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 36 (9): 1359-1370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9.009

Orginal Article

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特征及对策建议

杨宇12, 董雯13, 刘毅12, 李小云12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3.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411

Resources Based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in Northeast China

Yang Yu12, Dong Wen13, Liu Yi12, Li Xiaoyun12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Xinjiang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Urumqi 830411, Xinjiang, China

中图分类号:  F12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6)09-1359-12

通讯作者:  董雯,副研究员。E-mail:dongwen@ms.xjb.ac.cn

收稿日期: 2016-04-29

修回日期:  2016-07-21

网络出版日期:  2016-09-20

版权声明:  2016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41019, 41430636, 41371141)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杨宇(1984-),男,山东威海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能源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yangyu@igsnrr.ac.cn

展开

摘要

通过资源型产业竞争力和空间集聚扩散等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基础地位明显,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应,但相比全国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行业竞争力相对较弱。资源型产业空间分布不均衡,不同城市对资源型产业依赖程度各异。不同资源型产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态势及演化路径不同。针对这些特征,提出东北地区应针对不同资源型产业实施差异化的产业调整方案、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型产业附加值、以产业区为空间支点推动资源型产业政策精准化、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抓手推动资源型产业空间优化配置和利用境内境外两种资源保障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资源型产业 ; 空间格局 ; 产业结构 ; 东北地区

Abstract

Resources based industry (RBI) is not only a main industry that drives secondary industry development but it is also the basis of manufactures such as products of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Northeast China for hundred years. Nowadays, RBI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foundation to promote China’s government’s strategy of revitalizing old Northeastern industrial bases. It is of great academic and practical value to analyze to RBI development and its spatial evolution. We employ the Shift-Share analysis and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BI.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Shift-Share analysis shows that structure effect of RBI is higher than competitive effect. Both structure effect and competitive effect of Jinlin province are high, which represent a good growth trend. RBI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shows an opposite condition. Both of the two effects are negative value, indicating a depressed RBI development status. The main growth of RBI in Liaoning province comes from structure effect rather than competitive effect; 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BI shows an unbalanced status. Different cities have different dependence on RBI. Based on the ratio of RBI, cities are divided into 5 classifications. 3) Viewing from Moran’s I,RBI shows a trend from random to aggregation. Hot spots of RBI are moving towards coastal regions of Liaoning province. Different industries present different 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According to these characteristics, some suggestions are pointed out, e.g. different industry policy, RBI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dustry zone and precision management,spatial optimal allocation and resources-oriented international strategy.

Keywords: resources based industry ; spatial evolution ; industrystructure ; Northeast China

0

PDF (2708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杨宇, 董雯, 刘毅, 李小云. 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特征及对策建议[J]. , 2016, 36(9): 1359-1370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9.009

Yang Yu, Dong Wen, Liu Yi, Li Xiaoyun. Resources Based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in Northeast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36(9): 1359-1370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9.009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以能源、矿产资源为基础原料和生产要素的资源型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工业化的中前期阶段,煤、铁、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能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空间格局的变化决定了区域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方向。东北地区是全国自然资源禀赋条件组合最佳的地区,许多产业因资源而兴,许多城市因资源而立。尽管大规模的开发已有百年历史,一些主要的能矿资源已经进入了稳产、减产期,但是未来资源潜力仍有一定的开发空间,在未来的20~30 a,资源型产业仍将是东北地区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东北地区开发伊始,区域产业的形成和演化就与资源禀赋条件紧紧结合在一起。清末到民国期间,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为主,辅以萌芽状态工矿业的产业体系,资源型产业初具雏形。日伪时期,煤炭、钢铁、电力等能源及原材料工业部门迅速扩张,资源型产业特征得到强化。建国以后,东北地区能源及原材料工业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产业而急剧扩张。由于殖民地时期及计划经济时期高强度的开发,一些重要资源出现了枯竭现象,导致资源型产业和一批结构单一的资源型城市陷入发展的困境。但是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在全国的地位仍然不可替代,在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过程中主要能矿资源现状、禀赋条件依然是实现区域振兴的重要基础[2]。仅从战略性资源来看,东北地区石油资源储量占全国的1/2,铁矿石储量占是全国的1/4,潜在能源资源油页岩储量占全国的近70%,大兴安岭潜在的有色金属储量非常丰富[1]。战略性资源的丰富储量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资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在中国经济发展对境外资源依存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东北地区的资源型产业发展对于保障中国的能源工业、钢铁工业、石化工业及其下游关联产业的产业链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家东北振兴战略对原材料工业和重大装备制造业格外倚重,以能矿资源开发为基础的资源型产业发展路径短期内不但不会改变,甚至可能进一步强化[3]。尤其是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资源型产业,如石油开采和加工、钢铁产业发展等不仅关系到东北地区经济的振兴发展,而且对全国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针对资源型产业发展及其空间格局,学者们从不同尺度和不同角度研究了中国资源型产业空间的演变特征[4]、区域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机制[5]、资源产业依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6,7]、资源型产业形成机理与发展机制[8,9]、资源型产业发展路径及产业集群升级转型[10~13]、资源型产业发展集聚特征和空间效应[14,15]、资源型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及其演变[16]、以及制度、环境等不同因素影响下资源型产业发展瓶颈[17,18]。另有大量研究从资源型城市的角度对资源型产业驱动下的资源型城市的系统脆弱性[19]、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效果和路径评价[20,21]、资源兴城市转型的驱动因素与激励[22]、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路径与转型模式[23,24]等进行了丰富而详实的研究。针对东北地区的研究,以金凤君、张文忠、张平宇为首的研究团队,对东北地区的资源开发的历史、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特征、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等进行了整体的把握和系统的阐述[1,2]。本研究系统收集了东北地区的分行业分地区分时段的产业数据,从宏观层面把握各省产业竞争力的变化,从更加微观的视角把握不同城市和地区的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并提出东北地区未来资源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资源型产业竞争力分析

选择偏离-份额分析法 (Shift-share analysis)对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该方法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和克莱默相继提出,后经邓恩、胡佛等学者总结并逐步完善, 现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用于评价产业结构优劣和竞争力强弱的有效途径。借鉴该方法,以全国工业行业为参照系,测算2005~2015年东北三省的资源型产业按照全国资源型产业年均增长可能形成的假定份额,将假定分额同该行业的实际增长额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东北三省资源型产业相对于全国的偏移状况,评价资源型产业发展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具体方法如下:

Gi=eit-ei0=Ni+Pi+Di(1)

Ni=ei0EtE0-1(2)

Pi=ei0EitEi0-1-EtE0-1(3)

Di=ei0eitei0-1-EitEi0-1(4)

PDi=Gi-Ni=Pi+Di(5)

其中, Gi,Ni,Pi,Di,PDi分别表示东北三省i行业总产值实际增长额、区域增长份额、结构偏离份额、竞争力份额和总偏离份额; eii行业的总产值; EiE 分别为全国i行业总产值以及工业总产值;0 为基期年,t为末期年。 Pi表示结构效应,若 Pi>0,说明该行业结构素质较好,促进了工业总产值的增长,此值越大,对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越大。 Pi<0,则说明行业结构素质差。 Di表示区域效应反映研究区域在发展该行业方面具有的相对竞争能力。 Di>0,则竞争力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反之则相反。

1.2 资源型产业空间集聚与扩散分析

采用空间关联分析,对资源型产业的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进行分析,识别空间联系的热点或冷点集聚区域。选择Global Moran’s I(GMI)指数对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的整体分布状况,判断其在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效应,并进一步通过Getis-Ord Gi* 指数对局部自相关进行分析,识别不同行业的冷热点区域格局。

GMI=i=1nj=1nWijXi-X¯Xj-X¯S2i=1nj=1nWij(6)

Gi*(d)2=j=1nWij(d)Xjj=1nXj(7)

其中, S2=1ni=1n(Xi-X¯)2, X¯=1ni=1nXi, n为地级行政单元数量, XiXj分别为X在空间单元ij上的观测值,Wij为采用临近标准构建的空间权重矩阵。GMI的取值范围为-1~1,GMI显著为正,表明研究区观测值具有明显的集聚态势;若GMI显著为负,表明研究区的观测值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若GMI为0,表明研究区内各单元观测值呈现无规律的随机分布现象。为便于解释和比较,对 Gi*(d)进行标准化处理, Z(Gi*)2=Gi*-E(Gi*)Var(Gi*), E(Gi*)Var(Gi*)分别为 Gi*的数学期望和变异数。若 Z(Gi*)2为正且显著,表明位置i周围的值相对较高(高于均值),属高值空间集聚(热点区);反之,则表明位置i周围的值相对较低(低于均值),属低值空间集聚(冷点区)。

1.3 数据来源

选取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十个行业分析资源型产业的特征。数据主要来自于2006年和201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25]、《黑龙江统计年鉴》[26]、《吉林统计年鉴》[27]、《辽宁统计年鉴》[28]的工业总产值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地级市和地区的分行业工业企业增加值数据来源于东北三省各地级市和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和通辽市统计年鉴。因各地级市统计年鉴数据获取和整理难度较大,为保证数据时序的统一性,选取了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个年份进行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基础地位明显,但竞争力相对较弱

资源型产业在东北地区工业发展中占重要的地位,资源型产业占工业的比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资源型产业产值3 8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3.30%,2005年资源型产业产值增加到5 4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1.17%,而2010年资源型产值23 2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到34.74%。全国3个年份的资源型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25.68%,28.63%和25.55%。尽管相比2000年,2010年资源型产业比重下降近10个百分点,但是仍然高出全国9个百分点。资源型产业在东北地区工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并没有改变。从各省的增长总量来看(表1),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三省的资源型产业均实现了较大规模增长。黑龙江的增长总量(Gi)增加了1 522.14亿元,吉林省增加了2 040.83亿元,辽宁省增加了8 948.63亿元。需要注意的是,以可变价计算的平均增长率来看,资源型产业的10 a平均增长率低于东北地区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说明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相对滞后于工业的发展。

进一步从偏离-份额来看,黑龙江省的总偏移份额为-1 205.07亿元,与全国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吉林省和辽宁省的总偏移份额为1 236.01亿元和3 535.86亿元,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从结构份额和竞争力份额来看,黑龙江省的结构份额为208.64亿元,表明其具有一定的结构效应,行业结构素质较高,促进了资源型产业产值的增加,但是其竞争力份额为-1 413.71亿元,产业竞争力较弱。吉林省的结构份额和竞争力份额均显著为正,为623.52亿元和612.51亿元,说明吉林省资源型产业的行业结构素质较好,区域竞争力较高。而辽宁省,结构份额较大,高达3 734.94亿元,具有非常显著的结构效应,但是其竞争力份额相对较弱,为负值,说明辽宁省资源型产业的增长主要来源自于其结构效应的推动,而不是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从细分行业的偏离-份额来看,黑龙江省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吉林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金属制品业,辽宁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的总体偏移份额显著为正,均超过100亿元,在全国层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从结构份额和竞争力份额来看,东北三省资源型产业的结构效应明显高于竞争力份额。3个省份的10类资源型产业各有9类的结构份额均大于0,而黑龙江有8个行业、吉林1个行业、辽宁5个行业的竞争力份额小于0。这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结构效应,但是这些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行业竞争力相对较弱。

从不同省份和不同行业的结构份额和竞争力份额来看,有3类行业值得特别关注。一类是结构份额和竞争力份额都显著为正的行业。如吉林省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辽宁省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金属制品业,这些行业是极具成长潜力的行业,无论是行业结构素质还是行业竞争力均有明显优势。第二类是结构份额显著为正,但是竞争力份额显著为负的行业。如黑龙江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业,辽宁省的石油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这些的行业结构素质较高,产业的增长量主要来源于结构效应的推动,但是产业竞争力较弱,仍然处在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式增长阶段。第三类,结构份额和竞争力份额都显著为负。如黑龙江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辽宁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这些行业无论结构效应还是竞争力都较低,这些产业的产业效益相对较低,是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行业。

表1   东北三省资源型产业偏离-份额分析结果

Table 1   Results of shift-share analysis of resource-based industry in Northeast China

增长总量
Gi
增长份额
(Ni)
结构份额
(Pi)
竞争力份额
(Di)
总偏移-份额
(PDi)
黑龙江煤炭开采和洗选业437.99215.57358.47-136.05222.43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88.351528.37-707.47-632.55-1340.02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26.143.5313.119.5022.60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6311.5713.53-26.74-13.21
非金属矿采选业11.116.8412.82-8.554.27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87.35742.86249.39-604.90-355.5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32.7561.53179.43-8.22171.21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71.57106.8333.8830.8664.74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2.0420.7428.30-27.001.30
金属制品业46.4729.3627.18-10.0617.12
合计1522.142727.2208.64-1413.71-1205.07
吉林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38.0668.85114.5054.71169.20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50.93220.93-102.2632.26-70.00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00.0825.5294.69-20.1274.56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61.9710.1711.8839.9251.80
非金属矿采选业69.174.748.8855.5664.43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48.4571.7824.10152.57176.67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14.96114.93335.14164.88500.03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16.14236.5475.024.5979.61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1.3031.9743.625.7149.33
金属制品业159.7719.3917.95122.43140.38
合计2040.83804.82623.52612.511236.01
辽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79.00197.16327.86-246.0281.84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4.18382.12-176.88-209.42-386.30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899.58113.20420.00366.37786.38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85.2354.6963.9366.61130.54
非金属矿采选业248.9630.0656.34162.57218.90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445.861824.65612.57-991.35-378.7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937.05409.571194.34333.141527.48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297.951844.48584.99-131.51453.48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642.11310.65423.85-92.39331.46
金属制品业1017.07246.21227.94542.92770.86
合计8948.635412.793734.94-199.083535.86

新窗口打开

2.2 资源型产业空间分布不均衡,各城市对资源型产业依赖程度各异

如图A-b, B-b 和C-b 所示,资源型产业产值整体上都实现了较大规模的增长,但是受制于不同资源地理分布和产业附加值的差异,资源型产业空间分布的差异性明显。2000年,产值过千亿的城市仅有大庆市,超过300亿元的城市为鞍山、大连、盘锦。2005年,东北东部地区的资源型产业发展较快,东北东部地区多个城市资源型产业产值超多100亿元。2010年资源型产业产值超过1 000亿元的城市达到7个,超过500亿元的城市共15个,这些城市大致分为2类,一类是大连、沈阳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其资源型产业以附加值相对较高的资源加工为主;另一类是鞍山、大庆、本溪、抚顺、双鸭山、辽阳等城市,其资源型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以某类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如大庆的石油天然气开采、鞍山和本溪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与压延加工、双鸭山的煤炭开采与洗选等。东北西部地区,伴随着大规模的煤炭开采等资源型产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图C-b)。

图1   东北地区工业总产值、资源型产业产值和资源型产业比重的空间分布

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f industry, resource-based industry and its ratio in Northeast China

东北地区不同城市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程度不同,资源型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差异明显。按照资源型产业比重可将东北地区的城市分为5类,一类是资源型产业过度依赖型,资源型产业占工业比重超过70%。这类城市基本上以某种资源开采与加工立市,对资源具有极高的依赖性,产业结构单一化明显,资源兴则城市兴。2010年这类城市包括本溪、七台河和鞍山,资源型产业的比重分别高达87.58%、78.20%和70.66%。第二类是资源型产业依赖型,资源型产业产值比重在50%~70%之间。资源型产业在工业体系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甚至整个城市的工业均围绕着资源型产业开展,但这些城市工业在资源型产业的横向与纵向方向上均有所拓展。2010年这类城市包括赤峰市、鹤岗市、鸡西市、锡林郭勒盟、大庆市等。第三类城市是资源型产业主导型,资源型产业产值比重在40%~50%之间,资源型产业是城市工业发展的基础,城市资源产业发展特色明显,但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程度相比前两个类型的城市较低,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严格约束。2010年这类城市包括通辽市、松原市、宜春市等。第四类城市资源型产业产值比重在20%~40%之间。资源型产业是城市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加工业是城市发展的特色产业,是城市工业的重要增长点,但并不能主导整个工业体系的发展。2010年这类城市包括阜新、丹东、大连、吉林等。第五类城市的发展并不依赖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产业在工业中比重相对较低,占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下,资源型产业对城市工业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小。这类城市往往是综合性的区域中心城市,基本完成了从资源型产业向现代制造业的产业转型。2010年这类城市包括沈阳市、哈尔滨市、长春市等。详细分类如图A-c,B-c,C-c所示。

通过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比较研究发现,不同城市在不同发展时期对资源型产业的以来程度有所不同。有3类城市尤其值得关注,一类是各个年份对资源型产业均过度依赖的城市,如本溪和七台河市等,这些城市资源型产业未来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第二类是从资源过度依赖向资源依赖型转变,如大庆、盘锦等,这些城市通过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配套和服务产业发展,资源型产业比重明显降低。还有一类城市,2000年和2005年资源型产业依赖性相对较低,但伴随着大量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程度逐渐升高,如锡林郭勒、呼伦比尔等。

2.3 资源型产业空间集聚与扩散态势及其演化路径差异显著

整体而言,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从无序到集聚的态势(表2)。2001年Moran's I的值为0,表现为随机分布现象,2005年Moran's I为0.04,呈现出非常弱的集聚态势,而2010年Moran's I值显著为正,呈现出了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从各行业来看,不同资源型产业的集聚态势差异明显,呈现出强集聚、弱集聚、从弱集聚到强集聚、从强集聚到弱集聚、无规律分布以及显著的空间差异等不同的集聚态势。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3个年份的Moran's I值均显著为正,前者最高值2005年达到0.23,后者2010年达到0.29,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呈现出稳定的弱集聚态势,3个年份的Moran's I值均为正,但是其值并不高,略低于0.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非金属矿物采选业3个年份的Moran's I为正,且分别从0.02增加到0.10,0.08增加到0.26,表现为从弱集聚向强集聚转变的特征。相反,金属制品业则从2001年的强集聚态势(0.27)向弱集聚态势(0.08)转变。有色金属矿采选业表现为无规律的随机分布现象,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行业的Moran's I值显著为负,该行业没有表现出集聚态势,而是明显的空间差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与加工尽管在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甚至在全国的资源型产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其在空间上集中在大庆和大连等地,各地之间的产值发展并无相关性。

从资源型产业的冷热点区域空间格局演化来看,2001年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兴安盟和四平市,其他区域均不显著。2005年热点区域明显南移,大连、营口成为热点区域,而黑龙江省的鹤岗、伊春和牡丹江成为冷点区域。东北振兴战略之后,资源型产业向大连沿海集中的趋势开始显现。2010年,资源型产业空间自相关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辽宁沿海多个地市形成了资源型产业连片发展的高值集聚区,而哈尔滨、绥化、齐齐哈尔、鸡西、七台河、鹤岗等黑龙江省的城市成为资源型产业的冷点集中区。附加值较高的资源型产业向辽宁沿海地区转移的趋势明显,黑龙江省资源型产业呈现衰退之势,这一点在偏移-份额分析中也得到验证。

不同资源型产业空间集聚与扩散路径差异显著。如图2b所示,2001年和2005年,东北地区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佳木斯、双鸭山、鸡西和七台河地区,冷点区域集中在齐齐哈尔、大庆等地。2010年,伴随着蒙东地区大量的煤炭开发,锡林郭勒盟成为新的热点区域。东北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热点区域一直集中在大庆和齐齐哈尔等区域(图2c),而石油加工的热点区域则主要集中在大连及其周边城市(图2e),需要注意的是大庆市虽然是石油开采业的热点区域,但是其石油加工的区域带动能力并不强,区域联动发展的效应相对较弱,因此在石油加工中并不是高值集聚区,甚至在90%的置信空间上也不显著。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辽宁省沿海地区,并相对较为稳定,黑龙江和吉林省的部分省市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冷点区域(图2d)。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辽宁沿海,并呈现出进一步集聚的态势,尤其是大连和鞍山在99%的置信空间上显著集中连片的态势非常明显(图2g)。金属制品业表现为与黑色金属矿冶炼及延压加工业类似的空间集聚态势,但是辽宁、鞍山等城市有所减弱,锦州、朝阳等地等成为热点区域最为集中的区域(图2h)。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变化较为明显(图2f),2001年热点区域集中在辽宁沿海,其中以大连和葫芦岛为最高值集中区,2005年热点区域在辽宁沿海地区进一步强化,大连、抚顺和本溪、朝阳等集聚态势进一步强化,2010辽宁省大部分区域均在99%的置信水平上成为热点区域,形成了非金属矿制品业联动发展的区域格局。而黑龙江的大部分区域则成为不同置信水平上的冷点集中区域,区域联动发展的态势很弱。

表2   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及其细分行业的Moran’s I

Table 2   Global Moran’s I of resource-based industry in Northeast China

2001年2005年2010年
Moran's IZMoran's IZMoran's IZ
资源型产业0.000.480.041.450.285.45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0.071.750.092.090.092.0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29-0.13-0.150.30-0.030.67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061.880.133.060.102.51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0.010.76-0.010.380.010.79
非金属矿采选业0.082.620.160.160.265.21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29-0.080.000.470.020.8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225.220.235.050.183.97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112.790.174.300.296.46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020.920.143.220.102.58
金属制品业0.275.690.082.310.082.56

新窗口打开

图2   主要资源型产业的冷热点空间集聚与扩散态势及其变化
注:a 资源型产业,b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c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d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e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f 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g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h为金属制品业。99%,95%和90%分别代表不同的置信空间。

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f hot & cold spot of resourced based industry in Northeast China

3 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东北地区形成了以资源开发和基础原材料为基础的资源型产业。目前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表现为竞争力较弱,附加值不高,资源依赖明显,空间配置不合理等。东北地区新一轮的振兴,需要重新审视这些产业与资源、市场的关系,引导其合理的发展,否则“资源诅咒”将不期而至,将严重阻碍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发展。针对本文分析的资源型产业特征,未来资源型产业发展的重点应集中在如何提升资源型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如何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如何保障资源型产业发展的资源供给等方面。

3.1 不同地区不同资源型产业实行差异化的产业调整方案

如前所述,东北地区不同资源型产业发展的阶段与特征不同,且不同地区的资源型产业发展的水平也各异,因此在推动资源型产业发展与转型上,不同阶段、不同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的重点与方向应有所侧重。从发展阶段来看,整体而言近期应着重提升既有资源型产业的竞争力,从扶持重点行业和重点工业城市入手,本着优化存量、深化加工、集聚发展的思路,调整资源型产业的规模结构和布局结构,重点培育深加工产业和市场需求的产品,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逐步提高装备制造业等资源型产业下游产品的配套条件,着重在辽中南、长春、哈尔滨等地区形成区域的最佳组合,构建资源型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等下游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同时引导资源衰退地区以及不具备比较优势部门的技术升级,或者引导其退出市场。远期应以装备工业、轻工业和资源型产业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重塑在中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综合型现代化的工业基地,通过技术引进、资金以及体制创新的方式,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从不同产业来看,目前东北地区仍有相当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将扩大现有企业生产规模作为重点,发展规划过大,并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导致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普遍存在的生产与市场不协调、企业规模结构与技术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应鼓励有能力通过技术改造、升级保持产业竞争力的产业发展,采取严格的措施控制石油加工和钢铁等资源型产业的规模。

3.2 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型产业的附加值

尽管经过九五以来的大规模改造,东北地区大中型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但是工业技术装备老化的问题在资源型产业中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甚至部分装备水平仍然停留在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由于技术装备水平较低,直接导致了产品档次低、产业升级慢、产品消耗大、成本高、效益差、环境污染严重,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对那些产品确有市场且对国家经济安全有重要意义的资源型工业要继续加强技术改造,是东北新一轮振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容。要将科技创新作为资源型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的主要推动力,积极开展多科学交叉的综合性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大力开展产业升级所面临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科技研发,突破一批核心产业的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传统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水平,提高资源型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要注重资源型产业链条的延伸,提高资源的加工深度。目前东北地区的煤、铁、油、有色金属等主要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已经达到相当规模,未来开发和利用的重点应集中在适度控制开采规模、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精深加工方面。围绕优势资源,打造以铁矿、石油、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链条,提高相关深加工产业的竞争能力。如东北地区的石化企业大部分以炼油为主,炼油企业虽然有投资少、见效快、工艺简单等特点,但是其附加值远低于石油深加工企业。部分企业虽有千万吨级原油加工能力,但是乙烯规模相对较小,精细化工比例很低。应推动石油化学工业以精细化工为方向,适当压缩燃料型炼油厂的比例,扩大石油化工产品的份额,延长产业链,发展适销对路的精细化工。

3.3 以各类产业区为新的空间支点,推动资源型产业政策“精准化”

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经验与模式之一就是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的设立与相应产业政策的定向施策,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应对这些经验模式进行深化与借鉴。资源型产业的体制机制完善需要找准突破口进行渐进式推进,具有明确国家政策导向的各类“区”是很好的试点平台。经过了若干年的发展,东北已经设立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工业园区,不同类型的工业园区是资源型产业发展重要的空间载体。但是显然,目前这些空间载体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应将这些产业区作为重要的抓手,推动资源型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的升级转型,支持一批特色优势突出、产业链协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新型资源型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建设,并以示范基地为依托,孵化和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业化小巨人企业,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现代资源型产业集聚区。国家在《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国发[2014]28号文)中也提出“研究在东北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要求。资源型产业作为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推动资源型产业的自主创新是推动东北地区整个工业体系升级的重要方面。如何规划和利用这些支点,推动资源型产业政策的精准施策,形成有的放矢的产业政策,打造资源型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是未来资源型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3.4 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抓手,推动资源型产业空间优化配置

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的优势还体现在其优越的地域组合条件,能够支撑相对完善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型产业体系建设和运转。尽管东北地区有些资源已经枯竭,或者即将枯竭,但是其良好的组合条件并没有遭到根本性的破坏。但是从全国来看,现有的资源禀赋、环境条件及产业基础决定了东北地区仍然是全国发展资源型产业及其深加工的理想区域。

凭借优越的资源条件,东北地区已经形成了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的完整体系和一批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型企业。尽管目前这些大型企业集团存在着一系列的体制问题,并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等问题,但是未来这些大型企业集团仍然是东北资源型产业发展的主体。资源型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导的产业集群,能够发挥规模经济和集约化经营的优势,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深加工水平,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未来发展的重点应是加快国有大型企业的改制重组,通过前向、后向、旁向产业关联,完善基础设施,加强资源在优势区域和优势企业的集聚,创造最有利于市场竞争的环境,实行集约化经营。如前述分析,东北三省的资源型产业在空间上都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其空间的集聚与扩散趋势差异显著,有必要对三个省的资源型产业工业发展进行进一步协调以发挥整体优势。尤其是黑色金属冶炼等行业,通过跨省区的企业集团、上中下游企业间组成的命运共同体等统筹规划和调控生产规模、产品方向、技术开发、市场影响、矿产资源配置等,实现加工能力在企业间、地区间的重新优化配置,促进资源型产业的整体提升。

3.5 利用国内国外资源,保障资源型产业的后续发展。

东北地区有色金属、煤炭等能源矿产资源经过长期的开发,部分资源已经进入减产期,甚至面临资源枯竭等问题,依据资源基础所形成的资源型产业发展与资源保障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设重要原材料基地的战略受到资源不足的制约凸显。但东北地区具有利用境外资源的独特优势。与东北地区毗邻的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这些资源是东北地区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可以利用的潜在资源,与东北地方资源形成了互补与持续的关系,使得东北地区在资源保障程度降低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持续资源的支撑。未来应统筹境外资源的开发与东北地区部分资源型产业布局的调整。实施积极的走出去战略,推动以资源勘探、开发为重点的中蒙俄合作。实施资源外交战略,增加在俄、蒙资源勘探、开发领域的投资,加强与俄、蒙在地球科学和资源环境领域的科研合作,摸清俄、蒙的资源情况,成矿规律和勘探开发条件,鼓励企业参与俄、蒙的资源开发,以最大程度的保障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与讨论

资源型产业是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然而东北资源型产业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重新审视资源型产业发展是东北新一轮振兴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整体来看,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的基础地位明显,资源型产业占工业比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均实现了规模增长,但是各省资源型产业的竞争力迥异。相比全国的增长趋势来看,东北三省大多数资源型产业的结构效应明显高于竞争力份额,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结构效应,但是这些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导致行业竞争力相对较弱。从空间上来看,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出从无序到集聚的态势,各地区对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的依赖程度也各异。各细分行业受资源禀赋等条件影响,不同行业表现出强集聚、弱集聚、从弱集聚到强集聚、从强集聚到弱集聚、无规律分布以及显著的空间差异等不同的集聚态势。

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应针对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客观实情,因地制宜提出资源型产业升级调整的重点方向,对不同地区不同资源型产业实行差异化的产业调整方案,将科技创新作为资源型产业结束升级和改造的主要推动力,加快资源型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以东北地区的各类产业区为抓手,找准突破口,推动资源型产业政策精准化,最大程度的利用已有的各种政策,实现政策组合效果的最大化,并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抓手,推动资源型产业的空间优化配置。针对东北地区资源保障问题,积极的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保障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东北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既不能持续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发展模式,也不能完全推向市场。在东北地区整体经济下滑形势下,如何稳住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根本,并通过一系列手段实现资源型产业的调整、优化和升级需要一整套更加系统的解决方案,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金凤君, 张平宇, 樊杰, .

东北地区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6.

[本文引用: 3]     

[Jin Fengjun, Zhang Pingyu, Fan Jie et al. Study on the revitaliz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Northeast China.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6.]

[本文引用: 3]     

[2] 金凤君, 陈明星, 王姣娥.

东北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

[本文引用: 2]     

[Jin Fengjun, Chen Mingxing, Wang Jiaoe.Key issues of Northeast China development.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 2012.]

[本文引用: 2]     

[3] 张宝国.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研究(综合规划研究卷)[M].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本文引用: 1]     

[Zhang Baoguo.Study on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08.]

[本文引用: 1]     

[4] 毛熙彦, 刘颖, 贺灿飞.

中国资源性产业空间演变特征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8): 1332-1342.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5.08.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受制于生产过程对资源的依赖性,资源禀赋条件被视为资源性产业在空间上集聚的主要原因。随着资源枯竭、环境能源压力上升,以及交通条件改善、技术进步和贸易条件改善等外部因素的变化,资源性产业有条件摆脱资源依赖,导致资源性产业格局发生变化。研究借助空间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并通过进一步细分产业与地理空间,刻画了中国1998—2007年资源性产业的集聚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资源性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总体表现平稳,但其背后隐含着显著的空间格局变动。采掘业由于生产投入要素在空间上的灵活性较弱,故集聚程度整体高于资源性加工业,但采掘业集聚中心表现出更为显著的分散化特征。2采掘业的空间格局与资源分布特征紧密相关,主要在内陆地区集聚。资源性加工制造业则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集聚,或与其较好的制造业基础有关。虽然采掘业和资源性加工制造业空间均存在显著动态变化,但并未打破这一分异格局。产业亦未表现出沿港口集聚的特征。而资源型城市仍以采掘业集聚为主,资源性加工制造业的集聚特征并不显著,反映出资源型城市转型仍面临较大压力。

[Mao Xiyan, Liu Ying, He Canfei.

Spatial pattern dynamics of resource-based industry in China.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5, 30(8): 1332-1342.]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5.08.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受制于生产过程对资源的依赖性,资源禀赋条件被视为资源性产业在空间上集聚的主要原因。随着资源枯竭、环境能源压力上升,以及交通条件改善、技术进步和贸易条件改善等外部因素的变化,资源性产业有条件摆脱资源依赖,导致资源性产业格局发生变化。研究借助空间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并通过进一步细分产业与地理空间,刻画了中国1998—2007年资源性产业的集聚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资源性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总体表现平稳,但其背后隐含着显著的空间格局变动。采掘业由于生产投入要素在空间上的灵活性较弱,故集聚程度整体高于资源性加工业,但采掘业集聚中心表现出更为显著的分散化特征。2采掘业的空间格局与资源分布特征紧密相关,主要在内陆地区集聚。资源性加工制造业则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集聚,或与其较好的制造业基础有关。虽然采掘业和资源性加工制造业空间均存在显著动态变化,但并未打破这一分异格局。产业亦未表现出沿港口集聚的特征。而资源型城市仍以采掘业集聚为主,资源性加工制造业的集聚特征并不显著,反映出资源型城市转型仍面临较大压力。
[5] 刘卫东, 张玉斌.

区域资源结构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协调机制初探

[J]. 经济地理, 1992, 12(4): 20-2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区域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是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间缺乏协调的结果。探索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结构、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间的协调机制,对解决区域资源与环境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稳定、持续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资源、资源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

[Liu Weidong, Zhang Yubin.

Study on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resources,industryand spatial structure.

Economic Geography, 1992, 12(4): 20-2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区域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是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间缺乏协调的结果。探索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结构、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间的协调机制,对解决区域资源与环境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稳定、持续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资源、资源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
[6] 邵帅, 杨莉莉.

自然资源丰裕、资源产业依赖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

[J]. 管理世界, 2010, (9): 26-44.

https://doi.org/10.1007/978-1-4419-5731-3_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对资源诅咒命题的内涵及假说描述进行修正和补充的基础上,本文利用我国地级煤炭城市的面板数据样本,在对时期和地理因素进行控制,并考虑潜在内生性问题的条件下,对提出的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进而对资源诅咒效应的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显示,虽然丰裕的自然资源本身有利于经济增长,但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却明显制约了区域经济增长,资源诅咒效应明显存在;自然资源丰裕的地区更趋向于优先发展资源型产业,从而更易于走上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的道路;资源产业依赖主要是通过对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外资投入和私营经济的挤出效应、削弱制造业发展的荷兰病效应,以及政府经济千预程度趋于加强所反映的制度弱化效应,这三大类传导机制导致资源诅咒效应发生。

[Shao Shuai, Yang Lili.The abundance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dependence on the resources industry, and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Management World, 2010(9): 26-44.]

https://doi.org/10.1007/978-1-4419-5731-3_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对资源诅咒命题的内涵及假说描述进行修正和补充的基础上,本文利用我国地级煤炭城市的面板数据样本,在对时期和地理因素进行控制,并考虑潜在内生性问题的条件下,对提出的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进而对资源诅咒效应的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显示,虽然丰裕的自然资源本身有利于经济增长,但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却明显制约了区域经济增长,资源诅咒效应明显存在;自然资源丰裕的地区更趋向于优先发展资源型产业,从而更易于走上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的道路;资源产业依赖主要是通过对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外资投入和私营经济的挤出效应、削弱制造业发展的荷兰病效应,以及政府经济千预程度趋于加强所反映的制度弱化效应,这三大类传导机制导致资源诅咒效应发生。
[7] 王锋正, 郭晓川.

资源型产业集群与内蒙古经济发展

[J]. 工业技术经济, 2007, 26(1): 51-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10X.2007.01.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显著的经济现象之一。实践表明,产业集群突破了企业和单产业的边界,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经济组织,日益成为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本文在时资源型产业与资源型产业集群概念辨析的基础上,明晰了资源型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竞争优势;然后结合内蒙古经济发展现状,指出内蒙古发展资源型产业集群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给出了推进内蒙古资源型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对策。本文认为,资源型产业集群是推进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内蒙古可以通过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型产业集群来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内蒙古的经济发展。

[Wang Fengzheng, Guo Xiaochuan.

Resource industry cluster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Inner Mongolia.

Industrial Technology & Economy, 2007, 26(1): 51-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10X.2007.01.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显著的经济现象之一。实践表明,产业集群突破了企业和单产业的边界,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经济组织,日益成为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本文在时资源型产业与资源型产业集群概念辨析的基础上,明晰了资源型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竞争优势;然后结合内蒙古经济发展现状,指出内蒙古发展资源型产业集群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给出了推进内蒙古资源型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对策。本文认为,资源型产业集群是推进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内蒙古可以通过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型产业集群来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内蒙古的经济发展。
[8] 刘媛媛, 孙慧.

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与实证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11): 103-1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4.11.0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目前中国资源型产业行业和地区分割严重,产业链短,资源和环境破 坏严重,劳动生产率较低,面临转型升级的困境,集群化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试图探求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现阶段 中国资源型产业集群的主要动因和发展模式,为推动集群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文献回顾,依据新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 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结合国家战略,构建包含形成基础、形成诱因和形成路径三维度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机理模型假说;测算中国资源型产业集聚度,分析其集 群规模和趋势,依据模型假说选取表征指标,基于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中国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动因,验证形成机理模型 并揭示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集聚程度在波动性上升.集群的形成基础为矿产资源储量,影响 系数为0.555;形成诱因为产业平均规模,影响系数为0.672;形成路径主要依托国家资本,相关系数为0.137;提出“资源禀赋为基础一规模经济为 诱因一政府培育为路径”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模式.研究结果同时显示出资源型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的加强、创新能力的上升、集体效率的提高和竞争优势的培养 等尚未成为集群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出现资源型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因此需要提升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市场化程度,推动集群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 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Liu Yuanyuan, Sun Hui.

Model hypothesi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esources-based industry.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24(11): 103-1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4.11.0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目前中国资源型产业行业和地区分割严重,产业链短,资源和环境破 坏严重,劳动生产率较低,面临转型升级的困境,集群化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试图探求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现阶段 中国资源型产业集群的主要动因和发展模式,为推动集群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文献回顾,依据新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 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结合国家战略,构建包含形成基础、形成诱因和形成路径三维度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机理模型假说;测算中国资源型产业集聚度,分析其集 群规模和趋势,依据模型假说选取表征指标,基于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中国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动因,验证形成机理模型 并揭示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集聚程度在波动性上升.集群的形成基础为矿产资源储量,影响 系数为0.555;形成诱因为产业平均规模,影响系数为0.672;形成路径主要依托国家资本,相关系数为0.137;提出“资源禀赋为基础一规模经济为 诱因一政府培育为路径”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模式.研究结果同时显示出资源型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的加强、创新能力的上升、集体效率的提高和竞争优势的培养 等尚未成为集群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出现资源型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因此需要提升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市场化程度,推动集群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 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9] 惠宁, 惠炜, 白云朴.

资源型产业的特征,问题及其发展机制

[J]. 学术月刊, 2013, 45(7): 100-1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国际经济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解决好的现实问题。资源型产业的稀缺性、可耗竭性、负外部性、高风险性、价格波动性、资产强专用性等特征,使资源型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资源产业的超额利润与发展装备制造业、资产强专用性与产业低关联性的矛盾,出现对人力资本的挤出及利益共享机制的缺失等问题。必须厘清资源型产业发展中各相关利益主体行为选择,明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与当地居民四方利益主体在资源型产业发展中的关系,从利益共享、生态价值补偿、资源财富转化、产业结构优化以及民生创新激励等方面构建资源型产业发展的机制,规范资源型产业行为,矫正开发中的外部不经济现象,调整资源型产业收益,建立价值补偿制度,不断优化资源财富的使用结构,加快物质财富向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财富转化,打破资源型产业的锁定效应,延伸产业链条,引导资源型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双赢。

[Hui Ning, Hui Hui, Bai Yunpiao.

The characteristics,problems and developmental mechanism of resource-based industry.

Academic Monthly, 2013, 45(7): 100-1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国际经济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解决好的现实问题。资源型产业的稀缺性、可耗竭性、负外部性、高风险性、价格波动性、资产强专用性等特征,使资源型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资源产业的超额利润与发展装备制造业、资产强专用性与产业低关联性的矛盾,出现对人力资本的挤出及利益共享机制的缺失等问题。必须厘清资源型产业发展中各相关利益主体行为选择,明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与当地居民四方利益主体在资源型产业发展中的关系,从利益共享、生态价值补偿、资源财富转化、产业结构优化以及民生创新激励等方面构建资源型产业发展的机制,规范资源型产业行为,矫正开发中的外部不经济现象,调整资源型产业收益,建立价值补偿制度,不断优化资源财富的使用结构,加快物质财富向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财富转化,打破资源型产业的锁定效应,延伸产业链条,引导资源型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双赢。
[10] 刘云刚.

大庆市资源型产业结构转型对策研究

[J]. 经济地理, 2000, 20(5): 26-2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问题是困扰东北区城市经济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本文以我国最大的石油城市-大庆市为例,探讨了东北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特征、转型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Liu Yungang.

Studies on the adjust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resource type cities in the Northeast area-Daqing as an example.

Economic Geography, 2000, 20(5): 26-2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问题是困扰东北区城市经济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本文以我国最大的石油城市-大庆市为例,探讨了东北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特征、转型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1] 汪戎, 郑逢波, 张强.

转变资源型产业发展方式的路径探索——2012年中国“资源型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J]. 管理世界, 2012, (5): 152-156.

URL      摘要

本文对2012年中国"资源型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学术研讨会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了综述,本次研讨会的议题以资源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为重点,探讨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资源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路径选择以及资源型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Wang Rong, Zheng Fengbo, Zhang Qiang.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s industry development path:Review of resource-based industrial upgrad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conference. Management World, 2012(5): 152-156.]

URL      摘要

本文对2012年中国"资源型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学术研讨会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了综述,本次研讨会的议题以资源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为重点,探讨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资源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路径选择以及资源型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12] 张连业, 杜跃平.

论我国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转型

[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6(6): 88-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4283.2007.06.011      URL      摘要

资源型产业集群顺利地向创新型产业集群升级转型是资源型产业集群健康发展、避免早衰的惟一途径。资源型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可以分为渐变式和剧变式两种类型。在我国资源型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中要重视应用和谐管理理论,完善产业创新机制。

[Zhang Lianye, Du Yueping.

On the 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s industry groups in our country.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7, 36(6): 88-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4283.2007.06.011      URL      摘要

资源型产业集群顺利地向创新型产业集群升级转型是资源型产业集群健康发展、避免早衰的惟一途径。资源型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可以分为渐变式和剧变式两种类型。在我国资源型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中要重视应用和谐管理理论,完善产业创新机制。
[13] 张伟.

基于循环经济上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J]. 工业技术经济, 2008, 27(4): 29-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10X.2008.04.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条件下,资源型产业集群中产业发展同资 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资源型产业集群中产业发展模式需从资源依赖性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变.本文根据循环 经济发展模式,结合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特点,分析并提出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Zhang Wei.

Resource-based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model based on circular economy.

Industrial Technology & Economy, 2008, 27(4): 29-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10X.2008.04.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条件下,资源型产业集群中产业发展同资 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资源型产业集群中产业发展模式需从资源依赖性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变.本文根据循环 经济发展模式,结合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特点,分析并提出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4] 董雯, 杜宏茹, 周艳时.

乌昌地区资源型产业的集聚特征及其城市化效应研究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4): 657-667.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0.04.01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能矿资源为基础原料的资源型产业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资源型产业正处于兴盛期的城市发展更是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论文将资源型产业作为单个影响因素,采用产业结构变动值、产业结构变动系数、产业结构熵数和区位熵等方法,选择典型干旱区城镇发展区域乌昌地区,对该区域资源型产业的时空演化和集聚特征及其对绿洲城镇发展的作用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资源型产业对乌昌地区产业集聚的地域、类型、工业内部结构以及城市的扩展方式和空间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受绿洲城镇分散性的影响,资源型产业对乌昌地区空间结构的影响表现为轴向扩展和圈层扩展并进;资源型产业选择就近城市转移,对于较远的县市集聚大于扩散,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Dong Wen, Du Hongru, Zhou Yanshi.

Study on resources-based industry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Urumqi-Changji region,China.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0, 25(4): 657-667.]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0.04.01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能矿资源为基础原料的资源型产业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资源型产业正处于兴盛期的城市发展更是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论文将资源型产业作为单个影响因素,采用产业结构变动值、产业结构变动系数、产业结构熵数和区位熵等方法,选择典型干旱区城镇发展区域乌昌地区,对该区域资源型产业的时空演化和集聚特征及其对绿洲城镇发展的作用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资源型产业对乌昌地区产业集聚的地域、类型、工业内部结构以及城市的扩展方式和空间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受绿洲城镇分散性的影响,资源型产业对乌昌地区空间结构的影响表现为轴向扩展和圈层扩展并进;资源型产业选择就近城市转移,对于较远的县市集聚大于扩散,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15] 董雯, 邓锋, 杨宇.

乌鲁木齐资源型产业的演变特征及其空间效应

[J]. 地理研究, 2011, 30(4): 723-734.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4001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对乌鲁木齐资源型产业的时空演化及其空间效应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的资源型产业在新疆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从空间过程看,乌鲁木齐资源型产业的规模、发展速度和布局变化与城市空间扩展在时序上具有一致性,工业用地和工业区的拓展促进了乌鲁木齐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从空间效应的指向性看,资源型产业主要是沿交通线布局然后向外延伸,呈轴向扩展模式,形成"指状"或"锯齿状"空间结构形态;从空间尺度看,资源型产业对乌鲁木齐城镇扩展方向的影响主要以近郊扩展为主,对于较远的县市集聚大于扩散;资源型产业对城市空间重构的影响体现在乌鲁木齐城市形态的演变以及与周边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方面。

[Dong Wen, Deng Feng, Yang Yu.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effect of resource-based industries in Urumqi.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4): 723-734.]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4001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对乌鲁木齐资源型产业的时空演化及其空间效应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的资源型产业在新疆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从空间过程看,乌鲁木齐资源型产业的规模、发展速度和布局变化与城市空间扩展在时序上具有一致性,工业用地和工业区的拓展促进了乌鲁木齐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从空间效应的指向性看,资源型产业主要是沿交通线布局然后向外延伸,呈轴向扩展模式,形成"指状"或"锯齿状"空间结构形态;从空间尺度看,资源型产业对乌鲁木齐城镇扩展方向的影响主要以近郊扩展为主,对于较远的县市集聚大于扩散;资源型产业对城市空间重构的影响体现在乌鲁木齐城市形态的演变以及与周边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方面。
[16] 杨伟民, 秦志宏.

资源型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动态演变路径

[J].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37(4): 90-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5218.2005.04.01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资源型企业在资源富集地区具有空间集群现象。静态分析或成本分析仅能部分地解释产业群的成因。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说明只有加入制度因素,才能揭示该类型产业群竞争优势的演进过程。政府可以依据资源型集群三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分阶段培育集群竞争优势。

[Yang Weimin, Qin Zhihong.

The evolution path of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 clusters’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5, 37(4): 90-9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5218.2005.04.01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资源型企业在资源富集地区具有空间集群现象。静态分析或成本分析仅能部分地解释产业群的成因。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说明只有加入制度因素,才能揭示该类型产业群竞争优势的演进过程。政府可以依据资源型集群三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分阶段培育集群竞争优势。
[17] 李文君, 杨明川, 史培军.

唐山市资源型产业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分析

[J]. 地理研究, 2002, 21(4): 511-518.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2.04.01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根据1952~1999年唐山市三类产业、工业各部门产值的变化 分析了唐山市的产业发展过程,结合1985~1999年汇总企业的万元产值能耗、工业用水量、"三废"排放量,比较分析了各工业部门污染源的动态变化,剖 析了唐山市资源消耗型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影响.通过对环境影响机制的分析,认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是协调唐山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和长期任 务,而改进目前的工业生产方式,削减单位产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更为迫切,同时应重视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监督机制的完善和落实.

[Li Wenjun, Yang Mingchuan, Shi Peijun.

Analysis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ngsha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ts environmental impacts.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2, 21(4): 511-518.]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2.04.01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根据1952~1999年唐山市三类产业、工业各部门产值的变化 分析了唐山市的产业发展过程,结合1985~1999年汇总企业的万元产值能耗、工业用水量、"三废"排放量,比较分析了各工业部门污染源的动态变化,剖 析了唐山市资源消耗型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影响.通过对环境影响机制的分析,认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是协调唐山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和长期任 务,而改进目前的工业生产方式,削减单位产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更为迫切,同时应重视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监督机制的完善和落实.
[18] 王必达, 王春晖.

“资源诅咒”:制度视域的解析

[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5): 100-1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发展经济学家通过对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一悖论被称为"资源诅咒"。本文试图通过一个两区域模型的三阶段分析,来证明"资源诅咒"的发生源自一个区域在增长初期所倚重的生产要素的选择,且这个选择以交易费用最低为标准。虽然自然资源丰裕区域最初的增长路径是完全理性和经济的,但因其在增长过程中不合理的制度及其变迁过程中恶性的路径依赖,从而被资源所"诅咒"。

[Wang Bida, Wang Chunhui.

An analysis of "resource curse": an institutional explanation.

Fudan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9,(5): 100-1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发展经济学家通过对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一悖论被称为"资源诅咒"。本文试图通过一个两区域模型的三阶段分析,来证明"资源诅咒"的发生源自一个区域在增长初期所倚重的生产要素的选择,且这个选择以交易费用最低为标准。虽然自然资源丰裕区域最初的增长路径是完全理性和经济的,但因其在增长过程中不合理的制度及其变迁过程中恶性的路径依赖,从而被资源所"诅咒"。
[19] 李鹤, 张平宇.

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分析

[J]. 煤炭学报, 2008, 33(1): 116-120.

https://doi.org/10.3321/j.issn:0253-9993.2008.01.02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将脆弱性分析应用到矿业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提出区域经济 系统脆弱性的概念和评价模型,对东北地区14个典型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经济系统脆弱性高的矿业城市集中分布于辽宁省;不同矿产 资源类型的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指数平均值具有煤炭类>冶金类>综合类>油气类的趋势;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随着其生命周期的推进逐渐增大;矿业城市 经济系统对可采矿产资源逐渐枯竭的应对能力对决定其脆弱程度作用显著.最后依据不同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特征将案例城市划分为4种类型.

[Li He, Zhang Pingyu.

Economic system vulnerability of mining cities in Northeast China.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2008, 33(1): 116-120.]

https://doi.org/10.3321/j.issn:0253-9993.2008.01.02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将脆弱性分析应用到矿业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提出区域经济 系统脆弱性的概念和评价模型,对东北地区14个典型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经济系统脆弱性高的矿业城市集中分布于辽宁省;不同矿产 资源类型的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指数平均值具有煤炭类>冶金类>综合类>油气类的趋势;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随着其生命周期的推进逐渐增大;矿业城市 经济系统对可采矿产资源逐渐枯竭的应对能力对决定其脆弱程度作用显著.最后依据不同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特征将案例城市划分为4种类型.
[20] 余建辉, 张文忠, 王岱.

中国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路径研究

[J]. 世界地理研究, 2011, 20(3): 62-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79.2011.03.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总结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分析手段,分析了我国资源枯竭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转型方向趋同,建成区低密度蔓延等特征和问题,并依据产业、生态、民生三大转型要素和四大城市类型,在产业链条延伸、潜力产业挖掘、土地复垦、棚户区改造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转型路径选择,最后提出了确保转型的政策支撑建议。

[Yu Jianhui, Zhang Wenzhong, Wang Dai.

The transformation path of China's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1, 20(3): 62-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79.2011.03.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总结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分析手段,分析了我国资源枯竭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转型方向趋同,建成区低密度蔓延等特征和问题,并依据产业、生态、民生三大转型要素和四大城市类型,在产业链条延伸、潜力产业挖掘、土地复垦、棚户区改造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转型路径选择,最后提出了确保转型的政策支撑建议。
[21] 余建辉, 张文忠, 王岱.

中国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效果评价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1): 11-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79.2011.03.00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论文通过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中各方面变化的分析总结,提出以基础、经济、社会、生态4个要素为框架建立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指标体系的思路,并根据2005—200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测量各个资源枯竭城市在自身转型和区域发展地位提升两方面的发展状态。之后对城市的转型效果进行分类分析,发现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总体态势较好,但城市转型效果在空间上以及不同类别城市间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城市没有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转型发展。

[Yu Jianhui, Zhang Wenzhong, Wang Dai.

Evaluation of the China's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transformation effect.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1, 26(1): 11-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79.2011.03.00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论文通过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中各方面变化的分析总结,提出以基础、经济、社会、生态4个要素为框架建立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指标体系的思路,并根据2005—200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测量各个资源枯竭城市在自身转型和区域发展地位提升两方面的发展状态。之后对城市的转型效果进行分类分析,发现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总体态势较好,但城市转型效果在空间上以及不同类别城市间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城市没有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转型发展。
[22] 张文忠, 余建辉, 李佳洺.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驱动因素和机理解析

[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 31(1): 92-10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资源枯竭城市曾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能源支持,随着资源逐渐衰减等原因,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地区"。2008年以来,国家开始选择全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作为转型试点,运用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支持转型工作。文章通过对资源枯竭城市的实地调研,结合数据分析对当前资源枯竭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宏观环境变动使得城市发展波动增大、东北地区的城市转型步伐明显变缓、独立工矿区和森工型城市是转型中的难点城市。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衡量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主要驱动因素,发现对转型成效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再就业促进活动、国家财力与政策支持及棚户区改造,但再就业培训体系与产业发展等匹配度低、地方资金投入方向与国家导向偏差、棚户区搬迁改造与居民能力不匹配等原因阻碍了各领域转型工作的有效推进。基于以上分析,文章提出继续加大中央财力支持、完善接续替代产业扶持政策、推进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建立资源枯竭城市棚户区改造基金等对策。

[Zhang Wenzhong, Yu Jianhui, Li Jiaming.

Drive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resource-exhausted city transformation.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6, 31(1): 92-10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资源枯竭城市曾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能源支持,随着资源逐渐衰减等原因,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地区"。2008年以来,国家开始选择全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作为转型试点,运用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支持转型工作。文章通过对资源枯竭城市的实地调研,结合数据分析对当前资源枯竭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宏观环境变动使得城市发展波动增大、东北地区的城市转型步伐明显变缓、独立工矿区和森工型城市是转型中的难点城市。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衡量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主要驱动因素,发现对转型成效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再就业促进活动、国家财力与政策支持及棚户区改造,但再就业培训体系与产业发展等匹配度低、地方资金投入方向与国家导向偏差、棚户区搬迁改造与居民能力不匹配等原因阻碍了各领域转型工作的有效推进。基于以上分析,文章提出继续加大中央财力支持、完善接续替代产业扶持政策、推进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建立资源枯竭城市棚户区改造基金等对策。
[23] 张文忠, 余建辉, 王岱.

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和模式研究

[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11, 4(1): 40-5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在参考有关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和国外成功案例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分析手段,针对中国资源型城市的特征和问题进行了数量分析,针对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不同的转型路径选择,并进一步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在不同资源类别城市的发展特点下对产业、生态、城市、民生四大转型要素进行的有成效的转型措施和过程,最后提出了确保转型的政策支撑建议。

[Zhang Wenzhong, Yu Jianhui, Wang Dai.

Study on transformation path and mode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China.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1, 4(1): 40-5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在参考有关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和国外成功案例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分析手段,针对中国资源型城市的特征和问题进行了数量分析,针对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不同的转型路径选择,并进一步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在不同资源类别城市的发展特点下对产业、生态、城市、民生四大转型要素进行的有成效的转型措施和过程,最后提出了确保转型的政策支撑建议。
[24] 张文忠, 王岱.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城镇化特征和发展路径选择

[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4, 27(6): 12-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995.2014.06.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资源型城市(地区)是当前我国城市"二元结构"矛盾集中凸显的地区,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对资源型城市演化过程的梳理,将其城镇化的发展特征归纳为:发展动力的资源主导性、发展轨迹的政策指向性、发展模式的高速低质性、发展基础的系统脆弱性。综合相关问题分析,资源型城市的城镇化发展面临着三大要素制约,即资源依赖型的产业体系使城镇化发展缺乏核心动力,交通闭塞的区位条件使城镇化发展缺乏良好环境,二元管理的体制机制使城镇化发展缺乏支撑功能。在此基础上,结合发展周期和区位条件差异,提出了资源型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导向和重点任务。

[Zhang Wenzhong, Wang Dai.

Discussion o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ization of Chinese resource-based city and the path selection in promoting its development.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of China, 2014, 27(6): 12-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995.2014.06.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资源型城市(地区)是当前我国城市"二元结构"矛盾集中凸显的地区,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对资源型城市演化过程的梳理,将其城镇化的发展特征归纳为:发展动力的资源主导性、发展轨迹的政策指向性、发展模式的高速低质性、发展基础的系统脆弱性。综合相关问题分析,资源型城市的城镇化发展面临着三大要素制约,即资源依赖型的产业体系使城镇化发展缺乏核心动力,交通闭塞的区位条件使城镇化发展缺乏良好环境,二元管理的体制机制使城镇化发展缺乏支撑功能。在此基础上,结合发展周期和区位条件差异,提出了资源型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导向和重点任务。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5)[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5.

[本文引用: 1]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6, 2015).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6,2015.]

[本文引用: 1]     

[26] 黑龙江省统计局. 黑龙江统计年鉴(2006,2015)[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5.

[本文引用: 1]     

[Heilongjiang Statistical Bureau. Heilongjiang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6, 2015).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6,2015.]

[本文引用: 1]     

[27] 吉林省统计局. 吉林统计年鉴(2006,2015)[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5.

[本文引用: 1]     

[Jilin Statistical Bureau. Jili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6, 2015).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6,2015.]

[本文引用: 1]     

[28] 辽宁省统计局. 大连统计年鉴(2006,2015)[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5.

[本文引用: 1]     

[Liaoning Bureau of Statistic. Dali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6, 2015).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6,2015.]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