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 35 (5): 583-592

Orginal Article

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认知研究——以连云港市区为例

王发曾, 邱磊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The Cognitive Research on Functions of Urban Green Open Space System: A Case Study of Lianyungang Urban Distrct

WANG Fa-zeng, QIU Lei

College of Environment & Plann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1,China

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5)05-0583-10

收稿日期: 2014-01-10

修回日期:  2014-04-2

网络出版日期:  2015-05-20

版权声明:  2015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065)、河南省软科学投招标项目(092400410002)、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95)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发曾(1947-),男,河南开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区域综合发展、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生态学研究。E-mail:fzwang0306@sina.com

展开

摘要

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具有生态调控、经济社会与文化景观等3项功能,可通过评价功能强度、测度满意程度与优化系统功能等分别实现学者、市民与政府对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的认知。三类认知构成了研究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的独特知识体系,为该系统的功能优化提供了执行线索,进而对加强生态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以连云港市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为例,在评价功能强度、测度满意程度并对比分析二者异同的基础上,充分吸取学者与市民的意见,提出优化系统功能的方案。

关键词: 绿色开放空间系统 ; 认知研究 ; 城市 ; 连云港市区

Abstract

Urban green open space system has three functions, the ecological regulation function, economic-social function and cultural-landscape function. It is possible to achieve scholars′ cognitive through evaluating functional strength to achieve public cognitive through measuring functional satisfaction, and to achieve government′s cognitive through optimizing system functions. The three types of cognitive constitute a unique knowledge of green open space system functions, provide perform clue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ystem functions, and thus result in a positive and important impact for strengthening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ng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king the urban green open space system of Lianyungang City as a case, this article evaluates functional strength of the system, measures functional satisfaction level to the system. On the basi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both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the views of the scholars and the public, the article absorbs the proposed program to optimize system functionality.

Keywords: green open space system ; cognitive research ; city ; Lianyungang urban district

0

PDF (845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王发曾, 邱磊. 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认知研究——以连云港市区为例[J]. , 2015, 35(5): 583-592 https://doi.org/

WANG Fa-zeng, QIU Lei. The Cognitive Research on Functions of Urban Green Open Space System: A Case Study of Lianyungang Urban Distrct[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5): 583-592 https://doi.org/

在当前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人地关系愈加紧张。矛盾的焦点在于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的衰减导致的生态环境的恶化[1,2]。绿色开放空间系统作为开放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地域内人与环境协调共处的空间前提,改善城市结构和功能的空间调节器,也是人们认知城市生态环境最敏感的标志,其优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3~6]

城市人对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的认知,可分为学者的认知、市民的认知与政府的认知,三类认知构成了研究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的独特知识体系,为该系统的功能优化提供了执行线索,进而对加强生态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连云港的城市性质为“中国沿海中部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性的港口工业城市和现代化的滨海旅游城市”【 ① 连云港市规划局.连云港市2008~2030年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21世纪以来,连云港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开放空间的问题与矛盾也日益明显,尤其是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营建及其功能发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连云港市区为案例来认知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功能,能够满足案例研究的典型性与代表性要求[7]

连云港市位于江苏省东北部,临黄海,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地处暖温带南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地形复杂多样,主要的山体有锦屏山、南云台山、中云台山、北云台山、北崮山等,下辖大小海岛11个,其中东西连岛为江苏省第一大岛。水网密布,有大小河道40余条,基本属于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市区内的河道主要有玉带河、龙尾河、蔷薇河、临洪河、盐河等。

连云港市辖灌南、灌云、赣榆与东海4县。市区分新浦、海州和连云3个区,2010年非农业人口93.59万人。拥有优质港湾和设备完善的港口,是陇海-兰新线的东起点,也是新亚欧大陆的东桥头堡。历史久远,文化厚重,市区共有风景区6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6处。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和地貌类型的多样性,形成了兼具南北特性的植物种群体系。2010年市区有3 910 hm2绿色开放空间,其中公园绿地731.2 hm2,生产绿地27.3 hm2,防护绿地265.9 hm2,附属绿地及其他绿地2 885.6 hm2

为了客观认知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功能,本文选取2000、2002、2004、2006、2008、2010年等6个时间节点,探究近10 a来连云港市区绿色开放空间的变化情况,数据主要来源于2000~2010年《连云港市统计年鉴》[8]、统计公报和市园林处、规划局等政府单位和网站。为了主观认知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功能,本研究对连云港市民发放了1 000份调查问卷,实际回收903份,获得有效数据887份,有效率达98.2%。

1 研究的基本理念

1.1 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系统

城市开放空间是指“在一定城市地域内,存在于建筑实体之外的开敞空间体”,而具有一定要素构成、结构形态和功能组合的各类开放空间的集合体,即可视为“城市开放空间系统”[3,4,9]。该系统按基本性质与功能的不同可分为3个子系统:① 绿色开放空间系统,指绿地和园林等;② 蓝色开放空间系统,指河流、湖泊、沟渠、坑塘等;③ 灰色开放空间系统,指交通空间、广场和未绿化的闲置空地等[10]

城市绿地是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可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等。其中,公园绿地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等。园林指风景园林和名胜古迹等,是城市宝贵的绿色资源,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特质相互融合,既保留了城市的文化脉络,又保护了城市的自然生态。作为城市生态系统自然生产力的主体,绿色开放空间各要素普遍存在于开放空间系统的各圈层中,在保护城市环境、塑造城市景观、保持生物多样性、提供游憩场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

1.2 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功能

1) 生态调控功能。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自然—人工复合巨系统,对外的完全开放与内部的不断运动是其存在的常态,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生态调控功能是维持这种常态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提高自然生物的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自然净化能力,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强化城市生活的自然品质等[11]

2) 经济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绿地、园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各类绿地的绿色产品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更可为民众提供游憩之地,为社会提供活动场所。各种园林可以通过开发观光旅游业获得巨大经济收益,同时也为市民的休闲娱乐提供社会服务。

文化景观功能。绿色开放空间位置相对稳定,形态灵活多变,承载体量巨大,对于塑造、展示城市文化和景观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城市的灵魂是文化,城市的形象和外部认知主要依附于城市景观中本土文化的体现。 绿色开放空间作为文化的独特载体,景观的亮丽与文化的内涵有机融合,与城市特色建筑共同组成了立体、复合景观,集中体现了城市的特色。

1.3 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认知

认知,是指人类认识、了解事物的全过程,即认知主体对感觉信息的接收、检测、转换、简化、合成、编码、储存、提取与重建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概念、作出判断和解决问题。城市的认知主体有三类人群,即学者、市民与政府官员。

1) 学者的认知。学者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并专门从事科学普及或学术研究的人,其研究结果乃至言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引导民众和政府。学者对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的认知,理应基于客观的事实,准确的数据、缜密的分析与科学的论断等是学者感知的必要支撑,因此属理性的客观认知。学者所使用的数据既可来自于对民众的问卷调查、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也可来自于个人的观测值。本文通过评价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的强度实现学者的认知。

2) 市民的认知。市民,指非学者、非政府官员的普通城市居民。市民对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的认知,大多基于主观的感觉,个人的观感、身受、印象、成见、好恶、判别等是市民认知的源泉,因此属感性的主观认知。问卷调查是了解市民意见的有效途径,但问卷的设计却掌握在学者或政府手中。本文通过测度市民对绿色空间空间系统功能的满意程度实现市民的认知。

3) 政府的认知。政府官员是对城市事物有处理权责和执行能力的人,其集合(即政府)构成了集决策与执行于一体的权力机构。政府对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的认知,主要基于刚性的较为客观的法制、职责等和柔性的较为主观的信条、理念等,因此属刚性与柔性、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认知。由于政府认知需要学者认知的支持,并努力实现市民认知的优质化,发现二者认知的落差并努力抚平落差,就成了政府最本质的职能。因此政府认知就有了协调学者客观认知与市民主观认知关系的特殊职责。本文通过优化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功能实现政府的认知。

2 认知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功能

2.1 学者的认知:评价功能强度

2.1.1 评价的指标体系

根据绿色开放空间系统3项功能的内涵,参考有关文献[12],本文经过主成分分析剔除了与研究内容相关性较差的指标,建立评价功能强度的指标体系(表1)。该指标体系的指标层与目标层、准则层的相关度都很高,可以使用。

其中,X13居住区绿视率是指人们眼睛所看到的居住区环境中绿色植物所占的比例,强调立体的视觉效果,体现了城市绿化的更高水准[13,14]。该指标的求取途径为:在Google地图上的代表性居住区标注取样点;用数码相机在取样点现场拍照;运用photoshop软件渲染照片图像,提取绿色开放空间;使用AutoCAD矢量化图像,计算面积,并借助EXCEL进行数据处理,获得绿视率值。

2.1.2 评价方法

使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指标法评价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功能强度[15,16]。设评价指标体系共有n个指标,首先通过标准化将指标观测值调整到[-1,1]的区间内:

Si=Ui-LiXi-TiUi+Li-2TiXi+Ui+LiTi-2UiLi(1)

式中,Si为第i个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Uii指标的上限值,Lii指标的下限值,Tii指标的临界值,Xii指标的实际观测数值。然后,以这些指标的上限值为半径构建一个中心n边形,下限值为该正多边形的中心;连接各指标数值构成一个不规则中心n边形,这个不规则中心n边形的顶点是n个指标的一个首尾相接的全排列,n个指标共可以构成(n-1)!/2个不同的不规则中心n边形。

功能强度指数定义为所有这些不规则多边形面积的均值与中心多边形面积的比值。功能强度指数S的计算公式如下:

S=iji,jSi+1Sj+12nn-1(2)

式中,Si为第i个指标标准化数值,Sj为第j个指标标准化数值。i,j=1,2,3……nn>1)。

按照全排列多边形综合指标法计算的指数S的值域为[0,1],将该区间平均分为4级并作出相应的评价:Ⅰ级,>0.75,功能“强”;Ⅱ级,0.5~0.75,功能“较强”;Ⅲ级,0.25~0.5,功能“较弱”;Ⅳ级,<0.25,功能“弱”。

表1   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强度评价指标体系

Table 1   The index system of evaluating functional strength for urban green open space system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
O绿色开放
空间系统
功能强度
O1生态调控功能强度绿地均匀度X1%
建成区绿地率X2%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3%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4m2
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对城市空间活动的影响程度X5%
城市公园绿地面积X6hm2
O2经济社会功能强度市区农用绿地产值X7亿元
居民绿色开放空间使用率X8%
建成区绿地生态经济价值量X9万元
旅游业产值占GDP比重X10%
O3文化景观功能强度特色文化绿地使用率X11%
人均科教投资X12
居住区绿视率X13%
绿地景观设计适宜度(1~5)X14-
绿地类型多样性指数(0~1)X15-

新窗口打开

2.2 市民的认知:测度满意程度

2.2.1 测度的指标体系

根据绿色开放空间系统3项功能的内涵并征询相关专家意见,构建3个层次的测度满意度的指标体系(表2)。

表2   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满意度测度指标体系

Table 2   The index system of measuring functional satisfaction for urban green open space system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1~5分)指标解释
O市民对绿色开放空间的满意度O1生态调控
功能满意度
X1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反映绿色开放空间的生态环境效益
X2绿色开放空间的数量与分布反映绿色开放空间的人均占有水平和空间分布
X3用地置换的成效反映绿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相互置换的成效
X4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对空间活动的影响反映绿色开放空间对城市内部的空间活动以及内部、外部交流的空间活动的影响
O2经济社会
功能满意度
X5绿色开放空间的吸引力反映绿色开放空间的经济社会价值等
X6居民的介入程度反映绿色开放空间的经济社会服务效益等
O3文化景观
功能满意度
X7绿地景观设计与建设的效果反映绿地景观设计与建设水平
X8建设绿地文化平台的效果反映绿地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和水平
X9营造绿地文化氛围的效果反映绿地文化环境的营造与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

新窗口打开

该指标体系的9项指标均来自于市民的问卷调查。可按市区总人口千分之一的比例发放调查问卷,并结合街头访问、入户调查等做适当调整[17]。问卷设计规定,将市民对Xi指标的满意程度分为4级:Ⅰ级,感觉“满意”,赋予4~5分;Ⅱ级,感觉“较满意”,赋予3~4分;Ⅲ级,感觉“较不满意”,赋予2~3分;Ⅳ级,感觉“不满意”, 赋予1~2分。

2.2.2 测度方法

采用简单加权法测度对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的满意度。设有mi=1,2,3……m)份问卷和nj=1,2,3……n)个指标,则第i份问卷中市民对第j项指标的赋分值为Xi,j。系统功能满意度指数S可用下式求出:

S=j=1nwj×sj(3)

式中,sj为第j项指标的测度得分值,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S的分级与满意程度同上。

该法虽然简单,但各项指标的权重的求取却并不简单。如果采用专家打分方式确定wj,专家的主观性信息可能会干扰权重的科学性与可信度。为此,本文采用熵值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18]

2.3 政府的认知:优化系统功能

2.3.1 行动纲领

为了保证政府的认知达到优化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的最终目的,必须奉行共同的行动纲领,明确认知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目的意向、主要对策与实施要点。① 理论基础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生态学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② 遵循的基本原则为:以人为本原则,系统一体原则,突出特色原则,效益同步原则,弹性空间原则。③ 要达到的目的、意向为:遵循城市生态规律,创造优质生态环境,为生态城市建设奠定空间基础;尽可能利用暂未开发和弹性置换用地,调动各个层面上的积极性,提高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用补缺拾遗和去盈填空的手法,合理调整绿色开放空间的品类构成与布局结构;遵循一体化原则,努力做到绿、蓝、灰开放空间天然浑成,点、线、面空间形态紧密结合。④ 采取的主要对策为:提高绿色开放空间的容量,营造富有特色的绿色环境,集约化经营绿化用地,建立良性的用地置换机制,融合市区与边缘区的绿色大空间,构建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一体化[4,19]

2.3.2 技术路线

首先,征集学者对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强度的评价结果,准确把握学者的认知。参与学者对市民满意度的测度,准确把握市民的认知。其次,对比分析、研究学者的系统功能强度评价结果与市民满意度测度结果,了解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以及学者和市民的主客观诉求,掌握学者认知与市民认知之间的“落差”。然后,在充分尊重现实的前提下,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依循基本原则,

确定改善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的目的和意向,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最后,组织专门力量,吸收相关学者与市民代表参与,从宏观层面提出优化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的方案,充分展现政府的认知。

3 连云港市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认知

3.1 评价功能强度

连云港市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功能强度评价结果如表3

表3   2000~2010年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强度指数与等级

Table 3   The index and rank of functional strength in 2000-2010

200020022004200620082010
生态调控功能0.05(Ⅳ)0.03(Ⅳ)0.21(Ⅳ)0.34(Ⅲ)0.47(Ⅲ)0.60(Ⅱ)
绿地实用功能0.07(Ⅳ)0.06(Ⅳ)0.22(Ⅳ)0.32(Ⅲ)0.42(Ⅲ)0.45(Ⅲ)
文化景观功能0.06(Ⅳ)0.07(Ⅳ)0.17(Ⅳ)0.24(Ⅳ)0.38(Ⅲ)0.53(Ⅱ)
综合功能0.02(Ⅳ)0.02(Ⅳ)0.17(Ⅳ)0.30(Ⅲ)0.46(Ⅲ)0.58(Ⅱ)

注:括号内为功能等级。

新窗口打开

综合功能强度呈现以下特征:① 6个样本年份的综合功能强度(O)的级别依次为Ⅳ级、Ⅳ级、Ⅳ级、Ⅲ级、Ⅲ级和Ⅱ级,10 a间功能强度指数提高了28倍,功能不断强化;② 总体来看,级别偏低,3个Ⅳ级占50.00%,2个Ⅲ级占33.33%,1个Ⅱ级只占16.67%,而且在第Ⅱ级中指数偏下。③ 在2000~2004年间出现异动,功能强度指数先是保持在0.02上下,后大幅上升到0.21(上升950%),上升的幅度十分显著。准则层的3项功能总体来看:① 2000~2010年,3项功能得到大幅度强化,分别提高了11.0、5.4和7.8倍;② 功能强度等级普遍偏低,6个样本年份总共18个评价等级中,10个Ⅳ级,功能强度弱,占55.56%;6个Ⅲ级,功能强度较弱,占33.33%;只有2个Ⅱ级,功能强度较强,占11.11%;始终没有Ⅰ级;③ 10 a来,3项功能强度指数基本保持持续上升,但2000~2004年出现异动,功能强度指数先下降,后上升。

综合功能强度准则层组成的雷达图(图1a)显示:① 2002年,O1下降0.02,O2下降0.01,O3上升0.01,O与2000年持平(0.02), 综合功能强度属于最低等级的“弱”。② 2004年,O1O2O3均大幅度上升,O亦随之大幅上升,增幅达750%,但仍未达到晋级水平。③ 2004~2010年间,O1O2O3连年稳步增加,O以每2 a十多个百分点的步幅持续上升,并于2006年晋级Ⅲ级,于2010年晋级Ⅱ级,功能强度目前处于“较强”的良好状态。④ 三项准则层功能对O的影响有明显区别。O1主要起基础作用,与O的拟合程度最高;O2在综合功能强度中的价值不可替代,但其强度易受外界因素干扰;O3的改观较为易行,对O的提升有直接作用。

生态调控功能雷达图(图1b)表明:① 2002年的多项指标低于其他年份,直接导致当年O1下降40%,进入低谷;② 2004年除X1绿地均匀度略有上升外,其他指标均大幅上升,O1的增幅高达600%;③ 2006~2010年各项指标稳步上升,2010年O1晋级第Ⅱ级;④ X1波动较大,充分反映了绿地布局与绿地数量增减、绿化规划指向、地域空间演化以及人口空间变动等因素之间的博弈、互动关系。

绿地实用功能雷达图(图1c)表明:① 2002年2项指标低于其他年份,导致O2下降约15%,进入低谷;② 2004年4个指标均大幅度上升,O2的增幅高达267%;③ 2006~2010年各项指标上升速度缓慢,2010年O2未能晋级Ⅱ级;④ 导致2006~2010年O2功能疲软的原因很复杂,与X7X8 升幅缓慢有内在联系,更与X10不升反降有直接关系。唯有X9强劲上扬,是O1生态调控功能不断强化的结果。

文化景观功能雷达图(图1d)表明:① 2002年O3的5个指标有升有降,O3没有下降,反而上升16.67%;② 2004年5个指标均较大幅度上升,O3的增幅高达143%;③ 10 a间,除2006年的X15外,其余指标逐年稳步上升,2010年O3晋级第Ⅱ级,这与连云港地区多元文化【① 作为齐鲁文化、维扬文化的重叠带和海盐亚文化、楚汉亚文化的影响区,连云港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从新石器时代至今,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存和名胜古迹。】 的促进作用密不可分[20];④ 2006年,连云港市区强调山体恢复和防护绿地建设而导致X1X15大幅度下滑,X15从0.62降为0.57,致使当年O3仍徘徊在第Ⅳ级。

图1   绿色开放空间系统调控功能指标

Fig.1   The ecological regulation function

3.2 测度满意程度

3.2.1 目标层(O)测度

连云港市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满意度的测度结果如表4。其中,准则层O1为3.1,刚刚进入Ⅱ级;O2为2.96,位于Ⅲ级并接近Ⅱ级;O3为2.37,处于Ⅲ级并偏向Ⅳ级。

表4显示,市民对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的整体满意度(O)得分为2.87,处于级偏上的状态,属较不满意。 从整体上看,市民满意度受O1的影响最大,占55%,其次是O3,占29%,O3最小,仅有16%。 尽管O1进入级,但得分不高,再加上市民对O2O3较不满意,导致整体满意度落入级。③ O1中的X2绿色开放空间的数量与分布(级)、O2中的X6居民的介入程度(级)和O3中的X8建设绿地文化平台的效果(级)等3项指标,满意度偏低,但对整体满意度(O)的影响却高达54%,是影响市民满意度的关键因素。

市民对绿色开放空间有很高的期望,但绿色开放空间满足市民期望的程度却不高。这主要体现在: 77%的市民觉得绿色开放空间对其生活状态有很大和较大影响,只有6%的人认为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影响。但是,市民对绿化效果的认可度不高。② 市民对绿色开放空间的吸引力较为认可,满意度达到Ⅱ级,但其权重只有0.05。而对本身的参与程度普遍不够满意,但却比较看重,权重为0.11。③ 市民认为绿化引起的土地置换对城市有很大和较大影响的人数占了76%,对市民本身有很大和较大影响的只占27%。④ 市民期望与满意程度产生落差的原因之一是绿化的重点有偏离,与市民关系密切的居住区环境的改善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降低了对绿色开放空间的关注度与参与的积极性。⑤ 原因之二是信息感知不对称,市民主人公意识的淡薄和城市建设的单方面主导相互制约,导致信息流动的闭塞,市民对绿化信息的感知往往与实际情况脱节。

表4   2010年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满意度指数、等级与权重

Table 4   The index, grade and weight of functional satisfaction in 2010

目标层准 则 层指标层
O整体满意度2.87(Ⅲ,1.00)O1生态调控功能满意度3.10(Ⅱ,0.55)X1,4.12(Ⅰ,0.08);
X2,1.87(Ⅳ,0.27);
X3,3.68(Ⅱ,0.05);
X4,4.22(Ⅰ,0.15)
O2经济社会功能满意度2.96(Ⅲ,0.16)X5,3.55(Ⅱ,0.05);
X6,2.69(Ⅲ,0.11)
O3文化景观功能满意度2.37(Ⅲ,0.29)X7,2.78(Ⅲ,0.04);
X8,2.21(Ⅲ,0.16);
X9,2.46(Ⅲ,0.09)

注:括号内分别为等级和权重。

新窗口打开

3.2.2 准则层测度

市民对O1生态调控功能较满意(Ⅱ级),其中对X1X4满意(Ⅰ级),对X3较满意(Ⅱ级)。感觉不满意的是X2绿色开放空间的数量与分布(Ⅳ级),而其权重高达0.27,为9项指标之冠,对O1有极大的负面影响。问题在于:① 尽管绿地率达到了37%,超过了国家标准35%,但95%的受访市民不看好绿化状况,认为绿化建设效果不明显,布局相对集中于山体而远离市民,居住区绿化得不到足够关注,现有绿地维护、管理不善,部分绿地开始退化。② 绿地斑块在居住区有一定分布,但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可达性不理想。约有40%的市民表示能够较亲密地接触绿地斑块,12%的人反映很难接触到绿色开放空间,51%的人认为须加强居住单元绿化。

市民对O2经济社会功能较不满意(级),其中对X5较满意(),对X6较不满意。感觉较满意的X5绿色开放空间的吸引力的权重只有0.05,对O2的正面影响不大。主要问题是,绿色开放空间对市民的吸引力较大,但是市民的实际参与度不高。参与绿色开放空间的休憩、游乐、健身和有组织活动的市民比例分别为50%、47%、32%和14%,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市民对于1 200 m以内的绿色开放空间,参与度达到100%,随着距离增加,参与度逐渐降低,超出5 000 m,参与度仅有7%。 市民认为绿色开放空间质量很好与较好并值得参与的,只占27%,认为较差与很差不值得参与的占31%。 只有20%的市民每天都参与绿色开放空间活动,而间隔时间在一周以上的占了64%,其中一个月还去不了1次的竟占到25%。

市民对O3文化景观功能较不满意(级),并且对X7X8X9均较不满意。其中X8建设绿地文化平台的效果得分偏向级,而权重达0.16,为O3功能3项指标之首,拉动O3偏向级。 在绿色开放空间里,作为点状空间的文化活动场所,市民认为很好与较好的只占12%,认为较差与很差的占60%。 作为带状空间的绿廊、绿带、绿道等景观轴,市民认为满意与较满意的仅占7%,认为不满意与较不满意的占70%。 作为面状空间的各种园林的文化活动设施,市民认为很好与较好的仅占15%,而认为较差与很差的占到58%。 由于56处文物保护单位大多分布在山地,市民中有一半人对其不甚了解,60岁以下的市民了解较深的仅占13.7%。

3.3 优化系统功能

3.3.1 系统功能强度与市民满意度的对比

2010年连云港市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强度的综合指数为0.58,功能较强,而市民的整体满意度得分为2.87分,较不满意。二者对比,在学者的眼里,功能强度为级偏下,在市民的眼里,功能满意度为级偏上,市民的认知距学者的认知有11个百分点的落差【① 计算方法:满意度减1,乘以0.25,然后将其结果与功能强度相比。】,引起认知差异的影响因素具有相对一致性。

同年,O1生态调控功能强度指数为0.60,功能较强,市民满意度为3.1分,较满意。二者对比,学者认为功能强度为级偏下,市民感觉满意度也为级偏下。尽管二者较为靠近,但市民的认知与学者的认知仍有7个百分点的落差。影响O1功能强度与满意度认知的主要因素是绿色开放空间的人均占有水平和空间分布。

O2经济社会功能强度指数为0.45,功能较弱,市民满意度为2.96分,较不满意。二者对比,学者认为功能强度为级偏上,市民感觉满意度为也为级偏上,级别都不高,但相比之下,市民的认知高出学者的认知4个百分点。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市民较少关注经济功能,倾向认为园林绿地的经济价值已经足够高。影响O2功能强度与满意度认知的主要原因是园林绿地的质量不高,吸引力不足,市民参与程度不高。

O3文化景观功能强度指数为0.53,功能较强,市民满意度为2.37分,较不满意。二者对比,学者认为功能强度为级偏下,市民感觉满意度为级偏下。二者差距一个等级,市民的认知与学者的认知有19个百分点的落差,在三项功能中落差最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者了解绿地文化景观建设的情况较多,而市民则不太了解。影响O3功能强度与满意度认知的主要因素是绿色开放空间的文化、景观建设水平,以及被感知的实际效果。

3.3.2 系统功能优化的意向

本文从空间布局、内部结构、局部景观等方面提出连云港市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优化的意向,实现政府对系统功能的深度认知[21]

1) 空间布局优化。针对连云港市区的双城特色以及园林绿地文化景观的缺陷[22],构建“一轴、两翼、三区、四带、五组团”空间布局模式(图2)。通过这些自然与文化、历史与现代各种元素的重新组织,既完善了城市的总体架构,也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空间布局提供了有机框架,为绿色文化景观建设提供了宽阔平台。 “一轴”是指连云港市区的中心主干道——花果山大道。“两翼”是以主干道为界将连云港市区分为新海城区和连云城区。新海城区为早期建设的老市区,代表了城市曾经的辉煌和沧海桑田的变化;连云城区是近几年开发建设的重点新区,是城市未来的中心区。 “三区”是锦屏山自然风景区、后云台山自然风景区与前云台山自然风景区,其文化主题分别为古城文化、滨海文化与西游文化。锦屏山位于新海城区,拥有大量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元素;后云台山位于连云城区,临黄海,拥有山海相依的海岸带景观与滨海文化;前云台山位于新海城区与连云城区之间的新浦区,因《西游记》中所描述的花果山而声名鹊起。 “四带”是指连云港市区在流经城市中的龙尾河、东盐河两岸所建设的2个生态长廊,以及连接新老城区的港城大道、贯穿新海城区的海宁大道。 “五组团”包括青年公园-海州古城组团、新浦北部组团、苍梧绿园-东盐河湿地组团、猴嘴公园-浦东组团、开发区-墟沟组团。

图2   连云港市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布局结构

Fig.2   The layout structure of green open space system in Lianyungang City

2) 内部结构调整。在绿地率和绿地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根据O1功能指数计算模型的构建原则,连云港市区的绿地均匀度理想值为0.53,而根据O2功能指数的计算模型所得出的市民绿色开放空间使用率的理想值为13.9%。 统筹整合生态调控功能和经济社会功能,密切市民与绿色开放空间的关系,调整绿地内部结构,提高单位绿地斑块面积和质量,改善小区生态,为市民参与创造条件。 根据居住单元的分布与现有公园、游园的情况,适当扩大绿地规模,整合小面积绿色斑块,增加“亲民”的公园绿地数量,提高服务能力。整合居住单元绿地,根据居民活动范围与行政区划节点,构建居住地绿化组团,发挥绿色开放空间的综合效益。 根据全排列多边形所产生的交点,培育新的“绿心”,形成多个景观节点,为距离大型公园、游园较远的居民点提供生态服务。

3) 局部景观设计。局部的绿色景观节点是居民频繁活动的场所,也是同时体现3项功能的绿色开放空间。因此,基于绿色组团的局部景观节点的设计是优化系统功能的重要途径。 青年公园-海州古城组团以保护性建设为主,依附现存的文物、古迹,有机组合各种绿色元素,突出反映古城文化特征。 新浦北部组团位于新、老城区的交汇地带,是市区向北扩展的过渡区域,要注重营造宜居环境,注意新老城区环境的转化,可利用现有空地建设大型游园。 苍梧绿园-东盐河湿地组团处于古城文化与西游文化的交汇地带,景观设计应遵循城市文化的主体发展方向,融入两类文化元素,体现文化的递进过程。 猴嘴公园-浦东组团依附前云台山自然风景区,处于花果山大道与港城大道景观带的交汇处,是西游文化的重要影响区,在保护绿色开放空间的基础上,可建设主题游园、设置雕塑等,以进一步体现这一文化的精髓。 开发区-墟沟组团是重要的产业集聚地和滨海文化的集中地,加强二者绿色开放空间的有机融合,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吸引企业进驻,是重要的优化意向。墟沟依山傍水,环境宜人,绿化植种的选择要考虑对海洋性气候的适应能力,可营造一批观海景点,向人们提供亲近大海的平台。

4 结 语

本文从功能认知的视角,以连云港市区为案例,探讨了学者、市民以及政府对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的认知。本文的主要结论为:

第一,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具有生态调控、经济社会与文化景观等三项功能,可通过评价功能强度、测度满意程度与优化系统功能等分别实现学者、市民与政府对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的认知。

第二,构建了3个层次含15项指标的功能强度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指标法评价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功能强度。学者对案例连云港市区系统功能的认知为:2000~2010年,系统的综合功能强度(O)不高,但有明显强化,从级上升为级;2004年以前功能强度有起伏,以后持续上升;O1是综合功能的基础,O2的实用价值不可替代,O3直接影响综合功能的变动;2010年,OO1O3均为级, O2仍为级,学者对经济社会功能强度的评价不高。

第三,构建了3个层次含9项指标的满意程度测度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使用加权法测度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的满意程度。市民对连云港市区系统功能的认知为:整体满意度(O)处于第级,属较不满意;受3项功能影响大小的排序为:O1生态调控功能>O3文化景观功能>O2绿地实用功能;O1刚刚进入级,较满意,O2位于级并接近级,较不满意,O3处于级并偏向级,较不满意;X2绿色开放空间的数量与分布、X6居民的介入程度与X8建设绿地文化平台的效果等3项指标是导致市民整体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因子。

第四,在对比分析、研究评价功能强度、测度满意程度结果的基础上,充分吸取学者与市民的意见,提出优化系统功能的方案。政府对连云港市区系统功能的认知为:综合功能强度与整体满意程度相比,前者较强,后者较不满意,二者有一定落差;三项功能的强度与满意程度相比,O1O3的强度高于满意程度,O2的强度低于满意程度。优化系统功能的方案为:构建“一轴、两翼、三区、四带、五组团”空间布局模式;调整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内部结构,强化生活居住单元的绿化建设;以市区五个组团为载体,加强绿色开放空间的局部景观设计。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Hildebrand F.

Designing the City: Towards a More Sustainable Urban Form

[M]. London: Routledge, 1999:97-118.

[本文引用: 1]     

[2] 吴人坚.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

[J].环境导报,2001,(3):39~41.

URL      [本文引用: 1]     

[3] 余琪.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建构

[J].城市规划汇刊,1998,(6):49~56.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建构是新时期对一个老课题尝试进行新的诠释,本文以城市外部空间为研究对象,在生态文化的趋向指导下及生态观念的思想基础矍有较新内涵的“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概念,文章指出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是城市地区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协调发展的空间基础,是以人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系统达到非平衡稳定状态的空间保障,是城市规划工作在物质形态方面体现生态思想的重要途径。
[4] 王发曾.

论我国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

[J].人文地理,2005,20(1):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5.01.001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 础,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识。文章对人居环境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在人居环境尺度链中选择城市尺度作为研究层次,采用人居环境 质量主客观评价结合模型,构建城市尺度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的评价体系,以南京市区为例,对人居环境的客观建设水平和居民满意度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 分析。
[5] 郝凌子.

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研究[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4.

[6] 沈德熙,熊国平.

关于城市绿色开敞空间

[J].城市规划汇刊,1996,(6): 7~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对绿色开敞空间理论的阐叙,提出城市绿色开敞空间是由城市绿地、专用绿地和生态绿地组成的广义绿地系统,并在城市总体规划实践中运用这一理论。
[7] 才燕.

绿地系统景观生态结构布局分析——以连云港市为例

[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032~10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517-6611.2009.03.05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景观生态是当前城市建设的热点 问题,在连云港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中,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理论框架,依托城市的山水自然条件,来分析景观生态结构布局。从地区特点和地域文化出发,保持 和发展城市特色,将城市自然条件和文化资源融合于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之中,确定城市绿地系统的特色目标,明确各类绿地中的特色体现,努力创造富有景观生态 特色的绿色连云港。
[8] 连云港市统计局.连云港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10.

[本文引用: 1]     

[9] 周晓娟.

西方国家城市更新与开放空间设计

[J].现代城市研究,2001,(1):62~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6000.2001.01.02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对西方国家大规模的推倒重建这种城市更新运动的分析,指出它是对地域文化的不尊重,使景观丧失了关联性.并具体阐述了古建筑内涵的挖掘要与开放空间的设计相结合.最后以德国北杜伊斯堡园林公园和美国洛杉矶的柏欣广场为例,说明小规模的城市更新能够升华城市景观、创造人人都能共享的开放空间.
[10] 王发曾,王胜男,李猛.

洛阳市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动态演变与功能优化

[J].地理研究,2012,31(7):1209~1223.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洛阳市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包括生产绿地、农林地、滨河绿地、公园绿地、景观绿地、附属绿地等6种类型。运用景观格局分析法、结构均匀比指数测度法,解析了1988~2008年洛阳市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面积、斑块、空间布局结构的动态演变。研究表明:城镇化进程中洛阳市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不同类型要素在不同时期、不同方向、不同梯度上的变化迥异。1988~2008年,滨河绿地、公园绿地、景观绿地、附属绿地面积逐渐增加,生产绿地、农林地大幅度减少;各象限、各圈层不同种类绿地的均匀比指数变化、差异很大;绿地斑块密度逐渐增大,斑块形状指数普遍较低。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功能强度指数测度法和Huff模型等方法,评价了系统的服务功能水平,发现洛阳市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水平一般,居民访问绿地的成本普遍较高,市区绿地与居民的供需关系不协调。可采用改变人口居住模式、调整绿地分布格局以及多种措施对系统的空间布局结构、服务供需关系、绿地要素等进行功能优化。
[11] 李锋,王如松.

城市绿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3):527~53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阐述了城市绿色空间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概念和内涵 ,对国内外城市绿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空间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休闲娱乐和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 ;国内主要集中在绿色空间结构与功能、城市绿量与绿当量、评价指标体系、服务价值评估及CITYgreen模型应用等方面 .城市绿色空间也有负面效应 ,如释放有害物质等 .最后提出了城市绿色空间服务功能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2] 刘滨谊,姜允芳.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J].城市规划汇刊,2002,(2):27~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3363.2002.02.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分析中国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存在问题,探讨建立城市绿地系统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和指标体系,提出以绿量率为代表的生态、立体绿化的新观念.
[13] 邓小军,王洪刚.

绿化率、绿地率、绿视率

[J].新建筑,2002,83(6):75~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3959.2002.06.02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对绿化率、绿地率、绿视率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其异同,并说明三者在衡量居住小区绿化质量中的不同作用。
[14] Salvador del Saz-Salazar, Pau Rausell-Koester.

A Double-Hurdle model of urban green areas valuation: Dealing with zero responses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8,(84):241-251.

https://doi.org/10.1016/j.landurbplan.2007.08.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Due to the widespread support for public parks and open spaces in urban areas, there is an increasing need to analyse the social benefits that are generated by such amenities. The city of Valencia (Spain) has a large park that can be considered its green backbone due to its transversal layout running along 9 of the 19 districts into which the city is divided. A contingent valuation survey was therefore conducted in order to obtain the non-market benefits derived from the use of this park by the inhabitants of Valencia. In addition, to deal with the large number of zero responses obtained, a Double-Hurdle model was appl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odel is more appropriate than other, simpler approaches. They also show that willingness to pay is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the respondent's income and education, as was expected. Another interesting finding is that willingness to pay is also affected by the section of the park in which the interview was conducted. The information gathered form this study is of interest to decision-making with regard environmental issues.
[15] 吴琼,王如松,李宏卿,.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J].生态学报,2005,25(8):2090~2095.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933.2005.08.03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生态城市是依据生态学原理提出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城市。目前生态城市理论研究主要应用在城市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上。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是衡量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成效的主要依据。在对生态城市理论和内涵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专家咨询的定性和定量信息构建了扬州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了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社会、经济、自然3个子系统,反映生态城市的内涵和衡量生态城市各子系统的状态、动态和实力。为对各级指标进行综合,提出了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评价方法,评价生态城市在各个规划时段的建设成效。评价结果表明,扬州生态城市的综合发展能力市在2005规划年将达到0.44,在2010规划年将达到0.64,在2020规划年将达到0.85。评价方法简单直观,代数计算结果考虑了各级指标临界值对综合指标的放大和紧缩效应,反映了整体大于或者小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整合原理。
[16] 宋冬梅,肖笃宁,申元村.

我国沿海地区生态城市建设评价

[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4):80~86.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4.04.01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 能和协调度三个方面构建了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提出了生态城市的评价方法,并选取沿海16个城市进行城市生态化建设的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采用适合生态城 市建设的数学模型对这些城市的复合生态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其中指标涉及人口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经济指标与社会指标4个方面,构建3个一级指标,10个二 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得出了16个沿海城市生态化水平的比较结果,因之深圳在城市结构、城市功能方面明显高于其它城市,其生态化综合水平位居首位,其 值超过标准值达到了1.19,营口市在工业废水达标率、环境噪声达标率、人均生活用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失业率方面得分最低是导致其生态化综合水平最低 的主要原因。16市在城市环境方面得分普遍较低,表明大气质量与环境噪声是限制这些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因素。
[17] 陈爽,王丹,王进.

城市绿地服务功能的居民认知度研究

[J].人文地理,2010,25(4):55~59,15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 绿地; 社会服务功能; 认知度; 问卷调查
[18] 陈明星,陆大道,张华.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

[J].地理学报,2009,64(4):387~398.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9.04.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从城市化内涵的人口、经济、社会、土地四个方面, 构建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 对1981-2006 年的中国城市化进行综合测度, 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化 综合水平持续提高, 以经济增长和地域景观的快速演进为主要特征, 其次是人口城市化, 最 后是社会城市化中的医疗水平, 其中各子系统有不同的演变特点。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表明, 城市化动力因子呈现多元化特征, 市场力是最主要的驱动力, 后面依次是内源力、行政力和 外向力。从城市化发展阶段上看, 市场力、外向力和行政力对城市化综合水平的影响呈上升 趋势, 而内源力呈明显下降趋势。本文认为, 中国城市化主要是内生过程, 应强化市场经济 体制改革, 统筹城乡发展。</p>
[19] 王云才.

论都市郊区游憩景观规划与景观生态保护

[J].地理研究,2003,22(3):324~334.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城市化是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城乡一体化整合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战略主题。面向都市圈的游憩产业和游憩景观成为郊区发展中最活跃的经济成分和景观要素。科学合理地利用郊区开放空间和进行游憩景观规划对保护都市圈景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京市郊区为例,在典型研究郊区景观利用与景观生态破坏和定量评价景观行为相容度的基础上,论述了都市郊区景观开发与游憩景观规划的规律、游憩景观区域规划和乡村游憩景观规划,并提出了建设北京市郊区完善的游憩景观体系和景观生态保护的具体措施。</p>
[20] 毛卫东,黄震方,沈正平.

边缘型旅游城市的旅游开发探讨——以连云港市为例

[J].人文地理,2008,23(6):124~12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边缘型旅游地的边缘性主要体现在自然条件的过渡性、行政区位的边界性、经济地位的边缘性,以及资源的非优性,产品的低端和形象的附属性等。本文认为该类型旅游地的开发策略必须对核心一边缘关系、边界关系和不同区域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系统考察,多维化的形象定位、多元化的资源观和多角化的区域合作是其走出边缘困境的根本出路。以具有典型多尺度边缘性特征的新兴旅游城市连云港为实证,将其在不同维度和尺度下的边缘性特征及开发条件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区域竞合、产品组合、形象渗透和空间演进的系列开发策略。
[21] 陈爽,王进,詹志勇.

生态景观与城市形态整合研究

[J].地理科学进展,2004, 23(5):67~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6301.2004.05.00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早在19世纪末生态思想就开始用于指导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如今景观生态学关于格局与过程的 生物空间理论,已成为城市自然景观组织和生态景观建设的主要理论支撑.本文探讨了生态景观的含义及建设途径,以南京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研究城市形态可 持续格局,分析高密度开发条件下城市自然或近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环境整合方法,并提出了在大都市区、主城区、街区三个不同尺度上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的生态 景观与城市形态整合模式:绿楔与星形放射状城市相嵌、绿径网络与街区路网纹理相伴、须状绿色延伸与邻里环境相融.为城市景观生态重建和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 格局构建提供参照.
[22] 杨保东.

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连云港市为例[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