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 37 (1): 1-10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7.01.001

Orginal Article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与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

孙峰华1, 陆大道2, 代合治3, 申晓燕4, 王茜茜4, 徐建斌5

1.鲁东大学环渤海发展研究院,山东 烟台 264025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3. 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 日照 276800
4. 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5.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 广州510275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Bohai Strait Passageway and Its Geopolitical Strategies of China

Sun Fenghua1, Lu Dadao2, Dai Hezhi3, Shen Xiaoyan4, Wang Xixi4, Xu Jianbin5

1.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Region Encircling the Bohai Sea,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264025, Shandong, China
2.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Beijing 100101, China
3. School of Geography & Tourism,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276826, Shandong, China;
4. School of Resources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264025, Shandong, China;
5.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Sun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Guangdong, China

中图分类号:  E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7)01-0001-10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E-mail: ludd@igsnrr.ac.cn

版权声明:  2017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09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007@ZH005)、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2700ZXQ4D166)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孙峰华(1957-), 男, 山东单县人, 教授, 主要从事交通物流经济地理研究。E-mail: sfhaaa@sina.com

展开

摘要

回顾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研究的历史进程基础上,诠释了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梳理了主要的中外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明确指出地缘政治战略决定着大国竞争方向。中国是世界上地缘政治环境最复杂的国家,在中国周边长期存在着一个“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贯穿中国周边的东南亚、东北亚、南亚、北亚、中亚五大地缘政治战略区,构成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大棋局”。东南亚中国南海之争直接威胁到中国领土安全;目前东北亚已成为中国地缘政治关系热点中的热点;南亚存在着中印陆海长期之争;北亚俄罗斯将会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中亚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将长期影响着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研究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于中国实施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意义在于: 对下好中国的地缘政治“大棋局”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是“一带一路”战略破解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构成要素;对遏制东北亚局部战争、确保国家安全将发挥重要作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是一项世界级的大工程,投资建设的成本大,效益也大,同时风险也大。基于此,要汲取国内外世界级大工程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认真研究相关问题,不可急功近利草率上马。

关键词: 渤海海峡 ; 跨海通道 ; 中国 ; 地缘政治战略

Abstract

Firstly,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searc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Bohai Strait Passageway.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ory of geopolitics and geopolitical strategy, the main foreign geopolitics and geopolitical strategy were summarized. Then it clearly pointed out that the geopolitical strategy determines the direction of competitive power. China has the most complex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in the world, because the "V" shape geopolitical hot line exists around China for long time. China's geopolitical "great game" is made up of the "V" shape geopolitical hot line which passes through five geo-political strategy of district, surrounding China, such as Southeast Asia, Northeast Asia, South Asia, North Asia, and Central Asia. The dispute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is a direct threat to the safety of China's territory. Northeast Asia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China's geopolitical relations. There is a long-time battl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in South Asia. Russia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artner of China in North Asia. The complex geopolitical factors of Central Asia will affect China's northwest frontier safety for a long time. The great geopolitical game of China must be well played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China's geopolitical strategic problem.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Bohai strait passageway and its geopolitical strategies of China. Firstly,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Bohai strait passageway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playing the great game of China's geopolitical. Then i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one belt one road” strategy which is to break the U.S. Asia Pacific rebalancing strategy. Third, it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urbing the local war to ensure national security in Northeast Asia. Trans-Bohai Strait Passageway is a world-class project which has high cost, high income as well as high risk. So we must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world-clas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do research in all relevant issues and we should never be eager for quick back.

Keywords: Bohai Strait ; trans-strait passage ; China ; political strategy of district

0

PDF (489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孙峰华, 陆大道, 代合治, 申晓燕, 王茜茜, 徐建斌.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与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J]. , 2017, 37(1): 1-10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7.01.001

Sun Fenghua, Lu Dadao, Dai Hezhi, Shen Xiaoyan, Wang Xixi, Xu Jianbi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Bohai Strait Passageway and Its Geopolitical Strategies of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37(1): 1-10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7.01.001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已有20余年的研究历史[1]。回顾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研究的历程,大致可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1994年)。1992年烟台市政府办公室的柳新华等几位同志提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设想,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非常重视,为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课题组。第二阶段(1995~2007年)。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鲁东大学环渤海发展研究院为主,参与研究的单位和专家越来越多,发表了许多论文,出版了系列著作,取得了若干重要研究成果。第三阶段(2008~2011年)。2008年9月,鲁东大学环渤海发展研究院举办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高层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玶、国家发改委和山东省发改委的领导和有关专家就建设渤海海峡跨海通道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论坛会后,根据此次会议精神,李玶院士于当年10月8日给温家宝总理写了《关于尽快兴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议》,温总理对此非常重视,于11月8日批转当时的李克强副总理阅转发改委,国家发改委非常重视,成立了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战略规划研究项目组”。 第四阶段(2012至今)。 2012年1月,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战略规划研究”重点咨询项目,中国工程院成立了有十几位工程院院士组成的课题组,王梦恕院士任组长,参与单位有中国工程院、北京交通大学、鲁东大学、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等。

最近几年,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具体表现为:举办各种研讨会;许多媒体的报道;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多次提案(6次上两会);党和政府的重视。因此,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多年来,关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重要意义,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如陆大道等从经济地理学和战略规划学的角度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研究[2,3],孙峰华等从物流地理学角度探讨了中国物流发展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影响[1],王振波等从交通运输学研究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区域交通可达性的影响[4,5],王梦恕从工程学的角度研究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战略规划[6],祁嘉翔等从地震学的角度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区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分析研究[7],刘良忠等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长岛经济发展的影响[8],孙海燕等从城市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城市经济联系的影响[9],毕剑等从旅游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环渤海旅游圈发展的影响[10],王玉梅等从环境学的角度探讨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对环境的影响[11]。从政治地理学的视角探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研究,目前尚未发现。本论题以政治地理学原理为基础,以国家安全理论、国际关系理论、地缘战略理论为指导,以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交通联系功能和中国地缘政治战略的有机联系为主线,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周边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的特点,勾画出了在中国周边长期存在着一个“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严重威胁着中国国家安全。以此为研究背景,探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对中国实施地缘政治战略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1 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

近代政治地理学的地缘政治理论产生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德国,自德国人文地理学家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 在1897年发表的《政治地理学》[12]一书中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和“生存空间论”至今,许多学者和政要提出各种各样的地缘政治理论,归纳起来主要的地缘政治理论有十几种[12~23],见表1

表1   主要的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

Table 1   The main geopolitical theory and the geopolitical strategy

地缘政治理论提出者国家
国家有机体学说、生存空间论[12]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德国
海权论[13]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美国
陆权论[14]麦金德(Mackinder, Sir Halford John)英国
空权论[15]朱利奥·杜黑(Giulio Douhet)意大利
泛区论 (panregion) [16]卡尔·豪斯霍费尔(Karl Haushofer )德国
“高边疆”战略论[17]格雷厄姆 (Daniel O Graham)美国
边缘地带理论[18]斯皮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美国
航天理论和北极中心论[19]塞维尔斯基(Alexander de Seversky)美国
空中国防论[20]威廉·米切尔 (William Mitchell)美国
“多极世界”模型[21]柯恩(Saul Betnard Cohen)美国
大棋局(跨欧亚安全体系)[22]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美国
“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理论[23]毛泽东中国

新窗口打开

地缘政治理论与其他理论不同,每一种地缘政治理论实际上也是一种地缘政治战略。而地缘政治战略就是从国家利益出发,把具体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战略放到全球背景中,从地理的角度考察国家间的政治关系[24,25]。此外,还有其他学科的解读[26]。国家间政治地理关系实际上是空间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在军事上表现为安全关系,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关系,在经济上表现为财富关系,在文化上表现为精神凝聚力关系。安全、权力、财富和精神凝聚力是各国在全球格局中谋求的主要目标。因此,地缘政治战略决定着国家的安全和竞争方向。

2 中国是世界上地缘政治环境最复杂的国家

中国疆域周围,按地域可划分为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及北亚五大区域。西方地缘政治学家认为,未来的危机和冲突将有可能集中发生在包括巴尔干、中东、中亚、东南亚、东北亚等新的利益交汇点上。这些利益交汇点有3个在中国周边,致使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极为复杂,并严重威胁着中国国家安全。

2.1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 km2 (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大陆海岸线超过1.8万km,岛屿岸线超过1.4万km,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超过470万km2。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 600多个[27]。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有20个邻国(陆上14个: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不丹、尼泊尔、缅甸、老挝和越南;海上6个:日本、菲律宾、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众多的邻国是造成地缘政治环境复杂多样的基础。

2.2 中国周边长期存在着一个“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地缘政治环境的复杂程度世界少有。相邻大国有日本、俄罗斯、印度,他们都和中国发生过战争,日、印两个大国和中国更有领土争端(俄罗斯和中国的领土争议也是刚解决)。美国军事势力进入了阿富汗及中亚五国地区,而各个邻国之间也矛盾重重,韩国与朝鲜之争,印度和巴基斯坦之争,这里面都和中国关系很大。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海域之争,日本和俄罗斯的北方四岛之争,日本和韩国的竹岛之争也导致各国之间关系不是十分融洽。缅甸问题、泰国问题对中国的地缘政治有着重要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世界上10个核国家,在中国周边就有4个(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朝鲜),还有1个准核国家日本。除此之外,中国内部的台湾问题、疆独问题、藏独问题、香港问题,也对中国的地缘政治安全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这种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在中国周边形成了一个长期存在着的“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28]图1)。

图1   中国周边“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

Fig.1   "V" type geopolitical hot line around China

2.3 “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贯穿五大地缘政治战略区

对中国而言,在亚洲范围内,这个“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上,贯穿了东南亚、东北亚、南亚、北亚、中亚五大地缘政治战略区。这五大地缘政治战略区的发展演化,决定了中国地缘政治环境格局发展演变的走向。

2.3.1 东南亚:中国南海之争直接威胁到中国领土安全

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是这个路口的“咽喉”,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东南亚是中国南部的“战略边疆”,是稳定南部地缘屏障和海洋权益、拓展战略空间的通道。当另一个大国控制东南亚或南亚时,它的存在便威胁到中国。当同一个大国在东北亚也有强大的存在时, 中国便实际上处于战略上被包围的状态[29,30]。南海是中国在经济生存上的“海上生命线”(自己可控部分),军事上具有海洋防御足够的纵深,在“一带一路”的全球战略布局中意义重大。中国南海周边国家与中国的冲突主要是扩大其本国的生存、利益空间。中国在南海“填海造岛”、修建海空军多种功能的基地,可将空中、海上作战半径前推超过1 000 km,这是美国不愿看到的,因此,美国挑战中国的南海主权势在必然[31]。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美国称为亚太再平衡战略),实际上就是对中国的战略再包围,遏制中国的崛起,直接威胁到中国领土安全。

2.3.2 东北亚:中国地缘政治关系热点中的热点

东北亚区域内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区域内政治制度多样化,有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 (朝鲜),有改革探索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有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有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 (韩国),还有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的国家(俄罗斯、蒙古),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政治意识形态。

东北亚是中美日俄四大国战略利益的交汇点[32~34]。朝鲜半岛既是亚洲大陆与日本列岛之间的天然桥梁, 又是典型的边缘国、缓冲国。朝鲜半岛是任何一种外部势力从东部进入亚欧大陆的必由之路。任何一个大国在半岛的存在, 都会对中国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朝、韩两国对中国安全极为重要[35,36]。从地缘战略上看, 日本遏制中国的崛起, 中日之间存在着长期、直接、全面的地缘竞争关系,既有历史旧账, 也有现实的地缘利益冲突。

目前,东北亚之所以成为中国地缘政治关系热点中的热点,其主要原因有3点:朝核问题是东北亚地区局势紧张的关键问题;中日钓鱼岛之争是东北亚地区局势不稳的一个重要因素;日俄北方四岛之争加剧了东北亚地区局势的不稳性。这些都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战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3.3 南亚:中印陆海长期之争

南亚处于欧亚大陆外缘新月形地带的中间部分, 南亚的印度对中国的战略意义不亚于俄罗斯。中国与印度长期存在着领土之争。整个中印边界全长1 700 km,分东、中、西三段,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领土[37]

亚洲是一个海洋结构的区域,尽管中印两国没有共同的海上边界,但这并不影响两国的海上竞争。所谓的海上“中–印竞争弧”,指的是印度洋北部–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这条海上弧形地带,这一弧形地带是中国从西亚和非洲进口能源的重要通道,其地缘政治战略意义重大,关乎中国的国家安全[38~40]。此外,南亚各国(南亚七国是指内陆国有尼泊尔、不丹;临海国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岛国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有时阿富汗也被看成是一个南亚国家,阿富汗北部则属中亚地区;缅甸、西藏在文化上受南亚影响很大,所以有时亦被纳入南亚的范围。)与中国有合作有竞争,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有些矛盾重重,对抗激烈[41~43],无不影响到中国的地缘政治安全。

2.3.4 北亚:俄罗斯与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进一步加强

俄罗斯是一个有全球性影响的大国,目前处在转型时期。西翼受北约挤压,东翼日本要求收复领土,南方遭遇不断向北渗透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冲击,民族分裂势力又常在内部作祟。面对这种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俄罗斯渴望通过加强中俄友好关系获取地缘力量[44,45]。同样,中国在国际环境中的崛起与发展离不开俄罗斯这样一个大国的支持。因此,俄罗斯与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进一步加强。

2.3.5 中亚: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将长期影响着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

中亚地处欧亚大陆心脏地带,是连接欧亚的桥梁和枢纽。中亚五国视中国为平衡俄罗斯影响的砝码,需要与中国发展关系,而中国为了提高国际地位、破解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也需要通过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与中亚各国加强合作。但中亚是伊斯兰极端势力渗透的方向,中亚五国对美欧势力进入该地区持欢迎立场[46~48]。美国实施的大中亚战略是全方位立体的实用主义战略,涵盖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文化西方化、安全美国化、能源西方化等多个方面,意在通过交通网络化以及安全和能源合作,形成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包括中亚五国、阿富汗、 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参与的地缘政治新板块,从而把中俄两国排除在外。美国实施的大中亚战略意图很明确:西压两伊,南控南亚次大陆,北拒俄罗斯,东遏中国,还可染指石油天然气资源[49]。这对中国西北边疆安全是一大隐患。

“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贯穿着东南亚、东北亚、南亚、北亚、中亚五大地缘政治战略区,构成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大棋局”,如何下好这盘棋,是确保中国地缘安全的战略性问题。

3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中国实施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意义

3.1 对中国的地缘政治“大棋局”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中国的地缘政治“大棋局”中,“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贯穿着东南亚、东北亚、南亚、北亚、中亚五大地缘政治战略区,对于中国地缘安全而言,五大地缘政治战略区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开放的。无论从地缘政治还是地缘经济上看,五大地缘政治战略区之间的有机联系,是下好这盘“棋”的关键。要实现这种“有机联系”,离不开便捷高效的交通大通道(图2)。

图2   中国周边五大地缘政治战略区

Fig.2   Five major geo-political strategic areas around China

目前对中国国家安全影响最大的就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两大地缘政治战略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大大缩短了某些地区之间的距离,是使连接东南亚和东北亚两大地缘政治战略区的原来的大通道更加机动灵活,对于下好中国的地缘政治“大棋局”将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3.2 破解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构成要素

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对中国的战略再包围,遏制中国的崛起。从地缘政治格局上看,中国已经被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所包围。如何再次突破美国战略包围,就在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能否科学实施。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是“一带一路”战略破解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构成要素。

3.2.1 “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

“一带一路”是中国三大战略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是根据国内外形势转换做出的重要抉择。“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经河西走廊、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 440 km。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货物,包括丝绸、瓷器与茶叶等[50]

3.2.2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与“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从地缘经济上看,是中国与相关国家发展经贸、技术、文化交流,共同促进经济发展。从地缘政治上看,就是毛泽东主席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条线”“一大片”地缘政治战略的灵活运用。“一条线”“一大片”是当时为了对付苏联霸权主义而采取的地缘政治战略[51]

现在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等国际合作的整合升级,也是中国发挥地缘政治优势,推进多边跨境贸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52~54]。一带一路战略除了促进中国经济向纵深发展之外,更是破解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利用快速发展的经济优势,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直接化解了一些国家的无间关系,尤其是美国与一些盟友国家的关系,削弱了美国一极独霸世界的实力,大大缓解了东南亚和东北亚地缘政治形势对中国的巨大压力。

对于“一带一路”战略而言,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地缘政治意义在于:可对接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丝绸之路东扩至朝鲜、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又一大通道,扩大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布局空间。增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通道在东北亚的机动灵活性。增强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实力、国防实力和科技实力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强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影响力,对于破解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将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3.3 对遏制东北亚局部战争确保国家安全将发挥重要作用

3.3.1 东北亚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将长期存在

东北亚包括日本、韩国、朝鲜;在某些情况下,广义还包含蒙古国、中国的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以及俄罗斯的远东联邦管区,即整个环亚太平洋地区。陆地面积超过1 600万km2。东北亚地区一直以来就是大国力量交汇、冲突之地,特别是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之后,随着日本崛起、俄罗斯复苏、中国复兴、美日同盟和美韩同盟关系深化、美国不断扩大在东北亚的利益、朝鲜和韩国双方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尤其是朝核问题引起了朝韩十分激烈的政治军事对抗,加之国际社会环境对朝鲜半岛政策走向的影响日趋强烈,将使得半岛局势日益复杂化,难以把握。东北亚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竹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中韩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与钓鱼岛之争、美国为了维护其世界霸权在其中的搅局,使东北亚地缘政治形势剧烈动荡不安,局部战争恐怕难以避免。今后东北亚紧张而严峻的地缘政治形势将长期存在,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将产生结构性的影响,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

3.3.2 在东北亚局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如果东北亚有动乱(战事)威胁到中国的安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将发挥重大的作用:使中国通往东北亚各个区域更加畅通,能够机动灵活布局国防力量。渤海海峡是首都北京的海上“东大门”,庙岛群岛是扼守海上“东大门”的天然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使首都北京的海上“东大门”的武装力量更加机动灵活高效,确保首都北京的安全。如果中日钓鱼岛之争带来局部战争,必然波及到中国东海、黄海乃至渤海的海上安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将使中国的国防力量空间配置机动灵活高效,不仅能够有效打击对渤海区域的武力攻击,还能够高效支援在黄海和东海对敌武力打击。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可使环渤海畅通无阻,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环渤海经济圈,打造出东北亚地缘经济增长极,实施东北亚地区的“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东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扩大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1)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大大增强了首都北京海上“东大门”国防力量布局的机动灵活性,对于保卫首都北京的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不仅能够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在东北亚的地缘政治优势,对于稳定东北亚的局势和打赢东北亚的局部战争,起着重要的作用。

3)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不仅增强了中国与东北亚地缘战略区联系的机动性,而且通过其并入全国交通物流大通道,对于中国与周边五大地缘战略区的有机联系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东北亚和东南亚两大热点地缘战略区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战时,可能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于下好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大棋局”,起着积极而重要的支撑作用。

4)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向东北亚地区空间扩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东北亚地区的经贸往来,对于破解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将起着积极作用。

5)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不仅将北部战区有机联系在一起,还将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环渤海经济圈,使其成为东北亚地缘经济增长极,扩大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影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2 讨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不仅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还有着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这一点早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关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国家发改委于2010年专门成立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战略规划研究项目组”,后来中国工程院专门成立了“重点咨询项目”研究机构,都分别向国务院和发改委提交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战略规划研究报告”。此外,鲁东大学环渤海发展研究院以及其他相关单位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框架似乎基本清晰,但是,实际上相关诸多领域的问题都缺乏科学、系统、深入的研究,更缺乏不可行性的分析论证研究。

由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是一项世界级的巨大工程,投资建设的成本大,理论上讲效益也应该大,同时风险也大。这种风险有自然的(地震、生态等),有人为的(管理、技术等),也有地缘政治的(局部战争等)。基于此,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一定要汲取国外世界级大型工程建设的经验和教训[55],汲取中国三峡大坝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抱着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在其研究论证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可行性论证,更为重要的是还要进行不可行性论证,认真研究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相关的每一个问题,对每一个问题都要搞清楚,在没有把相关问题搞清楚之前,绝不可急功近利草率上马,否则,会带来重大损失。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孙峰华,陆大道,柳新华,.

中国物流发展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影响

[J].地理学报,2010, 65(12):1507-1521.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在搜集整理1991-2009 年19 年的相关统计年鉴数据和实际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依据现代区位论原理、重力模型原理,建立物流量指数模型,利用此模型计算出2008 年中国31 个省区(直辖市、自治区) 之间的陆路物流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08 年31 个省区之间的陆路物流交流状况、东北三省区(东北物流区域) 与全国其他省区、物流区域之间的陆路物流交流状况,计算出通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潜在物流量。利用一元回归模型,预测了2020 年、2030 年、2040 年、2050 年中国31 个省区之间的陆路物流交流量。根据预测结果,借助ArcGIS 9.2 软件系统,计算出2020、2030、2040、2050 年通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东北三省区(东北物流区域) 与其他省区、物流区域的物流交流量。计算了中国物流重心移动的轨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区域物流发展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影响,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论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使东北三省区(东北物流区域) 与其他省区或物流区域的物流交流,不仅节约了大量的资金成本,还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进而节约了大量的动力资源,其潜在的无形中的效益是巨大的。

[Sun Fenghua, Lu Dadao,

Liu Xinhua et al.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ogistic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Bohai Strait Passageway.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0, 65(12):1507-1521.]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在搜集整理1991-2009 年19 年的相关统计年鉴数据和实际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依据现代区位论原理、重力模型原理,建立物流量指数模型,利用此模型计算出2008 年中国31 个省区(直辖市、自治区) 之间的陆路物流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08 年31 个省区之间的陆路物流交流状况、东北三省区(东北物流区域) 与全国其他省区、物流区域之间的陆路物流交流状况,计算出通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潜在物流量。利用一元回归模型,预测了2020 年、2030 年、2040 年、2050 年中国31 个省区之间的陆路物流交流量。根据预测结果,借助ArcGIS 9.2 软件系统,计算出2020、2030、2040、2050 年通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东北三省区(东北物流区域) 与其他省区、物流区域的物流交流量。计算了中国物流重心移动的轨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区域物流发展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影响,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论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使东北三省区(东北物流区域) 与其他省区或物流区域的物流交流,不仅节约了大量的资金成本,还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进而节约了大量的动力资源,其潜在的无形中的效益是巨大的。
[2] 陆大道.

关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规划建设的几个问题

[J].鲁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2): 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039.2009.02.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可以改变中国的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等现有的交通格局,对环渤海经济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至关重要。建设该通道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技术问题。是否可建,何时建,需要充分论证。

[Lu Dadao.

Some issues pertai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Bohai Strait Tunnel.

Ludong University Jour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9, 26(2): 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039.2009.02.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可以改变中国的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等现有的交通格局,对环渤海经济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至关重要。建设该通道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技术问题。是否可建,何时建,需要充分论证。
[3] 魏礼群,柳新华.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本文引用: 1]     

[Wei Liqun, Liu Xinhua.Several Major Issues on Bohai Strait Cross-sea Channel.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09.]

[本文引用: 1]     

[4] 王振波,徐建刚,孙东琪.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中国东部和东北地区交通可达性影响

[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44(6):807-81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中国空间全覆盖的矩阵形式栅格数据,运用ArcGIS 9.3成本加权距离算法,定量评价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修建对我国交通可达性的改进程度.研究表明,成本加权距离算法可以科学、精确地进行重大基础设施修建前后的交通可达性评价及预测;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辐射范围为河北海兴县渲惠河入海口宁夏皋兰新疆莎车线以南和辽宁绥中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线以东地区;跨海通道修建前后通道两端的结点城市的时间成本显著降低,可达性面积发生显著增加,相应变化遵循空间递减规律;跨海通道对区域可达性产生的效果为沿海城市大于内陆城市,长江以南地区要大于东北地区.

[Wang Zhenbo, Xu Jiangang, Sun Dongqi.

The Effect of Bohai Sea-Crossing Passage on the Traffic Accessibility of Eastern Coastal Area in China.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2010,44(6):807-81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中国空间全覆盖的矩阵形式栅格数据,运用ArcGIS 9.3成本加权距离算法,定量评价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修建对我国交通可达性的改进程度.研究表明,成本加权距离算法可以科学、精确地进行重大基础设施修建前后的交通可达性评价及预测;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辐射范围为河北海兴县渲惠河入海口宁夏皋兰新疆莎车线以南和辽宁绥中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线以东地区;跨海通道修建前后通道两端的结点城市的时间成本显著降低,可达性面积发生显著增加,相应变化遵循空间递减规律;跨海通道对区域可达性产生的效果为沿海城市大于内陆城市,长江以南地区要大于东北地区.
[5] 顾九春,孙峰华,柳新华,.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区域交通可达性的影响

[J]. 经济地理, 2016,36(3):65-71.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6.03.00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日常可达性、加权平均时间,基于TransCAD比较有无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两种情况下区域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变化.结果显示,跨海通道将扩展出行时空范围,区域整体可达性大幅优化,形成均衡的可达空间格局.跨海通道的主要辐射范围为东北物流区域、山东半岛物流区域、长江三角洲物流区域和珠江三角洲物流区域.跨海通道建设后通道两端的区域间时间成本显著降低,区域交通可达性由中心—外围的圈层式格局演变为以大连—烟台为中心的条带式空间格局,相应变化遵循空间递减规律,跨海通道对区域可达性提升幅度依次为东北物流区域、长江三角洲物流区域和珠江三角洲物流区域.

[Gu Jiuchun, Sun Fenghua, Liu Xinhua et al.

The Influence of Trans-Bohai Strait Passageway on Regional Traffic Accessibilities in China.

Economic Geography, 2016,36(3):65-71.]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6.03.00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日常可达性、加权平均时间,基于TransCAD比较有无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两种情况下区域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变化.结果显示,跨海通道将扩展出行时空范围,区域整体可达性大幅优化,形成均衡的可达空间格局.跨海通道的主要辐射范围为东北物流区域、山东半岛物流区域、长江三角洲物流区域和珠江三角洲物流区域.跨海通道建设后通道两端的区域间时间成本显著降低,区域交通可达性由中心—外围的圈层式格局演变为以大连—烟台为中心的条带式空间格局,相应变化遵循空间递减规律,跨海通道对区域可达性提升幅度依次为东北物流区域、长江三角洲物流区域和珠江三角洲物流区域.
[6] 王梦恕.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战略规划研究

[J].中国工程科学, 2013, 15(12):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1742.2013.12.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是连接我国山东半岛与东北地区的战略性工程,对于加快环渤海圈的经济发展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都有重大意义。通过全面分析渤海海峡通道建设的战略价值,对渤海海峡通道的工程方案及投融资方式进行了详细规划,认为渤海海峡跨海工程宜采用旅顺-蓬莱的全隧道方案,并将铁路隧道方案作为首选,汽车通过穿梭列车背负过隧道;隧道施工采用tunnel boring machine(TBM)法+钻爆法,在我国现有隧道修建的技术水平与经济能力下是可行的,施工风险水平在可接受范围;参考国内外跨海工程建设情况以及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项目特点,本项目融资适宜采取build-operate-transfer(BOT)模式。

[Wang Mengshu.

Strategic Plan of Bohai Strait Cross-sea Channel.

Engineering Sciences, 2013,15(12):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1742.2013.12.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是连接我国山东半岛与东北地区的战略性工程,对于加快环渤海圈的经济发展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都有重大意义。通过全面分析渤海海峡通道建设的战略价值,对渤海海峡通道的工程方案及投融资方式进行了详细规划,认为渤海海峡跨海工程宜采用旅顺-蓬莱的全隧道方案,并将铁路隧道方案作为首选,汽车通过穿梭列车背负过隧道;隧道施工采用tunnel boring machine(TBM)法+钻爆法,在我国现有隧道修建的技术水平与经济能力下是可行的,施工风险水平在可接受范围;参考国内外跨海工程建设情况以及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项目特点,本项目融资适宜采取build-operate-transfer(BOT)模式。
[7] 祁嘉翔,纪洪广,彭华,.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区地震危险性分析

[J]. 地质力学学报, 2013, 19(1):93-1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6616.2013.01.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Spatial temporal features for regional historical earthquake of Bohai Strait area has been studied, and location and law of the earthquake been analyzed. We discussed the impact of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to the construction area, and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ite choice of the Bohai Strait Cross-Sea Channel, so that the construction area could avoid active faults to the greatest extent, reduced the influence of earthquake to the Bohai Strait Cross-Sea Channel, increased the factor of engineering stable judgment, and made the evaluation more exactly and reliable.

[Qi Jiaxiang,Ji Hongguang,Peng Hua et al.

Earthquake Risk Analysis in the Engineering Area OF Bohai Strait Cross-sea Channe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2013, 19(1):93-1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6616.2013.01.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Spatial temporal features for regional historical earthquake of Bohai Strait area has been studied, and location and law of the earthquake been analyzed. We discussed the impact of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to the construction area, and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ite choice of the Bohai Strait Cross-Sea Channel, so that the construction area could avoid active faults to the greatest extent, reduced the influence of earthquake to the Bohai Strait Cross-Sea Channel, increased the factor of engineering stable judgment, and made the evaluation more exactly and reliable.
[8] 刘良忠,柳新华,杜世纯.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长岛经济发展影响及对策探讨

[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29(10):103-1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9857.2013.10.02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无论是建设桥梁还是隧道,长山列岛均为工程线路的必经之地。通过比较分析、有无对比等方法,探讨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对长山列岛开发开放以及长岛县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积极影响主要有品牌效应、直达效应、合作效应、集聚效应等。在此基础上,结合长岛国际休闲度假岛发展战略,针对长岛自身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Liu Liangzhong, Liu Xinhua,Du Shichun.

The Impact of Bohai Strait Cross Sea Channel on Changdao’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2013,29(10):103-108. ]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9857.2013.10.02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无论是建设桥梁还是隧道,长山列岛均为工程线路的必经之地。通过比较分析、有无对比等方法,探讨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对长山列岛开发开放以及长岛县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积极影响主要有品牌效应、直达效应、合作效应、集聚效应等。在此基础上,结合长岛国际休闲度假岛发展战略,针对长岛自身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9] 孙海燕,陆大道,孙峰华,.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城市经济联系的影响研究

[J].地理科学,2014,34(2):147-15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将极大地改善环渤海地区的交通格局,势必会对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区域经济联系引力模型进行修正,选取山东半岛城市群8 个城市和辽中南城市群10 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市区非农人口、城市间的时间距离以及克鲁格曼指数等指标,测度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两半岛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影响。结论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将大幅提升两半岛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明显改变两半岛城市经济联系空间格局,其潜在的无形中的影响是巨大的。所测算的经济联系量值用于两半岛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影响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Sun Haiyan, Lu Dadao,Sun Fenghua et al.

Influence of the Economic Contacts Between Cities in Shandong Peninsula and East Liaoning Peninsula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Bohai Strait Passageway.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34(2):147-15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将极大地改善环渤海地区的交通格局,势必会对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区域经济联系引力模型进行修正,选取山东半岛城市群8 个城市和辽中南城市群10 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市区非农人口、城市间的时间距离以及克鲁格曼指数等指标,测度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两半岛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影响。结论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将大幅提升两半岛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明显改变两半岛城市经济联系空间格局,其潜在的无形中的影响是巨大的。所测算的经济联系量值用于两半岛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影响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0] 毕剑,李悦铮,江海旭,.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背景下环渤海旅游圈发展研究

[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30(11):115-1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9857.2014.11.02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是沟通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经济联系、加快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程。长期以来,由于渤海及渤海海峡的空间阻隔,环渤海旅游圈整体旅游发展水平较低,城市间旅游竞争大于合作,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将有效改善环渤海旅游圈的交通"瓶颈"。基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背景,环渤海旅游圈需要强化圈内旅游合作机制、提高区域旅游发展层次、完善旅游产品结构、统一旅游品牌形象,从而提升环渤海旅游圈整体旅游发展水平。

[Bi Jian,Li Yuezheng,Jiang Haixu et al.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Bohai Tourism Circl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ohai Strait Cross Sea Channel.

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2014,30(11):115-1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9857.2014.11.02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是沟通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经济联系、加快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程。长期以来,由于渤海及渤海海峡的空间阻隔,环渤海旅游圈整体旅游发展水平较低,城市间旅游竞争大于合作,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将有效改善环渤海旅游圈的交通"瓶颈"。基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背景,环渤海旅游圈需要强化圈内旅游合作机制、提高区域旅游发展层次、完善旅游产品结构、统一旅游品牌形象,从而提升环渤海旅游圈整体旅游发展水平。
[11] 王玉梅,丁俊新,孙海燕,.

基于全隧道方案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环境影响研究

[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41(7):170-17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是疏通中国干线交通网战略布局中的咽喉工程,因工程规模浩大,其环境影响广泛而深远。简要回顾了工程建设方案的筛选进程及“深埋式全隧道”方案的环境优势;建议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采用“协作型”环境影响评价模式,以合作和协调克服各方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初步探讨了工程前期调研的主要内容;识别分析了通道工程对近岸海域、出入口城市的主要环境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方案相比,深埋式全隧道方案对自然人文景观、海洋生态环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的影响是最小的,并提出了消除或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为通道工程的立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Wang Yumei, Ding Junxin, Sun Haiyan et al.

Study o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rans-Bohai Strait Passageway Engineering Based on Deep Buried Full Tunnel Scheme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2016,41(7):170-175. ]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是疏通中国干线交通网战略布局中的咽喉工程,因工程规模浩大,其环境影响广泛而深远。简要回顾了工程建设方案的筛选进程及“深埋式全隧道”方案的环境优势;建议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采用“协作型”环境影响评价模式,以合作和协调克服各方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初步探讨了工程前期调研的主要内容;识别分析了通道工程对近岸海域、出入口城市的主要环境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方案相比,深埋式全隧道方案对自然人文景观、海洋生态环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的影响是最小的,并提出了消除或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为通道工程的立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2] Ratzel F.

Politische Geographie, oder, die Geographie der Staaten, des Verkehrs und des Krieges

[M]. Munich: Oldenbourg, 1897.

[本文引用: 3]     

[13] Alfred Thayer Mahan.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

[M]. Boston: Little Brown, 1890.

[本文引用: 1]     

[14] Mackinder,Sir Halford John.

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

[J].The Geographical Journal,1904, 23:421-437.

[本文引用: 1]     

[15] Giulio Douhet.The Command of the Air[M]. Alabama: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2010.

[本文引用: 1]     

[16] Karl Haushofer.National defense geography[M].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1945.

[本文引用: 1]     

[17] Daniel O.

Graham. High frontier: A new national strategy

[M]. Washington, D C: Heritage Foundation, 1982.

[本文引用: 1]     

[18] Nicholas John Spykman.

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

[M]. San Diego: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44.

[本文引用: 1]     

[19] Alexander de Seversky.

Air Power: Key to Survival

[M]. Neo York: Simon and Schuster,1950: 307-309.

[本文引用: 1]     

[20] William Mitchell.Winged Defense: The Development and Possibilities of Modern Air Power-economic and Military[M]. Alabama: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2010.

[本文引用: 1]     

[21] Saul Betnard Cohen.

Geopolitics The Geograph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9.

[本文引用: 1]     

[22] Zbigniew Brzezinski.

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

[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8.

[本文引用: 1]     

[23] 王生荣. 金黄与蔚蓝的支点:中国地缘战略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149-167.

[本文引用: 2]     

[Wang Shengrong.The Pivot Between Golden and Blue:On China’s Geostrategy. Beijing: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2001:149-167.]

[本文引用: 2]     

[24] 周骁男,陈才.

论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研究范式

[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66(2):76-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6201.2007.02.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笔者从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研究规律出发,在借鉴其他学科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探讨 了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研究范式及其异同,将国家利益、地理环境、区域、控制、合作、国内利益关系等作为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基本研究范式。笔者认为,地 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理论研究都是以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的,国家在实现地缘战略的过程中适应和改变着地理环境;在地缘政治的研究领域 内,国家实现了对于区域的控制即实现了国家利益,在地缘经济的研究领域内,国家是通过经贸、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来实现对于资源的控制,进而达到控 制区域、实现国家利益的目标,因此地缘经济的研究范式要比地缘政治的研究范式复杂。

[Zhou Xiaonan, Chen Cai.

On the Standard Research Paradigm of Geopolitics and Geo-economics.

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7,66(2):76-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6201.2007.02.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笔者从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研究规律出发,在借鉴其他学科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探讨 了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研究范式及其异同,将国家利益、地理环境、区域、控制、合作、国内利益关系等作为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基本研究范式。笔者认为,地 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理论研究都是以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的,国家在实现地缘战略的过程中适应和改变着地理环境;在地缘政治的研究领域 内,国家实现了对于区域的控制即实现了国家利益,在地缘经济的研究领域内,国家是通过经贸、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来实现对于资源的控制,进而达到控 制区域、实现国家利益的目标,因此地缘经济的研究范式要比地缘政治的研究范式复杂。
[25] 张江河.

地缘政治理论与战略的学理辨析和历史定位

[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7(6):39-4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缘政治理论是研究国际间政治实体控制地理空间的活动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政治地理学是研究一个政治实体根据利益需要把政治运行纳入地理系统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地缘政治理论与政治地理学是同时产生、地位平等和并列发展的科学领域。地缘政治理论与政治地理学在认识客体、研究内容、思想源流和意象、思维向度、认识结果上均有差别。地缘政治战略是政治家们根据地缘政治过程的经验性认识和功利性谋划所做出的目标规划及实施方略的总和。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在兼容关系、与现实的关联、思维的真确性、功能效用、精神活动等方面各有差异。

[Zhang Jianghe.

On Theoretical Discrimin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Geopolitical Theory and Strategy.

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7,47(6):39-4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缘政治理论是研究国际间政治实体控制地理空间的活动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政治地理学是研究一个政治实体根据利益需要把政治运行纳入地理系统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地缘政治理论与政治地理学是同时产生、地位平等和并列发展的科学领域。地缘政治理论与政治地理学在认识客体、研究内容、思想源流和意象、思维向度、认识结果上均有差别。地缘政治战略是政治家们根据地缘政治过程的经验性认识和功利性谋划所做出的目标规划及实施方略的总和。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在兼容关系、与现实的关联、思维的真确性、功能效用、精神活动等方面各有差异。
[26] 曹展明.

冷战后北约地缘政治战略述评

[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0, 26(5):58-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9774.2010.05.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北约是地缘政治战略博弈的产物,其成员国大多具有较悠久的地缘战略思维传统。冷战给北约地缘政治战略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冷战后,持续的地缘扩张成为北约地缘政治战略的核心,与之相联系的是北约政治职能的不断拓展,这种扩张和拓展已经并将继续引发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

[Cao Zhanming.

Review on the Geopolitical Strategy of Post-Cold War NATO.

Journal of PLA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 2010, 26(5):58-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9774.2010.05.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北约是地缘政治战略博弈的产物,其成员国大多具有较悠久的地缘战略思维传统。冷战给北约地缘政治战略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冷战后,持续的地缘扩张成为北约地缘政治战略的核心,与之相联系的是北约政治职能的不断拓展,这种扩张和拓展已经并将继续引发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
[27] 庞德谦,孙峰华,唐明达.中国国情地理概论[M].济南: 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91.

[本文引用: 1]     

[Pang Deqian,Sun Fenghua,Tang Mingda.An introduction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Geography.Jinan: Shandong Map Publishing House, 1991.]

[本文引用: 1]     

[28] 宋德星.

21世纪全球地缘政治大图景与大国地缘战略关切——简论中国的基本方略

[J].国际展望,2015,29(2):1-18.

https://doi.org/10.13851/j.cnki.gjzw.201502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作为大国权势政治的内在逻辑之一,地缘政治至今仍不失其现实指导意义。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权势转移进程的加快,主要大国的首要地缘战略关切和基本战略取向既有其历史传承的一面,同时变化的趋势也十分明显。毫无疑问,大国间的地缘角逐和战略博弈,一方面牵引着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又在整体上塑造着当今国际政治的基本风貌。此外,全球地缘政治大图景,不仅直接作用于主要大国的内政外交,而且影响着它们的首要地缘战略关切,进而也影响其基本战略取向。本文重点探讨了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印度等大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地缘战略关切。同时在此基础上,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独特的地缘战略地位,明确中国的首要地缘战略关切,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言,意义非常重大。

[Song Dexing.

The 21st Century Global Geopolitical Landscape and Major Powers’ Strategic Concerns: A Brief Analysis of China’s Fundamental Strateg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2015,29(2):1-18.]

https://doi.org/10.13851/j.cnki.gjzw.201502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作为大国权势政治的内在逻辑之一,地缘政治至今仍不失其现实指导意义。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权势转移进程的加快,主要大国的首要地缘战略关切和基本战略取向既有其历史传承的一面,同时变化的趋势也十分明显。毫无疑问,大国间的地缘角逐和战略博弈,一方面牵引着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又在整体上塑造着当今国际政治的基本风貌。此外,全球地缘政治大图景,不仅直接作用于主要大国的内政外交,而且影响着它们的首要地缘战略关切,进而也影响其基本战略取向。本文重点探讨了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印度等大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地缘战略关切。同时在此基础上,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独特的地缘战略地位,明确中国的首要地缘战略关切,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言,意义非常重大。
[29] 赵姝岚,孔建勋.

2015年东南亚地区政治与安全形势

[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6,34(1):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6392.2016.01.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纵观2015年东南亚各国的政治形势,如何抑制腐败,保持政党活力,保障国家利益是大多数国家执政党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东盟一体化仍在持续推进,但是在政治方面的进展比较缓慢.南中国海问题仍是影响东南亚地区安全的重要问题,因为这是中美两国之间地缘政治较量的问题.与此同时,伊斯兰国的恐怖袭击、海盗问题以及低层次的民众冲突也是影响东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重要因素.

[Zhao Shulan, Kong Jianxun.

Southeast Asia in 2015: A Political and Security Review.

Southeast Asian and South Asian Studies, 2016,34(1):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6392.2016.01.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纵观2015年东南亚各国的政治形势,如何抑制腐败,保持政党活力,保障国家利益是大多数国家执政党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东盟一体化仍在持续推进,但是在政治方面的进展比较缓慢.南中国海问题仍是影响东南亚地区安全的重要问题,因为这是中美两国之间地缘政治较量的问题.与此同时,伊斯兰国的恐怖袭击、海盗问题以及低层次的民众冲突也是影响东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重要因素.
[30] 吴垠,唐剑.

论中国南海的地缘经济战略

[J].中国软科学,2011,26(1):1-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9753.2011.01.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缘经济战略是指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从维护和拓展地缘经济空间的角度,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政治乃至军事手段和资源,应对核心挑战与威胁,以保障和实现国家利益的总体构想。从战略学理论的角度明确中国南海地缘经济战略的实施层面是理解当前南海政策贵在谋势而非谋得某些短期利益的关键所在:中国南海地缘经济战略是中国国家战略体系中的一环,其主要功能在于使用一切国家资源,通过分配任务和协调行动来妥善解决这一领域中的经济、政治、外交等问题,有时为了服从国家总体战略的需要还必须作出必要的让步并制定放眼长远而又务求实际的战略政策。中国南海地缘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外部性和冲突性特征决定了中国政府必须明确认清中国南海的地缘经济战略空间,明确辨识中国南海的地缘经济、政治乃至军事挑战,继承和创新历来的南海政策,通过以国内立法形式界定中国南海的地缘经济战略空间与行动标线,在"新安全观"框架下以"合作共赢"方式推动解决南海利益争端,加快转变"中国———东盟"的贸易和金融合作模式,创新"搁置争议"战略的具体手段以及大力实施海权以配合中国南海地缘经济战略的施行等政策来经略南海并作出超前而积极的战略决断。

[Wu Yin,Tang Jian.

Geo-Economic Strategy for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a Soft Science, 2011,26(1):1-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9753.2011.01.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缘经济战略是指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从维护和拓展地缘经济空间的角度,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政治乃至军事手段和资源,应对核心挑战与威胁,以保障和实现国家利益的总体构想。从战略学理论的角度明确中国南海地缘经济战略的实施层面是理解当前南海政策贵在谋势而非谋得某些短期利益的关键所在:中国南海地缘经济战略是中国国家战略体系中的一环,其主要功能在于使用一切国家资源,通过分配任务和协调行动来妥善解决这一领域中的经济、政治、外交等问题,有时为了服从国家总体战略的需要还必须作出必要的让步并制定放眼长远而又务求实际的战略政策。中国南海地缘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外部性和冲突性特征决定了中国政府必须明确认清中国南海的地缘经济战略空间,明确辨识中国南海的地缘经济、政治乃至军事挑战,继承和创新历来的南海政策,通过以国内立法形式界定中国南海的地缘经济战略空间与行动标线,在"新安全观"框架下以"合作共赢"方式推动解决南海利益争端,加快转变"中国———东盟"的贸易和金融合作模式,创新"搁置争议"战略的具体手段以及大力实施海权以配合中国南海地缘经济战略的施行等政策来经略南海并作出超前而积极的战略决断。
[31] 时永明.

美国的南海政策: 目标与战略

[J].南洋问题研究,2015,41(1):1-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9856.2015.01.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美国提出“南海冻结论”再次表明了积极介入南中国海问题的态度。美国虽然是南海的域外国家,但南海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与美国的霸权战略有着密切关系。二战后美国控制大陆边缘地带的霸权战略将南中国海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这是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战略根源。奥巴马维护美国所谓“领导地位”的战略,使南海问题又成了美国战略利用的工具。美国不仅要维护其在南海的利益,还要借南海问题达到其主导地区秩序走向的目的。这使南海成为中美战略博弈的场所。因此,中国在进行维权活动时要注意把握战略利益的均衡性。

[Shi Yongming. The U.

S. Polic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arget and Strategy.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2015,41(1):1-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9856.2015.01.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美国提出“南海冻结论”再次表明了积极介入南中国海问题的态度。美国虽然是南海的域外国家,但南海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与美国的霸权战略有着密切关系。二战后美国控制大陆边缘地带的霸权战略将南中国海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这是美国介入南海问题的战略根源。奥巴马维护美国所谓“领导地位”的战略,使南海问题又成了美国战略利用的工具。美国不仅要维护其在南海的利益,还要借南海问题达到其主导地区秩序走向的目的。这使南海成为中美战略博弈的场所。因此,中国在进行维权活动时要注意把握战略利益的均衡性。
[32] 王俊生.

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进展与出路

[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32(12):53-7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作者旨在通过国家利益的视角考查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进展与出路。首先通过对相关国家政策的梳理以及对涉及东北亚地区现有机制的考察,指出尽管各国态度积极并做了孜孜不倦的追求,但并没有形成一个形式正式、规模恰当、功能专门,且能增进地区整体和相关国家安全利益的多边机制安排。接着通过对东北亚各国利益诉求的分析,指出多边安全机制构建的两种路径:正式多边安全机制与聚焦于议题而非机制的专门安排。然后从多边安全机制的概念出发指出了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形成条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东北亚地区为什么迄今仍没有形成讨论中的多边安全机制,并详细分析了上述两种路径对于东北亚地区整体安全利益以及各相关国家安全利益的增进与风险。最后作者指出,聚焦于共同面临的安全问题迎难而上构筑该地区的正式多边安全机制既不现实,对于客观增进各国利益也意义不大。各国应转变观念,从目前聚焦于机制建设的各种争论中切实转向聚焦于具体议题的专门安排上,能源议题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Wang Junsheng.

Multilateral Security Mechanism in Northeast Asia: Progress and Pathway.

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2012,32(12):53-75. ]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作者旨在通过国家利益的视角考查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进展与出路。首先通过对相关国家政策的梳理以及对涉及东北亚地区现有机制的考察,指出尽管各国态度积极并做了孜孜不倦的追求,但并没有形成一个形式正式、规模恰当、功能专门,且能增进地区整体和相关国家安全利益的多边机制安排。接着通过对东北亚各国利益诉求的分析,指出多边安全机制构建的两种路径:正式多边安全机制与聚焦于议题而非机制的专门安排。然后从多边安全机制的概念出发指出了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形成条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东北亚地区为什么迄今仍没有形成讨论中的多边安全机制,并详细分析了上述两种路径对于东北亚地区整体安全利益以及各相关国家安全利益的增进与风险。最后作者指出,聚焦于共同面临的安全问题迎难而上构筑该地区的正式多边安全机制既不现实,对于客观增进各国利益也意义不大。各国应转变观念,从目前聚焦于机制建设的各种争论中切实转向聚焦于具体议题的专门安排上,能源议题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33] 黄凤志,孙国强.

东北亚地缘政治环境的新变化与中国的应对

[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3,1(3):85-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243.2013.03.015      URL      摘要

东北亚是中国和平发展周边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和平 发展的重要依托之地.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东北亚地缘政治环境正在发生重要变动.东北亚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集中了中、日、俄三个世 界主要强国,安全形势错综复杂.美国作为世界大国在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崛起、俄罗斯复兴和日本强国地位的回归带来了东北亚地区大国 关系的新整合:海洋势力与大陆力量的抗衛若隐若现.各国间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各国安全战略利益追求的目标大相径庭,建构地区安全秩序和安全机制困难重 重.中国地处东北亚地区,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安全环境问题对中国的主权安全和中国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Huang Fengzhi,Sun Guoqiang.

A Study on the New Changes of the Northeast Asian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China’s Strategies.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 2013,1(3):85-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243.2013.03.015      URL      摘要

东北亚是中国和平发展周边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和平 发展的重要依托之地.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东北亚地缘政治环境正在发生重要变动.东北亚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集中了中、日、俄三个世 界主要强国,安全形势错综复杂.美国作为世界大国在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崛起、俄罗斯复兴和日本强国地位的回归带来了东北亚地区大国 关系的新整合:海洋势力与大陆力量的抗衛若隐若现.各国间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各国安全战略利益追求的目标大相径庭,建构地区安全秩序和安全机制困难重 重.中国地处东北亚地区,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安全环境问题对中国的主权安全和中国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4] 李开盛.

东亚地区砗片化的形成与治理——基于分析折中主义的考察

[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35(4):21-3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东北亚地区碎片化主要体现为不同国家或国家合作区块之间的竞争与冲突,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理解其成因,旨在超越单一范式、揭示复杂现实的分析折中主义是最为适宜的分析路径。根据这一路径。作者从利益与观念两方面剖析了碎片化的表现,从权力、安全和经济合作等利益因素以及传统文化、历史记忆和意识形态等观念因素梳理了碎片化形成的根源。作者认为,区分利益还是观念何者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十分困难,也无必要。关键是要看到,两方面因素相互交织,使得东北亚的碎片化呈现出根深蒂固、积重难返的局面。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相比。东北亚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已经落后,应该及早有效地缓解并最终消除这种不正常的碎片化状况。根本办法在于以强调实用主义的分析折中主义为指导,加快推进整体性治理进程,最终以地区层次的合作包容彼此竞争的各国家或国家合作区块。实现东北亚整合与一体化。

[Li Kaisheng.

Formation and governance of Fragmentation in East As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alytic Eclecticism.

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2014,35(4):21-3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东北亚地区碎片化主要体现为不同国家或国家合作区块之间的竞争与冲突,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理解其成因,旨在超越单一范式、揭示复杂现实的分析折中主义是最为适宜的分析路径。根据这一路径。作者从利益与观念两方面剖析了碎片化的表现,从权力、安全和经济合作等利益因素以及传统文化、历史记忆和意识形态等观念因素梳理了碎片化形成的根源。作者认为,区分利益还是观念何者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十分困难,也无必要。关键是要看到,两方面因素相互交织,使得东北亚的碎片化呈现出根深蒂固、积重难返的局面。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相比。东北亚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已经落后,应该及早有效地缓解并最终消除这种不正常的碎片化状况。根本办法在于以强调实用主义的分析折中主义为指导,加快推进整体性治理进程,最终以地区层次的合作包容彼此竞争的各国家或国家合作区块。实现东北亚整合与一体化。
[35] 姜红,李永强,沈海涛.

论朝鲜半岛和平共处的实现与保障

[J]. 东北亚论坛, 2014,23(5):109-11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朝鲜半岛的安全局势自2013 年以来的持续紧张已经构成对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实质性威胁,维护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紧迫性与现实性已日益凸显。"和平共处"作为国际社 会所共同认可的处理国际事务的原则,应当也有可能在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中发挥必要的作用。有必要将"和平共处"作为以和平手段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原则的核 心基础之一。

[Jiang Hong,Li Yongqiang, Shen Haitao.

The Realization and Safeguard of the Peaceful Coexistence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Northeast Asia Forum, 2014,23(5):109-11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朝鲜半岛的安全局势自2013 年以来的持续紧张已经构成对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实质性威胁,维护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紧迫性与现实性已日益凸显。"和平共处"作为国际社 会所共同认可的处理国际事务的原则,应当也有可能在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中发挥必要的作用。有必要将"和平共处"作为以和平手段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原则的核 心基础之一。
[36] 黄凤志,孙国强.

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地缘政治环境的新变化

[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33(5):98-1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美国旨在维系亚太地区主导地位的“再平衡”战略仍在推进中,在东北亚地区防范中国崛起是美国“再平衡”战略的核心目标。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鼓励了日本政坛右翼保守势力的发展,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出美国以日制华的日中战略抗衡格局。东亚地区各国经济发展仍在探索新的转型路径,民族主义与海洋意识持续提升,海疆主权纠纷依然如故,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一美国一防范中国崛起的思维与行径,建构了中国一些邻国“借美衡中”的东北亚地缘政治环境,中国崛起的地缘政治安全压力无法得到根本缓解,中国陷入与周边邻国的海疆纠纷之中。如何应对东北亚地缘政治环境的新变化考验着中国外交的智慧。

[Huang Fengzhi, Sun Guoqiang.

New Changes in the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of Northeast Asia in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Journal of China Youth University for Political Science, 2014,33(5):98-1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美国旨在维系亚太地区主导地位的“再平衡”战略仍在推进中,在东北亚地区防范中国崛起是美国“再平衡”战略的核心目标。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鼓励了日本政坛右翼保守势力的发展,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出美国以日制华的日中战略抗衡格局。东亚地区各国经济发展仍在探索新的转型路径,民族主义与海洋意识持续提升,海疆主权纠纷依然如故,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一美国一防范中国崛起的思维与行径,建构了中国一些邻国“借美衡中”的东北亚地缘政治环境,中国崛起的地缘政治安全压力无法得到根本缓解,中国陷入与周边邻国的海疆纠纷之中。如何应对东北亚地缘政治环境的新变化考验着中国外交的智慧。
[37] 沈伟烈,陆俊元.中国国家安全地理[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本文引用: 1]     

[Shen Weilie, Lu Junyuan.National security geography of China. Beijing: Current Affairs Publishing House, 2001.]

[本文引用: 1]     

[38] 赵干城.

美国的南亚战略与中印关系

[J].亚非纵横,2011,18(5):1-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11年是奥巴马政府推行新的南亚战略的关键一年。从美国的观点来看,南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反恐是美国的头号战略目标,但奥巴马政府上台后谋求一系列改变,美国选民也希望看到与小布什政府时期不同的战略,其中显然包括了反恐这一领域。对奥巴马来说,要实现其在上次大选所许的承诺,恐怕阿富汗是绕不过的一关,也是外界可能赖以评判其新战略的关键。在这个重要的时刻,美国军方果然不负当局的希望,于5月1日给华盛顿带来了击毙本·拉登的好消息。该消息的地缘政治效应扩散之际,奥巴马宣布了美军从阿富汗开始撤军,初步勾勒出美国的阿富巴战略。本文拟从此点切入,进而讨论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本地区大国在维护地区稳定方面开展合作的前景。

[Zhao Gancheng. The U.

S.’s Strategy for South Asia and China-India Relations.

Asia & Africa Review, 2011,18(5):1-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11年是奥巴马政府推行新的南亚战略的关键一年。从美国的观点来看,南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反恐是美国的头号战略目标,但奥巴马政府上台后谋求一系列改变,美国选民也希望看到与小布什政府时期不同的战略,其中显然包括了反恐这一领域。对奥巴马来说,要实现其在上次大选所许的承诺,恐怕阿富汗是绕不过的一关,也是外界可能赖以评判其新战略的关键。在这个重要的时刻,美国军方果然不负当局的希望,于5月1日给华盛顿带来了击毙本·拉登的好消息。该消息的地缘政治效应扩散之际,奥巴马宣布了美军从阿富汗开始撤军,初步勾勒出美国的阿富巴战略。本文拟从此点切入,进而讨论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本地区大国在维护地区稳定方面开展合作的前景。
[39] 胡志勇.

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战略路径研究——以中国印度洋战略为例

[J].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4,1(5):16-28.

URL      摘要

本文主要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印度洋战略"的目标、进程、实施路径、前景与跟踪评估等。具体包括:印度洋资源开发、印度洋通道安全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别从双边、地区、全球层面分析和探讨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分析中国印度洋战略对中国能源开发和海上运输通道的影响;中国在印度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探讨大国和地区因素对中国印度洋战略的影响,提出促进建构合理可行的中国"印度洋战略"的路径与对策建议。

[Hu Zhiyong.

Maritime Strategy with China’s Characteristics—Case Study of China’s Indian Ocean Strategy.

Indian Ocea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view, 2014,1(5):16-28.]

URL      摘要

本文主要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印度洋战略"的目标、进程、实施路径、前景与跟踪评估等。具体包括:印度洋资源开发、印度洋通道安全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别从双边、地区、全球层面分析和探讨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分析中国印度洋战略对中国能源开发和海上运输通道的影响;中国在印度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探讨大国和地区因素对中国印度洋战略的影响,提出促进建构合理可行的中国"印度洋战略"的路径与对策建议。
[40] 肖洋.

一个“中等强国”的战略空间拓展“印-太战略弧”视阈下的澳大利亚安全重构

[J]. 太平洋学报,2014,22(1):41-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8049.2014.01.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澳大利亚在安全领域提出的“印-太战略弧”一词是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呼应,透露出澳大利亚未来安全战略的视野指向.澳大利亚在参与“印-太战略弧”地区的国际博弈中,面临着在中美之间、既有强国与新兴大国之间、太平洋次区域组织与泛太平洋组织之间的“选边困境”,其战略空间也受到来自这三方面的共同挤压.澳大利亚未来安全战略空间的拓展总体表现出“三向性”特征,努力寻求安全战略转型中的战略增长点,为中国把握太平洋安全形势的发展方向、投放力量和谋篇布局提供了有益启示.

[Xiao Yang.

The Strategic Space Expansion of A “Middle Power”—Australian Security Strategy Transformation under “Indo-Pacific Strategic Arc” Perspective.

Pacific Journal, 2014. 22(1):41-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8049.2014.01.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澳大利亚在安全领域提出的“印-太战略弧”一词是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呼应,透露出澳大利亚未来安全战略的视野指向.澳大利亚在参与“印-太战略弧”地区的国际博弈中,面临着在中美之间、既有强国与新兴大国之间、太平洋次区域组织与泛太平洋组织之间的“选边困境”,其战略空间也受到来自这三方面的共同挤压.澳大利亚未来安全战略空间的拓展总体表现出“三向性”特征,努力寻求安全战略转型中的战略增长点,为中国把握太平洋安全形势的发展方向、投放力量和谋篇布局提供了有益启示.
[41] 王伟华.

南亚地缘政治新态势及其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影响

[J].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15,2(4):54-7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美国及其北约盟友从阿富汗撤军后,南亚地缘政治态势呈现出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受全球地缘政治发展的影响,呈现出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新特征。当前南亚地缘政治的新态势突出表现在大国关系互动错综复杂、地区安全挑战依旧严峻和地区合作出现新机遇三个方面,其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带来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鉴此,需要在正确认识这些影响的基础上,采取合适的政策应对。

[Wang Weihua.

The Trends of Geopolitics in South Asia in the Changing World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

Indian Ocea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view, 2015,2(4):54-7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美国及其北约盟友从阿富汗撤军后,南亚地缘政治态势呈现出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受全球地缘政治发展的影响,呈现出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新特征。当前南亚地缘政治的新态势突出表现在大国关系互动错综复杂、地区安全挑战依旧严峻和地区合作出现新机遇三个方面,其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带来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鉴此,需要在正确认识这些影响的基础上,采取合适的政策应对。
[42] 胡志丁,葛岳静,鲍捷,.

南亚地缘环境的空间格局与分异规律研究

[J].地理科学, 2013,33(6):687-692.

URL      摘要

地缘环境研究是中国地理学界复兴政治地理学的第二次尝试,也是政治地理学从单一要素向多要素、综合化发展的体现。基于对在北京召开的两次“地缘环境”国际研讨会和对早期地缘环境研究归纳的基础,将地缘环境界定为由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3部分组成,其中,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人口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构成,地缘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军事关系和社会文化关系,地缘结构则包含政治军事结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采用AHP决策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南亚地缘环境进行定量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南亚在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上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并最终导致南亚在地缘环境上可以划分为4类,即印度为一类,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为一类,不丹和尼泊尔为一类,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为一类。造成这种空间分异的原因大致有3个,即“地理决定论”、相互依赖论和制度论。

[Hu Zhiding, Ge Yuejing, Bao Jie et al.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Differentiation Laws of Geo-setting in South Asi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33(6):687-692.]

URL      摘要

地缘环境研究是中国地理学界复兴政治地理学的第二次尝试,也是政治地理学从单一要素向多要素、综合化发展的体现。基于对在北京召开的两次“地缘环境”国际研讨会和对早期地缘环境研究归纳的基础,将地缘环境界定为由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3部分组成,其中,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人口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构成,地缘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军事关系和社会文化关系,地缘结构则包含政治军事结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采用AHP决策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南亚地缘环境进行定量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南亚在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上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并最终导致南亚在地缘环境上可以划分为4类,即印度为一类,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为一类,不丹和尼泊尔为一类,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为一类。造成这种空间分异的原因大致有3个,即“地理决定论”、相互依赖论和制度论。
[43] 德全英,江淑娟.

在南亚与中亚之间:美国阿富汗经济战略走向评析

[J].新疆社会科学, 2013,(3):84-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5330.2013.03.01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美国制定阿富汗经济复兴战略,旨在确立阿富汗在中亚和南亚的区域地位,发挥阿富汗地缘经济优势;对中亚国家实行实用主义外交政策,一方面联合反恐军事合作,另一方面在中亚推行人权外交,又常陷入军事合作利益关系与民主人权变革要求冲突的两难境地;协调阿富汗与中亚、南亚国家的区域贸易关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美对阿援助计划,推动阿富汗与中亚国家的边境开放,繁荣区域自由贸易;促成土阿巴印(TAPI)天然气管线工程,排挤伊朗,确保美国安全能源通道;实施新丝绸之路愿景规划,构建以阿富汗为中心的公路、铁路、管道的大中亚交通网,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De Quanying, Jiang Shujian.

Between South Asia and Central Asia: An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Afghanistan.

Xinjiang Social Science, 2013,(3):84-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5330.2013.03.01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美国制定阿富汗经济复兴战略,旨在确立阿富汗在中亚和南亚的区域地位,发挥阿富汗地缘经济优势;对中亚国家实行实用主义外交政策,一方面联合反恐军事合作,另一方面在中亚推行人权外交,又常陷入军事合作利益关系与民主人权变革要求冲突的两难境地;协调阿富汗与中亚、南亚国家的区域贸易关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美对阿援助计划,推动阿富汗与中亚国家的边境开放,繁荣区域自由贸易;促成土阿巴印(TAPI)天然气管线工程,排挤伊朗,确保美国安全能源通道;实施新丝绸之路愿景规划,构建以阿富汗为中心的公路、铁路、管道的大中亚交通网,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44] 程卫华.

地缘战略与中国周边安全的思考

[J].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10,12(3):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026.2010.03.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缘政治总是将地理因素和国家的发展规划、发展目标紧紧相连,甚至直接影响大国的总体战略。中国周边地区在世界地缘战略格局中举足轻重,既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地缘战略依托,也给中国周边安全增加了许多复杂变数。历史上,中国周边地区对中国的战略安全关系重大,周边安则中国安。因此,构建一个成熟、科学、有效的周边地缘战略意义重大。

[Cheng Weihua.

About Geo-strategies and China’s Neighbor Security.

Journal of Jiangnan Social University, 2010,12(3):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026.2010.03.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缘政治总是将地理因素和国家的发展规划、发展目标紧紧相连,甚至直接影响大国的总体战略。中国周边地区在世界地缘战略格局中举足轻重,既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地缘战略依托,也给中国周边安全增加了许多复杂变数。历史上,中国周边地区对中国的战略安全关系重大,周边安则中国安。因此,构建一个成熟、科学、有效的周边地缘战略意义重大。
[45] 赵鸣文,

新形势下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J].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5,35(4):48-5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14年,在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复杂演变过程中,处在高位运行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两国政治互信进一步加深,战略协作更趋紧密。中国愈加重视深化对俄罗斯各领域合作,俄罗斯一改对华合作畏首畏尾心态,前所未有地取消了对华合作的一些限制,使两国军事和能源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他领域合作出现“全面开花”态势。在俄罗斯战略重心总体向亚太地区转移调整中,俄罗斯对华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合作进程提前到来。虽然两国各领域合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强劲发展势头难以逆转。

[Zhao Mingwen.

China-Russia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 of Coordination in New Era. Russian,

Central Asian & East European Studies, 2015,35(4):48-5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14年,在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复杂演变过程中,处在高位运行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两国政治互信进一步加深,战略协作更趋紧密。中国愈加重视深化对俄罗斯各领域合作,俄罗斯一改对华合作畏首畏尾心态,前所未有地取消了对华合作的一些限制,使两国军事和能源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他领域合作出现“全面开花”态势。在俄罗斯战略重心总体向亚太地区转移调整中,俄罗斯对华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合作进程提前到来。虽然两国各领域合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强劲发展势头难以逆转。
[46] 孙力.

当前中亚形势主要特点及发展前景

[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4(1):49-5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12年中亚形势风云变幻。政治、经济领域凸显新的特点,地缘政治与安全形式有喜有优。吉尔吉斯斯坦议会制究竟会对中亚所谓高度集权的国家带来哪些冲击,中亚的毒品交易目前现状如何,大国之间博弈攻守转换有没有改观。文章在中亚建交20周年之际,试图用前瞻性的视野,在梳理目前中亚形式的基础上,对未来中亚发展前景进行大胆预测。可以预见未来中亚形势仍不容乐观,政治、经济、安全领域仍存在诸多挑战,前景仍显得扑朔迷离。

[Sun Li.

Current Central-Asia Feature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Journal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13, 34(1):49-5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12年中亚形势风云变幻。政治、经济领域凸显新的特点,地缘政治与安全形式有喜有优。吉尔吉斯斯坦议会制究竟会对中亚所谓高度集权的国家带来哪些冲击,中亚的毒品交易目前现状如何,大国之间博弈攻守转换有没有改观。文章在中亚建交20周年之际,试图用前瞻性的视野,在梳理目前中亚形式的基础上,对未来中亚发展前景进行大胆预测。可以预见未来中亚形势仍不容乐观,政治、经济、安全领域仍存在诸多挑战,前景仍显得扑朔迷离。
[47] 杨恕,蒋海蛟.

“圣战派萨拉菲”在中亚的活动及其影响

[J]. 现代国际关系, 2014,34(5):39-53.

URL      摘要

2011年以来,中亚地区接连 发生由"圣战派萨拉菲"实施的恐怖袭击事件,严重威胁该地区安全并引起广泛关注。"圣战派萨拉菲"在中亚的活动具有以社会下层为动员对象、缺乏统一组织、 以强力部门为主要攻击目标等特征。高加索和中东"圣战派萨拉菲"对中亚同伙的影响、"阿拉伯之春"的溢出效应、"基地"组织的分化组合、对哈萨克斯坦政府 宗教政策的报复等因素是造成中亚"圣战派萨拉菲"活动增多的重要原因。中亚"圣战派萨拉菲"的活动不仅影响中亚各国的反恐及反极端主义政策,也是对上海合 作组织和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等的严重挑战,更会对中国西北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Yang Shu,Jiang Haijiao.

Activities and Influences of Salafi-Jihadists in Central Asia.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4,34(5):39-53.]

URL      摘要

2011年以来,中亚地区接连 发生由"圣战派萨拉菲"实施的恐怖袭击事件,严重威胁该地区安全并引起广泛关注。"圣战派萨拉菲"在中亚的活动具有以社会下层为动员对象、缺乏统一组织、 以强力部门为主要攻击目标等特征。高加索和中东"圣战派萨拉菲"对中亚同伙的影响、"阿拉伯之春"的溢出效应、"基地"组织的分化组合、对哈萨克斯坦政府 宗教政策的报复等因素是造成中亚"圣战派萨拉菲"活动增多的重要原因。中亚"圣战派萨拉菲"的活动不仅影响中亚各国的反恐及反极端主义政策,也是对上海合 作组织和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等的严重挑战,更会对中国西北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48] 李琪.

中亚地区安全化矩阵中的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问题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4(2):49-5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由于中亚地区的毗连国家阿富汗 和巴基斯坦衍变为全球恐怖主义活动的中心地带,一些国际性恐怖组织及其制造恶性恐怖事件的手段、形式在中亚地区呈跨国性、关联性、模仿性和突发性发展态 势,表现出许多明显的特征,成为困扰地区安全化的突出问题。之所以中亚地区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产生,原因主要在于利用宗教追求政治目标的宗教政治化全球性 趋向起了催化作用;国家体制转型与民生需求的不对称性提供了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加速的空间;民族社会分层与贫困化加剧为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扩大营造了社 会温床;政府相关政策的缺失为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危害加剧创造了条件。

[Li Qi.

Issue of Extremism and Terrorism in Matrix of Security in Central Asia.

Journal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13, 34(2):49-5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由于中亚地区的毗连国家阿富汗 和巴基斯坦衍变为全球恐怖主义活动的中心地带,一些国际性恐怖组织及其制造恶性恐怖事件的手段、形式在中亚地区呈跨国性、关联性、模仿性和突发性发展态 势,表现出许多明显的特征,成为困扰地区安全化的突出问题。之所以中亚地区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产生,原因主要在于利用宗教追求政治目标的宗教政治化全球性 趋向起了催化作用;国家体制转型与民生需求的不对称性提供了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加速的空间;民族社会分层与贫困化加剧为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扩大营造了社 会温床;政府相关政策的缺失为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危害加剧创造了条件。
[49] 赵华胜.

浅评中俄美三大战略在中亚的共处

[J].国际观察, 2014,22(1):97-10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俄美各以中亚为中心推行区域一体化战略,这使三国在中亚呈现出战略鼎立之势.这种状态造成了客观上的竞争性结构.三大战略在中亚虽存在竞争,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它的表现形式在目前主要是柔性和隐形的.在不同的双边关系之间,也存在着差别.三大战略各有优势和弱点,其发展定位和程度也很不同.随着三大战略的发展,它们在地缘政治的竞争性有增强的趋势,但在经济实践层面,则可能出现更多的交叉融合.它们未来将趋向合作还是走向对立,难以确定.

[Zhao Huasheng.

On the three strategic coexistence of China Russia and USA in Central Asia.

International Review, 2014,22(1):97-10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俄美各以中亚为中心推行区域一体化战略,这使三国在中亚呈现出战略鼎立之势.这种状态造成了客观上的竞争性结构.三大战略在中亚虽存在竞争,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它的表现形式在目前主要是柔性和隐形的.在不同的双边关系之间,也存在着差别.三大战略各有优势和弱点,其发展定位和程度也很不同.随着三大战略的发展,它们在地缘政治的竞争性有增强的趋势,但在经济实践层面,则可能出现更多的交叉融合.它们未来将趋向合作还是走向对立,难以确定.
[50] 王义桅. “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

[本文引用: 1]     

[Wang Yiwei.The Belt and Roa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5.]

[本文引用: 1]     

[51] 刘洋,孙宝坤.

毛泽东的国际政治格局论及其当代价值

[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5(6):53-56.

[本文引用: 1]     

[Liu Yang, Sun Baokun.

Mao Zedong’s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tructure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15,55(6):53-56.

[本文引用: 1]     

[52] 孙峰华, 徐建斌, 任成凯,.

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几个政治地理热点问题

[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3):406-415.

https://doi.org/10.11679/lsxblk20140304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2013年9月21—22日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地理学与中国全球战略高层论坛"为背景,在深入探讨反思会议上争论的主要政治地理热点问题的基础上,概括出目前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4个政治地理热点问题:(1)从"综合国家竞争力"到"国家地理竞争力";(2)从世界经济"一体化"到"奥林匹克地缘政治经济运动会";(3)从中国古代"三国之争"方略到世界现代"三个大国博弈"的战略;(4)从国外的地缘战略论到重新发现毛泽东的地缘战略思想.以毛泽东地缘战略思想为指导,构建了当代中国国家安全总体战略和具体战略,认为构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必须有新政治地理观念、思维和思路.

[Sun Fenghua, Xu Jin bin, Ren Chengkai et al.

On the Several Geopolitical Hot Issues About Chine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e Science Edition), 2014,(3):406-415.]

https://doi.org/10.11679/lsxblk20140304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2013年9月21—22日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地理学与中国全球战略高层论坛"为背景,在深入探讨反思会议上争论的主要政治地理热点问题的基础上,概括出目前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4个政治地理热点问题:(1)从"综合国家竞争力"到"国家地理竞争力";(2)从世界经济"一体化"到"奥林匹克地缘政治经济运动会";(3)从中国古代"三国之争"方略到世界现代"三个大国博弈"的战略;(4)从国外的地缘战略论到重新发现毛泽东的地缘战略思想.以毛泽东地缘战略思想为指导,构建了当代中国国家安全总体战略和具体战略,认为构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必须有新政治地理观念、思维和思路.
[53] 陆大道.

当代中国的全球观念与全球战略

[J].地理科学, 2016,36(4):483-490.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4.001      Magsci      摘要

<p>简要叙述了“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中国崛起的重大意义,分析了当今全球地缘政治的基本格局、重要区域(国家)的地缘政治倾向及与中国发展经贸和产能合作可能的前景,指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可能将遇到的问题,并就加强“一带一路”研究及资料收集、整理、管理工作提了建议。</p>

[Lu Dadao.

The Global Concept and Strategy of Contemporary China: Analysis on the Geopolitical and Geoeconomic Environ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6,36(4):483-490.]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4.001      Magsci      摘要

<p>简要叙述了“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中国崛起的重大意义,分析了当今全球地缘政治的基本格局、重要区域(国家)的地缘政治倾向及与中国发展经贸和产能合作可能的前景,指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可能将遇到的问题,并就加强“一带一路”研究及资料收集、整理、管理工作提了建议。</p>
[54] 金立群,林毅夫.“一带一路”引领中国[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本文引用: 1]     

[Yu Liqun, Lin Yifu.“The Belt and Road” lead China. Beijing: China Culture and History Press,2015.]

[本文引用: 1]     

[55] 孙东琪,陆大道,孙峰华,.

国外跨海通道建设的空间社会经济效应

[J].地理研究, 2013, 32(12): 2270-228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31202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阐述了国外跨海通道建设三个阶段的背景和形成的不同效应:① 工业革命后期仅发挥通道运输功能;② 二战后因新自由主义经济兴起成为私人投资和市场经营方式;③ 全球化竞争背景下成为集体性的经济和政治策略。基于区域结构重组,从区域空间和城市空间两个层面分析了跨海通道建设的空间效应;基于政策等因素的跨界改革,分析了跨海通道建设的社会经济效应;并阐释了不同观点对跨海通道建设效应的解读。研究表明:跨海通道建设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但同时其建设和后续影响也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特征,因此在跨海通道规划建设之初,应对其各项社会经济效应进行充分的论证,不仅要论证其效应的积极方面,更应重视其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还应考虑通道衔接地区由于区域相邻产生的政策壁垒,从而采取积极的公共政策回应。以期为中国当前的跨海通道建设提供启示和思考。

[Sun Dongqi, Lu Dadao,

Sun Fenghua et al. Analyzing the impacts of cross-sea channel construction on reg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rom abroad experience.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12): 2270-228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31202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阐述了国外跨海通道建设三个阶段的背景和形成的不同效应:① 工业革命后期仅发挥通道运输功能;② 二战后因新自由主义经济兴起成为私人投资和市场经营方式;③ 全球化竞争背景下成为集体性的经济和政治策略。基于区域结构重组,从区域空间和城市空间两个层面分析了跨海通道建设的空间效应;基于政策等因素的跨界改革,分析了跨海通道建设的社会经济效应;并阐释了不同观点对跨海通道建设效应的解读。研究表明:跨海通道建设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但同时其建设和后续影响也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特征,因此在跨海通道规划建设之初,应对其各项社会经济效应进行充分的论证,不仅要论证其效应的积极方面,更应重视其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还应考虑通道衔接地区由于区域相邻产生的政策壁垒,从而采取积极的公共政策回应。以期为中国当前的跨海通道建设提供启示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