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 36 (9): 1397-1407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9.013

Orginal Article

东北西部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变化及优化布局研究

陈玉洁12, 张平宇1, 刘世薇1, 谭俊涛12

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102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Change and Optimum Layout of Grain Production in the West of Northeast China

Chen Yujie12, Zhang Pingyu1, Liu Shiwei1, Tan Juntao12

1.Northeast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Agro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angchun, Jilin 130102,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049, China

中图分类号:  K9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6)09-1397-11

通讯作者:  张平宇,研究员。E-mail:zhangpy@neigae.ac.cn

收稿日期: 2016-04-7

修回日期:  2016-08-23

网络出版日期:  2016-09-20

版权声明:  2016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71541021)、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重大咨询项目(Y02015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57115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201159,41201160,4160112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8BAH31B06)、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SZD-EW-Z-021)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陈玉洁(1992-),女,山东滨州人,硕士,主要从事农业地理和城市地理研究。E-mail:chenyujie@iga.ac.cn

展开

摘要

利用2003~2013年东北西部各县市粮食生产统计数据,运用聚类分析、粮食贡献度和PSR模型方法,分析东北西部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根据国家“镰刀弯”地区规划提出的玉米种植面积调减目标,对各县市具体调减值进行核算,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从2003年以来,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明显向玉米、水稻两种作物集中,而相对低产的大豆所占比例明显下降;粮食生产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多数地区被以玉米为主的类型区取代。2003~2013年东北西部粮食增产主要归因于种植面积扩大,其次是粮食单产提高,受粮食作物结构影响较小。东北西部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值均小于0.6,处于不安全级至临界安全级阈值范围内,其中不安全级和较不安全级所占比重为97.01%,集中呈片状分布,亟待调整区域种植结构以提高耕地生态安全。东北西部玉米播种面积调减总目标为145.20万hm2,其中农牧交错带调减113.23万hm2,冷凉区调减31.97万hm2,调减地区主要集中在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吉林西部和辽宁西部地区的部分县市等玉米为主的类型区。东北西部各县市在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耕地生态安全、农民的生计替代和利益补偿等问题,做到科学、合理、有序地调减玉米种植面积。

关键词: 粮食生产 ; 种植结构 ; 优化布局 ; 东北西部

Abstract

Using grain production statistical data at county level from 2003 to 2013,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its main driving factor of grain production in the west of Northeast China. Based on K-means cluster analysis, grain production contribution rate and PSR conceptual framework model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given target of reducing maize sown area in the planned "sickle-shape" area of China, theoretic target of specific reducing maize sown area is calculated at county level in the west of Northeast China. This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the optimum layout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change of grain structur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grain sown area and grain production has presented a rising trend in the west of Northeast China since 2003. More specifically, maize and rice have an advantage in grain sown area and production quantities,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soybean decreases. Spatial pattern of grain production in the west of Northeast China had changed apparently. Most of this region has been replaced by the maize-based type due to an expansion of maize planting. The grain sown area, rather than the grain yield per hectare and inner-grain structure, is the main influential factor from the result of grain production contribution rate during 2003 to 2013. Evaluation composite index score of cultivated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the west of Northeast China were all under 0.6 and all these composite index scores were in the range of the threshold interval between insecurity type and critical-insecurity ty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insecurity type and relative-insecurity type were dominant, of which the percentage was 97.01%, and these two type region were concentrated-distribution. Therefore, measures must be taken urgently to adjust the grain structure for improving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the west of Northeast China. Given the target of reducing maize sown area in the "sickle-shape" area and the theoretic result of PSR framework model, the theoretically calculated planning target of reducing maize sown area in the west of Northeast China is totally 1.45×106 hm2 (21.78×106 mu). In more detail, the theoretic reducing maize sown area is 1.13×106 hm2 (16.98×106 mu) in the agro-pasture transitional zone and the theoretic reducing maize sown area is 0.32×106 hm2 (4.80×106 mu) in the north cold region.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 calculation, the regions of reducing maize sown area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some counties of Chifeng City, Tongliao City, Xingan League, in the west of Jilin Province, in the west of Liaoning Province and some maize-based type region. According to previous analysis and results, reducing land should be conducted based on local ecology, economy and society conditions in the process of reducing maize sown area at county level. Simultaneously,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the peasant livelihood substitute and benefit compensation should be taken fully into account to reduce maize sown area scientifically, rationally and sequentially.

Keywords: grain production ; planting structure ; optimum layout ; west of Northeast China

0

PDF (4976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陈玉洁, 张平宇, 刘世薇, 谭俊涛. 东北西部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变化及优化布局研究[J]. , 2016, 36(9): 1397-1407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9.013

Chen Yujie, Zhang Pingyu, Liu Shiwei, Tan Juntao.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Change and Optimum Layout of Grain Production in the West of Northeast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36(9): 1397-1407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9.013

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1]。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科技进步、政策扶持、气候条件等因素为中国粮食实现增产提供了有利条件[2,3]。目前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12 a的增长,粮食生产从2003年的43 069.50万t增长到2015年的62 143.50万t,粮食安全得到保证。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背景下,东北地区农业发展速度加快,粮食产量由2003年7 073.99万t增长到2014年的13 727.6万t,年均增速6.21%,粮食总产量增长翻了一番,占全国的比重由16.42%增长到22.61%,其中,东北地区玉米、水稻产量占全国比重分别上升了6.54%和8.07%,东北地区成为中国粮食增长的主要贡献区[4]。与此同时,中国粮食生产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高产的玉米稻谷比重不断提高,相对低产的大豆等其他作物在粮食生产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5],这种结构失衡情况在东北粮食主产区表现的尤为明显[5,6]。同全国一样,东北地区的粮食生产也存在种植结构不合理、玉米库存压力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受国际粮食价格影响大、粮食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农业基础设施发展落后等诸多问题。有研究表明,过去十多年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翻番,主要得益于粮食种植面积扩大和玉米水稻种植比重的提高[5],而这两方面的变化又明显体现在东北西部地区。东北西部既是粮食生产潜力区,但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区,在农业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对东北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严重影响[7,8]。该地区作为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涵养的重点区域,也是北方水资源匮乏区域[9,10],由于近年来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的快速扩张,农业需水量大幅上升,导致东北西部湿地萎缩和土地三化加重,粮食生产低而不稳[11]。东北西部地区是净增耕地的主要分布区[12],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草地开垦[13]。由于多年玉米连作、农用化学物质使用量逐年增加和有机肥施用不足,农田的质量普遍下降。2003~2014年,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快速上升,与2003年相比,2014年平均每公顷玉米需增加费用736.5元。加之国际市场玉米供给宽松,出现了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等问题[14]。进口玉米快速增长加大了国内玉米库存压力,为了防止价格过度下跌,2015~2016年度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玉米临时收储量高达1.2亿t,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受到经济放缓影响,玉米流通体系梗阻,国家拍卖力争顺价销售,企业因价高无力采购,“高库存”现象对国内玉米生产造成较大冲击[15]。针对当前中国出现的玉米阶段性供大于求、大豆缺口逐年增大等突出的粮食结构性矛盾,2015年11月国家农业部出台了《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16],力争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亿亩(666.67万hm2),比目前减少5 000万亩(333.33万hm2)以上,而东北西部农牧交错带和冷凉地区是涉及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主要地区。本文试图通过分析2003~2013年东北西部粮食生产时空变化过程,明确东北西部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采用PSR模型评估东北西部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而提出该区各县市玉米种植调减面积的理论估测值,为细化落实国家“镰刀弯”规划,优化东北西部玉米种植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等提供科学参考。

1 研究区域界定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界定

东北西部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该地区≥10℃积温在1 900~3 000℃,年平均降水量300~700 mm。本文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国家“镰刀弯”地区涉及的东北西部农牧交错带和东北冷凉地区的县市。依据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积温区划图和相关研究[17~19],并考虑各县市社会经济条件特点,确定了本文研究范围:辽宁省沈阳市、铁岭市、阜新市所辖的8县(市),吉林省松原市、白城市、四平市所辖的10县(市),内蒙古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所辖的33县(市/旗)和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大庆市、绥化市、黑河市、伊春市所辖的16县(市),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该区面积为65.96万km2,占东北地区总面积的51.91%,2013年东北西部人口数为3 089.45万人,GDP达11 200.01亿元,分别占东北地区25.46%和18.74%。粮食播种面积低于该区粮食总播种面积1%的县市,未纳入研究范围,故未包括呼伦贝尔市的部分县(市/旗)。

1.2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时间序列为2003~2013年,以县(盟/市)作为基本的空间单元。本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各年度的《辽宁统计年鉴》[20]、《吉林统计年鉴》[21]、《黑龙江统计年鉴》[22]、《内蒙古社会经济调查年鉴》[23]、《黑龙江县(市)农村经济社会统计概要》[24]以及各地方统计年鉴和政府统计公报等。

2 东北西部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1 东北西部三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产量变化

2003年以来,东北西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现上升态势,2013年达939.69万hm2,相比2003年增加341.64万hm2,其中,水稻和玉米分别增加38.19万hm2和323.05万hm2,水稻和玉米增加值占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1.18%和86.77%,较2003年分别增长1.50和1.30倍,高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增长倍数(0.57倍),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所占比重分别提高了2.51和19.30个百分点;而大豆播种面积从2003年到2013年仅增加7.01万hm2,所占比重减少了7.02%。

同期东北西部粮食产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表1)。2013年东北西部地区粮食总产量5 389.76万t,比2003年增产3 177.79万t,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为9.31%。从粮食作物内部结构来看,水稻呈波动上升的态势,2012年水稻产量创10 a来历史最高水平,比2003年增产285.48万t,年均增长率为5.96%。玉米产量决定了该区粮食产量变化走势,2013年玉米产量为4 066.81万t,比2003年增产了2 576.03万t,年均增长率为10.56%。大豆产量呈倒“W”型,在2005年达到峰值,2013年大豆产量仅为254.44万t,较2005年下降了31.70%。从三大作物产量变化总体态势看,2003~2013年玉米增产占粮食增产比重高达81.06%,而水稻对粮食增产贡献率为6%,大豆对粮食增产贡献率仅为1.75%。

图1   东北西部研究范围

Fig.1   Study area in the west of Northeast China

表1   2003~2013年东北西部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变化

Table 1   Changes of grain sown area and grain yield in the west of Northeast China in 2003-2013

粮食作物播种
面积(万hm2
水稻播种
面积(万hm2
玉米播种面积
(万hm2
大豆播种
面积(万hm2
粮食总产量
(万t)
水稻
产量(万t)
玉米
产量(万t)
大豆
产量(万t)
2003年598.0625.54248.05127.712211.97243.301490.78198.90
2004年675.8535.84304.43165.562642.75314.771743.95296.40
2005年713.1943.29308.72170.813315.28414.902104.84372.55
2006年731.9544.58321.32174.883295.87350.882135.16285.17
2007年761.1948.89337.37161.243032.76411.182038.86218.39
2008年773.6552.60364.18154.084120.87459.222682.32312.81
2009年853.7354.80417.16199.183651.72421.262435.82324.13
2010年868.5255.23431.19182.084502.99444.423025.15370.96
2011年904.8958.37474.70159.114991.74484.843415.65345.86
2012年932.6463.45601.20128.455467.19528.783885.96283.47
2013年939.6963.73571.10134.715389.76434.044066.81254.44

新窗口打开

相关分析表明,粮食产量变化与玉米产量变化的相关系数最大(0.99),其次水稻的相关系数(0.86),与大豆的相关系数最小(0.33)。

总体上看,东北西部大豆的地位明显下降,水稻地位有所增强,玉米逐渐成为最为主要的粮食作物,粮食作物结构呈现较明显的高产作物代替低产作物的趋势。

2.2 东北西部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空间格局变化

为了进一步分析东北西部粮食生产布局变化,根据粮食作物构成情况,按各作物比重大小,将东北西部划分为6种类型(以玉米为主、以大豆为主、大豆为主水稻玉米次之、水稻玉米大豆比重相当、玉米大豆为主、玉米水稻为主)。采用SPSS20统计软件快速聚类分析方法,以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为聚类指标,先对数据进行初始聚类,经过多次迭代,得出最后结果。

图2可知,玉米种植空间格局变化明显,2003~2013年,以玉米种植为主的类型区由11个上升至36个,集聚趋势愈加明显。该类型区集中分布于西辽河平原,逐渐扩大到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高平原地区。以大豆为主、玉米水稻为辅的类型区数量由3个增长至9个,该类型区空间格局变化较为明显,空间范围扩大至松嫩平原北部冷凉区的黑河市,而原来属于该类型区的阿荣旗、绥棱县由于玉米播种范围的扩大被玉米为主的类型区所取代。以大豆为主的类型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北部和小兴安岭地区,空间范围持续缩小,该类型区从2003~2013年该类型区由9个下降至2个。随着玉米和水稻种植范围的扩大,原来以大豆为主的黑河市被以大豆为主、玉米水稻为辅的类型区所取代。三种作物比重相当的类型区变化不明显,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高平原地区。以玉米为主大豆为辅的地区空间范围缩小,由2003年的30个减少至2013年的7个,随着玉米种植范围的扩大和大豆种植面积的减少,位于西辽河平原赤峰市、通辽市和呼伦贝尔高平原区域的兴安盟、呼伦贝尔市所辖部分县市,其玉米大豆为主的类型被玉米为主的类型所取代。以玉米为主水稻为辅的类型区空间变化不明显,散布在吉林西部、龙江县和杜蒙县。

2.3 东北西部粮食增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本文主要从粮食总播种面积、各作物单产、粮食内部结构3种因素,对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进行分解测算,试图明确东北西部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要明确3种因素对粮食增产的影响程度,首先假设粮食结构不调整,即各粮食作物相对播种面积作为常量保持不变,将其作为参照,并将结构调整后的实际情形与之进行对比,分离测算出播种面积变化、各作物自身单产以及粮食内部结构3个因素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程度,具体方法如下[5]

Q' t+1=r'i,t+1×y'i,t+1

r' t+1i,t+1/rit=Rt+1/Rtit

Q' t+1/Qtit×λit

式中, y'i是作物i的单产,βitλit分别表示无结构调整下粮食及其各作物播种面积的增长率、各作物自身单产变化,Qt是第t期粮食实际产量,Q' t+1r' i,t+1是粮食结构未调整的情况下第t+1期的粮食产量、i作物的播种面积,RtRt+1是第tt+1期粮食总播种面积。

图2   2003年和2013年东北西部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变化

Fig.2   Spatial pattern of grain production in the west of Northeast China in 2003 and 2013

表2   2003~2013年东北西部粮食增产贡献度测算(%)

Table 2   Grain production contribution rate in the west of Northeast China in 2003-2013

年份粮食产量
增长率
播种面积
贡献率
结构调整
贡献率
单产
贡献率
200319.4722.4714.0763.46
200425.45124.515.16-29.67
2005-0.59153.95654.25-708.20
2006-7.98-20.11-254.26374.37
200735.889.9669.5620.48
2008-11.38-130.93-220.20451.13
200923.3011.8672.2415.90
201010.8653.71207.79-161.50
20119.5229.01119.54-48.55
2012
2013/2003
-1.42
143.68
-14.40
51.65
-97.19
7.38
211.59
40.96

注:2013/2003是以2003年为基期,2013年为报告期计算的10 a整体增长率和贡献率。

新窗口打开

将上式两边取对数可得:

ln(Qt+1/Q' t+1)=ln(Qt+1/Qt)-ln(Q' t+1/Qt) =ln(Qt+1/Qt)-lnβit-ln λit

即粮食结构调整对粮食增产的影响等于实际粮食生产变动中扣除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变化的部分,因此,可以得到粮食播种面积、作物单产及粮食内部结构调整对粮食产量变动的贡献率。

粮食播种面积变化对粮食产量变化的贡献率(ψRt):

ψRt=lnβit/ln(Qt+1/Qt)

粮食结构调整对粮食产量变化的贡献率(ψAt):

ψAt =1-ln(βit×λit)/ln(Qt+1/Qt)

粮食单产变化对粮食产量变化的贡献率(ψyt):

ψyt=1RtAt

按照上述思路和方法,本文对东北西部2003~2013年期间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水平和粮食种植结构调整3个因子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分别进行计算,具体测算结果如表2

2003~2013年东北西部粮食播种面积、作物单产和及粮食作物内部结构对粮食生产变动的贡献率分别为51.65%、40.96%和7.38%,可见粮食增产首先是由于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其次是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粮食结构调整的贡献率较小。虽然结构调整对东北西部粮食生产变化的贡献率有正有负,在某些年份,粮食结构调整贡献率是超过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的差异,这意味着高产作物代替低产作物的粮食内部结构调整方式对粮食生产变化有结构性的影响。

表3   东北西部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Table 3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ultivated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the west of Northeast China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及单位单位权重值
耕地生
态安全
综合评
压力耕地年均增长率
人均耕地面积
农业人口比重
单位耕地化肥使用量
受灾面积
%
hm2/人
%
t/hm2
hm2
0.0529
0.1384
0.0896
0.0497
0.0153
状态耕地垦殖率
年降水量
单位耕地农业机械
总动力
%
mm
kW/hm2
0.1451
0.0689
0.1571
响应第一产业比重
农村人均纯收入
人均粮食产量
%

t/人
0.0958
0.0922
0.0947

新窗口打开

从年际变化的角度,粮食播种面积的贡献率变化态势较为平稳,粮食作物调整和粮食单产的贡献率波动性更大,贡献率位序中粮食播种面积比较稳定,粮食单产和粮食结构调整总是发生波动变化。总体而言,考虑到各作物自身单产水平和粮食结构调整的波动性且有正有负,若非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生产变化的较大影响,粮食增产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3 东北西部玉米种植区布局优化

3.1 东北西部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东北西部粮食增产主要原因是粮食播种面积的扩大和玉米种植比重的提高,然而玉米种植面积的快速扩张,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耕地生态安全风险增大。本文采用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综合考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评价东北西部耕地生态安全风险,而且PSR模型的关注因素与玉米种植布局优化所考虑的因素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为东北西部玉米种植布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准则层构建PSR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表3),指标选取参考了相关研究文献[25~28]。指标数据首先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根据标准化和指标层的权重,计算指标层中各因素的综合评价值和最终评价值。

Di(ω)= j=1nXij×Wj

式中,Di(ω)是综合评价值,Wj是第j个指标的权重,Xij是第i个指标的标准值,n是指标个数。综合评价值越高则耕地生态安全越高,反之越低。

目前,对于耕地生态安全评价还没有统一参考标准,本文根据研究区生态环境特点和农业生产情况,参考有关文献[29~31],将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划分为5个等级:安全级、较安全级、临界安全级、较不安全级和不安全级(表4)。

结果表明,东北西部耕地安全评价值均小于0.6,主要处于不安全级和较不安全级,表明东北西部耕地生态安全形势比较严峻,耕地生态服务功能已经退化。从空间分布上看(图3),不安全级和较不安全级呈集中连片分布。不安全级主要分布在西辽河平原和呼伦贝尔高平原地区,该等级区所占比重为41.79%;而较不安全级分散在北方冷凉区和松嫩平原地区,该等级区所占比重为55.22%;而临界安全级所占比重仅为2.99%,零星分布于北部冷凉区和北方农牧交错带东北部。

表4   东北西部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级

Table 4   Evaluation rank of cultivated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the west of Northeast China

安全程度安全级较安全级临界安全级较不安全级不安全级
等级
安全评价区间等级

Di(ω)≥0.9

0.9> Di(ω)≥0.6

0.6> Di(ω)≥0.5

0.5> Di(ω)≥0.3

Di(ω)<0.3

新窗口打开

图3   东北西部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级空间格局

Fig.3   Spatial pattern of cultivated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the west of Northeast China

3.2 东北西部玉米种植布局优化调整

PSR模型评价结果表明,目前亟待调整东北西部地区种植结构,优化玉米种植区的空间布局。根据国家在“镰刀弯”地区规划提出的玉米调减面积目标,东北冷凉区调减1 000万亩(66.67万hm2)以上,包括东北西部在内的北方农牧交错带调减3 000万亩(200万hm2)以上,结合PSR模型评价结果,从过去10 a来耕地年增长率、生态环境压力严重程度、对农民经济收入影响等方面综合考虑东北西部玉米空间布局优化。

东北西部的水热条件使得该地区的三大作物的耕作制度为一年一季,且东北西部县市多数为农业大县,耕地垦殖率高,同时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因此用东北西部各县(市/旗)的土地面积分别占东北农牧交错带和冷凉区土地面积的比例来计算出东北西部玉米播种面积调减面积总目标。首先,计算出国家规划的东北西部玉米播种面积调减总面积数量,作为约束条件。东北西部涉及的农牧交错带占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总面积比重为0.56,根据国家提出东北农牧交错带玉米调减面积3 000万亩(200万hm2)的明确目标,相乘之前算出的土地面积比重0.56,得出东北西部农牧交错带玉米调减面积目标为1 698.44万亩(113.23万hm2);东北西部涉及的冷凉区土地面积占东北冷凉区土地总面积比重为0.48,根据国家提出东北冷凉区玉米调减面积1 000万亩(66.67万hm2)的明确目标,相乘之前算出的土地面积比重0.48,得出东北西部涉及的冷凉区玉米调减面积目标为479.84万亩(31.97万hm2),将两者相加得出东北西部玉米播种面积调减面积总目标为2 178.28万亩(145.20万hm2)。

其次在权重方面,考虑的因素权重应基于同一个指标体系。PSR模型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压力严重程度、对农民经济收入影响、过去10 a来各县玉米播种面积年均增长率等,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方面选取指标,每个指标都赋予不同的权重,计算东北西部各个县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值,而东北西部玉米种植空间优化也需要从环境生态严重程度、对农民生计影响以及近十年来耕地增长率等方面考虑,即PSR模型所选取的指标也是东北西部玉米播种面积调减考虑的因素,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为东北西部玉米布局优化提供科学支撑。因此根据上文PSR计算得出的综合评价值,将各个县的耕地生态安全严重程度(即1-耕地安全评价值)作为调减面积的权重。

最后,则将各个县的玉米播种面积乘以各县(市/旗)的耕地生态安全严重程度,得出东北西部各个县(市/旗)玉米播种面积理论调减值,将各个县的理论调减值相加,得出东北西部播种面积理论调减值总和为5 421.36万亩(361.42万hm2),该理论值之和大于国家计划调减的总目标2 178.28万亩(145.20万hm2),因此,应根据国家规划的调减面积目标值作为约束条件,算出平均调减权重(实际调减面积占理论调减面积和之比)为0.40。

耕地生态安全值已将调减考虑的因素包括在内,而且也考虑到国家规定调减面积作为约束条件,因此平均调减权重可以同比例乘以各县(盟/市)玉米播种面积理论调减值,最终得出各县(市/旗)玉米种植面积具体调减目标(表5)。

表5中可以看出,东北西部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力度大的区域多数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区种粮大县,包括赤峰市、通辽市和兴安盟、吉林西部和辽西地区的部分县市,这与以玉米为主的类型区的分布基本一致。从整体上看,东北西部南段调减力度要大于北段调减力度,即主要以调减以玉米为主的类型区的玉米种植面积。

表5   2020年东北西部各县玉米种植调减面积(hm2

Table 5   Reduced maize sown area at county level in the west of Northeast China

地区调减面积地区调减面积地区调减面积地区调减面积
科左中旗59658莫旗30653科右中旗21981康平县12948
长岭县52451双辽市30555彰武县21478巴林右旗11815
扎赉特旗51929乾安县29440白城市21460乌兰浩特市9712
科左后旗48010科右前旗29367镇赉县21443喀喇沁旗9595
海伦市47642赤峰市28212绥棱县21337林西县8397
肇东市45433通榆县28156奈曼旗21228逊克县8352
前郭县45061突泉县28091阿鲁科尔沁旗19963黑河市8279
昌图县44576杜蒙县27172法库县19892鄂伦春旗7472
龙江县40801泰来县26035宁城县19359孙吴县7087
阿荣旗40726嫩江县25601巴林左旗17471铁力市6749
扎兰屯市39795扎鲁特旗25373翁牛特旗17425克什克腾旗4547
阜蒙县36081安达市25167库伦旗17064嘉荫县4516
洮南市34587大安市24854北票市15522阜新市1259
通辽市34473开鲁县23389五大连池市13273霍林郭勒市490
敖汉旗31347建平县22823北安市13157

新窗口打开

4 主要结论与讨论

本文从粮食生产方面入手,利用2003~2013年东北西部粮食生产数据,运用聚类分析、粮食贡献率测度和PSR模型,分析了东北西部粮食生产时空变化过程,明确了东北西部粮食生产的因素和效应,进而提出各县市玉米种植调减面积的理论估测值,为细化和落实国家“镰刀弯”规划,优化东北西部玉米种植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等提供科学参考。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 2003年以来,从播种面积变化方面来看,东北西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现上升态势,其中,玉米增加323.05万hm2,占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值比重高达86.77%,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所占比重提高了19.30个百分点;从粮食产量变化方面来看,东北西部粮食产量持续上升,其中玉米增产占对粮食增产比重高达81.06%。

2) 东北西部粮食生产的空间格局也发生明显变化。随着玉米播种范围的扩大,导致以玉米为主、以大豆为主玉米水稻为辅的类型区域范围在不断扩大,而以大豆为主、以大豆为主玉米水稻为辅的类型区空间范围缩小,多数地区被玉米为主的类型区所替代。

3) 东北西部粮食产量提升主要归因于玉米产量大幅提升,而且贡献度结果表明,2003~2013年,粮食增产首先归因于种植面积的扩大,其次是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粮食结构调整的贡献率较小。

4) PSR模型的科学逻辑适合本文的研究目的,相对评价结果值较符合实际情况。PSR模型评价结果表明,东北西部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值均小于0.6,处于不安全级至临界安全级阈值范围内,该地区耕地生态安全问题突出,耕地生态安全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从空间分布上看,不安全级和较不安全级占主导地位,两者级别区所占比重为97.01%,主要分布在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和冷凉区,集中呈片状分布。

5) PSR指标体系和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为东北西部玉米布局优化提供科学支撑,东北西部玉米种植空间优化根据国家在“镰刀弯”地区规划提出的明确目标,结合PSR模型分析得出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计算得出各个县玉米种植面积具体调减目标。从空间格局上看,东北西部南段调减力度要大于北段调减力度,即主要以调减以玉米为主的类型区的玉米种植面积,包括赤峰市、通辽市和兴安盟、吉林西部和辽西地区的部分县市。

东北西部玉米种植结构空间优化共调减145.20万hm2播种面积,按照2013年东北西部玉米平均单产为7 271.01kg/hm2,则退出的耕地将减少1 033.97万t玉米粮食产量,减少的粮食产量占东北西部粮食总产量19.18%;按照2015年东北地区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格2元/kg,则退出的耕地将损失206.79亿元,占东北西部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9.52%。因此,东北西部玉米种植结构空间优化中播种面积调减所涉及的县市,其调减退出的耕地根据当地生态、经济、社会等条件,用于退耕还林还草还湿、休耕轮作和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和生态型复合种植,在保护东北西部耕地生态安全的同时,必须考虑退出耕地后农民的生计替代和农民利益补偿问题,也要统筹考虑东北中部平原玉米高产区的增产因素,以此确定东北西部地区玉米调减时空次序,做到科学、合理、有序地调减玉米种植面积。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7] [Zhao Halin, Zhao Xueyong, Zhang Tonghui, Zhou Ruilian.

Boundary line on agro-pasture zigzag zone in north China and its problems on eco-environment.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 2002,17(5): 739-747.]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1-8166.2002.05.01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主要分布于降水量300~450 mm,干燥度1~2的内蒙古高原南缘和长城沿线,其东界和南界为黑龙江的龙江、安达,吉林的乾安和长岭,辽宁的康平、阜新,河北的丰宁、淮安,山西的浑源、五寨,陕西神木、榆林,甘肃环县,宁夏同心;其西界和北界为内蒙古的陈巴尔虎旗、乌兰浩特、林西、多伦、托克托、鄂托克和宁夏盐池.行政区划涉及9省106个旗(县市),总面积654 564 km2.全区耕地总面积804.69万hm2,人均占有耕地0.32 hm2,农、林、牧用地比例为1.0∶1.17∶3.67.主要生态问题为:沙漠化急剧发展、可利用土地资源锐减;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严重,承载力急剧下降;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其原因除了受自然不利因素影响和现代人为强烈干扰外,还有沙漠化的历史烙印、现代农牧交错带的北移错位和经济地理三大原因.该区的退化生态治理应注意:大部分地区要逐步用榆、柳、松、杏等乡土树种取代高耗水肥的杨树树种,采取以灌木为主的乔灌草结合的带状造林方式,建立类似原生植被的人工疏林草原植被,充分发挥其生态屏障作用.农业应以发展灌溉农业和保护型农业为主攻方向,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大力提高生产水平、防止土地沙漠化.
[18] 王春裕,王汝镛.

中国东北西部地区土壤盐渍化演变及其防治的若干对策

[J].生态学杂志,1996,2:45-49.

https://doi.org/10.1007/BF02951625      URL      摘要

中国东北西部地区土壤盐渍化演变及其防治的若干对策王春裕王汝镛(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10015)TheCharngeofSalinizedSoilandSomeCountermeasuresbyEcologyControlintheWest...

[Wang Chunyu, Wang Yurong.

The change of salinized soil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by ecology control in the western plain area of the northeaster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1996,2:45-49.]

https://doi.org/10.1007/BF02951625      URL      摘要

中国东北西部地区土壤盐渍化演变及其防治的若干对策王春裕王汝镛(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10015)TheCharngeofSalinizedSoilandSomeCountermeasuresbyEcologyControlintheWest...
[19] 张戈丽,陶健,董金玮,.

1960年-2010年内蒙古东部地区生长季变化分析

[J].资源科学,2011, 33(12):2323-233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内蒙古东部地区气候变化较全国平均水平更为剧烈,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呈明显的暖干化趋势。作为典型的农林牧交错区,该地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选取0℃和10℃(牧草和喜温作物生长重要的临界温度)作为生长季指标,分析内蒙古东部地区自1960s以来稳定通过0℃和10℃生长季(简称0℃和10℃生长季)的初日、终日、生长季长度的时空变化,以及稳定通过0℃和10℃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研究表明:①因气候变暖,研究区大兴安岭以东大部分地区逐年代初、终日等日线均向西北地区推移,以西地区向东北方向推移;其中初日等日线变化趋势较终日推移更为显著,且以1990s和2000s时期变化最为明显;0℃和10℃生长季初日提前速度分别为1.65d/10a和1.85d/10a,终日推迟速度分别为0.71d/10a和1.26d/10a;②由于生长季初日极显著提前,终日延迟,0℃和10℃生长季长度明显延长,延长速度分别为2.37d/10a和3.11d/10a;③≥0℃和10℃的活动积温明显上升,尤其是2000年以来积温增加异常明显,以研究区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热量增加最为显著,积温带明显向北移动。生长季初、终日、长度的变化以及生长季期间热量条件的变化将会对该地区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带来重要的影响。

[Zhang Geli, Tao Jian,

Dong Jinwei et al.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rmal Growing Seasons Due to Climate Change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during the Period 1960-2010.

Resources Science, 2011, 33(12):2323-233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内蒙古东部地区气候变化较全国平均水平更为剧烈,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呈明显的暖干化趋势。作为典型的农林牧交错区,该地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选取0℃和10℃(牧草和喜温作物生长重要的临界温度)作为生长季指标,分析内蒙古东部地区自1960s以来稳定通过0℃和10℃生长季(简称0℃和10℃生长季)的初日、终日、生长季长度的时空变化,以及稳定通过0℃和10℃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研究表明:①因气候变暖,研究区大兴安岭以东大部分地区逐年代初、终日等日线均向西北地区推移,以西地区向东北方向推移;其中初日等日线变化趋势较终日推移更为显著,且以1990s和2000s时期变化最为明显;0℃和10℃生长季初日提前速度分别为1.65d/10a和1.85d/10a,终日推迟速度分别为0.71d/10a和1.26d/10a;②由于生长季初日极显著提前,终日延迟,0℃和10℃生长季长度明显延长,延长速度分别为2.37d/10a和3.11d/10a;③≥0℃和10℃的活动积温明显上升,尤其是2000年以来积温增加异常明显,以研究区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热量增加最为显著,积温带明显向北移动。生长季初、终日、长度的变化以及生长季期间热量条件的变化将会对该地区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带来重要的影响。
[20] 辽宁省统计局. 辽宁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2014.

[本文引用: 1]     

[Liaoning Statistical Bureau. Liaoning Statistical Yearbook.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4-2014.]

[本文引用: 1]     

[21] 吉林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 吉林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2014.

[本文引用: 1]     

[Jilin, Statistical Bureau.Jilin Statistical Yearbook.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4-2014.]

[本文引用: 1]     

[22] 黑龙江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 黑龙江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 - 2014.

[本文引用: 1]     

[Heilongjiang Statistical Bureau. Heilongjiang Statistical Yearbook.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4-2014.]

[本文引用: 1]     

[23] 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 内蒙古经济社会调查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2014.

[本文引用: 1]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Inner Mongolia Investigation Corps. Inner Mongolia economic and social investigation yearbook.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6-2014.]

[本文引用: 1]     

[24] 黑龙江省统计局. 黑龙江县(市)农村经济社会统计概要[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2014.

[本文引用: 1]     

[Heilongjiang Statistical Bureau.Heilongjiang county (city)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statistical overview. Beijing: China Statistis Press, 2004-2014]

[本文引用: 1]     

[25] 张冰洁,宋戈.

松嫩高平原黑土区典型地域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驱动力分析——以黑龙江省绥化市为例

[J].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3):215-22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对一定区域的耕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分析影响耕地生态安全的因 素,有利于指导区域耕地合理、可持续利用。以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松嫩高平原黑土区典型地域~黑龙江省绥化市为研究区,基于“P—SR”模型建立耕地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评价20012009年绥化市耕地生态安全状况,并借助SPSS软件提取影响研究区耕地生态安全的敏感因 素。结果表明:2001年绥化市耕地生态安全处于恶劣等级;20022004年绥化市生态安全等级为风险级;2005~2009年生态安全处于敏感等级, 生态环境虽然受到一定破坏.但可以维持基本功能。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以及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是导致绥化市生态安全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社会经济 压力、农业科技进步和生态环境是影响耕地生忿安全的三类因素。

[Zhang Bingjie, Song Ge.

Evaluation on cultivated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analysis on the driving forces of the typical mollisols area in Songnen high plain——A case study on Suihua ci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2,19(3):215-22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对一定区域的耕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分析影响耕地生态安全的因 素,有利于指导区域耕地合理、可持续利用。以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松嫩高平原黑土区典型地域~黑龙江省绥化市为研究区,基于“P—SR”模型建立耕地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评价20012009年绥化市耕地生态安全状况,并借助SPSS软件提取影响研究区耕地生态安全的敏感因 素。结果表明:2001年绥化市耕地生态安全处于恶劣等级;20022004年绥化市生态安全等级为风险级;2005~2009年生态安全处于敏感等级, 生态环境虽然受到一定破坏.但可以维持基本功能。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以及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是导致绥化市生态安全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社会经济 压力、农业科技进步和生态环境是影响耕地生忿安全的三类因素。
[26] 张锐,郑华伟,刘友兆.

基于PSR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物元分析评价

[J].生态学报,2013,33(16):5090-5100.

https://doi.org/10.5846/stxb201209191319      URL      Magsci      摘要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是改善农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针对多数综合评价研究中存在信息屏蔽和主观性的问题,在界定耕地生态安全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物元分析方法和改进的熵值法对我国耕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10年我国耕地生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安全等级经历了"临界安全-较安全"的演变历程,但2010年"较安全"等级关联度很弱;(2)单位耕地化肥负荷、人均耕地面积、单位耕地农药负荷、土地垦殖率、水土流失程度等是耕地生态安全等级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为了促进耕地生态安全等级不断提升,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土地利用监督管理,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程度。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更准确地反映农田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物元分析方法可以揭示单个评价指标的分异信息和综合评价结果的中间信息、挖掘耕地生态安全存在的具体问题,适合用于耕地生态安全的评价。
[1]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

[EB/OL]. .

URL      [本文引用: 1]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National long-term plan for food security

(2008-2020)..]

URL      [本文引用: 1]     

[26] [Zhang Rui, Zheng Huawei, Liu Youzhao.

Evaluation on cultivated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based on the PSR model and matter element analysis.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3,33(16):5090-5100.]

https://doi.org/10.5846/stxb201209191319      URL      Magsci      摘要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是改善农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针对多数综合评价研究中存在信息屏蔽和主观性的问题,在界定耕地生态安全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物元分析方法和改进的熵值法对我国耕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10年我国耕地生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安全等级经历了"临界安全-较安全"的演变历程,但2010年"较安全"等级关联度很弱;(2)单位耕地化肥负荷、人均耕地面积、单位耕地农药负荷、土地垦殖率、水土流失程度等是耕地生态安全等级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为了促进耕地生态安全等级不断提升,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土地利用监督管理,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程度。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更准确地反映农田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物元分析方法可以揭示单个评价指标的分异信息和综合评价结果的中间信息、挖掘耕地生态安全存在的具体问题,适合用于耕地生态安全的评价。
[27] 赵宏波,马延吉.

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格局及障碍因子——以吉林省为例

[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2):515-524.

URL      Magsci      摘要

针对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以吉林省48个县域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PSR-EES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改进的TOPSIS模型、马尔可夫链模型、GIS空间分析方法和障碍度模型对1995—2011年吉林省耕地生态安全时空格局以及障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1年,吉林省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耕地生态安全等级从敏感级提高到一般安全级;各县域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且空间分布格局差异趋于扩大,"两极分化"趋势日益显著,敏感级和临界安全级由带状趋于分散分布,一般安全级和比较安全级由分散趋于集中成片分布,安全级分布比较零散,耕地生态安全等级水平不稳定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民人均纯收入、经济密度、环境保护投资总额占GDP比重、机耕程度、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是影响吉林省耕地生态安全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
[2] 陈飞,范庆泉,高铁梅.

农业政策、粮食产量与粮食生产调整能力

[J]. 经济研究,2010,11:101-1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农业政策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政策的实施环境,更主要取决于农民对政策刺激反应的强烈程度。为分析我国农业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利用Nerlove提出的适应性预期模型对我国粮食生产调整能力及农业政策的影响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基于1995—2008年中国省际农业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的GMM方法分别估计了农业政策对小麦、稻谷、玉米作物播种面积、单位产量及总产量的影响,并对我国粮食生产调整能力及农业政策影响的长期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随着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增加,我国粮食生产的调整能力逐渐增强,各项农业政策对粮食生产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农业支出政策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但预期价格水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相对偏弱,市场经济的价格杠杆作用并不明显。

[Chen Fei, Fan Qingquan, Gao Tiemei. Agricultural Policies,

Food Production and Food Production-adjustment Ability.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0,11: 101-1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农业政策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政策的实施环境,更主要取决于农民对政策刺激反应的强烈程度。为分析我国农业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利用Nerlove提出的适应性预期模型对我国粮食生产调整能力及农业政策的影响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基于1995—2008年中国省际农业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的GMM方法分别估计了农业政策对小麦、稻谷、玉米作物播种面积、单位产量及总产量的影响,并对我国粮食生产调整能力及农业政策影响的长期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随着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增加,我国粮食生产的调整能力逐渐增强,各项农业政策对粮食生产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农业支出政策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但预期价格水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相对偏弱,市场经济的价格杠杆作用并不明显。
[27] [Zhao Hongbo, Ma Yanji.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and obstacle factors of cultivated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of Northeast China: A case study in Jilin Province.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4,25(2):515-524. ]

URL      Magsci      摘要

针对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以吉林省48个县域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PSR-EES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改进的TOPSIS模型、马尔可夫链模型、GIS空间分析方法和障碍度模型对1995—2011年吉林省耕地生态安全时空格局以及障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1年,吉林省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耕地生态安全等级从敏感级提高到一般安全级;各县域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且空间分布格局差异趋于扩大,"两极分化"趋势日益显著,敏感级和临界安全级由带状趋于分散分布,一般安全级和比较安全级由分散趋于集中成片分布,安全级分布比较零散,耕地生态安全等级水平不稳定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民人均纯收入、经济密度、环境保护投资总额占GDP比重、机耕程度、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是影响吉林省耕地生态安全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
[28] Rasul G, Thapa G.

Sustainability analysis of ecological and conventional agricultural systems in Bangladesh.

World Development, 2003, 31(10) :1721-1741.

https://doi.org/10.1016/S0305-750X(03)00137-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ustainability of conventional and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systems based on their environmental soundness economic viability and social acceptabilit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crop diversification soil fertility management pests and diseases management and use of agrochemicals. No remarkable variations were found in land-use pattern crop yield and stability financial and economic returns risk and uncertainties or food security.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relatively more sustainable and it could be an economically and environmentally viable alternative to the conventional agricultural system.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ould become an alternative if market distortions created by subsidies were removed and financial benefits were provided to resource-conserving farmers along with necessary support through extension credit research and marketing. (authors)
[3] 刘斌,王秀东.

我国粮食“九连增”主要因素贡献浅析

[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4):5-10.

https://doi.org/10.7621/cjarrp.1005-9121.201304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该文对我国粮食近9年来连续增产(以下简称:粮食"九连增")现象,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包括对粮食、三大主粮及其它杂粮增产率,粮食总产趋势进行了研究,定量分析了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两方面因素在粮食"九连增"过程中的贡献率大小。研究发现:粮食"九连增"主要得益于单产的大幅增加;单产和播种面积这两方面因素在三大主粮的增产过程中贡献大小存在一定差异,其它杂粮的增产中单产增产贡献率较大。"九连增"期间,现行的一系列农业生产关键技术补贴政策对粮食单产的稳步提高作用显著;而农业生产促进性补贴及粮食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政策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作用明显。笔者认为继续加大各类直接或间接补贴政策的补贴力度,是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有效措施,同时应做好粮食市场的调控工作,防控市场风险,保障粮农利益。

[Liu Bin, Wang Xiudong.

Analysis of the major contribution factors of nine-year consecutive increasing of China's Grain.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3,34(4):5-10]

https://doi.org/10.7621/cjarrp.1005-9121.201304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该文对我国粮食近9年来连续增产(以下简称:粮食"九连增")现象,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包括对粮食、三大主粮及其它杂粮增产率,粮食总产趋势进行了研究,定量分析了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两方面因素在粮食"九连增"过程中的贡献率大小。研究发现:粮食"九连增"主要得益于单产的大幅增加;单产和播种面积这两方面因素在三大主粮的增产过程中贡献大小存在一定差异,其它杂粮的增产中单产增产贡献率较大。"九连增"期间,现行的一系列农业生产关键技术补贴政策对粮食单产的稳步提高作用显著;而农业生产促进性补贴及粮食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政策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作用明显。笔者认为继续加大各类直接或间接补贴政策的补贴力度,是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有效措施,同时应做好粮食市场的调控工作,防控市场风险,保障粮农利益。
[29] Bertollo P.

Assessing landscape health: A case study from northeastern Italy

[J]. Environ. Manage, 2001, 27(3): 349-365

https://doi.org/10.1007/s002670010154      URL      PMID: 11148762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concept of biophysical landscape health for what are termed "highly governed landscapes." It proposes a definition of landscape health along with a preliminary diagnostic model and methods. The idea of landscape health derives from the emerging integrative science of ecosystem health, which seeks to diagnose ecosystem condition as diagnose health. Highly governed landscapes, such as the reclaimed areas of coastal northeastern Italy, are landscapes that have been subject to even greater degrees of manipulation than normal cultural landscapes. These highly altered landscapes are not easily served by existing environmental paradigms and concepts of health are seen to have numerous advantages. This paper condenses a broader investigation of landscape health into three main sections. A brief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is followed by a case study, which details two different phases of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in the Lower Piave area of northeastern Italy. A definition and general parameters of biophysical landscape health are then presented after this background stage. Some key parameters of biophysical health include absence of distress and risk factors, sustainability, biodiversity, resilience, and balance. For certain parameters, a preliminary landscape health diagnostic framework is presented that includes potential diagnostic methods and thresholds based on findings from this case study. At the paper's conclusion, a summary diagnostic model is presented, which suggests a process needed to implement landscape health assessment into practice.
[30] Ye Hua, Ma Yana, Dong Limin.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for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Dali Based Using PSR Model——with Data in 2009 as Case.

Energy Procedia, 2011, 5: 2172-2177

https://doi.org/10.1016/j.egypro.2011.03.375      URL      摘要

This paper constructs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Dali's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based on pressure-state-response model, using entropy method and composite index method to evaluate Dali Prefecture's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鈥 composite index is 0.60823 in 2009, which is in good security condition. Although the whole prefecture's condition stays comparative security, we should realize the economic disparity and land security status varies from city to city. The difficulty of land exploiting, ecological disasters and the vulnerable land ecosystem are also the reality we should face. So how to maintain the present good trend of land resources developm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intensified human activities is what the government and policy makers should consider.
[4] 程叶青, 张平宇.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响应

[J]. 地理科学, 2005, 25(5): 3-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5.05.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依据近10年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运用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特征及其规律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中国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3.43%;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由南方向北方和由东部向中部推移,北方和中部地区成为新的增长中心;粮食生产地域变化的差异明显,南北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变化较大,八大产区和省区间变化较小.农业生产条件、技术、宏观经济环境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是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东北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性基地,应对全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变化趋势,必须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通过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商品粮基地空间布局优化等举措,促进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Cheng Yeqing,Zhang Pingyu.

Regional Patterns Changes of Chinese Grain Production and Response of Commodity Grain Base in Northeast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 25(5): 3-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5.05.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依据近10年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运用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特征及其规律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中国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3.43%;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由南方向北方和由东部向中部推移,北方和中部地区成为新的增长中心;粮食生产地域变化的差异明显,南北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变化较大,八大产区和省区间变化较小.农业生产条件、技术、宏观经济环境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是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东北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性基地,应对全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变化趋势,必须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通过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商品粮基地空间布局优化等举措,促进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1] 李秀霞,张希.

基于熵权法的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生态安全研究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9):13-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运用熵权法,利用P-S-R模型,从人口变动、土地利用以及产业结构三个方面,构建城市化驱 动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吉林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吉林省土地生态安全指数1989-1993年处于恶化级、1994-2004年 处于风险级、2005-2008处于敏感级,虽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基本上处于不安全状态;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和以高消耗、高污染的第二产业为主 的产业结构是造成吉林省土地生态不安全的根本原因;只有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控制土地城市化、加速人口城市化进程,完善产权制度、建立土地生 态安全预警机制才是保护土地生态安全的合理性对策。

[Li Xiuxia, Zhang Xi.

The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based on entropy.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25(9):13-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运用熵权法,利用P-S-R模型,从人口变动、土地利用以及产业结构三个方面,构建城市化驱 动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吉林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吉林省土地生态安全指数1989-1993年处于恶化级、1994-2004年 处于风险级、2005-2008处于敏感级,虽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基本上处于不安全状态;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和以高消耗、高污染的第二产业为主 的产业结构是造成吉林省土地生态不安全的根本原因;只有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控制土地城市化、加速人口城市化进程,完善产权制度、建立土地生 态安全预警机制才是保护土地生态安全的合理性对策。
[5] 朱晶,李天祥,林大燕,.

"九连增"后的思考:粮食内部结构调整的贡献及未来潜力分析

[J]. 农业经济问题, 2013, 11: 36-43,110-111.

URL      [本文引用: 4]      摘要

2004-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除播种面积扩 大和各作物单产水平提高以外,粮食内部种植结构调整、高产作物对低产作物的种植替代也是促进粮食持续增产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将粮食“九连增”的贡 献因素分解为播种面积、单产水平和结构调整三个部分,并对各部分的增产贡献率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九连增”期间粮食作物内部结构调整对增产的贡献 率年均为26%,贡献率最高的年份达到67%.分区域来看,东北地区是全国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幅度最大、贡献也最为显著的区域,占结构调整对全国粮食增产总 贡献率的70%.

[Zhu Jing, Li Tianxiang, Lin Dayanet al.

Analysis on China's Nine-year Consecutive Grain Production Growth: Contribution and Future Potential of Inter-crop Structural Adjustment

.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3, 11: 36-43,110-111.]

URL      [本文引用: 4]      摘要

2004-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除播种面积扩 大和各作物单产水平提高以外,粮食内部种植结构调整、高产作物对低产作物的种植替代也是促进粮食持续增产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将粮食“九连增”的贡 献因素分解为播种面积、单产水平和结构调整三个部分,并对各部分的增产贡献率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九连增”期间粮食作物内部结构调整对增产的贡献 率年均为26%,贡献率最高的年份达到67%.分区域来看,东北地区是全国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幅度最大、贡献也最为显著的区域,占结构调整对全国粮食增产总 贡献率的70%.
[6] 何秀丽, 刘文新.

中国东北粮食安全评价及政策模拟

[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 33(6): 678-68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系统评价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阐释其作为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通过对粮食供给、结构以及耕地压力的研究,得出结论东北地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力增强且增产潜力较大,但基于消费结构视角,粮食种植结构面临调整压力;近25年来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压力指数均下降1/2,现有单产水平下的耕地资源能够对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效保障。此外,基于粮食生产能力评价角度选取相应情景,应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2010-2030年粮食产出状况,根据模拟结果,提出粮食总量安全与结构安全的相关建议。

[He Xiuli, Liu Wenxin.

The Assessment and Policy Simulation of Grain Security of Northeast China.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2, 33(6): 678-68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系统评价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阐释其作为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通过对粮食供给、结构以及耕地压力的研究,得出结论东北地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力增强且增产潜力较大,但基于消费结构视角,粮食种植结构面临调整压力;近25年来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压力指数均下降1/2,现有单产水平下的耕地资源能够对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效保障。此外,基于粮食生产能力评价角度选取相应情景,应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2010-2030年粮食产出状况,根据模拟结果,提出粮食总量安全与结构安全的相关建议。
[7] 林年丰,汤洁.

松嫩平原环境演变与土地盐碱化、荒漠化的成因分析

[J].第四纪研究,2005, 25(4):474-483.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1-7410.2005.04.01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松嫩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之一,百年前还是一个水草丰盛的大草原,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盐碱化十分严重,盐碱荒漠化发展迅速,许多地区经20~30年就变成了不毛之地。以往的研究很少涉及地质历史背景,然而,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文章以地质历史的演变为基础,从气候因素、人文因素和全球变化等多种因素对松嫩平原苏打盐分的来源、分布与富集规律及盐碱化、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开展综合研究。应用TM卫星遥感数据、3S技术及环境模拟技术对土地盐碱化、荒漠化的分布、扩展进行量化研究,并首次进行了松嫩平原的盐碱荒漠化评价,揭示了该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性。从而为振兴东北提供了重要的环境信息,为松嫩平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土地

[Lin Nianfeng, Tang Jie.

Study on the environment evolu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causes to land saliniz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in Songnen Plain.

Quaternary Sciences, 2005, 25(4):474-483.]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1-7410.2005.04.01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松嫩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之一,百年前还是一个水草丰盛的大草原,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盐碱化十分严重,盐碱荒漠化发展迅速,许多地区经20~30年就变成了不毛之地。以往的研究很少涉及地质历史背景,然而,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文章以地质历史的演变为基础,从气候因素、人文因素和全球变化等多种因素对松嫩平原苏打盐分的来源、分布与富集规律及盐碱化、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开展综合研究。应用TM卫星遥感数据、3S技术及环境模拟技术对土地盐碱化、荒漠化的分布、扩展进行量化研究,并首次进行了松嫩平原的盐碱荒漠化评价,揭示了该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性。从而为振兴东北提供了重要的环境信息,为松嫩平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土地
[8] 李汝资,宋玉祥,李雨停,.

近10a来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及其特征研究

[J].地理科学,2013, 33(8): 935-94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具有人地相互作用短时限、高强度特征,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构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应用熵值法系统评价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及其特征,结果显示:①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压力呈波动减小趋势,生态环境状态逐渐趋于好转,生态环境响应得分降低,但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综合得分呈波动上升趋势;②东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提高,但生态环境演变的省际差异显著,同时环境改善效果与生态建设成效差距突出;③近10 a来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具有显著的时间、空间、结构特征。并从重点工程实施、区域组织协调、环境治理投入、产业结构演变等方面分析了生态环境演变的成因,最后提出相应措施。

[Li Ruzi, Song Yuxiang,

Li Yuting et al. The Eco-environmental Evolution and the Character of Northeast China in Recent 10 Years.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33(8): 935-94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具有人地相互作用短时限、高强度特征,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构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应用熵值法系统评价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及其特征,结果显示:①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压力呈波动减小趋势,生态环境状态逐渐趋于好转,生态环境响应得分降低,但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综合得分呈波动上升趋势;②东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提高,但生态环境演变的省际差异显著,同时环境改善效果与生态建设成效差距突出;③近10 a来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具有显著的时间、空间、结构特征。并从重点工程实施、区域组织协调、环境治理投入、产业结构演变等方面分析了生态环境演变的成因,最后提出相应措施。
[9] 刘彦随,吴传钧.

中国水土资源态势与可持续食物安全

[J]. 自然资源学报,2002, 17(3):270-275.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3037.2002.03.00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21世纪前期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走向国际贸易一体化和进入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人口持续增长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球贸易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国内体制和制度的转型,使中国人地矛盾更趋尖锐、市场竞争空前激烈,这无疑对中国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和农产品的供需平衡产生巨大影响,进而影响到中国食物安全.论文重点分析了我国水土资源态势及其对可持续食物安全的影响,指出水土资源总量短缺及其空间上的不匹配状况将直接影响着中国可持续食物安全,到2030年中国粮食缺口可能在760×108kg 左右;实现中国可持续食物安全应立足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重点选择产业化、生态化、国际化和地区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与模式,并须在优化制度环境、完善保障体系和突破结构制约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与创新.

[Liu Yansui, Wu Chuanjun.

Situation of land-water resources and analysis of sustainable food security in China.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2,17(3):270-275.]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3037.2002.03.00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21世纪前期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走向国际贸易一体化和进入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人口持续增长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球贸易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国内体制和制度的转型,使中国人地矛盾更趋尖锐、市场竞争空前激烈,这无疑对中国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和农产品的供需平衡产生巨大影响,进而影响到中国食物安全.论文重点分析了我国水土资源态势及其对可持续食物安全的影响,指出水土资源总量短缺及其空间上的不匹配状况将直接影响着中国可持续食物安全,到2030年中国粮食缺口可能在760×108kg 左右;实现中国可持续食物安全应立足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重点选择产业化、生态化、国际化和地区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与模式,并须在优化制度环境、完善保障体系和突破结构制约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与创新.
[10] 刘彦随,甘红,张富刚.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

[J].地理学报,2006,61(8):847-854.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6.08.00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水土资源匹配系数(Ri).是指表征特定区域农业生产可洪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在时空上适宜匹配的量比关系依据东北地区1997~2002年土地利用、水资源和人口数据.从水土资源总量及其匹配的动态分析入手.构建了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分析模型。模拟分析表明: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欠佳且区内差异较大.占全国16.68%的耕地面积仅拥有占全国4.01%的水资源量.水土匹配系数为1.15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41)根据市域尺度R1值的差异性.将东北农业水土资源的匹配程度划分为匹配较优、良好、一般、较差和极差等5个等级区域水利工程建设.是增强水土资源匹配程度的根本途径.东北农田水利重在“北水南调”等大型骨干工程与中小水利工程的配套建设,重视发展井采结合、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

[Liu Yansui, Gan Hong, Zhang Fugang.

Analysis of the matching pattern of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in northeast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61(8):847-854.]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6.08.00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水土资源匹配系数(Ri).是指表征特定区域农业生产可洪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在时空上适宜匹配的量比关系依据东北地区1997~2002年土地利用、水资源和人口数据.从水土资源总量及其匹配的动态分析入手.构建了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分析模型。模拟分析表明: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欠佳且区内差异较大.占全国16.68%的耕地面积仅拥有占全国4.01%的水资源量.水土匹配系数为1.15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41)根据市域尺度R1值的差异性.将东北农业水土资源的匹配程度划分为匹配较优、良好、一般、较差和极差等5个等级区域水利工程建设.是增强水土资源匹配程度的根本途径.东北农田水利重在“北水南调”等大型骨干工程与中小水利工程的配套建设,重视发展井采结合、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
[11] 赵哈林,赵学勇,张铜会.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沙漠化的成因、过程和防治对策

[J].中国沙漠,2000,20(S1):23-2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总结提出了诸如农牧交错带北移错位、生态位扩张重叠、人口压力危险阈值等一些关于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成因的新理论观点。并论述了农田风蚀、草场沙化、固定沙丘活化及流沙前移等主要类型土地沙漠化的发育过程。提出了适于农牧交错带贫困沙区的“以发展生产、提高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生态环境建设”的沙漠化治理方针和适于乡、村、户三级的“生态网”、“多元系统”、“小生物圈”沙地综合治理开发模式

[Zhao Halin, Zhao Xueyong, Zhang Tonghui.

Causes, Proces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esertification in the Interlocked Agro-pasturing Area of North China.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2000, 20(S): 23-2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总结提出了诸如农牧交错带北移错位、生态位扩张重叠、人口压力危险阈值等一些关于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成因的新理论观点。并论述了农田风蚀、草场沙化、固定沙丘活化及流沙前移等主要类型土地沙漠化的发育过程。提出了适于农牧交错带贫困沙区的“以发展生产、提高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生态环境建设”的沙漠化治理方针和适于乡、村、户三级的“生态网”、“多元系统”、“小生物圈”沙地综合治理开发模式
[12] 石淑芹,陈佑启,姚艳敏,.

东北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

[J]. 地理学报,2008, 63(6):574-586.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8.06.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分析研究当前区域性耕地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格局和态势,研究其 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东北地区为例,利用"3S"技术,着重应用GIS空间分析优势,首先分层次开展耕地自然 质量评价、耕地利用质量评价与耕地综合质量评价,分析耕地自然质量、耕地利用质量与粮食单产的关系.研究区域耕地数量变化引起的耕地综合质量空间分布变 化;然后从耕地数量、耕地质量、作物种植制度等方面,探讨东北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为本地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粮食 生产发展规划提供借鉴,为其他地区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Shi Shuqin, Chen Youqi,

Yao Yanmin et al. Impact assessment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upon grain productive capacity in northeast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63(6):574-586.]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8.06.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分析研究当前区域性耕地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格局和态势,研究其 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东北地区为例,利用"3S"技术,着重应用GIS空间分析优势,首先分层次开展耕地自然 质量评价、耕地利用质量评价与耕地综合质量评价,分析耕地自然质量、耕地利用质量与粮食单产的关系.研究区域耕地数量变化引起的耕地综合质量空间分布变 化;然后从耕地数量、耕地质量、作物种植制度等方面,探讨东北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为本地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粮食 生产发展规划提供借鉴,为其他地区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13] 赵晓丽,张增祥,汪潇,.

中国近30a耕地变化时空特征及其主要原因分析

[J].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3):1-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6819.2014.03.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在各项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和生态退耕与环境保护措施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的耕地面积在持续减少。对中国耕地随时间变化规律的认识以及其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的把握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对于研究区域粮食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在中国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动态时空数据库的支持下,对中国1987年到2010年的耕地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中国近30a来耕地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了其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白1987年以来,中国原有耕地不断减少,北方地区为主的新垦耕地持续增加。以2000年为转折点,1987年到2000年耕地总面积略有增加,2000年到2010年耕地总面积逐步减少,近30a间,耕地总量相对稳定。比较而言,2000年以前的耕地增加速度明显高于2000年以后的耕地减少速度。到2010年全国耕地总面积呈南减北增、减少速率最快的区域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而增加速率最快的区域集中在新疆、黑龙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持续强烈并有加强趋势,生态建设占用耕地是生态脆弱地区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对耕地的占用比例仅次于建设用地。对草地、林地的开垦是全国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对未利用土地的占用有增强趋势,近年来,包括盐碱地;沼泽地,甚至是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土地被改造成耕地,同时也会带来区域水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尤应慎重。

[Zhao Xiaoli, Zhang Zengxiang,

Wang Xiao et al. Analysis of Chinese cultivated land's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and causes in recent 30 years.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4, 30(3): 1-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6819.2014.03.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在各项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和生态退耕与环境保护措施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的耕地面积在持续减少。对中国耕地随时间变化规律的认识以及其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的把握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对于研究区域粮食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在中国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动态时空数据库的支持下,对中国1987年到2010年的耕地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中国近30a来耕地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了其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白1987年以来,中国原有耕地不断减少,北方地区为主的新垦耕地持续增加。以2000年为转折点,1987年到2000年耕地总面积略有增加,2000年到2010年耕地总面积逐步减少,近30a间,耕地总量相对稳定。比较而言,2000年以前的耕地增加速度明显高于2000年以后的耕地减少速度。到2010年全国耕地总面积呈南减北增、减少速率最快的区域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而增加速率最快的区域集中在新疆、黑龙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持续强烈并有加强趋势,生态建设占用耕地是生态脆弱地区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对耕地的占用比例仅次于建设用地。对草地、林地的开垦是全国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对未利用土地的占用有增强趋势,近年来,包括盐碱地;沼泽地,甚至是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土地被改造成耕地,同时也会带来区域水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尤应慎重。
[14] 魏斌,周惠.

2013/14年度国际玉米市场供应将由偏紧转向宽松

[J].农业展望,2013,(4):10-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3908.2013.04.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12年美国玉米减产,国际市场供应偏紧,2012/13年度全球玉米库存消费比创下39年以来新低,国际价格创下历史新高。价格高企抑制了国际玉米市场采购需求,并导致全球玉米贸易格局发生明显改变。2012年玉米价格上涨刺激2013年全球玉米播种面积同比扩大,并将带来产量增加,2013/14年度全球玉米库存消费比将明显回升。预计2013/14年度国际玉米价格将低位运行,国外玉米运抵中国南方港口完税后成本明显低于国产玉米,中国用粮企业进口玉米可行性增加。

[Wei Bin, Zhou Hui.

Global Maize Market Supply Will Change from Tight to Loose in 2013-2014.

Agricultural Outlook, 2013,(4):10-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3908.2013.04.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12年美国玉米减产,国际市场供应偏紧,2012/13年度全球玉米库存消费比创下39年以来新低,国际价格创下历史新高。价格高企抑制了国际玉米市场采购需求,并导致全球玉米贸易格局发生明显改变。2012年玉米价格上涨刺激2013年全球玉米播种面积同比扩大,并将带来产量增加,2013/14年度全球玉米库存消费比将明显回升。预计2013/14年度国际玉米价格将低位运行,国外玉米运抵中国南方港口完税后成本明显低于国产玉米,中国用粮企业进口玉米可行性增加。
[15] 张秀青.

我国玉米“高库存”现象及市场化解决途径探析

[J].中国粮食经济,2014,9:31-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4821.2014.09.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当前,我国玉米库存高企,如何化解庞大的库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回顾历史,我国玉米"高库存"现象不止一次出现,其产生的原因和相伴而生的问题也有诸多相似,即"高库存"形成于国家政策引导粮食增产后遭遇经济发展放缓而导致的需求下降,限制玉米深加工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加剧了当前的"高库存"现象。与玉

[Zhang Xiuqing.

An analysis of corn large stockpiles and marketization solution.

China Grain Economy,2014,9:31-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4821.2014.09.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当前,我国玉米库存高企,如何化解庞大的库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回顾历史,我国玉米"高库存"现象不止一次出现,其产生的原因和相伴而生的问题也有诸多相似,即"高库存"形成于国家政策引导粮食增产后遭遇经济发展放缓而导致的需求下降,限制玉米深加工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加剧了当前的"高库存"现象。与玉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农业部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

[EB/OL]. .

URL      [本文引用: 1]     

[National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Department of Plantation Management]

URL      [本文引用: 1]     

[17] 赵哈林,赵学勇,张铜会,周瑞莲.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及其生态问题

[J].地球科学进展, 2002,17(5): 739-747.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1-8166.2002.05.01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主要分布于降水量300~450 mm,干燥度1~2的内蒙古高原南缘和长城沿线,其东界和南界为黑龙江的龙江、安达,吉林的乾安和长岭,辽宁的康平、阜新,河北的丰宁、淮安,山西的浑源、五寨,陕西神木、榆林,甘肃环县,宁夏同心;其西界和北界为内蒙古的陈巴尔虎旗、乌兰浩特、林西、多伦、托克托、鄂托克和宁夏盐池.行政区划涉及9省106个旗(县市),总面积654 564 km2.全区耕地总面积804.69万hm2,人均占有耕地0.32 hm2,农、林、牧用地比例为1.0∶1.17∶3.67.主要生态问题为:沙漠化急剧发展、可利用土地资源锐减;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严重,承载力急剧下降;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其原因除了受自然不利因素影响和现代人为强烈干扰外,还有沙漠化的历史烙印、现代农牧交错带的北移错位和经济地理三大原因.该区的退化生态治理应注意:大部分地区要逐步用榆、柳、松、杏等乡土树种取代高耗水肥的杨树树种,采取以灌木为主的乔灌草结合的带状造林方式,建立类似原生植被的人工疏林草原植被,充分发挥其生态屏障作用.农业应以发展灌溉农业和保护型农业为主攻方向,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大力提高生产水平、防止土地沙漠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