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6)06-0863-08
收稿日期: 2015-09-6
修回日期: 2016-05-30
网络出版日期: 2016-10-20
版权声明: 2016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华(1978-),男,湖南郴州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和旅游规划研究。E-mail: wanghua@jnu.edu.cn
展开
摘要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揭示1980~2014年间丹霞山瑶塘村和断石村在旅游引导下实现农村城镇化的过程特征和机制。研究发现,在旅游驱动下,地方政府、农村社区、外来力量等多元主体共同作用下两村逐步实现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农村城镇化;地方政府的有效管理和资金扶持,有力保障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旅游企业发展,防止“公地悲剧”和“虚假城镇化”现象发生;农村社区以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主动参与旅游经营和社区建设,实现了产业、就业和生活方式的非农化,是农村城镇化的主导力量;以外来资本、旅游移民和旅游者等为主的外来力量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资金、劳动力、文化和信息等支持,其作用随着旅游市场规模的扩大而逐步加大。研究认为,当前旅游驱动型农村城镇化并非传统意义上农民空间、职业和身份都发生转化的城镇化,而是农民通过参与旅游就地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内生型城镇化,未来可通过“村改居”方式逐步向区域城镇化转换。
								关键词:
																																																																																																																								
											
Abstract
It is of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new-type tourism-driven rural urbanization for providing valuable reference for underdeveloped rural areas which lack of conditions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ut abundant of tourism resources. The article applies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to reveal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new-type rural urbanization facilitated by tourism in the cases of two rural villages, i.e. the Yaotang Village and the Duanshi Village in the World Heritage Site, the Danxia Mountain. The result shows that as driven by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two villages have achieved the new-type rural urbanization with the core of “people urbanization” that interplayed with plural subjects, namely local government, rural communities and external stakeholders. Lo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tourism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are well encouraged with governmental support of policies and capital, which prevents effectively the phenomenon of “Tragedy of the Commons” and “fake urbanization” from occurring. Furthermore, the two communities have initiatively participated i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tourism operation by investing land, capital and labor, etc., which have accelerated the conversion of industry, employment and living lifestyle. It is also found that it is the external forces like external capital, tourism immigrants as well as tourists that have provided essential supports of capital, labors, information and culture, which gradually enlar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market. Finally,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tourism-driven rural urbanization does not occur in a traditional way that normally characterized with conversion of living space, career and identity; it is essentially an endogenous urbanization to characterize with in situ conversion mode of production and living lifestyle by peasants participating i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is way, it may be possible to cultivate regional urbanization by the way of changing villagers’ registered residence in a near future.
								Keywords:
																																			
											
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力量[1~5]。科学引导旅游驱动的乡村地域城镇化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和重要科学命题[6,7]。现有研究表明旅游驱动型农村城镇化可以避免传统工业引导的农村城镇化的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耕地浪费[8]和“农村空心化”[9]等,是契合中国当前强调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10],为中国一些欠缺工业发展条件的欠发达农村地域实现新型城镇化提供了一条可选择的路径。
20世纪90年代初Mullins首次提出“旅游城镇化”概念,认为旅游城镇化是建立在享乐消费基础上的城镇化模式,在城市空间、城市设计、社会结构、消费模式、政策调控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于传统城镇化的特征[11]。随后,Gladstone借助“区位熵”方法,将美国的旅游城镇化分为海滨度假型和资本密集型两种类型,分别代表以自然资源为吸引物的休闲度假城市和以人工娱乐资源为吸引物的旅游大都市[12],证明了城镇在叠加旅游这一功能后,可以实现一种不同于传统以工业引导为主的新型城镇化模式[4]。这为后续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自2000年黄震方引入旅游城镇化概念以来[2],国内早期研究针对中国旅游城镇化现象,从理论和实证层面证实了旅游是驱动城镇化的一种重要力量[13,14],总结了旅游城镇化的3种类型即资源驱动型、经济驱动型、综合驱动型等[3]。此阶段国内研究在旅游城镇化的概念界定、类型特征和机制模式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研究对象多聚焦于城市,由于旅游对大多数城市发展的驱动作用因统计数据问题难以定量评估,所以研究多为描述性分析旅游发展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15],且侧重于城市如何实现“旅游化”[16]。相对而言,国外同期的研究成果不多,仅在相关主题中有所提及,且多聚焦于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地域,如墨西哥[17]、巴西[18]等,研究发现欠缺科学规划管理和当地社区参与的旅游开发可能导致“旅游飞地”式的扭曲城镇化现象。
2010年以来国内关于旅游城镇化的研究开始转向旅游引导作用更为显著的乡村地域[19],重在分析旅游引导的农村城镇化过程和机制,代表性成果如对黄山汤口镇[20]、闸坡镇[21]和阳朔历村[4]等的案例诠释。援引国内外关于农村城镇化[22~24]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两类旅游驱动型农村城镇化模式,其一是以汤口镇和闸坡镇为代表的政府或资本主导的旅游城镇化,动力因素包括政府战略、民间资本、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居民参与等;其二是以阳朔历村为代表的在旅游市场引导下、自下而上的旅游城镇化,动力主要来自于资源禀赋和休闲需求驱动下的社区自主参与旅游发展。研究发现,前者在政府和资本的作用下农村土地被“快速的城镇化”[21],结果可能出现农民的“虚假城镇化”和“再贫困”现象;后者则因欠缺政府的有力介入和有效管理,很难避免城镇化过程中的“公地悲剧”现象,出现公共设施缺乏、建设混乱、景观不协调等问题[4]。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内的瑶塘村和断石村,在30多年的参与旅游发展过程中,在多元主体的共同作用下,也逐步实现了由典型的农村社区向新型旅游城镇化社区的转型,是一种有别于汤口镇、闸坡镇和历村的旅游驱动型农村城镇化模式。本研究拟对这种新型城镇化的过程特征和运行机制进行分析,以期为新型农村城镇化的探索提供参考。
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总面积292 km2,现由韶关市丹霞山管委会管辖。1980年,丹霞山对外旅游开放,以长老峰为主要景点,在经历最初几年的快速发展后进入近10 a的停滞发展期,游客量徘徊在25万人次左右。自1995年起经历3个快速发展阶段:一是在1995年阳元石和翔龙湖两个新景区开放以后,至2003年游客量达到73万人次;二是在2004年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成功后,至2009年游客量达到204万人次;三是在2010年获批世界自然遗产后,到2014年游客量达到284万人次。瑶塘村和断石村位于丹霞山内,两村仅有一河之隔,同属仁化县丹霞街道黄屋村委,受丹霞山管委会和仁化县政府共同管辖。瑶塘村位于丹霞山北大门进山主干道前往阳元石和长老峰景区的三岔路口上,是两个景区结合部上的重要节点;断石村位于锦江西岸的冲击平原上,背靠阳元山,扼守着阳元石景区入口(图1)。至2014年底,瑶塘村共有农户44户,户籍人口168人,外来人口约100人,曾先后获得“韶关市级奔康标准村”、“广东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主体村”等称号;断石村共有农户69户,户籍人口213人,外来人口约160人,曾获得“韶关市级文明村”称号;两村所属的黄屋村是“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980年以来两村依托丹霞山,在地方政府、外来资本、农村社区、旅游移民和旅游者等主体的共同作用下,逐步从以农业生产为主到全面参与旅游发展,“离土不离乡”就地实现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表现出有别于国内其他地方的农村城镇化过程和运行机制,因此以其为案例探索旅游引导下的新型农村城镇化路径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参考意义。
采用实地研究和调查研究方法对两村进行了10多年的跟踪研究。最早的调研在2002年1月6日,主要通过观察法收集了两村村容村貌照片,建立起案例地的初步认识。正式的调研主要集中于2013~2015年,3次调研时间为2013年8月8~12日、2014年8月25日~9月2日、2015年10月7~13日,共21 d,主要是访谈、观察和二手资料的收集。其中,访谈对象包括村民、村干部、政府和景区管理人员、外来人员等,共64人次,整理访谈录音材料约27万字;观察对象主要是两村的村容村貌、民居建筑、村民生活方式等的变迁,收集相关照片约1 000张;二手资料包括丹霞山旅游发展资料、历年规划和征地资料,两村发展规划和村规民约资料以及韶关市、仁化县社会经济发展背景资料等。研究以访谈资料为主要依据,结合观察资料和二手资料以相互佐证。
依据调研资料,并借鉴农村城镇化测度指标[25],可以将两村城镇化进程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分别是1980~1994年村民自发参与的起步阶段,1995~2006年地方政府与社区精英引导下的产业转型阶段,2007~2014年多元主体参与下的社区转型阶段(表1)。
1980年丹霞山旅游开放以后,部分村民自发在农闲时到丹霞山长老峰景区入口和路边贩卖瓜果、番薯、甘蔗等初级农副产品。在部分参与旅游过程中,两村的产业结构逐步开始从单一的农业转向以农业为主、少量旅游业,但因旅游参与程度低,属自发性和无组织性行为,村民就业基本为务农或外出打工,人均收入低,与游客互动有限,村落仍保留着典型的农村生活方式和乡村聚落景观。
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中国旅游市场需求日趋旺盛的宏观背景下,丹霞山随着1995年阳元石与翔龙湖等新景区的建成开放以及2004年荣膺世界地质公园称号,游客量成倍增长。瑶塘和断石的体制精英强烈意识到只有参与旅游才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于是先后向政府和景区提出规划建设旅游服务新村的诉求。1995~1998年,仁化县政府为了响应国家基本实现小康社会的政策目标,发起了让农民脱贫致富的“奔康工程”;丹霞山也因新景区开发和申报世界地质公园需要征用农村土地以建设旅游项目和服务设施。为此,政府开始主动介入两村参与旅游发展,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旅游新村的用地审批、规划建设和设施配套等。在政府参与和社区精英引导下,两村分别于2000年和2005年建成了3排40多户2~3层景观洋房式的新村和商业街,由于“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环卫、排污、绿化等公共设施由政府出资建设和统一管理,因此两村并未出现“公地悲剧”的现象。两村村民由此开始以自有住宅开办产居一体的旅游小微企业,通过经营家庭旅馆、农家餐馆和旅游商铺等方式参与到旅游中。至2006年,瑶塘村有26户(约占全村农户的70%,另有20外来户)、断石村42户全部参与旅游经营,大部分劳动力就地向旅游业转移,其余少量从事种养业间接服务旅游。
表1 旅游驱动型农村城镇化发展阶段特征
Table 1 The developmental stage of tourism-driven rural urbanization
| 阶段特征 | 起步阶段(1980~1994年) | 产业转型阶段(1995~2006年) | 社区转型阶段(2007~2014年) | 
|---|---|---|---|
| 发展概况 | 1980年户籍人口262人,人均收入134元,耕地21.933 hm2(人均0.083 hm2);1994年户籍人口283人,人均收入3 516元,耕地19.533 hm2(人均0.069 hm2) | 2006年户籍人口310人,外来人口约50人,人均收入9 390元,耕地14.067 hm2(人均0.045 hm2) | 2014年户籍人口381人,外来人口约260人,人均收入13 600元,耕地13.067 hm2(人均0.034 hm2) | 
| 参与主体 | 部分村民、旅游者 | 地方政府、农村社区、旅游者、少量外来资本 | 地方政府、农村社区、外来资本、旅游移民、旅游者 | 
| 作用方式 | 村民自发参与旅游 | 政府与社区精英引导下的产业转型 | 多元主体作用下的旅游社区转型 | 
| 产业结构 | 以农业为主,少量旅游业 | 向非农化转型;本地旅游小企业为主,少量外来小企业 | 非农化程度高;本地旅游小企业与外来旅游小企业并重 | 
| 就业结构 | 劳动力以务农或外出打工为主,人均收入低 | 劳动力大量向旅游业转移,少量务农;以旅游收入为主,人均收入提高 | 全民参与旅游业;非农收入为主,人均收入高 | 
| 生活方式 | 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与游客互动开始 | 与游客频繁互动,逐步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 | 多元人口频繁互动,生活方式城市化程度高 | 
| 社区景观 | 基本为本村人口;农业用地为主;公共基础设施缺乏;民居为单层泥砖瓦房;农村景观保留完整 | 本村人为主,少量外来人口;旅游设施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农用地混杂,耕地减少;公共设施由政府配套建设;新村与老村并存,新村为2~3层产居一体式景观洋房;旅游商业街初建 | 本村人为主,大量外来人口;土地统一规划,旅游用地、建设用地、农用地和谐共存;公共设施配套完善;老村统一新建2~3层景观洋房,产居逐步分离;商业街成型;城镇化旅游社区景观形成 | 
					
此阶段,在政府和社区精英的引导下,两村通过建设新村新宅、开办个体企业的方式向旅游业转移;大部分村民就地向小微企业主或房产业主、雇工和景区管理人员等职业转移,人均收入迅速增长;在旅游经营中村民与游客频繁互动交往,不断接受外界文化信息[26],逐步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农村聚落景观发生大的改变,旅游用地、建设用地和农用地混杂,耕地明显减少,形成现代化的旅游新村、商业街与破旧老村并存的景象。
2007年,在旅游新村的示范效应下,两村参与旅游的热情高涨,又开始伺机谋划老村拆旧建新;此时,政府正启动丹霞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需对景区设施和环境进行改造,其中也包括对旧村的规划改造。两村因此获得了政府关于旧村的规划拆建批文,分别启动了各自拆旧建新工程。瑶塘旧村在政府和社区精英推动下统一规划拆建,基础和公共设施由政府和村集体出资建设,民宅由村民出资按新村规划设计建设;而断石因旧村宅基地分配问题难以达成统一规划,最后由村民遵循景区总体规划各自陆续拆旧建新,但出现了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和个别违建问题。总的看来,至2014年底两村物质景观发生了质的改变,从用地混杂、布局凌乱、新旧交错的村落转变为规划齐整、设施配套、景观协调的城镇化旅游社区(图2、3)。
图3 断石村商业街景观变化
Fig.3 The landscape changes of commercial street in Duanshi Village
生产生活方式也因此发生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全民参与旅游、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方式现代化。每户农村家庭至少拥有一栋现代化住房或商铺用于旅游经营,生活水平因此得到显著改善。从各户配备的家用电器和交通工具来看,已与城市家庭基本无异,包括电视、电脑、网络、洗衣机、冰箱、太阳能热水器等,而且大部分家庭购置了小轿车,日常生活必须的粮食和蔬菜也由自给自足转向到市场购买。
2010年丹霞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游客量迅猛增长,随之而来的是众多外来资本和“旅游移民”[27]。旧村新建后,大多数农户家庭拥有了两套房产,其中一大批农户将房产出租给外来商户或消费移民,从旅游经营者转变为业主和房东,少部分村民开始到县城购房;而未退出旅游经营的农户则实行产居分离,一套做旅游一套做居住。由于两村早期制定了村内房产、商铺等物业“只租不售”的村规民约并严格执行[28],大量外来资本的进入并未导致村民丧失土地和物业产权,这确保了村民可以持续从旅游发展中获益,有效防止了旅游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虚假城镇化”和“再贫困”现象[4]。至2014年底,两村共有旅游小微企业173家,其中外来商户已经达到133家,占到近八成。众多小型外来资本的进入,带来大量外来企业主、雇员和游客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现代资本市场思维逻辑,这深刻改变着当地的社会生活,以宗族血缘关系构筑的乡土社会面临解体,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现代社会逐步建立。
此阶段伴随着丹霞山旅游的发展,在政府、农村社区以及外来资本、旅游移民和游客等外来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两村通过旧村拆建工程基本上实现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非农化,先前贫穷落后的农村,除了户籍和属地等身份特征未变外,无论从物质景观上还是社会生活上都转变成为充满现代气息的城镇化旅游社区。
瑶塘村和断石村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内的区位条件,依托相对稀缺的旅游资源而因此吸引的大量旅游消费需求是两村旅游城镇化的源动力。旅游社区建设、旅游企业发展、劳动力转化以及生活方式转变构成旅游驱动型农村城镇化的实质内容。影响这四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因素和条件虽然是复杂多样的,但决定和主导其运行的则是地方政府的支持作用、农村社区的主动参与和外来力量的影响(图4)。
图4 旅游驱动型农村城镇化运行机制
Fig.4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tourism-driven rural urbanization
旅游驱动型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运行固然离不开国家和地方关于农村和旅游发展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但地方政府对于当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核心决策的作用。就瑶塘村和断石村而言,地方政府包括仁化县及其丹霞街道办(镇)与韶关市政府直属机构丹霞山管委会,两者共同对两村相关事务行使属地管理。地方政府在两村旅游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旅游社区建设和旅游企业发展等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上。据调研资料,政策制度主要包括奔小康和新农村建设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及丹霞山规划建设制度、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土地征租制度等;资金层面主要包括各类农村建设扶持资金(如“政府搞的‘奔康工程’每户补助6 t水泥”)、旅游扶贫资金和景区设施建设资金等。其作用具体表现为:① 两村首先被丹霞山规划确立为旅游服务接待点,这是两村得以实现旅游城镇化的前提;② 两村无论是新村建设还是旧村拆建,都得到了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特别是公共基础设施直接由丹霞山管委会出资,作为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成和维护管理,这是两村旅游城镇化的关键;③ 地方政府相对宽松的土地、税收及旅游小微企业管理等优惠政策,是两村旅游小微企业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农村社区主动参与旅游发展是旅游驱动型农村城镇化的主导动力。农村社区特别是村庄精英在对政策的理解和运用及与地方政府的协调和博弈中,以土地、自有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主动参与到旅游中,通过建设旅游服务社区和开办旅游企业,推动土地利用、产业和就业结构的非农化进程。在瑶塘村和断石村中,早期因务农难以致富的困境使得村民自发探索参与旅游的路径,依靠早期参与旅游积累的资金和经验,加上因景区征租土地获得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开始了第一轮以建设旅游服务新村和开办旅游小微企业为主要形式的旅游参与行为,通过经营家庭旅馆、农家餐馆和旅游商铺等方式主动转向旅游经营中,进一步积累了社区建设和企业发展资金;后期又通过向外来资本出租房产和商铺获取的资金积累,推动了第二轮旅游社区建设和旅游企业发展,并最终达到全民参与旅游,实现社区景观、产业和就业结构的转化。总的来看,两村走的是一条以土地、物业和劳动力等要素参与旅游、积累资金、建设旅游城镇化社区的道路,而农村社区参与旅游的程度是影响旅游驱动型农村城镇化速度和水平的重要因素。
以外来资本、旅游移民和旅游者等为主的外来力量对旅游城镇化的影响作用随着旅游市场规模的扩大而逐步加大。外来资本通过交付租金的形式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资金,通过开办旅游小微企业吸引企业主移民、雇员移民以及“生活方式旅游劳工移民”[27]等外来人口,同时也带来了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和资本市场逻辑;大量旅游者在与当地居民进行的频繁互动中传播了城市文化和信息;由此引致的多元人口集聚和主客互动交流加速了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从长远来看,在资本市场逻辑影响下外来资本特别是大型资本进入与当地居民退出旅游经营似乎是一种必然趋势,瑶塘村和断石村只有固守村内物业(房产和商铺)“只租不售”的村规,保障当地居民持续获得旅游收益的权利,才可能确保旅游引导的新型农村城镇化模式持续健康的发展。
不同于传统工业驱动的农村城镇化,也不同于旅游引导下由政府主导或资本运作或自下而上的农村城镇化,多元主体作用下的旅游驱动型农村城镇化表现出以下特征与机制:① 在政府有力介入和有效管理下,农村在土地利用、景观环境、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实现旅游城镇化,并未出现环境污染、景观破坏和“公地悲剧”问题;② 在社区精英带动下,农民以土地、自有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主动参与旅游,通过统一建设旅游服务村和自主开办旅游小微企业,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并基本达到城镇化的生活水平,实现了一种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内生型城镇化,并未出现“虚假城镇化”或“再贫困”现象;③ 当地居民与旅游移民、游客的频繁互动交往,促进农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在社区有效控制下大量小型外来资本的进入并未导致当地居民的利益受损;④ 在农村旅游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社区主动参与旅游发展的行为是重要前提和主导力量,地方政府早期的支持和后期的监督管理是有力保障,有效控制下的外来力量对于农村城镇化的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可以说这是一种“自下、自内、自外”等多元主体相结合的旅游引导的新型农村城镇化过程。
现阶段旅游引导的农村城镇化并非传统意义上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空间转移的过程,也非旨在就地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但是当地农民确确实实通过参与旅游就地实现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非农化转变,农村社区也转变成具有城镇景观特征的旅游社区。然而,这类社区由于受景区环境保护和用地规模限制,难以就地发展壮大成为达到一定人口规模标准的小城镇。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这类城镇化还有一个不断提高和改造的动态过程,可行的途径是:在政府引导扶持和社区主体参与下,通过多种方式不断配套完善社区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险、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并通过“村改居”逐步实现身份的非农化和管理的社区化,走一条区域城镇化的道路。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 [1] |  | 
| [2] | 关于旅游城市化问题的初步探讨——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J]. https://doi.org/10.1007/s11769-000-0008-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带动,城市旅游资源的富集,人口、经济的集聚与扩散,旅游供需关系的结合,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行为,政策的导向,旅游业的发展和效能设施的完善等因素。导致了旅游城市化现象的产生。以长江三解洲都市连绵区为例,分析了旅游城市化进程中还存在发展思路不明,破坏旅游景观和生态环境,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城市发展不相适应,人口管理比较混乱用地功能分区不明显,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提出了旅游城
													 Preliminary probing into tourism urb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 in Yangtze River Delta. https://doi.org/10.1007/s11769-000-0008-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带动,城市旅游资源的富集,人口、经济的集聚与扩散,旅游供需关系的结合,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行为,政策的导向,旅游业的发展和效能设施的完善等因素。导致了旅游城市化现象的产生。以长江三解洲都市连绵区为例,分析了旅游城市化进程中还存在发展思路不明,破坏旅游景观和生态环境,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城市发展不相适应,人口管理比较混乱用地功能分区不明显,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提出了旅游城
										 | 
| [3] | 丽江市旅游城市化特征及机理分析[J].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9.01.02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世纪后期,旅游城市化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成为多元城市化道路的一种模式。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基础上,分析了丽江市的旅游城市化现象。研究表明,与传统的工业城市化相比,旅游城市化表现出了一些不同的特征。具体表现为:①在城市性质和功能上,丽江由工商业城镇逐步向旅游城市转变;②在城市空间结构上,丽江城区逐步演变成以大研古城为重心呈“扇”形发展;③在城市建设用地上,旅游业用地增长迅速,大量城市绿地被侵占;④旅游的快速发展,大大加快了丽江的人口城市化过程,旅游业成为丽江市居民就业的主要渠道;⑤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丽江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超常规发展。在中国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丽江的资源比较优势、云南省及丽江市政府的推动、民营经济的参与、旅游消费是引起丽江旅游城市化的主要机制。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tourism urbanization of Lijiang City.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9.01.02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世纪后期,旅游城市化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成为多元城市化道路的一种模式。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基础上,分析了丽江市的旅游城市化现象。研究表明,与传统的工业城市化相比,旅游城市化表现出了一些不同的特征。具体表现为:①在城市性质和功能上,丽江由工商业城镇逐步向旅游城市转变;②在城市空间结构上,丽江城区逐步演变成以大研古城为重心呈“扇”形发展;③在城市建设用地上,旅游业用地增长迅速,大量城市绿地被侵占;④旅游的快速发展,大大加快了丽江的人口城市化过程,旅游业成为丽江市居民就业的主要渠道;⑤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丽江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超常规发展。在中国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丽江的资源比较优势、云南省及丽江市政府的推动、民营经济的参与、旅游消费是引起丽江旅游城市化的主要机制。
										 | 
| [4] | 旅游引导的乡村城市化——以阳朔历村为例[J].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8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4] 摘要 
														<p>以传统工业发展引导的乡村城市化带来了耕地减少、环境污染、乡村空心化等问题,旅游能避免以往城市化过程中的弊端,成为引导新型城市化的一条道路吗?以阳朔历村为例,分阶段梳理了旅游发展过程,指出了阳朔历村通过旅游发展实现了职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转变。通过理论解释,证明了在资源禀赋和休闲需求的驱动下,旅游发展通过主客交往、供需关系和示范效应的作用机制,可以有效引导乡村城市化的实现,并且是一条较为“绿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同时总结了历村现阶段出现的公共设施缺乏、建设混乱、景观不协调等问题,指出虽然政府在先前较为“宽容”的政策下对乡村城市化的实现起到了正面的作用,但是这种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模式如果没有政府层面的有力介入和有效管理,“公地悲剧”很难避免。</p>
													 Rural urbanization led by tourism.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8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4] 摘要 
											<p>以传统工业发展引导的乡村城市化带来了耕地减少、环境污染、乡村空心化等问题,旅游能避免以往城市化过程中的弊端,成为引导新型城市化的一条道路吗?以阳朔历村为例,分阶段梳理了旅游发展过程,指出了阳朔历村通过旅游发展实现了职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转变。通过理论解释,证明了在资源禀赋和休闲需求的驱动下,旅游发展通过主客交往、供需关系和示范效应的作用机制,可以有效引导乡村城市化的实现,并且是一条较为“绿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同时总结了历村现阶段出现的公共设施缺乏、建设混乱、景观不协调等问题,指出虽然政府在先前较为“宽容”的政策下对乡村城市化的实现起到了正面的作用,但是这种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模式如果没有政府层面的有力介入和有效管理,“公地悲剧”很难避免。</p>
										 | 
| [5] |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一个多维度的中外比较研究[J].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15.07.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旅游已经成为提升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动力。文章对近50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整合了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发现学术界在此领域的研究集中在4个方面:发展特征与动力机制、发展模式与路径、效应与影响、管理与决策。通过多维度的对比分析,文章对现有的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差异进行评述,并展望未来的研究趋势,以期为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Tourism-oriented new urbanization: A multi-dimensional comparative study.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15.07.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旅游已经成为提升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动力。文章对近50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整合了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发现学术界在此领域的研究集中在4个方面:发展特征与动力机制、发展模式与路径、效应与影响、管理与决策。通过多维度的对比分析,文章对现有的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差异进行评述,并展望未来的研究趋势,以期为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 [6] | 旅游城市化: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J].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05.04.00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旅游的发展,有许多前沿课题需要研究,旅游城市化是其中一例.从城市化的角度看,旅游城市化是指旅游作为推动城市化的一种动力,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从消费的角度看,旅游城市化是指为满足人们由传统的日常型消费向现代享乐型消费转移,提升城市功能的过程.
													 Tourism urbanization: Important issues in tourism research.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05.04.00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旅游的发展,有许多前沿课题需要研究,旅游城市化是其中一例.从城市化的角度看,旅游城市化是指旅游作为推动城市化的一种动力,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从消费的角度看,旅游城市化是指为满足人们由传统的日常型消费向现代享乐型消费转移,提升城市功能的过程.
										 | 
| [7]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8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新型城镇化在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科学引导乡村地域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和重要科学命题。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审视和反思,认为乡村旅游既面临环境质量下降、乡村文化受损、旅游同质竞争、整体品质不高、产业培育不足、资金人才短缺、运营模式落后、土地利用错位等现实困境,又面临着新形势下需深入研究的诸多复杂性理论问题。提出要响应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重点关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特性、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的影响与互动机制、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乡村旅游文化与乡愁记忆的恢复与重构、乡村生态文明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及城乡旅游一体化空间格局与机制、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产业融合创新、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及“三农”问题解决路径、乡村旅游运营管理与政策制度创新等科学问题。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和强化实践应用,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升级,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走以旅游为导向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旅游互补和协调发展。</p>
													 Su Qin et 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Theoretical reflection and breakthrough of predicament.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8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新型城镇化在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科学引导乡村地域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和重要科学命题。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审视和反思,认为乡村旅游既面临环境质量下降、乡村文化受损、旅游同质竞争、整体品质不高、产业培育不足、资金人才短缺、运营模式落后、土地利用错位等现实困境,又面临着新形势下需深入研究的诸多复杂性理论问题。提出要响应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重点关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特性、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的影响与互动机制、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乡村旅游文化与乡愁记忆的恢复与重构、乡村生态文明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及城乡旅游一体化空间格局与机制、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产业融合创新、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及“三农”问题解决路径、乡村旅游运营管理与政策制度创新等科学问题。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和强化实践应用,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升级,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走以旅游为导向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旅游互补和协调发展。</p>
										 | 
| [8] | 中国乡村城市化研究:起源、概念、进展与展望[J].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1.05.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乡村城市化研究的起源,对乡村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城市化两个概念进行了辨析,对近20年来乡村城市化研究的内容、进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评述,并对未来乡村城市化研究的方向作出了展望.
													 Research on rural urbanization in China: Origin, definition, progress and prospect.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1.05.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乡村城市化研究的起源,对乡村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城市化两个概念进行了辨析,对近20年来乡村城市化研究的内容、进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评述,并对未来乡村城市化研究的方向作出了展望.
										 | 
| [9] | 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J].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5.03.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和农村是两种主要的人类居住群落。在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广大农村却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空心化问题。以山东省新泰市北公村为例,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总结了村落空心化发展的三个阶段,阐明了村落向心力与离心力失衡、经济发展迅速和观念意识落后、新房建设加速和规划管理薄弱等三大矛盾是村落空心化的内在机制,针对村落空心化对耕地资源、小康社会建设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等带来的不利影响,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从管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Empirical study on “Village-Hollowing” in China.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5.03.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和农村是两种主要的人类居住群落。在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广大农村却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空心化问题。以山东省新泰市北公村为例,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总结了村落空心化发展的三个阶段,阐明了村落向心力与离心力失衡、经济发展迅速和观念意识落后、新房建设加速和规划管理薄弱等三大矛盾是村落空心化的内在机制,针对村落空心化对耕地资源、小康社会建设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等带来的不利影响,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从管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 
| [10] |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 
														<p>城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课题,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如何协调发展,达到一个新的现代化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在过去一阶段,虽然城镇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乡一体化方面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但在某个时期或一些地区,城镇化过速发展阶段,出现了无序的发展状态,大中城市边缘盲目扩展,水土资源日渐退化,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特别是有些政府决策人对城镇化的许多制约因素认识不足,甚至决策失误,导致了城市环境出现许多不安全、不舒适的问题。着重从地理空间与自然资源保护的角度,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3 个理论与实践问题① 如何认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与新的路径;②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如何构建新型城镇化的创新模式;③ 在新型城镇化实施过程中,如何认识中国城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p>
													 Yu Cheng et al.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 
											<p>城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课题,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如何协调发展,达到一个新的现代化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在过去一阶段,虽然城镇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乡一体化方面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但在某个时期或一些地区,城镇化过速发展阶段,出现了无序的发展状态,大中城市边缘盲目扩展,水土资源日渐退化,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特别是有些政府决策人对城镇化的许多制约因素认识不足,甚至决策失误,导致了城市环境出现许多不安全、不舒适的问题。着重从地理空间与自然资源保护的角度,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3 个理论与实践问题① 如何认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与新的路径;②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如何构建新型城镇化的创新模式;③ 在新型城镇化实施过程中,如何认识中国城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p>
										 | 
| [11] | Tourism urbanization[J]. | 
| [12] | Tourism urban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 https://doi.org/10.1177/1078087498034001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Not Available
													 | 
| [13] | 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动态模式探讨[J].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5.01.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旅游发展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城市发展与旅游发展是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因此在不同的地域和城市发展阶段,城市发展和城市旅游发展的行为表现出非线性特征和多种模式.本研究总结了和研究了旅游城市化、都市城市旅游、环城游憩带、旅游与城市转型、旅游城镇的衰落等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动态模式,并建立城市旅游与发展的一般反馈模型,找出导致城市发展和城市旅游发展非线性特征的内部结构.研究表明驱动城市旅游增长的正反馈结构力量不够大,而旅游和城市增长引发的负反馈机制在短期内就会蓄积力量,限制城市旅游的进一步增长.城市旅游政策只有预见并避免这些限制性结构,同时加强正反馈才能达到长期有效的目标.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dynamic patterns between urban development and urban tourism.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5.01.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旅游发展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城市发展与旅游发展是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因此在不同的地域和城市发展阶段,城市发展和城市旅游发展的行为表现出非线性特征和多种模式.本研究总结了和研究了旅游城市化、都市城市旅游、环城游憩带、旅游与城市转型、旅游城镇的衰落等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动态模式,并建立城市旅游与发展的一般反馈模型,找出导致城市发展和城市旅游发展非线性特征的内部结构.研究表明驱动城市旅游增长的正反馈结构力量不够大,而旅游和城市增长引发的负反馈机制在短期内就会蓄积力量,限制城市旅游的进一步增长.城市旅游政策只有预见并避免这些限制性结构,同时加强正反馈才能达到长期有效的目标.
										 | 
| [14] | 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启示[J].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6.04.02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旅游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旅游业和城市化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在对所能获得的国内外有关旅游城市化研究的代表性论著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作者从旅游城市化的概念、类型、特征及其影响等方面对旅游城市化的研究进行了分析,认为城市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旅游城市化作为城市化的一种模式,为我国的城市化道路指明了一条方向。加强旅游城市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有利于我国城市化健康、持续的发展。</p>
													 Reflection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ourism urbanization.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6.04.02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旅游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旅游业和城市化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在对所能获得的国内外有关旅游城市化研究的代表性论著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作者从旅游城市化的概念、类型、特征及其影响等方面对旅游城市化的研究进行了分析,认为城市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旅游城市化作为城市化的一种模式,为我国的城市化道路指明了一条方向。加强旅游城市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有利于我国城市化健康、持续的发展。</p>
										 | 
| [15] | 试论旅游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互动关系[J]. 
														旅游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着良性的互动关系:城市化进程,对旅游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旅游发展,对城市化也有着直接的推进作用和内在的优化功能.本文从区别类型、主体构想等方面入手,初步探索了发挥这一互动作用的有效途径与可行措施.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 
											旅游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着良性的互动关系:城市化进程,对旅游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旅游发展,对城市化也有着直接的推进作用和内在的优化功能.本文从区别类型、主体构想等方面入手,初步探索了发挥这一互动作用的有效途径与可行措施.
										 | 
| [16] | 基于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旅游化”——桂林案例[J]. The form of urban tourism based on the tourism urbanization. | 
| [17] | Luxury Tourism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exico[J]. https://doi.org/10.1111/0033-0124.0034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territorial and socioeconomic impact of consumer-service globalization on Third World countries. It specifically examines the economic role of tourism in Mexico and its limited effect on the country's regional development. Despite governmental support in order to enhance economic growth, currency receipts, and employment, tourism contributes less than 5 percent to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nd the majority of tourism-related jobs are precarious and low-skilled. The promotion of luxury resorts in coastal areas has led to highly concentrated and fast-growing enclaves of mainly foreign investment. However, this strategy has failed to stimulate productive links between tourist centers and their hinterlands and has led to large-scale urbanization characterized by a considerable lack of basic services for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 
| [18] | -06-30. | 
| [19] | 乡村乡村旅游地的城市化效应及调控对策——基于旅游影响的分析视角[J]. 
														对旅游影响的研究从地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三重视角入手,得出旅游影响是互为条件的复合体系的论断。旅游影响的作用机理体现在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双重角色,由旅游开发引发的乡村旅游地城市化包括适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三种类型,旅游消费观念的变化、文化生态的异质性、政策效应和开发成本的经济性、乡村经济发展的自觉需要是产生城市化问题的四重动力。针对乡村旅游引发的城市化问题,提出合理规划、营造特色、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完善旅游产业要素体系、建构统一的资本和人力资源平台等应对措施,以引导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The effect of rural sightseeing region urbanization: Based on the influence of tourism. 
											对旅游影响的研究从地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三重视角入手,得出旅游影响是互为条件的复合体系的论断。旅游影响的作用机理体现在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双重角色,由旅游开发引发的乡村旅游地城市化包括适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三种类型,旅游消费观念的变化、文化生态的异质性、政策效应和开发成本的经济性、乡村经济发展的自觉需要是产生城市化问题的四重动力。针对乡村旅游引发的城市化问题,提出合理规划、营造特色、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完善旅游产业要素体系、建构统一的资本和人力资源平台等应对措施,以引导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 
| [20] | 基于社会学视野的黄山市汤口镇旅游城市化特征和机制研究[J].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城市化成为汤口镇城市化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基于社会学视野考察黄山市汤口镇旅游城市化发展特征并探讨其机制。发现伴随旅游业发展,汤口镇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以旅游业占主导的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居民收入主要来自于旅游业,居民就业主要向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集中;居民的居住条件、生活习惯和邻里关系呈现城市社区特点,居民的经营理念、教育观念和生活态度等思想观念发生很大转变,显现出城市居民的特点;居民的社会角色向现代企业家转变;汤口镇城镇性质和职能也由农业社区向旅游社区演变。而优越的区位条件、良好的资源禀赋、政府的推动以及居民的积极参与等是汤口镇旅游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Zhu Fubiao et al. A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urbanization and mechanism of Huangshan Tangkou Tow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城市化成为汤口镇城市化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基于社会学视野考察黄山市汤口镇旅游城市化发展特征并探讨其机制。发现伴随旅游业发展,汤口镇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以旅游业占主导的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居民收入主要来自于旅游业,居民就业主要向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集中;居民的居住条件、生活习惯和邻里关系呈现城市社区特点,居民的经营理念、教育观念和生活态度等思想观念发生很大转变,显现出城市居民的特点;居民的社会角色向现代企业家转变;汤口镇城镇性质和职能也由农业社区向旅游社区演变。而优越的区位条件、良好的资源禀赋、政府的推动以及居民的积极参与等是汤口镇旅游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 
| [21] | Tourism-driven urbanization in China’s small town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Zhapo Town, 1986-2003[J]. https://doi.org/10.1016/j.habitatint.2011.06.01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rocess of tourism-driven urbanization as a local strategy of town development in China. Existing literature has highlighted the role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China's small towns, but here it is suggested that tourism a development initiative based on the creation of space for consumption, rather than production can also foster significant expansion of urbanized built environment and remarkabl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socio-economic structures. The case study suggests that, in contrast to the recent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based urbanization in China's small towns, tourism urbanization in Zhapo Town, Guangdong Province has been a highly localized development initiative characterized by the absence of foreign capital investment. Tourism-driven urbanization in Zhapo has involved several processes whose joint effect has reproduced the local socio-spatial organization: the rapid of expansion of urbanized built environment; a unique pattern of land use and land development; the booming of tertiary economic sectors; and the emergence of a flexible regime of labor force. In the meantime, the research also contests Mullins' (1991) classical theorization of tourism urbanization, and suggests that recent tourism-driven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Zhapo Town is not the product of the post-modernization of urban cultural manifestations, but is situated within the context-specific space of China's modernity and is based on relatively standardized provision of tourism-related service and the mass consumption of nature. (C) 2011 Elsevier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 [22] |  | 
| [23] | Urbanization from below: The growth of towns in Jiangsu, China[J]. | 
| [24] | 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J].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1999.02.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确实存在着二元城市化模式,而农村城市化在中国整个城市化过程中已经和正在起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在肯定了小城镇为主体的农村城市化的作用下,从城市化启动力的角度指出,这种发生在农村地域,由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体力量推动的城市化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文章并由此分析了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探讨了其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影响和政府、农民、外部(内资、外资)力量共同作用下的运行机制。最终对其在中国城市化发展中的未来地位和作用作了评估。
													 Laurence J C Ma. Urbanization from below in China: Its development and mechanisms.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1999.02.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确实存在着二元城市化模式,而农村城市化在中国整个城市化过程中已经和正在起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在肯定了小城镇为主体的农村城市化的作用下,从城市化启动力的角度指出,这种发生在农村地域,由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体力量推动的城市化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文章并由此分析了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探讨了其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影响和政府、农民、外部(内资、外资)力量共同作用下的运行机制。最终对其在中国城市化发展中的未来地位和作用作了评估。
										 | 
| [25] | 北京市农村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J]. 
														为进一步推动北京市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进程,制定了北京市农村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与测评方法,并运用其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rural urbanization in Beijing. 
											为进一步推动北京市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进程,制定了北京市农村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与测评方法,并运用其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 
| [26] | 旅游中的主客交往与文化传播[J].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12.12.0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社会交往是旅游的重要过程,东道主和旅游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主客交往,其文化也出现了双向的传播和互动。旅游开发社区所面临的文化交往、文化传播日益广泛,并且成为其日常生活中绕不开的话题,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了生活本身。旅游中所揭示出的主客互动,似乎不是哪一个
													 The host-guest interaction and cultural diffusion in tourism.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12.12.0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社会交往是旅游的重要过程,东道主和旅游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主客交往,其文化也出现了双向的传播和互动。旅游开发社区所面临的文化交往、文化传播日益广泛,并且成为其日常生活中绕不开的话题,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了生活本身。旅游中所揭示出的主客互动,似乎不是哪一个
										 | 
| [27] | 旅游移民研究体系及方法初探[J].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8.04.02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p>近年来,一种基于大众旅游的新人口迁移现象——旅游移民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在我国,旅游移民现象已经出现,但研究较少。西方学者对旅游移民的研究较为注重实证分析,缺少对旅游移民概念及其研究体系的准确界定。笔者在对国外相关文献分析和已有实证研究基础上,对旅游移民的概念体系进行了界定,把旅游移民划分为旅游劳工移民和旅游消费移民两大类,确定旅游移民研究的三大方向为行为理论研究、发生论研究和社会影响研究,并对每个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明确,构建出旅游移民的研究体系。同时,提出了旅游移民研究可借用的相关移民动力学、行为学、社会学等理论,以及质性研究、量化研究、比较研究、长期站点监测和个案研究等具体研究方法和需要注意的方面,对我国旅游移民研究进行了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探讨。</p>
													 A preliminary study on research system and methods of tourism migration.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8.04.02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p>近年来,一种基于大众旅游的新人口迁移现象——旅游移民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在我国,旅游移民现象已经出现,但研究较少。西方学者对旅游移民的研究较为注重实证分析,缺少对旅游移民概念及其研究体系的准确界定。笔者在对国外相关文献分析和已有实证研究基础上,对旅游移民的概念体系进行了界定,把旅游移民划分为旅游劳工移民和旅游消费移民两大类,确定旅游移民研究的三大方向为行为理论研究、发生论研究和社会影响研究,并对每个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明确,构建出旅游移民的研究体系。同时,提出了旅游移民研究可借用的相关移民动力学、行为学、社会学等理论,以及质性研究、量化研究、比较研究、长期站点监测和个案研究等具体研究方法和需要注意的方面,对我国旅游移民研究进行了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探讨。</p>
										 | 
| [28] | 断石村社区旅游:契约主导型社区参与及其增权意义[J]. 
														以广东丹霞山断石村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分析旅游发展成熟阶段,非少数民族、景区依附型乡村社区旅游参与模式及其增权途径。研究发现,断石村在依靠丹霞山景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历程中,自下而上地自主构建了基于契约平等观的民主村治制度、土地征租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并基于契约信守观自主执行了这些制度,有效的控制和化解了外部干预和内部冲突,确保了村民真正参与到旅游决策、管理、经营和利益分配等各个环节,基本实现了政治、经济、心理和社会增权,为我国社区旅游实践提供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契约主导型社区增权模式"。研究指出,断石村自我增权是嵌入于社区外部的和内部的双重制度环境下的行动结果,如何改革和完善现有制度以强化制度的强制性和制裁性,构建旨在促进社会增权的新制度,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Community based tourism of Duanshi village: The contract dominant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its empowerment practice. 
											以广东丹霞山断石村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分析旅游发展成熟阶段,非少数民族、景区依附型乡村社区旅游参与模式及其增权途径。研究发现,断石村在依靠丹霞山景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历程中,自下而上地自主构建了基于契约平等观的民主村治制度、土地征租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并基于契约信守观自主执行了这些制度,有效的控制和化解了外部干预和内部冲突,确保了村民真正参与到旅游决策、管理、经营和利益分配等各个环节,基本实现了政治、经济、心理和社会增权,为我国社区旅游实践提供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契约主导型社区增权模式"。研究指出,断石村自我增权是嵌入于社区外部的和内部的双重制度环境下的行动结果,如何改革和完善现有制度以强化制度的强制性和制裁性,构建旨在促进社会增权的新制度,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