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 36 (2): 188-195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2.004

研究论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乡统筹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陈肖飞12, 姚士谋1, 张落成1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08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China Under the New Urbanization

Chen Xiaofei12, Yao Shimou1, Zhang Luocheng1

1. Key Laboratory of Watershed Geographic Sciences/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Jiangsu,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6)02-0188-08

通讯作者:  姚士谋,研究员。E-mail: yaoshimou@hotmail.com

收稿日期: 2015-02-9

修回日期:  2015-07-30

网络出版日期:  2016-02-20

版权声明:  2016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30750、41341170)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陈肖飞(1986-),河南三门峡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发展与区域规划。E-mail: chenfei_niglas@163.com

展开

摘要

城乡统筹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课题,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许多省市的城乡关系都面临复杂的困境,而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关系实践不仅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还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劲动力和扩大内需及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具有内在的共同点,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分析两者在实践过程中共同存在的生态环境、人口流动、产业布局、城市空间利用以及土地制度等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提出了 树立资源节约型的城乡统筹理念、确立健康城市化的城乡统筹方向、从区域空间角度认识城乡统筹问题、 着力解决城乡统筹的土地问题等观点,并指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统筹主要优化方向:优化重点区域发展、优化空间布局形态、优化集群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美好环境、优化市场导向机制。

关键词: 城乡统筹 ; 新型城镇化 ; 健康城市化 ; 优化方向

Abstract

Issu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s a comprehensive subject, with the new urbanization proposed, urban-rural relations are facing a complex dilemma in many cities, so it is important to discus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China under the new urbanization background. The practice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or to promote a strong driving force for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ecological resources, migration, industrial layout and urban space, land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pointed out that we should confirm a resource-saving concep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establish a healthy urbanization direc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underst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space and solve the land system problem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article pointed out the optimization direction under the context of new urbanization:1) We should optimize the key areas development and exploit suburban land rationally; 2) We should optimize space layout and build diverse complementary pattern;3) We should optimiz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lusters and make better chain link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industrial; 4) We should optimize a better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urban transformation to eco-city; 5) We should optimize the market-oriented mechanism and guarantee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 in line with the law.

Keyword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 new urbanization ; healthy urbanization ; optimization direction

0

PDF (491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陈肖飞, 姚士谋, 张落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乡统筹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 , 2016, 36(2): 188-195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2.004

Chen Xiaofei, Yao Shimou, Zhang Luoche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China Under the New Urbanization[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36(2): 188-195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2.004

中国城市化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地区协调发展和城乡经济共同繁荣。但在城乡二元体制背景下的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国民经济以城镇经济为重点,造成了日益繁荣的城镇经济和低水平低质量的农村经济。据相关统计表明,198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的2.5倍,2012年比重增长到3.1倍[1],针对不断拉大的城乡距离,城乡统筹政策随之提出,其根本目的在于扭转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关系失调的状况。为了实现城乡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生活协调改善以及生态环境健康优化等,就必须落实中央提出的城乡统筹这一重大战略问题。

西方学者对城乡关系研究起步较早,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流行3种学说: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初期城乡一体化理论以及城乡协调发展观。圣西门[2]、傅里叶[3]和欧文[4]的“城乡社会平等观”、“理性社会制度”、“共产主义新村”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始构想;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5]和赖特的“区域统一体”理论[6]则是初期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根源;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城乡协调发展理论观[7]则从历史角度阐释了城乡关系,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乡对立必然会走向城乡融合,但是需要漫长的历史时间。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城乡关系的思想经历了刘易斯理论、增长极理论、城市偏向理论、乡村城市战略理论、朗迪勒里自上而下“次级城市”战略和波特“城乡联系与流”思想理论等[8]。进入到21世纪,城乡之间的持续协调发展问题已然是全球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在此背景下学者更多关注的是“城乡联系和流”的相互作用。总的来说,国外对城乡关系的研究开始较早,涉及学科门类多、研究领域广,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多,但却存在一定问题,如多从宏观视角以自上而下的方法进行研究,缺乏自下而上的微观研究,尤其缺乏对农村区域的深入研究。虽然近来西方关于城乡研究不断强调城乡关联的重要性,但多数仍以城乡分割为前提,城市和乡村的紧密联系始终停留于概念和抽象理论的探讨阶段。中国学者对城乡关系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学者们先后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城乡协调、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乡村城市化、自下而上城市化等概念[9],目的是将城市和乡村都归纳到社会经济系统中,改善城乡分离局面,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和实现城乡资源优化合理配置。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解决城市和乡村之间各种要素流的过程动力机制、城乡之间相互作用流、城乡统筹区域影响以及以城乡统筹为背景的区域发展问题研究等[10]。总的来说,国内学者对城乡统筹基本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研究尺度较多局限于中观层面,缺乏全球尺度与微观尺度;研究区域以发达地区为主,欠发达地区的研究较少。

2012年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极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快速发展的城乡统筹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新型城镇化是建立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基础上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须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同时,新型城镇化虽然是以“人”为核心,但同时还强调了生态宜居、产城融合、资源集约等基本特征。因此,对于未来城镇化发展,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追求统计数据上的城镇化率,而是要实现以质量为主的城镇化,把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作为主要任务之一。针对当前国内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产要素、空间布局、生态环境、政策制度等问题[11-15],积极探索如何推动区域统筹管理,谋求种种棘手问题的妥善解决,总结国内外城市地区发展的经验和趋势是非常必要的。从生态资源、人口迁移、产业空间、土地制度等视角分析中国的城乡统筹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认真研究中国各地的具体特征,实现以集中型城市化为主(规划建设城市群或城镇密集地带),以分散型城市化为辅的高质量“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不仅对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再理解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中国当前城乡统筹进程有较大的启发和帮助。

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乡统筹理论与实践问题

1.1 遵循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树立资源节约型的城乡统筹理念

马克思、恩格斯把自然界同社会发展历史过程连接起来,认为人与自然的历史是社会历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历史的前进和发展,有赖于甚至取决于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科学的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对解决城乡统筹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是现实情况,因此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并实行开放性的资源开发战略[16,17]。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统筹发展,应以可持续发展和追求质量为内涵,通过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资源集约利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来实现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因此应考虑以下问题:

1) 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树立资源节约型的城乡统筹新思路。中国人均耕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都十分有限[18]表1),不可能像西方国家在城市建设方面铺张浪费。城乡统筹过程中必须实施资源节约型发展战略,根据中国自然资源的区域空间分布特点,将节约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以及资源的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措施,集约、合理、高效利用各种资源,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以获取最大可能的经济社会效益,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型的城市发展之路。

表1   世界主要几个大国的资源要素比较(2012年)

Table 1   Comparing the resources of the world power(2012)

指标系统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
国土面积(104km21707.5997.01960.0937.26854.74
人口总量(亿人)1.520.3513.403.241.96
人口密度(人/km28.93.5139.634.622.9
人均耕地(hm21.9301.8000.0951.1400.807
人均水资源(m330299984622292941342976
森林总面积(km2754900247200133800209600566000

新窗口打开

2) 规划与建设城乡统筹的实践过程中,辩证地认识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用地失控,无序蔓延的情况颇为严重(图1)。因此,对城市来说,适当控制大城市用地规模,改变透支资源和急功近利的发展方式,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高质量、高效率的健康发展之路十分重要。对农村来讲,其规划与建设与城市不同,核心是要尊重乡村自然生态,呵护乡村自然环境,继承村民尊重周边生态环境和与之共存的朴素思想。只有把现代生态文明融入当地民众朴素的传统自然观之中,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遵循和落实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图1   中国若干特大城市用地(建成区)面积(km2)及扩展情况(1952~2012年)

Fig.1   Dynamic growth of built-up areas (km2) of mega-cities in China (1952-2012)

1.2 依据人口“推-拉”理论,确立健康城市化的城乡统筹方向

人口“推拉”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拉文斯坦的“人口迁移定律”,认为人们进行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通过对人口迁移的机制、结构、空间特征规律分别进行总结,提出了著名的人口迁移七大定律。1983年,赫伯尔系统总结了人口推拉理论概念,认为人口迁移是由一系列“力”引起的,人口迁移是由于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迁移者个体的行为决策过程来看,“推-拉”理论的成立包含2个基本假设:一是人们的迁移行为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二是迁移者对原驻地和迁入地的信息有比较充分的了解[19]

中国城镇化发展正在逐步实现由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推动城镇化向人力资本结构转型推动城镇化的阶段。不同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人口迁移流动和城镇化态势形成了更加多样的模式,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统筹应适当的控制大城市人口,调整农村人口的迁移方向和规模[20-22],因此应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 城乡二元结构是健康城市化建设的基础问题。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最基本特征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农村传统农业与城市现代工业并存。刘易斯二元结构转换模型说明,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现代化,就是要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把传统农业经济与现代工业经济并存的异质结构转化为同质结构,即把“二元结构经济”转变为“一元结构经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不仅要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必须全面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城市与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协调发展问题。要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克服二元结构转换模型的缺陷,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2) 收入问题和就业问题是健康城市化建设问题的核心,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15年全国进城务工和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1.2亿人左右。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从业人员的68%,在建筑业、采掘业 中占到近80%,在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这一比重达到50%以上,但从现实情况看,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如工资偏低、缺乏社会保障、生活居住困难等[23]

3) 改革户籍制度,优化人口流动是健康城市化建设的有效手段。当前,户籍、教育、社保等一系列事关民生的各项制度仍然呈现二元化特征,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造成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出“候鸟”型转移,农民工身份转换远远滞后于职业转换。因此,首先要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实行户籍制度创新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人口合理有序流转的必要保证。其次,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地流入大中小城市和重点中心镇,不能盲目过多地集中于沿海城市。从已有资料可以看出,当前中国人口流动已表现出上述特征,主要是从四川、湖南、江西、贵州、河南、广西、湖北、安徽和东北、西北地区流入沿海发达地区(表2)[24],目前已造成部分沿海发达城市社会问题较为突出的现象。因此,要从政策机制上解决人口流动问题,鼓励农民工就近就业、就近创业。

表2   中国若干个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增长

Table 2   Population growth scale of several super-cities in China

市区非农业人口(万人)暂住人口(万人)GDP总量(亿元)
1984年1998年2003年2011年2011年2011年
上海672.6893.721024.991240.18932.3819195.69
北京498.5673.76789.43987.50877.9416251.93
天津377.09458.68509.74578.37344.8411307.28
广州248.6330.63586.35671.32614.3512423.44
武汉289.9428.43474.98563.06114.926762.20
南京186.5238.89372.39514.49280.306145.52
济南111.0171.3243.29349.4476.62406.29
成都152.3214.61281.40451.61125.306854.58
大连133.4200.09225.12270.0768.486150.63
青岛94.1170.21200.44277.0986.256615.60
杭州97.3134.61216.13317.63374.007019.06

新窗口打开

1.3 解析空间经济网络布局理论,从区域空间视角分析城乡统筹问题

空间经济网络布局理论侧重于城市区位和空间经济的网络分析。空间经济网络布局的合理性主要涉及到产业空间布局的合理性,这不仅有利于城乡产业相互协调、相互联动,而且网络布局的区位要求城乡节点、横向与纵向联系的实现最短路径距离及其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减轻城市化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促进周边乡村最优化发展以及两者的均衡发展是从空间角度分析城乡统筹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历史地、全面地认识一个城市,特别是从区域空间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和系统分析一个城市的地位、作用与功能定位问题,也是21世纪中国城乡统筹规划的关键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做到城乡统筹规划先行,城镇总体规划后行。近年来,各省区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都在做城乡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这确实有助于择定城市发展的定位和方向。以苏州为例,根据苏州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市政府领导根据专家建议,将苏州市城乡规划融入长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妥善处理好城乡统筹发展的相互关系,“用古典园林的技巧,布局现代经济的版图”,秉持城乡协调发展的前瞻思路,摒弃急功近利式的“浮躁”,使得苏州市城乡统筹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2) 城乡统筹规划要做到城乡产业空间的合理布局。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杭州等市,特别是杭州湾地区(杭州大都市圈),根据相关统筹规划,一方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并逐步调整杭州市郊、绍兴、宁波等地区的产业布局,在城乡之间逐步形成了组团式工业集聚区,另一方面限制乡镇工业开发区的盲目发展,有重点地开发和整合若干新型的高效率的工业园区,逐步做到城乡产业空间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3) 城市空间发展问题。当代城市的合理与适度发展都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结构空间,因而需对城市的人口结构、用地结构进行分析。确立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人口规模空间和用地规模空间非常重要。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做到总量相对锁定;存量逐步优化,增量恰当控制和质量协调改善。同时要重视城乡之间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空间,做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注意城市本身的支撑体系(能否达到稳定、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才能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建设)[11]。城市空间合理性还表现在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的开发问题,不能盲目和过于超前,要善于开发地下空间,节约用地。

1.4 把握土地制度政策和理论,着力解决城乡统筹的农村土地问题

新中国建国后,国家依靠强大的政治力量,有力实现了从地主土地所有制向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转变。1978年以来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则是诱致性制度的变迁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就是采取诱导性制度来逐步完善的。2004 ~2007年,中央再一次连续4 a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有关“三农”问题政策的意见,其中,有关土地政策方面的规定指出,要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严格遵守对非农占地的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积极探索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途径和办法等[25]

中国当前农村土地制度依然存在若干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所有权制度缺陷、土地使用权制度缺陷、土地征用制度缺陷等,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统筹建设和发展,要着力解决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保障城乡统筹建设的顺利实施。

1) 明晰土地所有权主体。中国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土地,农民作为集体组织成员,都平等地拥有对集体土地的成员权。因此,必须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包括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核资折股,量化到农民个人,让每一个村民拥有一份相应的股权,使农民的土地权益从根本上得到保护。

2) 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一方面,要坚决维护集体土地的合法权益,使集体所有的土地在法律上取得与国有土地平等的地位,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征地程序,保证在征用农民土地过程中土地权利人有充分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推进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转,从法律上保护其顺利实施。

3) 严格土地管理制度。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控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防止耕地总量降低到最低警戒线以下,建立合理的土地资产和收益的分配机制,保护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和农民的根本利益。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统筹优化方向

城乡统筹是以健康城市化和城市对乡村的合理扶持为基础的,基于稳定、保护、发展和协调4个原则,构建整体功能互补空间布局与支撑体系配套,最终实现区域整体发展水平不断高级化和城乡发展水平相对均衡化的城乡统筹[26-30]。基于上述原则,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应该从以下5个方面确立城乡统筹的优化方向。

2.1 优化重点区域发展,合理开发有条件区域

突出主体功能区导向,建立空间规划体系,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引导不同类型城镇差别化发展。注重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空间结构,引导城市集约紧凑和低碳发展的新思路;重点发展区域要合理确定城市开发区、中心城镇和重点乡镇街道的建设,促使成为整个区域新的经济增长中心;限制开发区要有条件的建设和引导城乡发展,使之与生态保护区相协调发展;禁止开发区要严格限制城镇建设,做到生态先行。

2.2 优化空间布局形态,构建多元互补模式

优化空间布局主要是指城市形态结构的变化,从过去的单要素、单中心模式转入多元化、城乡结合的互补模式,从过去粗放式发展转入集约化的有机结合模式,从过去盲目扩散的“摊大饼”模式转入集聚型集合模式。同时要注重城乡均衡发展布局,促进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乡公共服务功能配套;合理树立各类城乡有序的发展格局和导向,实现城乡统筹的可持续发展。在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还要注重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协调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产业的发展格局,这实际上是城乡的“精明增长”并逐步提高城乡社会经济效益的综合发展之路。

2.3 优化集群产业结构,做好城乡产业融合

城乡统筹,产业发展是核心和关键。城乡互动的起点是产业互动,城乡互促的关键是产业互促,城乡融合的基础是产业融合。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是适应产业融合趋势的需要,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突破口,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城市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将形成产业集聚,即在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专业化、网络化、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在城市产业集聚中,产业的链条越长,产业投资和再投资的空间就越大,产业集聚的程度就越高,其社会经济效益也会越高,也势必将更能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有力的实现城乡产业融合。

2.4 优化发展美好环境,促使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化

城市是人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强烈的生态实体。从生态城市角度来看,城市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物流流动为载体,科教文化为动力,社会体制为径络,由其“因子-要素-子系-系统-巨系”构成的人工生态综合体,也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因此要严格推行国家环境规划的要求,在每一个城乡实施蓝天工程、清水工程、绿地工程。同样在农村也要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鼓励广大农民建设乡村环境的永久动力。总之,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珍惜自然资源,爱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和相处的新观念,努力为建设生态城市和生态乡村提供根本保证。

2.5 优化市场导向机制,使政府调控符合经济规律

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健全城乡统一的商品流通、市场监管、标准制定、社会保障等制度机制建设。城乡中分散的工业企业、民营企业与整个地区的城镇化结合起来需要依托政府的支持,这是新时期城乡统筹的客观需要。因此,一要增加政府、民间对乡镇工业、民营企业的投入,并保证良好的市场渠道;二要减少乡镇、民营企业的公共财政负担问题;三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重点发展私人经济、民营企业,加快市场流通。今后政府、企业、市场、社会等四方面按不同职能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市场导向机制应有利于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实践。

3 结论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任务,继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对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作出总体部署,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其中明确了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的功能定位,说明国家已经着力推进并努力解决试点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应该引起广大科学工作者与政府领导人关注,适时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必须把城乡统筹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全面系统地加以科学规划与实施,思维导向应该包括以下几条:① 大中小城市发展要选择相互配套和多元化发展模式,目前沿海许多大中城市已成为产业、人口、财力、信息、物流的集散地,但城市规模还在扩大,政府应在合理限制大城市盲目发展,而对于小城镇、建制镇应有选择地重点发展。② 有步骤地合理解决农村劳动力迁移问题,要把城镇用地的合理开发和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相结合,这是中国实现城乡统筹的根本问题之一;③ 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逐步克服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落后现象,开创“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新局面,实现村地区的现代化。④ 促进和重视城市与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发展,构建自然、绿色、健康的城乡统筹新社会。

总之,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不仅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还应该推进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障碍,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逐步使中国的城乡统筹走上以质量效益型为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1] [Yang Jirui, Zhou Lixin.

The new progress in regional and rural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Chinese Regional Economic Society Annual Conference 2013 Summary

.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3(11): 83-89.]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学会 2013年年会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了综述,本届年会的议题以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合作、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统筹为重点,同时涉及新型城镇化模式与实践、区域发展 与落后地区开发、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与开发区建设等热点问题,反映了中国区域经济学特别是在区域与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的新进展。
[12] 曹璐, 靳东晓.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省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J]. 城市规划, 2014,(S2): 27-31.

https://doi.org/10.11819/cpr20141405a      URL      摘要

中国城镇化模式的转变推动了城乡统筹类规划的产生.城乡统筹规划 的主要任务是探寻当前城镇化模式之下城乡各类要素配置的最佳方案.受政府事权的约束,不同层面的城乡统筹规划的内容和深度不同.作为“点面结合”的规划类 型,城乡统筹规划需要以分区导引作为阐述面域规划政策的重要手段,因此分区的合理性问题尤为重要.城乡统筹规划的编制主体涉及“城市”和“乡村”,大量规 划内容政策性强、超出了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的行政权限,必须通过引导和协商予以落实,而这对于中国的城市规划师而言几乎是全新的课题.本文以省市域规划的实 际案例为参考,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Cao Lu, Jin Dongxiao.

Urban-rural integration planning for provinces and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type urbanization

.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4,(S2): 27-31.]

https://doi.org/10.11819/cpr20141405a      URL      摘要

中国城镇化模式的转变推动了城乡统筹类规划的产生.城乡统筹规划 的主要任务是探寻当前城镇化模式之下城乡各类要素配置的最佳方案.受政府事权的约束,不同层面的城乡统筹规划的内容和深度不同.作为“点面结合”的规划类 型,城乡统筹规划需要以分区导引作为阐述面域规划政策的重要手段,因此分区的合理性问题尤为重要.城乡统筹规划的编制主体涉及“城市”和“乡村”,大量规 划内容政策性强、超出了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的行政权限,必须通过引导和协商予以落实,而这对于中国的城市规划师而言几乎是全新的课题.本文以省市域规划的实 际案例为参考,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13] 柴彦威.

人本视角下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解读与行动策略

[J]. 北京规划建设, 2014,(6): 34-36.

URL      摘要

正新型城镇化的理念最早伴随党 的十六大关于"新型工业化"战略而提出,党的十八大则正式提出了"新型城镇化"道路,即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 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关于城镇化现象及其理论机制城市地理、城市规划、经济学、社会学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 们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而作为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而提出的新型城镇化,究竟与学术界所了解的"传统"城镇化有何本质

[Chai Yanwei.

The new urbaniz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human action strategy perspective

. Beijing Planning Review, 2014,(6): 34-36.]

URL      摘要

正新型城镇化的理念最早伴随党 的十六大关于"新型工业化"战略而提出,党的十八大则正式提出了"新型城镇化"道路,即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 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关于城镇化现象及其理论机制城市地理、城市规划、经济学、社会学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 们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而作为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而提出的新型城镇化,究竟与学术界所了解的"传统"城镇化有何本质
[14] 姚士谋, 王肖惠, 陈振光.

大城市群内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策略问题

[J]. 人文地理, 2015, 30(4): 1-5, 71.

URL      摘要

城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课题,也是涉及到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如何协调发展,达到一个新的现代化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强调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中国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本文从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五大发展策略与实施长远目标的关键措施,论证了我国大城市群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针、路径与方法措施,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从国情特点、城乡统筹、产业转型、区域协调、资源环境统筹视角出发,对我国城镇化的合理进程、规模建设与规划布局以及环境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综合性、区域性的研究探索,对我们深入的理解中央有关新型城镇化一系列方针政策理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与实际价值。

[Yao Shimou, Wang Xiaohui, Chen Zhenguang.

Strategy problem of new urbanization in big urban agglomeration

. Human Geography, 2015, 30(4): 1-5, 71.]

URL      摘要

城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课题,也是涉及到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如何协调发展,达到一个新的现代化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强调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中国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本文从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五大发展策略与实施长远目标的关键措施,论证了我国大城市群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针、路径与方法措施,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从国情特点、城乡统筹、产业转型、区域协调、资源环境统筹视角出发,对我国城镇化的合理进程、规模建设与规划布局以及环境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综合性、区域性的研究探索,对我们深入的理解中央有关新型城镇化一系列方针政策理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与实际价值。
[15] 官卫华, 陈雯.

城乡统筹视野下的规划理论与实践范式转型

[J]. 南京社会科学, 2015,(8): 79-8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深入解读当前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城乡统筹政策要求,总结国内外相关发展经验,并借鉴相关理论和经济学、社会学等分析方法,解析城乡统筹规划"人、地、钱、设施"等四个核心要素及相互关联关系,以期为我国城乡规划理论完善和体制改革深化提供支撑。

[Guan Weihua, Chen Wen.

Transformation of planning theories and practice paradigm in the view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 2015,(8): 79-8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深入解读当前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城乡统筹政策要求,总结国内外相关发展经验,并借鉴相关理论和经济学、社会学等分析方法,解析城乡统筹规划"人、地、钱、设施"等四个核心要素及相互关联关系,以期为我国城乡规划理论完善和体制改革深化提供支撑。
[16] 姚士谋, 冯长春, 王成新, . 中国城镇化及其资源环境基础[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

[本文引用: 1]     

[Yao Shimou, Feng Changchun, Wang Chengxin et al. Chinese urbanization and resources environment foundation.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0.]

[本文引用: 1]     

[17] 陆大道, 姚士谋. 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城镇化专辑)[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

[本文引用: 1]     

[Lu Dadao, Yao Shimou.China regional development report(urbanization album) .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 2007 .]

[本文引用: 1]     

[18] 姚士谋, 张平宇, 余成, .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

[J]. 地理科学, 2014, 34(6): 641-64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城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课题,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如何协调发展,达到一个新的现代化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在过去一阶段,虽然城镇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乡一体化方面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但在某个时期或一些地区,城镇化过速发展阶段,出现了无序的发展状态,大中城市边缘盲目扩展,水土资源日渐退化,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特别是有些政府决策人对城镇化的许多制约因素认识不足,甚至决策失误,导致了城市环境出现许多不安全、不舒适的问题。着重从地理空间与自然资源保护的角度,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3 个理论与实践问题① 如何认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与新的路径;②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如何构建新型城镇化的创新模式;③ 在新型城镇化实施过程中,如何认识中国城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p>
[1] 彭震伟.

新型城镇化模式下的城乡统筹发展

[J]. 时代建筑, 2013,(6): 18-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684X.2013.06.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分析了中国当前城镇化发展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从打破城乡二 元结构的角度论述了选择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需求,聚焦城乡统筹的核心理念,梳理了西方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成功经验,并特别从城市中的农民工和公共服务均 等化这两个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核心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Peng Zhenwei.

Urban-rural integration under the urbanization model

. Time Architecture, 2013,(6): 18-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684X.2013.06.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分析了中国当前城镇化发展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从打破城乡二 元结构的角度论述了选择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需求,聚焦城乡统筹的核心理念,梳理了西方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成功经验,并特别从城市中的农民工和公共服务均 等化这两个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核心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8] [Yao Shimou, Zhang Pingyu, Yu Cheng et al.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6): 641-64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城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课题,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如何协调发展,达到一个新的现代化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在过去一阶段,虽然城镇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乡一体化方面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但在某个时期或一些地区,城镇化过速发展阶段,出现了无序的发展状态,大中城市边缘盲目扩展,水土资源日渐退化,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特别是有些政府决策人对城镇化的许多制约因素认识不足,甚至决策失误,导致了城市环境出现许多不安全、不舒适的问题。着重从地理空间与自然资源保护的角度,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3 个理论与实践问题① 如何认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与新的路径;②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如何构建新型城镇化的创新模式;③ 在新型城镇化实施过程中,如何认识中国城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p>
[19] 俞路.

20世纪90年代中国迁移人口分布格局及其空间极化效应

[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

[本文引用: 1]     

[Yu Lu.

Chinese migration patterns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space polarization effects in 1990s

.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06 .]

[本文引用: 1]     

[20] 陈肖飞, 张落成, 姚士谋.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及发展因素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2): 229-236.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5.02.01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群空间格局发展并非均匀的发展,而是密度(Density)更为集中、距离(Distance)逐渐缩短、整合(Division)更为强烈的过程。基于200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在劳动生产率基础上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状态。结果表明:①城市化的推进取决于密度的增加,区域发展取决于距离约束的克服,而区域一体化则取决于减少分割并增强整合,因此3D对于认识城市群区域发展及其一体化进程是非常合适的框架。②上海、苏州和无锡表现为3D类型,常州和南京表现为&#x0201c;密度&#x02014;距离&#x0201d;2D类型,杭州表现为&#x0201c;距离&#x02014;整合&#x0201d;2D类型,南通等表现为&#x0201c;距离&#x0201d;1D类型,绍兴等表现为&#x0201c;整合&#x0201d;1D类型,扬州等表现出0D类型;③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密度、心理距离、制造业专业化指数和外商直接投资均与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性,弹性系数分别为1.727、0.218、0.102和0.237,而交通综合可达性作用不再显著,说明现阶段提升城市群内部经济密度和整合内外部资源比缩短各城市间距离更为重要。
[2] 圣西门. 圣西门选集[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

[本文引用: 1]     

[Saint Simon.Saint Simon's anthology .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 2004 .]

[本文引用: 1]     

[20] [Chen Xiaofei, Zhang Lacheng, Yao Shimou.

Spatial patter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from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perspective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5, 34(2): 229-236.]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5.02.01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群空间格局发展并非均匀的发展,而是密度(Density)更为集中、距离(Distance)逐渐缩短、整合(Division)更为强烈的过程。基于200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在劳动生产率基础上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状态。结果表明:①城市化的推进取决于密度的增加,区域发展取决于距离约束的克服,而区域一体化则取决于减少分割并增强整合,因此3D对于认识城市群区域发展及其一体化进程是非常合适的框架。②上海、苏州和无锡表现为3D类型,常州和南京表现为&#x0201c;密度&#x02014;距离&#x0201d;2D类型,杭州表现为&#x0201c;距离&#x02014;整合&#x0201d;2D类型,南通等表现为&#x0201c;距离&#x0201d;1D类型,绍兴等表现为&#x0201c;整合&#x0201d;1D类型,扬州等表现出0D类型;③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密度、心理距离、制造业专业化指数和外商直接投资均与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性,弹性系数分别为1.727、0.218、0.102和0.237,而交通综合可达性作用不再显著,说明现阶段提升城市群内部经济密度和整合内外部资源比缩短各城市间距离更为重要。
[21] 杨传开, 宁越敏.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格局演变及其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J]. 地理研究, 2015, 34(8): 1492-150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8008      URL      Magsci      摘要

<p>基于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利用多种指标和方法研究了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格局演变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省际迁入和迁出人口在空间分布上均呈分散化态势,迁入迁出重心均向北向东偏移,迁入地由广东省&#x0201c;一枝独秀&#x0201d;向多极化演变,安徽、四川、河南、湖南成为新的四大迁出地。利用净迁移流构建的省际人口迁移网络,表现出紧凑化和均衡化趋势;迁移流仍然是从中西部地区指向东部地区,但新增加迁移流集中指向长三角、京津以及福建。综合考虑省际人口迁移强度和方向,可将全国31个地区划分为净流入型活跃区、平衡型活跃区、净流出型活跃区以及非活跃区四种类型。省际迁移改变了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城乡人口结构,通过不同模式促进了城镇化率的提高和省际差异的缩小,对2000-2010年全国城镇化率增加的贡献占到了18.13%。</p>
[3] 傅里叶. 傅里叶选集[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

[本文引用: 1]     

[Charles Fourier.Charles Fourier's nthology.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 2009 .]

[本文引用: 1]     

[21] [Yang Chuankai, Ning Yuemin.

Evolution of spatial pattern of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and its impacts on urbanization in China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8): 1492-150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8008      URL      Magsci      摘要

<p>基于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利用多种指标和方法研究了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格局演变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省际迁入和迁出人口在空间分布上均呈分散化态势,迁入迁出重心均向北向东偏移,迁入地由广东省&#x0201c;一枝独秀&#x0201d;向多极化演变,安徽、四川、河南、湖南成为新的四大迁出地。利用净迁移流构建的省际人口迁移网络,表现出紧凑化和均衡化趋势;迁移流仍然是从中西部地区指向东部地区,但新增加迁移流集中指向长三角、京津以及福建。综合考虑省际人口迁移强度和方向,可将全国31个地区划分为净流入型活跃区、平衡型活跃区、净流出型活跃区以及非活跃区四种类型。省际迁移改变了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城乡人口结构,通过不同模式促进了城镇化率的提高和省际差异的缩小,对2000-2010年全国城镇化率增加的贡献占到了18.13%。</p>
[22] 戎爱萍, 郭卫东.

人口迁移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J]. 经济问题, 2014 (8): 122-12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山西为例,从城镇化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从而对打造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4] 欧文. 欧文选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5 .

[本文引用: 1]     

[Robert Owen.Robert Owen's anthology.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 1965.]

[本文引用: 1]     

[22] [Rong Aiping, Guo Weidong.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 On Economic Problems, 2014(8): 122-12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山西为例,从城镇化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从而对打造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23] 国家统计局. 2015年中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R].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5.

[本文引用: 1]     

[5] 埃比尼泽·霍华德. 明日的田园城市[M] . 金经元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

[本文引用: 1]     

[Ebenezer Howard.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 Translated by Jinjingyuan.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 2011 .]

[本文引用: 1]     

[23]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al. China's migrant workers monitoring report of 2015.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5.]

[本文引用: 1]     

[24] 国家统计局.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M] .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

[本文引用: 1]     

[6] 王振亮. 城乡空间融合论[M]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

[本文引用: 1]     

[Wang Zhenliang.Urban and rural space integration theory .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 , 2000 .]

[本文引用: 1]     

[24]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China cities statistical yearbook.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2.]

[本文引用: 1]     

[25] 刘广栋, 程久苗.

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和实践

[J]. 中国农村观察, 2007,(2): 70-8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根据建国以来关于农村土地 制度论文发表数量和研究焦点的转移,将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分为5个阶段,就每个阶段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同时,结合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土地政策调整的 各个阶段进行对比,总结了中国土地制度和政策调整的变迁特点,并将理论研究的演变阶段与制度的演变阶段进行了对照,得出了如下结论:虽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 先后经历了多种变迁方式,土地政策也相应进行了多次调整,但由于在制度演变过程中忽视了核心制度的再创新,效果因此并不显著,新问题不断显现,问题依然存 在;土地制度的理论研究和政府实践二者的演变过程基本上是对应的,但从土地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储备滞后于实践需求,这为理论研究 的发展提出要求。
[7] 周尔鎏, 张雨林. 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研究[M] . 纽约 :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4 .

[本文引用: 1]     

[Zhou Erliu, Zhang Yulin.China urban and rur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research.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

[本文引用: 1]     

[25] [Liu Guangdong, Cheng Jiumiao.

China rural l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ory and practice since 1949

. China Rural Survey, 2007,(2): 70-8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根据建国以来关于农村土地 制度论文发表数量和研究焦点的转移,将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分为5个阶段,就每个阶段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同时,结合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土地政策调整的 各个阶段进行对比,总结了中国土地制度和政策调整的变迁特点,并将理论研究的演变阶段与制度的演变阶段进行了对照,得出了如下结论:虽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 先后经历了多种变迁方式,土地政策也相应进行了多次调整,但由于在制度演变过程中忽视了核心制度的再创新,效果因此并不显著,新问题不断显现,问题依然存 在;土地制度的理论研究和政府实践二者的演变过程基本上是对应的,但从土地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储备滞后于实践需求,这为理论研究 的发展提出要求。
[26] 姚士谋, 杨永清, 任永明, . 城乡统筹和谐江宁[M] .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11 .

[本文引用: 1]     

[8] 申晓艳, 丁疆辉.

国内外城乡统筹研究进展及其地理学视角

[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5): 6-12, 45.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乡统筹是中国当前针对城乡问题提出的美好愿景,其实现过程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地理学因其区域研究方面独特优势成为城乡统筹研究的重要学科。总结了国外城乡关系的发展过程、经典理论、研究特点和新趋向,国内城乡统筹研究现状、发展目标及主要研究特点;评析了国内外地理学有关城乡统筹问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指出其不足之处;提出未来发展趋势。

[Shen Xiaoyan, Ding Jianghui.

Domestic and foreign urban and rur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3, 32(5): 6-12, 45.]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乡统筹是中国当前针对城乡问题提出的美好愿景,其实现过程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地理学因其区域研究方面独特优势成为城乡统筹研究的重要学科。总结了国外城乡关系的发展过程、经典理论、研究特点和新趋向,国内城乡统筹研究现状、发展目标及主要研究特点;评析了国内外地理学有关城乡统筹问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指出其不足之处;提出未来发展趋势。
[26] [Yao Shimou, Yang Yongqing, Ren Yongming et al. Urban and rural areas:Harmony Jiangning . Hefei: Press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 2011.]

[本文引用: 1]     

[27] 姚士谋, 陆大道, 王聪, .

中国城镇化需要综合性的科学思维——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城镇化方式

[J]. 地理研究, 2011, 31(11): 1947-1955.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10002      URL      摘要

城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 发展重大的综合性课题,涉及到国民经济如何协调发展,是达到一个新的现代化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当前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全面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 的巨大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乡人民的生活。然而,近10多年来(1996~2009年),我国城镇化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超出了正常的城镇化发 展轨道,在进程上属于"急速城镇化"。有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的城市化出现了"大跃进"和"冒进"的现象,其表现为人口城镇化率虚高、水土资源过度消耗,我国 许多大中小城市与农林交通建设大规模占地、毁地等现象还在继续,生态环境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破坏。为此,我国的城镇化问题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 行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的科学思维。
[9] 夏安桃, 许学强, 薛德升.

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J]. 人文地理, 2003, 18(5): 56-60, 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3.05.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长期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本文从 城乡协调发展研究起源出发,对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目标、动力机制、模式、制约因素、措施对策进行综述,探究这些研究的贡献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 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试图通过这项工作为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及城乡协调发展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Xia Antao, Xu Xueqiang, Xue Desheng.

A summary of the studies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J]. Human Geography, 2003, 18(5): 56-60, 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3.05.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长期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本文从 城乡协调发展研究起源出发,对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目标、动力机制、模式、制约因素、措施对策进行综述,探究这些研究的贡献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 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试图通过这项工作为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及城乡协调发展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27] [Yao Shimou, Lu Dadao, Wang Cong, et al.

Urbanization in China needs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thinking:explor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mode adapted to the special situation of China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1(11): 1947-1955.]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10002      URL      摘要

城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 发展重大的综合性课题,涉及到国民经济如何协调发展,是达到一个新的现代化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当前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全面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 的巨大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乡人民的生活。然而,近10多年来(1996~2009年),我国城镇化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超出了正常的城镇化发 展轨道,在进程上属于"急速城镇化"。有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的城市化出现了"大跃进"和"冒进"的现象,其表现为人口城镇化率虚高、水土资源过度消耗,我国 许多大中小城市与农林交通建设大规模占地、毁地等现象还在继续,生态环境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破坏。为此,我国的城镇化问题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 行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的科学思维。
[28] 仇保兴.

智慧地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

[J]. 中国建设教育, 2013, 20(4): 96-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13.05.001      URL      摘要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已越过中期,当务之急是要将原有粗放的城镇化模式转变为能承载生态文明转型的“智慧式城镇化”.本文首先介绍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之后对智慧城市的定义和内容进行了阐述,并从数字化城管升级到智慧城市、智慧城市与生态城市有机组合、明确智慧城市创新重点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最后对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安排提出了指导意见.
[10] 刘兴彬, 李仙娥.

国内城乡统筹模式的研究评述

[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 6(34): 10-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291X.2010.34.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课题通过对有关城乡统筹模式进行深入性研究的基础上,从总体上来把握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区域发展的实际出发,将城乡统筹的理论思维转化到政策的调整和实施中去,解决理论思路与政策研究两张皮的现象,通过对各地城乡统筹模式的研究,提出可行性建议。

[Liu Xingbin, Li Xiane.

A summary of the studies on the urban and rural model in China

[J].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2010, 6(34): 10-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291X.2010.34.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课题通过对有关城乡统筹模式进行深入性研究的基础上,从总体上来把握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区域发展的实际出发,将城乡统筹的理论思维转化到政策的调整和实施中去,解决理论思路与政策研究两张皮的现象,通过对各地城乡统筹模式的研究,提出可行性建议。
[28] [Qiu Baoxing.

Smartly promoting New-Style urbanization in China

.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3, 20(4): 96-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13.05.001      URL      摘要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已越过中期,当务之急是要将原有粗放的城镇化模式转变为能承载生态文明转型的“智慧式城镇化”.本文首先介绍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之后对智慧城市的定义和内容进行了阐述,并从数字化城管升级到智慧城市、智慧城市与生态城市有机组合、明确智慧城市创新重点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最后对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安排提出了指导意见.
[29]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

[Wu Liangyong.Introduction to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 2001

[30] 陆大道.

地理学关于城镇化领域的研究内容框架

[J]. 地理科学, 2013, 33(8): 897-9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长时期的高速和超高速经济增长,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实现了大规模的城镇化。</p>
[11] 杨继瑞, 周立新.

区域与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中国区域经济学会2013年年会学术观点综述

[J]. 中国工业经济, 2013, (11): 83-89.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学会 2013年年会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了综述,本届年会的议题以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合作、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统筹为重点,同时涉及新型城镇化模式与实践、区域发展 与落后地区开发、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与开发区建设等热点问题,反映了中国区域经济学特别是在区域与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的新进展。
[30] [Lu Dadao.

Geography research framework for the area of town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33(8): 897-9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长时期的高速和超高速经济增长,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实现了大规模的城镇化。</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