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 35 (9): 1095-1100

Orginal Article

2001~2012年中国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评价研究

杨海泉12, 胡毅3, 王秋香4

1.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2.鹤山市人民政府,广东 鹤山 529711
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北京100835
4.广东省土地开发储备局,广东 广州 510635

Evaluation of Land Use Efficiency in Three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of China in 2001-2012

YANG Hai-quan12, HU Yi3, WANG Qiu-xiang4

1.The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Ocean Scienc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China
2.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Heshan, Heshan, Guangdong 529711,China
3.The Management Center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Beijing 100835, China
4. Bureau of Land Development & Reserve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5, China

中图分类号:  K9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5)09-1095-06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王秋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E-mail:wqiuxiang@163.com

收稿日期: 2014-12-18

修回日期:  2015-03-7

网络出版日期:  2015-09-25

版权声明:  2015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1137)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杨海泉(1969-),男,湛江徐闻人,测绘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源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yhqyhq6902@163.com

展开

摘要

利用DEA模型测算了2001~2012年长三角、京津冀及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下降比例分别为6.06%、2.86%、24.34%,特别是珠三角城市群下降幅度最大,为长三角和京津冀的4倍和8.5倍,证实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下降的迅速性。 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偏高,冗余量相对较少,降速明显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率处于持续降低的状态。 三大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规模报酬有效性的城市比例下降幅度分别为10.53%、10%、33.34%,珠三角下降幅度最大,为长三角和京津冀的3.17倍和3.33倍; 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差异较大,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外围”现象明显。

关键词: DEA模型 ; 三大城市群 ; 土地利用效率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DEA model to calculate the land use efficiency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Beijing-Tianjin-Hebei and the Zhujiang River Delta. The results show: 1) The land use efficiency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in 2001-2012, decline rates being 6.06%, 2.86%, 24.34%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Beijing-Tianjin-Hebei and the Zhujiang River Delta, respectively, and that of the Zhujiang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was the largest; 2)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urban land use of Beijing-Tianjin-Hebei was high and had a relatively small amount of redundancy, deceleration of tha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two deltas. The latter two continued to be in the reduce state; 3) The validity of returns to scale of land use efficiency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decline rates being 10.53%, 10% and 33.34%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Beijing-Tianjin-Hebei and the Zhujiang River Delta. 4) The "Center-Periphery" phenomenon was evident in the three urban agglomerations.

Keywords: DEA model ; three urban agglomerations ; land use efficiency

0

PDF (447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杨海泉, 胡毅, 王秋香. 2001~2012年中国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评价研究[J]. , 2015, 35(9): 1095-1100 https://doi.org/

YANG Hai-quan, HU Yi, WANG Qiu-xiang. Evaluation of Land Use Efficiency in Three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of China in 2001-2012[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9): 1095-1100 https://doi.org/

城市土地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空间载体,其利用效率状况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1],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用地迅速扩张。由1986年的6 720 km2,迅速增至2008年的39 140.5 km2,年均增长8.3%,高于城市人口增速的4.4%。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对周边耕地的占用[2,3],带来一系列负面问题,甚至已威胁到粮食安全[4,5]。提高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在国家和区域政策制订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客观评价也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最初主要来自生态学派直观辨认城市土地利用空间,主要有轴向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及多核模式等一般性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6~9]。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等经典理论从某种程度上更加丰富了对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研究[10]。20世纪60年代,阿隆索在对城市土地的空间结构和地价探讨中提出不同用途的土地支付能力不同,致使地价各异[11,12]。Edwins与Richard 在对城市土地的空间结构的研究中丰富了阿隆索的地租理论,强调对人的研究,提倡把人的价值观、意识和能动性等社会动力因素纳入城市土地利用研究范畴。政治经济学派揭示城市土地利用的内在动力机制、解释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模式的政治经济原因,对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社会驱动力和做出了重要贡献[13,14]。从实证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城市增长控制[15],城市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16]、集约利用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和应用上[17]

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理论综述 [10];②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构建与应用[18]。较多的文献利用协调度模型[19]、主成分分析和加权法[20]、模糊综合评价法[21]、回归分析法[22]、数据包络分析法(DEA)[23]及系统分析和层次分析法对单个城市[24]、特大城市和省会城市[25]进行实证研究。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计量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较多,其原因是可以确定各投入要素的权重,避免了投入产出关系的具体表达和各指标权重确定所带来的主观性;③ 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途径及政策研究等[26,27]

从国内对土地利用效率研究已有的文献来看,基本都是对单一的省或城市群展开研究,缺少对城市群之间的比较研究,对于连续时间的研究更少。本文将选择2001~2012年作为研究时间段,原因是该时期是中国经济、城市等各方面发展的转型时期,对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率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揭示发达区域土地利用效率的内在规律。

1 研究区域、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1.1 研究区域

本文研究区域为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等16个城市( ① 目前对长三角地区空间范围的界定大致有3种:小长三角、大长三角、泛长三角,本文所研究的长三角为小长三角,即传统意义上的16个地市。)。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共10个城市。珠三角城市群是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但考虑香港、澳门数据难以获得,因此,只选择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东莞、肇庆、佛山、中山、江门9个城市。

1.2 研究方法

DEA是一种线性规划模型,是美国运筹学家Charnes、Cooper、Rhodes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对相同类型的决策单元进行相对有效性或效益评价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称为CCR模型。之后该模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Banker、Charnes、Cooper假定规模收益是可变的,将CCR模型扩展为BCC模型[28]

模型中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每一个城市都视为一个决策单元, j=1,2n; xjyjθ分别表示第 j个城市的收入、产出变量以及相对效率值,根据CCR模型,该线性规划为:

式中,Minθ 为目标函数;s.t.代表限制性条件;λj为 各个城市在某一指标上的权重变量;x0y0 分别代表决策单元的原始投入和产出值。CCR模型是在假设决策单元为固定规模收益(CRS)的情况下得 到的,利用CCR模型计算得到的θ为决策单元的综 合效率,综合效率包括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部分。若在式(1)中加入约束条件 λi=1,则变成了BCC模型:

式中:θ值就是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值。

1.3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数据来源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既要注重城市土地的经济效益,也应考虑社会和环境效益。鉴于三大城市群城市行政区划的稳定性,选取市区作为研究范围,在空间上更能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同时考虑到指标的量化,DEA评价方法的相对有效性及本研究主要是对三大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进行投入产出的效率评价。

在指标选取上,将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作为投入指标,分别对应于市区城建区土地面积(km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万元)及从业人员数(万人);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作为产出指标,分别对应于市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与财政预算收入(万元)(经济效益)、绿化覆盖率(%)(环境效益)。

研究方法中所需要的数据来自于2002~2013《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9]。为了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利用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市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及市区财政预算收入进行平滑,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使数据具有可比性。

2 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特征

2.1 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差异较大

根据DEA模型计算出2001~2012年三大城市群各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结果及其平均值。从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的均值来看(表1),2001~2012年整体呈现降低的趋势,2012年略有上升,说明2001~2012年,长三角城市群土地投入产出效率逐步降低。从具体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类型来看,2001~2012年长三角城市群中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大致可以分为6类:集中在0.996~1.000之间的城市:上海、无锡、苏州。该类型城市是长三角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极高。主要是因为上海的土地日益紧张,很多企业在选择厂址时把目光投向了上海的周边地区,但这种转移并非“白纸转移”,首选的区位即是周边经济发达的苏州和无锡,这既满足了积极接轨上海的需要,又降低了成本。集中在0.956~0.975的城市:绍兴、南通、台州。该类型城市在长三角中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但土地利用效率却较高。主要是由于2001~2012年中国新区、房地产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大背景相吻合,较多落后的地区也一样大搞开发建设,土地利用效率较高。集中在0.902~0.926的城市:泰州、宁波、常州。该类型城市在长三角中经济发展较好,土地利用效率一般。集中在0.831~0.852之间的城市:扬州、杭州、嘉兴、镇江。该类城市发展参差不齐,土地利用效率较低。集中在0.739~0.769之间的城市:湖州、南京,该类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非常低。~类型的城市由于当地的环境、政策、基础等多因素造成的土地利用效率差异。该类型城市只有舟山(0.655)一个,土地利用效率在长三角城市中最低,主要是由于自身的区位(海上的孤岛)因素所致。

表1   2001~2012年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的计算结果

Table 1   The land use efficiency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in 2001-2012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平均
上海市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南京市0.9340.8540.6860.6920.7650.7110.7190.6780.6050.6010.6251.0000.739
无锡市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0.9670.9821.0000.996
常州市1.0001.0000.8640.8340.8220.8530.8880.9240.9591.0000.8871.0000.919
苏州市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南通市1.0000.9310.9211.0001.0001.0001.0001.0001.0000.9430.8681.0000.972
扬州市0.7830.6401.0001.0000.9550.8680.7640.8170.8810.9220.7760.8180.852
镇江市0.8980.7911.0000.9950.9030.8560.8170.7540.6820.7300.7470.8040.831
泰州市0.8520.8321.0000.9890.9190.8640.8190.8340.9991.0001.0001.0000.926
杭州市0.8981.0000.9090.9240.9250.8920.8910.8510.7780.6950.6820.6940.845
宁波市1.0001.0001.0001.0001.0000.7960.8460.8670.8070.8220.8330.8580.902
嘉兴市0.9370.9160.8520.7420.7200.8300.7330.8650.8400.9070.8650.8970.842
湖州市1.0001.0000.8620.7390.7020.6720.7640.7480.6510.6660.6590.6800.762
绍兴市1.0001.0000.9800.9450.9680.9500.9441.0001.0000.9820.9500.9860.975
舟山市0.8830.5730.6780.6780.7690.6610.6240.6050.5190.5920.6350.6420.655
台州市1.0000.9581.0001.0001.0000.9421.0000.9600.8950.8980.9130.9000.956
平 均0.9490.9070.9220.9090.9030.8690.8630.8690.8510.8580.8390.8920.886

新窗口打开

表2   2001~2012年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的计算结果

Table 2   The land use efficiency of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in 2001-2012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平均
北京市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天津市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石家庄市1.0001.0001.0001.0000.9770.8770.9270.9700.8670.8410.8230.8570.928
唐山市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秦皇岛市0.9130.8270.9030.9510.9770.8961.0001.0000.9460.9390.7990.7800.911
保定市0.9860.9580.9380.8930.6980.7140.8200.8330.8130.7790.7590.7710.830
张家口市0.5370.7130.8480.8950.8090.7240.7350.7260.6570.6340.6030.6210.709
承德市0.6460.5800.5680.6480.6330.6540.7170.8440.7410.7150.7670.7900.692
沧州市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廊坊市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0.9390.9751.0001.0000.993
平均值0.9080.9080.9280.9390.9090.8860.9200.9370.8960.8880.8750.8820.906

新窗口打开

表3   2001~2012年珠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

Table 3   The land use efficiency of Zhujiang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in 2001-2012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平均
广州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深圳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珠海0.8870.8690.8610.8410.7220.7130.6050.6370.6490.6260.5580.5400.709
佛山1.0001.0001.0001.0000.8381.0001.0001.0001.0001.0000.9160.8980.971
江门1.0001.0001.0001.0000.8460.8040.7720.7750.7100.6340.5280.4710.795
肇庆0.9991.0000.8301.0000.6490.6190.4860.5350.5400.5550.4140.3950.669
惠州1.0001.0001.0000.7390.5920.7550.5580.5320.5070.4780.4260.4150.667
东莞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
中山1.0001.0001.0001.0000.9001.0000.8911.0001.0001.0001.0001.0000.983
平均值0.9870.9850.9660.9530.8390.8770.8120.8310.8230.8100.7600.7470.866

新窗口打开

2.2 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外围”现象明显

从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的平均值来看(表2),总体发展呈现“M”型波动式发展。2001~2004年为上升趋势,2004~2006年为下降趋势,2006~2008年为上升趋势,2008~2012年为下降趋势。从具体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类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有效性系数为1.000,共有5个城市:北京、天津、唐山、沧州、廊坊。该类型大多数城市经济发达且为区域发展中心(北京、天津为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唐山为副中心),或为中心城市袭夺的飞地(廊坊)。集中在0.830~0.928的城市:石家庄、秦皇岛、保定。该类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较低。集中在0.692~0.709的城市,主要有张家口、承德两市,这两个城市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大都市阴影区[30],聚集了许多国家级的贫困县,经济发展十分滞后,土地利用效率相对很低。总体而言,京津冀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主要呈现极化的态势,中心-外围现象明显。

从珠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的平均值来看 (表3),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幅度并不大,基本持平,说明2001~2012年珠三角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率变化不大,略有下降。从具体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类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有效系数为1.000的城市:广州、深圳、东莞、中山、佛山,该类城市经济发达且土地利用效率高;集中在0.709~0.795之间的城市:江门、珠海;集中在0.667~0.669之间的城市:肇庆、惠州。

与京津冀城市群的情况基本类似,经济发展较好占中心地位的城市,它们的土地利用效率都较高,周边发展稍差的肇庆、惠州等地,土地利用效率较低。总的来看,同样中心-外围现象明显。

综上所述,从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总的概况来看,基本呈现了这样一种规律,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越高。但长三角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不同的是,长三角城市群中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土地利用效率较高,差异较大。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经济落后的区域土地利用效率一般都很低,说明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相较于长三角来说更加极化。

3 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比较

土地利用效率作为城市群发展的关键性要素,越来越受到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综合测度,可以看出,2001~2012年间,其土地利用效率均值依次为0.886、0.906和0.866,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偏高,冗余量相对较少。而且由各年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值能够得知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值降速明显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根据土地利用效率的实际投入产出水平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在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能够始终较好的保持在较高的水准,投入产出量相对匹配,无论是建成区面积还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抑或从业人员数,并没有出现投入量的冗余现象,基本保持在5 a以上的规模报酬有效性状态。而对于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在2005年出现大幅度下降的趋势,规模报酬有效性的年份由2004年的7个城市下降到2005年的3个城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忽高忽低性导致出现“M”型的发展动向,到目前为止,珠三角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率依旧持续降低,这也是该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为何最低的原因所在。规模报酬的非有效性状态或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增,投入要素的数量相对较少,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提升投入量,如2012年的珠海和江门;或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减,投入要素的数量相对过多,出现冗余,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降低投入量,提升其利用效率,如2012年的佛山。之所以出现规模报酬非有效性的发展状态,除与城市群自身的土地利用观念和投入数量有关之外,还涉及到更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诸如土地权益问题和土地收益分配问题等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势在必行。

2001~2012年间,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下降比例分别为6.06%、2.86%、24.34%,特别是珠三角城市群下降幅度最大,为长三角和京津冀的4倍和8.5倍,足以证实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下降的迅速性。根据初始的要素投入量,可以看出,2001~2012年,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中各种投入要素的绝对额处于增加的状态,然而利用效率却没有与其保持一致,且呈现相反的发展方向,表明效率值的高低与初始投入量并没有多大关联性,更重要的是要素的利用程度,能否充分的利用成为效率值高低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也说明该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有向粗放型加剧的趋势。且从三大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对比来看,珠三角位居末位,如2012年依次分别为0.892、0.882、0.747,面对这种发展现实,采取何种措施来所缩小与其他两大城市群之间的差距成为该城市群的一大重要任务。

根据规模报酬的测算结果,2001年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规模报酬有效性的城市比例分别为47.37%、60%、77.78%,珠三角明显高于其他两者,位居首位,展现出各城市在土地利用中的高效率性;到2012年,该比例值依次为36.84%、50%、44.44%,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规模报酬有效性的城市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两大城市群,位居末位。2001~2012年,三大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规模报酬有效性的城市比例下降幅度分别为10.53%、10%、33.34%,珠三角下降幅度最大,为长三角和京津冀的3.17倍和3.33倍。这就需要在未来的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提升规模报酬的有效性城市比例,以此强化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4 结 论

本文利用DEA模型对2001~2012年三大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主要的结论:1)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下降比例分别为6.06%、2.86%、24.34%,特别是珠三角城市群下降幅度最大,为长三角和京津冀的4倍和8.5倍,足以证实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下降的迅速性。2)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偏高,冗余量相对较少,降速明显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率处于持续降低的状态。3)三大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规模报酬有效性的城市比例下降幅度分别为10.53%、10%、33.34%,珠三角下降幅度最大,为长三角和京津冀的3.17倍和3.33倍。4)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差异较大,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外围”现象明显。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刘彦随, 邓旭升, 甘红.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态势及优化对策

[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5, 27(3): 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4764.2005.03.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我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 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出现了诸如用地总量急剧增长、城市公共用地比重上升、城市容积率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提高等趋向,以及城市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土地粗放利 用、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力量较弱等问题.针对这些趋向与问题,提出了优化对策,以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田光进, 刘纪远, 庄大方.

基于遥感与GIS 的20世纪90 年代中国城镇用地时空特征

[J]. 第四纪研究, 2003, 23(4): 421~42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文章利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期和末期全国1:100000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提取城镇用地动态变化数据,利用单元自动机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全国城镇用地进行了区划.在此基础上,研究了90年代两个阶段中国城镇用地时空格局.研究表明:90年代前5年东部沿海地区受经济高速发展和开放政策的影响,城镇用地扩展迅速,中西部地区城镇用地扩展较慢;90年代后5年国家加大了耕地资源保护力度,在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和耕地资源保护条例的影响下,东部沿海地区城镇用地扩展大幅回落,中部地区城镇扩展也有较大幅度回落,西部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加快,城镇用地扩展回落较小.</p>
[3] Liu Jiyuan, Zhuang Dafang,

Zhang Zengxiang et al. Study on spatial pattern of land-use change in China during 1995-2000

[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3, 46(4): 373-384.

[本文引用: 1]     

[4] 陈荣.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论

[J]. 城市规划汇刊, 1995, (4): 28~3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土地利用效率是评价城市土地利用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包含城市土地配置的结构效率和土地使用的边际效率两个层次.本文分析了中国城市土地低效率利用的多方面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前提.
[5] Qihao Weng, Hua Liu, Dengsheng Lu.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patterns on thermal conditions using landscape metrics in city of Indianapolis, United States

[J]. Urban Ecosyst., 2007, 10: 203-219.

https://doi.org/10.1007/s11252-007-0020-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Direct applications of remote sensing thermal infrared (TIR) data in landscape ecological research are rare due to limitations in the sensors, calibration, and difficulty in interpretation. Currently there is a general lack of methodology for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s (LST) derived from TIR data and landscape patterns extracted from optical sensors. A separation of landscapes into value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ir scale and signature is a key step. In this study, a Landsat ETM+ image of Indianapolis, Unites States, acquired on June 22, 2000, was spectrally unmixed (using spectral mixture analysis, SMA) into fraction endmembers of green vegetation, soil, high albedo, and low albedo. Impervious surface was then computed from the high and low albedo images. A hybrid classification procedure was developed to classify the fraction images into seve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LULC) classes. Using the fractional images, the landscape composition and pattern were examined. Next, pixel-based LST measurements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landscape fractional components to investigate LULC bas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LST and impervious surface and green vegetation fractions.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ULC and LST maps with landscape metrics was finally conducted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their interactions. Results indicate that SMA-derived fraction images were effective for quantifying the urban morphology and for providing reliable measurements of biophysical variables. LST was found to b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mpervious surface fraction 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green vegetation fraction. Each temperature zone was associated with a dominant LULC category. Further research should be directed to the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implications of describing such relationships between LULC patterns and urban thermal conditions.
[6] Chapin F S, Kaiser E J.Urban Land Use Planning. 3rd ed[M]. Illino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7.

[本文引用: 1]     

[7] Johnson H M.

Sociology: a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M]. Paris:Allied Publishers, 1960.

[8] 许学强, 周一星, 宁越敏. 城市地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9] 刘盛和, 吴传钧, 陈田.

评析西方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论研究

[J]. 地理研究,2001, 20(1): 111~119.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1.01.01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综述了西方城市土地利用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较深入地评析了各种研究方法与理论派系的独到功力及其局限性。并结合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进展,提出今后应加强城市土地利用区位经济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及城市土地开发过程的政治经济分析</p>
[10] 刘盛和.

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模式与动力机制

[J].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1): 43~50.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2.01.005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本文通过系统地评析国外不同学术派系对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模式、动力机制及管理政策的研究进展 ,指出其研究重点已从归纳空间演替模式深化到探究城市土地开发过程中的决策过程与动力机制 ,从崇尚土地市场的自由运作转向对其进行精明管理。
[11] Yeh A G O, Wu Fulong.

The new land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ese citi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 1996, 20(2): 330-353.

[本文引用: 1]     

[12] Oscar Fisch.

Optimal allocation of land to transportation in a non-optimal urban structure

[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1982, 12(2): 235-246.

https://doi.org/10.1016/0166-0462(82)90034-5      URL      [本文引用: 1]     

[13] Sui D Z.

GIS-based urban modeling: Practice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1998, 12(7): 651-671.

[本文引用: 1]     

[14] Alonso W.

A theory of the urban land market

[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1960, 6(1): 149-157.

[本文引用: 1]     

[15] Abdullah Mah.Urban planning and monitoring changes using ER Mapper[C].Taibei: The 21st Asian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December 4-8, 2000.

[本文引用: 1]     

[16] 武进. 中国城市形态: 结构、特征及其演变[M]. 南京: 江苏科技出版社, 1990

[本文引用: 1]     

[17] 刘彦随.

城市土地区位与土地收益相关分析

[J]. 陕西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5, 23(1): 95~10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分析城市土地区位的特点入手,以区位论、地租与地价理论为指导,按照土地经济规律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西安市为例,建立了城市土地收益测算模型.从而实现了城市土地区位与土地收益相关关系的定量化研究.
[18] 董黎明, 冯长春.

城市土地综合经济评价的理论方法初探

[J]. 地理学报,1989, 44(3): 323~33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土地经济评价对改革土地无偿使用的体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我国国情,探讨了城市土地经济评价的理论依据,参评因素及因子体系;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山东济宁市的城市土地进行了综合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 陈志辉, 祝甲山.

浅议城市土地利用及其评价

[J]. 城市问题, 2002, (6): 62~63, 2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高效和集约是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从分析城市土地集约高效化的内涵入手,重点从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三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评价模型。
[20] 李郇, 徐现祥, 陈浩辉.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城市效率的时空变化

[J]. 地理学报, 2005, 60(4): 615~625.

https://doi.org/10.11821/xb20050401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尝试采用DEA测评中国202个地级及其以上城市的效率,进而探索中国城市效率在1990~2000年间的时空变化,结果发现:目前中国城市效率较低,而且呈现与三大地带经济发展格局和城市行政等级相一致的空间格局。另外,进一步把城市效率分解为规模效率、利用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发现中国城市的利用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普遍较高,但规模效率是影响中国城市效率空间格局和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正是由于规模效率在1990~2000年的下降抵消了利用效率、纯技术效率上升所带来的影响,造成目前中国城市效率普遍较低。因此,从规模效率的角度看中国城市目前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p>
[21] 方先知, 何继善.

建设用地评价体系研究: 以湖南为例

[J]. 系统工程, 2005, 23(9): 74~79.

[本文引用: 1]     

[22] 石成球.

关于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的思考

[J]. 城市规划, 2000, 24(2): 11~15.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2-1329.2000.02.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1  城市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1 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49771030)研究成果之一。从城市土地利用现状 看,工业用地比例偏高,道路广场用地、公共绿地比例偏低,依然是城市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据统计分析,1981年全国设市城
[23] 蔡捷, 孙钰.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的若干建议

[J]. 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1, 21(4):7~9, 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2362.2001.04.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期 ,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针对目前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新问题 ,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以期达到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目的
[24] 刘成刚, 高桂平, 庄军.

山东省城市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效率的实证分析

[J]. 经济师, 2005, (8): 257~2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4914.2005.08.17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对山东省城市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
[25] 王雨晴, 宋戈.

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与案例研究

[J]. 地理科学, 2006, 26(6): 743~7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6.06.0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土地利用效益是衡量土地利用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着 手,建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熵值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评价模型,以量化方式评价全国14个大城市的土地利用 综合效益的变化趋势,评价的结果与现实情况吻合,表明协调度函数模型可操作性强,可信度高,不失为一种评价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较好的方法。
[26] 吴得文, 毛汉英, 张小雷.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

[J]. 地理学报, 2011,66(8): 1111~112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状况直接影响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基于数据包络法对全国655 个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 目前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普遍较低,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中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规模等级递增效应,但小城市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② 影响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较低的因素较多,其中,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投入过多尤为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和建设用地也存在一定冗余,环境产出效益相对不足。③ 中国大部分城市土地规模效率处于递增状态;城市土地规模效率空间分布亦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中西部低的格局,且存在规模等级递减效应。对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子分析,对各级政府制定城市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7] 杨清可,段学军,叶磊.

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以长三角地区16城市为例

[J].资源科学, 2014,36(4):712~721.

[本文引用: 1]     

[28] 孙东琪,张京祥,张明斗.

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关系

[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7):1060~1071.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7.009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利用DEA模型、层次分析法和耦合度模型分析了1980-2010 年长江三角洲16 个地级市的城市化效率、经济发展水平, 以及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度, 并对其耦合关系进行了理论初探, 提出了概念模型。结果表明:① 30 年间, 长三角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度总体经历了缓慢上升—急剧上升—缓慢下降—急剧下降的过程, 呈倒“U”型发展;② 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效率耦合关系不同, 在一定时期, 提高城市化效率可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水平的发展也可提高城市化效率;但当城市化效率和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时, 城市化效率的提高不再成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也不会过多地影响城市化效率;③ 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动态耦合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会首先摆脱城市化效率带来的促进作用。
[29] 国家统计司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城市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14.

[本文引用: 1]     

[30] 孙东琪,张京祥,胡毅.

基于产业空间联系的“大都市阴影区”形成机制解析——长三角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J].地理科学,2013,33(9): 1043~105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通过引入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构建产业联系强度测度模型,探讨了当前长江三角洲与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特征,研究了两大城市群空间经济差异,基于产业空间联系视野对&ldquo;大都市阴影区&rdquo;的形成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① 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产业联系强度越高,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就越好;② 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与其他各城市产业联系强度越高,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就越好、越趋于均衡;③从产业空间联系来看,中心城市与其邻近的外围地区的产业联系强度弱化是造成&ldquo;大都市阴影区&rdquo;形成的关键因素。</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