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师范学院城市与规划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6)02-0283-06
收稿日期: 2015-02-9
修回日期: 2015-08-25
网络出版日期: 2016-02-20
版权声明: 2016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陈洪全(1963-),男,江苏盐城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开发与空间布局研究。E-mail: yctcchq@163.com
展开
摘要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以GDP和人口为指标,运用绝对差异指标和相对差异指标等经典统计方法,以及可分解的泰尔指数和区域分离指数,分析了2002~2012年江苏省沿海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趋势和空间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江苏沿海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一直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基本呈缓慢缩小趋势。总体差异在波动中逐渐下降,其主要来源于区内差异,其中盐城区内差异贡献率最大。区域分离系数以2006年为拐点,呈倒“U”型变化特征,区域差异逐渐趋同。导致区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历史基础、区位条件和政策措施。空间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政府发展战略的连续变化过程,体现了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
关键词:
Abstract
The article, taking counties as basic regiona1 study units, explore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Jiangsu coastal region. The classical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spatial statistical methods were used to analyze and measure time and space disparity of Jiangsu coastal economy in 2002-2012. The results showed: 1)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iangsu coastal area has been more and more open and concentration since Jiangsu coastal development became national strategy in 2009.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is slowly narrowing due to the difference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among three coastal cities, namely Nantong City, Yancheng City and Lianyungang City.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of regional economy in Jiangsu coastal has been expanding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nd location conditions among three coastal cities. 2) From the Thail index change, the overall economic difference decreased gradually in Jiangsu coastal area. The mainly reason is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in three coastal cities. It is groups difference rather than inter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to result in Jiangsu coastal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The inter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f Yancheng is the biggest in three coastal cities. 3)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spatial change of regional difference are analyzed based on regional separation index. The separation index presented an inverted “U”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urning appeared in 2006. The main reason is regional conditions, historic foundation, development speed and policy measures.
Keywords: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三大带之间以及省际、省内之间的较大差异,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模式[1]。江苏省是中国经济发达的省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发展(1952~1978年)、非均衡发展(1979~1993年)、区域共同发展(1994~2000年)、促进苏北大发展(2001~2002年)、沿江开发(2003~2009年)等5个阶段[2]。但由于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方面的差异,江苏省域内部的经济差异较之其他省份较为显著,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在区域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上,认为江苏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存在扩大和缩小两种截然不同观点[3,4];在区域经济的空间极化上,认为江苏区域经济存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外部推动”3种动力机制,区域发展策略、乡村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主要影响因素[5-9],并且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其中苏南以沪宁线处于由轴线向网络化发展阶段,苏中处于由点向轴线发展的阶段,苏北处于增长极发展阶段[10-14]。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围绕建设沿海中心城市,完善重大基础设施,集中布局临港产业带等措施,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和空间格局演变的已有研究,大都集中在传统的苏南、苏中和苏北经济区上进行探讨,对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和区域差异空间演变的相互关系研究甚少。因此,本文选择江苏沿海开发的3市14县范围,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解析江苏沿海经济差异及驱动因素,为缩小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界定的江苏沿海地区由连云港、盐城和南通3个市所辖区以及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响水县、滨海县、射阳县、大丰市、东台市、海安县、如东县、通州市、海门市、启东市14个县(市)组成。影响范围包括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的全部区域。因此,本文将江苏沿海三市的整个市域范围作为研究的基本单元。采用GDP和人口数作为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时间跨度为2002~2012年。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连云港市统计年鉴》、《盐城市统计年鉴》、《南通市统计年鉴》和《江苏省统计年鉴》[15-18]。
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的指标很多,主要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绝对指标反映一个地区等级水平差异,其变动趋势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化速度的影响;相对指标反映地区间相对经济差异,体现地区差距的内在性,其变动趋势主要受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19]。
极差和标准差是用来反映变量分布的变异范围和离散幅度的指标,可以用来衡量区域发展差异或不平衡的绝对等级水平差异;相对极差和变异系数是用来反映随机系列各变量对其均值的相对离散程度的指标,可以用来衡量区域发展差异的相对不平衡程度[20]。
泰尔指数(Theil Index)又称泰尔熵、锡尔指数、锡尔熵,由荷兰经济学家Theil 于1967年提出,因其可以分解为相互独立的组间差异(
式中,T 为江苏沿海总体经济差异,TBR 和 TWR 分别为组间和组内差异,i 为地区(i =1,2,3分别表示江苏沿海南通市、盐城市、连云港市),yi 为 i 地区的GDP占江苏沿海地区GDP的比重,pi 为 i 地区的人口数占江苏沿海总人口的比重,yij 为 i 地区次级单元 j 占 i 的GDP比重,pij 为 i 地区次级单元 j 占 i 的人口比重。T 值越大,代表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T 值越小代表差异越小。
为了研究组间差距和组内差距对江苏沿海区域经济差异的贡献的大小,定义组间贡献率(WBR)和组内贡献率(MBR)公式如下:
WBR = TBR /T (2)
MBR = TWR /T (3)
泰尔指数中的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部差异进一步组合成反映区域之间相对分离程度的新变量——区域分离系数[23]。计算公式如下:
Sr= TBR / ln(P/Pmin)×ln(Pmin)/TWR (4)
式中,Sr为区域分离系数,P为所有区域的总人口数,Pmin为所有区域中人口最小区域的人口数。
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沿海三市的人均GDP之间的变化趋势是一致。南通的人均GDP远远高于盐城和连云港。2002年,南通人均GDP为11 356元,盐城为8 464元,连云港为7 582元,到2012年末,南通人均GDP达到62 506元,盐城达到43 172元,连云港达到36 470元。从绝对指标极差和标准差的变化趋势来看,近10 a来,江苏沿海三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均GDP逐渐得到增长。但是彼此之间的差距明显,且有逐步增大的趋势(图1a)。极差和标准差分别由2002年的10 518和3 046元,增加到46 072和13 407元,这说明江苏沿海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是逐渐增加的。这和江苏沿海三市人均GDP之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相对指标和变异系数上来看(图1b),随着江苏沿海各地经济的逐年增长,各项指标测度的经济差异逐渐减小。变异系数的值越大表示区域经济差异越大,能反映经济发展差异的总体变化趋势。该地区变异系数整体上趋于平缓,变动幅度不大,2004年达到最大值0.428后,开始缓慢下降,2012年降到最低值0.309。相对极差的变化较为复杂,以2004年为拐点,由增长趋势转为下降趋势,但下降缓慢,从2007年之后呈现急剧下降。
图1 江苏沿海经济发展绝对差异及相对差异变化趋势(a:绝对差异;b:相对差异)
Fig.1 The absolute and relative differenc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Jiangsu coastal area
总的来看,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出现了相对差异逐渐缩小,绝对差异却越来越大的格局。反映绝对差异的极差和标准差整体上在增大,反映相对差异的相对极差和变异系数整体上在减少,表明江苏沿海经济的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则显示出下降趋势,但下降过程有一定的波动。
根据泰尔指数的公式,计算2002~2012年江苏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并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泰尔指数的分解,将其划分为组间经济差异、组内经济差异,得到反映江苏沿海区域经济差异的泰尔指数以及相应的贡献率(表1)。
表1 江苏沿海经济差异泰尔指数分解及贡献率
Table 1 The Theil Index and contribution rate of economic disparity in Jiangsu coastal area
年份 | 泰尔指数 | 组间经济 差异 | 组内经济差异 | 组间贡献率(﹪) | 组内贡献率(﹪) | |||
---|---|---|---|---|---|---|---|---|
江苏沿海 | 南通 | 连云港 | 盐城 | |||||
2002 | 0.0790 | 0.0706 | 0.0074 | 0.0823 | 0.0175 | 0.0615 | 22.20 | 77.79 |
2003 | 0.0947 | 0.0668 | 0.0164 | 0.0654 | 0.0395 | 0.0551 | 41.74 | 58.26 |
2004 | 0.1078 | 0.0654 | 0.0214 | 0.0767 | 0.0483 | 0.0594 | 44.85 | 55.15 |
2005 | 0.1056 | 0.0502 | 0.0200 | 0.0795 | 0.0515 | 0.0541 | 48.78 | 51.22 |
2006 | 0.1103 | 0.0522 | 0.0216 | 0.0825 | 0.0539 | 0.0564 | 48.88 | 51.12 |
2007 | 0.1113 | 0.0510 | 0.0256 | 0.0890 | 0.0520 | 0.0592 | 46.77 | 53.23 |
2008 | 0.1083 | 0.0453 | 0.0205 | 0.0943 | 0.0505 | 0.0578 | 46.62 | 53.38 |
2009 | 0.0828 | 0.0415 | 0.0186 | 0.0781 | 0.0321 | 0.0506 | 38.83 | 61.17 |
2010 | 0.0747 | 0.0408 | 0.0189 | 0.0736 | 0.0261 | 0.0486 | 34.90 | 65.09 |
2011 | 0.0680 | 0.0393 | 0.0201 | 0.0708 | 0.0208 | 0.0472 | 30.54 | 69.46 |
2012 | 0.0672 | 0.0385 | 0.0204 | 0.0718 | 0.0199 | 0.0473 | 29.62 | 70.38 |
2002~2012年,江苏沿海区域经济差异呈现缩小的趋势,但是在不同时期差异变化的幅度与趋势各不一样。2002~2007年,区域经济差异总体扩大,并在2007年泰尔指数达到最大值0.111 3。2008年开始区域经济差异呈现下降趋势,到2012年降到最低值0.067 2。表明江苏沿海经济差异由增大趋势转变为缩小趋势,根据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的贡献率来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减小主要是因为组内经济的迅速发展。近10 a中,江苏沿海的组内贡献率均高于组间贡献率,但是2007年之前组内贡献率的逐年减小,造成了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局面。2008年开始组内贡献率的不断增加,区域经济差异也随之成缩小趋势,两者成反比关系。由此可见,江苏沿海区域经济差异不是因为组内差异,主要是由组间差距造成的,要实现缩小经济差异的政策目标,必须以缩小沿海三市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为主要任务。
根据泰尔指数具有地理构成分解的特性,将江苏沿海区域总差异分解成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大区域内部的差异。各区域内部差异受地市经济发展影响,盐城内部的差异在3个区域中是最大的,其次是南通,连云港的内部差异最小。南通内部差异总体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连云港和盐城内部的差异变化相似,呈现先增大后下降的发展规律,但是盐城的变化幅度要远远大于连云港,反映江苏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由于盐城内部的发展不平衡所导致(图2)。
图2 江苏沿海区域发展差异指数
Fig. 2 The index difference in Jiangsu coastal area in 2002-2012
区域之间差异和区域内部差异在特定时段内的表现不同,因此,通过对相同地理单元分类的区域分离系数大小的比较,可以揭示区域系统内空间差异格局的演变特征[24]。根据地带分离系数公式,以人口最少的连云港为参照区域,计算出江苏沿海三大经济区之间的地带分离系数(图3)。发现区域分离系数值在2002~2012年间具有先变大后减小的倒“U”型变化特征,在2006年达到最大值4.056 6,到2012年减小到1.857 9。这说明江苏沿海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以2006年为拐点由分离趋异逐渐趋同,江苏沿海三市区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与2007年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实施政策驱动高度吻合。
地带分离系数通过衡量地带空间相互分离状况的大小,反映了区域差异的空间结构变化趋势[25]。为了进一步探讨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变化的相互关系,以每年的人均GDP为因变量,区域分离系数为自变量,拟合出了二者之间的回归方程:
y=2.3564+1.8129lnx (R2=0.9789) (5)
回归分析的目的表示了空间结构的变化不是表现某一时刻的突变,而是反映了随着政府区域发展战略所推动的空间结构的连续变化过程。上述回归方程说明区域分离指数与人均GDP之间存在着对数线性关系,用相关系数显著性水平的t统计量检验和剩余自由度df检验[25],发现不相关的概率只有α=0.05,也就是说2个变量相关的概率高达1-α=0.95,即95﹪以上。表明相关性极为显著,建立的回归方程是有效的。说明2个变量之间呈正相关,表明随着江苏沿海经济的发展,苏南和上海对位置靠北的盐城和连云港经济辐射作用也越来越强,此外连云港和北部山东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结果就造成南通、盐城与连云港三大区域逐渐趋近于沿海地区平均水平。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经济社会普遍的现象,资源禀赋、生产力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都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地区在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中,都会经历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先逐步扩大再逐步缩小的过程,即由非均衡发展逐步变为相对均衡发展。江苏沿海三市在自然资源、区位优势、经济基础等方面差别较大,难免出现经济发展差距。
1) 随着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越来越开放与集中,沿海三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减小,反映区域经济相对不平衡程度的相对极差和变异系数整体上在减少。由于沿海三市发展基础及区位差异较大,江苏沿海地区经济水平的绝对差异仍有明显扩大趋势,反映绝对差异的极差和标准差整体上在增大。
2) 通过泰尔指数的变化趋势,表明江苏沿海经济总体差异由增大趋势转变为缩小趋势,主要是因为组内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江苏沿海区域经济差异原因不是组内差异,而是组间差距造成的,要实现缩小经济差异的目标,应以缩小沿海三市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为主要任务。
3) 将泰尔指数进一步地理构成分解,各区域内部差异受地市经济发展影响,盐城内部的差异在3个区域中是最大的,其次是南通,连云港的内部差异最小。引用区域分离系数,分析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变化的相互关系,表明江苏沿海三市的经济快速增长表现出来的空间结构的变化,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所推动的连续变化过程。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动态演变的空问分析 [J]. ,A Spatial Analysis on Dynamic Evolu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Pattern in China . , |
[2] |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构 [J]. ,
建国以来,江苏省在区域经济发 展方面,先后实施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区域共同发展、促进苏北大发展、沿江开发等五个战略。现在,江苏省已具备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条件,可 以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启动内力”与“借助外力”并举,推进省域经济的联动和产业发展的互动,构筑生产要素集聚的载体和平台,逐步形成 “产业布局一体化、企业配置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经济运行机制一体化、社会信息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指标考核一 体化”的省域经济空间格局。
Reconstruction on Jiangsu’s development strategy regional economy . ,
建国以来,江苏省在区域经济发 展方面,先后实施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区域共同发展、促进苏北大发展、沿江开发等五个战略。现在,江苏省已具备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条件,可 以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启动内力”与“借助外力”并举,推进省域经济的联动和产业发展的互动,构筑生产要素集聚的载体和平台,逐步形成 “产业布局一体化、企业配置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经济运行机制一体化、社会信息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指标考核一 体化”的省域经济空间格局。
|
[3] |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creasing Inequality in China [J]. , |
[4] |
Development From Above, Below and Outside: Spatial Impacts of China’s Economic Reforms in Jiangsu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J]. , |
[5] |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 [J]. ,https://doi.org/10.1111/0033-0124.0023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e tremendous changes in China's development philosophy and regional economies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have carved out selectively new locations of development across the nation. While politicians heatedly debate the acceptable levels of regional inequality, most scholarly studies focus on broad aggregate trends of inequality among provinces and groups of provinces, and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identifying and conceptualizing sources and major agents of spatial change. This paper aims at revealing detailed spatial ramifications of the reforms, and at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s of the state, local agents, and foreign investors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To this effect, we conduct a disaggregated and empirical study of Jiangsu, a coastal province experiencing dramatic economic and spatial restructuring. We show that local agents which favor rural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ccelerated new growth in selected rural areas, in contrast to slower growth of older cities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resulting in a net decline of intercounty inequality. But the coalescence of state policy, local agents, and foreign investment has widened the historical gap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Jiangsu, and is likely to accelerate intercounty inequality in the future. Our study demonstrates the utility of the 鈥渄evelopments from above, below and outside鈥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key forces of regional growth in socialist transitional economies.
|
[6]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ra-provincial Disparities in Post-reform China: A Case of Jiangsu Province [J]., |
[7] |
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及其动力机制的定量分析 [J]. ,Magsci 摘要
<p>在分析国内外区域经济极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引用最近的国外区域经济极化有关研究方法,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为测度区域经济极化的变量指标,定量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总体水平与变化特征,并发现:随着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区域极化明显增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区域发展策略、乡村工业化和外商直接投资 (FDI)。分析结果表明:自上而下的动力因子是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的最主要方面。在空间上,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明显表现为南北区域的分化与城乡分化两个方面。</p>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nomic polarization and dynamical mechanisms in Jiangsu Province . ,Magsci 摘要
<p>在分析国内外区域经济极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引用最近的国外区域经济极化有关研究方法,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为测度区域经济极化的变量指标,定量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总体水平与变化特征,并发现:随着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区域极化明显增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区域发展策略、乡村工业化和外商直接投资 (FDI)。分析结果表明:自上而下的动力因子是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的最主要方面。在空间上,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明显表现为南北区域的分化与城乡分化两个方面。</p>
|
[8] |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分析 [J].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4.03.012 URL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 总差异扩大,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与农村县域内部的差异越来越显著,且呈不断扩大的态势;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经济规模、发展速 度、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四个方面;引起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元的,主要有历史因素、地理区位、区域发展策略、中心城市规模、人口数量与质量、全 球化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等。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区域发展策略是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对区域差异的影响最大。
The analysis of agent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equality in Jiangsu province in post-reform .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4.03.012 URL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 总差异扩大,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与农村县域内部的差异越来越显著,且呈不断扩大的态势;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经济规模、发展速 度、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四个方面;引起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元的,主要有历史因素、地理区位、区域发展策略、中心城市规模、人口数量与质量、全 球化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等。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区域发展策略是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对区域差异的影响最大。
|
[9] |
基于区域分离系数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定量分析 [J].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7.04.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测度 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运用基尼系数和塞尔指数定量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总体水平与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区域总差异扩大的同时,苏南、 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和县域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条件、区域发展策略、产业结构转换、乡镇企业发展、经 济全球化和市场发育程度等7个因素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变化的影响,并引用国外的区域分离系数方法,定量比较了它们的主次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市场发 育程度、产业结构转换和区域发展策略是造成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最主要因素。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actor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equality in Jiangsu Province with regional separation index .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7.04.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测度 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运用基尼系数和塞尔指数定量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总体水平与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区域总差异扩大的同时,苏南、 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和县域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条件、区域发展策略、产业结构转换、乡镇企业发展、经 济全球化和市场发育程度等7个因素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变化的影响,并引用国外的区域分离系数方法,定量比较了它们的主次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市场发 育程度、产业结构转换和区域发展策略是造成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最主要因素。
|
[10] |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空间结构变化 [J]. ,
<p>以县 (市 )域作为空间结构研究的点要素 ,对江苏省区域发展差异进行定量研究 ,分析了空间结构时空演变的区域发展原因。研究结果表明 :江苏区域发展在 2 0世纪 80年代 ,以域面要素变化为主 90年代 ,以空间点要素变化为主。最后 ,通过分析江苏区域发展差异的空间机制得出 :当前各轴线的地位差异显著 ,以沿江轴线为主 ;各地空间结构发育程度存在差异 ,苏南以沪宁线为主要轴线 ,处于由轴线向网络化发展阶段 ,苏中处于由点向轴线发展的阶段 ,苏北处于增长极发展阶段</p>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in Jiangsu province since 1978 . ,
<p>以县 (市 )域作为空间结构研究的点要素 ,对江苏省区域发展差异进行定量研究 ,分析了空间结构时空演变的区域发展原因。研究结果表明 :江苏区域发展在 2 0世纪 80年代 ,以域面要素变化为主 90年代 ,以空间点要素变化为主。最后 ,通过分析江苏区域发展差异的空间机制得出 :当前各轴线的地位差异显著 ,以沿江轴线为主 ;各地空间结构发育程度存在差异 ,苏南以沪宁线为主要轴线 ,处于由轴线向网络化发展阶段 ,苏中处于由点向轴线发展的阶段 ,苏北处于增长极发展阶段</p>
|
[11] |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空间分析 [J].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7.01.017 URL 摘要
文章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定量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总体水平与空间变化特征;并引用国外的区 域分离系数等方法,分析了江苏省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变化的相互关系,即随着江苏省的经济增长,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逐渐发散趋异,城乡两大区 域逐渐收敛趋同.通过各市县经济增长对区域差异收敛与发散贡献的空间分析,得出江苏省城市、农村、苏南、苏中与苏北地区分别表现为向下收敛、向上收敛、向 上发散和向下发散的结论.
Spatial analysis of evolve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inequality in Jiangsu Province .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7.01.017 URL 摘要
文章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定量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总体水平与空间变化特征;并引用国外的区 域分离系数等方法,分析了江苏省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变化的相互关系,即随着江苏省的经济增长,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逐渐发散趋异,城乡两大区 域逐渐收敛趋同.通过各市县经济增长对区域差异收敛与发散贡献的空间分析,得出江苏省城市、农村、苏南、苏中与苏北地区分别表现为向下收敛、向上收敛、向 上发散和向下发散的结论.
|
[12] |
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 [J].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9.06.008 URL Magsci 摘要
<p>通过ESDA相关分析,描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变化状况。在经济总体空间格局上,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热点区的空间结构多表现为以苏州、无锡为核心的圈状空间结构,且不断的向东南方向集聚。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更多的随机性和结构的不稳定性,热点区域切换频繁,没有明显的地理集中现象。江苏经济空间格局连续性和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份在不断降低,而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越来越显著,东北—西南方向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较小,而东南—西北方向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最大。最后,将江苏省经济格局演化的驱动力归结为3个方面: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和区域发展政策。</p>
Evolvement of Spatial Pattern of Economy in Jiangsu Province .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9.06.008 URL Magsci 摘要
<p>通过ESDA相关分析,描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变化状况。在经济总体空间格局上,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热点区的空间结构多表现为以苏州、无锡为核心的圈状空间结构,且不断的向东南方向集聚。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更多的随机性和结构的不稳定性,热点区域切换频繁,没有明显的地理集中现象。江苏经济空间格局连续性和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份在不断降低,而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越来越显著,东北—西南方向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较小,而东南—西北方向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最大。最后,将江苏省经济格局演化的驱动力归结为3个方面: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和区域发展政策。</p>
|
[13] |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统计研究 [J]. ,
本文详细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及其地区来源和产业来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在三轮波动中扩大,差异主要来源于南北区际差异,而区际差异主要是南北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导致的,这种差异又完全来自二三产业发展差异.各地市经济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倒U曲线.苏北地区内部差异一直较大,苏中地区内部差异持续缩小,苏南地区内部差异相对较小但却呈现出扩大趋势.
The statistical research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in Jiangsu province since 1978 . ,
本文详细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及其地区来源和产业来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在三轮波动中扩大,差异主要来源于南北区际差异,而区际差异主要是南北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导致的,这种差异又完全来自二三产业发展差异.各地市经济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倒U曲线.苏北地区内部差异一直较大,苏中地区内部差异持续缩小,苏南地区内部差异相对较小但却呈现出扩大趋势.
|
[14] |
多变量驱动的江苏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 [J]. ,
针对现有区域空间格局演化对影响要素及其作用关系研究缺失的问 题,本文通过分位数回归建立江苏省2000-2010年县域经济的变量关系模型,并在结合ESDA空间关联模型的基础上对其空间演化格局进行研究,得出以 下结论:①变量揭示的区域格局演化的空间关联特征有强化的表现,但不同变量在不同时段分异特征不同.②ESDA探测发现经济发展与变量演化过程可能的潜在 关系不同而出现不同类型区空间对应程度的差异,分位数回归给出了不同变量对不同分位地区边际效应影响程度不同的细致信息,从而证实了上述关系的存在.③分 位数回归最优拟合值揭示区域经济演化格局与实际吻合度较高,即形成“苏锡”核心热点区和“淮宿”核心冷点区的“圈层结构”,且低值簇内部的演化分异趋势大 于高值簇而表现出核心冷点区显著的“内陆化”与次核心冷点区的“沿海化”特征,“高值簇”与“低值簇”分界线—直稳定于苏中地区.
Spatial evolu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county level in Jiangsu based on multivariate drive . ,
针对现有区域空间格局演化对影响要素及其作用关系研究缺失的问 题,本文通过分位数回归建立江苏省2000-2010年县域经济的变量关系模型,并在结合ESDA空间关联模型的基础上对其空间演化格局进行研究,得出以 下结论:①变量揭示的区域格局演化的空间关联特征有强化的表现,但不同变量在不同时段分异特征不同.②ESDA探测发现经济发展与变量演化过程可能的潜在 关系不同而出现不同类型区空间对应程度的差异,分位数回归给出了不同变量对不同分位地区边际效应影响程度不同的细致信息,从而证实了上述关系的存在.③分 位数回归最优拟合值揭示区域经济演化格局与实际吻合度较高,即形成“苏锡”核心热点区和“淮宿”核心冷点区的“圈层结构”,且低值簇内部的演化分异趋势大 于高值簇而表现出核心冷点区显著的“内陆化”与次核心冷点区的“沿海化”特征,“高值簇”与“低值簇”分界线—直稳定于苏中地区.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安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分析 [J].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2463.2007.03.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近年来,安徽省经济逐年增长,而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如果不能均等 地在各地区之间分配,则会影响经济的发展.本文运用相对指数和绝对指数测算了安徽的区域经济差异,并运用具有可分解性质的泰尔指数对安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 分解分析,认为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处在增速不断的扩大的增长过程中,且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各个区域内部差异构成.因此建议政府采取措施降低经济差异的增 长速度,并以降低组内经济差异为主要任务.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 in Anhui Province based on Thail index .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2463.2007.03.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近年来,安徽省经济逐年增长,而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如果不能均等 地在各地区之间分配,则会影响经济的发展.本文运用相对指数和绝对指数测算了安徽的区域经济差异,并运用具有可分解性质的泰尔指数对安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 分解分析,认为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处在增速不断的扩大的增长过程中,且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各个区域内部差异构成.因此建议政府采取措施降低经济差异的增 长速度,并以降低组内经济差异为主要任务.
|
[20] |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山西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 [J]. ,
为探索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的空间格局,文章采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变差系数、Theil指数、经济平均增长指数)和空间统计学方法(MoransI指数法),从全局和局部两个角度对 山西省2001~2007年县域经济的总体格局、空间集聚度、人均GDP增长指数以及空间集聚的地理分布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县域经济呈现 出比较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且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差异也比较明显;不同年度县域经济增长格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山西省经济发展模式 可划分为集聚发展型、强嵌套发展型、弱嵌套发展型、集中贫困型县域四种。研究结果为探索其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制订合理的发展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County-level economic disparities in Shanxi Province based on spatial analysis . ,
为探索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的空间格局,文章采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变差系数、Theil指数、经济平均增长指数)和空间统计学方法(MoransI指数法),从全局和局部两个角度对 山西省2001~2007年县域经济的总体格局、空间集聚度、人均GDP增长指数以及空间集聚的地理分布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县域经济呈现 出比较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且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差异也比较明显;不同年度县域经济增长格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山西省经济发展模式 可划分为集聚发展型、强嵌套发展型、弱嵌套发展型、集中贫困型县域四种。研究结果为探索其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制订合理的发展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
[21] |
1990年以来浙江沿海区域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J]. ,
1990年以来浙江沿海各县市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区域发展差距也迅速扩大,沿海内部的区域差异成为浙江省区域差异的主要内容。运用锡尔系数分析1990年以来浙江沿海经济差异表明,浙江沿海总体经济差异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市内差异和市县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市内差异不断扩大。影响区域差异的因子是多方面的,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均对浙江沿海区域经济差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得出历史基础、市场发育程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实际利用外资是浙江沿海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Causal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 in coastal area of zhejiangsince1990 . ,
1990年以来浙江沿海各县市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区域发展差距也迅速扩大,沿海内部的区域差异成为浙江省区域差异的主要内容。运用锡尔系数分析1990年以来浙江沿海经济差异表明,浙江沿海总体经济差异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市内差异和市县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市内差异不断扩大。影响区域差异的因子是多方面的,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均对浙江沿海区域经济差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得出历史基础、市场发育程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实际利用外资是浙江沿海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
[22] |
基于泰尔指数的辽宁省经济差异分析 [J].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4096.2013.04.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从辽宁省划分的辽宁沿海经 济带、沈阳经济区、辽西北地区三大区域入手,选取人均GDP作为测评指标,用泰尔指数对2002—2011年的辽宁省区域差异水平进行分解分析,发现组内 差异是导致辽宁省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但是组间差异可能代替组内差异成为影响经济差异的因素,从自然资源、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和政策倾斜等方面剖析各经济 区域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分别提出缩小各类差异的政策建议。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differences in Liaoning Province based on Thail index .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4096.2013.04.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从辽宁省划分的辽宁沿海经 济带、沈阳经济区、辽西北地区三大区域入手,选取人均GDP作为测评指标,用泰尔指数对2002—2011年的辽宁省区域差异水平进行分解分析,发现组内 差异是导致辽宁省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但是组间差异可能代替组内差异成为影响经济差异的因素,从自然资源、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和政策倾斜等方面剖析各经济 区域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分别提出缩小各类差异的政策建议。
|
[23] |
An information theoretic approach to measurement of spatial inequality [J]. . |
[24] |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across Italian regions [J]. ,https://doi.org/10.1007/s0016800501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at showing the relevance of the Italian experience to the current debate on regional convergence. Regional convergence of per capita GDP in Italy is analyzed for the period 1953-1993 using the Theil coefficient of concentration and a relationship with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postulated. Two different phases are distinguished, with 1975 serving as a break-point. Different kinds of disaggregation of regional inequality are attempted and a separation index for groups of regions is calculated. The general conclusion is that after a period of strong convergence, which was limited to the years 1960-1975,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convergence stopped in Italy and since then a long-term tendency towards divergence has been verified. Both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factors are shown to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vergence process, suggesting that the identification of appropriat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aggregation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gional growth process.
|
[25]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