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 36 (7): 965-97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7.001

Orginal Article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格局与类型划分

陈明星1, 陆大道1, 龚颖华12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The Pattern and Regional Type of China’s ‘New Normal’ from the View of Economic Geography

Chen Mingxing1, Lu Dadao1, Gong Yinghua12

1.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中图分类号:  F12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6)07-0965-08

收稿日期: 2015-11-20

修回日期:  2016-05-30

网络出版日期:  2016-07-20

版权声明:  2016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41530634,41530751,41430336)、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秉维”优秀青年人才基金(2015RC202)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陈明星(1982-),男,安徽巢湖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chenmx@igsnrr.ac.cn

展开

摘要

面对外部国际需求萎缩,内部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人口红利、资源环境红利等逐渐衰减,中国经济增长将面临逐步回落到中低增速的“新常态”。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开展针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一新事像及其格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全国31个省区单元(港澳台除外)为研究尺度,通过关键指标,分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格局态势,开展了类型划分。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电力消费量、铁路货运量指标,主要行业门类,以及投资、出口和消费的增速均呈现明显下降,绝大多数省区与全国发展态势保持一致。将全国31个省区划分为较快增长、下行压力较小和下行压力较大3类区域,下行压力较大区域细分发展阶段型、整体衰退型、能源原材料型以及其他等4种类型,不同类型区域具有明显的地理集聚特征。针对这一轮经济下行风险,不同地区应采取不同的对策,重点关注东北区域的整体衰退风险,以及山西等省能源原材料省区的经济下行风险。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 格局 ; 类型 ; 经济地理学 ; 中国

Abstract

In face of the decreasing external demand and the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bonuses, the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will gradually dipped to a low growth. The researches on objects and pattern of China’s ‘New Normal’ from the view of Economic Geography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Through certain key indexes,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trend of economy and the regional type in the 31 provinces of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 the past few years, the growth rate of fiscal revenue,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nd volume of railway freight has declined sharply, and meanwhile, many primary industries and ‘three carriages’ (fixed asset investment, export, and total retail sales of consumer goods) as well. Many provinces have the same tendency as the whole China. Moreover, the total 31 province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relatively fast growth, light downward pressure, and great downward pressure individually. Provinces with great downward pressure are further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developing regions, overall declining regions, energy-owned regions, and others.The same type of regions is geographic agglomeration obviously. Faced with this round of economic downside, different regions should take different measures, and the developing risks of Northeast China and energy-owned regions such as Shanxi should be emphasized on.

Keywords: China’s ‘New Normal’ ; pattern ; type ; Economic Geography ; China

0

PDF (509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陈明星, 陆大道, 龚颖华.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格局与类型划分[J]. , 2016, 36(7): 965-97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7.001

Chen Mingxing, Lu Dadao, Gong Yinghua. The Pattern and Regional Type of China’s ‘New Normal’ from the View of Economic Geography[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36(7): 965-97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7.001

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地域范畴经济发展的因素作用及其形成的地域空间结构,是一门接地气的研究真实世界的学科[1],其重要传统和经典领域是区划研究。20世纪60年代,农业区划及其研究工作开始进行,划分了全国农业发展现状的不同类型区[2],分析了中国农业的区划体系[3];80年代,全国性经济区划和重点地区区域规划蓬勃展开[4,5],分析了经济区划的若干问题[6],提出积极开展经济区划的研究[7],推动了经济地理学的复兴。2000年以来,主体功能区规划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樊杰等从2004年组织系列研究项目,研究地域功能基础理论和功能区划技术流程,提出国家和省区尺度进行空间管制的地域功能区域类型,以及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8,9]。与区划研究工作同步展开并支撑区划工作的是区域发展基础研究。关于区域发展新因素、新机制与新事像的研究取得了持续进展,对于经济全球化、全球价值链、信息化、产业集群、城市再生、金融危机等开展了深入探讨[10~14]。当下,经济新常态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词,也成为了多学科研究探讨的新事像。

2014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张占斌分析了经济新常态的趋势特征和政策取向,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15]。韩康认为全球经济复苏迟滞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和经济减速的直接原因,也有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等内因变化[16]。李佐军认为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向新常态过渡的过程,短期政策有顺增长、控风险、去产能、挤泡沫、守底线、稳社会[17]。吴敬琏认为依靠大规模投资驱动高速增长的旧常态已经不能维持,增长速度进入了下行通道[18]。林毅夫等人认为中国有着潜在高经济增长率[19]。显然,经济新常态是中国经济未来较长时期发展特征的高度凝练,但是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从经济地理学角度,长期以来在制造业分布及转型、服务业转型升级等行业部门研究上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陆大道率先开展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支撑系统的综合研究,提出“中速增长是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论断[25],但是直接关注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一新事像的格局研究仍然未见。因此,本文从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遵循经典研究路径,分析近年来中国不同省区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态势,尝试进行类型划分,并提出发展趋势与建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指标分析

通过分析31个省区市2010~2014年主要经济指标变化,揭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态势。主要有3方面指标:经济运行态势:以GDP增速直观地反映经济发展态势,以财政收入、电力消费量、铁路货运量三大基础指标反映中国经济的真实运行情况;行业发展指标:以主要非农产业门类的增加值变化,分析经济新常态的行业变化;“三驾马车”的动力指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出口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分析经济新常态的动力变化。指标增速的计算公式如下:

Zji=(Aji-Aji-1)/Aj(i-1)(1)

式中: Zji是指标ji年的增速,Aji是指标ji年的值。

1.1.2 类型划分

通过以下2种方法定量划分区域经济增长类型:根据近些年来的经济增长态势,主要是2010~2014年间各省区市GDP平均增速、2014年GDP增速2项指标,理论上划分为4种可能性;根据2014年各省区市的GDP增速及人均GDP指标划分,识别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速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最后,综合前2种方法划分结果,再考虑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等特征,将中国31个省区市的经济新常态划分为三大类型。2010~2014年各省(区,市)GDP平均增长速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ZGDP= Gki-Gk(i-n)-1(2)

Gki=Gki名义/CPIki

式中: ZGDP为GDP的年平均增速,n为时间区间, Gkik省第i年实际地区生产总值, Gki名义k省第i年名义地区生产总值, CPIkik省第i年居民消费指数。

1.2 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09~2014年的分省年度数据,部分经过二次计算得到,财政收入、电力消费量、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指标可用数据只更新至2013年,其余指标使用至2014年的最新数据。

2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区域格局

2.1 各省区经济新常态的总体格局

近年来,中国GDP增长出现了明显减速和下行态势,从过去的2位数增长下降到1位数增长,2014年GDP增速仅为7.4%(图1a)。在应对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过程中,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增加投资等政策影响下,2009年、2010年各省区经济出现一轮小幅增长。此后,地方经济增长面临巨大压力。2014年,仅重庆、西藏、贵州、新疆、天津5个省(区,市)以2位数增长,增速也不超过11%,其余省区增速在4.9%~10.9%之间,东北三省、山西及沿海地区经济增长下降更为明显,山西省以4.9%的增速垫底(图1b)。

图1   中国GDP增速及省区格局

Fig.1   China’s annual GDP growth rate and its pattern

受经济增速下降以及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双重影响,各省区财政收入增速持续下降。2010~2013年,31省区市财政收入增速均呈现下降趋势(图2a),平均增速由2010年的26.9%收窄到2013年的14.0%。从增量来看,31个省区财政收入增量出现下降的约占一半,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方地区。2010年以来,全国各省区电力消费量同比缓慢增长,除新疆外其余所有省区市的增长速度下行,广东、山东、江苏等主要电力消费大省也出现了增速下降(图2b)。全国铁路货运量经过较长时期增长后趋于稳定,部分省区出现了下降。2011年以来基本稳定在39×108t,2014年下降至38.12×108t。2010~2014年,超过一半的地区铁路货运量下降,主要分布在东北、中部和东部地区,其余省区市铁路货运量增幅亦出现回落(图2c)。

图2   2010年以来三大主要经济指标及第二产业增速的省区格局
(a.2010~2013年财政收入增速变化; b.2010~2013年电力消费量增速变化; c. 2010~2014年铁路货运量变化; d.2010~2014年全国各地区工业与建筑业增速)

Fig.2   The pattern of three major economic indicators and increasing speed of secondary industry since 2010

2.2 各省区经济新常态的行业态势格局

2010年以来中国第二、三产业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下行压力。全国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由2010年的25.93%下降到2014年的5.82%,资源型省份及老工业基地,如新疆、山西、东北和中部地区减速尤为突出,山西、内蒙和黑龙江甚至出现了负增长。随着全国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调整,建筑业也呈现下行态势,全国建筑业增加值增速从2010年的20.50%下降至2014年的10.33%。各省区第三产业总体是下行趋势,但内部行业结构差异较大,其中房地产业领跌。2010~2014年全国房地产业增加值下降达到85.51%,而住宿餐饮业和金融业的发展相对较稳定(图2d)。

2.3 各省区经济新常态的动力态势格局

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经济新常态下增长态势也逐步趋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10年25.47%下降至2014年的15.18%,多数省区均呈现不同程度下跌,西部地区跌幅相对较小。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出口额增速由2010年49.26%下降至2014年14.91%,出口减速是这一轮经济下行的重要原因,其中东北地区出口态势最为严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稳中有降。2010~2013年,全国31个省区平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稳定在17%左右,至2014年略有回落,下降至11.90%(图3a)。

从三驾马车构成来看,虽然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在下降,但仍然是驱动经济增长主体。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6个东部省份投资占比持续下降,经济增长动力转换进程较快,其余省区投资占比均高于50%,且进一步上升,以投资为主拉动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明显改善(图3b)。

图3   全国各省区“三驾马车”
注:a.“三驾马车”占比; b. 投资占GDP比重(%)。

Fig.3   The proportion of consumption, investment and export and investment accounted for GDP in regional scale in China

图4   各省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类型
注:a.根据GDP划分;b.根据发展阶段划分

Fig.4   Classification of China’s ‘new normal’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3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区域类型划分

3.1 根据各省区GDP增速划分

根据2010~2014年间各省区GDP的平均增速、2014年增速2个指标,将全国31个省区的经济下行态势分为3个类型:态势较好、态势严峻、快速下行(图4a)。第一类,经济增长态势较好地区11个:贵州、重庆、西藏、新疆、青海、陕西、安徽、江西、湖北、福建、天津,这类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是在2010~2014年间保持较好增速,而且在2014年经济虽有下行但仍保持GDP增速位于全国前列,总体来看这些省区GDP呈稳定增长态势,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省区。第二类,经济增长态势严峻地区13个: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山东、江苏、山西、内蒙、河南,这类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是自2010以来一直处于较低的GDP增速,主要以东部7个省区市和东北三省为主。第三类,经济增长较快下行地区7个:湖南、海南、云南、四川、甘肃、广西、宁夏,该类特征是2010~2013年间保持较好增速,但在2014年以来经济增长出现快速下滑,除海南外均是中西部地区省区。

3.2 根据各省区发展阶段划分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以GDP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指标,甚至要求各地区采取一刀切式的高速发展模式[26]。但实际上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发展阶段与经济增速有着密切关系。长期性的一般规律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GDP增长速度趋于减小。全国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发展地区的GDP增速与发展阶段的对应关系亦有迹可循(图4b)。发达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总体上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国民收入基本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GDP增速进入下行通道,处于经济结构升级时期。次发达地区:广东、辽宁、浙江、内蒙古、福建、江苏、山东,进入经济发展的中后期,GDP保持一定的增速。发展地区:其余21个省区,东部地区海南、河北,东北地区以及除内蒙古外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仍处于成长阶段,GDP增速呈现两极分化,一类是黑龙江、吉林、甘肃、广西、四川、宁夏、山西、河北、云南等省,经济增长乏力。另一类是除山西外的中部五省以及新疆、西藏、青海、重庆、贵州、陕西、海南,保持相对较好经济增长态势。

3.3 经济新常态类型区的综合划分

根据前面2种对各省区的类型划分结果,综合考虑各省区的经济态势、产业结构等特征,将中国31个省区划分为以下3种类型:I: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区域(6个):贵州、重庆、天津、西藏、新疆、青海;II:经济下行压力较小区域(7个):安徽、湖南、江西、湖北、河南、福建、陕西;III: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区域(18个):上海、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广东、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内蒙、河北、宁夏、云南、四川、甘肃、广西、海南。而其中,18个下行压力较大省区的类型进一步细分,识别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地区:III1:发展阶段型(6个):上海、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广东;III2:区域整体衰退型(3个):黑龙江、吉林、辽宁;III3:能源原材料型(4个):山西、内蒙、河北、宁夏;III4:其他类型(5个):云南、四川、甘肃、广西、海南。可以看出不同类型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理集聚特征(图5)。

图5   全国各省区经济新常态类型区的综合划分

Fig.5   Comprehensive division of China’s economic ‘New Normal’ in regional scale

4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区域发展的几点趋势

4.1 东北地区正面临着整体性衰退风险,将进入经济结构和体制改革深度调整期

建国以来东北地区在全国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但是20世纪90年代却面临着突出问题并引起过广泛关注,自2003年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迎来了快速发展[27]。但是,2010年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拐点。随着国家发展战略调整,逐步退出投资增长的经济刺激方式,直接投资的动力减弱。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调整与转型,以及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难度加大,东北经济再度面临困境。曾经的体制优势也转变为体制劣势[28],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等矛盾问题愈加复杂,未来将进入经济结构和体制深度调整期,经济发展速度难以重现过去的高速增长。

4.2 山西、河北等省重化工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消化需要较长时间

重化工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对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中国家。但是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升级,重化工业市场需求趋于下降。以重化工业为产业主体的地区更容易受到经济波动影响,且受损程度较其他省区更为严重。1995年,山西、内蒙煤炭产量总和为4.18×108t,占全国比重30%,2014年,山西、内蒙原煤产量总和达到19.7×108t,两省原煤产量占到了全国的51%。由于煤价大幅下跌,以及煤化工产业链技术瓶颈和成本等问题,煤炭行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两省区经济也陷入困境。2014年河北省粗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2.52%,大中型钢铁企业整体上处于亏损状态。宁夏在钢铁、水泥、电解铝、焦炭等多个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产能过剩,需要积极寻求产能消化途径和结构优化。

4.3 沿海地区整体进入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经济中低速增长将是长期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有力推动了东部的快速发展,服务业主导已经初现雏形。首先,东部地区自身发展阶段已经到了产业升级期,是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区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次,东部地区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以及劳动力成本等的倒逼,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以及长期环境污染的累积性反馈效应,也对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受出口、制造业市场需求低迷的影响,出口乏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减弱。因此,东部沿海地区发展阶段决定其经济增速将趋于下降,经济总体呈现中低速增长将是沿海地区的长期特征。2015年上海政府工作报告未提GDP增长的预期目标,也代表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不唯GDP数量的增长模式,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

4.4 中西部地区具有一定增长潜力,但是近年来经济下行的趋势不会改变

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两方面原因,中国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和东北有着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一方面,国际上处于金融危机艰难复苏阶段,而中西部地区大多处于工业化中期或初期,以内向型经济为主,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国内扩大内需政策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调整政策起到了良好效果,基础设施建设对中西部发展拉动大,是全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亮点。未来一段时期,中西部仍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稳增长”目标中承担更大任。虽然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和东部相比有一定优势,但受其自然因素和历史基础等制约,与过去发展速度相比经济增速下行也是必然趋势。2006~2014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速从13.23%下降到9.27%,中部地区从13%下降到8.65%。

5 结论与讨论

1) 从近年来经济增长主要指标、行业态势以及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的变化来看,中国经济增长宏观态势呈现了明显下行,进入了经济新常态的调整期,未来经济将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逐渐向中速增长转型,发展方式从追求一维目标下的经济增长向三维目标下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转变。

2) 经济新常态的不同类型区具有明显的地理集聚特征。针对这一轮经济下行态势,不同地区应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对于发展阶段类型区域,经济增速下行是经济发展进入一定阶段的客观规律性现象,不宜从危机角度过度解析,沿海地区要更加关注提质升级和参与国际竞争,而政府工作重心也要从经济增长向社会民生转变。从经济风险来看,需要重点关注东北的区域整体衰退风险,山西、内蒙、河北等能源原材料大省经济下行风险。

3)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速逐渐下行符合国际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相对世界大多数国家而言,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即使维持5%~7%的增速也是高水平和了不起的。通过充分挖掘创新驱动发展、新型城镇化、市场消费、新型产业、基础设施投资等的潜力,我国仍然有着维持经济新常态下平稳增长的重要源泉和动力。相对而言,中西部在经济增速上具有一定优势。

当然,本文只是针对经济新常态的指标变化态势与格局类型做了初步分析。未来还需加强对经济新常态这一经济地理新事像的内涵、特征等给予理论解释,针对不同类型地区开展更深层次解析,并提出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陆大道.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及其战略咨询作用

[J].经济地理,2011,31(4):529-53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近10多年来,我国经济地理学发挥了交叉学科的优势,在国土开发战略研究、同家和重点区域的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完成了一系列重大任务,发挥了独特的战略咨询作用。文章就继续强化这一方向提出了若干理论和实践的要求。

[Lu Dada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eography and its function on strategy consultation.

Economic Geography,2011,31(4):529-53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近10多年来,我国经济地理学发挥了交叉学科的优势,在国土开发战略研究、同家和重点区域的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完成了一系列重大任务,发挥了独特的战略咨询作用。文章就继续强化这一方向提出了若干理论和实践的要求。
[2] 邓静中.

全国农业现状区划的初步探讨

[J].地理学报,1963,29(4):265-280.

https://doi.org/10.11821/xb196304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过去一个时期,在农业布局和农业区划的研究工作中,常常过多地强调对远景方案或建议的拟定,相对地忽视了对农业现状和发展条件的研究,从而工作成果总不免带有一些主观臆断成分,科学根据不足,实践意义和科学意义都很有限。

[Deng Jingzhong.

Some views of division of the national agriculture statu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63,29(4):265-280.]

https://doi.org/10.11821/xb196304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过去一个时期,在农业布局和农业区划的研究工作中,常常过多地强调对远景方案或建议的拟定,相对地忽视了对农业现状和发展条件的研究,从而工作成果总不免带有一些主观臆断成分,科学根据不足,实践意义和科学意义都很有限。
[3] 周立三.

试论农业区域的形成演变、内部结构及其区划体系

[J]. 地理学报, 1964, 31(1):14-24.

https://doi.org/10.11821/xb196401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一、农业区划的客观基础及其重要意义 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是现实存在的,并有其客观的历史形成基础。最明显的象山地农业区与平原农业区就有着很大差别,又如棉花产区,稻麦产区及畜牧区等等也是各具特点,互不相同。因此,按农业分布的形成条件、地域特征以及它的表现形态,加以划分出不同类型和区域是完全有可能的。远溯两千多年前在我国古代名著的“禹贡”里,把全国领土分为九州,对各州土壤、物候、农产、田赋均有记载。就已具有农业地理分区的启蒙思

[Zhou Lisan.

Try to talk about the formation, internal structure and its regionalization system of the agricultural area evolut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64, 31(1):14-24.]

https://doi.org/10.11821/xb196401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一、农业区划的客观基础及其重要意义 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是现实存在的,并有其客观的历史形成基础。最明显的象山地农业区与平原农业区就有着很大差别,又如棉花产区,稻麦产区及畜牧区等等也是各具特点,互不相同。因此,按农业分布的形成条件、地域特征以及它的表现形态,加以划分出不同类型和区域是完全有可能的。远溯两千多年前在我国古代名著的“禹贡”里,把全国领土分为九州,对各州土壤、物候、农产、田赋均有记载。就已具有农业地理分区的启蒙思
[4] 吴传钧.

国土开发整治规划和生产布局

[J].经济地理,1984,(4),243-24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 一、生产布局是国土开发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自从1981年春、中央提出国土整治的任务以来,先后在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成立了主管业务机构,采取多种 形式培训了专业干部,并在一些省区开展了国土规划的试点工作,已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在初期,把国土整治概括为:关于国土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从调 查考察开始,最后提出专题报告或落实到规划的制定。通过三年来的实践,对国土开发整治规划工作的实质性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大致可包括下列五个方面:

[Wu Chuanjun.

L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production layout

[J].Economic Geography,1984,(4),243-24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 一、生产布局是国土开发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自从1981年春、中央提出国土整治的任务以来,先后在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成立了主管业务机构,采取多种 形式培训了专业干部,并在一些省区开展了国土规划的试点工作,已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在初期,把国土整治概括为:关于国土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从调 查考察开始,最后提出专题报告或落实到规划的制定。通过三年来的实践,对国土开发整治规划工作的实质性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大致可包括下列五个方面:
[5] 陆大道等著.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本文引用: 1]     

[Lu Dadao, et al.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M].Beijing: The Science Press,2003.]

[本文引用: 1]     

[6] 胡兆量.

经济区划的几个问题

[J].经济地理,1984,(3):163-16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 经济区划是提高经济建设效果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界和行政管理部门都开始关心经济区划工作。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对于经济区划的认识还有许多分岐。总结实践经济,提高对经济区划本质的认识,是进一步推动经济区划工作的重要步骤。一、经济区划的类型和体系经济区划是一个内容庞大的体系。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区划进行分类。

[Hu Zhaoliang.

Problems of 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J].Economic Geography,1984,(3):163-16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 经济区划是提高经济建设效果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界和行政管理部门都开始关心经济区划工作。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对于经济区划的认识还有许多分岐。总结实践经济,提高对经济区划本质的认识,是进一步推动经济区划工作的重要步骤。一、经济区划的类型和体系经济区划是一个内容庞大的体系。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区划进行分类。
[7] 胡序威,陈汉欣,李文彦.

积极开展我国经济区划与区域规划的研究

[J].经济地理,1981,(1):13-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全国国民经济纳入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轨道。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各级计划部门为全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Hu Xuwei, Chen Hanxin, Li Wenyan, et al.

Actively carry out research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divisions and regional planning

[J].Economic Geography,1981,(1):13-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全国国民经济纳入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轨道。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各级计划部门为全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8] 樊杰.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J].地理学报, 2007, 62(4): 339-350.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主体功能区划是构筑我国有序区域发展格局的依据,对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创新提出了紧迫的需求。在分析地域功能基本属性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模型, 认为标识任何区域综合发展状态的人均水平值趋于大体相等。基于该结论,阐释了功能区形成应有利于实现空间均衡正向(差距缩小) 演变过程,空间均衡的前提是资源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探讨了地域功能演替对空间均衡过程的影响,提出了区划方案效益最大化是同区域如何划分和对地域功能随时间变化的正确把握程度相关的。进而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划的 &ldquo;开发&rdquo;与&ldquo;保护&rdquo;双重功能的复合、指标体系选择、时空属性相关问题的科学基础。探讨了通过立体流和立体空间均衡实现效率与公平并重目标的合理性。并从法律、规划和政策构成的空间管治制度安排层面,对主体功能区划的定位、实施和协调进行了讨论。</p>

[Fan Jie.

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7, 62(4): 339-350.]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主体功能区划是构筑我国有序区域发展格局的依据,对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创新提出了紧迫的需求。在分析地域功能基本属性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模型, 认为标识任何区域综合发展状态的人均水平值趋于大体相等。基于该结论,阐释了功能区形成应有利于实现空间均衡正向(差距缩小) 演变过程,空间均衡的前提是资源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探讨了地域功能演替对空间均衡过程的影响,提出了区划方案效益最大化是同区域如何划分和对地域功能随时间变化的正确把握程度相关的。进而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划的 &ldquo;开发&rdquo;与&ldquo;保护&rdquo;双重功能的复合、指标体系选择、时空属性相关问题的科学基础。探讨了通过立体流和立体空间均衡实现效率与公平并重目标的合理性。并从法律、规划和政策构成的空间管治制度安排层面,对主体功能区划的定位、实施和协调进行了讨论。</p>
[9] 樊杰.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

[J].地理学报, 2015, 70(2): 186-201.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0200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是刻画未来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的规划蓝图,主体功能区规划已上升为主体功能区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制度。2004-2014年,笔者组织系列研究项目,配合国家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地域功能基础理论和功能区划技术流程,提出国家和省区尺度进行空间管制的地域功能区域类型为城市化区域、粮食安全区域、生态安全区域、文化和自然遗产区域等4类,在此基础上转化为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研制了由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环境容量、灾害危险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度和交通优势度等9类可定量指标及战略选择为1项定性指标构成的地域功能识别指标体系,进行了单项指标评价,开发并运用地域功能适宜程度综合评价指数进行了综合评价,测算了各省区保护类区域下限、开发类区域上限以及开发强度等关键参数;研讨了以规划为应用指向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形成中国首部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口径,2020年与2010年相比,全国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从3.48%增加到3.91%;按照省区集成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口径,优化、重点、限制开发区域的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1.48%、13.60%、84.92%,城市化、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区域的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15.08%、26.11%、58.81%。结合区域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民生质量等相关分析,给出了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特征。通过区划方案校验,国家和省区分两级采用笔者主持制定的《主体功能区划技术规程》互动完成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同预判的吻合程度多为80%以上。</p>

[Fan Jie.

Draft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of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70(2): 186-201.]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0200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是刻画未来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的规划蓝图,主体功能区规划已上升为主体功能区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制度。2004-2014年,笔者组织系列研究项目,配合国家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地域功能基础理论和功能区划技术流程,提出国家和省区尺度进行空间管制的地域功能区域类型为城市化区域、粮食安全区域、生态安全区域、文化和自然遗产区域等4类,在此基础上转化为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研制了由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环境容量、灾害危险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度和交通优势度等9类可定量指标及战略选择为1项定性指标构成的地域功能识别指标体系,进行了单项指标评价,开发并运用地域功能适宜程度综合评价指数进行了综合评价,测算了各省区保护类区域下限、开发类区域上限以及开发强度等关键参数;研讨了以规划为应用指向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形成中国首部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口径,2020年与2010年相比,全国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从3.48%增加到3.91%;按照省区集成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口径,优化、重点、限制开发区域的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1.48%、13.60%、84.92%,城市化、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区域的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15.08%、26.11%、58.81%。结合区域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民生质量等相关分析,给出了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特征。通过区划方案校验,国家和省区分两级采用笔者主持制定的《主体功能区划技术规程》互动完成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同预判的吻合程度多为80%以上。</p>
[10] 刘卫东, 张国钦, 宋周莺.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研究

[J]. 地理科学, 2007,27(5): 609-616.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全球化已经成为对国家、地区和企业制定发展策略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参与经济全球化已经对中国区域发展空间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分析中国国际贸易和利用外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理论预测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未来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可能情景。中国的比较生产成本和市场规模优势仍将对外商直接投资形成较大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强化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随着中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外资和外贸的发展将促进和强化中国的"T"型空间格局的形成。在这个"T"型空间骨架上将形成若干个以主要门户城市为核心的、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都市经济区。

[Liu Weidong, Zhang Guoqin, Song Zhouying.

Trend of spatial configuration evolve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under globalization.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27(5): 609-616.]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全球化已经成为对国家、地区和企业制定发展策略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参与经济全球化已经对中国区域发展空间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分析中国国际贸易和利用外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理论预测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未来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可能情景。中国的比较生产成本和市场规模优势仍将对外商直接投资形成较大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强化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随着中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外资和外贸的发展将促进和强化中国的"T"型空间格局的形成。在这个"T"型空间骨架上将形成若干个以主要门户城市为核心的、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都市经济区。
[11] 刘卫东,甄峰.

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影响研究

[J].地理学报, 2004,59(S):67-76.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4.z1.010      URL      摘要

信息技术的惊人进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和经济生活方式.这种变 化已经引起了来自各学科的学者们的强烈关注,并引发了一场关于新的信息技术之影响的争论.伴随这些争论,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城市与区域发展已经成为学术 界的热点议题.作者主要依据西方学术文献(特别是英语学术刊物),从技术进步的一般影响、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区域空间重组、城市空间演化、企业空间组织等 方面,回顾对信息技术之空间影响研究进展.现有文献表明,新的信息技术在经济空间变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只是一种提供可能或促成发生的介质, 并不是决定性的.所造成的空间变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的趋势可以从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空间层级来观察.总体上,新的信息技术引起的企业层面空间组织变化 还没有得到地理学家的足够重视.

[Liu Weidong, Zhen Feng.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patial organizat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4,59(S):67-76.]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4.z1.010      URL      摘要

信息技术的惊人进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和经济生活方式.这种变 化已经引起了来自各学科的学者们的强烈关注,并引发了一场关于新的信息技术之影响的争论.伴随这些争论,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城市与区域发展已经成为学术 界的热点议题.作者主要依据西方学术文献(特别是英语学术刊物),从技术进步的一般影响、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区域空间重组、城市空间演化、企业空间组织等 方面,回顾对信息技术之空间影响研究进展.现有文献表明,新的信息技术在经济空间变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只是一种提供可能或促成发生的介质, 并不是决定性的.所造成的空间变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的趋势可以从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空间层级来观察.总体上,新的信息技术引起的企业层面空间组织变化 还没有得到地理学家的足够重视.
[12] 贺灿飞,潘峰华.

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

[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2):1-13.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7.02.001      Magsci      摘要

<p>本文综述了产业地理集中、产业地理集聚以及产业集群的测量与辨识方法。传统的测量 产业地理集中方法包括集中系数、变差系数、赫芬代尔系数、赫希曼- 赫芬代尔系数、信息熵、锡尔 系数以及基尼系数等, 这些系数测量产业总体地理集中程度, 没有考虑企业规模分布对产业地理 集中的影响。基于企业区位选择模型, 经济学家发展了测量产业地理集聚的指数, 控制产业内企 业规模分布对产业地理集中的影响。无论地理集中指数还是地理集聚系数都以行政单元为基础, 仅描述单一空间尺度上的产业区位模式。Ripley 的K 函数通过计算某个企业一定距离内的邻居 企业个数来测量产业的地理集聚程度, 可同时反映产业在不同空间尺度的集聚程度。相互联系的 一群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构成了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辨识不仅要测量产业间联系, 也要考 虑产业地理临近性。区位商和标准化区位商法、空间相关与产业联系法、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 多元统计方法以及基于投入产出关系的图谱分析方法等可以用来作为辨识区域产业集群手段。</p>

[He Canfei, Pan Fenghua.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and agglomeration of industries:measurement and identification.

Progress in Geography,2007,26(2):1-13.]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7.02.001      Magsci      摘要

<p>本文综述了产业地理集中、产业地理集聚以及产业集群的测量与辨识方法。传统的测量 产业地理集中方法包括集中系数、变差系数、赫芬代尔系数、赫希曼- 赫芬代尔系数、信息熵、锡尔 系数以及基尼系数等, 这些系数测量产业总体地理集中程度, 没有考虑企业规模分布对产业地理 集中的影响。基于企业区位选择模型, 经济学家发展了测量产业地理集聚的指数, 控制产业内企 业规模分布对产业地理集中的影响。无论地理集中指数还是地理集聚系数都以行政单元为基础, 仅描述单一空间尺度上的产业区位模式。Ripley 的K 函数通过计算某个企业一定距离内的邻居 企业个数来测量产业的地理集聚程度, 可同时反映产业在不同空间尺度的集聚程度。相互联系的 一群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构成了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辨识不仅要测量产业间联系, 也要考 虑产业地理临近性。区位商和标准化区位商法、空间相关与产业联系法、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 多元统计方法以及基于投入产出关系的图谱分析方法等可以用来作为辨识区域产业集群手段。</p>
[13] 张平宇.

城市再生:我国新型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J].城市规划,2004(4):25-30.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2-1329.2004.04.007      URL      摘要

阐述了西方城市开发概念的变革和城市再生的理论问题;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更新改造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型城市化趋势,从6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城市再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Zhang Pingyu.

Urban regener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 Urban Planning,2004(4):25-30.]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2-1329.2004.04.007      URL      摘要

阐述了西方城市开发概念的变革和城市再生的理论问题;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更新改造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型城市化趋势,从6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城市再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14] 樊杰,陈东,吕晨.

国际金融危机空间过程和区域响应的初探——兼论新经济地理事像研究的一个新范式

[J].地理研究,2009,28(6):1439-1448.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国际金融危机是地域空间上发生、空间拓展及区域响应过程非常迅速的新经济地理事像,探究其在特定地点发生的机制、区域影响的空间拓展过程、区域受损响应的规律及长期区域对策,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新命题。鉴于金融危机事像成因和演变的经济属性强、空间过程和区域响应的经济驱动机理显著,尝试采用&quot;微观经济&mdash;宏观经济&mdash;区域经济&quot;一个新的研究范式进行探讨。从微观虚拟经济企业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宏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价值脱节和政府监控不到位-特定区域金融危机的爆发,发达国家微观企业产业组织-宏观国际产业链分工-金融危机的空间扩散,微观消费者边际效用损失的差异和灾变点的存在-宏观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的依赖以及经济的可恢复能力-区域金融危机的差异化响应等方面,初步探讨了金融危机的空间过程,提出了&quot;1元&ne;1元&quot;的经济地理损失效应判断,据此探讨了差异化的区域响应规律,得出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生活相对不富裕的地域在金融危机中受损程度可能更大的初步结论,提出了现代服务业据点式突破在空间结构组织上具有可能的研究假设。最后,就提高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贡献度、提升内需的拉动作用等应对全球化风险的长期策略进行了阐释。</p>

[Fan Jie, Chen Dong, Lv Chen.

An analysis of spatial process and regional response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based on a new economicgeographical mode:“Microeconomy-Macroeconomy-Regional Economy”approach for neweconomic geography phenomenon.

Geographical Research,2009,28(6):1439-1448.]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国际金融危机是地域空间上发生、空间拓展及区域响应过程非常迅速的新经济地理事像,探究其在特定地点发生的机制、区域影响的空间拓展过程、区域受损响应的规律及长期区域对策,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新命题。鉴于金融危机事像成因和演变的经济属性强、空间过程和区域响应的经济驱动机理显著,尝试采用&quot;微观经济&mdash;宏观经济&mdash;区域经济&quot;一个新的研究范式进行探讨。从微观虚拟经济企业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宏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价值脱节和政府监控不到位-特定区域金融危机的爆发,发达国家微观企业产业组织-宏观国际产业链分工-金融危机的空间扩散,微观消费者边际效用损失的差异和灾变点的存在-宏观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的依赖以及经济的可恢复能力-区域金融危机的差异化响应等方面,初步探讨了金融危机的空间过程,提出了&quot;1元&ne;1元&quot;的经济地理损失效应判断,据此探讨了差异化的区域响应规律,得出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生活相对不富裕的地域在金融危机中受损程度可能更大的初步结论,提出了现代服务业据点式突破在空间结构组织上具有可能的研究假设。最后,就提高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贡献度、提升内需的拉动作用等应对全球化风险的长期策略进行了阐释。</p>
[15] 张占斌.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

[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15-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9314.2015.01.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科学研判宏观经济的新走势,准确认识经济新常态的新特征,主动适应并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是站在新发展阶段起点上的中国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本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和特征进行分析阐释,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和预期目标提出若干看法,对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主动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提出政策思路建议。

[Zhang Zhanbin.

China's economic trend characteristic and policy orientation of the new normal].

Journal of Chinese Academy of Governance,2015,(1):15-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9314.2015.01.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科学研判宏观经济的新走势,准确认识经济新常态的新特征,主动适应并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是站在新发展阶段起点上的中国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本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和特征进行分析阐释,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和预期目标提出若干看法,对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主动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提出政策思路建议。
[16] 韩康.

经济新常态:新观察、新思考

[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2):27-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9314.2015.02.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国新常态和增长减速的直接导因是全球经济复苏迟滞,内因则是国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一是支撑高速增长的比较优势大幅递减,发展成本上升同投入产出水平提高极不对称,二是传统产业和房地产投资相对饱和,发展需求的粗放式、外延式空间大大缩小。增长减速和新常态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宏观思路主动调整,政府积极理性试错。2015年实现增长7%左右难度不小,但未来15-20年中国经济增长不会越走越低。

[Han Kang.

The new normal: new observation and thinking.

Journal of Chinese Academy of Governance,2015,(2):27-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9314.2015.02.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国新常态和增长减速的直接导因是全球经济复苏迟滞,内因则是国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一是支撑高速增长的比较优势大幅递减,发展成本上升同投入产出水平提高极不对称,二是传统产业和房地产投资相对饱和,发展需求的粗放式、外延式空间大大缩小。增长减速和新常态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宏观思路主动调整,政府积极理性试错。2015年实现增长7%左右难度不小,但未来15-20年中国经济增长不会越走越低。
[17] 李佐军.

引领经济新常态,走向好的新常态

[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21-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9314.2015.01.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目前中国经济并非已处于新常态,而是处于向新常态过渡的过程中。 经济新常态是我们要努力实现的目标状态,是指2016年或者2017年往后的5年或10年甚至更长时期。从短期看,引领新常态、实现向新常态平稳过渡的对 策有:顺增长,控风险;去产能,挤泡沫;守底线,稳社会。引领新常态的长期对策包括:一是推进“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二是推进生产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 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财富分配结构转型与发展目标结构转型。三是推进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在内的全面创新。

[Li Zuojun.

Leading the new normal, towards the new normal.

Journal of Chinese Academy of Governance,2015,(1):21-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9314.2015.01.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目前中国经济并非已处于新常态,而是处于向新常态过渡的过程中。 经济新常态是我们要努力实现的目标状态,是指2016年或者2017年往后的5年或10年甚至更长时期。从短期看,引领新常态、实现向新常态平稳过渡的对 策有:顺增长,控风险;去产能,挤泡沫;守底线,稳社会。引领新常态的长期对策包括:一是推进“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二是推进生产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 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财富分配结构转型与发展目标结构转型。三是推进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在内的全面创新。
[18] 吴敬琏.

以深化改革确立中国经济新常态

[J].探索与争鸣,2015,(1):4-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国经济发展旧常态的特征,是依靠大规模投资驱动的高速增长。目前,这种旧常态已经不能维持,其增长速度进入了下行通道。为了确立中国经济合理的新常态,必须找到新的增长动力,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驱动,优化结构,提高效率是其中的关键。当下,应当坚持有序地推进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确定的系列改革,在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条件下,把主要的力量放在推进改革上.因为只有改革才能建立起一个好的体制,才能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确立中国经济合理的新常态,

[Wu Jinglian.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China's economy is the new normal.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2015,(1):4-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国经济发展旧常态的特征,是依靠大规模投资驱动的高速增长。目前,这种旧常态已经不能维持,其增长速度进入了下行通道。为了确立中国经济合理的新常态,必须找到新的增长动力,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驱动,优化结构,提高效率是其中的关键。当下,应当坚持有序地推进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确定的系列改革,在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条件下,把主要的力量放在推进改革上.因为只有改革才能建立起一个好的体制,才能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确立中国经济合理的新常态,
[19] Lin YF, Zhang F.

Sustaining Grow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 Asian Development Review, 2015.

https://doi.org/10.1162/ADEV_a_0004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is paper reviews economic growth theory in the framework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sustained growth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20] 贺灿飞,谢秀珍.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

[J].地理学报,2006,61(2):212-22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空间格局在市场化和全球化力量的共同影响下发生了显著变化。利用1980-2003年中国各省区两位数制造业数据,发现中国制造业在空间上越来越集中,而各省的产业结构则越来越多元化。具体而言,大多数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趋于分散而在90年代更趋集中,而大多数省份产业结构总体上趋于多元化的同时,在90年代后期显露专业化的迹象。统计结果表明,经济全球化、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等是导致产业空间集中的原因,经济地理模型中强调的外部经济并没有促进产业地理集中,激烈的产业内市场竞争推动了产业空间分散。</p>

[He Canfei,

XieXiuzhen.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and provincial specialization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6,61(2):212-22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空间格局在市场化和全球化力量的共同影响下发生了显著变化。利用1980-2003年中国各省区两位数制造业数据,发现中国制造业在空间上越来越集中,而各省的产业结构则越来越多元化。具体而言,大多数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趋于分散而在90年代更趋集中,而大多数省份产业结构总体上趋于多元化的同时,在90年代后期显露专业化的迹象。统计结果表明,经济全球化、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等是导致产业空间集中的原因,经济地理模型中强调的外部经济并没有促进产业地理集中,激烈的产业内市场竞争推动了产业空间分散。</p>
[21] 贺灿飞,朱晟君.

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区域差异:江苏与安徽省对比研究

[J].地理科学,2008,28(6):715-721.

Magsci      摘要

产业地理集聚既取决于产业特征,也依赖于区域特性。采用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资料企业数据对比江苏和安徽两个差异显著的省区制造业地理集聚。总体而言,制造业在安徽省较江苏省更为集聚,两省最为集聚的产业是一些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最为分散的产业是需要接近资源或地方化市场或地方保护较强。一些资源加工型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在江苏省和安徽省集聚态势差异明显。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区域差异可能源于产业在不同省区的技术水平、规模强度以及功能的差异,但区域性因素仍然是主导。两省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以及基础设施的差异是安徽省大多数产业较江苏省更为集聚的一般解释,资源区位及其可得性、地理位置、产业传统以及制度性差异等进一步造成了一些产业在两省地理集聚程度的差异。

[He Canfei, Zhu Shenju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 China—a comparison of Jiangsu and Anhui province.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8,28(6):715-721.]

Magsci      摘要

产业地理集聚既取决于产业特征,也依赖于区域特性。采用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资料企业数据对比江苏和安徽两个差异显著的省区制造业地理集聚。总体而言,制造业在安徽省较江苏省更为集聚,两省最为集聚的产业是一些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最为分散的产业是需要接近资源或地方化市场或地方保护较强。一些资源加工型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在江苏省和安徽省集聚态势差异明显。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区域差异可能源于产业在不同省区的技术水平、规模强度以及功能的差异,但区域性因素仍然是主导。两省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以及基础设施的差异是安徽省大多数产业较江苏省更为集聚的一般解释,资源区位及其可得性、地理位置、产业传统以及制度性差异等进一步造成了一些产业在两省地理集聚程度的差异。
[22] 千庆兰,陈颖彪.

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异解析

[J].地理科学,2007,27(3):289-295.

Magsci      摘要

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是地区制造业在区域之间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所提供的有效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及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大小。利用构建的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以省区为基本单元,分析了近20年来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并对这种变化和差异的动因给与解析。研究表明,从1985年到2003年的近20年来,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呈现出一定的时空演化规律:①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和地区经济实力的提高,地区制造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普遍抬升;②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地域差异明显,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逐渐递减,且差距随时间的推移呈扩大趋势;③地区制造业竞争力与其驱动因素关系密切。驱动因素的时空分布格局决定了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时间过程与空间格局演变趋向。

[Qian Qinglan, Chen Yingbiao.

Analysis of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 of China’s in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in regional manufacturing.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7,27(3):289-295.]

Magsci      摘要

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是地区制造业在区域之间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所提供的有效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及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大小。利用构建的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以省区为基本单元,分析了近20年来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并对这种变化和差异的动因给与解析。研究表明,从1985年到2003年的近20年来,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呈现出一定的时空演化规律:①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和地区经济实力的提高,地区制造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普遍抬升;②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地域差异明显,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逐渐递减,且差距随时间的推移呈扩大趋势;③地区制造业竞争力与其驱动因素关系密切。驱动因素的时空分布格局决定了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时间过程与空间格局演变趋向。
[23] 方远平,毕斗斗,谢蔓,.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分析——基于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实证

[J].地理科学,2014,34(10):1193-1201.

Magsci      摘要

<p>以转型中的经济大省广东为例,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空间常系数模型,分析广东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研究结论表明:① 广东省各地级市KIBS产出总体上以珠三角城市最高,但各行业存在空间差异;② 广东省地级市KIBS呈空间正相关特点,但空间结构极不平衡,呈&ldquo;总体分散、局部集中&rdquo;分布格局,珠三角内诸城市属于KIBS 热点区域,是高值集聚区,粤东西北的大部分城市是位于冷点区域,4 a 间没有突破低值集聚的现状,也揭示了珠三角地区内相邻城市的KIBS具有竞争性,尚未形成有效的扩散-协同的发展格局;③ 广东省KIBS空间格局的动力因子分析表明: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经济外向度和交通通达性均对KIBS发展有促进作用,而市场需求对KIBS发展产生负向影响。</p>

[Fang Yuanping, Bi Doudou, Xie Man et al.

Spatial correl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 a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Guangdongprovince.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4,34(10):1193-1201.]

Magsci      摘要

<p>以转型中的经济大省广东为例,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空间常系数模型,分析广东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研究结论表明:① 广东省各地级市KIBS产出总体上以珠三角城市最高,但各行业存在空间差异;② 广东省地级市KIBS呈空间正相关特点,但空间结构极不平衡,呈&ldquo;总体分散、局部集中&rdquo;分布格局,珠三角内诸城市属于KIBS 热点区域,是高值集聚区,粤东西北的大部分城市是位于冷点区域,4 a 间没有突破低值集聚的现状,也揭示了珠三角地区内相邻城市的KIBS具有竞争性,尚未形成有效的扩散-协同的发展格局;③ 广东省KIBS空间格局的动力因子分析表明: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经济外向度和交通通达性均对KIBS发展有促进作用,而市场需求对KIBS发展产生负向影响。</p>
[24] 申玉铭,邱灵,任旺兵.

中国服务业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及空间分异特征

[J]. 地理研究,2007,26(6):1255-1264.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结合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深入剖析中国服务业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而运用聚类分析和Theil系数探讨中国三大地带间、三大地带内和31个省(区,市)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发展程度、市场发育程度、交通通信水平、经济全球化水平和人力资源丰度是影响中国服务业发展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根据31个省(区,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将其划分为发达、次发达、较发达、欠发达和不发达五个基本区域类型;中国服务业空间分异的基本格局总体稳定、略有波动;不同省(区,市)服务业内部结构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1990年以来,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整体差异水平扩张迅速,而三大地带间、地带内的区域差异变动较为缓和,东部地带内省际差异进一步扩大,对全国总体差异的影响最大。</p>

[Shen Yuming, Qiu Ling, Ren Wangbing, et al.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haracteristics ofspatial disparity in Chinese service industry.

Geographical Research,2007,26(6):1255-1264.]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结合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深入剖析中国服务业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而运用聚类分析和Theil系数探讨中国三大地带间、三大地带内和31个省(区,市)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发展程度、市场发育程度、交通通信水平、经济全球化水平和人力资源丰度是影响中国服务业发展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根据31个省(区,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将其划分为发达、次发达、较发达、欠发达和不发达五个基本区域类型;中国服务业空间分异的基本格局总体稳定、略有波动;不同省(区,市)服务业内部结构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1990年以来,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整体差异水平扩张迅速,而三大地带间、地带内的区域差异变动较为缓和,东部地带内省际差异进一步扩大,对全国总体差异的影响最大。</p>
[25] 陆大道.

中速增长: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J]. 地理科学, 2015,35(10):1207-1219.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但已面临着突出的结构性难题。针对这一问题,不循以投资、消费和出口论证未来经济增长速度的传统路径,而对支持经济增长的资源(能源)、环境(承载力)及建立在资源环境基础上的城镇化和发展模式等支撑系统能力进行了分析。在这些分析基础上,进行了综合集成研究并得出结论:中国经济将较快地进入中速增长。中速经济增长,将为建设经济强国和实现中国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机遇和空间。

[Lu Dadao.

Moderate-speed growth: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5,35(10):1207-1219.]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但已面临着突出的结构性难题。针对这一问题,不循以投资、消费和出口论证未来经济增长速度的传统路径,而对支持经济增长的资源(能源)、环境(承载力)及建立在资源环境基础上的城镇化和发展模式等支撑系统能力进行了分析。在这些分析基础上,进行了综合集成研究并得出结论:中国经济将较快地进入中速增长。中速经济增长,将为建设经济强国和实现中国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机遇和空间。
[26] 陆大道, 姚士谋, 李国平, .

基于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过程综合分析

[J]. 经济地理, 2007, 27(6): 883-8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7.06.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镇化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并大大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然而,近1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却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忽视了城镇化的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出现了"冒进式"的城镇化现象。文章通过我国城镇化过速发展与空间失控的原因分析研究,建议采取严格而多方面的综合措施,遏制"冒进式"城镇化和空间失控的严重趋势。使我国城镇化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走一条资源节约型即"高密度、高效率、节约型、现代化"的道路。

[Lu Dadao, Yao Shimou,Li Guoping et al.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urbanizationprocess based on China' s conditions.

Economic Geography,2007, 27(6): 883-8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7.06.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镇化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并大大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然而,近1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却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忽视了城镇化的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出现了"冒进式"的城镇化现象。文章通过我国城镇化过速发展与空间失控的原因分析研究,建议采取严格而多方面的综合措施,遏制"冒进式"城镇化和空间失控的严重趋势。使我国城镇化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走一条资源节约型即"高密度、高效率、节约型、现代化"的道路。
[27] 金凤君,陈明星,王姣娥,.东北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本文引用: 1]     

[Jin Fengjun, Chen Mingxing, Wang Jiaoe, et al.Major issu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in northeast China.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2012.]

[本文引用: 1]     

[28] 金风君, 陈明星.

“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区域政策评价研究

[J]. 经济地理, 2010, 30(8): 1259-126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回顾了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针对东北地区出台的主要区域政策。财税和金融支持是东北振兴的重要外力,产业发展和企业改革是东北振兴的主体和关键。时间上政策出台年际波动性较大,空间上以面向全区政策为主。区域政策在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社会效益和体制创新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两类问题: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力度不够、政策难以落实等;政策制定和执行后,包括政策的项目和国企指向等。未来东北地区区域政策的重点应强调四个方面内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国企改革,省际区增长极与产业空间布局,社会和谐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与区域合作机制建设。

[Jin Fengjun, Chen Mingxing.

T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policy in northeast China since 2003.

Economic Geography, 2010, 30(8): 1259-126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回顾了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针对东北地区出台的主要区域政策。财税和金融支持是东北振兴的重要外力,产业发展和企业改革是东北振兴的主体和关键。时间上政策出台年际波动性较大,空间上以面向全区政策为主。区域政策在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社会效益和体制创新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两类问题: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力度不够、政策难以落实等;政策制定和执行后,包括政策的项目和国企指向等。未来东北地区区域政策的重点应强调四个方面内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国企改革,省际区增长极与产业空间布局,社会和谐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与区域合作机制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