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 详细信息

人工前丘槽形风蚀坑形态变化及其动力学机制——以福建平潭岛为例
张绍云, 董玉祥, 田伟, 符淑宜, 莫潇凡, 杨林
地理科学, 2024, 44(8): 1492-1502.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304

图7 自然前丘与人工前丘风蚀坑演化模型(根据文献[17]修改) A~K分别为:沙丘脊与迎风坡缺口,初始风蚀坑,积沙区,侵蚀侧壁,风蚀坑边缘延伸,侵蚀至后滩水平,风蚀坑喉部向海平面堆积,侵蚀壁坍塌扩大,影子沙丘形成,斜坡沉积物堆积至风蚀坑边缘,风蚀坑喉部向海沉积;L~V分别为:输沙通道,输沙通道侧壁,槽形风蚀坑侧壁变陡,入口黄黏土结构,侵蚀盆加深,入口黏土结构不变,两侧壁扩展坡度下降,侵蚀盆填充,入口黏土结构不变,侧壁持续扩展,侵蚀盆堆积且长轴走向与盛行风向平行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