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 36 (12): 1850-1859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12.010

论文

江苏文化产业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孟召宜12, 渠爱雪1, 仇方道12, 马晓冬2

1.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2.江苏师范大学区域与城市研究中心,江苏 徐州 221116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Jiangsu Province

Meng Zhaoyi1, Qu Aixue12, Qiu Fangdao12, Ma Xiaodong2

1.School of Urban & Envionmental Sciences,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Jiangsu, China
2 .Regional and Urban Research Center,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Jiangsu, China

中图分类号:  K9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6)12-1850-10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渠爱雪,副教授。E-mail: jsquaixue@163.com

收稿日期: 2016-01-19

修回日期:  2016-05-20

网络出版日期:  2016-12-20

版权声明:  2016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137114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3YJAZH065)、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EYD019)、2014年度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孟召宜(1971-),男,江苏睢宁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地理研究。E-mail: jsmengzhaoyi@163.com

展开

摘要

在明晰相关概念基础上,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定量方法分析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格局,研究表明:江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呈现倒“U”型,发展态势显露转型性,发展水平具有非均衡性,发展格局呈现点轴趋向性,发展机制具有明显的外力驱动性。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强化政府调控,注重政策创新,促进江苏文化产业稳健发展;强化科技人才,注重市场激活,促进江苏文化产业转型发展;实施多元战略,注重因地制宜,实现区域文化产业特色发展;强化区域整合,注重优化布局,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关键词: 文化产业 ; 发展指数 ; 时空格局 ; 江苏

Abstract

Based on theories of scale economy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considering the importance of scale development, garden construction and GDP contributions for the cultural industry at the beginning of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level of cultural industry is established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scale, vector, efficiency and contribution in this article. At the same time, a factor system is also offered including 3 layers and 15 indices for regional cultural industry, from aspects of cultural resources, infrastructure, cultural demands, innovation and pioneering, policy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driving, based on “3T” (Technology, Talent and Tolerance) theory, region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 theory and new industrial region theory. Then, the level and the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Jiangsu Province are analyzed by using quantitative methods including entropy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etc.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Jiangsu Province is gradually improved and its development situation follows an inverted U-shaped, its growth is returning to a new normal of a medium and low speed with a trend of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level of regional cultural industry is generally not high in Jiangsu Province, also, the level is spatial unbalance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in the south and low in the north, a spatial pattern of pole-axis structure has been forming an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is taking on a space convergence tread. As for the dynamic mechanism, the external driving force is the main factor to impact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the external driving force is the assistant factor. The external driving force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scale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internal force could main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dynamic mechanism is distinct differ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analysis show that the external driving force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the high level region of the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 and the internal force does in the low level region of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Based on this, in the future, external driving forces such as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policy innov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promot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ternal forces such as technology talents and market activation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produce the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pluralistic strategy and principle of adaptation to local conditions should be implemented to gain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ptimization should be enhanced to obtain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al industry.

Keywords: cultural industry ; development index ; spatio-temporal pattern ; Jiangsu Province

0

PDF (512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孟召宜, 渠爱雪, 仇方道, 马晓冬. 江苏文化产业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 2016, 36(12): 1850-1859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12.010

Meng Zhaoyi, Qu Aixue, Qiu Fangdao, Ma Xiaodong.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Jiangsu Provinc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36(12): 1850-1859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12.010

文化产业水平是评价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视角和调控文化产业发展的科学依据。综观既往研究,主要从3个方面展开:理论视角。基于竞争力、区域创新环境、新产业区等理论,围绕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从文化产业竞争力[1-3]、文化产业水平(指数)[4]、文化产业园水平[5,6]等角度展开论争,遵循内涵-评价-问题-对策的研究范式,分析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探讨文化产业结构特征,提出因应发展对策。 空间尺度。从全球[6,7]、国家[8]、省域[9,10]、市域[11] 乃至镇域、村域[12]等多尺度展开实证研究,分析文化产业宏观格局及其演化规律、微观区位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和地方特色性。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有直接评价法、间接评价法[6]。评价模型多样[13,14],其中“钻石模型”是运用最多、相对客观的模型[15]。评价指标方面,多基于文化产业内容和影响要素等,构建包括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外部环境和内部实力相结合的综合指标体系[15-18]。现状研究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仍需强化以下方面:理论探讨。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是评价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核心。因为不同的分析框架不仅会建构不同的指标体系,而且其形成的结论也将导致文化产业政策及其实践运动的不同走向[4]。因此应融合竞争力理论、文化产业学、文化经济学、文化政策学等,形成文化产业理论-文化产业水平评价-文化产业政策的逻辑系统。 注重空间统筹与空间集聚。现状研究要么关注城市,要么关注乡村,对文化产业的城乡统筹研究偏少。同时,对文化产业集聚关注不够[19],包括集聚对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以及文化产业集聚的外溢效应[20] 指标方面。文化产业水平评价中,多将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宏观发展与关联产业、基础设施、政府支持、文化消费等混杂,使得评价指标重复交叉、投入产出混淆。由于文化产业影响因素参与评价,评价结果有些失真,结构性问题难以反映、空间调控与分类发展不够科学。同时,调控难以找到抓手。基于此,本文在相关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建构文化产业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格局特征和影响因素,以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1 基本思路与指标构建

基于规模经济、产业集聚等理论,立足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初期追求规模发展、注重园区建设、关注GDP贡献等阶段特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获取等原则,从规模、载体、效率、贡献4方面构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评价体系(表1)。

表 1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评价体系

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目标层评价层指标层属性单位权重
文化产业
发展指数
数量规模水平文化产业增加值正指标亿元0.4170
载体集聚水平文化产业园发展指数正指标 -0.3858
发展效率水平人均文化产业增加值正指标0.1689
经济贡献水平文产增加值占GDP比重正指标%0.0283

注: “–”为无单位。

新窗口打开

1.2 内涵界定与统计原则

文化产业增加值、人口及GDP等数据均有明确的内涵和统计。而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园无统一界定[21]。基于文化产业园的内涵与本质[6,22,23],参考相关文献[24,25],结合研究区区情,本文统计4类文化产业园区:由各类文化创意个体、工作室或企业集聚而成的园区或集聚区;包括省级、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内的某种文化产品或工艺美术品展示和生产制作的基地或企业;艺术品或古玩的收集、展示、交易街区;具有明显文化性质或与文化产业关联比较大的文化娱乐休闲街区或旅游区;涵盖个人创造力的各类创意园区。

1.3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由于江苏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园现状研究比较零散、粗略[26,27],故在参考相关文献[6,24-28]基础上,主要通过连续查阅新华日报、扬州日报、彭城晚报等地市报纸数字版,查阅文化部、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化产业网、南京文化产业网等文化产业网站,以及江苏省、市(县)政府等各级网站的文件、统计公报和江苏省服务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等,搜集整理文化产业增加值及文化产业园建数量、级别数据,构建江苏文化产业数据库。其中,文化产业园发展指数是对各市、县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文化产业园分别按4、2、1赋分计算所得。统计时间截止到2013年,截面分析为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由于部分缺失,常州市区、丰县、沛县、睢宁基于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盱眙、泗阳基于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高邮、赣榆基于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依据所在地级市市域相应时段文化产业平均增长率推算2012年数值。由于江苏经济发展具有空间自相关特征[28],启东、东海、灌云、涟水、洪泽、金湖、响水、射阳8个县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用周边县市平均值替代。本文采取熵值法进行客观赋权(表1)。进而根据指标权重计算江苏省2004~2013年和61个单元2012年的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其中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人均文化产业增加值以2004年不变价通减换算。部分数据来源于《江苏省文化统计年鉴》[29](2011~2014)。

2 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

1996年,江苏率先提出建设“文化大省”;2001年开展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组建新闻、出版、广电、演艺等文化产业集团;2004年常州中华恐龙园有限公司、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入选第一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6年,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开始省级文化园区认定,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2014年,江苏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3 000亿元(图1)。经过多年的政策引导和市场培育,江苏文化产业奋力挺进国内“第一方阵”。

图1   江苏文化产业发展(2004~2014年)

Fig.1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Jiangsu (2004-2014)

2.1 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

据统计,2004年江苏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58.55亿元,2009年突破1 000亿元,2012年突破2 000亿元,2014年突破3 000亿元,达到3 001亿元,同比增长11倍多,年均增长20.67%,比全省GDP增速高8.54个百分点。同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由2004年1.72%提升到2014年4.61%,增加2.89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占比持续提高(图1)。从文化园区来看,园区数量不断增多,园区发展指数不断提高[5]表2)。从综合评价来看,以2004年为基准,2005年为0.053 4,2010年突破0.5,2012年达到0.878 9。

表2   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2004~2013年)

Table 2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Jiangsu (2004-2013)

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
文化园区数量(个)2734516896136185242299353
文化园区发展指数3340537099139188245294326
文化产业发展指数00.0540.1250.2130.3160.4450.5890.7410.8791
江苏文化产业增长率(%)15.9827.1027.1725.6832.7017.2218.2226.3410.06

新窗口打开

2.2 发展历程呈倒“U”型

从发展过程看,2004~2005年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提升了0.054,2005~2006年提升了0.072,其后依次为0.088、0.102、0.144、0.130,至2010~2011年提升了0.152,幅度最大,其后略有回落,2011~2012年、2012~2013年分别为0.138、0.121。从增长速度变化来看,2005~2009年一路攀升,2009年达到最高值,增速为32.70%,其后,在2012年有短暂回升,但增速总体下降趋势鲜明。文化园区增长变化亦如此(表2)。可见,江苏文化产业初期快速发展,在快速发展最高峰后速度放缓,走向稳健发展,整个历程呈倒“U”型。

2.3 发展趋势回归“新常态”

江苏文化产业增速在2009年达到峰值后一路走低,2013年为10.06%,2014年降到两位数以下,为8.64%。可见,在经历“十一五”、“十二五”快速发展之后,江苏文化产业发展回归“新常态”(表2)。事实上,“十二五”以来,随着社会资本的进入和产业园区的打造,江苏文化产业逐步从“增量扩充”转向“存量优化”,通过集聚发展、深化改革等提质增效。据统计,2014年江苏经营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79.97%,文化产业示范(实验)园区和示范基地增加值占比为43.16%。2015年江苏出台《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意见》,提出“三强两高”新目标,可以说是对发展提升期“新常态”的积极响应。

3 江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格局

3.1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普遍不高

江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均值为0.132,61个单元中15个单元高于均值,占比约为24.59%;46个单元低于均值,占比75.41%。大部分县市低于均值,这表明江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整体偏低。文化产业贡献性也直观说明这点。2012年,仅有常州、太仓、仪征、常熟、张家港、昆山、镇江7市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其余54个单元占比均低于5%。在这其中,有29个单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3%,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任务艰巨。

3.2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根据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利用ArcGIS软件,基于手动分级法(Manual),将61个单元分为5类(图2),其中类是高水平区域(0.455~0.892),有南京、苏州、无锡3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分别为0.892、0.607和0.526,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32,形成江苏3个文化产业发展高地。类较高水平区域(0.144~0.455)共9个,其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低于类地区,形成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第二梯队。类中水平地区(0.080~0.144)共15个单元,其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在平均水平附近,形成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第三梯队和重要潜力区。类是较低水平区域(0.048~0.079),共12个单元,该类文化产业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类是低水平地区(0.011~0.048),有22个单元。该类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低于0.048,是江苏文化产业发展薄弱区。整体而言,5类单元数量比例为3:9:15:12:22,类型分布呈金字塔型。

图2   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Fig.2   Spatial pattern of regional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Jiangsu

3.3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南高北低

从空间格局上看,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第一方阵南京、苏州、无锡均在苏南。第二方阵9个单元中,苏南7个,苏中、苏北各1个。第三方阵共15个,苏南7个、苏中6个、苏北2个。第四方阵12个,苏南1个、苏中5个、苏北6个。第五方阵22个单元中,苏中3个,苏北19个。可见,苏南地区由于文化产业发展较快、水平最高,多在第一、二方阵,形成率先发展带;而苏中多居于第二、第三方阵,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次之,成为毗邻苏南的文化产业快速推进带。而苏北地区仅有徐州市居于第二方阵,淮安市、连云港市居于第三方阵,其余多属第四、五方阵,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低。可见,江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北弱南强,呈现由北向南渐次升高的梯度特征(图2)。

3.4 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呈现点轴趋向

从宏观格局上看,省会南京文化产业园数量多、等级高,文化产业规模大、贡献高,其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为0.892,遥遥领先,是江苏文化产业发展“高地”。同时,作为文化产业发展较高水平区域的镇江和中水平区域的高淳、句容、仪征,与南京地理临近、联系密切,和南京文化产业“高地”共同形成以南京为中心的金陵文化创意圈。而苏州、无锡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仅次于南京,分别为0.607和0.526,其相邻的常州、昆山、太仓、张家港等县市多属于文化产业较高水平区域,形成以苏锡常都市圈为基础的吴文化创意圈。金陵文化意圈、吴文化创意圈和沪宁-沿江文化产业轴构成哑铃型发展格局。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得分为0.282,属于文化产业发展较高水平区域,徐州文化产业的率先发展,形成苏北乃至淮海经济区文化创意核。同时,徐州和较高水平区域的扬州及中水平区域的淮安等运河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使运河文化产业轴呼之欲出。综上可见,江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一心一核两圈两轴的“1122”式点轴结构(图2)。

4 江苏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1 指标构建

基于“三T”理论、区域创新环境、新产业区等理论,在借鉴相关成果[3,16,17,22]基础上,从文化资源、基础设施、文化需求、创新创业、政策环境、经济推动6方面,构建包括3个层次、15个指标的文化产业影响因素体系(表3)。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查阅江苏省文化厅、江苏非遗网及各级政府网站等搜集整理,并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分别按4、2、1赋分。景区通过查阅江苏旅游局及相关网站,搜集整理2013年前江苏省5A、4A、3A、2A级景区,分别按4、2、1、0.5赋分。城镇化水平数据来自各市、县统计公报、统计年鉴。其中,泗阳县、宝应县为2013年水平,灌南县为2011年水平。由于江苏经济发展具有空间自相关特征[28],高淳、江阴、沛县、新沂、如皋、赣榆、建湖、兴化8地城镇化率缺失,其城镇化率以周围邻县平均水平替代。其余数据均来自《江苏统计年鉴(2013)》[30],或其中数据计算所得。

表 3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Table 3   Factors of regional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指标单位指标性质
文化资源因素非物态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分(x1-正指标
物态文化资源景区综合得分(x2-正指标
基础设施因素文化设施每百人图书馆藏书量(x3(册)正指标
信息化设施移动电话用户(x4(万户)正指标
互联网用户(x5(万户)正指标
文化需求因素经济水平人均GDP(x6(元)正指标
收入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x7(元)正指标
消费水平人均生活消费支出(x8(元)正指标
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x9-逆指标
创新创业因素科技创新能力每万人专利授权量(x10(件)正指标
企业家精神私营个体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重(x11(%)正指标
政策环境因素政府财力公共财政预算支出(x12(亿元)正指标
社会投入固定资产投资(x13(亿元)正指标
经济推动因素城市化水平城镇化率(x14(%)正指标
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x15(%)正指标

注:“–”为无单位。

新窗口打开

4.2 数据处理

运用因子分析法将多指标归结为若干公因子,从而分析影响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简化数据结构,确定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权重,计算综合评价值。运用SPSS17.0软件计算表明,选取的各指标变量间具有明显的彼此相关性,检验统计量KMO=0.908,Bartlett’s检验统计量为1 521.756,相伴概率为0,非常适合因子分析。按照主成分分析原理,根据对应特征值大于1原则提取出2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1.3%,反映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为使主成分含义更加清楚,根据方差极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fac1)主要代表文化资源设施、文化投入和发展阶段,基本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的外力条件;第二主成分(fac2)主要代表文化需求、创新创业,基本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根据因子得分矩阵(表4),得到因子得分函数(公式1,2),由此计算出全省61个县市的2个主成分的因子得分。

fac1=0.170x1+0.168x2+…+0.088x16 (1)

fac2=-0.144x1-0.092x2+…+0.008x16 (2)

根据各样本因子得分,从整体和分组两个层面,分别和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及其4个方面的发展水平进行相关分析(表5),选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检验。相关系数范围为-1~+1。

表4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与得分矩阵

Table 4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 and component score coefficient matrix of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因子载荷因子得分
fac1fac2fac1fac2
非物质遗产得分(x10.8963.796E-020.170-0.114
景区得分(x20.9560.1340.168-0.092
每百人图书馆藏书量(x30.6790.5530.0550.079
移动电话用户(x40.9490.1870.159-0.075
互联网用户(x50.9100.2520.143-0.049
人均GDP(x60.2440.914-0.0810.254
人均可支配收入(x70.5820.7840.0040.165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x80.5210.831-0.0150.189
恩格尔系数(x90.177-0.6240.123-0.222
每万人专利授权量(x100.2670.819-0.0630.221
私营个体从业人员占总
从业人员比重(x11
0.2210.753-0.0630.207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x120.9530.2130.156-0.067
固定资产投资(x130.9470.2360.152-0.059
城镇化率(x140.7200.5140.0690.061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x150.6900.3330.0880.008

新窗口打开

表5   主因子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Table 5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component l and the score of regional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因子数量
规模水平
载体
集聚水平
发展
效率水平
经济
贡献水平
文化产业
发展指数
整 体 分 析fac10.834***0.948***0.225*0.253**0.824***
fac20.422***0.1210.850***0.628***0.467***
分组分析低值组fac10.190-0.379**0.318*-0.0700.044
fac20.518***0.712***0.221-0.0110.533***
高值组fac10.812***-0.0590.950***-0.0560.814***
fac20.1030.804***-0.3100.433**0.096

注:1.高值组(类区域,共27个样本)、低值组(类区域,共34个样本);2.******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显著。

新窗口打开

4.3 结果分析

4.3.1 整体层面

在整体层面,江苏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呈现两个特点:

1) 动力结构上,外力推动为主、内生动力为辅。结果表明,fac1与文化产业发展指数高度正相关、fac2与其低度正相关。这说明江苏文化产业主要受到文化投资、文化资源、文化设施、产业升级、城市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具有投资推动、资源驱动特点(表5)。江苏文化产业园发展历程、发展阶段和国家、省层面相关文化产业(园)政策出台时间的耦合性,直观反映了政府的引导、扶持、促动和保障作用[5,31] ,或者说政策的哺育作用[4]。而江苏文化产业园“三旧”(旧厂房、旧中心、旧街区)“二老”(老校区、老院子)“三新”(新城区、新校区、新产业区)的微观区位特征,反映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新型城市化和文化产业化的互动与协同[5]。同时,市场需求、创新创业等影响相对较弱,这既反映江苏文化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有些脱节,也说明文化产业由于创新创意不足,未能引领文化消费、引爆文化市场。

另一方面,两主成分均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正相关也说明,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是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水平、文化资源与文化设施、文化需求、创新创业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表5)。为更精确度量两主成分对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以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为被解释变量,以主成分fac1fac2为自变量,对两因子与文化发展指数进行回归分析。其中,相关系数R=0.947,判定系数R2=0.897,回归估计的标准误差S=0.053,说明样本回归效果好。统计量F=252.196,相伴概率p为0,说明2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Y=0.132+0.135 fac1+0.076 fac2。回归结果表明,当以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为被解释变量时,主成分fac1fac2增加1%,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将分别提升0.135%和0.076%。由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发展阶段和文化资源富集程度不同,使得各地政府文化投入和文化设施等不同,进而导致江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速度不同,从而使得江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表现出由北向南渐次升高的梯度性(图2)。因此,一定程度而言,江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源于它们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32]。进而可以说,又在于改革开放后的分区域发展模式和历史地理因素[28]

2) 作用路径上,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受外生动力影响大,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受内生动力影响大。从文化产业发展各分量看,载体集聚水平、数量规模水平与fac1高度正相关,fac2与数量规模水平低度正相关、与载体集聚水平相关性未通过检验。这表明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文化产业规模的扩大依赖于政府投入、产业升级的推动以及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设施完善。而文化产业效率和fac2高度正相关,贡献和fac2中度正相关,二者与 fac1均不相关,这反映文化产业发展质量依赖于文化市场活力和创业创新等内生能力。

4.3.2 分组层面

分组研究表明,江苏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具有区域差异性和动态变化性。具体而言:

1)低值组文化产业发展主要受内生动力影响。整体上,低值组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与fac2中度正相关;局部上,载体集聚水平与fac1低度正相关,发展效率水平与其低度负相关。而数量规模、发展效率与fac2均中度正相关。可见,苏北等文化产业发展低水平区域,由于发展阶段的落后性、经济基础的薄弱性和文化设施的短缺性,文化投入能力差,因而外在发展动力不足。此时,一方面,政府依托“三旧”地区改造升级建设文化园区[5],实现筑巢引凤,所以表现出载体集聚水平与fac1低度正相关;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推动招商引资和民营企业发展,基于市场需求、创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形成,促进文化产业规模的扩大与发展效率的提高。而创业创新精神的先天不足导致其发展动力不强,因而形成低水平自发内生型发展模式。据统计,2012年苏南、苏中、苏北人均文化事业费分别为61.63、25.39、19.32元,同期苏南、苏中、苏北经营性文化产业占比分别为88.22%、82.58%、70.89%。苏北人均文化事业费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占比均低于苏南,一方面反映其动力结构不同,另一方面也部分揭示了其差距形成的原因。

2) 高值组文化产业发展主要受外在动力影响。整体上,高值组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与fac1高度正相关;局部上,文化产业规模、发展载体与fac1均高度正相关,其中发展载体与其相关性高达0.95(表5);同时,发展质量与fac2也有相关性,其中,效率是高度正相关,贡献性是低度正相关。可见,在苏南文化产业发展高水平区域,积极的文化投资、完善的文化设施及产业升级、城市化拉动等外在动力通过强劲影响文化产业规模的扩大,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形成投资拉动、产业升级促动的外生驱动型发展模式。同时,市场需求、创业创新通过影响文化产业发展质量也逐步发挥作用,形成该类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二推动力。

综上进行时空转置分析可见,随着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其发展机制由内生动力为主转变为外在动力为主,发展模式也由低水平自发内生型演变为较高水平外生驱动型。同时,发展动力影响逐渐明晰,由低水平时期的混合型作用,逐步转变为外在动力影响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内生动力影响发展质量的格局。

5 结论与建议

研究表明: 江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呈现倒“U”型。近年来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初期快速发展,在达到快速发展最高峰后速度放缓,走向稳健发展。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态势显露转型性。江苏文化产业经历高速发展之后,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发展水平提升速度均放缓,回归中高速为特征的发展“新常态”,加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61%,距支柱产业一步之遥,同时,内生发展动力作用逐步显现,这些方面综合表明江苏文化产业发展将转型步入提升发展期。 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类型分布呈金字塔型,发展水平呈由北向南渐次升高。 江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宏观格局具有点轴特征,呈现空间聚合趋向。具体而言,呈现一心(南京文化创意中心)一核(徐州文化创意核)两圈(金陵文化创意圈、吴文化创意圈)两轴(沪宁-沿江文化产业轴、运河文化产业轴)的“1122”式点轴结构。 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具有明显的外力驱动性。整体相关分析表明,江苏文化产业发展外力驱动为主、内生力量为辅,外力主要影响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内力主要影响发展质量;分组分析表明,高水平区域外力驱动为主,低水平区域内生力量为主。

基于此,以后发展中应:强化政府调控,注重政策创新,促进江苏文化产业稳健发展。针对江苏全省及较高水平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仍以外力驱动为主以及低水平区域外力驱动仍较为薄弱的现实,江苏应注重发挥政府调控作用,通过完善政策保障发展、创新政策激励发展、整合政策助推发展、细化政策精准扶持发展。最终通过规范管理与引导助推相结合,促进江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注重人才引培,坚持创新驱动,促进江苏文化产业转型发展。针对江苏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新常态”,江苏应重点引培懂创意、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端复合人才,挖掘培养专长突出、扎根乡土、服务热忱的基层文艺骨干人才,形成规模宏大、层次分明、各展其长的文化人才队伍。同时,发挥江苏科教优势,培育文化创新主体、打造文化创新平台、优化文化创新生态,不断强化高新技术对文化产业的核心支撑和引擎作用,将科技渗透到文化产业生产、传播、展示、保护各环节。尤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资源聚合、跨界融合、组织优化等多元作用,积极推动网络进企业、入园区,促进文化与网络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产业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以“互联网+”促进文化产业重构。最终,通过强化文化产业的创新驱动和创意引领,实现发展机制上外生动力为主到内生动力为主,发展目标上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进而通过发展动力和发展目标上的双转变促进江苏文化产业的全面转型。实施多元战略,注重因地制宜,实现区域文化产业特色发展。立足江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发展模式的差异性,实施差别性区域发展战略。具体而言,苏南高水平区域属外力驱动型,文化投资、产业升级等外力推动文化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而市场拉动、文化创新等内生动力对文化产业的促动作用相对较弱,今后应以做强为目标,以转型发展和质量提升为主线,注重文化创意创新,繁荣文化产品市场,加快由投资外生驱动向市场内需驱动转型,加快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以形成江苏文化产业率先发展区,积极参与全国文化产业分工和全球文化产业竞争。苏北属低水平自发内生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内生驱动力不强,政府推动、文化投入等外力尚未显现,今后应以做大为中心,以规模扩张为主线,加强政府调控,加大文化投入,加快文化园区建设,以形成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区。而介于二者之间的苏中中水平区域,应注重政府、市场的双轮驱动和规模、内涵的双向并进,通过加强文化投入、激活文化市场两手抓,着力打造江苏文化产业第二梯队。 注重优化布局,强化区域整合,实现城乡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基于“1122”式点轴结构,江苏应坚持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政策相促动,打破地方本位和行业分立,通过资源整合、空间聚合、区域联合,逐步构建“一心一核二圈四带”的空间架构,形成一心引领、一核牵引、两圈联动、四带聚合的区域协调城乡一体发展格局。具体而言,“一心”即依托南京强大的复合优势,立足南京高水平现状,着力打造南京文化创意中心,形成江苏文化产业发展高地。“一核”即依托徐州产业、技术、人才优势,立足徐州相对较高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着力打造徐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核,形成立足苏北、服务江苏、辐射淮海的文化创意高地。“二圈”即立足地域毗邻优势,借力都市圈规划与建设,鼓励文化企业跨区兼并,着力打造苏锡常文化创意圈和宁镇扬文化创意圈,形成江苏文化产业发展航母。“四带”即提升沪宁-沿江文化产业带、壮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培育沿海文化产业带和东陇海文化产业带,推动大开发、大联动,形成大产业,打造大品牌。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祁述裕. 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本文引用: 1]     

[Qi Shuyu.Report O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Beijing: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Press,2004.]

[本文引用: 1]     

[2] 花建. 文化产业竞争力[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Hua Jian. Cultural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Guangzhou: Guang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5. ]

[3] 文嫮,胡兵.

中国省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研究

[J].经济地理,2014,34(2):101-1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14.02.015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在考虑空间相互影响的前提下,分析中国省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首先,以2009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年度数据为样本,采用全局Moran指数和局部Moran散点图对中国省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空间分析。然后,在文献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人才、技术、宽容、政策、基础设施这5个因素对省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中国省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作用主要是通过邻近省域间的溢出效应来体现,技术因素在推动当前中国省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宽容和人才因素;而基础设施和政府政策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力并不太显著。研究结论与国外已有研究有一定差异性。最后,就该研究结论展开了初步的讨论。

[Wen Hu, Hu Bing.

A spatial econometric study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provinci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development in China

. Economic Geography, 2014,34(2):101-1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14.02.015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在考虑空间相互影响的前提下,分析中国省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首先,以2009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年度数据为样本,采用全局Moran指数和局部Moran散点图对中国省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空间分析。然后,在文献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人才、技术、宽容、政策、基础设施这5个因素对省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中国省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作用主要是通过邻近省域间的溢出效应来体现,技术因素在推动当前中国省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宽容和人才因素;而基础设施和政府政策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力并不太显著。研究结论与国外已有研究有一定差异性。最后,就该研究结论展开了初步的讨论。
[4] 胡惠林,王婧.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CCIDI)[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本文引用: 3]     

[Hu Huilin,Wang Jing.China Cultural Industries Development Indices(CCIDI).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12.]

[本文引用: 3]     

[5] 孟召宜,刘倍倍,张培奇,.

江苏文化产业园发展水平与空间格局研究

[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2014, (20):160-175.

URL      [本文引用: 5]      摘要

在界定文化产业园内涵和明晰统计原则基础上,构建江苏文化产业园数据库,分析江苏文化产业园发展水平与格局,研究表明:江苏文化产业园发展速度较快、总体数量较多,但发展水平整体不高且园区之间差距较大;空间格局上呈现灵活多样的微观区位格局、根植地域特色的发展格局、城高县低的核心外围式城乡格局、由北向南渐次升高(增多)的梯度格局、一心一核二圈的宏观格局。未来,江苏应通过加快提档升级,促进文化产业园区转型发展;整合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园区共同发展;立足地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园区特色发展;打造"一心一核二圈四带",促进园区统筹发展等措施,提升园区发展水平,优化园区空间布局。

[Meng Zhaoyi,Liu Beibei,Zhang Peiqi et al.

Study on the level and pattern of cultural industry park in Jiangsu Province

. Commentary on Cultural Industry in China,2014, (20) :160-175.]

URL      [本文引用: 5]      摘要

在界定文化产业园内涵和明晰统计原则基础上,构建江苏文化产业园数据库,分析江苏文化产业园发展水平与格局,研究表明:江苏文化产业园发展速度较快、总体数量较多,但发展水平整体不高且园区之间差距较大;空间格局上呈现灵活多样的微观区位格局、根植地域特色的发展格局、城高县低的核心外围式城乡格局、由北向南渐次升高(增多)的梯度格局、一心一核二圈的宏观格局。未来,江苏应通过加快提档升级,促进文化产业园区转型发展;整合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园区共同发展;立足地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园区特色发展;打造"一心一核二圈四带",促进园区统筹发展等措施,提升园区发展水平,优化园区空间布局。
[6] 王伟年,张平宇.

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

[J].人文地理,2006, 21(1):110-1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6.01.024      URL      [本文引用: 5]      摘要

随着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在各地日益兴 起.本文在探讨文化产业园的概念、内涵、类型及目前我国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的区位因素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现阶段影响我国 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为:文化资源禀赋、制度因素、信息技术、人才智力资源.最后讨论了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区位选址中应注意的问题.

[Wang Weinian, Zhang Pingyu.

On location factors for construction about urban 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 Human Geography, 2006, 21(1):110-1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6.01.024      URL      [本文引用: 5]      摘要

随着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在各地日益兴 起.本文在探讨文化产业园的概念、内涵、类型及目前我国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的区位因素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现阶段影响我国 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为:文化资源禀赋、制度因素、信息技术、人才智力资源.最后讨论了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区位选址中应注意的问题.
[7] Aage T, Belussi F.

From fashion to design: Creative networks in industrial districts

. 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08,15(5): 475-491.

https://doi.org/10.1080/1366271080237379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ABSTRACT Creative industries enjoy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in Western economies these days. Creative industries can be identified in sectors producing new artistic artefacts, such as those occurring in the film industry, or in the performing arts, etc., or in the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sectors, whe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novelties is at the heart of the productive capabilities of firms. Post-modern consumption is strongly characterized by fashion, because it assists the fragmentation and an “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fe. Fashion goods become symbolic relational goods, status symbols, means of communication of identity and aesthetic satisfaction. Our research topics concern: firstly, a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n the evolution of fashion, which has moved from a top-down model (as envisaged by the class-conscious approach of Simmel) to a bottom-up model, as described in the post-modernist approach by Lipovetsky; secondly, a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n the business model adopted by firms to deal with the issue of designing new products, which is often related to the building of external-to-the-firm creative networks; thirdly, a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n the model of an industrial district, seen here as an efficient organizational tool very efficient to deal with the circulation and external absorption of knowledge and fashion trend information. District firms, using a multiplicity of fashion sources, are able to increase their probability of selecting the winning fashion trends, and to reduce their probability of “not-knowing” the winning fashion trends. We present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showing that a complex governance of several fashion sources is required to intercept fashion trends. Fashion emerges in a chaotic environment, as a bottom-up recursive process, partially controlled by fashion firms that scan external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build some interpretative/creative capability developed together with external-to-the-firm agents. Our work uses some empirical data collected through a survey based in the industrial district of Montebelluna, localized in northern Italy, in Treviso. In Montebelluna, several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producers of sport shoes and sport items are located.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during 2004-2005 involving 13 final firms (some of them are leading firms) and 11 designers.
[8] 林拓. 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M].北京: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4.

[本文引用: 1]     

[Lin Tuo.World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Frontier Report (2003-2004). Beijing: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Press,2014.]

[本文引用: 1]     

[9] 顾江,胡静.

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综合竞争力研究

[J].江苏省社会科学, 2008,(4):36-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8671.2008.04.04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与评价。

[Gu Jiang,Hu Jing.

Research on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Jiangsu cultural industry

.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2008,(4):36-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8671.2008.04.04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与评价。
[10] 李炜.

湖南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D].长沙:中南大学, 2010:35-41.

[本文引用: 1]     

[Li Wei.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Hunan Province

. Changsha: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2010:35-41.]

[本文引用: 1]     

[11] 马萱. 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本文引用: 1]     

[Ma Xuan.Regional Cultural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Study of China. Beijing: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Press,2011.]

[本文引用: 1]     

[12] 李学鑫,田广增.

选择性环境、能力与农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演化——以宝丰县赵庄乡魔术产业集群为例

[J].人文地理,2011,26(3):122-12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二手资料和半结构式访谈法,以赵庄魔术产业集群为例,研究了我国农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演化。发现该集群演化是行动者能力与选择性环境互动的结果。当地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与市场、制度和空间结构等地方环境相结合,催生了大量魔术表演团体的地理集中。农村经济体制变迁提供了文化产业化的市场推力和拉力,增强了集群竞争力。而基于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由不同行动者互动所建构的子承父业、师徒制、以团代培和行话制,形塑了知识溢出与集体学习的地方化网络。这两方面有别于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成因。依靠声望、信任等农区社会资本迅速组团,并以较高的弹性应对市场风险。

[Li Xuexin, Tian Guangzeng.

Selection environment, competence and the evolution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cluster in agricultural Areas of China

. Human geography, 2011, 26(3):122-12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二手资料和半结构式访谈法,以赵庄魔术产业集群为例,研究了我国农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演化。发现该集群演化是行动者能力与选择性环境互动的结果。当地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与市场、制度和空间结构等地方环境相结合,催生了大量魔术表演团体的地理集中。农村经济体制变迁提供了文化产业化的市场推力和拉力,增强了集群竞争力。而基于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由不同行动者互动所建构的子承父业、师徒制、以团代培和行话制,形塑了知识溢出与集体学习的地方化网络。这两方面有别于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成因。依靠声望、信任等农区社会资本迅速组团,并以较高的弹性应对市场风险。
[13] Max Horkheimer.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M]. Palo Alt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7.

[本文引用: 1]     

[14] Adam Brown, Justin O’ Connor,Sara Cohen.

Local music policies within a global music industry: cultural quarters in Manchester and Sheffield

[J].Geoforum, 2000, (31):437-451.

https://doi.org/10.1016/S0016-7185(00)00007-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l and the global in the music industry through the lens of place-based cultural policies.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will outline current debates around the complex interaction of the local and the global in culture in general and the popular music industry in particular. Alongside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globalisation has been a reassertion of `place', of `locality'. Whilst this has been investigated to some extent at the level of local music scenes it has never been fully addressed in terms of music industry policy as part of an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Yet it is here that the particular values of `place' are asserted in the face of some `global' music industry with a view to developing (or at least retaining some of the benefits of) a local music industry.Whilst situating itself within these debat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of local and global musical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he paper explores the different strategies of two northern English cities and their attempts to promote culture, and music, within each cities `cultural quarter': Sheffield's Cultural Industries Quarter and Manchester's Northern Quarter. The paper analyses the role and appropriateness of local authority policy intervention, the importance of `soft' networks within local music scenes and the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authorities in each example have tried to overcome dichotomies of art and industry, cultural and economy.
[15] 毕小青,王代丽.

基于“钻石模型”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探析

[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54-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2603.2009.03.012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我国经济政策的重要导向之一。而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目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不一,本文通过研究已有的方法,以“钻石模型”为基础,构造一个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从而建立一个评价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Bi Xiaoqing,Wang Daili.

Analysis of evaluation method of cultural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diamond model

. Journal of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09,(3):54-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2603.2009.03.012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我国经济政策的重要导向之一。而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目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不一,本文通过研究已有的方法,以“钻石模型”为基础,构造一个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从而建立一个评价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16] 林拓.

世界文化产业与城市竞争力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4): 21-3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双向推动,促使其能级逐层提升;而当今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已呈现出与城市竞争力共生共荣的趋向。对此,时序性推进与跨越式发展、保护性策略与开拓性战略、集团型扩张与基地型集聚等,将成为今后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不忽视的路径选择。

[Lin Tuo.

World cultural industry and urban competitiveness

.Marxism & Reality, 2003, (4): 21-3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双向推动,促使其能级逐层提升;而当今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已呈现出与城市竞争力共生共荣的趋向。对此,时序性推进与跨越式发展、保护性策略与开拓性战略、集团型扩张与基地型集聚等,将成为今后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不忽视的路径选择。
[17] 薛东前,刘虹,马蓓蓓.

西安市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特征

[J].地理科学,2011,31(7):775-78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文化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有利于了解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引导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以西安市文化产业为例,通过空间点模式分析,利用L函数得出西安市十个区域文化产业的集中指数,结合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将研究区域分为:核心区、潜力发展区和分散区。通过地理集中度分析和核密度图,得出结论:①现阶段西安市文化产业的空间分布整体上是南密北疏的格局,并呈现以内城为中心的集中态势,集中模式以自下而上型为主,各区域的集中呈现不平衡状态;②影响各区域产业分布的因素包括:资源禀赋,区域职能,相关及支持性机构,政府政策;③产业空间分布的研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④西安市文化产业分布具有动态变化性特征。

[Xue Dongqian,Liu Hong,Ma Beibei.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urban area of Xi’an city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31(7):775-78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文化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有利于了解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引导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以西安市文化产业为例,通过空间点模式分析,利用L函数得出西安市十个区域文化产业的集中指数,结合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将研究区域分为:核心区、潜力发展区和分散区。通过地理集中度分析和核密度图,得出结论:①现阶段西安市文化产业的空间分布整体上是南密北疏的格局,并呈现以内城为中心的集中态势,集中模式以自下而上型为主,各区域的集中呈现不平衡状态;②影响各区域产业分布的因素包括:资源禀赋,区域职能,相关及支持性机构,政府政策;③产业空间分布的研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④西安市文化产业分布具有动态变化性特征。
[18] 佛罗里达. 创意阶层的崛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本文引用: 1]     

[Richard Florida.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 Beijing: China Citic Press,2010.]

[本文引用: 1]     

[19] 卢丽娜,郭淑芬.

产业集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基于山西文化产业的实证研究

[M]//2014年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2014:18-27.

[本文引用: 1]     

[Lu Linan, Guo Shufen.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Shanxi Province

. // Proceedings of the Eleventh Annual Meeting of China Technical Management(2014`MOT) .Beijing: Research Center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2014:18-27.]

[本文引用: 1]     

[20] 周锦,闻雯.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评价

[J].华东经济管理,2012,(2):46-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5097.2012.02.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目前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省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进一步的地区和经济圈分析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城市经济、文化资源、基础设施等"先天"因素支撑;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更需要人才、资本、相关产业的发展等"后天"因素支撑,最后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区域性建议。

[Zhou Jin,Wen Wen.

Evalu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2012,(2):46-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5097.2012.02.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目前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省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进一步的地区和经济圈分析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城市经济、文化资源、基础设施等"先天"因素支撑;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更需要人才、资本、相关产业的发展等"后天"因素支撑,最后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区域性建议。
[21] 马仁锋,沈玉芳.

中国创意产业区理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J].世界地理研究,2010,19(2): 91-1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79.2010.02.0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创意产业在中国发起于21世纪初的东部大都市,系统收集国内建筑学、产业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的创意园区相关研究成果,评述中国自21世纪初创意产业兴起以来的基本概念研究、创意园区成长模式及机制、创意园区空间组织与园区规划、创意园与城市更新、创意园内部空间的研究进展。认为中国大城市内城产业升级与城市再生为创意园区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通过近8年努力,国内创意园区研究①已初步形成以创意园区成长模式与机理、创意园区规划建设、创意园区与城市更新为主的研究方向;②研究方法形成了以实证主义为主流的哲学基础;③研究队伍呈现以城市规划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为主的综合交叉。同时,综述认为:中国对创意产业区相关概念认识不清,未能将集群的内核与创意产业的核心有机融合;其次是对于创意产业区的研究应坚持从微观的创意产业的某一类型,甚至是其一项目为分析单元,从制度、经济、文化等宏观方面诠释产业区内核的组织与发育过程;再次是中国创意产业区研究必须从创意经济和"全球性—地方性"博弈视野,探索创意产业区形成与演化的生境和其对城市发展—空间规划的空间效应(也即创意空间的生长)及城市响应策略研究。

[Ma Renfeng,Shen Yufang.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blem of creative industrial district’s theoretical study in China

.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0,19(2):91-1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79.2010.02.0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创意产业在中国发起于21世纪初的东部大都市,系统收集国内建筑学、产业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的创意园区相关研究成果,评述中国自21世纪初创意产业兴起以来的基本概念研究、创意园区成长模式及机制、创意园区空间组织与园区规划、创意园与城市更新、创意园内部空间的研究进展。认为中国大城市内城产业升级与城市再生为创意园区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通过近8年努力,国内创意园区研究①已初步形成以创意园区成长模式与机理、创意园区规划建设、创意园区与城市更新为主的研究方向;②研究方法形成了以实证主义为主流的哲学基础;③研究队伍呈现以城市规划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为主的综合交叉。同时,综述认为:中国对创意产业区相关概念认识不清,未能将集群的内核与创意产业的核心有机融合;其次是对于创意产业区的研究应坚持从微观的创意产业的某一类型,甚至是其一项目为分析单元,从制度、经济、文化等宏观方面诠释产业区内核的组织与发育过程;再次是中国创意产业区研究必须从创意经济和"全球性—地方性"博弈视野,探索创意产业区形成与演化的生境和其对城市发展—空间规划的空间效应(也即创意空间的生长)及城市响应策略研究。
[22] 杨槿,陈雯,袁丰.

苏州老城区文化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其机理分析

[J].地理科学,2015,35(12):1552-1559.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文化产业发展深刻影响城市经济转型和空间重构过程。国内对文化企业微观区位及政府作用的研究仍显薄弱,基于苏州老城区1 661家文化企业分布信息,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Moran’s I指数等方法,分析文化企业空间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文化产业发展利好政策干预下,苏州老城区文化企业数量显著增长,行业结构由传统媒体娱乐行业独大转向均衡化发展;文化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但整体集聚程度下降,呈现由向古城集聚转为向古城外扩散的趋势;微区位上,文化企业向主要道路沿线和文化产业园区集聚,但不同行业的集聚模式存在差异。影响机理分析表明市场是影响微观文化企业区位选择的基础力量,政府干预降低企业选择特定地价圈层区位的成本并提高其隐形效益,改变了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区位选择的成本-效益权衡,从而影响企业的区位决策,引致文化产业空间格局演化。

[Yang Jin,Chen Wen,Yuan Feng.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its mechanism of the old urban district of Suzhou city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35(12):1552-1559.]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文化产业发展深刻影响城市经济转型和空间重构过程。国内对文化企业微观区位及政府作用的研究仍显薄弱,基于苏州老城区1 661家文化企业分布信息,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Moran’s I指数等方法,分析文化企业空间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文化产业发展利好政策干预下,苏州老城区文化企业数量显著增长,行业结构由传统媒体娱乐行业独大转向均衡化发展;文化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但整体集聚程度下降,呈现由向古城集聚转为向古城外扩散的趋势;微区位上,文化企业向主要道路沿线和文化产业园区集聚,但不同行业的集聚模式存在差异。影响机理分析表明市场是影响微观文化企业区位选择的基础力量,政府干预降低企业选择特定地价圈层区位的成本并提高其隐形效益,改变了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区位选择的成本-效益权衡,从而影响企业的区位决策,引致文化产业空间格局演化。
[23] Pumhiran N.

Reflection on the Disposition of Creative milieu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ultural clustering strategies

[J]. Planning Practice Research. 2006:112-116.

[本文引用: 1]     

[24] 李季. 世界文化产业园[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本文引用: 2]     

[Li Ji.World 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Beijing: People’s Daily Press,2011.]

[本文引用: 2]     

[25]

祁述裕.文化产业园区的类型及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作用

[R/OL]..

URL      [本文引用: 1]     

[Qi Shuyu..]

URL      [本文引用: 1]     

[26] 沙吉.

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路径探究

[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 (11): 30-32.

[本文引用: 1]     

[Sha Ji.

The explo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path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park in Nanjing

. Market Weekly: The Research of Theory, 2013 (11): 30-32.]

[本文引用: 1]     

[27] 南京市社科院.

江苏文化强省建设中的难点与突破路径

[M]//张灏瀚.科学发展、两个率先:江苏省决策咨询基地2012年成果报告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259-267.

[本文引用: 1]     

[Nanj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The difficulty and breakthroug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province of Jiangsu

.//Zhang Haohan. Sci- entific Development, “Double Leads”: The result re port of the decision and Consultation base in Jiangsu Province in 2012.Nan- jing: Jiangs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13: 259-267.]

[本文引用: 1]     

[28] 曹芳东,黄震方,吴江,.

1990年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化及其成因分析

[J].经济地理,2011,31(6):895-902.

URL      [本文引用: 4]      摘要

以1990-2007年江苏省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运用不平衡指数和空间统计模型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系统分析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化.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在整体格局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空间格局更多表现为苏南部分地区的高度集聚和苏北部分地区的集聚态势,成为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核心区和低度集聚区,而苏中地区的集聚态势显得并不强烈.同时,针对区域经济自相关性发展趋势进行解释并指出以县域经济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将长期存在.最后,构建空间数据模型对此种格局形成的原因进行空间统计学上的探讨,指出规模企业空间分布差异及人才空间分布差异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提供了一种交互式的、可视化的新手段,进而为政府部门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Cao Fangdong,Huang Zhenfang,Wu Jiang et al.

The Coun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enetic Analysi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ces In Jiangsu Province

. Economic Geography, 2011,31(6):895-902.]

URL      [本文引用: 4]      摘要

以1990-2007年江苏省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运用不平衡指数和空间统计模型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系统分析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化.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在整体格局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空间格局更多表现为苏南部分地区的高度集聚和苏北部分地区的集聚态势,成为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核心区和低度集聚区,而苏中地区的集聚态势显得并不强烈.同时,针对区域经济自相关性发展趋势进行解释并指出以县域经济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将长期存在.最后,构建空间数据模型对此种格局形成的原因进行空间统计学上的探讨,指出规模企业空间分布差异及人才空间分布差异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提供了一种交互式的、可视化的新手段,进而为政府部门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29]

江苏省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处,江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动因浅析

[R/OL]., 2012-01-05.

URL      [本文引用: 1]     

[Jiangsu Province Bureau of Statistics

URL      [本文引用: 1]     

24163.html,2012

-01-05

.]

URL      [本文引用: 1]     

[30] 张晓明.

认识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规律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05,(3):60-75.

[本文引用: 1]     

[Zhang Xiaoming.

Understanding the rules for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mak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ultural industry scientifically

. Commentary on Cultural Industry in China, 2005,(3):60-75.]

[本文引用: 1]     

[31] 江苏省文化厅.

江苏省文化统计年鉴(2011~2014)

[M].杭州:江苏省文化厅,2011-2014.

[本文引用: 1]     

[Jiangsu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Culture.

Jiangsu Cultural Statistics Yearbook (2011-2014)

. Hang-zhou: Jiangsu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Culture, 2011-2014.]

[本文引用: 1]     

[32]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13)[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本文引用: 1]     

[Jiangsu Provincial Bureau of Statistics. Jiangsu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3).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13.]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