设立家庭工厂,从事纺织服装的生产。1990年代初期生产企业数量大大增加并集聚,但这些企业相当一部分是三来一补型企业,以成衣加工为主,原材料和客户两头在外,地方生产网络并没有形成。

3.2 多孤立集群网络(1990年代初~21世纪初)

前期成衣企业的大量增加,使面料、辅料等原材料的市场出现很大缺口;此外,随着产品多样化和质量要求的提高,对面料的印染、成品的洗水和包装等业务产生很大需求;因此,一批本地配套的原材料和配套加工企业陆续出现了,地方产业链不断完善,使产品的生产能够在一地内部完成。1990年代是服装市场国内外两旺的时期,国内服装工业刚刚起步,服装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在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等方面的价格优势,西方国家的服装生产订单大量转移过来。到1990年代末期,潮汕地区形成了多个纺织服装企业集群,主要有潮州的婚纱晚礼服集群、澄海的工艺毛衫集群和普宁潮南潮阳的内衣衬衣集群。1990年代潮汕地区形成的三个纺织服装集群,内部生产链组织不断趋于完善,加上各种产品的外部市场需求都很旺盛,各集群之间少有生产或技术上的合作,处于相对孤立发展的状态(图4)。
Fig.4 Inter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network of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Chaoshan region in the late of 1990s

图4 1990年代末期潮汕纺织服装生产网络内部空间结构

3.3 跨集群生产网络(21世纪初至今)

1999~2001年间,潮汕地区发生了几个重大事件如金融信用危机、打击出口骗税和走私等,加上新世纪初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提升、劳动力成本增加和人民币升值等,给潮汕地区纺织服装的生产带来很大压力。近些年来,潮汕纺织服装生产仍以集群化发展为主要特征;但各集群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加,表现为配套企业的跨集群发展、专业镇的出现和服务机构的细化与集聚(图5)。
Fig.5 Inter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network of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Chaoshan region in the late of 2000s

图5 2000年代末潮汕纺织服装生产网络内部结构

配套企业最初是为了满足本地成衣制造企业的需求,随着服务能力的增强,开始进行跨集群服务,甚至进入全国和全球市场。有些配套企业大量集聚出现,形成专业镇。汕头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有良好的人才、信息和交通优势,2000年以来出现了大量的专业化服务机构,专门为该地区的服装生产企业服务。除了生产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之外,不同类服装生产企业间合作也开始增加;除了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加强之外,企业跨集群间的合作也开始增多;整个潮汕形成了纺织服装的网络化生产区。

4 生产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机理

改革开放后,潮汕纺织服装行业生产网络结构的演化呈现复杂态势,既有原有网络空间结构的保持,也有调整或变化。对此可以借鉴演化经济地理学的“选择、遗传和变异”理论进行解释:关系的选择涉及到企业双方,是在外部环境作用下企业双方的战略合作选择;关系的保持是企业出于就近选择和提高效率的考虑,也是企业合作路径依赖与模仿的结果;关系的变异是在企业创新的要求下,打破原有路径,建立新的路径,以便获取新异知识和前沿信息(图6)。
Fig.6 Evolutionary mechanism on inter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networks

图6 生产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

4.1 外部环境作用下的企业战略关系选择

网络结构的变化是企业双方在外部环境作用下战略关系选择的结果[14],因此选择机制是网络结构演变的原动力。潮汕纺织服装企业间战略关系的选择受企业发展阶段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
企业发展阶段不同,其资金、技术、知识等方面的积累程度不同,企业构建关系获得资源的要求也不一样。1980年代中期,潮汕纺织服装企业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期,产品需求旺盛,企业之间频繁勾通生产技术和接单信息,但在生产上少有联系。1990年代初期,潮汕成衣制造企业大量出现,推动了配套企业的形成,进而促进了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2000年后,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大为提升,将服务对象扩大到周边集群甚至全国;成衣制造企业在竞争压力下试图创立自有品牌和名牌,除了完善产业链内部企业间关系之外,逐渐重视同其它服装产品企业合作;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出现也大大促进了集群间的企业联系。可以看出,成衣企业、配套企业和服务企业在其成长的不同阶段,所选择的合作对象类别以及面向的地理尺度不同,大致是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向横向合作发展、从集群内向跨集群联系发展、从地方向国家和全球扩展。
企业间战略关系的选择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制度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制度环境方面,1980年代初期汕头凭借临近香港和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和拥有大量海外潮汕侨胞,成为国家首批特区,特区政策极大促进了潮汕同外部的生产联系;1990年代初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推动成衣企业的大量出现,使配套企业在网络中的地位凸显;2000年前后,由于知识产权制度的严格执行、品牌意识的加强、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潮汕企业开始重视品牌培育,信息、知识和技术合作成为企业间战略关系选择考虑的首要因素。自然环境对企业战略关系选择的影响是间接的,适宜的气候和狭小的平原孕育了超负荷的潮汕人口,促使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纺织服装企业不断出现,而企业节点的大量增加无疑使潜在关系连结数倍的增长,利于企业关系的多样化和持续发展。此外,重视宗族关系是潮汕地域的一个特色,潮汕历史上形成的海外社会关系是改革开放初期潮汕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原因;潮汕各地内部强烈的宗族社会关系是1990年代集群网络形成的关键因素;潮汕本地大社会的渐趋融洽推动了2000年代跨集群间企业的沟通和联系。

4.2 地理临近选择与路径依赖促进集群网络结构保持

对比1990年代末期和2000年代末期2时间断面的生产网络结构,发现目前的网络结构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原有的结构,各集群网络内部组织并未发生较大变化,这是与新创企业的临近衍生、聚集机制以及关系选择的路径依赖直接相关的。
新创企业的临近衍生、聚集机制是潮汕纺织服装生产网络内部结构相对稳定的主要原因。首先,潮汕的纺织服装企业很多是由母企业衍生出来的,并就近孵化、成长,衍生企业往往需要靠近母企业以便获得母企业的资源、信息和技术;新的衍生企业继续与母企业保持商业联系,进一步固化了集群内的网络结构。其次,纺织服装产品具有流行性特点,近距离合作有利于进行快速信息互通,以便达到即时生产和快速供应;就近选择供应商和配套服务可以方便物质联系,有效节约成本;随着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也吸引了其它相关行业的企业不断聚集;以上这些因素共同推动潮汕纺织服装企业不断集聚,而集聚企业的关系选择方式不变将进一步强化集群网络的结构。第三,潮汕地方宗族意识强烈,本地企业间的合作往往建立在非正式的合同约束上,长期根植于本地的生产关系成为稳定生产网络结构的重要因素。
关系选择的路径依赖使集群网络的结构得以保持。对潮汕各集群内的纺织服装企业而言,大多数都希望与集群内的核心企业建立联系,因为通过合作关系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订单,可以获得当地最先进的技术知识,可以获得最潮流的服装信息,结果就使集群的核心企业持续获得网络的核心地位,也就使原有的网络结构得以保持。此外,在生产组织方式上的路径依赖也是网络结构保持的主要原因。例如,澄海的工艺毛衫和潮州的婚纱晚礼服都是将潮汕历史上的潮绣和抽纱工艺相融合形成的产品,在生产上延续了抽纱的外包生产方式,将产品中的手工艺部分外包给周边的工区进行加工,然后再回收制作出最终产品;这种方式具有灵活生产、降低成本的好处,同时又可带动潮汕乡村劳动力的就业,一直保持至今,也使两个集群网络保持了原有的空间结构。

4.3 创新需求及路径创新推动网络结构变化

对比潮汕两个时段的生产网络结构图,同样发现网络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跨集群的网络联系增加较多,这些变化是在潮汕企业的创新需求与路径创新的推动下形成的。
潮汕纺织服装企业的创新需求是在2000年以后才凸现出来的,表现在争创名牌产品的企业大量增加。一方面,随着各集群成衣制造大企业资金和能力的提升,他们开始涉足价值链高端的品牌培育和营销,从而推动他们从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扩大到其它服装产品的信息收集,特别是与周边集群的核心企业进行信息沟通和战略合作,增加了集群间企业的合作联系,推动了网络结构的变动。另一方面,大量企业的创新需求推动服务机构的专业化和多样化,并在汕头市区形成了服务机构的集聚。这些服务机构同时为澄海、潮阳、潮南和潮州的服装企业服务,间接增加了各集群间的商业联系。
潮汕生产网络空间结构的变异是打破了原有企业关系构建路径的结果。核心企业将合作对象从集群内扩大到集群间,可以视作一种路径突破。配套企业为了降低企业的运行风险,不再依赖本地客户的需求,打破集群内配套的原有路径,构建自己的跨集群甚至跨地区的销售渠道,也是一种对原有路径的突破。此外,位于潮州市区和澄海之间的潮安县浮洋镇,从原来的珠绣外包加工地转变为珠片贸易,后来又变为珠片加工专业镇,不断打破原来的发展路径,实现了集群间的整合发展。以上多种路径创新行为直接推动了潮汕纺织服装生产网络内部结构的变异。

5 结论与讨论

第一,演化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如选择、遗传、变异、路径依赖与路径创新,有助于解释生产网络空间结构的保持与变化。生产网络是由企业关系构成,企业关系的选择是网络形成和变化的本质因素。新创企业的临近衍生、聚集机制与关系选择路径依赖共同促成集群网络内部结构的相对稳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寻求新的发展和新异知识,打破本地原有选择合作伙伴的思路,推动网络空间结构的变异。第二,地方生产网络空间结构研究能够打开地方经济的黑箱,直观刻画地方经济活动组织的内部机理,有助于理解经济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空间组织随时间的转变过程这一经济地理的核心论题。第三,通过对潮汕地区纺织服装行业的案例研究,清晰反映了各集群内部经济空间组织和集群间经济空间联系的具体状态,发现潮汕生产网络从集群网络向跨集群网络发展是同产业整体发展相一致的,认为跨集群联系有助于扩大地方外部性,地方企业和政府应该在促进跨集群的企业联系上采取有力措施以推动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第四,对生产网络演化机理的探讨,还应着眼于生产网络演化升级的方向;探讨如何通过路径创新突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限制条件以提升地方产业整体竞争力,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网络演化理论研究和地方产业升级现实研究的重点领域。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Ernst D, Kim L.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knowledge diffusion, and local capability formation[J]. Research Policy, 2002, 31(8): 1417-1429.

[2]
Henderson J, Dicken P, Hess M et al.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02, 9(3):436-464.

[3]
Dimitriadis N I, Koh S C L. Information flow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local production networks: the role of peopl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J]. Production Planning & Control, 2005, 16(6): 545-554.

[4]
Yeung H W C.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production networks in southeast asia: A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pproach[C]//Kuroiwa I, Toh M H (eds.).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Integrating Economies in Southeast Asia.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8: 83-120.

[5]
Liu R, Brookfield J.Stars, rings and tiers: organizational networks and their dynamics in Taiwan's machine tool industry[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0, 33(3): 322-348.

[6]
杨友仁, 夏铸九. 跨界生产网络的组织治理模式——以苏州地区信息电子业台商为例[J].地理研究,2005,24(2):253~264.

[7]
景秀艳, 曾刚. 全球与地方的契合:权力与生产网络的二维治理[J]. 人文地理, 2007, 5(3): 22~27.

[8]
李金玉, 阮平南. 核心企业在战略网络演化中的作用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12): 86~89.

[9]
Wang J, Lee C.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local institution buil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technology industry in Suzhou, China[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7, 39(8): 1873.

[10]
王缉慈. 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85~114.

[11]
苗长虹. 全球-地方联结与产业集群的技术学习——以河南许昌发制品产业为例[J]. 地理学报, 2006, 61(4): 425~434.

[12]
Boschma R A, Martin R.Constructing a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7, 7(5):537-548.

[13]
Hennemann S, 汪涛. 转型期中国科研机构融入国际学术知识网络动力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11, 31(9): 1143~1149.

[14]
Gluckler J.Economic geography and the evolution of networks[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7, 7(5): 1-16.

[15]
Boschma R A, Frenken K.The emerging empirics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1, 11(2): 295-307.

[16]
刘志高,崔岳春. 演化经济地理学:21世纪的经济地理学[J]. 社会科学战线, 2008,(6): 65~75.

[17]
Ter Wal A.Cluster emergence and network evolution: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inventor network in Sophia-Antipolis[J]. Regional Studies, 2010, 9(1): 1-18.

[18]
Cassi L, Morrison A, Ter Wal A.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and trade networks in the global wine sector: a longitudinal study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J]. Papers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PEEG), 2009.

[19]
李二玲,李小建. 欠发达农区传统制造业集群的网络演化分析[J]. 地理研究, 2009, 28(3):738~751.

[20]
马海涛,方创琳. 基于企业微观视角的城市区域生产网络空间组织研究——以粤东城镇群服装生产为例[J]. 地理科学, 2011, 31(10): 1172~1180.

[21]
马海涛,周春山. “生产网络范式”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应用评述[J]. 世界地理研究, 2010, 19(2): 84~90.

[22]
Borgatti S P, Everett M G, Freeman L C.Ucinet for Windows: Software for Social Network Analysis[M]. Harvard: Analytic Technologies, 2002.

[23]
王琳乾, 邓特. 汕头市志[M].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24]
广东省统计局. 广东省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