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 34 (3): 322-331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4.03.322

Orginal Article

农户行为与专业村形成的关系研究——以河南省柘城县史老八杨木加工专业村为例

吴娜琳, 李小建, 乔家君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useholds' Behavior and the Formation of Specialized Village: A Case Study of Plywood Processing Specialized Village of Shilaoba, Zhecheng County in Henan Province, China

WU Na-lin, LI Xiao-jian, QIAO Jia-jun

Research Institute of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lla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4,China

中图分类号:  F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4)03-0322-10

通讯作者:  李小建(1954-)教授, E-mail: xjli@henu.edu.cn

收稿日期: 2012-12-5

修回日期:  2013-04-28

网络出版日期:  2014-03-10

版权声明:  2014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082、41171150、41071080、41201131、41271144)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吴娜琳(1985-),女,新疆呼图壁县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区经济发展研究。E-mail:aijia106@163.com

展开

摘要

专业村的形成是一村多数农户不断参与专业项目的过程,农户行为方式不同,对专业村的形成速度、产业分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同。运用2011年河南省柘城县史老八杨木加工专业村的调查数据,对农户行为与专业村的形成速度、产业分工及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发现:农户的信息、资金、技术等生产条件的获取方式,深刻影响其参与专业项目的时间,进而影响着专业村的形成速度;农户的社会交往行为对其参与产业分工的类型影响深刻,进而影响着专业村的产业结构。农户生产资金的获取方式、与专业协会的联系频度对专业村经济效益的影响深刻。该研究结果的实践引申,专业村、农业产业区的建设,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但更需因地制宜,结合农户行为特征进行。

关键词: 专业村 ; 农户行为 ; 杨木加工 ; 柘城县史老八村

Abstract

Specialized village (SV) is a village where the most households are engaged in one or more industries including these interrelated production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services, and which outputs occupy the main proportion in the village’s income. SV formation was a procedure that most households in the village gradually participated in the professional production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services. The different ways of households’ behavior will have a different corresponding impact on its formation rate, industrial division, and economic benefit of SV.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collected in 2011 in Shilaoba Village, Zhecheng County, Henan Province, we have following findings: Firstly, us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spatial analysis, we found that there was a rapider formation speed, a more exponentially rising trend of the number of household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industry. Based on that a production spatial pattern of “in the west to buy-in the east to sell” has formed, an industrial division phenomenon of households’ spontaneous behavior in the village, but it’s degree is very lower. Secondly, the way households obtain the capital,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nd so on impacted the date when households participated in professional projects even the formation date of SV. For example, these households with these abilities to borrow money from friends or relatives and to find market information consciously, could participate in the professional project earlier. Thirdly, different types of households’ social communication had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m participated in industrial division. For example, these households who were good at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neighbors and entrepreneurs would tend to choose the poplar log marketing. Finally, the way households obtained funds and the frequency to contact with these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economic profits of SV. From the above, the article confirmed that the supply of funds from financial services institutions and the produc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from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had a profoundly impaction on the following inspiration,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SV. These findings could be further extend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V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zone. Specialization, enlargement, differentiation are the three trends of worl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varied kinds of SVs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zones have appeared in the most rural China accompanied by the world trends. But these different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 customs and habits had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households in different rural areas, and then which formed these different behaviors in understanding,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so on. In conclusi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on of SVs and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industry areas should comply with the local resources, location advantages and natural advantages, and especially the households’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sion.

Keywords: specialized village ; households’ behavior ; plywood processing ; Shilaoba Village of Zhecheng County

0

PDF (502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吴娜琳, 李小建, 乔家君. 农户行为与专业村形成的关系研究——以河南省柘城县史老八杨木加工专业村为例[J]. , 2014, 34(3): 322-331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4.03.322

WU Na-lin, LI Xiao-jian, QIAO Jia-ju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useholds' Behavior and the Formation of Specialized Village: A Case Study of Plywood Processing Specialized Village of Shilaoba, Zhecheng County in Henan Province,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3): 322-331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4.03.322

专业村是指一村大部分农户商品性地从事一种或多种相互关联的生产或服务活动,并且该产值构成这个村社会产值主体的村庄[1]。专业村作为中国农区空间经济中的“马赛克”,其以专取胜、以特见长,从而适应市场经济的潮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已成为保持农业生产竞争力的发展战略[2]、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力量,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有关专业村的形成,Aussadank等[3]认为,专业村的形成在于对本地资源的利用。Kurokawa认为专业村项目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干预,是政府政策的推动性结果,并不具有内生增长性[4];Samkol同样认为,政府的支持对专业村的形成至关重要[5];Karki分析了专业村在泰国、尼泊尔等国家的实施,认为专业村就是在政府的推广与支持下,借鉴日本“一村一品”模式形成的[6];李小建等剖析了专业村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形成和演化机理[1]、建立了解释专业村形成机理和形成类型的理论框架[7]等。但其共同特点是,较少从农户行为视角入手,探究农户的不同行为方式与专业村的形成速度、专业分工、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已有研究指出,在传统农业中,小农与资本企业主在利润的追求与要素价格的反应上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在考虑成本、利润及各种风险时,都更倾向于按投资者的原则行事[8],都是很会盘算的生意人[9]。发展中国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户对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变化和市场信号的反应程度日益加强[10],且几乎完全在市场调节下决策农业生产结构[11]。中国农村经过3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程度不断上升[12]。农民基本生存得以满足,农民义利观开始变化,农户经济行为亦呈现出由生存理性向经济理性转变[13]。为追求家庭发展和更多的利润,农户的生产活动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市场化的经营方式[14]。李小建等指出,专业村的形成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农户通过发现新的商机,促进新型经济活动的出现,形成专业村的先导农户,并通过演示效应和网络联系扩散至其他农户而形成的[1]。高更和认为,专业村的形成是较多农户接受专业项目的结果[15]。从农户行为理论视角看,专业村的形成实际上是全村多数农户根据市场环境,结合自身掌握的信息及生产条件,依据比较收益原则,选择某种相同或相似经济活动的结果。但在专业村的形成过程中,农户的不同行为方式对专业村的形成有何影响?其与专业村的形成速度、产业分工及经济效益有何关系?探明此问题,对专业村的推广和普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专业村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为此,本文以河南省柘城县史老八杨木加工专业村为例,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对以上问题作以探讨。

1 样本介绍与数据获取

1.1 史老八村整体概况

史老八村位于中国中部欠发达传统农区——河南省柘城县西南角(115°05′E,33°56′N),该村人均耕地面积0.075 hm2,地势平坦,雨水充沛,居柘城县、鹿邑县、淮阳县及太康县4县交界处,商周公路横贯该村,交通便利(图2)。2011年,该村共有465户,其中,专业户为310户,总人口2 150人,全村从业人员(① 从业人员指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各类人员。)1 060人,其中,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870人,专业项目从业人员650人(占全村从业人员总数的61.3%)。全村经济总收入2 825万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收入705万元,人均收入0.81万元。专业项目收入2 000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70.8%),人均收入3.31万元/年,是该村农林牧渔业人均收入的4.1倍,是全县人均收入(5 358元/年)的6.2倍。

1.2 数据获取

本文所使用数据的来源,一是官方数据。来自河南省柘城县农业局关于该县“一村一品”的统计资料,主要包括专业村基本情况,如人口、劳动力、产业类型,专业项目整体发展情况等;《2012年河南统计年鉴》县域经济的相关数据等;

二是调查数据。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在该村专业户中进行问卷式访谈,由作者及该县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于2011年8月共同完成,共获取有效问卷98份,占全村专业户数的31.6%。主要指标包括农户的家庭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情况,专业项目生产情况,专业项目行情信息、生产技术、启动资金等的来源方式,农户的社会交往方式等。

1.3 样本专业户介绍

1) 农户户主处于青壮年阶段的居多(表1)。专业户户主年龄集中分布于35岁至45岁之间,约占40%;25岁以下及55岁以上的农户较少,二者共占10%;25岁至35岁和45岁至55岁,均各占约25%。

表1   样本户基本特征

Table 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ple specialized households

户主年龄结构(岁)<2525~3535~4545~55>55
样本数32639237
所占比例3.06%26.53%39.80%23.47%7.14%
户主学历水平文盲小学初中高中高中以上
样本数15294365
所占比例15.31%29.59%43.88%6.12%5.10%
家庭劳动力
数量
户均数量(个)12345
样本数05029172
所占比例0%51.02%29.59%17.35%2.04%
家庭负担指数00~0.150.15~0.30.3~0.45>0.45
样本数190171844
所占比例19.39%0.00%17.35%18.37%44.90%
耕地年收入结构(元/年)<10001000~30003000~60006000~9000>9000
样本数52744166
所占比例5.10%27.55%44.90%16.33%6.12%

新窗口打开

2) 户主学历偏低。44.9%的农户学历为小学及以下水平,其中15.31%为文盲;43.88%的户主学历为初中(含初中肄业),高中及以上水平仅占11.22%。

3) 家庭劳动力数量。该村51.02%的农户家庭劳动力人数是2个,29.6%的农户拥有3个劳动力,极少部分(2.04%)农户拥有5个劳动力。

4) 家庭负担指数(① 家庭非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较高。该村户均人口为4.62人,学生、老人等无劳动能力的人数多,44.9%的专业户家庭负担指数大于0.45。因此,若有合适的就业机会,农户一般不倾向于选择外出务工。

5) 耕地资源相对丰富。户均耕地面积0.26 hm2,是全县人均耕地面积(0.082 hm2)的3.13倍。种植结构单一,以小麦、玉米、大豆等传统粮食作物为主。44.9%的专业户耕地年收入在3 000~6 000元;耕地收入在6 000~9 000元的农户,占16.33%;大于9 000元的农户,多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种植规模所致,占样本总量的6.12%。

2 专业村的形成过程

2.1 杨木加工专业村生产机制

杨木加工是将杨树树干、树皮、枝桠、小径木、梢头及杨木碎屑等作为原料,在一定的技术指导下,利用机器设备、劳动力进行加工,最终生产成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以及人造薄板等的生产工艺[16]。杨木加工又分为原木初加工(树木简单的切割、剥皮、粉碎、分离等)、基板制造(规格及用途不同的木质板材制造)、成品加工(人们可直接使用木制终端产品)等。杨木加工的上游环节为杨木育苗、杨木栽植,下游为木器、卫生筷、火柴、造纸、家具等产品的生产,辅助部门如胶水、胶带纸加工、产品运输、企业信息平台、餐饮、住宿等。在杨木加工专业村中,多数农户技术含量低、组织管理水平落后,多从事杨树的原木初加工,主要生产用于制作各类板材的板皮[17]。其生产工艺为:先将杨树刮皮,采用剥皮机刨出长、宽、厚度不等的板皮,之后晾晒、打包。不能用于剥皮的小径木、梢头、枝桠及工厂“废料”(如树皮、锯沫等)等进行简单的加工、分离后,销往到火柴厂、造纸厂及火电厂等。少量具备一定资金和技术条件的农户,可进一步建立板材加工厂、家具厂等。

由于杨木初级加工产品具有需求量大、利润高,技术水平低、简单易学等特点,农户通过模仿即可从事[18]。柘城县史老八杨木加工专业村,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少数具备一定生产条件(如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的农户多只利用杨树树干,从事单一的剥皮生产,树皮、枝桠、梢头及碎屑多被废弃;专业村发展的中期,随着从事剥皮农户数量的增加,树皮、枝桠、梢头及碎屑等开始被利用起来,如有的农户将树皮、原木碎屑进一步粉碎后销往火电厂,有的农户将枝桠、梢头等刮皮或进一步加工后销往火柴厂、锯末板材厂等。同时,出现了专业运输户、板皮中转户(经纪人)等,及从事相关服务性活动(如餐饮、住宿等)的农户。目前,专业户数量较多,且多数拥有了产品的固定销售市场、合作商,部分农户通过雇佣周边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但多数个体生产规模小且分散,农户行为一致性、组织性、协作性较差,属典型的“散户+市场”、 “散户+企业”生产模式。

2.2 杨木加工专业村的形成过程

2.2.1 专业村的形成速度

史老八村位于传统农区,农户收入以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为主。2000年,某山东客商看重该村便利的交通、廉价的劳动力及周围地区的杨树资源,就地取材在该村从事杨木加工生产活动,后因个人原因撤走。2001年,曾被雇佣的该村3家农户,用其留下的机器进行尝试性生产,并自主外出寻找市场,进行远距离销售,当年户均收入2万余元,是当时该村普通农户收入的4倍。看到此景,2002年有3家农户购置新的剥皮机进行杨木剥皮生产,2005年增至16家(占全村总户数的3.4%),2006年达到25家(占全村总户数的5.4%),户均收入3~4万余元。2008年参与农户跃至63家(占全村总户数的13.6%),2009年增至120家,2010年飙升为202家(占全村总户数的43.5%),专业户数量呈指数上升态势。截至2011年8月,全村从事杨木加工及其相关产业的农户达310家,占全村总户数的66.7%(图1),户均收入达6.5万元/年。

图1   专业户数量的变化

Fig.1   The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specialized households

2.2.2 专业村生产活动空间的形成

通过对农户生产活动空间的分析,可了解专业村的腹地支撑区域及市场销售空间。

在原材料购买上,最初限于该村周围地区,如柘城县、鹿邑县、太康县、淮阳县等。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及树木生长的时间限制,小范围区域内的杨树已经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农户的原材料购买区域逐渐向平顶山、驻马店、亳州、郸城、项城市以及湖北等远距离扩展,并呈现出以该村为中心的同心圆辐射格局,但以该村西部地区分布为主。

在产品销售上,其空间距离较远,且格局分散。主要销往山东的邳州、临沂、郓城、菏泽,江苏的徐州、沭阳、丰县、淮安市,安徽的砀山、亳州、萧县以及武汉等地。2009年以来,销售区域趋于集中。2011年,26.5%的农户认为,山东的菏泽、临沂等地是其产品主要销售区。此外,产品销售区域多位于该村的东部地区,其与原材料购买形成“西买-东卖”空间分布格局(图2)。

图2   专业村生产活动的空间分布

Fig.2   Distribution of households' production activities in specialized village

2.2.3 专业村产业分工的形成

自2001年以来,该村杨木加工产业发展迅速,专业户之间出现了自发分工现象,但层次较低。截止2011年8月,该村销售、中转板皮的经纪人有5家(占专业户总数的1.61%),树皮、梢头及工厂碎屑加工户7家(占专业户总数的2.26%),运输户10家(占专业户总数的3.22%),制板厂2家(占专业户总数的0.06%),家具销售户1家(占专业户总数的0.03%),其余农户(占专业户总数的91.94%)均从事杨木剥皮生产活动。可见,在专业村形成的过程中,农户之间会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自觉地进行产业分工(表2)。但多限于技术含量少、加工层次低的生产类型。

表2   专业分工类型及生产方式

Table 2   The mode of specialty division and production of Specialized village

专业分工出现时间(年)设备原材料技术特点
剥皮2001剥皮机杨树掌握皮子规格、
机器调试
原木获取困难,劳动强度大,皮子晾晒需要较大场地,且受天气影响较大
运输2001大中型货车各类杨木加工产品驾驶技术熟悉市场行情,保持与其他农户的融洽关系
废料加工2004粉碎机杨树皮、碎屑,农作物秸秆等机器调试具备一定的流转资金
板皮收购2005厂房、装卸设备、
流动资金
板皮精准判断产品的
规格及质量
具备一定的流动资金及获取市场信息的精明头脑
收售废料2007中小型货车锯末、枝桠等驾驶技术具备一定的流转资金,市场洞察力及销售渠道
制板厂2011资金、厂房、工人全村的板皮生产技术、组织
管理体系
掌握严格的生产技术,具备销售市场、生产组织管理经验、资金来源

新窗口打开

3 农户行为及其与专业村形成的关系

3.1 农户的行为方式

农户的行为方式不同对专业村的影响不同。如农户的模仿行为,有助于专业技术的横向推广,利于同种专业分工生产规模的扩大。农户积极主动的创新行为,如积极寻找新的市场、改进技术,有助于专业村的可持续发展。而农户未来的生产规划,则直接决定了专业村的发展状态,甚至存亡。本文从以下6个方面,对农户的生产行为方式进行分析。

1) 从事动机来源方式。部分(14.29%)农户是自己发现的市场,即其自身是专业项目的扩散源。极少部分(4.08%)农户是通过亲友介绍得知的,绝大多数(81.63%)农户是通过模仿同村其他农户实现的。这说明农户的经济生产行为深受村内其他农户的影响。

2) 启动资金来源方式。大多数(76.09%)农户的启动资金源自亲友,极少部分(23.91%)是自身存款和银行借贷。这说明,该地区金融服务机构尚不健全,对农户的经济生产活动支持力度不足,农户融资的主要途径仍是亲友等社会资本。

3) 技术来源方式。杨木剥皮技术简单易学,只需掌握产品规格及机器调试即可。加入专业项目初期,多数(54.39%)农户的技术源自机器厂商的指导及模仿或请教他人(28.59%)。而现在,大多数(61.96%)农户是自己摸索,偶尔模仿或请教他人。有些(10.87%)农户甚至认为,此项目基本无需技术。可见,技术门槛低,成为该项目在农户学历普遍较低的欠发达农区快速扩散的重要原因。

4) 行情信息来源方式。村内市场尚未形成前,专业户的行情信息多来自村里能人(扩散源农户),部分来自外来客商和亲友。村内市场形成后,2011年,37.37%的农户通过村内市场获取行情信息,部分农户(22.22%)直接通过外来客商了解产品规格、价格等市场行情。只有少部分农户通过自己找、亲友及能人获取行情信息。

5) 专业项目未来的生产规划。调查发现,仅有7.12%的农户不打算继续从事,19.48%的农户愿意保持当下的生产方式和规模,而10.11%的农户决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且大多数(63.3%)农户制定了长远的发展战略。由此可见,史老八杨木加工专业村的发展势头强劲,专业村未来的生产规模、专业化分工、加工层次都有望进一步提升。

6) 社会交往行为。交往的对象不同,农户获取的信息类型不同,进而对农户的生产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19]。该村多数农户与经济生产密切相关的专业协会、村干部、致富能人的联系频度极低,分别占样本总数的95.9%、52.0%和49.0%。同时,与邻居、亲戚、朋友的交往较为频繁的农户亦不多,分别占26.5%、32.7%和36.7%。该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农户之间的联系较少,尤其在生产协作方面表现不积极。

3.2 农户行为与专业村形成的关系

专业村的形成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专业项目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显现,参与户数不断增加(即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20]。农户作为专业村的基本生产单元,其从事专业项目的动机来源,生产信息、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获取方式,直接影响了农户参与专业项目生产活动的方式,即专业村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的途径;农户的社会交往方式及专业项目未来的生产规划、其他生产行为,深刻影响着专业村未来的发展形势。据此,将各个指标通过标准化消除量纲,运用Eviews 6.0,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在保证方程整体显著(Prob.=0.000),并参考R2,DW值条件下,逐步剔除严重不相关变量后,找寻农户的不同行为方式(表3)对专业村的发展速度、产业分工及经济效应的影响。

表3   农户行为方式指标体系

Table 3   The index system of households behavior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赋值及示意
从事动机
来源(X1
自己寻找(X11虚拟变量,若农户是通过搜集市场信息,自主决定从事专业项目的赋值为1,否则为0
亲友介绍(X12虚拟变量,若农户是通过亲友介绍才从事专业项目的赋值为1,否则为0
模仿他人(X13虚拟变量,若农户是通过模仿他人而从事专业项目的赋值为1,否则为0
能人号召(X14虚拟变量,若农户是在能人带动下决定从事专业项目的赋值为1,否则为0
信息获取
X2
自己出去找(X21虚拟变量,生产资料的来源信息、销售价格等市场行情信息,若农户是自身通过外出寻找获取的赋值为1,否则为0
亲友传递信息(X22虚拟变量,生产资料的来源信息、销售价格等市场行情信息,若农户是通过咨询亲友获取的赋值为1,否则为0
村里市场(X23虚拟变量,生产资料的来源信息、销售价格等市场行情信息,若农户是通过村里市场获取的赋值为1,否则为0
村里能人(X24虚拟变量,生产资料的来源信息、销售价格等市场行情信息,若农户是通过咨询村里能人获取的赋值为1,否则为0
外来客商(X25虚拟变量,生产资料的来源信息、销售价格等市场行情信息,若农户是通过咨询外来客商获取的赋值为1,否则为0
启动资金
获取(X3
自家储蓄(X31虚拟变量,农户生产项目启动资金是自家储蓄的赋值为1,否则为0
亲友(X32虚拟变量,农户生产项目启动资金是通过向亲友筹借的赋值为1,否则为0
银行(X33虚拟变量,农户生产项目启动资金是通过银行借贷而来的,赋值为1,否则为0
技术获取
X4
无需技术(X41虚拟变量,没有通过学习技术就从事专业项目生产的赋值为1,否则为0
机械设备厂技术员(X42虚拟变量,专业项目生产技术源自机械设备厂技术员指导的赋值为1,否则为0
自己摸索(X43虚拟变量,专业项目生产技术是通过自己摸索获得的赋值为1,否则为0
模仿及请教他人(X44虚拟变量,专业项目生产技术是通过模仿或请教他人获得的赋值为1,否则为0
未来规划
X5
改行不干(X51虚拟变量,未来不准备继续从事专业项目的赋值为1,其他为0
保持现状(X52虚拟变量,专业项目的生产,未来继续保持现状的赋值为1,其他为0
扩大生产规模(X53虚拟变量,专业项目的生产,未来打算扩大生产规模的赋值为1,其他为0
延伸产业链条(X54虚拟变量,专业项目的生产,未来准备延伸产业链条的赋值为1,其他为0
社会交往
方式(X6
与邻居的联系频度(X61赋值变量,联系频度极低赋值为0,较低赋值为1,低赋值为2,较高赋值为3,很高赋值为4
与朋友的联系频度(X62
与亲戚的联系频度(X63
与村干部的联系频度(X64
与致富能人的联系频度(X65)
与专业协会的联系频度(X66
与其他农户的合作频度(X67
其他生产行为
方式(X7
与大企业合作的合作情况(X71虚拟变量,与大企业合作过赋值为1,没有为0
积极改进现有项目的技术、
产品质量的程度(X72
赋值变量,从未改进为0,极少改进为1,较少改进为2,偶尔改进为3,时常改进为4
农业生产投入(X73根据农业投入资金额进行赋值

新窗口打开

3.2.1 农户行为方式与专业村的形成速度

农户开始从事专业项目时间的早晚,决定着专业村发展速度的快慢。农户从事专业项目的时间越长,说明其加入专业项目的时间越早,越利于专业村的快速形成。解读农户行为方式对其参与专业项目时间的影响,某种意义上,就是探寻农户行为与专业村形成速度的关系。分析显示(表4),自觉主动寻找市场信息、向亲友筹借资金进行生产的行为方式对农户参与专业项目时间的影响为正,影响度分别为0.325、0.153,即此类行为方式利于农户较早参与专业项目。与专业协会联系的频度、农业生产的投入量对农户参与专业项目时间的影响度分别为0.280、0.273,即农户与专业协会联系越频繁、农业投入越多,参与专业项目的时间越早。但仅靠自身储蓄进行投资、且倾向于选择不需过多技术生产类型的农户参与专业项目的时间越晚,影响度分别为-0.188、-0.148,即越不利于专业村的快速形成。可见,农户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条件的获取方式,深刻影响其参与专业项目的时间,进而影响着专业村的形成速度。

表4   农户行为方式与专业村的形成速度

Table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ay of households behavior and the formation rate of the Specialized village

农户行为方式影响度标准差PR2DW值Prob.(F统计量)
常数-0.0000010.0764811.0000000.4799582.2585280.000000
X110.1199280.0825110.149600
X120.2478520.0845930.004300
X210.3246410.0793350.000100
X31-0.1881750.0825170.025000
X320.1534980.0857280.076800
X41-0.1479280.0788630.064000
X540.1762250.0835810.037800
X660.2799490.0812440.000900
X730.2728280.0831170.001500

新窗口打开

3.2.2 农户行为与专业村的产业分工

农户行为对专业村产业分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具有何种生产行为方式的农户对其参与某种分工类型的影响。柘城县史老八杨木加工专业村产业分工主要有剥皮、运输、“废料”加工、板皮收购等6个环节,但经分析,农户行为仅对其参与剥皮、“废料”加工及板皮收购三种活动影响显著(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考证)。

首先,模仿行为、主动获取市场信息行为、与亲戚、致富能人的联系频度等对农户参与剥皮生产活动的影响度分别为0.155、0.270、0.325、0.452,即越善于模仿并积极主动寻找市场信息,且与亲戚、致富能人联系越频繁的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剥皮生产活动。但与朋友、周围农户联系或合作较多,且倾向于选择无需技术活动类型的农户,对其参与剥皮生产活动的影响度分别为-0.343、-0.430、-0.183,即此行为方式不利于农户参与剥皮分工。

其次,与亲戚、朋友、邻居、村干部及周围农户的联系频度、农业生产投入量等对农户参与“废料”加工的影响度分别为0.532、0.548、0.757、0.336、0.387,即社会网络越复杂、农业生产投入越多的农户,越倾向于参与“废料”加工。但自觉主动寻找市场进入途径和市场信息、善于通过模仿参与专业项目生产活动的农户不倾向于选择此分工,其影响度分别为-0.262、-0.149、-0.242。

最后,善于与专业协会、周围农户、大企业联系的农户(影响度分别为0.205、0.217、0.531),倾向于选择板皮收购活动。但不主动获取市场信息(主要来自亲友、村里市场、外来客商等,而非自己出去寻找)、且生产规模保持现状,甚至准备转行的农户,多不选择从事此分工(表5)。由此可见,整体而言,农户的社会交往方式对其参与产业分工的类型影响全面而深刻,进而影响着专业村的产业结构。

表5   农户行为与专业村产业分工

Table 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useholds behavior and industrial division of Specialized village

分工类型行为方式影响度标准差P值R2DWProb.(F统计量)
剥皮常数0.0000020.0805141.0000000.4171161.9358980.000000
X130.1547380.0855160.073800
X210.2701300.0897510.003400
X41-0.1828230.0844960.033200
X520.1154290.0836610.171100
X62-0.3433770.1433230.018700
X630.3245070.1383850.021300
X650.4516070.0972730.000000
X67-0.4299360.0913430.000000
废料加工常数0.0000090.0780520.9999000.4706772.2699090.000000
X11-0.2622810.1294290.045800
X13-0.2417460.1197270.046600
X21-0.1493090.0864000.087600
X24-0.4135760.0992260.000100
X430.3013190.0885710.001000
X610.7570470.1444680.000000
X620.5484690.1616730.001000
X630.5321190.1446490.000400
X640.3355190.1096140.002900
X670.1832110.0963900.060700
X730.3873700.0842890.000000

新窗口打开

3.2.3 农户行为与专业村的经济效益

以各农户经济收益为因变量,行为方式为自由变量,探讨农户行为对专业村经济收益的影响。分析发现,农业生产投入量、与专业协会的联系频度及未来积极的生产规划对专业村经济收益影响为正,影响度分别为0.221、0.503、0.244,即农业生产投入越多、与专业协会联系越多且打算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的农户,经济收益越高;但项目启动资金来自自身储蓄的农户,经济收益不高,对专业村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贡献不大(表6)。可见,影响专业村经济收益的农户行为因素较少,但类型多样,且可明确的是,农户生产资金获取方式、与专业协会联系频度对专业村经济效益的影响深刻。由此启示得出,生产资金供给部门——金融服务机构、生产组织管理机构——专业协会对专业村经济效益的影响深刻。

表6   农户行为与专业村经济效益

Table 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useholds behavior and economic effect of Specialized village

行为方式影响度标准差PR2DW值Prob.(F统计量)
常数-0.0000010.0736411.0000000.4904612.2353310.000000
X31-0.1835610.0768290.018900
X540.2435180.0783990.002500
X660.5025200.0759350.000000
X730.2210520.0791330.006300

新窗口打开

4 结论与讨论

专业村的形成是村内越来越多的农户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结合家庭资本约束及机会成本,为使家庭收入最大化,对生产类型进行理性选择的结果。本文以快速形成中的专业村——河南省柘城县史老八杨木加工专业村为例,运用2011年的调查数据,首先,采用统计分析及空间分析法,描述了专业村的形成状况:专业村形成速度较快,专业户数呈指数上升态势,已形成了“西买-东卖”的空间生产格局,且专业村内出现了自发的产业分工现象。其次,采用回归分析法,对农户行为与专业村形成的关系进行了探究,整体而言:农户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条件的获取方式,深刻影响其参与专业项目的时间,进而影响着专业村的形成速度;农户的社会交往方式对其参与产业分工的类型影响深刻,进而影响着专业村的产业结构;影响专业村经济收益的农户行为因素较少,但类型复杂,且可明确的是,农户生产资金获取方式、与专业协会联系频度对专业村经济效益的影响深刻。

本文研究结论与以往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相比,均得出了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农业生产组织体系对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但不同的是,本文从农户行为视角,发现农户生产资料的获取途径、社会交往行为方式对其参与专业项目的时间、参与产业分工类型的影响深刻。本文的经验研究可进一步联系到农户行为与专业村的形成及扩散的理论层面。专业化、规模化和特色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中国广大农区出现的多种多样的专业村、农业产业区正是顺应这一发展形式的典型表现。但位于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农户,其受外部环境、风俗习惯的影响不同,从而形成了思想认识、社会交往等差异较大的多样化的行为方式。因此,在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自然、人文优势的基础上,专业村的建设与推广还需结合农户行为特征进行,不可盲目实施。

本文认为,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同样需要“以人为本”。首先,要了解农户现有的生产组合模式及其发展潜力。鼓励从当地潜在优势产业中,找寻专业化发展途径;其次,了解农户现有的各种生产组合模式的机会成本。低于其效益的专业项目,即使具有巨大的潜力效益,但若短时间内无法看到,一般农户也难以接受;再次,注重农户的意见和感受,做好思想指导工作。逆农户意志实施的决策,一般较难顺利地实现;最后,相关部门做好服务、引领工作。自发形成的专业村,初级低层次的分工可以自发完成,但受农户素能的限制,深层次、战略性的转变,农户较难自主实现,需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鸣 谢:河南省柘城县政府办公室为本文研究提供的数据及方便,特表谢忱!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李小建,罗庆,樊新生.

农区专业村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

[J].中国软科学,2009,(2):71~80.

[本文引用: 3]     

[2] Dyah Savitri.

An approac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the pioneer of OVOP movement[2] Dyah Savitri. An approac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the pioneer of OVOP movement

[J].Journal of OVOP Policy, 2008, 1(7): 21-30.

[本文引用: 1]     

[3] Asheim B.Industrial districts[M]//Clark G, Feldman M, Gertler M.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Geogra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413-431.

[本文引用: 1]     

[4] Kurokawa K,Tembo F, Dirk Willem te Velde.

Challenges for the OVOP Movement in Sub-Saharan Africa: insights from Malawi, Japan and Thailand

[R].JICA Research Institute, June 2010, NO.18, 1-45.

[本文引用: 1]     

[5] Samkol L.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one village one product movemen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ambodia

[J].Journal of OVOP Policy, 1(9): 39-49.

[本文引用: 1]     

[6] Karki B B.

Doing business and role of government for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J]. The Journal of Nepalese Business Studies, 2010, 7(1):53-62.

[本文引用: 1]     

[7] 李小建,周雄飞,郑纯辉,.

欠发达区地理环境对专业村发展的影响研究

[J].地理学报,2012,67(6):783~792.

[本文引用: 1]     

[8] Popkin S L.The Rational Peasa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 Vietnam[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1-306.

[本文引用: 1]     

[9] 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

[M]. 梁小民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32~46.

[本文引用: 1]     

[10] Pingali P L.

From subsistence to commercial production systems: the transformation of Asian agricultural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7, 79: 628-634.

[本文引用: 1]     

[11] John R, Fair W.

Understanding how farmers choose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production: results from New Zealand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J]. 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 1999,16(1):51-63.

[本文引用: 1]     

[12] Nee V.

The emergency of a market society: changing mechanism of stratification in China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6,(101):908-949.

[本文引用: 1]     

[13] 李红涛, 付少平.

理性小农抑或道义小农: 重读农民学经典论题

[J]. 读书, 2002, (2):104~111.

[本文引用: 1]     

[14] 黄宗智.

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M].北京:中华书局,2000:6~7,11~123.

[本文引用: 1]     

[15] 高更和,石磊.

专业村形成历程及影响因素研究——以豫西南3个专业村为例

[J].经济地理, 2011,31(7):1165~1170.

[本文引用: 1]     

[16] 沈文星,金刚.

江苏杨树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1)——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J].林业经济问题,2002,22(1):1~5,13.

[本文引用: 1]     

[17] 严士清, 韦云波, 朱其山,.

产业集群成因的演变对集群成长、发展的影响分析——以江苏省宿迁市杨树产业集群为例

[J].世界地理研究, 2009,18(4):116~125.

[本文引用: 1]     

[18] 唐步龙.

不同农业产业链共存的经济合理性研究——以江苏杨树产业为例

[J].经济问题, 2009,(7):70~73.

[本文引用: 1]     

[19] 西爱琴,陆文聪.中国农业风险决策研究:理论、模型与实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60~88.

[本文引用: 1]     

[20] 李二玲,李小建.

欠发达农区传统制造业集群的网络演化分析——以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产业集群为例

[J].地理研究, 2009, 28(3): 738~750.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