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体检专栏

中国城市体检评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 张文忠 , 1, 2
展开
  •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 2.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109

张文忠(1966−),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研究员,博导,主要从事宜居城市、资源型城市和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研究。E-mail:

收稿日期: 2021-06-24

  修回日期: 2021-09-20

  网络出版日期: 2021-12-08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871170)

中国科学院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专项(XDA23100302)

版权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Theoretical Basis and Methods of City Health Examination Evaluation in China

  • Zhang Wenzhong , 1, 2
Expand
  • 1.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 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9, China

Received date: 2021-06-24

  Revised date: 2021-09-20

  Online published: 2021-12-08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1871170)

Strategic Priority Research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XDA23100302)

Copyright

Copyright reserved © 2021.

摘要

城市体检评估是中国城市新发展阶段下,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创新,是推进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系统化、精准化和科学化的重要工作方式,也是建设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的城市,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生活环境的重要抓手。从地理学的系统性思维、经济学的规模经济、城市规划关于密度与空间的匹配以及城市宜居性等视角分析了城市体检评估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城市体检评估的基本导则。在此基础上对体检评估的指标设计、数据采集、评估分析方法和整体技术流程进行了系统的构建。得出结论:城市体检评估必须建立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形成综合和系统评价体系、科学数据采集手段、分析和模拟方法、诊断和反馈机制等全流程的体检评估机制,全面推进中国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引用格式

张文忠 . 中国城市体检评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J]. 地理科学, 2021 , 41(10) : 1687 -1696 . DOI: 10.13249/j.cnki.sgs.2021.10.001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tage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city health examination evaluation is an important innovation in urban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Not only is it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systematic, accurate and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but also it’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to build a healthier, safer and more livable city and provide high-quality living environment for the peopl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ity health examination eval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systematic thinking of geography, the scale economy of economics, the matching of density and space in urban planning, and the livability of cit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basic guidelines of city health examination evaluation. On this basis, the index design, data collection,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methods and the overall technical process of city health examination evaluation are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ed. And taking the dimension of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f 36 pilot citi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method system, and form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evaluation system, scientific data collection means,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methods, diagnosis and feedback mechanism.

城市体检评估就是对城市人居环境状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成效进行定期分析、评估、监测和反馈,准确把握城市发展状态,发现城市病,监测城市动态变化,开展城市治理工作,促进城市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1]。中国城市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城市规模无序扩张,城市人口总量急剧上升,城镇用地持续外延,引发了交通堵塞、空气恶化、治安混乱、就业困难等城市病问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点需要改变粗放的空间扩张模式[2],“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应对方式已经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按照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系统化、精细化、智慧化建设,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3]。随着人民需求的提升,未来需要更好的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4]。芒福德认为,城市规划应当以人为中心,注意人的基本需要、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城市建设和改造应当符合“人的尺度”,反对那种追求“巨大”和“宏伟”的巴洛克式的城市改造计划[5]。为全面解决“四处开花”的城市病,同时满足人民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精明增长”“精细管理”“宜居城市”“品质城市”“美丽城市”等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方式不断涌现[6~8],但不同的理念都仅仅针对于城市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不能全面解决城市问题。城市体检评估的过程、结果应用可有效整合各部门、各系统和全社会参与,通过对城市存在的问题和成效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估、诊断和防治等流程来防止和治理各种“城市病”,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化。

1 体检评估的理论基础

1.1 体检评估的地理学思维——城市功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地理学认为城市是由经济[9,10]、社会[11]、文化[12]、生态[13,14]、交通[15]和各种设施[16]等系统组成,各系统为了维护城市健康发展都肩负着一种功能,且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作用,共同构成城市生命有机体。每个城市对外肩负着一定的区域性功能[17,18],对内则为居民、企业等行为主体提供居住空间、消费和生活服务活动、社会交流空间、生态和休闲空间、交通出行等空间或服务功能[19~21]。城市内部功能不仅具有异质性,不同的功能发挥着相应的作用,同时,这些功能也存在等级性[22,23],并且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有序布局。城市功能的缺失或不健全会影响到城市内各种经济行为主体的正常运转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体检评估需要从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和功能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角度进行评估和分析,确保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图1)。
图1 城市体检评估的诊断过程

Fig. 1 Diagnostic procedures of city health examination evaluation

1.2 体检评估的城市经济理念——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城市经济学认为人口、企业和机构等向大城市集聚的原因:一是可共享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带来生产成本的降低;二是企业间的相互邻近可以节约运输成本;三是大城市的多样性为企业发展提供多样化人才、技术和市场需求等[24]。反过来讲,企业或个人在追求生产成本最低或收益最大化过程中,不断向城市集聚,带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密度增加[25,26]。城市规模越大,意味着生活的多样性越强,发展机会越多,享受城市的溢出效应越强[27],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体育场馆等文化娱乐设施选择机会的增多,同时城市的创新活力也随之增强[28,29]
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创新性和高品质化会进一步强化大城市对人口、企业的吸引力和粘着力。但与此同时,随着城市规模无序的扩展,会带来规模不经济[30],即规模扩大不能带来同比例经济收益的增长,相反造成城市房价高涨、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城市病[31,32]。化解城市病的良方,城市经济学认为收费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格莱泽(Glaeser)认为,城市应该用一种简单地收费制度来取代繁琐冗长的审批制度:如果高层建筑产生了阻挡光线或风景的成本,就应该对这些成本进行合理的评估,并向开发商收取适当的费用;如果某些活动对邻居造成了损害,就要对其进行社会成本评估,并向开发商收取费用[33]
因此城市体检需要评估城市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即评估城市规模、人口、基础设施、交通、环境等多种城市经济要素之间的健康平衡关系。

1.3 体检评估的宜居城市视角——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性

宜居城市认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要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重视城市的宜居性、舒适性和便利性,保持城市和街区的特色,传承城市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创造更加宜人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环境[2]。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不断地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供舒适的生活和休闲空间,建立充满活力、开放和包容的社会环境。因此,宜居城市是一个生态宜居、生活舒适、出行便利、充满活力的城市。
城市的城市体检评估的指标体系需要体现城市的宜居性、舒适性、便利性、安全性、包容性和发展活力等[1],从研究的角度,要分析和研究设施的可达性、职住平衡、土地的混合利用、邻里关系等指标和内容,通过这些综合的或者分要素指标,测度城市总体发展状态是否宜居、是否健康?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是否能够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城市能不能给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居住、生活、工作和休闲等活动选择?等等。城市体检则是在宜居城市建设理念下综合评估城市的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生态宜居和创新活力的有效手段。

1.4 体检评估的城市规划评价——密度、强度和空间匹配

城市规划根据城市人口规模、用地状况和城市的发展方向等,有机布局城市的功能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在要素的空间布局和匹配中,通常认为理想的城市应该是各种功能区布局相对均衡,人口密度不宜过高,开发强度应与城市的规模相匹配[34];城市、街区和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与人口规模和城市发展需求相匹配[35],要确保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城市建设要与城市发展历史和文化特色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保留城市的特色风貌和历史文化传统;城市建设与要充分考虑城市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提升城市的韧性和抵御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36]。因此,城市体检评估指标要反映一些强制性的指标,如人口密度、开发强度、要素的空间匹配度、历史建筑的留存和安全韧性的状态及其上限和下限等约束性指标。

1.5 体检评估的社会行为分析——满意度

城市人居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人居环境的建设从居民的需求和愿望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对生态宜居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需求,对城市景观、历史遗迹、城市建筑等感知的满意度[37]。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等对城市住房、医疗、教育、交通和环境等的差异化需求[3],即充分体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基本理念。因此,城市体检要分析不同群体居民的社会行为,从居民的意愿出发,建设人民满意的人居环境。
在体检指标和导向上,把居民的主观满意度与城市人居环境的实体空间有机对接起来,从居民心理需求出发建立主观满意度评价指标。城市体检“自体检−第三方体检−满意度调查”三位一体的工作方式使得城市居民的满意度、幸福感和获得感能与客观数据反映的情况同步体现,在进行城市体检研究时,满意度调查也是“解释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体检评估的导向和基本法则

2.1 体检评估的基本导向

城市体检评估要体现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过程导向和结果导向。一是通过发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体检评估是为诊断问题提供手段和方法,目的是精准解决问题。二是通过体检评估的指标体系设计引导城市的未来发展目标、建设和管理的重点和方向,如指标体系中需要考虑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用地效率等指标,目的是引导城市要控制合理的发展规模,提高城市质量,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公共产品的同时,确保人居环境的舒适性。三是引导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体现监测、评估、反馈和治理的理念,推进城市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四是通过与对标城市以及与国内外相关标准和规范比较,测度和评估城市在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差距,以建设美丽城市或宜居城市等为导向,明确城市建设工作的任务重点和方向。
综上所述,城市体检评估首先要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推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城市体检工作与每个城市的发展定位、经济发展方向、城市建设工作重点等紧密相结合,在指标体系选择和评估内容等要体现城市的发展特色。如成都把城市体检与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结合,西宁把建设高原美丽城市与城市体检相结合,通过体检方式,促进美丽城市建设。其次,城市体检评估要与城市更新相结合,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精准化和科学化。如广州市将城市体检与老旧小区改造、产业转型升级等工作结合,促进城市老旧小区的改造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提升城市的品质。第三,城市体检评估要与城市建设和城市治理重点相结合。通过对城市的现状评估、实时监测和动态预警等方式,及时发现城市建设和治理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形成快速评估、监测和反馈机制,解决城市建设和治理的重点问题和难点。如厦门市针对路网密度偏低的问题,提出严控土地开发和出让,保证新的开发采用小街区密路网的模式。最后,城市体检要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需求相结合。要让更多的市民和社会各阶层的老百姓关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创造全民参与城市体检、关心城市和社区发展的氛围,充分了解和吸纳老百姓对城市建设的各种需求,体现“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基本理念,通过城市体检,提高老百姓幸福感和满意度。

2.2 体检评估的基本法则

城市体检评估的目的是通过监测、预警和评估等手段,尽早发现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中的问题,补齐城市建设短板和不足,给居民提供宜人的生态空间、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安全便捷的出行条件,保障居民的健康与人身安全,提高居民住房的可获得性,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教育、养老和其他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因此,体检评估内容和指标设计要反映这些方面的状态、质量和变化趋势。
城市体检评估的基本法则为4个结合。① 静态评估与动态监测相结合。城市体检评估内容和指标能够刻画城市发展的基本状态、常态化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也能够反映城市关键指标动态化变化,监测相关指标与标准值、目标值的差距和变化趋势,准确把握城市的优势和短板。② 整体性分析和系统性评估相结合。城市是由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既要分析城市的整体发展状态,如城市功能的完整性、结构的协调性和规模的合理性等,也要评估构成城市各系统、各层级的运行状况,如从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在城市运行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街区、社区和建筑等空间单元的组织和运行状况。③ 共性测度与特性导向相结合。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估既要兼顾纵向连续性、横向通用性和可比性,同时也考虑区域的异质性。由于自然环境禀赋差异和区位条件的不同,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较大,在全国城市通识性、一般性指标和内容基础方面,各城市应有所差异,最大可能的反映自身的优势和特色。④ 客观评价与主观感知相结合。客观评价是城市体检评估的核心,城市人居环境状态、城市运营和管理的水平主要由客观评价来体现,但主观感知、主观满意度评价是对城市人居环境客观建设情况的反映,同时也体现了居民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诉求和意愿,也是检验主观环境建设优劣的重要评断手段。

3 体检评估的方法和技术体系

3.1 体检评估指标的设计

指标设计是城市体检评估的关键,它反映了城市发展和建设引导的方向,也体现了城市运行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指标体系设计以城市高质量发展为指引,体现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内容和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全面检测、评估、分析和诊断城市发展和运行过程中成绩和问题。
城市体检评估的指标设计需要充分借鉴相关政策和研究成果。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保持城市的特色风貌,健全城市公共服务,提高城市宜居性、创新动力和治理能力[38],这些内容需成为城市体检评估的重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指标[39],提出路网密度、住房可负担比例、可达性、PM2.5的浓度等指标。联合国人居环境署在“人居Ⅲ”新城市议程强调[40],社会包容、低碳永续发展、宜居便利、安全韧性、健康卫生、公平可负担等概念也是城市体检评估指标设计的主要参考。国家发改委和中国科学院提出的“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空气清新、水体洁净、土壤安全、生态良好、人居整洁等[41]
这些政策和指标体系是构建城市体检评估指标的重要参考。总体而言,城市体检评估指标要体现城市的宜居性、健康性、安全性、便捷性、特色性、有序性、包容性和创新性,即能够反映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目前,住建部推进的城市体检评估,指标项完全体现了上述理念,主要围绕八大方面开展体检评估,即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交通便捷、风貌特色、整洁有序、多元包容、创新活力等维度对城市进行综合评估和诊断。具体要素指标则分为常规性指标、特色性指标、底线性指标和目标性指标。
1)常规性指标的设计。常规性指标是刻画城市的基本状态和特征,是所有城市的基础性和共性指标,常规性指标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在时间尺度上能够客观刻画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状态。同身高、体重、心率和血压等基础性和常规性人体健康指标一样,选择相对稳定的共性指标对城市体检评估很重要,如城市人口规模(或密度)、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环境质量、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和质量、交通出行状况、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情况、城市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等,对所有城市都同等重要。这些指标有利于进行城市之间基本状态的横向比较,发现各自的问题和不足。
2)特色性指标的设计。城市存在空间区位差异,也有规模大小之别,整齐划一的指标只能反映共性问题,而不能凸显城市的特色。各城市在通识性指标基础上要设计特色性指标,旨在彰显各城市优势、特色和短板。因此,各城市可以结合区域特色、城市愿景、城市发展阶段和城市建设重点等设计本地化的特色指标,如2020年体检中,重庆增加了内陆开发和山水城市等指标。同时,特色指标设计也可以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点工作、人居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突发的重大事件等进行设计,如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海绵城市建设、住房保障、道路交通与公共交通建设等选取特色指标。
3)底线性指标的设计。城市底线指标包括城市建设安全底线、城市生命线保障底线、生态红线、城市开发强度等,城市底线管控有利于确保城市的有序和高品质建设和发展,如城市建设在规模、密度、高度等管控底线,能够促进城市空间秩序的合理发展。
4)目标性指标的设计。用以衡量目标达成的程度,设定目标的过程就是把总目标分解为可量化的具体指标的过程。常规指标是城市体检评估的基础性指标,底线指标是约束性指标,特色指标是彰显城市个性的指标,而目标性指标是城市引导性或指引性指标,这些指标要反映城市发展和建设目标,比如宜居水平、创新活力、城市影响力等。
这4类指标既有反映不同时间节点的状态性指标,也有反映趋势变化的动态性指标,发现和解决问题构建的问题导向性指标,及面向未来,以结果和目标为导向构建的结果导向性指标。不管是哪一种分类的指标,目的是要尽量采用客观通用、适合统一计算和分析的指标,确保监测、评估和分析的可信性。

3.2 数据采集方法

城市体检评估的指标体系能否监测、评估和诊断城市发展状态和运行情况的优劣,与各种指标的数据可获取性、数据的科学性和数据的相互校验等有关。确保能够获取有效数据,并尽可能的采用法定的官方数据或相关部门的数据,可以提高评估工作的权威性,对于非官方数据要进行校验,确保数据源和数据质量的可靠性。体检评估数据主要分为4类数据,即统计数据、空间数据、大数据和社会调查数据。
1)统计数据的获取。统计数据具有权威性,各指标项能够通过统计年鉴等获取的数据,通常要采用统计数据,确保数据来源的权威性和可比较性。统计数据包括综合统计数据、普查数据、部门调查数据、企业调查数据等,如中国统计年鉴、省市统计年鉴、人口普查数据、经济普查数据以及部分的调查和普查数据等。一般表征城市宏观发展指标的数据采用统计年鉴或普查数据,如表征城市创新能力的R&D投入占GDP的比重,万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万人中小企业占比等,另外与城市社会民生相关的数据也多来源统计数据,如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小学生入学比例等。
2)空间数据采集。空间数据包括航空影像数据、卫星影像数据、POI数据等。卫星或航拍成像系统获得的影像数据,通过计算机和人工解译和分析获得的空间矢量和栅格数据,是监测城市空间扩展、城市生态变化、城市开发强度和密度等主要数据的来源[42]。POI数据是空间位置兴趣点数据,对分析公共服务设施的密度、服务设施的覆盖率和可达性具有很强的优势[43]
3)大数据采集。大数据包括手机信令、导航路网数据、导航路况和路径规划数据、交通流量数据、公交车刷卡数据、出租车轨迹数据、GPS轨迹数据、游记数据等数据[44]。大数据对分析城市交通拥堵、通勤方式和通勤时间,以及人口、经济活跃度等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4)社会调查数据。社会调查数据主要是通过居民问卷调查,获取居民对城市人居环境的主观满意度数据,分析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收入等不同群体居民对居住、出行、生活和休闲以及城市建设风貌特色、生态环境等的认可程度[45]。社会调查数据是对客观数据的校验和补充,能够比较全面的了解居民对城市规划、建设和规划的关切程度和对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需求。
总之,多维度、多类型和多来源数据在城市体检评估中存在着数据标准、格式和尺度等差距,不管哪种数据来源,一定要体现客观性、可获取性、可测算、可追溯等特点,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同时,数据处理除按照一定规则和方法进行整合和标准化处理外,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必要清洗,也需要核实和校验,剔除不合格和不规范的数据。不同渠道的数据可以独立表达体检评估指标,同时也相互校核和相互补充的,为体检评估综合分析和判断提供科学依据。

3.3 体检评估方法

从城市的不同空间尺度对人口与经济、生态与环境、设施与建筑、历史与文化、道路交通等要素评估合理与准确性取决于采用的数据和评估方法(图2),以及各种要素或指标的标准,全面客观展现绿色城市、宜居城市、人文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
图2 城市体检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Fig. 2 Theory and method of city health examination

1)城市结构分析法。城市内部包括中心商务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科教区等功能差异的地区。城市内部结构经典理论模型包括1923年伯吉斯(Burgess)提出的同心圆结构模型[46]、1939年霍伊特(Hoyt)扇形结构模型[47]、1945年哈里斯(Harries)和乌尔曼(Ullman)提出的多核心结构模型[48]。这些模型从不同视角解析城市内部空间集聚、分布和形成过程,对理解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体检评估要检测各功能区在城市发展和运行过程中是否很好地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各功能区之间是否有机联系,城市内部的人口、资本、交通和科技等要素在功能区间的流动性、集聚性是否符合城市经济运行规律,各功能区是否存在人口和经济过密过疏问题,居住区和工作地是否存在过度分离和职住不平衡现象等。
为了厘清这些问题,需要从城市内部功能进行解剖。一是利用中心地理论分析功能区的等级性与职能的匹配关系,测度各功能区发挥的作用是否与其规模等级相比配;二是通过各功能区地价的支付能力与空间区位进行匹配,分析各功能区是否发挥应有的经济价值;三是通过交通OD流量、人口热力图等,分析人口在不同功能区间的流动和集聚、职住平衡状况等,测度城市的经济活动中心或城市的活跃度,解析城市人口和居住空间的匹配性和异质性;四是分析人口、企业和居住等在城市内部的集聚与扩散规律、以及政策引导和居民意愿等作用力下的核心区、边缘区和新区等城市组团的演变特征,测度不同组团的人口和用地规模、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评价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协调性,检测不同组团的运行和管理效率。
2)城市系统分析法。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空间巨系统,不同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复杂城市巨系统,如生产系统、生活系统、生态系统,以及围绕三生系统的供给和保障系统,如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系统等,这些系统共同发挥作用,维系城市的正常运行。城市系统如同生命有机体一样需要进行新陈代谢,在城市发展和运行过程中,要投入土地、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为城市居民提供就业、居住、教育、娱乐和交往等功能,同时向外界环境排放废气、废水、废物等有害物质[49]。城市体检评估不仅关注整体发展和运行状态,也要监测各个系统的运行情况,如交通系统、生态系统等,同时需要评估各系统间的协调性。监测和评估各系统的运行和相互作用关系可以通过各种模型来分析,如城市用地模型、地价模型、交通模型、公共设施配置模型等。
3)多尺度解析法。从功能、结构和系统视角分析城市发展的运行规律和存在的问题,可把握城市不同功能和系统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同时,从不同的空间尺度解析城市发展和运行同样重要。城市、城区、街道、社区和建筑等不同的城市单元之间存在一定的等级性或嵌套关系,各自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也不同[1]。城市尺度的体检评估更多关心是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和目标、城市功能或定位的实施情况,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变化程度、创新能力和城市包容性等,通常采用比较法、对标法、效果评估法和意愿调查法(CVM)等测度城市不同时序的规划、建设的实施水平和变化状态。城区尺度的体检评估需要评估低碳绿色经济和社会民生发展水平、城区的活跃度、公共服务功能的水平、历史和文化传承情况、自然景观和公园绿地等生态功能的空间特征和格局、道路交通状况、抵御各种灾害和风险的能力等。评估方法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法、生态和景观服务价值评估法、吸引力分析法、风险测度法等。街道和社区的体检评估更多地关注居民对城市公共服务的水平、利用设施的方便和满足程度、出行的便捷性、公园绿地的可进入性、居住环境安全与舒适性、社区管理等。评估方法包括设施的数量和质量评价法、设施利用的可达性测度法、公平与效率评估法、满意度调查法和支付意愿评价等方法。建筑尺度的体检评估主要关注建筑的密度和高度、建筑的容积率、绿色建筑、无障碍设施、停车设施设置、历史建筑的再利用、建筑废弃物利用与管理等。评估方法包括一般的密度和容积率测度法、调查评估法等。
城市体检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当体现对城市各个维度的全面关切。同时城市体检指标的设计并不是对所有单个指标的简单罗列,还应体现不同指标组合的层次性,由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便于从不同层次为城市发展把脉。
4)主客观对比分析法。城市体检评估结果主要是以客观数据的收集、计算和分析为主,客观数据具有更强的科学性、独立性和可比性,能够更准确把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问题。同时,城市体检评估也需要以人为本,获取居民对城市体检各领域的主观感知,揭示实体城市建设与居民个体需求的差距,形成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互验证和补充的研究方法体系。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的指标体系要基本对应,客观评价更多的采用统计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大数据等来反映城市的运行状态,主观评价则通过问卷调查手段获取居民满意度评价数据,分析居民对城市人居环境的感知和满意度,为城市发展进行主观诊断。通过主客观比较分析可发现居民对城市的感知、需求和意愿与实际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异同,明确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3.4 体检评估技术流程

城市体检评估包括自体检、第三方体检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基本形成“三位一体”的城市体检评估体系。自体检主要是体检评估城市从横向和纵向维度审视、分析和评价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成效、特点和存在的主要“城市病”;第三方评价立足独立的、统一的和全国一盘棋的视角,从国家的标准和规范等分析评估各城市在人居环境、城市规划管理建设方面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满意度调查分析主要是从居民的视角,分析和评估不同年龄、职业、收入和人群等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成效的主观满意程度和居民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需求和意愿。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目标是一致的,即提高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建设没有“城市病”、人民满意的城市。
城市体检评估的技术流程包括五大部分,即体检评估的指标设计、体检评估的数据采集、指标数据的计算和分析、评估与诊断以及治理与反馈。
首先,城市体检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指标设计要结合城市体检评估工作的内容、任务和目标要求进行设计。各地方可以根据区域差异、自身的特色,以及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设计各自的特色指标。
其次,城市体检评估的数据采集。充分利用城市各类统计数据、城市大数据、空间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对城市发展状态进行实时监测调查,并把4类数据按照一定的技术流程纳入城市体检评估信息平台。
第三,指标数据的计算与分析。应用空间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效益评估法、意愿和价值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图3),对各项指标进行结构性和系统性分析、趋势预测、价值判断、居民意愿评估等,主要是发现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存在的问题、总体特征、基本规律和趋势等。
图3 城市体检评估的技术流程

Fig. 3 Technical process of city health examination evaluation

第四,评估与诊断过程。在规律、趋势、特征和问题分析基础上,参照各项指标的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等,通过定量评价、定性分析和专家诊断等方式,对城市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判断,诊断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状态、问题和特色等。
第五,治理与反馈。针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不同程度问题、以及老百姓集中反映的问题和期望及时解决的问题等,要提出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具体意见和建议,并以各种切实有效的方式,反馈给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推动城市治理水平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常态化。

4 总结

城市体检评估的目的是推进城市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城市体检评估不是简单的城市各项数据和指标高低的反映,体检评估需要与城市发展、建设、城市更新、城市治理等相结合,同时要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需求和意愿,通过城市体检评估,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此,城市体检评估必须建立理论和方法体系,形成体检评估数据采集标准化方法,建立分析、评估、监测、预警和模拟技术体系,构建定性分析判断与定量测算相结合的综合诊断方法体系,以及结果反馈、综合防治的治理机制,全面推进中国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
致谢:本研究得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支持与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1]
张文忠, 何炬, 谌丽.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城市体检方法体系探讨[J]. 地理科学, 2021, 41(1): 1-12.

Zhang Wenzhong, He Ju, Chen Li. Method system of urban physical examination for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n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1, 41(1): 1-12.

[2]
张文忠. 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思考[J]. 国际城市规划, 2016, 31(5): 1-6

Zhang Wenzhong,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the livable city construction and its practice reflection in China.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16, 31(5): 1-6.

[3]
张文忠, 许婧雪, 马仁锋, 等. 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内涵、现状及发展导向——基于居民调查视角[J]. 城市规划, 2019, 43(11): 13-19.

Zhang Wenzhong, Xu Jingxue, Ma Renfeng et al. Basic connotati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high-quality urba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ties: Based on the survey of residents.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9, 43(11): 13-19.

[4]
习近平. 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J]. 求知, 2020, 442(11): 6-9.

Xi Jinping. Major issues concerning China’s strategies for mid-to-long-term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nowledge, 2020, 442(11): 6-9.

[5]
Mumford L. The city in history: Its origins, its transformations, and its prospects[M]. Houghto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1961.

[6]
张衔春, 马学广, 单卓然, 等. 精明增长政策下美国城市多中心治理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5): 672-681.

Zhang Xianchun, Ma Xueguang, Shan Zhuoran et al. Polycentric governance of urban space in America under smart growth policy.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37(5): 672-681.

[7]
诸大建, 刘冬华. 管理城市成长: 精明增长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 22-28.

Zhu Dajian, Liu Donghua. Managing urban growth: Smart growth theor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6(4): 22-28.

[8]
胡迎春, 曹大贵. 南京提升城市品质战略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09, 24(6): 63-70.

DOI

Hu Yingchun, Cao Dagui.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improving city quality in Nanjing. Modern City Research, 2009, 24(6): 63-70.

DOI

[9]
曹靖, 张文忠. 不同时期城市创新投入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20, 39(9): 1987-1999.

DOI

Cao Jing, Zhang Wenzhong. The influence of urban innovation input on green economy efficiency in different periods: A case study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0, 39(9): 1987-1999.

DOI

[10]
Hall P. Creative c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Urban Studies, 2000, 37(4): 639-649.

DOI

[11]
Petrović A, Manley D, van Ham M. Freedom from the tyranny of neighbourhood: Rethinking sociospatial context effects[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20, 44(6): 1103-1123.

DOI

[12]
谌丽, 党云晓, 张文忠, 等. 城市文化氛围满意度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9): 1119-1127.

DOI

Chen Li, Dang Yunxiao, Zhang Wenzhong et al. Satisfaction on urban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7, 36(9): 1119-1127.

DOI

[13]
李广东, 方创琳. 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定量识别与分析[J]. 地理学报, 2016, 71(1): 49-65.

DOI

Li Guangdong, Fang Chuanglin. Quantitative function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urban ecological-production-living space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71(1): 49-65.

DOI

[14]
宋爽, 王帅, 傅伯杰, 等. 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治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学报, 2019, 74(11): 2401-2410.

DOI

Song Shuang, Wang Shuai, Fu Bojie et al. Study on adaptive governance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Progress and prospect.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9, 74(11): 2401-2410.

DOI

[15]
Jw A, Hmab C, Fw D et al. Exploring the network structure and nodal centrality of China’s air transport network: A complex network approach[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1, 19(4): 712-721.

DOI

[16]
湛东升, 张文忠, 谌丽, 等.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进展及趋向[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4): 506-519.

DOI

Zhan Dongsheng, Zhang Wenzhong, Chen Li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its enlightenment of urban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llocation.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9, 38(4): 506-519.

DOI

[17]
陆大道.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3): 265-270.

DOI

Lu Dadao. Function orientation and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of subregions within the Jing-Jin-Ji Urban Agglomeration.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5, 34(3): 265-270.

DOI

[18]
樊杰.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J]. 地理学报, 2015, 70(2): 186-201.

DOI

Fan Jie. Draft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of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70(2): 186-201.

DOI

[19]
Bettencourt L M A, Lobo J, Helbing D et al. Growth, innovation, scaling, and the pace of life in cities[J]. PNAS, 2007, 104(17): 7301-7306.

DOI

[20]
湛东升, 张文忠, 孟斌, 等. 北京城市居住和就业空间类型区分析[J]. 地理科学, 2017, 37(3): 356-366.

Zhan Dongsheng, Zhang Wenzhong, Meng Bin et al.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residence and employment in Beijing.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37(3): 356-366.

[21]
李佳洺, 张文忠, 马仁峰, 等. 城市创新空间潜力分析框架及应用——以杭州为例[J]. 经济地理, 2016, 36(12): 224-232.

Li Jiaming, Zhang Wenzhong, Ma Renfeng et al. Potential analysis of urban innovation space and its application—A case study of Hangzhou. Economic Geography, 2016, 36(12): 224-232.

[22]
Berry B J L. Cities as systems within systems of cities[J]. 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1964, 13(1): 146-163.

DOI

[23]
龚健雅, 许刚, 焦利民, 等. 城市标度律及应用[J]. 地理学报, 2021, 76(2): 251-260.

DOI

Gong Jianya, Xu Gang, Jiao Limin et al. Urban scaling law and its applicat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1, 76(2): 251-260.

DOI

[24]
Jacobs J. The economy of cities[M]. New York: Vintage, 2016.

[25]
Ortman S G, Cabaniss A H F, Sturm J O, et al. The pre-history of urban scaling[J]. PloS One, 2014, 9(2): e87902

DOI

[26]
Bettencourt L M A, Lobo J, Strumsky D et al. Urban scaling and its deviations: Revealing the structure of wealth, innovation and crime across cities[J]. PloS One, 2010, 5(11): e13541

DOI

[27]
王良健, 李辉, 石川.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其溢出效应与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15, 70(11): 1788-1799.

DOI

Wang Liangjian, Li Hui, Shi Chuan. Urban land-use efficiency, spatial spillover, and determinants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70(11): 1788-1799.

DOI

[28]
Li Dandan, Wei Dennis Yehua, Wang Tao.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urban innovation network in China[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5, 49: 484-496.

DOI

[29]
Moreno R, Paci R, Usai S. Spatial spillovers and innovation activity in European region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5, 37(10): 1793-1812.

DOI

[30]
赵可, 徐唐奇, 张安录. 城市用地扩张, 规模经济与经济增长质量[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3): 390-401.

DOI

Zhao Ke, Xu Tangqi, Zhang Anlu. Urban land expansion, economies of scale and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6, 31(3): 390-401.

DOI

[31]
Pichardo-Muñiz A. The role of diseconomies of transportation and public safety problems in the measurement of urban quality of life[J]. Applied Research in Quality of Life, 2011, 6(4): 363-386.

DOI

[32]
沈洁, 张可云. 中国大城市病典型症状诱发因素的实证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 1-12.

DOI

Shen Jie, Zhang Keyu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factors leading to typical urban problems in China.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0, 39(1): 1-12.

DOI

[33]
Glaeser E. Triumph of the city[M]. New York: Pan, 2011.

[34]
修春亮, 魏冶, 王绮. 基于“规模−密度−形态”的大连市城市韧性评估[J]. 地理学报, 2018, 73(12): 2315-2328.

DOI

Xiu Chunliang, Wei Ye, Wang Qi. Evaluation of urban resilience of Dalian cit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ize-Density-Morphology".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73(12): 2315-2328.

DOI

[35]
常飞, 王录仓, 马玥, 等.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人口是否匹配?——基于社区生活圈的评估[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4): 607-619.

DOI

Chang Fei, Wang Lucang, Ma Yue et al. Do urban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match population demand? Assessment based on community life circle.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1, 40(4): 607-619.

DOI

[36]
Xiu C, Cheng L, Song W et al. Vulnerability of large city and its implication in urban planning: A perspective of intra-urban structure[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1, 21(2): 204-210.

DOI

[37]
马仁锋, 张文忠, 余建辉, 等. 中国地理学界人居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J]. 地理科学, 2014, 34(12): 1470-1479.

Ma Renfeng, Zhang Wenzhong, Yu Jianhui et al. Over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human settlement of Chinese Geographers.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12): 1470-1479.

[38]
仇保兴. 理解城市工作的“一尊重、五统筹”[J]. 城市发展研究, 2016, 23(1): 1-3.

DOI

Qiu Baoxing. Interpretation on the main point of central urban work conference.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6, 23(1): 1-3.

DOI

[39]
United Nations. Global indicator framework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nd targets of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OL]. IAEG-SDGs, 2017. https://unstats.un.org/sdgs/indicators/indicators-list.

[40]
石楠. “人居三”、《新城市议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城市规划, 2017, 41(1): 9-21.

Shi Nan. Introductions to Habitat III and New Urban Agenda, and their enlightenment on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7, 41(1): 9-21.

[41]
方创琳, 王振波, 刘海猛. 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与评估方案探索[J]. 地理学报, 2019, 74(4): 619-632.

DOI

Fang Chuanglin, Wang Zhenbo, Liu Haimeng. Exploration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evaluation plan of Beautiful China construct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9, 74(4): 619-632.

DOI

[42]
Gao Z, Kii M, Nonomura A et al. Urban expansion using remote-sensing data and a monocentric urban model[J].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019, 77: 101152

DOI

[43]
禹文豪, 艾廷华, 刘鹏程, 何亚坤. 设施POI分布热点分析的网络核密度估计方法[J]. 测绘学报, 2015, 44(12): 1378-1383.

Yu Wenhao, Ai Tinghua, Liu Pengcheng et al. Network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for the analysis of facility POI hotspots. Acta Geodaetica et Cartographica Sinica, 2015, 44(12): 1378-1383.

[44]
刘瑜, 姚欣, 龚咏喜, 等. 大数据时代的空间交互分析方法和应用再论[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523-1538.

DOI

Liu Yu, Yao Xin, Gong Yongxi et al. Analytical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of spatial interactions in the era of big dat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75(7): 1523-1538.

DOI

[45]
湛东升, 张文忠, 余建辉, 等. 问卷调查方法在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应用[J]. 地理学报, 2016, 71(6): 899-913.

DOI

Zhan Dongsheng, Zhang Wenzhong, Yu Jianhui et al. Application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in human geography studies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71(6): 899-913.

DOI

[46]
Burgess E. The growth of the city: An introduction to a research project[M]//Park R et al.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25.

[47]
Hoyt H. The structure and growth of residential neighborhoods in American cities[M].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ublishing Office, 1939.

[48]
Harris C D, Ullman E L. The n ature of cities[J].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and Social Science, 1945: 7-17.

[49]
宋涛, 蔡建明, 倪攀, 等. 城市新陈代谢研究综述及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11): 1650-1661.

DOI

Song Tao, Cai Jianming, Ni Pan et al. Review and prospects of urban metabolism research.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3, 32(11): 1650-1661.

DOI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