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 33 (7): 779-788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3.07.779

Orginal Article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全球化进程的时空差异分析——基于两省一市的实证研究

王聪12, 曹有挥1, 姚士谋1, 刘可文12, 王丽12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 江苏 南京 210008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 北京 100101

Spatial Difference of Urban Globalization Process in Changjiang River Delta Region: A Case Study of Two Provinces and One City

WANG Cong12, CAO You-hui1, YAO Shi-mou1, LIU Ke-wen12, WANG Li12

1.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Jiangsu 210008, China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中图分类号:  F12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3)07-0779-10

收稿日期: 2012-04-16

修回日期:  2013-03-5

网络出版日期:  2013-07-20

版权声明:  2013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339)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 聪(1985-),女, 山东济宁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 hicongcong@126.com

展开

摘要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全部的25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联系、人员流动、信息交流、政府合作4个方面评估了长三角地区全球化进程的时空差异以及不同城市之间的依赖性和空间自相关特征,并对不同指标的变化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受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和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的积极影响,以及2003年全国非典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该区域全球化程度表现出了不同阶段性的特征。从时间序列来看,2000~2009年,长三角地区全球化发展表现为加速上升、稳步上升和相对平稳的发展过程,但不同指标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从空间格局来看,长三角地区的全球化程度从比较集中逐渐向较为合理的均衡方向发展,后进区域提升较快,全球化影响下的城市体系更趋合理。从作用机制分析,市场和行政因素共同推动着城市的全球化进程。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地区 ; 城市全球化 ; 时空差异

Abstract

Globalization is not a one-way and homogeneous process, but the state of multi-dimension and the co-exist development in integration and fragmentation. Along with the global flow of capital, the global expansion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he formation of world production network,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and shap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reas. However, the current study of urban regions more focuses on the function and nature of large cities, less mentions the spatio-temporal intra-regional transformation of globalization process, in the meantime, indicators involved in the study mainly concentrate in more urban economic function and less composite indicato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urban regions, taking metropolitan area as the core region,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basic spatial unit of global competition,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spatial disparity of glob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specific spac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Over the past decades, the glob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some cities in China has made rapid development, more and more world urban researcher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about the glob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regions in China and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country's largest urban agglomerations,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is in a position of the forefront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s more sensitive and directly affected by the impact of external economy. In the light of above studies, regarding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cluding Jiangsu, Zhejiang and Shanghai, for a total of 25 prefecture-level cities, the article builds the index system from 4 aspects of economic contact, personnel flow,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government cooperation, considering existing studies on the globalization index, combined with the concept of world cities and global cities, as well as the stage of global development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Based on the index system above, the article assesses the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s and dependence between different cities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lob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and more importantly,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t indicators are analyz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subject to the positive impact of accession to the WTO in 2001 and Shanghai World Expo held successfully in 2010, the negative impact of SARS in 2003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expre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tages. From the time series from 2000 to 2009, the performance of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showed accelerated increasing, steady rising and downward trend, but the different indicators showe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spatial pattern,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gradually tend to be a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more reasonable from more concentrated state, backward regions develop quickly, and urban system is more reasonabl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lobalization. Using analytical methods of ESDA and Getis-Ord Gi*, the findings are that,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inter-county exhibits a strong dependence on 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 Meanwhile, it is found that market and administrative jointly promote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Keywords: Changjiang River Delta ; urban globalization ; the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

0

PDF (785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王聪, 曹有挥, 姚士谋, 刘可文, 王丽.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全球化进程的时空差异分析——基于两省一市的实证研究[J]. , 2013, 33(7): 779-788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3.07.779

WANG Cong, CAO You-hui, YAO Shi-mou, LIU Ke-wen, WANG Li. Spatial Difference of Urban Globalization Process in Changjiang River Delta Region: A Case Study of Two Provinces and One City[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33(7): 779-788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3.07.779

伴随着资本的全球性流动、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和世界生产网络的形成,全球化已成为推动和塑造城市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1]。在全球化过程中“地点空间”(space of place)逐渐被一种新的、非区域性的“流的空间(space of flow)”所替代[2],呈现出全球网络和地方网络的互动过程。一方面,全球过程通过地区的价值观过滤、修正与重构, 嵌入到地方体系之中[3],另一方面,任何城市必须以不断扩大中的全球城市为参照,重新界定自己的角色 [4]。国外学者通过世界城市(world city)或全球城市(global city)的研究关注城市在全球城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5-11]。与此同时,全球城市的形成离不开周边城市区域的支撑,随着世界经济的整合发展,以大都市区为核心的城市区域日益成为全球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12-16]。目前,基于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日趋成熟。由于全球化概念不如“信息化”等已经形成了统一共识,一方面,评价维度更多侧重于经济指标而对其他方面考虑较少[17-19],缺少不同指标的比较研究。另一方面,忽视了区域城市全球化程度地域上的相互关联,对空间数据属性值所隐含的空间依赖性考虑不足[20,21]。空间依赖性(或称空间自相关,spatial autocorrelation)是指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相似性与其在空间上的距离密切相关,区域空间关联性的研究对特定区域全球化程度的时空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2]

中国关于全球化对城市的影响研究始于1990年代以后,研究内容包括对国外相关理论的引入与介绍[23,24],全球城市/国际城市的评价方法[25],中国全球城市发展机制以及全球城市网络模式[26,27],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体系建设以及全球化的区域化特征等[28,29],对具体区域的全球化进程的实证研究有待深入,城市体系内个体间的相互联系鲜有提及。实际上,全球化作为一种经济与社会过程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更多地表现为城市和区域空间格局的持续演化[30]。随着全球经济功能分工的逐渐深化,地域空间联系将更加紧密,全球化进程中整体空间格局的演化研究也将愈发重要。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群,长三角地区地处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最前沿,受外部经济的影响更加敏感和直接。近10 a来尤其金融危机以后,随着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水平分工,直接嵌入和链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的机会加大,有力地推动了长三角经济的结构性转型和能级的提升,使其日益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先导和连结世界经济的门户。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长三角地区全球化程度的空间分异以及城市体系的时空演化也将更有意义。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借鉴已有研究[31-33],结合世界城市和全球城市的概念、判别标准,以及长三角全球化发展的阶段性和研究的适用性,本文从经济联系、人口流动、信息交流、政府合作4个指标6个变量建立了指标体系(表1)。考虑到长三角不断扩容发展的趋势,参照200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34],本文将长三角地域范围确定为江苏、浙江和上海的全部,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盐城、南通、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等25个地级以上城市。

表1   全球化程度指标体系

Table 1   The Index System of Globalization

指标变量释义
经济联系外资依存度外商直接投资(FDI)/国内生产
总值(GDP)
外贸依存度商品进出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工业外向依存度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产值/工业
总产值
人口流动每万人接待境外旅
游人数
入境境外旅游者人数/总人口
信息交流国际互联网影响率国际互联网用户数/总人口
政府合作国际友好城市国际友好城市的绝对量

新窗口打开

1.2 研究方法

1.2.1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主要用于衡量全球化发展差异程度,一般标准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0.3~0.4之间表示较为合理;0.4~0.5之间表示差距偏大;0.5以上为差距悬殊。将某一指标数值从小到大排列后计算公式为:

Gj=1-1NWN2i=1NWji-WN

i=1,2,3……N;j=1,2…6) (1)

式中,N为研究单元个数,取值为25;Wji为第j个指标i地区的数值;WN为第j个指标N个研究单元的累计值。

1.2.2 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自相关分析ESDA(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Global Moran′s I)和局部空间自相关(Local Moran′s I)。全局空间自相关用来表示全球化程度的空间自相关强度,本文采用最常用的Moran′s I系数来度量全球化程度的空间自相关,公式为:

I=i=1njinWij(Xi-X̅)(Xj-X̅)S2i=1njinWij(2)

其中, S2=1ni=1n(Xi-X̅)2, X̅=1ni=1nXi

式中,n是研究单元数量;XiXj分别是地区ij的全球化指数;Wij是空间权重矩阵,1表示区域ij相邻;0表示不相邻;Moran′s I的取值范围为[-1,1],当I >0时为正相关,表示某区域的全球化程度与周边地区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即集聚水平较高,当I<0时为负相关,表示全球化程度在空间上趋于分散,当I=0时,表示随机分布。一般采用标准化统计量Z来检验区域之间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其计算公式为:

Z=I-E(I)Var(I)(3)

式中,E(I)为数字期望值,Var(I)为变异系数。

局部空间自相关探究每个单元的空间自相关性质。其计算公式为:

Ii=ZijinWijZj(4)

式中,ZiZj为区域ij观测值的标准化值,其他变量的含义与公式(2)同。Ii>0时表明区域与周边地区正相关关系,且值越大正相关性越强;反之表明负相关性较强。在本文局部空间自相关用Moran散点图来表示。

1.2.3 Getis-Ord Gi*

Getis-Ord Gi*可以进一步测度局部空间自相关的特征,用以识别不同空间区域的高值簇与低值簇,即热点区与冷点区的空间分布,计算公式为:

Gi*=j=1nWijXjj=1nXj(5) 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得到:

Z(Gi*)=Gi*-E(Gi*)Var(Gi*)(6)

如果ZGi*)为正值且显著,表明位置i周围的值相对较高(高于均值),属高值空间集聚(热点区);反之,如果ZGi*)的值为负且显著,则说明位置i周围的值低于均值,属于低值空间集聚(冷点区)。

1.2.4 全球化指数计算模型

全球化综合指数公式为:

fij=100×SijSimax, fjz=fijmFjz=100×fjzfzmax

i=1,2…,6; j=1,2…,25) (7)

式中,fijj城市i项指标的标准值;Sijj城市i项指标的初始值;Simaxi指标在全部年份中的最大值;fjzj城市6项指标的加权值,m为权重系数,本文m=1;Fjz为城市j的全球化指数;fzmax为全部城市在全部年份中6项指标加权值的最大值。

2 基于不同指标的长三角全球化进程评估分析

2.1 外资依存度

2000~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外资依存度的变化整体呈现倒“V”字型发展,具体分三个阶段: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 2000~2003年FDI和外资依存度均处于稳步上升阶段;2003~2005年,过渡期基本结束,FDI逐渐趋于平稳,但外资依存度下降明显,国内市场更显活跃;2005~2008年,外资依存度处于徘徊停滞阶段,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能力减弱,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2009年外资依存度下滑显著。

2000年以来各地区的外资依存度的基尼系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说明长三角地区外资依存度的差异逐渐缩小,趋于相对均衡。从2000年、2004年、2009年的空间分布来看(图1),2000年外资依存度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沪宁线上,并有沿沪宁通道逐步向苏北地区和沪杭沿线扩散的趋势,基尼系数也由大于0.5的差距偏大向0.3~0.4的趋于合理转化,即从线到面、从集聚到扩散、从绝对非均衡到相对均衡的运动过程。尤其是连云港和扬州、南通、湖州,平均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连云港和南通市是最先设立国家级技术开发区的城市,沪宁线两侧扬州和湖州的快速发展,更说明外商投资的扁平化发展。

图1   外资依存度演化趋势

Fig.1   Evolution trend of FDI dependence

2.2 外贸依存度

无论是进出口总量还是外贸依存度,2000~2009年期间都在不断增加,具体来看:2000~2004年加速上升阶段,尤其是2001年以后;2004~2008年随着外资拉动作用减弱,处于缓慢上升阶段;2008~2009年显著下降阶段。2009年,上海进出口总额的67.3%由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也达到55.9%,可见,外商投资是中国出口总额的主要动力。从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的相互关系来看,2003~2005年,长三角地区的外资依存度呈现下降趋势,而外贸依存度则是缓慢上升的。这主要是由于投资周期长、规模大的项目增多,外商直接投资滞后效应明显,同时也说明中国内资企业的竞争能力在逐渐提升。

2000年以来各地区的外贸依存度的基尼系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说明长三角地区外贸依存度的变化表现出先集中后相对均衡发展。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显著,2009年出现了集中趋势,基尼系数小幅上升。从不同时间截面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图2),2000~2004年出现了集聚发展的趋势,主要集中在上海、苏州、杭州、宁波,2004~2008年开始向上海周边扩散,但到了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上海、苏州等对外贸易突出的城市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从城市变化来看,2000年外贸依存度前2个聚类等级包括上海、苏州等8个城市,而到了2009年仅有上海、苏州、宁波。即从相对均衡状态到高水平集聚发展的态势。从区域变化来看,浙江省的外贸依存度较高,浙北地区已形成连片发展的趋势。

图2   外贸依存度演化趋势

Fig.2   Evolution trend of foreign trade dependence

2.3 工业外向依存度

外资企业工业产值总量和工业外向依存度呈缓慢上升的趋势,2000~2009年分为3个阶段:2000~2003年,无论是外资企业工业产值还是工业外向依存度均处于缓慢上升阶段;2003~2007年外资企业工业总产值上升比较快,工业外向依存度增长依然比较缓慢,这说明长三角地区工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国内企业的带动;2007~2009年,外资企业工业产值增长愈发缓慢,工业外向依存度呈下降趋势(图3)。

图3   工业外向依存度演化趋势

Fig.3   Evolution trend of industry dependence

从基尼系数来看,一直处于0.3~0.4之间变化,尤其2003年以来,工业外向依存度的分布模式始终是相对合理的。从空间分布来看(图3),2000~2004年变化不大,但从整体上来说江苏的工业依存程度普遍高于浙江,这跟以苏南模式为代表的产业类型不无关系。2004年以来,基尼系数一直处于下降阶段,即工业外向依存度的趋于均衡发展,空间分布也证明了这一点,2009年明显形成了沿沪宁通道和江苏沿江、浙北地区“一轴两翼”连绵发展的趋势。

2.4 每万人接待境外旅游人数

长三角地区入境境外旅游人数和每万人接待境外旅游人数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在2000~2009年期间分为明显的3个阶段:2000~2002年曲折上升阶段,受非典的不利影响;2003年入境境外旅游人数出现了急剧下降;2004年以后逐渐恢复并不断上升;2008年虽然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由于世博会的促进作用,对入境境外旅游人数的影响基本抵消。

三个时间截面的空间分布显示(图4),旅游目的地主要为上海、杭州、南京等传统的旅游城市,这些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对外开放度程度,国外关注度相应也较高。2000~2009年的基尼系数一直在0.5以上,差距悬殊较大,再次证明了旅游目的地的空间选择性较强,集中度高。但随着交通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联系愈发便捷,对自然旅游资源的依赖程度降低,旅游目的地也出现了相对均衡的发展态势,出于旅游成本最小化的考虑,重点旅游城市周边的入境旅游人数增长更加明显。因此从城市排名变化来看,排名提升较大的地区主要沿沪宁和沪杭通道,尤其是2008年以后,上海周边的城市入境旅游人数显著升高。

图4   每万人接待境外旅游人数演化趋势

Fig.4   Evolution trend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 arrivals

2.5 国际互联网影响率

国际互联网因其方便、快捷,成为企业和个人与国际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和全球化程度一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国际互联网影响率的快速提升跟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同时也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有很大关系,因此较少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在2000~2009年期间,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和影响率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过程。

2000年、2004年、2009年3个时间截面空间分布图以及基尼系数显示(图5),国际互联网的影响率突飞猛进的发展,空间布局经历了从集聚到扩散再到集聚,从不断波动到2005年以后趋于均衡发展的运动过程,在时间上变化不大。2000年主要集中在沪宁通道,2009年沿沪宁和沪杭通道的“>”型趋势明显。从城市排名来看,江苏地区的城市排名在下降,浙江地区排名普遍提高。

图5   国际互联网影响率演化趋势

Fig.5   Evolution trend of internet penetration

2.6 国际友好城市

国际友好城市(也称姊妹城市)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地方政府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一种形式。2000~2009年期间,长三角地区的国际友好城市数量一直处于持续上升阶段,说明全球化程度更加深入,影响更加全面。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际友好城市的数量呈现小波动大集中的发展态势,基尼系数处于0.4~0.5之间,各城市之间差距较大。2000年、2004年、2009年3个时间截面空间分布(图6)显示出友好城市数量江苏明显要多于浙江。从城市排名也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城市集中在江苏大部分和浙江的杭州、宁波。这与友好城市的发起主要是政府自上而下的力量有一定关系,说明了政策因素在全球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图6   国际友好城市演化趋势

Fig.6   Evolution trend of international friendship cities

3 长三角地区全球化进程的总体态势评估分析

3.1 时间序列分析

根据公式(7)得到全球化指数,可以发现,2000~2009年期间分为3个阶段:由于加入世贸组织的带动作用,2000~2003年处于加速上升阶段,随着这种带动效应的影响逐渐减弱,2004~2007年趋于上升阶段,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受挫,投资能力和消费能力不足,2007~2009年的全球化程度也表现的相对平稳。

从基尼系数变化来看,基尼系数从大于0.4,逐渐向0.3靠近,全球化程度差距在不断缩小,从比较集中逐渐向较为合理的均衡方向发展。2004 ~2007年Moran’s I指数逐渐上升,说明受“路径依赖”效应影响,长三角的空间集聚效应更加显著,而根据基尼系数判断,不同“集聚”之间的差异趋于缩小。以2000年、2004年、2009年为时间截面,分析全球化程度的空间演化格局(图7)。2000~2009年,全球化程度空间格局从沪宁线上开始向外扩散,说明有更多的城市纳入到了全球化进程中来。从城市排名来看,整体格局变化不大,上海、苏州、杭州始终保持着领先的地位,宿迁、衢州、丽水等需要努力的空间比较大。但从地域来看,浙江大部分城市提升较大,而江苏提升比较明显的主要是扬州和连云港。

图7   全球化指数变化趋势

Fig.7   Evolution trend of globalization

3.2 空间自相关分析

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概括了在一个总的空间格局中空间依赖的程度,而局部空间自相关系数则描述一个空间单元与其相邻空间的相似程度。通过Geoda 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到2000年和2009年时间截面的Moran显著性水平(通过P=0.05 检验),用以分析全球化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对比 2000和 2009 年全球化指数的 Moran 散点图可以看出(图8),多数省份位于第一、三象限,均表现出正向空间自相关,说明全球化程度相似的区域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的态势,其中尤以低低(LL)类型的城市居多。上海及其周边城市一直处于高高区,说明上海的涓滴效应显著,是全球化程度发展的热点区域,并表现出逐渐向邻近城市扩散的趋势。苏北和浙南大部分城市处于低低区域,同样存在邻近效应。落在第二、四象限的多为中间区域,南通由第一象限(HH)转为第二(LH)象限,说明南通的全球化程度有所下降,嘉兴由第二(LH)象限上升为第一象限(HH),说明浙江北部地区的全球化程度发展迅速。与2000年相比,扬州和连云港均有第三象限(LL)上升到了第四象限(HL),嘉兴由第二象限(LH)上升到了第一象限(HH),表现出了快速提升的势头。

图8   全球化指数的 Moran 散点图

Fig.8   Moran scatterplot of globalization

为了能够探测出区域单元属于高值集聚还是低值集聚的空间分布模式,根据公式(5)和(6)计算2000年和2009年全球化指数的局部空间关联指数Getis-Ord Gi*。根据显著性P值的大小与每个时期的局部Gi*统计量,并利用GIS 软件将其空间化,按照Jenks的自然断裂法从高到低分为4类(图9)。

图9   全球化指数的热点区域分析

Fig.9   Hotspot zones of globalization

从整体来看,长三角地区全球化水平热点区域的总体格局相对稳定,形成“中间热两边冷”的发展格局。以上海、苏州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线形成发展较快区域。而江苏的苏北地区及浙江的浙南地区大多处于低值簇,全球化水平处于冷点区域。总体格局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各种类型的城市区域随着全球化的逐渐深入发生一定的变化。热点区域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而冷点区域略有减少。说明长三角地区整体全球化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经济热点区域有向外逐渐扩散的趋势,这与前面的分析也基本吻合。

4 结论与讨论

1) 从经济联系、人口流动、信息交流和政府合作4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评估了长三角地区地区全球化水平的时空差异。结合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区域的空间演化分析发现,长三角全球化程度的空间集聚在全局上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2000~2009年间,全球化程度空间格局从沪宁线上开始向外扩散,说明有更多的城市纳入到了全球化进程中来。一方面,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和通讯技术水平的进步,为更多的城市提供了纳入全球化进程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核心区域的生产成本上升,加快了外商投资向苏中、苏北以及浙北地区转移。但从总体来看,由于各地区融入全球生产体系的程度存在着显著不同,全球化发展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长三角的空间发展差异,沿海和沿江地区不仅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基础好,外资吸引力高,而且全球化发展起步较早,一直是全球化发展的热点区域,而江苏的苏北地区以及浙江的和浙南地区需要努力上升的空间较大。

2) 通过2000和2009年的人均GDP与全球化程度指数、工业生产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国际互联网影响率、每万人接待海外旅游人数、外贸依存度、国际友好城市7个指数的相关系数分析发现,全球化指数及相关指数与人均GDP的相关性都比较高,且从2000到2009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表明它们与长三角GDP分布格局的关系愈发密切,长三角的全球化程度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引进外资可以带来更多的资本和技术,促进产业结构提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规模经济;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并带动更多就业等。因此,长三角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不仅拉动了区域经济增长,还带来产业结构和体制的变化,甚至文化和观念的中外融合。

3) 市场和行政因素共同推动着城市的全球化进程。转型期地方政府具有管理者、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多重身份”,有力地推动了行政因素在城市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包括沿海开放开发政策、优惠的投融资政策,投资场所建设、基础设施改善、科技产业扶持等相关政策和措施,加速了地方和全球之间的要素流通。同时,城市的全球化程度与外资的区位选择有密切的关系。跨国公司倾向于布局在交通区位、产业配套、技术、人才条件优越,以及市场机制完善的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跨国公司通过本地化战略,建立区域性生产网络,促进了地方化和全球化的相互交融。此外,城市原有的发展基础等对城市的全球化程度也有重要影响。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Paul L Knox, P J Taylornames. World cities in a world system[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本文引用: 1]     

[2] Castells M.

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

[M]. Oxford: Blackwell,1996.

[本文引用: 1]     

[3] MAL J C.

Urban transformation in China,1949-2000: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J]. Environment & Planning A,2002, 34: 1545-1569.

[本文引用: 1]     

[4] 杨万钟. 经济地理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本文引用: 1]     

[5] Hall P.

The world cities

[M].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66.

[本文引用: 1]     

[6] Friedmann J.

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J].Development and Change, 1986, 17: 69-84.

[7] Sassen S.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8] Castells M.

The space of flows: a theory space in the informational society

[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1992.

[9] Ben Derudder,Peter Talor,Pengfei Ni, et al.

Pathways of change:shifting connectivities in the world city network,2000-2008

[J]. Urban Studies,2010, 47(9):1861-1877.

[10] Yeung Y.

Geography in the age of Mega-cities

[J].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1997, 151: 91-104.

[11] Simon D.

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reflections from the periphery

[M]//Knox P, Taylor P. World city in a world-syste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132-155.

[本文引用: 1]     

[12] 宁越敏.

中国都市区和大城市群的界定——兼论大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J].地理科学,2011,31(3):257-263.

[本文引用: 1]     

[13] Scott.A. J.Global city-region: trends, theory, polic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4] Batten D F.

Network cities: creative urban agglomerati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J].Urban Studies, 1995, 32(2): 313-327.

[15] Meijers E.

Polycentric urban regions and the quest for synergy: is a network of cities more than the sum of the parts?

[J].Urban Studies,2005,42(40):765-781.

[16] Kenichi Ohmae.

The end of the Nation State: the rise of regional economies

[M].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 Inc.,1995.

[本文引用: 1]     

[17] Beaverstock J V, Smith R G, Taylor P J.

A roster of world cities

[J]. Cities, 1999,16: 445-458.

[本文引用: 1]     

[18] Taylor P J, Catalano G,

Walker D R F.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the world city network

[J]. Urban Studies, 2002, 39(13): 2377-2394.

[19] 郭腾云,董冠鹏.

京津冀都市区经济分布演化及作用机制模拟研究

[J].地理科学, 2012,32(5):550-556.

[本文引用: 1]     

[20] Heshmati A.

Measurement of a multidimensional index of globalization

[J]. Global Economy Journal, 2006, 6(2): 1-28.

[本文引用: 1]     

[21] Martens P, Zywietz D.

Rethinking globalization: a modified globalization index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06,18:331-350.

[本文引用: 1]     

[22] 刘霄泉,孙铁山,李国平.

基于局部空间统计的产业集群空间分析——以北京市制造业集群为例

[J].地理科学,2012, 32(5):530-535.

[本文引用: 1]     

[23] 姚士谋.

国际性城市建立的背景和机遇

[J].城市规划, 1995, (3): 25-27.

[本文引用: 1]     

[24] 马学广,李贵才.

世界城市网络研究方法论

[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2): 255-263.

[本文引用: 1]     

[25] 刘玉芳.

国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探讨

[J].城市发展研究,200714(4): 88-92.

[本文引用: 1]     

[26] 宁越敏.

新的国际分工、世界城市和我国中心城市的发展

[J].城市问题, 1991, (3): 2-7.

[本文引用: 1]     

[27] 郑伯红. 现代世界城市网络化模式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本文引用: 1]     

[28] 王士君,宋飏,冯章献,.

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的格局、过程及城市流强度

[J].地理科学,2011,31(3):287-294.

[本文引用: 1]     

[29] 刘卫东,马丽,刘毅.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影响

[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3,22(3):11-17.

[本文引用: 1]     

[30] 张京祥,殷洁,何建颐.全球化世纪的城市密集地区发展与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本文引用: 1]     

[31] 薛力.

全球化进程的空间分异及其对策探讨

[J].城市规划,2003,27(5):26-43.

[本文引用: 1]     

[32] 薛德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全球化的发展过程

[J].地理学报,2010, 25(10):1155-1162.

[33] 胡鞍钢. 全球化挑战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本文引用: 1]     

[34]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

[R/OL]. .

URL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