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F0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6)01-0090-09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14-11-29
修回日期: 2015-01-9
网络出版日期: 2016-01-20
版权声明: 2016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汝资(1988-),男,山东临沂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区域协调发展研究。E-mail:lirz390@163.com
展开
摘要
分析、界定资源型城市不同转型阶段内涵及特征,构建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阶段识别体系。引入具有隶属函数性质的分段函数模型,识别转型阶段、分析转型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转型效果均有所提升,总体进入基本转型阶段,经济转型特征最为明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落后。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差异显著,其中石油类城市转型较好,森工类、煤炭类城市转型较差,资源枯竭型城市较其他城市转型难度大;同时城市的资源依赖特征仍然突出。评价结果符合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实际情况。最后从中央政策、产业基础与空间区位、资源禀赋、地方财政等方面分析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特征成因,并提出了吉林省资源型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与路径。
关键词:
Abstract
The article defined the connotation of different transition stages and identification system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Jilin Province, then introduced Piecewise function method to identify the transition stage, and analyzed the character. The result showed tha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mproved well, and the transi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overall stepped into the fundamental stage. Among all indicators, economic transition effect was the best, but the infrastructure transition effect lagged behind. While the results differed obviously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the transition effect of oil cities was much better than forestry and coal cities, and the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were confronted with much more difficulties than other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 Meanwhile, the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were still prominent. In general, the results coincid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Jilin Province. Then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causes of the transition of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olicies, industrial base and spatial location, natural resources, local financial, etc. Finally, the study propos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outes and modes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Jilin Province. For example, the coal, metal, and oil cities can choose the transition routes such a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mode, dominant industry transition mode, and continuous industry mode, while the comprehensive and forestry cities may choose the turn direction routes such as sustainable resource dived mode.
Keywords: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1],其具有一般城市属性,是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对资源的依赖性强而导致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2,3],表现出资源型城市独特的周期性发展规律。资源型城市作为基础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地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资源逐步枯竭,城市经济衰退、失业和贫困人口增多、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集中显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受到广泛关注。
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分类[4,5]、发展困境分析[6,7]、城市转型路径选择[8-10]以及转型机制[11,12]等方面。2010年以来随着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一定效果,研究开始转向城市空间模式与规划响应[13,14]、产业发展[15,16]、城市竞争力[17]等。但对城市转型效果评价及其转型过程中的问题探讨等方面研究较少[18-20],特别是识别资源型城市转型阶段的指标体系和识别方法还不完善。在研究尺度方面,大多以全国层面或单一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为研究对象,而对于覆盖面广、类型全、问题典型的东北地区,特别是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研究相对较少。
吉林省作为中国传统老工业基地之一,资源型城市分布广、数量多,不仅具有资源型城市一般特征,更具有其特殊性。本文通过构建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阶段识别体系,评价2008~2012年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状况,识别其转型阶段,分析其转型特征、存在问题及其成因,为吉林省乃至全国资源型城市实现全面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撑。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本质是通过引导经济结构转型,降低城市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目标是使资源型城市恢复到普通城市平均水平,核心是带动民生转型、社会安定及资源环境改善。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不同转型阶段边界模糊,转型过程中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要素虽有交叉,但仍有先后主次之分,呈螺旋式上升趋势。
对于转型起步阶段,城市发展绝对依赖于主体资源,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均处于初始状态;初步转型阶段,城市发展对主体资源依赖依然明显,经济初步好转,社会功能结构尚需完善,资源环境条件尚恶劣;基本转型阶段,城市发展对主体资源依赖不大,经济增速较快,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初见成效,资源环境有所改善;成功转型阶段,城市发展对主体资源依赖甚少,产业结构合理,社会安定和谐,资源环境状态良好。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主要有煤炭、石油、金属、森工等类型,本文参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 [21]及《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22],共界定资源型城市(县、区)31个,其国土面积、人口、地方生产总值分别占吉林省70%、50.6%、49%。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空间分布规律性明显,东部地区以森工资源型城市为主,主要包括在敦化、安图、汪清、和龙、靖宇、抚松。而中部地区以煤炭资源型城市为主,主要包括在舒兰、蛟河、辉南、梅河口、辽源以及九台,同时也有金属资源型城市分布,主要包括磐石、桦甸及通化。而西部地区则以石油资源型城市为主,主要包括镇赉、大安、前郭、乾安、长岭。其他类型城市主要有白山、珲春为代表的综合资源型城市(图1)。
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能够反映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特征,其次要保证数据的可获取性。借鉴以往相关研究 [19,23],本文从非资源性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构建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阶段识别体系(表1)。
表1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阶段识别体系
Table 1 Identification system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transition in Jilin Province
| 总体目标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
| 资源型 城市转 型 | 非资源 性特征 | 非采掘业从业人员比重(%) |
| 非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 ||
| 经济发 展水平 | 人均GDP(元/人) | |
| GDP增长率(%) | ||
|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元/人) | ||
| 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元/人) | ||
| 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 | ||
| 社会发 展水平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 | |
| 科技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 ||
| 每千人拥有教师数(人/千人) | ||
| 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人/千人) | ||
| 基础设 施建设 |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km2/人) | |
|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 | ||
|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
| 环境污 染治理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
2.3.1 分指标转型阶段识别
2008年辽源、白山入选国家首批资源型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是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重要节点,因此选取同期各指标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参考标准来进行评价。综合12名专家及政府人员意见,确定各指标不同转型阶段划分依据,对于水平指标(如人均GDP等),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为成功转型,低10%为转型起步,介于二者之间为基本转型;对于速度指标(如GDP增长率等),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为成功转型,低2%为转型起步,介于二者之间为基本转型。
最后建立以隶属函数[24]为基础的分段函数形式,表达转型阶段与得分之间的隶属关系,选取五分制打分并采用黄金分割率方法,将指标得分赋值为1、3、5,分别表示转型起步、基本转型阶段、成功转型阶段。
水平指标:
速度指标:
式中,f(x)表示具体指标赋值,xij、Xi分别表示第j城市的第i指标值及2008年全国第i指标值。
2.3.2 分年度转型阶段识别
资源型城市转型阶段的识别,是各指标转型阶段的加权和,但为了区别于针对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本文参考余建辉等[20]指标处理方法,对指标采取均一化处理,据此计算综合得分。
式中,D表示转型得分,ki表示第i指标权重,取值为1,t表示具体年份,n为指标个数,其余变量含义同上。
综合专家意见,理论上按照百分制确定资源型城市分年度转型阶段,0~40分为转型起步阶段,41~55分为初步转型阶段,56~75为基本转型阶段,76~100分为成功转型阶段,并据此折算实际得分转型阶段识别标准,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对所有指标进行加权求和,满分为85分,将其按照百分制划分标准进行折算,如理论上0~40分为转型起步阶段,转换成实际得分则为85×40/100=34,即实际得分0~34分为转型起步阶段,以此类推(表2)。
表2 分年度转型阶段识别
Table 2 Identification of yearly transition stages
| 转型阶段 | 转型起步 阶段 | 初步转型 阶段 | 基本转型 阶段 | 成功转型 阶段 |
|---|---|---|---|---|
| 理论得分 | 0~40 | 41~55 | 56~75 | 76~100 |
| 实际得分 | 0~34 | 35~47 | 48~64 | 65~85 |
2.3.3 综合转型阶段识别
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引入变异系数作为判别综合转型阶段的参考标准。
式中,Cv表示变异系数,Dt为t年度综合得分,
为避免行政区划重叠,在保证资源型城市特殊性基础上,本文对相应的资源型城市类型进行整合,最终归为19个典型资源型城市(县、区),其中地级市包括白山市、松原市、辽源市,县级市(县)包括珲春市、集安市、大安市、镇赉县、敦化市、和龙市、汪清县、安图县、桦甸市、磐石市、九台市、舒兰市、蛟河市、辉南县,市辖区包括双阳区和二道江区。若无特殊说明,本文所涉及指标数据均来自吉林省各资源型城市相关单位《资源型城市转型情况调查表》问卷调查数据(其中2009年数据反馈不全,未统计在内),全国层面指标数据来自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25]。
总体来看,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均有所提升,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一定进展。2008年,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平均得分为44.8,到2012年达到59分,总体处于初步转型后期,并且十分接近于基本转型(表3)。
表3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阶段识别
Table 3 Transition stage identific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Jilin Province
| 类型 | 城市 | 2008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平均 | Cv (%) | 转型阶段 |
|---|---|---|---|---|---|---|---|---|
| 综合类 | 白山市* | 37 | 45 | 49 | 53 | 46 | 14.9 | 初步-基本** |
| 珲春市 | 39 | 49 | 63 | 65 | 54 | 22.7 | 基本转型 | |
| 集安市 | 51 | 53 | 61 | 63 | 57 | 10.3 | 基本转型 | |
| 石油类 | 松原市 | 47 | 49 | 53 | 67 | 54 | 16.7 | 基本转型 |
| 大安市 | 39 | 45 | 57 | 59 | 50 | 19.2 | 基本转型 | |
| 镇赉县 | 43 | 53 | 57 | 61 | 53.5 | 14.4 | 基本转型 | |
| 双阳区 | 53 | 55 | 67 | 67 | 60.5 | 12.5 | 基本-成功*** | |
| 森工类 | 敦化市* | 51 | 57 | 61 | 65 | 58.5 | 10.2 | 基本-成功*** |
| 和龙市 | 37 | 43 | 45 | 55 | 45 | 16.6 | 初步-基本** | |
| 汪清县* | 37 | 41 | 45 | 51 | 43.5 | 13.7 | 初步-基本** | |
| 安图县 | 43 | 43 | 51 | 59 | 49 | 15.6 | 初步-基本** | |
| 金属类 | 桦甸市 | 59 | 57 | 63 | 65 | 61 | 6.0 | 基本转型 |
| 磐石市 | 49 | 43 | 51 | 55 | 49.5 | 10.1 | 初步-基本** | |
| 二道江区* | 47 | 47 | 51 | 63 | 52 | 14.6 | 基本转型 | |
| 煤炭类 | 辽源市* | 39 | 53 | 55 | 61 | 52 | 17.9 | 基本转型 |
| 九台市* | 47 | 51 | 53 | 57 | 52 | 8.0 | 基本转型 | |
| 舒兰市* | 40 | 38 | 44 | 48 | 42.5 | 10.4 | 初步转型 | |
| 蛟河市 | 45 | 51 | 49 | 53 | 49.5 | 6.9 | 初步转型 | |
| 辉南县 | 49 | 47 | 49 | 55 | 50 | 6.9 | 初步转型 |
具体来看,珲春、集安等11城市处于基本转型或者基本向成功过渡阶段,占吉林省资源型城市总数的57.9%,其中珲春、集安等9城市2012年评价得分超过60分,已经处于基本向成功转型过渡阶段。而白山、和龙等8城市综合得分较低,仍处于初步转型或初步转型向基本转型的过渡阶段。
从资源型城市转型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经济得分较为均衡,经济转型特征明显。按照评价方法,综合经济转型5个评价指标,初步转型得分区间为9~15分,基本转型的得分区间为15~25分。2012年,吉林省全部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得分平均为19.5分,达到满分的77.9%(图2),已经越过基本转型阶段,接近成功转型阶段。从经济发展质量来看,虽然经济发展质量有所提升,但城市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较低,经济发展的活力不足,经济转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2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
Fig.2 Indicators transi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Jilin Province
社会转型方面,社会发展水平提高显著,已经达到基本转型阶段。2008年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社会转型平均得分仅为9.5,而到2012年达到14,提高近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公共服务方面,特别是教育、医疗投入明显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以基础设施建设成功转型满分15分的40%作为初步转型节点,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仅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人均道路面积,还是城市绿化覆盖率,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数量多,城市类型差异明显,其转型效果也存在差异性。总体来看,吉林省全部资源型城市中,石油类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最好,其各项指标都处于较高水平。而森工类与煤炭类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并不理想。按照转型成功阶段排序,石油类>综合类>金属类>森工类>煤炭类(图3),与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状况基本吻合。
图3 吉林省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综合转型效果
Fig.3 Differences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transition in Jilin Province
2012年石油类城市均已达到或超越基本转型阶段,其中双阳2010年前后实现跨越式发展,2011、2012连续2 a得分超过65分,已经接近成功转型。而森工类城市中,仅敦化市达到基本转型阶段,2012年得分为65分,接近成功转型,但和龙、汪清、安图得分较低,仍处于过渡阶段。煤炭类城市转型效果最差,仅有辽源、九台取得较好转型效果,处于基本转型阶段,而其他3城市均处于初步转型或过渡阶段。
2007年《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国家分三批确定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共69座,其中吉林省资源枯竭型城市有7座,超过总数的10%。与其他城市相比资源枯竭型城市得分较低(表4),总体处于过渡阶段。2008年,吉林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平均得分为42.5,而同期非资源枯竭型为得分46.1,到2012年,资源枯竭型城市平均得分为56.8,非资源枯竭型城市为60。但值得注意的是,2008~2012年,吉林省资源枯竭城市年均转型增速为10.1%,而非资源枯竭城市年均转型增速仅为9.3%,说明二者之间差距呈逐渐缩小的趋势。
表4 吉林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得分
Table 4 Transition of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in Jilin Province
| 类型 | 2008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平均 | 转型阶段 |
|---|---|---|---|---|---|---|
| 资源枯竭型城市 | 42.5 | 47.4 | 51.1 | 56.8 | 49.5 | 初步-基本 |
| 非资源枯竭型城市 | 46.1 | 49 | 55.5 | 60 | 52.7 | 基本转型 |
| 全部资源型城市 | 44.8 | 48.4 | 53.8 | 59 | 51.5 | 基本转型 |
资源性特征是资源型城市功能的体现,资源型城市取得转型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资源性特征逐渐消减,用采掘业从业人员比重和采掘业产值比重来刻画。尽管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一个突出问题是,资源依赖特征仍然突出。从城市非资源性特征来看,吉林省资源型城市非资源性特征得分较低。而对吉林省资源型城市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对比发现,其资源型产业及相关从业人员比重仍然较高,其中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平均为17.3%,是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的1.4倍,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比重为12.03%,是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的2.7倍(表5)。高比例的资源型产业及从业人员,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进程不相符。
表5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资源性特征(%)
Table 5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Jilin Province (%)
| 类型 | 综合类 | 石油类 | 森工类 | 金属类 | 煤炭类 |
|---|---|---|---|---|---|
| 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比重 | 15.44 | 12 | 12.12 | 6.7 | 12.4 |
| 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 25.82 | 16.8 | 19.97 | 13.01 | 12.1 |
资源型城市转型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2007年《国务院关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进入全面转型的机遇期。2008~2012年辽源市、白山市、舒兰、九台、敦化、二道江、汪清先后被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累计获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已经超过50亿元,国家重点资源型城市获得中央预算内项目专项补助资金共3.8亿元,这为上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特别是接续产业发展、棚户区改造、环境治理等方面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但由于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仍处于恢复期,加之历史欠账多,自身“造血”能力不足,民生、生态环境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仍然需要中央政府在税收、社会保障等领域相关配套政策支持。
经济转型是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物质基础,而经济转型的根本是发展替代性或接续性产业,因此产业基础对其资源型城市转型影响很大。以辽源市、白山市为例,虽然辽源市是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但拥有一定的轻工业基础和良好的民营经济环境,这为东北袜业为主的轻工业园区和得亨公司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布局提供了一定的产业基础。而白山市由于长期依赖于木材、煤炭、铁矿石生产等,资源依赖强,产业发展灵活性较差,虽然依托冰雪旅游、医药产业等支撑其“绿色”转型,但转型效果与辽源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此外,空间区位对产业布局的强化作用也影响资源型城市转型。辽源市处于吉林中部城市群与辽中城市群辐射范围之内,区位优势明显,便于接受中心城市(沈阳、长春等)资本扩散,机械加工、汽车配件等产业与周边城市也有很大关联。而白山市区位条件较差,远离经济热点地区,产业布局与区域中心城市的关联度较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市转型。
资源禀赋差异一方面指资源类型差异,主要体现森工城市与矿业城市之间,另一方面指资源存量差异(即资源型城市所处“生命周期”阶段),主要体现在枯竭型城市与非枯竭型城市之间。就前者而言,由于“天保工程”实施,吉林省森工城市的森林已经全面禁伐,虽然可以发展具有长期竞争力的“林业经济”(包括人参、蓝莓栽培、采集、加工等),但同时生态保护仍是其主要功能,经济转型受到约束,城市转型效果较差;而对于石油等城市,产业链延展性强,使得城市所积累的经济实力优于其他类别城市,城市转型效果较好。
就资源存量而言,资源枯竭型与非枯竭型城市相比,由于资源、产业等所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其“路径依赖”效应存在较大差异,相比资源非枯竭型城市而言,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难度较大。
“点多、线长、面广”的城市发展特征使得资源型城市转型,特别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较其他类型城市更依赖于政府财政支持,其中既包括地方财政,也包括上级政府财政支持和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图4)。
图4 吉林省部分资源型城市地方财政支出收入比
Fig.4 Local fiscal expenditure and revenue of main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Jilin Province
从图4可以看出,2011年,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地方财政支出与收入比值远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从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来看,森工类资源型城市地方财政支出收入为2.4。按照地方财政负担排名,金属类<综合类<煤炭类<石油类<森工类,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地方财政负担对其转型有一定的影响。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本质是通过引导经济结构转型降低城市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目标是使资源型城市恢复到普通城市平均水平,核心是民生转型、社会安定及资源环境改善。必要的外部财政支持固然必不可少,但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才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但由于不同资源型城市资源禀赋及转型阶段不同,面临问题也有很大差异,需要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政策支持,走符合城市特色的资源型城市转型道路。
为此,本文提出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进一步实现转型的模式与发展路径(表6)。对于煤炭类、金属类、石油类城市,未来以综合性发展模式、主导产业转型模式及接续产业模式的转型发展路径为主,形成功能全面的综合性区域中心城市、加工制造性城市等。以辽源市为例,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冶金建材和纺织袜业等六个非资源型产业已经成为辽源经济转型的重点接续替代产业,“六大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80%,基本摆脱传统煤炭工业的主导,开始向综合性区域中心城市发展。
表6 吉林省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与模式
Table 6 Transition routes and modes of different resource-based cities of Jilin Province
| 城市类型 | 城市 | 发展路径 | 模式选择 | 转型目标 |
|---|---|---|---|---|
| 综合类 | 白山、珲春、集安 | 转向发展 | 综合性发展模式 | 综合性城市 |
| 石油类 | 松原、大安、镇赉、双阳 | 转型发展 | 培育接续产业模式 | 加工制造型城市 |
| 森工类 | 敦化、和龙、汪清、安图 | 转向发展 | 资源带动发展模式 | 林业经济型生态城市 |
| 煤炭、金属类(基本转型) | 辽源、九台 | 转型发展 | 综合性发展模式 | 综合性区域中心城市 |
| 煤炭、金属类(资源枯竭) | 舒兰、二道江、辉南 桦甸、磐石、蛟河 | 转型发展 | 主导产业转型模式 | 因地制宜发展 |
而对于综合类和森工类城市,未来则以综合性发展模式、资源带动发展模式的转向发展路径为主,形成综合性城市或林业经济型生态城市。以森工类城市为例,森林资源是森工类城市资源主体。虽然森林资源可采资源已经相对枯竭,但其它利用方式下的资源优势仍然存在。敦化、和龙、汪清、安图等已经开始由林木采伐转向为林木资源抚育管理和林木资源深加工、林下特产资源的开发和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成为林业经济型生态城市。
对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阶段识别结果显示,2008年以来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较好成效,总体进入基本转型阶段。从具体评价指标来看,经济转型效果最好,但社会民生、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核心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此外,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所处阶段、面临问题差异较大,其中石油类、金属类城市基本完成转型,而森工类、煤炭类城市仍然处于初步转型向基本转型的过渡阶段,转型难度较大。
当前资源型城市转型往往就自身城市特点论转型,导致城市转型乏力,很难跳出资源约束的陷阱。资源型城市是吉林省城市功能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强化区域共享机制、统筹协调发展思维。首先是加强区域共享机制。以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为例,不仅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重大问题,同时又具有连片、跨行政区等特点,因此需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及生态工程的共建共享机制,一方面可以节约保护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效率。其次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结合区域战略规划,构建区域城市可持续发展联盟,推进资源型城市之间、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之间、资源型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区域异地开发与利益分享、产业的区域联合开发、品牌的联合营造等,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 [1] |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分类探析 [J].
资源型城市以资源的开发、加 工、利用及相关配套服务为基本社会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资源指向性。资源型城市必须具备3个条件:①对当地自然资源进行开采与利用;②资源型产业占据该城 市经济的主体;③人口和用地规模称得上城市的区域。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原则为:①以统计年鉴所公布的城市为样本空间,以市辖区为研究范畴;②以城市社会经济 结构与当地自然资源的依存关系为判据;③分类别选择适宜的指标和定量标准。按照该界定原则,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界定了煤炭、冶金与建材、森工类资源型城 市;根据资源分布与城市资源禀赋、有无大型加工企业、旅游业在全国行业中的地位等非定量指标,判定非森工的其他农副产品加工与旅游资源型城市。最终确定了 我国2007年各类资源型城市共156座,并对其按主导资源进行了分类统计。
A study on definitions and classific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资源型城市以资源的开发、加 工、利用及相关配套服务为基本社会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资源指向性。资源型城市必须具备3个条件:①对当地自然资源进行开采与利用;②资源型产业占据该城 市经济的主体;③人口和用地规模称得上城市的区域。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原则为:①以统计年鉴所公布的城市为样本空间,以市辖区为研究范畴;②以城市社会经济 结构与当地自然资源的依存关系为判据;③分类别选择适宜的指标和定量标准。按照该界定原则,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界定了煤炭、冶金与建材、森工类资源型城 市;根据资源分布与城市资源禀赋、有无大型加工企业、旅游业在全国行业中的地位等非定量指标,判定非森工的其他农副产品加工与旅游资源型城市。最终确定了 我国2007年各类资源型城市共156座,并对其按主导资源进行了分类统计。
|
| [2] |
论矿业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优势转换战略 [J].The advantage conversion strategy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ining cities . |
| [3] |
基于PSE模型的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脆弱性研究 [J].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2001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脆弱性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时间函数和空间函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抑制脆弱性实现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矿业城市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具有典型的"压力 ( <em>P</em> ) -敏感 ( <em>S</em> ) -弹性(<em>E</em>)"的特征。据此,构建了一个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脆弱性评价模型,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选取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作为案例进行评价,从脆弱性的视角来研究矿业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表明:(1)脆弱度在地域上主要集中分布于辽宁省;(2)脆弱度在资源类型上具有煤炭类>综合类>冶金类>油气类的趋势;(3)脆弱度随其生命周期的推进逐渐增大;(4)城市经济发展自身的弹性度对决定其脆弱性程度的作用更为显著。
Study on the vulnerabi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ining cities based on the PSE Model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2001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脆弱性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时间函数和空间函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抑制脆弱性实现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矿业城市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具有典型的"压力 ( <em>P</em> ) -敏感 ( <em>S</em> ) -弹性(<em>E</em>)"的特征。据此,构建了一个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脆弱性评价模型,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选取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作为案例进行评价,从脆弱性的视角来研究矿业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表明:(1)脆弱度在地域上主要集中分布于辽宁省;(2)脆弱度在资源类型上具有煤炭类>综合类>冶金类>油气类的趋势;(3)脆弱度随其生命周期的推进逐渐增大;(4)城市经济发展自身的弹性度对决定其脆弱性程度的作用更为显著。
|
| [4] |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分类 [J].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China . |
| [5] |
中国资源型城市界定方法的再考察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6.06.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对于资源型城市范畴的界定,目前有多种方法,其主流是采用职能界 定.职能方法虽然易于定量化却并不适合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实情.文章在吸收既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城市发生学分类的角度,对资源型城市的范畴进行了重新界定, 并对其分布状况和总体特征作了分析:界定资源型城市(县级以上)共5种类型63个,其中煤炭型城市最多,约占总数的3/5.这些城市分布于全国21个省 区,特别是黑龙江、辽宁、山西、河南、山东、安徽6省最为集中.地级资源型城市数量约占全国地级城市数的19%,市区人口约占全国地级城市人口的 12.4%,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地级城市的10.4%.资源型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但它是中国城镇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一个侧面丰富 了对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认识.
The reconsideration of the method to define Chinese resource-based cities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6.06.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对于资源型城市范畴的界定,目前有多种方法,其主流是采用职能界 定.职能方法虽然易于定量化却并不适合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实情.文章在吸收既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城市发生学分类的角度,对资源型城市的范畴进行了重新界定, 并对其分布状况和总体特征作了分析:界定资源型城市(县级以上)共5种类型63个,其中煤炭型城市最多,约占总数的3/5.这些城市分布于全国21个省 区,特别是黑龙江、辽宁、山西、河南、山东、安徽6省最为集中.地级资源型城市数量约占全国地级城市数的19%,市区人口约占全国地级城市人口的 12.4%,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地级城市的10.4%.资源型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但它是中国城镇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一个侧面丰富 了对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认识.
|
| [6] |
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困境与中央政府的作为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06.05.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问题 性质更主要的是社会问题而不是经济发展问题。文章阐述了以资源开采为主导部门的城市走向经济衰退的经济规律,细致分析了在我国发生这类问题的制度因素和历 史背景。针对具体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分析了它们在实践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作者认为,中央政府必须为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困难承担历史性和制度性的责任,并 且提出了中央政府可以有所作为的工作领域、工作措施和措施目标。
The development plight of Chinese resource exhausted citie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entral government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06.05.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问题 性质更主要的是社会问题而不是经济发展问题。文章阐述了以资源开采为主导部门的城市走向经济衰退的经济规律,细致分析了在我国发生这类问题的制度因素和历 史背景。针对具体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分析了它们在实践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作者认为,中央政府必须为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困难承担历史性和制度性的责任,并 且提出了中央政府可以有所作为的工作领域、工作措施和措施目标。
|
| [7] |
中国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棚户区改造与反贫困研究 [J].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贫困居民、贫困棚户区与贫困城市问题揭示的是中国当前日益突出的城市贫困现象,相关研究有助于提高地理学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总结资源型城市沉陷安置区社区建设、居民就业、社会保障、接续产业发展等诸多问题,讨论了在棚户区的改造方式与安置位置选择、政府的贫困救助能力以及城市经济转型中,存在的不利于城市反贫困的主要障碍,并提出应通过采用灵活适用的改造模式、改善安置住房的区位条件、扩大救助贫困居民的地区援助、支持资源型城市自生能力增强等措施,促进棚户区长效改造、克服城市贫困。
Shanty town reconstruction and city antipoverty in resources-dependent cities in Northeast China .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贫困居民、贫困棚户区与贫困城市问题揭示的是中国当前日益突出的城市贫困现象,相关研究有助于提高地理学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总结资源型城市沉陷安置区社区建设、居民就业、社会保障、接续产业发展等诸多问题,讨论了在棚户区的改造方式与安置位置选择、政府的贫困救助能力以及城市经济转型中,存在的不利于城市反贫困的主要障碍,并提出应通过采用灵活适用的改造模式、改善安置住房的区位条件、扩大救助贫困居民的地区援助、支持资源型城市自生能力增强等措施,促进棚户区长效改造、克服城市贫困。
|
| [8] |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发展路径及其演化机理研究 [J].Resource-based cities development path and evolution mechanism in Northeast China . |
| [9] |
林业资源型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 [J].URL 摘要
目前国内对于资源型区域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非再生型(能源矿产)资源型城镇层面上,对可再生型资源型城镇(特别是小城镇)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文章从资源型区域问题的发生尺度、资源型区域 的脆弱性、国家资源型区域政策效力等方面探讨了资源型区域研究中尺度下降的必要性。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讨,认为林业资源型城镇的发展问题具有"过渡时期" 性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度过"过渡时期"。从林业资源型城镇之间的差异性出发,提出了林业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若干路径,认为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是林 业资源型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模式,产业转型或保育基地模式适于具有特定条件的林业资源型城镇。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forest resource-based towns .URL 摘要
目前国内对于资源型区域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非再生型(能源矿产)资源型城镇层面上,对可再生型资源型城镇(特别是小城镇)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文章从资源型区域问题的发生尺度、资源型区域 的脆弱性、国家资源型区域政策效力等方面探讨了资源型区域研究中尺度下降的必要性。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讨,认为林业资源型城镇的发展问题具有"过渡时期" 性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度过"过渡时期"。从林业资源型城镇之间的差异性出发,提出了林业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若干路径,认为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是林 业资源型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模式,产业转型或保育基地模式适于具有特定条件的林业资源型城镇。
|
| [10] |
资源衰退型城市接续产业选择研究——以江西萍乡市为例 [J].
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不断衰竭以及在多年的发展中积累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其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如何选择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方向与路径是当前研究的前沿与热点。萍乡是一个以煤立市、典型的以传统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工矿城市,目前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产业结构单一、主体资源(煤炭)不断衰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煤炭工人就业、再就业困难等问题。利用PCDL模型对萍乡市产业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萍乡的工业化总体上处于中期阶段,但已出现向后期阶段过渡的明显特征;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枯竭,采掘业特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优势地位在下降,产业发展动力有所不足,产业发展已逐步由煤炭资源开始采转向其它资源及相关的加工制造业。因此,萍乡应着力于把中间品制造业和深加工制造业作为当前的接续产业。
Selection of the superseded industries of resources recession city: A case of Pingxiang City .
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不断衰竭以及在多年的发展中积累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其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如何选择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方向与路径是当前研究的前沿与热点。萍乡是一个以煤立市、典型的以传统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工矿城市,目前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产业结构单一、主体资源(煤炭)不断衰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煤炭工人就业、再就业困难等问题。利用PCDL模型对萍乡市产业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萍乡的工业化总体上处于中期阶段,但已出现向后期阶段过渡的明显特征;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枯竭,采掘业特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优势地位在下降,产业发展动力有所不足,产业发展已逐步由煤炭资源开始采转向其它资源及相关的加工制造业。因此,萍乡应着力于把中间品制造业和深加工制造业作为当前的接续产业。
|
| [11] |
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税收政策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391X.2004.05.0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为了促进资源型城市实现产业转型,政府既需要通过税收政策筹措资金,又需要通过它来激励各类企业主动参与.主要从这两个角度探讨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税收政策,分别对应于资源型城市的税收返还和增值税改革政策.税收返还不仅较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而且相对于资源型企业税率降低政策更加有效;在资源型城市进行消费型增值税试点,促进其中的投资增长和企业的流入与发展.
Tax policies for promot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391X.2004.05.0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为了促进资源型城市实现产业转型,政府既需要通过税收政策筹措资金,又需要通过它来激励各类企业主动参与.主要从这两个角度探讨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税收政策,分别对应于资源型城市的税收返还和增值税改革政策.税收返还不仅较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而且相对于资源型企业税率降低政策更加有效;在资源型城市进行消费型增值税试点,促进其中的投资增长和企业的流入与发展.
|
| [12] |
我国资源型城市衰退的体制原因分析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9605.2004.08.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认为资源型城市衰退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源枯竭,而是体制方面对其不公平待遇的必然结果。资源型城市在我国体制变迁的三个阶段中,由于缺失了"过渡阶段",而缺乏地区的原始资本积累。因此,改变资源型城市衰退局面的办法也要从体制改革的角度入手。
The analysis on the reasons of institution system in Chinese resource-typed cities’ recession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9605.2004.08.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认为资源型城市衰退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源枯竭,而是体制方面对其不公平待遇的必然结果。资源型城市在我国体制变迁的三个阶段中,由于缺失了"过渡阶段",而缺乏地区的原始资本积累。因此,改变资源型城市衰退局面的办法也要从体制改革的角度入手。
|
| [13] |
西南山地资源型城市地域空间发展模式:基于东川区的实证 [J].
<p>通过对东川地域空间发展影响因素和山地资源型城市地域空间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机制的探讨,综合东川地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提出了东川地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准则与模式。结合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尝试提出中国西南地形起伏极大的中高山区国土开发的适宜模式。结论如下:① 东川地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以山地自然生态为约束、保护与发展相协同;基本模式是整体均衡的地域空间管制模式,山地自然生态友好型的产业成长模式和“点状”开发模式。② 现有区域空间发展理论并不完全适宜指导西南中高山地区的开发实践。“点状”开发模式有助于引导形成自然生态与“点状”开发区有机融合的地域空间发展格局,不仅有利于相对集中地提升其现代化水平,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地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真正实现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p>
The regional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 of mountain resource-based city in Southwest of China: A case study of Dongchuan District .
<p>通过对东川地域空间发展影响因素和山地资源型城市地域空间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机制的探讨,综合东川地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提出了东川地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准则与模式。结合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尝试提出中国西南地形起伏极大的中高山区国土开发的适宜模式。结论如下:① 东川地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以山地自然生态为约束、保护与发展相协同;基本模式是整体均衡的地域空间管制模式,山地自然生态友好型的产业成长模式和“点状”开发模式。② 现有区域空间发展理论并不完全适宜指导西南中高山地区的开发实践。“点状”开发模式有助于引导形成自然生态与“点状”开发区有机融合的地域空间发展格局,不仅有利于相对集中地提升其现代化水平,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地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真正实现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p>
|
| [14] |
传统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的城市规划响应研究——以白山市为例 [J].Research on responding of urban planning to the conversion of traditional resource-based cities: take Baishan City as an example . |
| [15] |
东北振兴以来大庆市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J].
以大庆市为研究对象,从资源产业持续发展能力、接续替代产业发展 能力和产业转型支持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资源型城市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CSD)及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东北振兴以来大庆市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 评价。结果表明:大庆市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持了一个平稳上升的态势。石油产业仍是大庆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能力 显著增强;城市经济基础雄厚,产业转型支持能力较强。但是,由于石油资源衰减加快,石油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下降。
Evalu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industry of Daqing City since the revival of Northeast China .
以大庆市为研究对象,从资源产业持续发展能力、接续替代产业发展 能力和产业转型支持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资源型城市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CSD)及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东北振兴以来大庆市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 评价。结果表明:大庆市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持了一个平稳上升的态势。石油产业仍是大庆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能力 显著增强;城市经济基础雄厚,产业转型支持能力较强。但是,由于石油资源衰减加快,石油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下降。
|
| [16] |
十五以来中国资源型城市服务业发展研究 [J].
促进资源型城市服务业大发展是实现其产业转型的重要领域。以我国 49座地市级资源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之分成东、中、西和东北4大板块,煤炭、有色冶金、黑色冶金、石油、森工和其他城市6种类型,特大、大和中小城 市3个规模;采用服务业增加值、就业人数、分行业增加值和单位从业人员等数据,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分析了其服务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特征;随后剖析 了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最后根据“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时而异”的指导思想,按照针对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提出了加快资源型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The study on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since Tenth Five-Year Plan .
促进资源型城市服务业大发展是实现其产业转型的重要领域。以我国 49座地市级资源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之分成东、中、西和东北4大板块,煤炭、有色冶金、黑色冶金、石油、森工和其他城市6种类型,特大、大和中小城 市3个规模;采用服务业增加值、就业人数、分行业增加值和单位从业人员等数据,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分析了其服务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特征;随后剖析 了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最后根据“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时而异”的指导思想,按照针对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提出了加快资源型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 [17] |
基于DEA的资源型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9753.2013.06.0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资源的长期开采与储备的日益减少,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产业转型的重大问题。本文在分析资源型城市经济类型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衡量其竞争力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用DEA模型对我国东北地区几座重要的资源型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了初步结论。基于此,提出提升我国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DEA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9753.2013.06.0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资源的长期开采与储备的日益减少,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产业转型的重大问题。本文在分析资源型城市经济类型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衡量其竞争力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用DEA模型对我国东北地区几座重要的资源型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了初步结论。基于此,提出提升我国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 [18] |
中国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效果评价 [J].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1.01.00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论文通过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中各方面变化的分析总结,提出以基础、经济、社会、生态4个要素为框架建立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指标体系的思路,并根据2005—200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测量各个资源枯竭城市在自身转型和区域发展地位提升两方面的发展状态。之后对城市的转型效果进行分类分析,发现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总体态势较好,但城市转型效果在空间上以及不同类别城市间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城市没有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转型发展。
Evaluation of the China’s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transformation effect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1.01.00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论文通过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中各方面变化的分析总结,提出以基础、经济、社会、生态4个要素为框架建立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指标体系的思路,并根据2005—200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测量各个资源枯竭城市在自身转型和区域发展地位提升两方面的发展状态。之后对城市的转型效果进行分类分析,发现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总体态势较好,但城市转型效果在空间上以及不同类别城市间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城市没有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转型发展。
|
| [19] |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绩效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284.2011.01.02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绩效是资源 型城市经济转型行为的有效性,包括转型的效率及其对城市发展的贡献能力。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绩效的评价要考虑经济、社会、资源、环 境复合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调状态。当前对转型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从生态学、经济学、社会政治学不同的角度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进行了探讨和论述,提出了不同的 转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对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设计仍处在探索阶段,指标选择上缺乏一致性以及对转型绩效评估缺乏动态的模拟和监测。分析法、频度统计法及 综合评价方法是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框架、指标理论预选及优化与完善指标的有效方法,从而建立的指标体系可以动态地考察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绩效问题。
The transformation effect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284.2011.01.02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绩效是资源 型城市经济转型行为的有效性,包括转型的效率及其对城市发展的贡献能力。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绩效的评价要考虑经济、社会、资源、环 境复合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调状态。当前对转型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从生态学、经济学、社会政治学不同的角度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进行了探讨和论述,提出了不同的 转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对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设计仍处在探索阶段,指标选择上缺乏一致性以及对转型绩效评估缺乏动态的模拟和监测。分析法、频度统计法及 综合评价方法是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框架、指标理论预选及优化与完善指标的有效方法,从而建立的指标体系可以动态地考察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绩效问题。
|
| [20] |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成效测度研究 [J].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是当前中国国家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近5年国家针对资源枯竭城市大规模援助的发展形势下,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成效如何?本文试图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构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成效测度体系,测算2006-2010年各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成效,并分析各城市转型成效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通过从产业、民生、生态环境3个维度综合评估城市转型过程和转型后达到的状态等指标,可以将城市转型发展的成绩与其由于周边区域发展所取得的共同成绩分离出来,较为有效的测度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成效;中部城市转型成效相对较好,而东北地区城市转型相对较差;石油类城市转型成效较好,而森工类城市转型成效较差;各城市转型成效的差异与其外部经济环境、内部历史矛盾的积累深度以及发展基础有较大关系。
The effect of resource-exhausted city transformation .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是当前中国国家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近5年国家针对资源枯竭城市大规模援助的发展形势下,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成效如何?本文试图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构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成效测度体系,测算2006-2010年各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成效,并分析各城市转型成效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通过从产业、民生、生态环境3个维度综合评估城市转型过程和转型后达到的状态等指标,可以将城市转型发展的成绩与其由于周边区域发展所取得的共同成绩分离出来,较为有效的测度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成效;中部城市转型成效相对较好,而东北地区城市转型相对较差;石油类城市转型成效较好,而森工类城市转型成效较差;各城市转型成效的差异与其外部经济环境、内部历史矛盾的积累深度以及发展基础有较大关系。
|
| [21] |
国务院办公厅.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 [R/OL].The national resources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nning(2013-2020). ] |
| [22] |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on resources city in Jilin Province . |
| [23] |
资源型城市转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090.2012.04.02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对城市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亟需建立一套全面、客观、科学的转型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指挥棒和评价尺。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四个维度构建资源型城市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并以AHP作为评价基本方法。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n resource cities’ transformation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090.2012.04.02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对城市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亟需建立一套全面、客观、科学的转型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指挥棒和评价尺。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四个维度构建资源型城市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并以AHP作为评价基本方法。
|
| [24] |
|
| [25]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