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TV1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6)01-0114-07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14-12-8
修回日期: 2015-02-6
网络出版日期: 2016-01-20
版权声明: 2016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陈锡云(1972-),男,甘肃武威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水文与环境地理方面的教学与科研。E-mail:chen.xiyun@bnu.edu.cn
展开
摘要
在泾河合水川流域1964~2011年的年降雨、径流变化特征分析基础上,利用Mann-Kendall法、双累计曲线法定量分析了其趋势及相互关系,并探讨了变化成因。结果表明,1964~2011年的年降雨量呈轻微下降趋势(P=0.52),年变率-0.04 mm/a;径流深呈不显著下降趋势(P=0.97),年变率-0.10 mm/a。变化趋势与泾河东北部、黄河河口-龙门区间西南部类似,与黄河中游其它子流域差异较大。二者突变年份分别为2000年和1978年。1964~1978年是该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的天然时期,1979年后受水保工程修建、植被覆盖增加等人类活动影响,降雨-径流关系发生变化。
关键词:
Abstract
Amount of stream water in the Huanghe River has decreased dramatically in the end of 1990s. Researches showed that the runoff dynamics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runoff and precipitation in sub-basins in the middle reach of the Huanghe River were different according to basin location and time interval. In this arcitle, we investigated the dynamics, anomalies as well as the changing trend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in the Heshuichuan Basin in the Jinghe River during 1964-2011. In the meanwhile, the possible impacting factors for the evolution trend were explored. Results showed that: 1) Annual precipitation varied from 338.15 mm to 811.2 mm with an average of 525 mm during 1964-2011, both maximum and minimum annual precipitation presented in the 1960s. Annual runoff depth varied between 7.85 mm and 59.52 mm with an average of 17.72 mm.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decreased during 1964-2011 with a rate of -0.04 mm/a (P=0.52) and -0.10 mm/a (P=0.97), respectively. The turning points for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were different, runoff turned to decrease in 1978, while annual precipitation turned to increase in 2000. 2) Dynamics and changing trend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in the Heshuichuan Basin were similar to sub-basins of the Jinghe River located in the North and Northeast part. They were also similar to sub-basins of the Huanghe River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part of middle reach (Hekou-Longmen) region. Influenced by many kinds of natural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y, the hydrologic factors change differently i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different size of basin. 3) In the period of 1964-2011, annual rainfall was correlated to runoff with a coefficient of 0.53, suggesting that the overall trend of runoff was dominated by precipitation in this basin. However, the correlation and double mass curve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varied among time intervals. Rainfall was correlated with runoff during 1964-1978 with a coefficient of 0.75, indicating that the human influences were smaller than precipitation change during this period. The double mass curve of rainfall-runoff deviated downward since 1979 and amplified during 2004-2011, suggesting that the rainfall-runoff relationship had changed due to human activities since1979. This change can be inferred to the enhance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since 1979, as the amount of terraces, backbone dams and check dams were increased. More important, the weaker rainfall-runoff correlation since 2004 can be related to the dramatic land use/cover change caused by the “grain for green” policy.
Keywords:
黄河中游长时段径流演变特征、形成原因、发展趋势等研究对黄河水沙关系调控及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至关重要[1,2]。自20世纪70年代黄河下游开始出现断流现象起,不同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成因成为热点问题[3,4]。对多年观测结果的综合分析表明,自1979年起黄河中游干流几大控制水文站的年径流呈显著的下降趋势[5-8]。但中游各支流的变化不尽相同,变化幅度和突变时间表现出很高的空间差异性[6]。其中河口-龙门区间众多子流域径流趋于减少[7],东南部流域下降趋势不明显,西北部和南部流域径流下降的跃变时间较其他区域晚[7-10]。渭河、泾河干流年径流呈显著的下降趋势[5-7,10-14] ,但两流域内各支流的变化与河龙间各支流不尽相同,有不少子流域径流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5]。
径流变化的成因主要归结为以降雨为主的气候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9],二者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存在区域差异[10-15]。其中降雨因受地形地貌及大气环流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土地利用变化,受空间地理位置、水文地质差异以及区域治理强度、经济发展、资金投入等影响,对各子流域径流的影响也存在大的时空差异[9]。已有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对河龙区间大多支流年径流变化的贡献率超过50%[6,12,13,16]。相对而言,对地处黄河中游西南部的渭河、泾河研究较为薄弱,对渭河径流变化的成因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人类活动的贡献在50%以上[17],也有研究认为降雨变化为主的气候波动是其径流减少的主导因素[18]。对该区域内各子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还较少,亟需加强。
本文基于泾河合水川流域的年降雨、径流量及土地利用与水土保持措施调查数据,分析合水川流域1964~2011年的降雨、径流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通过分析降雨-径流关系来探讨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与河-龙区间各流域研究成果进行对比,为从小流域尺度掌握泾河径流变化特征与影响因子提供科学依据。
合水川为泾河水系马莲河流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合水县城关镇西岔以上,位于108°04′~108°25′E、35°50′~36°10′N。河流自东北向西南,全长53.1 km,集水面积807 km2,海拔为1 100~1 500 m,河道平均比降6.34‰。地形以黄土梁峁丘陵地形为主,流域内土壤为典型的黄绵土和黑垆土,黄土厚度一般在50~80 m不等,冲沟异常发育。
合水川流域属典型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全流域有雨量站10个,流域唯一的控制水文站板桥站,位于合水川距河口4.8 km处,控制流域集水面积的93.4%,于1958年6月由黄河水利委员会设立。
合水川位于子午岭西麓,是黄土高原现存较少的、保存较好的天然次生林区,流域内土地利用以乔灌木混交的林地为主。其所在的合水县属陕甘宁革命老区,20世纪50~60年代由于历史和自然因素,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后因长庆油田的开发等,使得大面积毁坏原有地貌、植被,造成了严重水土流失。70年代以来,合水川流域开始综合治理,使得梯田、林草、骨干坝和小型水保拦蓄工程等大量的增加(图1)。
图1 研究区水系及雨量与水文站点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river system,rainfall and hydrologic stations in study area
降雨、径流等气象水文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第4卷第8册《黄河流域水文资料》,包括1964~2011年板桥水文站的径流量及其控制范围内10个雨量站的年降雨量,利用10个雨量站的均值作为流域的降雨量。
土地利用数据来自遥感影像目视解译。包括1978 年Landsat MSS数据5景(78 m×78 m);1998年Landsat TM数据5景(30 m×30 m);2010年环境星CCD数据9景(32 m×32 m)。通过ENVI软件的预处理,在ARCGIS软件平台上以预先划定的图斑为基础,采用目视解译法首先得到1998年土地利用数据。以1998年数据为基础,利用历史土地利用资料图、google earth影像和现场踏勘校正等方式分别获取1978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经过不同来源影像解译结果以及现场调查,对解译结果进行校对,最终生成1978、1998、2010 年土地利用图形和属性数据库。
水土保持措施数据由黄河水利委员会上中游管理局提供。1996、2003、2011年措施量数据源自对合水县1996~2011年的调研数据,1978年因无合水县详细统计数据,在马莲河流域措施统计数据基础上,利用1996年合水川流域措施量占马莲河总量的比例框算而来。
1) 时间序列与距平动态。将水文年鉴中获取的逐年径流量除以流域面积得到年径流深(mm),计算年降雨量和径流深多年平均值
2) 变化趋势及突变点。降雨、径流量变化趋势和突变点分析采用Mann-Kendall法[7,19,20]和Pettitt非参数统计法[6,20]。
3) 双累计曲线。双累计曲线是“水文法”中研究降雨-径流关系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常用的理论方法,具体制作方法与解读详见文献[21]。
合水川流域48 a来的年降雨量最大和最小值分别为811.2和338.15 mm,均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图2),均值为525 mm。70~90年代末,降雨量小于多年均值的年份较多,2000年后降雨量基本保持在525 mm左右,仅有2003年1个高值。1964~2011年该流域年径流深呈下降-上升-再下降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前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80~90年代末有所上升,2003年之后又出现下降趋势;其最大值达到59.52 mm,最小值为7.85 mm,均值为17.72 mm。合水川流域降雨量变动范围与已有研究中的黄河中游河-龙区间东南部流域类似,处于430~610 mm之间,但比河口-龙门间西北部流域降雨量320 mm要大。在时间动态上,合水川与河龙间大多支流70~90年代降雨低于多年平均值,而2000年后高于多年均值的变化特征有所不同[22]。合水川的径流多年均值,与河-龙区间南部流域(25 mm)类似,和北部流域的42.2 mm差异较大。合水川位于泾河东北部,其年降雨量和径流深同泾河北部流域类似,但比泾河西南和东南部受六盘山、子午岭山地影响较强的流域降雨、径流量要小得多。
图2 合水川流域年降雨量和径流深变化
Fig.2 Variation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depth in the Heshuichuan Basin
从该流域降雨和径流的距平值变化动态可见(图3a),不同时段二者变化动态存在一定差异。1964~2003年间降雨-径流变化趋势大体一致,说明在此期间降雨对径流的控制作用较强。2004~2011年,特别是2006年之后降雨、径流出现了分异趋势,降雨偏丰而径流趋于减少,降雨-径流关系出现新的变化特征。为进一步分析不同时段的降雨和径流变化趋势,依据径流突变年份和距平动态特征,对1964~1978、1979~2003、2004~2011这3个时段降雨量和径流深进行Mann-Kendall检验(表1)。结果表明,年降雨量第一个时段内Z值(上升、下降趋势)为负,表现出不显著的下降趋势,后两个时段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其中1964~1978年(Z=-1.09,P=0.86)(P为显著性水平),年变率β为-6.13 mm/a;1979~2003、2004~2011年变率分别达3.08和4.63 mm/a。年径流除1979~2003年呈略微上升趋势外,其它时段均呈下降趋势。3个时段中2004~2011年的降雨和径流变化趋势相反,径流在3个时段的年变率都小于降雨。
图3 合水川流域1964~2011年年降雨量和径流深跃变时间与距平动态(右图中跃变曲线的绝对值最值点表示跃变点)
Fig.3 The anomalies (a) and turning points (b)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depth in the Heshuichuan Basin during 1964-2011
表1 合水川流域年降雨量和径流深变化趋势的Mann-Kendall检验结果
Table 1 Changing trend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detected by Mann-Kendall test in the Heshuichuan Basin
| 时间段 | Z | Ρ | β(mm/a) | |||
|---|---|---|---|---|---|---|
| 降雨 | 径流 | 降雨 | 径流 | 降雨 | 径流 | |
| 1964~1978 | -1.09 | -1.09 | 0.86 | 0.86 | -6.13 | -0.59 |
| 1979~2003 | 0.77 | 0.30 | 0.22 | 0.38 | 3.08 | 0.06 |
| 2004~2011 | 1.11 | -0.10 | 0.13 | 0.50 | 4.63 | -0.18 |
| 1964~2011 | -0.04 | -0.93 | 0.52 | 0.77 | -0.04 | -0.10 |
年降雨量和径流深的突变点反映了其趋势发生骤然变化的年份,用Pettitt法分析表明(图3b),2000年是降雨量的突变点(p=0.65),1978年是径流下降的突变点(p=0.57)。合水川径流突变点与河-龙间西北部、南部和黄河以东大部分子流域径流跃变时间(1978~1985年)接近,但比无定河、朱家川为主的中西部流域突变时间(1970~1973年)要晚[6,22];比泾、渭河流域突变点(2000、1992年)早的多。
该流域在1964~2011年间降雨量和径流深的Mann-Kendall检验(表1)表明,二者变化趋势一致均呈下降趋势,但速率不同,降雨的下降速率(-0.04 mm/a)远小于径流下降速率(-0.10 mm/a)。该流域径流年变率与河龙区间以延河为主的西南部流域类似(-0.2~-0.031 mm/a),更与它所在的泾河水系北部流域的变化趋势一致(0.05~0.1 mm/a),但和位于河龙间西北部的秃尾河等下降程度较大的流域存在差异[6],也比泾河水系西南部流域下降趋势(变率0.2 mm/a)缓慢。由此可见,合水川年径流变化趋势和与其地理位置较为接近、流域面积差异相对较小的马莲河流域一致[23],而与泾、渭河干流[9]以及河-龙区间干流的变化趋势相差较大[6],说明小流域降雨、径流变化趋势受流域地理位置和面积大小差异影响明显。
合水川流域降雨-径流双累积曲线(图4a),将1964~1978年降雨-径流关系作为天然时期,其趋势线作为理论曲线,发现1978年后双累积曲线向下偏离了理论曲线,累计径流深比理论值要低,而且差距不断扩大,表明从1978年起,降雨对径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径流形成过程是降雨与流域内地表水文地质及植被覆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双累积曲线中的累计径流和降雨曲线出现分离,说明自1978年以来,该流域内下垫面情况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图4 合水川流域不同时段年降雨-径流双累积曲线(a)及其相关关系(b)(a.降雨-径流关系双累积曲线; b.不同时段降雨-径流相关关系)
Fig.4 Double mass curve (a)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b) of the Heshuichuan Basin in different periods
为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不同时段年降雨-径流关系,针对降雨和径流变化的3个时段,做出了降雨-径流关系(图4b)。相关性分析表明,1964~1978年合水川流域降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贡献率约75%;1979~2003年趋势线明显的下偏,降雨量对径流变化的影响贡献率为56%;2004~2011年降雨对径流的贡献率仅有2%。综合而言,合水川流域不同时段降雨-径流关系不尽相同,1978年以前降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较大,1979年以后降雨对径流变化的控制性作用下降,尤其是2004~2011年间,降雨-径流关系呈现出分异的趋势。
土地利用变化、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建设等是导致黄河诸流域下垫面变化的主要人类活动因素[9,24]。这些也是揭示人类活动对合水川流域不同时段降雨-径流关系影响的重要线索。合水川流域处于子午岭西麓,为天然次生林区。1964~1978年流域降雨-径流关系一致性较好,符合该区降雨-径流关系的自然状态。对1978年以来该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表2)统计发现,1978年流域内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占90%以上,林地面积较大。由于20世纪70年代是马莲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梯田、淤地坝、禁封等)开始建设的第一阶段[5],流域下垫面变化程度相对较小(表3),降雨对径流的贡献率较大。1978~2003年人类活动对径流贡献率有所上升,从合水川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来看,该时期流域土地覆被以林地为主,流域内林草面积也有所增加(表2)对径流有一定的削减作用[25]。另外,水保工程面积有所增加,会影响径流产生量,这与高旭彪[23]对马莲河流域不同水保措施数量对径流的影响量为63.8%的结果相符。2004~2011年,合水川流域降雨对径流的贡献率极小,2010年与1998年相比,该流域耕地面积下降了13.4%,林地面积增加了36.3%,高覆盖草地面增加了约11%,林草植被面积大幅增加使径流的形成过程遭到层层拦截和削减。再者,本阶段水保工程措施面积大幅增加,尤其是突出坝系为重点,坝地使其控制区以上的径流被拦蓄,从而改变流域内水量平衡,减少流域产流量,另外流域大量机修梯田把坡式梯田改成水平梯田,梯田质量提高且面积增加达到330.16 km2,水土流失得到治理的同时造成径流减少。2010年马莲河流域坝地对径流的影响达到84.4%,比1996年以前的33.3%大得多[23],本文结论与之相同。因此,这一阶段径流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和林草植被、淤地坝、梯田等水土保持措施建设有关。
表2 合水川流域1978、1998、2010年土地利用分类统计
Table 2 Land use in the Heshuichuan Basin in 1978, 1998 and 2010
| 地类 | 1978年 | 1998年 | 2010年 | ||||
|---|---|---|---|---|---|---|---|
| 面积(km2) | 比例(%) | 面积(km2) | 比例(%) | 面积(km2) | 比例(%) | ||
| 01耕地 | 178.88 | 22.03 | 178.19 | 21.95 | 154.31 | 19.01 | |
| 02林地 | 326.56 | 40.22 | 297.94 | 36.70 | 406.13 | 50.02 | |
| 03草地 | 高覆盖 | 102.94 | 12.68 | 85 | 10.47 | 177 | 21.80 |
| 中覆盖 | 203 | 25.00 | 249.56 | 30.74 | 71.56 | 8.81 | |
| 低覆盖 | 0 | 0 | 0 | 0 | 1.69 | 0.21 | |
| 04 水域 | 0.13 | 0.02 | 0.13 | 0.02 | 0.13 | 0.02 | |
| 05建设用地 | 0.38 | 0.05 | 1.05 | 0.13 | 1.06 | 0.13 | |
表3 合水川流域不同阶段水保工程措施面积
Table 3 Amount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ountmeasures in Heshuichuan Basin during different stage
| 年份 | 梯田(km2) | 坝地(km2) | 禁封治理(km2) |
|---|---|---|---|
| 1978 | 60.91 | 0.31 | 8.12 |
| 1996 | 217.28 | 0.98 | 42.00 |
| 2003 | 283.65 | 2.55 | 45.30 |
| 2011 | 330.16 | 11.29 | 95.30 |
本文对合水川流域48 a的降雨量、径流深变化特征、趋势、相互关系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泾河内小流域的径流变化特征及其与黄河中游已有研究成果的异同。
1) 合水川流域1964~2011年降雨量在20世纪60年代波动较大,出现了48 a来的最大和最小值,70~90年代末呈平缓的波动态势,2000年出现突变并稳定在525 mm左右。年径流深总体上呈下降-上升-再下降趋势,突变年份为 1978年。合水川位于泾河东北部,受空间地理位置影响,其年降雨量和径流深同泾河北部、东北部流域类似,但和泾河西南、东南部受六盘山与子午岭山地影响较强的其他流域相比降雨、径流量要小的多;其突变年份与河-龙间西北部、南部和黄河以东大部分流域接近,但比河-龙间中西部流域要晚,比泾、渭河突变时年份要早。
2) 合水川流域不同时段降雨-径流趋势变化存在差异,1964~2000年二者变化趋势一致,2004~2011年,特别是2006年后降雨-径流出现分异趋势。受流域空间地理位置影响,合水川流域降雨-径流变化特征与河-龙区间南部西南部流域、泾河东北部流域类似,与黄河中游其他流域差异较大;受流域大小差异的影响,合水川流域年降雨、径流变化趋势仅与马莲河流域类似,与泾河、渭河以及河龙区间差异较大。受多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不同地理位置和面积大小的流域,其降雨-径流变化特征差异较大。
3) 径流形成过程是降雨与流域内地表水文地质及植被覆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1978年以前人类活动对合水川下垫面干扰较少,降雨-径流关系处于自然状态,降雨对径流变化贡献率达75%;1979年后降雨对径流变化的控制作用下降,尤其是2004~2011年降雨对径流的贡献率仅为2%。此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与1979年后梯田、骨干坝和淤地坝等水土保持工程的修建、植被覆盖增加等人类活动有关,土地利用变化和水保工程的修建从入渗、产汇流等方面改变了流域水文过程。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 [1] |
渭河上游天然径流变化及其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贡献量 [J].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06.06.016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渭河上游入陕西境内的水量不断减少,90年代天然径流量仅为60年代的60%。分析天然径流与降水的相关关系,对降水与非降水因素对径流减少的贡献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降水与非降水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渭河上游径流量不断减少,且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非降水因素的贡献率逐渐增强,成为影响渭河上游天然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因素。分析天然径流量与气温的相关关系,两者的相关系数在0.47以上,采用假设法,将气温从非降水因素中提取出来,进一步分析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80年代以前,以自然因素影响为主,80年代以后,以人为因素影响为主,且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在逐渐增强,其原因在于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导致径流减少。
Change of nature runoff and convertion of the natural and artifical factors to the upper research of Wei River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06.06.016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渭河上游入陕西境内的水量不断减少,90年代天然径流量仅为60年代的60%。分析天然径流与降水的相关关系,对降水与非降水因素对径流减少的贡献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降水与非降水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渭河上游径流量不断减少,且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非降水因素的贡献率逐渐增强,成为影响渭河上游天然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因素。分析天然径流量与气温的相关关系,两者的相关系数在0.47以上,采用假设法,将气温从非降水因素中提取出来,进一步分析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80年代以前,以自然因素影响为主,80年代以后,以人为因素影响为主,且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在逐渐增强,其原因在于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导致径流减少。
|
| [2] |
1766~1911 年黄河中游汛期水情变化特征研究 [J].Hydrological changing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uanghe River during flood seasons of 1766-1911 . |
| [3] |
黄河流域近50 年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J].
<p>本文简要分析了黄河流域降水空间分布规律,用非参数检验方法(Mann-Kendall法)对流域内77个气象站近50年的降水资料进行了年月降水序列趋势检验,并用线性回归方法与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年降水序列,有65个气象台站呈现下降趋势,典型月(包括1月、4月、7月、10月)中4月、7月和10月对年降水下降趋势贡献较大,但其趋势空间分布情况存在差异。对于所有月降水序列,全年4<sup>5</sup>月以及7<sup>1</sup>2月降水呈现下降趋势。而其趋势空间分布,黄河上游北纬35°以南地区除7<sup>9</sup>月外其余月份降水呈现增长趋势。渭河上游及呼和浩特地区降水趋势随月份时有变化,流域内其他地区降水则呈减少趋势。对比两种方法,Mann-Kendall方法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的检验结果中无变化趋势气象站数明显多于线性回归方法,且后者估计出的趋势变化幅度略大于Mann-Kendall方法所估计出的结果。</p>
Long-term trend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during the past 50 years .
<p>本文简要分析了黄河流域降水空间分布规律,用非参数检验方法(Mann-Kendall法)对流域内77个气象站近50年的降水资料进行了年月降水序列趋势检验,并用线性回归方法与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年降水序列,有65个气象台站呈现下降趋势,典型月(包括1月、4月、7月、10月)中4月、7月和10月对年降水下降趋势贡献较大,但其趋势空间分布情况存在差异。对于所有月降水序列,全年4<sup>5</sup>月以及7<sup>1</sup>2月降水呈现下降趋势。而其趋势空间分布,黄河上游北纬35°以南地区除7<sup>9</sup>月外其余月份降水呈现增长趋势。渭河上游及呼和浩特地区降水趋势随月份时有变化,流域内其他地区降水则呈减少趋势。对比两种方法,Mann-Kendall方法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的检验结果中无变化趋势气象站数明显多于线性回归方法,且后者估计出的趋势变化幅度略大于Mann-Kendall方法所估计出的结果。</p>
|
| [4] |
基于径流分类的流域降雨-径流过程动态神经网络建模 [J].Rainfall-Runoff Simulation based on runoff classification using dynamic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 |
| [5] |
人类活动对泾河流域径流时空变化的影响 [J].
以泾河流域内14个水文站和 189个雨量站的水文序列数据(1966-2005)为基础,分析了泾河流域径流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评估了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径流呈明显的 减少趋势,尤其是2000年后减少趋势极为显著;各子流域间径流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以干流杨家坪以上及雨落坪、杨家坪至张家山区间各子流域的径流系 列减少趋势较显著,而支流马莲河流域减少趋势不显著。受人类活动剧烈程度的影响,径流突变也存在明显时空差异,杨家坪测站分别在1970、1990和 1998年左右发生了三次突变,张家山测站仅在1998年发生一次突变,而雨落坪测站无突变发生。从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评估看,1971-1980、 1981-1990和1991-2000三个年段的降水减少是径流减少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次之;但在2001-2005年段,人类活动超过降水成为最主 导的影响因素,其贡献率大于76%。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runoff of Jinghe Basin,Northwest China .
以泾河流域内14个水文站和 189个雨量站的水文序列数据(1966-2005)为基础,分析了泾河流域径流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评估了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径流呈明显的 减少趋势,尤其是2000年后减少趋势极为显著;各子流域间径流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以干流杨家坪以上及雨落坪、杨家坪至张家山区间各子流域的径流系 列减少趋势较显著,而支流马莲河流域减少趋势不显著。受人类活动剧烈程度的影响,径流突变也存在明显时空差异,杨家坪测站分别在1970、1990和 1998年左右发生了三次突变,张家山测站仅在1998年发生一次突变,而雨落坪测站无突变发生。从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评估看,1971-1980、 1981-1990和1991-2000三个年段的降水减少是径流减少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次之;但在2001-2005年段,人类活动超过降水成为最主 导的影响因素,其贡献率大于76%。
|
| [6] |
黄河中游地区年径流对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响应分析 [J].
以黄河中游河龙区间为研究区,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为背景,采用非参数统计法,基于区内38个水文站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水文数据,分析流域年径流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响应的时空变异特征,估算影响因素贡献率。结果表明:其中29条流域年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变率为0.172.61 mm/a;28条流域年径流量具有显著跃变时间,无定河流域各水文站跃变时间多在1970—1973年间,其余则多为1978—1985年,最晚为1994年;在5%、50%和95%的发生频率上,跃变前后时段年径流量减少幅度以30%60%普遍,最大分别为73.2%、63.5%和69.7%;河龙区间整体呈显著减少趋势,变率为0.79 mm/a,跃变时间发生在1979年,3个频率上的减少幅度分别为46.5%、42.4%和24.1%。估算的11条流域中有9条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等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减少影响程度超过50%。水土保持措施面积的增加,尤其淤地坝等水利水保工程措施的持续修建,对区域地表径流变化具有明显影响。
Tempo-spatially responses of the annual streamflow to LUCC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Yellow River, China .
以黄河中游河龙区间为研究区,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为背景,采用非参数统计法,基于区内38个水文站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水文数据,分析流域年径流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响应的时空变异特征,估算影响因素贡献率。结果表明:其中29条流域年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变率为0.172.61 mm/a;28条流域年径流量具有显著跃变时间,无定河流域各水文站跃变时间多在1970—1973年间,其余则多为1978—1985年,最晚为1994年;在5%、50%和95%的发生频率上,跃变前后时段年径流量减少幅度以30%60%普遍,最大分别为73.2%、63.5%和69.7%;河龙区间整体呈显著减少趋势,变率为0.79 mm/a,跃变时间发生在1979年,3个频率上的减少幅度分别为46.5%、42.4%和24.1%。估算的11条流域中有9条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等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减少影响程度超过50%。水土保持措施面积的增加,尤其淤地坝等水利水保工程措施的持续修建,对区域地表径流变化具有明显影响。
|
| [7] |
黄河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来水来沙变化及其对水利水保措施的响应 [J].
采用现代统计学中的变点分析法、历时曲线法和双累积曲线法对黄河中游河口镇到龙门区间1952-2000年降水、径流和泥沙量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河龙区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34.5mm,径流量53.3×108 m3,输沙量7.2×108 t.上世纪50年代以来,区间面平均降雨量并未发生显著的趋势性变化,而径流和输沙量均发生了显著性趋势性减少,但在这种趋势性减少过程中,上世纪90年代则表现出微弱增加.与前期相比,在消除降雨量影响后,区间径流量降低幅度一般在20%-30%,而输沙量在低频率部分(相当于汛期)减小幅度达40%,高频部分(相当于非汛期)有所增加.根据建立的区间面平均降雨量与径流量及输沙量关系分析,黄河河龙区间因人类活动的直接作用使区间径流量年均减少18.8×108 m3,输沙量年均减少3.7×108 t.与前期相比,区域水土保持措施是区间径流和泥沙减少的主要驱动力.
Impact of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on runoff and sediment in Hekou-Longmen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
采用现代统计学中的变点分析法、历时曲线法和双累积曲线法对黄河中游河口镇到龙门区间1952-2000年降水、径流和泥沙量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河龙区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34.5mm,径流量53.3×108 m3,输沙量7.2×108 t.上世纪50年代以来,区间面平均降雨量并未发生显著的趋势性变化,而径流和输沙量均发生了显著性趋势性减少,但在这种趋势性减少过程中,上世纪90年代则表现出微弱增加.与前期相比,在消除降雨量影响后,区间径流量降低幅度一般在20%-30%,而输沙量在低频率部分(相当于汛期)减小幅度达40%,高频部分(相当于非汛期)有所增加.根据建立的区间面平均降雨量与径流量及输沙量关系分析,黄河河龙区间因人类活动的直接作用使区间径流量年均减少18.8×108 m3,输沙量年均减少3.7×108 t.与前期相比,区域水土保持措施是区间径流和泥沙减少的主要驱动力.
|
| [8] |
黄河中游水文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J].
黄河中游水资源匮乏,分析水文要素变化趋势对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流域地貌特征及水文站控制情况,将黄河中游划分为3个区间,分别为:河-龙区间、龙-三区间和三-花区间,采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与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检验了各区间年径流量的历史变化趋势。采用设定情景与水文模拟相结合的途径,评估了不同区间河川径流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根据1950-2005年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中游干流控制站实测径流量与区间径流量均具有显著的减少趋势。若气温升高1℃,年径流量将减少3.7%~6.6%;河川径流对降水变化更为敏感,若降水减少10%,河川径流量将减少17%~22%;近些年黄河中游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是河川径流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Variation trends of runoffs in the Middl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
黄河中游水资源匮乏,分析水文要素变化趋势对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流域地貌特征及水文站控制情况,将黄河中游划分为3个区间,分别为:河-龙区间、龙-三区间和三-花区间,采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与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检验了各区间年径流量的历史变化趋势。采用设定情景与水文模拟相结合的途径,评估了不同区间河川径流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根据1950-2005年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中游干流控制站实测径流量与区间径流量均具有显著的减少趋势。若气温升高1℃,年径流量将减少3.7%~6.6%;河川径流对降水变化更为敏感,若降水减少10%,河川径流量将减少17%~22%;近些年黄河中游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是河川径流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
| [9] |
泾河流域近50 年来的径流时空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J].
利用近50 a的实测数据,分析了泾河流域的径流时空变化规律和主要驱动因子。研究表明:年降水量和径流深的空间分布均呈现从南到北的明显减少趋势,并在上游山区出现 高值区。流域径流总量自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显著减少,由50.1 mm减到22.3 mm,但各区域的变化很不均匀,其中西部、西南和东南的子流域径流大量减少,可达17.5 mm/10 a;北部和东北则减少不明显,最大减少率仅为1.3 mm/10 a。降水量变化曾是径流减少的重要原因,但20世纪90年代后实施的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在2000年后已经成为引起径流减少的最主要原因。
Spation-temporal variance of annual runoff in Jinghe River basin of Northwest China in past 50 Years and its main causes .
利用近50 a的实测数据,分析了泾河流域的径流时空变化规律和主要驱动因子。研究表明:年降水量和径流深的空间分布均呈现从南到北的明显减少趋势,并在上游山区出现 高值区。流域径流总量自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显著减少,由50.1 mm减到22.3 mm,但各区域的变化很不均匀,其中西部、西南和东南的子流域径流大量减少,可达17.5 mm/10 a;北部和东北则减少不明显,最大减少率仅为1.3 mm/10 a。降水量变化曾是径流减少的重要原因,但20世纪90年代后实施的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在2000年后已经成为引起径流减少的最主要原因。
|
| [10] |
Hydrological responses to conservation practices in a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J].https://doi.org/10.1002/hyp.1454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Since the late 1950s a series of soil conservation practices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the Loess Plateau. It is important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these practices on hydrology at the catchment scale. The Jialuhe River catchment, a tributary of the Yellow River, with a drainage area of 1117 km2 in the Loess Plateau, was chosen to investigate the hydrological responses to conservation practices. Parametric and non-parametric Mann-Kendall tests were utilized to detect trends in hydrological variables or their residuals.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ecipitation and hydrological variables were developed to remove the impact of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Significant linear decreasing trends in annual surface runoff and baseflow were identified during the treated period from 1967 to 1989, and the rate of reduction was 1.30 and 0.48 mm/year, respectively. As result, mean annual surface runoff and baseflow decreased by 32% over the period of 1967 to 1989. Seasonal runoff also decreased during the treated period with the greatest reduction occurring in summer and the smallest reduction in winter. The response of high and low daily flow to conservation practices was greater than average flows.
|
| [11] |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conservation measures on stream flow regime in catchments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J].
|
| [12] |
黄河干流实际来水量不断减少的成因分析 [J].
<p>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干流实际来水量不断减少,较以往平均来水减少幅度达到了20%~65%不等,黄河下游连年断流。本文基于气候变化 (如降水量变化),人类活动 (如国民经济用水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 (如土地利用的变化) 等方面变化特点;根据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的近50年来观测资料,定量地分析黄河干流实际来水量不断减少的数量及其减少的原因。</p>
Causal analysis on actual water reduction in the mainstream of the Yellow River .
<p>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干流实际来水量不断减少,较以往平均来水减少幅度达到了20%~65%不等,黄河下游连年断流。本文基于气候变化 (如降水量变化),人类活动 (如国民经济用水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 (如土地利用的变化) 等方面变化特点;根据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的近50年来观测资料,定量地分析黄河干流实际来水量不断减少的数量及其减少的原因。</p>
|
| [13] |
气候变化对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影响研究综述 [J].
<p>以全球变暖为主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世界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气候变化对水循环与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的发展历程,着重论述了目前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重点研究领域:水循环要素变化的检测与归因分析、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与水资源影响的定量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水循环与水资源的演变趋势预估、气候变化对极端水文事件的影响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水资源适应性管理策略;并介绍了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中的气候变化情景、水文模拟及陆-气模型耦合等重要技术手段。最后,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p>
Studies for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
<p>以全球变暖为主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世界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气候变化对水循环与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的发展历程,着重论述了目前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重点研究领域:水循环要素变化的检测与归因分析、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与水资源影响的定量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水循环与水资源的演变趋势预估、气候变化对极端水文事件的影响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水资源适应性管理策略;并介绍了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中的气候变化情景、水文模拟及陆-气模型耦合等重要技术手段。最后,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p>
|
| [14] |
|
| [15] |
黄河上游径流量演变特征及成因研究 [J].
利用黄河上游唐乃亥水文站 1956年~1994年各月平均径流量资料,对其自身的变化规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月平均径流量具有很好的持续性,尤其是冬半年,其显著落 后自相关可达6~8个月以上,即从秋季到次年初夏,转折期在8月~9月。近40年来,黄河上游流量经历了由小-大-小的演变过程,年径流量表现出较明显的 7年周期,而秋季流量呈14年振荡。就径流各级别出现的概率而言,枯水年占41%,异常年份达2/3。夏秋季高原降水量对同期及落后半年之内的径流有显著 贡献。前期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及大气环流特征对夏秋流量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性。
A Sutdy on the Feature and Cause of Runoff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Yellow River .
利用黄河上游唐乃亥水文站 1956年~1994年各月平均径流量资料,对其自身的变化规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月平均径流量具有很好的持续性,尤其是冬半年,其显著落 后自相关可达6~8个月以上,即从秋季到次年初夏,转折期在8月~9月。近40年来,黄河上游流量经历了由小-大-小的演变过程,年径流量表现出较明显的 7年周期,而秋季流量呈14年振荡。就径流各级别出现的概率而言,枯水年占41%,异常年份达2/3。夏秋季高原降水量对同期及落后半年之内的径流有显著 贡献。前期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及大气环流特征对夏秋流量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性。
|
| [16] |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1997~2007 年的水沙变化趋势及其成因 [J].Trend of Sediment Yield in the Coarser Sediment-producing Area in the Middle Yellow River Basin in the Period 1997-2007 and the Formative Cause . |
| [17] |
渭河流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 [J].
以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渭河为研究对象,根据渭河流域华县水文站1958—2011 年径流资料,采用Mann—Kendall 趋势检验、Pettitt 非参数统计和双累积曲线法分析径流序列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点,同时采用水量平衡法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华县水文站径流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标准正态统计变量< -2.23),年均递减系数为0.86 mm/ a;2)径流量自1994 年呈显著性减少趋势,据此将径流序列划分为2 个阶段,即基准期1958—1994 年和变化期1995—2011 年;3)变化期较基准期在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径流量分别下降64.6%、41.3%和45.5%,枯水年流量下降趋势最为明显;4)华县站以上控制区内降雨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49.0%和51.0%,气候变化对渭河径流量的影响主要是由降水量的减少引起的。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y on streamflow in the Wei River Basin .
以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渭河为研究对象,根据渭河流域华县水文站1958—2011 年径流资料,采用Mann—Kendall 趋势检验、Pettitt 非参数统计和双累积曲线法分析径流序列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点,同时采用水量平衡法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华县水文站径流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标准正态统计变量< -2.23),年均递减系数为0.86 mm/ a;2)径流量自1994 年呈显著性减少趋势,据此将径流序列划分为2 个阶段,即基准期1958—1994 年和变化期1995—2011 年;3)变化期较基准期在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径流量分别下降64.6%、41.3%和45.5%,枯水年流量下降趋势最为明显;4)华县站以上控制区内降雨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49.0%和51.0%,气候变化对渭河径流量的影响主要是由降水量的减少引起的。
|
| [18] |
渭河径流对LUCC和气候波动的响应研究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08.07.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40年来渭河流域降水量和产流量持续下降,20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年均降水量减少 了14.86%,年均径流深减少了42.4%。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的研究表明:气候波动对年均流量变化的贡献率约为85%,LUCC对年均流量变 化的贡献率约为15%;非汛期流量的变化,气候波动的贡献率约为70%,LUCC的贡献率约为30%。
Response of the Weihe River runoff to LUCC and climate fluctuations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08.07.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40年来渭河流域降水量和产流量持续下降,20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年均降水量减少 了14.86%,年均径流深减少了42.4%。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的研究表明:气候波动对年均流量变化的贡献率约为85%,LUCC对年均流量变 化的贡献率约为15%;非汛期流量的变化,气候波动的贡献率约为70%,LUCC的贡献率约为30%。
|
| [19] |
双累积曲线方法理论及在水文气象领域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852.2010.04.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水文气象要素一致性及其长期演变趋势研究中,双积累曲线(DMC)方法以简单、直观、实用而被广泛应用。近30年来我国学者应用该方法分析水土保持措施、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沙效应取得了良好效果。双累积曲线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分析两个要素(或变量)应具有正比关系。故在应用时要注意分析的要素应该具有相同物理成因或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参考变量应该是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自然变化的正确值,特别是在河流水沙分析中,降雨量需用具有代表性的面平均降雨量。
Theory of double mass curves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hydrology and meteorology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852.2010.04.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水文气象要素一致性及其长期演变趋势研究中,双积累曲线(DMC)方法以简单、直观、实用而被广泛应用。近30年来我国学者应用该方法分析水土保持措施、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沙效应取得了良好效果。双累积曲线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分析两个要素(或变量)应具有正比关系。故在应用时要注意分析的要素应该具有相同物理成因或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参考变量应该是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自然变化的正确值,特别是在河流水沙分析中,降雨量需用具有代表性的面平均降雨量。
|
| [20] |
三江平原挠力河上游径流演变趋势及其驱动因素 [J].
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三江平原挠力河上游径流在1956~2002年间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径流在1966年发生突变,将流域径流分为1956~1966年和1967~2002年两个阶段。应用统计方法分析气候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影响并借助IHACRES模型将影响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阶段,气候要素是导致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在第二阶段,人类活动为主要原因,并且31%的年份径流较基准期减少50%以上,25%的年份径流较基准期减少30%~50%,25%的年份径流较基准期减少10%~30%。
Tendency and driving forces of runoff changes for upper stream of naoil river in the Sanjiang Plain .
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三江平原挠力河上游径流在1956~2002年间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径流在1966年发生突变,将流域径流分为1956~1966年和1967~2002年两个阶段。应用统计方法分析气候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影响并借助IHACRES模型将影响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阶段,气候要素是导致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在第二阶段,人类活动为主要原因,并且31%的年份径流较基准期减少50%以上,25%的年份径流较基准期减少30%~50%,25%的年份径流较基准期减少10%~30%。
|
| [21] |
|
| [22] |
河口镇-龙门区间主要支流水沙突变年代划分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11.03.007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利用Pettitt检定法,把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以及初步消除降水影响的径流系数和产沙 系数作为指标,以年和汛期为尺度,综合判定了黄河河口镇—龙门区间各主要支流的水沙突变点。结果表明:①采用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等资料,通过 Pettitt检定的方法可以初步找出河龙区间主要支流水沙突变点,采用消除降水影响后的径流系数和产沙系数来综合判断突变点更符合各支流治理的实际情 况;②河龙区间各主要支流水沙突变点出现时间不尽相同,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分别有12条、7条和1条发生突变,仅清涧河流域未发生突 变,最早发生突变的是延河流域,其次是无定河流域,突变点出现最晚的是窟野河流域。
River training and equilibrium sediment transport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379.2011.03.007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利用Pettitt检定法,把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以及初步消除降水影响的径流系数和产沙 系数作为指标,以年和汛期为尺度,综合判定了黄河河口镇—龙门区间各主要支流的水沙突变点。结果表明:①采用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等资料,通过 Pettitt检定的方法可以初步找出河龙区间主要支流水沙突变点,采用消除降水影响后的径流系数和产沙系数来综合判断突变点更符合各支流治理的实际情 况;②河龙区间各主要支流水沙突变点出现时间不尽相同,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分别有12条、7条和1条发生突变,仅清涧河流域未发生突 变,最早发生突变的是延河流域,其次是无定河流域,突变点出现最晚的是窟野河流域。
|
| [23] |
多沙粗沙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组合对径流影响分析 [J].https://doi.org/10.3969/j.issn.0559-9342.2007.10.006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在对多沙粗沙区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措施组合的调查、评价的基础 上,分析了《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中皇甫川、三川河和马莲河3条支流不同措施组合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措施规划实施后,对径流的影响在 枯水年分别为3278万m3和2159万m3,占河龙区间多年平均实测径流量的20.9%,若是丰水年或平水年将分别占到58.8%和38.9%.可见, 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 combinations on the runoff in sandy areas .https://doi.org/10.3969/j.issn.0559-9342.2007.10.006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在对多沙粗沙区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措施组合的调查、评价的基础 上,分析了《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中皇甫川、三川河和马莲河3条支流不同措施组合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措施规划实施后,对径流的影响在 枯水年分别为3278万m3和2159万m3,占河龙区间多年平均实测径流量的20.9%,若是丰水年或平水年将分别占到58.8%和38.9%.可见, 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
|
| [24] |
2000~2010 年陕北地区植被NDVI 时空变化及其与区域气候的关系 [J].
<p>采用相关关系分析、空间统计分析和叠置分析,研究陕北地区2000~2010 年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从温度和降水2 个方面分析植被NDVI变化与区域气候的关系。研究表明,该地区植被NDVI经历了从相对快速增长到小幅波动,再到平稳增长3 个阶段。其中,陕北中东部区域植被覆盖增加显著,北部变化不大,南部略微下降。同期该区域气候干热化趋势有所改善,植被覆盖变化与区域气候相关性不高,气候对植被覆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植被生长期年内韵律的控制方面。</p>
Spatio-temporal change of vegetation NDVI and its relations with regional climate in Northern Shanxi province in 2000-2010 .
<p>采用相关关系分析、空间统计分析和叠置分析,研究陕北地区2000~2010 年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从温度和降水2 个方面分析植被NDVI变化与区域气候的关系。研究表明,该地区植被NDVI经历了从相对快速增长到小幅波动,再到平稳增长3 个阶段。其中,陕北中东部区域植被覆盖增加显著,北部变化不大,南部略微下降。同期该区域气候干热化趋势有所改善,植被覆盖变化与区域气候相关性不高,气候对植被覆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植被生长期年内韵律的控制方面。</p>
|
| [25] |
黄土坡面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减流减沙效益研究 [J].
<p>在延安燕沟流域退耕黄土坡面, 根据植被状况建立不同植被恢复阶段(耕地、草地、灌木地、林地)径流小区, 分析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后,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减流减沙效益。结果表明, 与坡耕地相比, 各小区的减流减沙效益为:林地>灌木地>草地, 草地和灌木地的减沙效益大于减流效益。对比草地和灌木地刈割前后的产流产沙量, 可以看出, 草地和灌木的减流效益有80%以上是由于地表枯落物及根系拦蓄径流造成, 刈割后产沙量有明显增加, 表明处于植被演替初级阶段的近地表层生态功能仍然比较脆弱, 仍需进行封育保护。</p>
Runoff and sediment reductions in the difference stage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a loess slope .
<p>在延安燕沟流域退耕黄土坡面, 根据植被状况建立不同植被恢复阶段(耕地、草地、灌木地、林地)径流小区, 分析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后,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减流减沙效益。结果表明, 与坡耕地相比, 各小区的减流减沙效益为:林地>灌木地>草地, 草地和灌木地的减沙效益大于减流效益。对比草地和灌木地刈割前后的产流产沙量, 可以看出, 草地和灌木的减流效益有80%以上是由于地表枯落物及根系拦蓄径流造成, 刈割后产沙量有明显增加, 表明处于植被演替初级阶段的近地表层生态功能仍然比较脆弱, 仍需进行封育保护。</p>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