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布局和发展模式研究

  • 周涛 1, 2 ,
  • 刘继生 1
展开
  • 1.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 2.长春工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刘继生,教授。E-mail:

作者简介:周 涛(1977-),男,吉林长春人,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E-mail:

收稿日期: 2012-12-20

  要求修回日期: 2013-03-20

  网络出版日期: 2013-07-20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1358,7117302)资助

The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al Patter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Cluster in Jilin Province

  • ZHOU Tao 1, 2 ,
  • LIU Ji-Sheng 1
Expand
  • 1.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China
  • 2.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Received date: 2012-12-20

  Request revised date: 2013-03-20

  Online published: 2013-07-20

Copyright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摘要

综合分析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9个地市州数量分布及产值分布情况,发现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吉林省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均衡现象:环长春区域的产业集群数量多且产值高,发展相对较好。比较分析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发现目前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有多种类型,各类型各有其优势和劣势,提出集群组织形式上创新发展模式,即依据实际情况加强既代表公司企业利益的行业协会也代表农户利益的合作社在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协调和组织作用,以求最大程度地规避市场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保证农户和公司双方的共同利益。

本文引用格式

周涛 , 刘继生 .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布局和发展模式研究[J]. 地理科学, 2013 , 33(7) : 815 -823 . DOI: 10.13249/j.cnki.sgs.2013.07.815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survey and posi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dustry cluster in Jilin Province, and the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of both the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cluster and the sales incom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in eight cities and one prefecture, it is concluded that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clusters present an unbalanced distribution, and there is a preponderance of industry clusters in the area surrounding Changchun with high output value.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trast of developmental patter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dustry cluster in Jilin Provinc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are several developmental patter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clusters in Jilin Province, each of which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summary, it is concluded that: 1) the 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cluster is mainly dependent on the advantaged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region, the location of processing industries is determined by the orig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resources; 2)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clusters present an unbalanced distribution, and there is a preponderance of industry clusters in the area surrounding Changchun with high output value, contrary to other areas, according to the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of both the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cluster and the sales incom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in eight cities and one prefecture; 3) industry development history, th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geographical location, the system struc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nfrastructure and other factors need to be considered to seek realistic developmental patterns of cluste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trast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al patter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cluster in Jilin Province now and before.

农业现代化是吉林省“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是“三化”统筹的基础和保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够带动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1]。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农产品加工业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渠道,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具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已进入了有组织、有规划、有规模的快速稳定发展道路,成为了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重要力量,形成了数十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空间布局上涵盖了吉林省的中、东、西部。
在产业集群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方面,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建设性的研究。马歇尔是第一位研究集群的学者,他通过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关系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集聚于同一区位的现象[3]。而最早提出聚集经济概念的则是韦伯[3],但最先提出产业集群完整概念的是波特教授[4]。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Kulshreshtha 和 Thompson从集群的组成角度出发,认为它由食品加工、农业生产和农场投入制造等3个子集群组成[5]。Sommers通过分析对华盛顿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农业集群要取得品牌效应须加强集群内部机构和组织的协调和规范作用[6]。Meyern Stamer对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的模式及典型障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如何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7]。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产业集群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是指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其上下游产业和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高度集聚,通过贸易和非贸易的方式相互紧密联系,展开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使区域经济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8]。它是农业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发展模式,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能够发挥聚集经济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创新发展,提升区域竞争能力[9]。其竞争力主要源于集聚产业网络组织所生产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外部经济效益、联合效率以及区域创新网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主要以工业园区、专业镇、加工示范地、小企业创业基地等为载体形式[10]。中国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具有资源、成本、市场、扩张、创新和网络等6个优势,发挥好这些优势可以使集群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11]。其成长阶段影响因素涉及农户行为(独立性和两面性)、核心企业存在短视行为、集群贸易规模、资本供给等方面[12]。还有学者从文化的角度对农产品加工产业中的板材集群的演化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文化对集群演化的影响具有立体性、复杂性、动态性和阶段性等特点[13]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发展模式上,围绕产业集聚演变的规律,以生命周期为基础理论展开分析,可分为:发展型模式、停滞型模式、转移型模式和衰败型模式。从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划分,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有:空间集聚型模式(如意大利东北部产业集群)、创新推动型模式(如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业集群)、轴轮式模式(日本丰田汽车产业集聚)、内生型模式(如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模式)、嵌入型模式(如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模式)等[14],从产业生态的视角,将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划分为资源型、产业型、网络型和生态型等产业集群模式[15],从产业集群成长升级的角度出发,以集群企业间竞合度和集群体对知识的依存度为维度,将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模式分为 3 种类型:资源型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链条型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循环型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16]
关于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空间布局的研究相对较少,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集群的空间分布和集聚度测算等方面。如夏丽丽等对广州康乐村的服装行业空间集聚情况进行研究,认为制造企业的集聚是地理邻近与关系邻近循环因果关系引导下的主动集聚;企业具有“临时性”、“内生性”、“非正规性”和“地域的多元性”;企业规模偏小,生产联系松散,技术需求低下;在空间分布上则表现为同行业企业相对集中分布,产业空间与居住空间相互依附,垂直空间混合利用以及企业分布受村内道路系统影响显著等[17]。刘霄泉等对北京市制造业集群空间进行分析,认为北京市制造业集群主要分布在近郊区并向远郊区延伸,资源条件、交通区位、政策环境、历史因素等多个区位因子都对集群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集群空间布局存在分布比较分散、功能重叠或与区县功能定位不符等问题[18]
综观已有研究成果,通过对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及其特征的分析来探讨集群发展模式的研究较少,从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研究思路很有必要,能够为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空间分布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是吉林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吉林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目前数十个规模不等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为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势推动力。这些以示范区、示范基地和工业园区为表现形式的产业集群在吉林省中东西部都有分布,但相当数量的集群集中于长春及其周边地区。

1.1 农产品加工产业在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中地位

近10 a来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销售收入在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目前增幅趋于平稳,所占地区GDP比重稳定在29%左右,说明吉林省该产业进入快速稳定发展期(图1)。
Fig. 1 The proportion of the sales income to GDP of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in

图1 农产品加工产业销售收入在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

图1显示,2002年农产品加工产业销售收入占当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58%,具备了支柱产业的雏形,近5 a来,所占比重均达到30%左右,这种持续的高比重说明:与吉林省其它产业相比较,农产品加工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地位;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速度快而且稳定。

1.2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数量及空间布局

按照2010年的相关数据统计,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数量已经达到34个,均为省级及省级以上示范区或示范基地(地市级及地市以下级的示范区或工业园区未计算在内),其中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数量为25个。集群数量的多寡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该产业在一定地域内发展水平的高低,但数量的多寡并不等同于集群发展质量的高低,在保证一定数量集群存在的前提下,需要关注集群发展质量的提高。
依托吉林省数十个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产业的集聚现象显著,一批紧密围绕主导产业、相互关联企业和各类支撑体系共存互促的产业集群初步或已经形成,并在一定地域内快速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群体,从产业规模、产业结构、集聚空间等方面显现出参与未来市场竞争的基本优势[19-21]
从产业集群资源条件来看,农产品加工业严重依赖于农副产品产地,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从客观因素看取决于农副产品本身。比如在盛产人参的长白山地林农区,围绕人参集聚了一大批人参加工企业和人参品牌。这一方面与企业根植于本地的性质紧密相关,企业选择本地的理由在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国家环境,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它所在的区域和地方环境[22],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尤其如此。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具有空间布局的地缘性。由于受城市资本、交通和技术的影响,半城市化地区具有农业资源价值最大化的潜力,因而农产品加工企业往往布局在城市的近郊区或中心城镇内[23]。从历史因素和交通条件来看,农产品加工业原有基础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程度较高,产业集群的数量较多。从政策环境来看,吉林省委、省政府一直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与汽车、化工并列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除了在资金上直接扶持外,吉林省各级政府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领域进行扶持,在政策上重点向促进产业网络、促进集群、促进创新、促进专业化、促进要素的整合转变。
目前吉林省34个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空间分布上涉及吉林省所有地市州,但各地市州分布的数量并不等同,长春市作为吉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群数量最多,占居其中的9席。各集群所在区域的具体分布见表1
Table 1 Lis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demonstration bases of Jilin Province

表1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名单

市(州) 示范区数量(个) 示范区名称及性质
长春市 9 长春市吉林德莱鹅业生态食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农安县优质猪肉生产示范基地、榆树市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德惠市家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德惠市优质肉牛生产示范基地、九台龙嘉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吉林省农安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吉林省德惠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吉林省榆树五棵松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吉林市 3 舒兰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岔路河农产品加工(水稻)创业示范基地、吉林经开区(玉米)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四平市 2 双辽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梨树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通化市 3 吉林省通达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吉林省通化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吉林省柳河镇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延边州 3 敦化市农产品加工区、和龙市头道农产品加工区、珲春农产品加工区
松原市 8 长岭县三青山马铃薯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前郭县乌兰图嘎农产品加工示范区、乾安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扶余县弓棚子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扶余县三井子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宁江区酱油醋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前郭县水稻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宁江区风华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白城市 3 吉林省白城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吉林省大安安广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吉林省洮南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辽源市 2 东辽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吉林省东丰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白山市 1 万良长白山人参加工示范区

资料来源:综合吉林省农村工作会议及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座谈会等材料整理。

从产值上来看(图2),长春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优势明显,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远远超过其它地市州,其次是吉林市和四平市,其它地市州农产品加工业在总产值上相对弱势。
Fig. 2 The sales incom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in eight cities and one prefecture of Jilin Province in 2010

图2 吉林省各地市州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

1.3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空间布局特征

结合图1表1,对其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空间布局特征进行进一步分析。首先,以长春为中心的环形区域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较好,一方面从数量上看,长春、吉林、四平和松原等4市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数量共17个,占了整个吉林省的50%;另一方面从产值上看,环长春区域的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3/4。这说明,环长春区域的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发展趋势较好,而其它区域稍次。但在环长春区域里,集群发展也不均衡,2010年松原市农产品加工产业总产值只相当于吉林市的一半稍强,而二者之间的集群数量是等同的,均为3个。长春市集群数量相对较多且产值较高,与长春的区位优势、政策环境、资源优势和历史因素等紧密相关。
其次,处于环长春区域之外的5市州在数量分布上存在不均衡,其中白山只占1席,其它四市州均有2~3席,而且在产值分布上也存在不平衡,2010年通化和延边相对其它3市州要强,均在150亿以上,但白山市在集群数量只占1席情况下产值却超过80亿元。这种数量与产值分布的不平衡说明了在吉林省内农产品加工产业及其集群在发展程度上存在欠平衡现象,集群发展中如何兼顾数量与质量同步提高的问题也应该引起相关部门及集群企业管理层的反思。
第三,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区位选择上以农产品原料产地为依托,兼顾交通区位、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制度环境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产业集群在吉林省各市州空间布局上的不平衡。吉林省数十个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加工原材料上主要依靠的2种类型:一种是产量丰富的农副产品,如玉米、肉猪肉牛等大牲畜、家禽及其蛋类;一种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特产品,如人参、鹿茸等。加工原材料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

2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划分出不同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本文分别从集群的组织形式、内在作用机制和外在作用机制的角度对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进行研究。

2.1 发展模式

2.1.1 组织形式
组织形式通常指的是企业外部的社会经济联系与内部分工协作的方式。就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组织形式来说,主要指集群内加工企业之间、企业与农户之间、企业与其他机构(如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科研机构等)之间的联系与协作方式。
1) “公司+农户”型。该模式以农产品加工和经销企业为龙头,企业与农户通过契约形式结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24]。这是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原初模式,其组织结构相对松散,农户与公司的联系缺乏制度性约束,公司在收购农户的农产品时会因为市场波动、农产品的质量和规格等方面的因素而使农户的收益得不到必要的保障,有时农户即使当年丰产但收入可能并不理想。这些农户数量众多,但都是常说的散户,力量不集中,通常是单兵作战,因而在与公司或加工企业的利益斡旋中常常处于下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反过来,农户生产积极性的消退又给加工企业带来原料供应上的难题,如此恶性循环损害了供需双方的利益,不利于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
2) “公司+基地+农户”型。这种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模式是以农产品加工公司和基地为基础,以农户生产原料为辅助的集群模式。其特点是公司具有农产品加工和精深加工能力,公司自有的生产基地是公司生产原料的基本保障,生产基地与农户,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公司生产原料的长期供应。
长春市的晧月集团就是以这种模式形成产业集群的。晧月集团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保险、统一回收”的方式,与养牛户签订育肥牛合同,实行“订单农业”,并且不断提高对养牛户服务水平,使农民养牛“零风险,稳收入”。截至2011年,晧月集团带动了210多个乡镇形成牧业小区,带动了20万农户、上百万农民从事养牛业,每年转化粮食秸秆750多万t,农民养牛增收10亿元以上,加快了吉林省“国家东北肉牛优势产区”发展进程。
3) “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 型。这是一种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的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促进农民与企业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农产品加工企业首先以契约的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联接,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收获时应交售的标的物产品的质量标准、数量、价格,同时规定企业必须按时收购农产品、按时返还货款以及发放红利。然后,合作社把指标再分配给每一个农户,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可以由龙头企业、也可以由合作社提供。收购时,中介组织先收购农产品,进行或不进行初级加工均可,再交售给企业。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吉林省合作社数量已突破3万家,入社和带动农户达到180多万户,服务范围从技术、信息、农资供应向储藏、加工、流通拓展,有的还开展了内部信用合作。
4) “公司+协会+农户” 型。“公司+协会+农户”模式以行业协会作为联系公司与农户的纽带。作为介于政府、企业之间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行业协会代表本行业全体企业的共同利益,向政府传达企业的共同诉求,制定相关行约和标准并对行业职业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为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咨询、教育与培训等服务。
以吉林市为例,吉林省吉林市农产品加工业协会其人员构成除了吉林市政府领导和市农委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外,其余的都是加工企业和公司的高管,其会员就是这些高管所在的企业。行业协会除了直接使用“协会”的名称外,还有使用“商会”等名称的,如吉林市长白山生态农业产业商会。该商会的职能主要是通过企业间的交流和对接开展与其他国内外地区同类企业的交流与对接,并且在科学管理、经营等开展指导培训,使企业改变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优势互补、联手协作的联接机制,也有利于加强对会员单位的创新管理。
2.1.2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形成内在作用机制划分
从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形成内在作用机制划分,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模式可以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特色资源带动型、多种资源带动型。所谓内在作用机制是指集群的成长和发展主要来自集群内部因素的推动,内在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促进集群的发展壮大。
1) 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的产业集群突出了龙头企业在集群中的作用。它通常以农产品加工或者流通企业作为龙头,通过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如股份合作制、签订合同或契约等,来促进农户从事相关专业的生产或养殖,把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经营的一体化。吉林省已经形成5个典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群,即:以大成、天景等企业为代表的玉米加工型企业集群;以吉粮、裕龙等企业为代表的大豆加工型企业集群;以皓月、华正等企业为代表的畜禽业加工型企业集群;以敖东、东宝等企业为代表的中药、特产品加工型企业集群;以德春米业、春光米业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型企业集群[25]
龙头企业带动型集群模式,还可以根据龙头企业的多少分为“多核式”、“双核式”和“单核式”模式。多核式是指在某产业集群内部有多家核心企业或龙头企业,双核式是指在产业集群中有2个龙头企业,单核式则是指在产业集群中有一家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模式是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主要模式。长白县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属于“单核式”。该集群以长白县特色食品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金斗笠高丽食品公司为龙头,围绕长白山山野菜、食用菌、野浆果、干果仁等特色绿色食品,积极谋划和推进一批繁育和加工项目。类似的还有以东丰药业公司为龙头企业的辽源东丰鹿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吉云鹿业公司为核心的四平伊通鹿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和以康美新开河(吉林)药业公司为龙头的集安新开河人参产业集群等。“双核式”的如以大森林业、博琳建材为龙头企业的通化县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农安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则属于典型的“多核式”。在“中国(农安)优质肉食品生产基地”荣誉下,集中了数个知名企业,如吉林华正、大连成达、吉林康大、辽宁曙光、吉林鼎浩。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单核式、双核式或多核式都只是相对而言的,其核心企业或龙头企业的数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某产业集群内既有新的龙头企业的加入,也可能会出现现有龙头企业的退出,而且在集群内部原本不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也可能抓住市场机遇做大做强而跃升为龙头企业,因此所谓的单核、双核或多核都是相对而言的。
2) 特色资源带动型。这种产业集群模式是以区域特有的农产品资源为基础,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将生产、加工、物流、商贸、综合服务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综合园区,这种资源带动型产业集群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集群内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较小,其存在的主要依据是区域内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
抚松万良人参加工示范区属于典型的资源带动型产业集群模式。抚松县是中国的人参之乡,是全国最大的人参集散地,其中尤以抚松县万良镇的人参产量为最。目前在抚松县经国家商标局审批注册的有万良、万河、益康、万盛、鑫益、益源堂、野生源、新三宝、龙宝等20余个商标品牌。
3) 多种资源带动型。这种产业集群模式是以区域的多种农产品资源为基础,通过产业分工,在不同的产业链上形成各自的产业群,这些产业群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撑的。该模式与“多核式”龙头企业拉动型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不同之处在于,多种资源带动型产业集群模式是依靠资源因素使企业集聚的。
吉林省洮南农产品加工示范区,依托园区,围绕5个产业建设产业园区,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园区为依托,整合了杂粮杂豆、辣椒、高油葵花、马铃薯和山杏等5个优势产业。多种资源带动型产业集群模式突出特点是同时将不同生产链的企业集中于同一集群内部,在集群内部形成多个企业加工多种农产品的现象。
2.1.3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形成外在作用机制划分
从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形成外在作用机制划分,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模式可以分为:政府推动型、市场拉动型和综合作用型。所谓外在作用机制是指在集群形成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外部因素所扮演的角度和作用。
1) 政府推动型。该模式由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化发展的政策,扶持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入工业园区,进而形成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此种类型通常是在欠缺某种资源基础、集群的自发生成能力不足或规划在短时期内迅速提升产业竞争力时由政府的行为指导而形成[26]
长春市委、市政府把农产品加工产业作为长春市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数年来已先后出台了多项关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出台了多个文件,如《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千亿增产工程实施方案》和《长春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纲要》等,为长春市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推动力。
2) 市场拉动型。该模式集群形成之初在区域经济范围内存在着一定规模的专业化市场。相当数量的企业围绕专业化市场展开生产销售,企业为了获取集聚效益而自发集中起来,然后通过专业化市场与企业的联动而形成产业集群[24]
市场拉动型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是吉林省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的一种模式。在吉林省尚未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区时,其产业集群模式基本上属于市场拉动型的。以抚松万良长白山人参加工示范基地为例。抚松县万良镇作为中国人参之乡,其产量一直以来首屈一指,抚松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早在1989年就开始建立,作为职能单一的交易市场,一开始它只是一个鲜参和人参干品的交易区,后来围绕人参这一特色产品资源加入了人参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企业,其中市场扮演着主要作用。在集群雏形形成后,吉林省相关管理部门顺势而为,构筑了人参加工示范基地平台。
3) 综合作用型。综合作用型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模式表现为政府和市场在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是政府推动型和市场拉动型的综合。按照产业集群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一个产业发展接近成熟时,这种综合作用型模式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市场与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前后的作用并不是等同的,而且可能会由于用力不均或方向各异使得集群发展受阻,这需要各方加强沟通与协调。该模式产业集群在形成雏形之前通常是市场起着主导作用,按照市场的规则由企业自发集聚,而当产业集群成形或即将成形阶段政府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集群的规范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即使是政府介入之后,市场仍然在产业集群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吉林省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通常属于综合作用型模式。

2.2 模式对比

每一种集群发展模式的诞生都有其特殊的原因或存在理由,对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划分是从吉林省目前或曾经出现的集群发展模式中归纳出来的。同时,现有的每种发展模式既有其优势,也或多或少存在缺点与不足。按照组织形式的分类,对各模式进行对比(表2)。
Table 2 The developmental patter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cluster in Jilin Province

表2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按组织形式划分 按内在作用机制划分 按外在作用机制划分
公司+农户 公司+基地+农户 公司+合作社+农户 公司+协会+农户 龙头企业带动型 特色资源带动型 多种资源带动型 政府推动型 市场拉动型 综合作用型









集群内原料生产、加工和销售实现一体化;培育集群内的主导产业,在提高农民收入上有积极作用 基地为公司原料供应提供质和量的保证,与农户是平等互利关系,适应公司的长期发展 创新农业产业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将专业散户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代表农户利益,一定程度上能够规避市场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行业协会代表本行业共同利益,向政府传达企业共同诉求,制定相关行约和标准并对行业职业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为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咨询、教育与培训等服务 突出龙头企业在集群中的作用,龙头企业的兴衰强弱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集群的发展和壮大 集生产、加工、物流、商贸、综合服务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综合园区,特色为区域特有的农产品资源 集群内企业数量多,在不同的产业链上形成各自的产业群,产业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撑 集群形成速度快、效率高,通常设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相对较多的大城市,技术扩散发生的频率高 政府较少干预集群形成和发展,市场在集群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政府和市场在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表现为政府推动型和市场拉动型特点的综合





农户的利益缺乏组织保障,农产品原料的质量控制上难以达成共同目标,效率较低 基地并非真正意义上代表农户利益,在公司与农户之间,基地更倾向于前者的利益维护 合作社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博弈可能会影响到合作社与公司的合作关系,并进而影响到农户的切身利益 协会既代表企业利益又对行业进行监督的属性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削弱农户的利益 暗示着集群的发展取决于某一个或几个龙头企业的发展而不在于企业集聚体的共同努力 集群内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较小,企业准入门槛较低 集群内企业数量多,但规模不大,没有起绝对主导作用的龙头企业 技术对企业的重要性使得技术保密成为横向竞争企业之间的技术扩散的障碍 市场的盲目性、滞后性等对集群影响较大,形成集群的速度慢、效率低,群内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松散 政府和市场的推动力在集群发展中的力量大小难以科学把握







目前没有单纯以公司+农户形式存在的工业园区或示范基地 舒兰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扶余县三井子农产品加工示范区;东辽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长岭县三青山马铃薯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吉林省榆树五棵松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前郭县乌兰图嘎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岔路河农产品加工(水稻)创业示范基地 农安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长白县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吉林省白城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万良长白山人参加工示范区;辽源东丰鹿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四平伊通鹿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洮南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敦化市农产品加工区;榆树五棵松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吉林经开区(玉米)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双辽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抚松万良长白山人参加工示范基地;珲春农产品加工区 德惠市优质肉牛生产示范基地;和龙市头道农产品加工区
需要指出的是,各示范区或示范基地对应的发展模式只是相对的,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相互交叉的情况,各种推动力量也存在相互交织的情形。

3 结 论

1)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是依赖于地域内自然资源优势,区位选择上围绕农产品产地集聚加工企业,凸显地方资源特色。
2) 通过吉林省内各市州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数量及各市州产值的综合分析发现吉林省内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空间分布不均衡,环长春区域集群数量多且产值高,其它市州数量相对较少且产值所占比重较低。
3) 在集群发展的空间布局上,可以充分发挥“一体两翼”的带动作用,“一体”是指以长春地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为主体,充分发挥长春地区的区位、技术等优势;“两翼”是指以发展势头相对较好的四平和吉林2市为两翼,带动其他市州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
4) 通过对吉林省现存或曾有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集群发展模式需要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历史、发展基础、地理位置、制度结构、经济发达程度、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因素,寻求与实际相适应的集群发展模式,不能强求采取单一的发展模式。
5) 从集群今后的发展模式来看,在组织形式上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加强既代表公司企业利益的行业协会也代表农户利益的合作社在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协调和组织作用,最大程度地规避市场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保证农户和公司双方的共同利益。
6) 总体来看,在集群发展上需要重点发展集群内具有精深加工能力的龙头企业,将其培育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辐射作用;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和扶持力度,避免重复布局和重复建设;继续加强特色资源产业集群的建设,延伸产业链,加强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区域品牌。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姜会明,王振华.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2012,32(5):591-595.

[2]
Marshall A.Principles of economics [M].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20.

[3]
Weber A.1996.Theory of the locations of industries[M].Friedrich C J, Transla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
Porter M E. Clusters and the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 Nov/Dec,76(6):77-90.

[5]
Kulshreshtha S,Thompson T.Economic impacts of the saskatchewan agriculture and food cluster on the Saskatchewan Economy[R]. Saskatoon: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2005,(7): 1-64.

[6]
Sommers P.Northwest policy center,cluster strategies for Washington[R].Washingt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2001: 1-62.

[7]
Meyer Stamer J. New dimensions in loca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from clusters to industrial districts[EB/OL].

[8]
张霞.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7.

9
王国扣,张宏宇,蔡晓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要素分析[J].农产品加工,2012,(9):19-22.

10
杨乐,项喜章,吴素春.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与企业品牌建设分析[J].科技创业,2012,(3):23-25.

11
王国扣,戴相朝.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优势分析[J] .农产品加工,2011,(10):13-15.

12
郎付山,陆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成长阶段的衰退风险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3):118-121.

[13]
孟召宜,黄泽虎,李红瑞,等.江苏邳州板材集群演化的文化机理[J].地理科学,2011,31(11):1368-1375.

14
吴丰林,方创琳,赵雅萍. 城市产业集聚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的PAF模型[J].地理研究,2011,30(1):71-82.

15
杨瑾.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演进及其风险规避[J].现代制造工程,2009,(9):22-27.

16
胡坤,项喜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模式分析[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1):100-103.

17
夏丽丽,赵耀龙,欧阳军等.城中村制造业空间集聚研究——以广州康乐村服装生产企业为例[J].地理研究,2012,31(7):1294-1304.

18
刘霄泉,孙铁山,李国平. 基于局部空间统计的产业集群空间分析——以北京市制造业集群为例[J].地理科学,2012,32(5):530-535.

19
刘涛,曹广忠,江艺东,等.区域产业布局模式识别:指标体系与实证检验[J].地理科学,2010,30(2):191-196.

20
王缉慈,王敬甯,姜冀轩. 深圳数字电视产业的地理集聚[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5):673-682.

21
马延吉.区域产业集聚理论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6):756-760.

22
Malecki E. Networks of small manufactures in the USA: Creating embeddednes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95[C]. Seoul, Korea: Conference of the IGU Commission on 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ial Space, 1995.

23
杨振山,蔡建明.都市农业加工型企业的发展机理与模式[J].地理研究,2007,26(2):363-372.

24
凌耀初.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25
赵东坡.吉林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总体评价及提高措施[J].中国商界,2008,(11):119-121.

26
关溪媛.东北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模式选择[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2):23-24.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