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中图分类号: P534.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7)12-1925-08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16-12-14
修回日期: 2017-02-24
网络出版日期: 2017-12-20
版权声明: 2017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常婧(1993-),女,山西朔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气候变化研究。E-mail:changj16@lzu.edu.cn
展开
摘要
在位于河西走廊的黑河中游地区选取8个河流沉积样品和7个表土样品进行孢粉分析,通过其孢粉百分含量分别探讨河流与风力搬运对孢粉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力对孢粉具有较强的搬运能力,能够将区域外或上游山地植被孢粉搬运至中游地区,但其对当地孢粉贡献较小,一般低于10%;河流搬运孢粉的能力大于风力,能够将上游山地植被孢粉大量的搬运至研究区,外来孢粉含量最高可达39.4%,成为孢粉谱的重要成分。表土孢粉组合能够较好的反映研究区现代植被的分布情况;河床沉积物孢粉组合反映的是上游山地植被和研究区植被混合状况。
关键词:
Abstract
Modern pollen assemblages in the arid regions and consequently the fossil ones, considerably differ from the modern vegetation and palaeo-vegetation caused by various dispersal agents, depending on the sampled location and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Fluvial flow and wind are the main agents to influence the pollen transportation in the arid regions. Exotic pollen carried by these two dispersal agents could interrup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len and vegetation. Therefore, the influences of these two dispersal agents on the pollen transportation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 as reconstructing the palaeo-vegetation and the palaeo-environment via fossil pollen data. Moreover, a distinction should be made between the local pollen, which indicate the conditions around the sapling sites; and the exotic pollen, that rather represent far away vegetation, together with the energy and possibilities of the dispersal agents. To do this, we collected 8 riverbed samples and 7 surface soil samples for pollen analysis across the middle reach of Heihe River, located in the Hexi Corrido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nd affects the pollen transportation relatively weak, percentages of exotic pollen transported by wind are usually under 10%. The surface soil pollen assemblages can reflect the distribution of local vegetation. While fluvial flow could carry more pollen from the upland to the study area and strongly affect the pollen transportation. Notably, the percentages of exotic pollen transported by fluvial flow reach up to 39.4%, and exotic pollen becomes the dominance of the pollen assemblages, leading an inaccur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len assemblages and the local vegetation. The pollen assemblages of fluvial sediments mirror the distribution of upland vegetation and local vegetation.
Keywords:
在自然因素中,植物对生存环境的反应最为敏感[1]。孢粉由于其体积小、质量轻,产量大且易于保存而成为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2],被广泛应用于古植被和古气候的重建工作中,特别是第四纪植被与气候变化[3,4,5,6,7,8,9]。在干旱区,河流和风力搬运来的外来孢粉会影响孢粉和当地植被的对应关系。受河流作用影响,上游植被孢粉(如云杉)易被大量搬运至中下游沉积,在中下游孢粉组合中呈现超代表性[10]。风力作用可以使各科属孢粉与植被之间的关系经常不一致,同一科属的花粉在不同植被带中代表性也各有差异[11]。由此可见,在干旱区,河流和风力对孢粉传播影响显著。
黑河流域作为中国西北干旱区重要水系之一,其脆弱的生态系统和独特的地理环境特征对全球变化极其敏感,已成为近年来国际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12]。迄今为止,黑河流域开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文和生态等方面[13,14,15],孢粉研究较少,主要涉及不同海拔高度的花粉组合特征[16],利用孢粉-植被-气候关系恢复古环境[17]以及通过孢粉分析研究不同孢粉组合、不同沉积环境和孢粉来源所代表的环境指示意义[18]等方面,而对于现代孢粉传播方面的研究尚不足。
鉴于此,本研究利用在黑河中游采集的表土样品和河流沉积物样品进行孢粉分析,对河流和风力2种动力作用下的孢粉传播机制进行研究,揭示2种不同动力作用对现代孢粉传播的影响,为黑河流域利用孢粉重建古气候提供借鉴和科学依据。
黑河流域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发源于祁连山中段,全长821 km,面积约 14.29×104km2。流域受中纬度西风带环流以及极地冷气团的影响,其气候类型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区内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水较少且分布不均[19]。流域内植被具有很强的地带性(图1):海拔4 300 m以上为终年积雪和冰川带,海拔3 800~4 300 m为高山垫状植被带,海拔3 800~3 500 m为高山草甸带,海拔3 500~3 100 m为高山灌丛带,海拔3 100~2 500 m为森林带,海拔2 500~2 350 m为草甸和草原带,海拔2 350~2 000 m为荒漠草原带和海拔2 000 m以下为荒漠带[20]。
图1 黑河流域垂直植被带分布[
Fig.1 Vertical vegetation belt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在黑河中游地区海拔1 252~1 730 m之间的荒漠植被带(图1),从东南到西北以10 km为间隔采集15个孢粉样品(图2),采样点尽量选择在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地方。样品采集于50 m×50 m的样方中,按梅花式采样法进行采样,并详细记录采样点周围的主要植物科属(表1)。总计采集8个河流沉积样品(RB)和7个表土样品(SS),其中河流沉积样品均为河床相样品,RB1,RB5,RB7和RB8采集于黑河河床边缘,RB2,RB3,RB4和RB6采集于黑河河床中部,表土样品均为黑河河道两侧的现代土壤样品。
花粉提取采用的是常规的氢氟酸过筛法[21]。取样后,在每个样品中加入1粒石松孢子片剂(27 637粒/片)。所有样品的鉴定均在Olympus显微镜下完成,每个样品至少鉴定花粉300粒。孢粉鉴定均采用与正式出版的化石与现代图版对比鉴定的方法,主要参考文献[22,23]以及保存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现代孢粉标准片。
表1 采样点的基本特征
Table 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pling sites
样品编号 | 纬度(N) | 经度(E) | 海拔(m) | 样品类型 | 主要植物 |
---|---|---|---|---|---|
SS1 | 39.259° | 100.273° | 1383 | 表土苔藓样品 |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as)、猪毛菜(Salsola collina)、柳(Salix)、蒿、菊科、毛茛科、杨(Populus)、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榆 |
SS2 | 39.308° | 100.199° | 1375 | 表土苔藓样品 | 柳、杨、柽柳、针茅草(Stipa capillata ) |
SS3 | 39.359° | 100.005° | 1364 | 表土苔藓样品 | 柽柳、胡杨(Populus euphratica)、针茅草、芦苇、菊科 |
SS4 | 39.355° | 99.912° | 1348 | 表土苔藓样品 | 芦苇、柽柳、菊科 |
SS5 | 39.386° | 99.884° | 1355 | 表土苔藓样品 | 芦苇、胡杨、柳、菊科、猪毛菜 |
SS6 | 39.462° | 99.733° | 1329 | 表土苔藓样品 | 菊科、芦苇、柳、柽柳、豆科(Leguminosae)、杨、猪毛菜 |
SS7 | 39.488° | 99.679° | 1312 | 表土苔藓样品 | 芦苇、柳、柽柳、沙枣、针茅草、棉花(Gossypium)、豆科 |
RB1 | 38.760° | 100.115° | 1730 | 河流沉积样品 | |
RB2 | 38.822° | 100.199° | 1637 | 河流沉积样品 | |
RB3 | 38.877° | 100.308° | 1541 | 河流沉积样品 | |
RB4 | 38.877° | 100.310° | 1533 | 河流沉积样品 | |
RB5 | 39.327° | 100.108° | 1321 | 河流沉积样品 | |
RB6 | 39.328° | 100.107° | 1320 | 河流沉积样品 | |
RB7 | 39.574° | 99.649° | 1262 | 河流沉积样品 | |
RB8 | 39.661° | 99.580° | 1252 | 河流沉积样品 |
黑河中游15个现代孢粉样品(图2)共鉴定出36个主要科属(表2),可以大致分为乔木植物、灌木植物、草本植物、水生植物和蕨类植物5类。乔木植物主要包括雪松属(Cedrus)、云杉属(Picea)、白蜡属(Fraxinus)、榆属(Ulmus)、桤木属(Alnus)、桦木属(Betula)和松属(Pinus);灌木植物主要包括白刺属(Nitraria)、胡颓子科(Elaeagnaceae)、柽柳属(Tamarix)和麻黄属(Ephedra);草本植物主要包括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石竹科(Caryophyllaceae)、菊科(Asteraceae)、蔷薇科(Ros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和十字花科(Cruciferae)等;水生植物为香蒲科(Typhaceae);蕨类植物只见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孢子。
图2 黑河中游采样点分布
Fig.2 Distribution of sampling sites in middle reach of the Heihe River
按照孢粉来源和现代植被生境状况,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生态组[24,25](表3,4)。第一组:来自流域以外区域的孢粉,主要为雪松属和黄杨科(Buxaceae),雪松属分布于阿富汗至印度海拔1 300~3 300 m的地区[26],黄杨科多生长在海拔1 200~2 600 m的山谷和溪边[20],野外考察发现雪松属和黄杨科在流域内都没有生长,其主要反映风力作用对孢粉组合的影响。第二组:云杉属、水龙骨科、榆属和桦木属等来自山地植被带的孢粉,该类孢粉含量较高,其中云杉属分布在祁连山林区2 350~3 300 m之间,桦木属分布在祁连山区海拔2 600~2 830 m以及黑河流域海拔2 400 m左右的山坡,水龙骨科生长于祁连山走廊南山海拔2 500 m左右的岩石间[20],榆属分布在祁连山海拔2 500~3 300 m中山区的河谷地带[27],该组孢粉在表土孢粉组合中主要反映风力作用对孢粉组合的影响,在河流沉积物孢粉组合中,主要反映河流作用对孢粉组合的影响。第三组:局地科属孢粉,包括柽柳属、白刺属、麻黄属、胡颓子科等科属,为典型的荒漠植被,分布在河西走廊海拔2 000 m以下[26],该组孢粉主要反映当地植被状况。第四组:广域科属花粉,包括蔷薇科、菊科、藜科、禾本科和蒿属等,该组孢粉含量较高,且为典型的干旱区植被,广泛分布在整个流域[26],很难分辨出是来自山地还是当地固有的,反映区域植被状况。
表2 现代孢粉样品鉴定的主要科属
Table 2 Main pollen taxa identified from modern pollen samples
乔木 | 灌木 | 草本 | 水生 | 蕨类 | |
---|---|---|---|---|---|
桤木属 | 黄杨科 | 蒿属 | 禾本科 | 香蒲科 | 水龙骨科 |
桦木属 | 胡颓子科 | 菊科 | 蓼科 | ||
雪松属 | 麻黄属 | 石竹科 | 蔷薇科 | ||
白蜡树属 | 沙棘属 | 藜科 | 毛茛科 | ||
胡桃属 | 豆科 | 莎草科 | 茄科 | ||
木犀科 | 白刺属 | 川续断科 | 唐松草属 | ||
云杉属 | 柽柳属 | 葎草属 | 伞形科 | ||
松属 | 唇形科 | 十字花科 | |||
栎属 | 锦葵科 | ||||
榆属 |
表3 表土样品主要科属的生态组分类及各组含量
Table 3 Ecological groups of surface soil samples and their sum percentages
生态组 | 科属名称 | 含量(%) |
---|---|---|
第一组 | 黄杨科、雪松属 | 0~4.4 |
第二组 | 白蜡树属、胡桃属、毛茛科、榆属 | 1.5~6.0 |
第三组 | 麻黄属、胡颓子科、葎草属、唇形科、白刺属、 茄科、柽柳属 | 6.6~16.7 |
第四组 | 蒿属、菊科、石竹科、藜科、松属、禾本科、蔷薇科 | 78.8~89.3 |
表4 河流沉积物样品主要科属的生态组分类及各组含量
Table 4 Ecological groups of river sediment samples and their sum percentages
生态组 | 科属名称 | 含量(%) |
---|---|---|
第一组 | 雪松属 | 0~0.5 |
第二组 | 桤木属、桦木属、木犀科、云杉属、水龙骨 科、栎属、毛茛科、榆属 | 1~39.4 |
第三组 | 十字花科、川续断科、麻黄属、胡颓子科、沙 棘属、葎草属、唇形科、锦葵科、白刺属、茄 科、柽柳属、唐松草属、香蒲科、伞形科 | 3.6~27.5 |
第四组 | 蒿属、菊科、石竹科、藜科、莎草属、豆科、 松属、禾本科、蓼科、蔷薇科 | 48.6~94.1 |
表土样品的孢粉图谱显示(图3),代表外来花粉的第一组孢粉含量很低,不超过5%,主要有乔木雪松属(0~3.3%)和黄杨科(0~2.1%);代表上游山地植被的第二组孢粉含量在1.5%~6%之间变化,主要为草本植物毛茛科(0~2.9%)和乔木榆属(0.5%~3.6%);代表局地花粉的第三组孢粉含量较高,在6.6%~16.7%之间波动,其中主要为灌木柽柳属(3.9%~12.3%)、白刺属(0.7%~1.9%)、胡颓子科(0~2.6%);代表广域花粉的第四组孢粉含量最高,主要为耐干旱的草本植物,最大值达89.3%,主要包括蒿属(20.7%~29.8%)、石竹科(4.1%~21.9%)、藜科(11.8%~23.7%)和禾本科(8.7%~32.6%)。与河流沉积样品孢粉组合相对比,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表土样品并没有蕨类植物水龙骨科孢子和水生植物香蒲科花粉以及湿生草本莎草科花粉出现。
与采样点周围植被对比发现,表土孢粉组合主要由反映当地植被的第三生态组和反映区域植被的第四生态组组成,能够较好的反映采样点周围植被和区域植被组成。第二组的孢粉在各采样点中均具有超代表性,体现了干旱区风力对孢粉的搬运作用。
河流沉积样品的孢粉图谱显示(图4),代表外来花粉的第一组孢粉含量总和仍然很低,不超过1%,主要为乔木雪松属(0~0.5%);代表上游山地植被的第二组孢粉含量总和波动较大,在1%~39.4%之间变化,主要包括针叶树云杉属(0.6%~27.3%)和蕨类植物水龙骨科(0~13.1%);代表局地花粉的第三组孢粉含量较高,在3.6%~27.5%之间波动,主要包括灌木白刺属(0~4.3%)、麻黄属(0.6%~2.5%)、胡颓子科(0.2%~5.9%)以及水生植物香蒲科(1.1%~20.7%);代表广域花粉的第四组孢粉含量总和依旧最高,在48.6%~94.1%之间变化,主要为耐干旱的草本植物,包括蒿属(4.7%~54.6%)、藜科(11.1%~25.5%)、禾本科(1.2%~14.7%)、莎草科(1.6%~38%)和菊科(1.5%~11.7%)。
由孢粉组合分析可见,河流沉积物孢粉主要由当地植被花粉(第三组和第四组)和山地植被花粉(第二组)组成,其不仅反映了采样点周围植被情况,还反映了河流上游的植被情况。
图4 河流沉积物样品孢粉百分含量图谱
Fig.4 Pollen diagram of river sediment samples with percentages
采样点位于海拔1 252~1 730 m之间,属荒漠植被带[26],旱生草本以及灌丛生长较多,乔木稀少,耐干旱的蒿属,藜科以及禾本科植物花粉成为主要成分。蒿属,藜科和禾本科等广域花粉含量较高,且其植物母体广泛分布于整个流域[25],因此,在讨论风力和河流对孢粉的搬运能力时,首先要排除掉两者对广域花粉的搬运作用。
黑河中游表土孢粉结果显示,以RS1(莺落峡附近)为起点,SS1距起点的距离约70 km,SS7距起点距离130 km,经过长距离搬运,黑河中游风力搬运的外来孢粉含量保持在10%以下,SS3外来孢粉含量最高为10.2%,SS7外来孢粉含量最低为2.6%,整体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黑河中游风力搬运孢粉的能力较强。李文漪[28]在风力传播云杉属花粉的实验显示,在离开云杉林500 m以外,云杉属花粉含量降至1%;扎克林斯卡娅和费多洛娃在研究松属花粉的散播效率时,在松林区以外的采样点,松属花粉含量迅速降低,均认为风力传播孢粉的能力有限[29]。石羊河流域现代孢粉传播过程研究结果显示,距森林下限75 km的表土样品中第二组山地孢粉含量为13.6%,110 km处表土样品中第二组山地孢粉含量为5.3%,风力搬运的孢粉量很小,且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不断减弱,孢粉谱指示样点当地植被特征[25]。黑河中游风力搬运孢粉的结果与石羊河流域现代孢粉传播过程研究结果一致,榆属、毛茛科等第二组山地孢粉,经过长距离的风力搬运,各科属含量均比较低,第二组山地孢粉并不影响表土样品孢粉谱与采样点周围植被的对应关系,孢粉谱能够较好地代表采样点周围植被。
黑河中游河流沉积物孢粉结果显示,第二组来自上游山地森林植被的孢粉含量呈跳跃式变化,与其中云杉属花粉含量变化大致相同,两者的百分含量并没有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呈现降低趋势,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2点:1)依据“补偿递减”规律,其他科属花粉含量的激增可能会导致云杉属花粉含量的突变,如蒿属花粉含量在RS1和RS5中快速增加至50%以上以及莎草科花粉含量在RS7中激增到37%,影响了云杉属花粉含量的变化;2)根据Brush等的水槽试验证明,河水携带孢粉的能力较强,河水携带的花粉只有在静水或缓流条件下才能沉积,在河流流速较慢或者断流的河段,云杉属花粉迅速沉降,百分含量明显上升[30]。同一河流在不同部位的河流动力作用不一样,在断流或者水量充沛的条件下表现尤为明显,因此认为外来孢粉百分含量的剧变可能与河流水动力条件相关。陶明华[31]等也同样认为,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水域而言,水域内不同地点所经受的风力和流水动力影响是不同的,动力作用不可能均匀地影响着整个湖盆的每一个部分。在经过距起点RS1约150 km的搬运过程,河流搬运的外来孢粉含量最高达40%左右,且来自上游森林植被带的云杉属花粉在0.6%~27.3%之间波动,含量很高,由此可见,河床沉积物孢粉记录由于受到大量外来孢粉的干扰,孢粉组合是外来孢粉和当地孢粉的混合。朱艳[25]等在石羊河现代孢粉传播过程研究的结果显示,在距森林下限75 km和110 km的采样点中,河床冲积物中的云杉属花粉含量分别为49.5%和37.1%,Wu 等[10]在探究云杉属花粉在河流搬运过程中的超代表性时发现,在距离森林下限180 km的位置,云杉属花粉的百分含量为7%,以上研究均表明河流具有很强的搬运能力,与黑河中游研究结果一致。而且,黑河中游河流搬运的外来孢粉含量,明显高于风力搬运的外来孢粉含量,认为黑河中游河流搬运孢粉的能力大于风力。因此,在黑河中游河流对孢粉的搬运能力大于风力,河流可以远距离大量地将外来孢粉搬运至研究区。
综上所述,干旱区风力搬运孢粉的能力较强,但风力所搬运的外来孢粉不影响孢粉图谱的解读,而河水搬运孢粉的能力大于风力,能够将来自上游山地植被的孢粉大量地长距离地搬运至研究区,并成为干旱区孢粉谱的重要成分。而两者对孢粉搬运能力的差异性造成了表土样品和河流沉积样品中各组分含量的差异性,这种现象在利用孢粉记录准确恢复植被进行古环境重建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黑河中游地区8个河流沉积物样品和7个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表明,黑河中游风力搬运孢粉的能力较强,但其所携带的外来孢粉对孢粉组合的影响较小,其含量一般低于10%,因此,表土孢粉组合能够较好的反映研究区现代植被的分布情况;河流搬运孢粉的能力大于风力,能够将上游山地植被孢粉大量的搬运至研究区,并成为孢粉谱的重要成分,外来孢粉含量最高达39.4%,河流沉积样品孢粉组合反映的是上游山地植被和采样点周围植被混合状况。
致谢:许清海教授对本研究野外采样工作给予了指导,刘佳博士在室内鉴定工作提供了帮助和指导,特此感谢。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22] |
Zhang Yulong et al .
|
[23] |
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花粉形态研究 [J].,
NingJianchang. Study on sporopollen morphology in arid and semi-arid land, China . ,
|
[24] |
Palynology of arid lands [M]. |
[25] |
石羊河流域现代孢粉传播研究 [J]. ,https://doi.org/10.3321/j.issn:0023-074X.2004.01.00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4] 摘要
为了确定风和河水长距离搬运的孢粉对干旱区尾闾型湖泊沉积物孢粉谱的影响和贡献, 对干旱区典型的小流域棗石羊河流域的空气、表土、河水和河床冲积物中的孢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其结果显示: 河水搬运孢粉的能力远较风强, 河水搬运的孢粉对流域中下游河床冲积物和河水孢粉谱的贡献非常大; 干旱区与河水有关沉积物孢粉谱的古环境重建很大程度上受河水搬运孢粉的影响.
https://doi.org/10.3321/j.issn:0023-074X.2004.01.00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4] 摘要
为了确定风和河水长距离搬运的孢粉对干旱区尾闾型湖泊沉积物孢粉谱的影响和贡献, 对干旱区典型的小流域棗石羊河流域的空气、表土、河水和河床冲积物中的孢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其结果显示: 河水搬运孢粉的能力远较风强, 河水搬运的孢粉对流域中下游河床冲积物和河水孢粉谱的贡献非常大; 干旱区与河水有关沉积物孢粉谱的古环境重建很大程度上受河水搬运孢粉的影响.
|
[26] |
|
[27] |
|
[28] |
云杉花粉散播效率问题 [J]. ,On diepersal efficiency of Picea pollen . , |
[29] |
|
[30] |
Transport of pollen in a sediment-laden channel; a laboratory study [J]. ,https://doi.org/10.2475/ajs.272.4.35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ABSTRACT. Fourteen types of pollen, of different physical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placed in a recirculating 04ume with a mobile sand bed in order to collect laboratory data on the transportation of pollen in water and its ultimate
|
[31] |
|
[1] |
孢粉—植被—气候关系研究进展 [J]. ,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第四纪孢粉学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些年来,孢粉-植被-气候关系研究已成为世界孢粉学界的热点之一。空气孢粉学的研究在大气环境污染监测、花粉过敏症、农业收成预报和第四纪植被与环境重建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近年来,为开展全球范围的古环境研究,各大洲相继建立了孢粉数据库,大量开展表土孢粉研究。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库的建立,汇集了我国近半个世纪积累的孢粉资料,并利用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系统开展了中国现代表土孢粉、6 kaBP(中全新世)及18 kaBP(末次盛冰期)的生物群区模拟及重建,建立了花粉(气候转换函数和响应面模型,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冲积物孢粉学和环境考古孢粉学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研究还有待于深入;特征指示种花粉雨研究,对古生态环境重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Advances in study on relationship among pollen, vegetation and climate .,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第四纪孢粉学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些年来,孢粉-植被-气候关系研究已成为世界孢粉学界的热点之一。空气孢粉学的研究在大气环境污染监测、花粉过敏症、农业收成预报和第四纪植被与环境重建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近年来,为开展全球范围的古环境研究,各大洲相继建立了孢粉数据库,大量开展表土孢粉研究。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库的建立,汇集了我国近半个世纪积累的孢粉资料,并利用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系统开展了中国现代表土孢粉、6 kaBP(中全新世)及18 kaBP(末次盛冰期)的生物群区模拟及重建,建立了花粉(气候转换函数和响应面模型,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冲积物孢粉学和环境考古孢粉学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研究还有待于深入;特征指示种花粉雨研究,对古生态环境重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
[2] |
|
[3] |
昆明西山林下表土中花粉与植被间的数量关系 [J].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len percentages in forest surface samples and surrounding vegetation on west mountain of Kunming, Yunnan . , |
[4] |
河北滦河流域冲积物花粉与植被关系的研究 [J].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1505.2004.01.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滦河流域13个水文站不同时期(枯水期、洪水期、平水期)新鲜冲积物花粉分析表明,冲积物花粉组合受流域内植物花期影响。枯水期木本植物花粉含量高于草本植物,对应春季多数乔木花期。平水期草本植物花粉含量高于木本植物,对应夏、秋季多数草本植物花期。洪水期草本植物花粉含量略高于木本植物。洪水期冲积物中的木本植物花粉主要是由雨水片流将春季落入表土的花粉带入河水中所致。燕山地区的冲积物主要系洪水期沉积,所以燕山地区冲积物花粉组合中20%~40%的乔木花粉代表了现在燕山山区20%~25%的森林覆盖率,这为根据冲积物花粉定量恢复古植被森林覆盖率提供了现代依据。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len assemblages and vegetation in alluvial sediments of Luanhe River Basin .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1505.2004.01.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滦河流域13个水文站不同时期(枯水期、洪水期、平水期)新鲜冲积物花粉分析表明,冲积物花粉组合受流域内植物花期影响。枯水期木本植物花粉含量高于草本植物,对应春季多数乔木花期。平水期草本植物花粉含量高于木本植物,对应夏、秋季多数草本植物花期。洪水期草本植物花粉含量略高于木本植物。洪水期冲积物中的木本植物花粉主要是由雨水片流将春季落入表土的花粉带入河水中所致。燕山地区的冲积物主要系洪水期沉积,所以燕山地区冲积物花粉组合中20%~40%的乔木花粉代表了现在燕山山区20%~25%的森林覆盖率,这为根据冲积物花粉定量恢复古植被森林覆盖率提供了现代依据。
|
[5] |
滦河流域及周边地区花粉与植被关系的研究 [J]. ,https://doi.org/10.17521/cjpe.2005.005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滦河流域及周边地区空气中的花粉组合基本上反映了当地的植被面貌,与植物的花期相对应,乔木植物的花期多在春季,草本植物的花期多在夏秋季,该地冬季基本上无植物开花,冬季空气中的花粉应是当年或多年春、夏、秋季散落在地上又被风吹到空气中的表土花粉和一些外来花粉;表土花粉随海拔高程的降低依次出现山地草甸、针阔混交林或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山地灌草丛、滨海平原草甸和滨海草甸或滨海盐生草甸的等5个花粉组合带,分别为蒿(Artemisia)-唐松草(Thalictrum)-松(Pinus)-桦(Betula)孢粉组合带、松-桦-栎(Quercus)-蒿孢粉组合带、藜科(Chenopodiaceae)-蒿-禾本科(Gramineae)-中华卷柏(Selaginella sinensis)孢粉组合带、藜科-蒿-菊科(Compositae)-香蒲(Typha)孢粉组合带和藜科-蒿-莎草科(Cyperaceae)-禾本科孢粉组合带;由于花粉在河水中是以悬移质颗粒被搬运,因此在不同时期沉积物花粉组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洪水期间河水对孢粉的分选作用最为明显。
Vegetation in the Luanhe River Basin and surrounding areas . ,https://doi.org/10.17521/cjpe.2005.005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滦河流域及周边地区空气中的花粉组合基本上反映了当地的植被面貌,与植物的花期相对应,乔木植物的花期多在春季,草本植物的花期多在夏秋季,该地冬季基本上无植物开花,冬季空气中的花粉应是当年或多年春、夏、秋季散落在地上又被风吹到空气中的表土花粉和一些外来花粉;表土花粉随海拔高程的降低依次出现山地草甸、针阔混交林或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山地灌草丛、滨海平原草甸和滨海草甸或滨海盐生草甸的等5个花粉组合带,分别为蒿(Artemisia)-唐松草(Thalictrum)-松(Pinus)-桦(Betula)孢粉组合带、松-桦-栎(Quercus)-蒿孢粉组合带、藜科(Chenopodiaceae)-蒿-禾本科(Gramineae)-中华卷柏(Selaginella sinensis)孢粉组合带、藜科-蒿-菊科(Compositae)-香蒲(Typha)孢粉组合带和藜科-蒿-莎草科(Cyperaceae)-禾本科孢粉组合带;由于花粉在河水中是以悬移质颗粒被搬运,因此在不同时期沉积物花粉组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洪水期间河水对孢粉的分选作用最为明显。
|
[6] |
现代花粉过程与第四纪环境研究若干问题讨论 [J].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2-008X.2006.06.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花粉现代过程研究对正确解释地层花粉谱,定量恢复古植被、古气候至关重要,但目前的研究在许多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花粉产量的差异决定着花粉对植被的代表性,但花粉产量研究至今仍无突破性进展,作者建议开展花粉通量研究以获得某一植被区的花粉产量;花粉传播和搬运的途径不同,其散布的距离和方向,以及沉积过程是完全不同的.风是花粉最主要的传播动力之一,季风气候区应考虑尘暴和粉尘作用对花粉组合的影响;河水是花粉搬运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冲积物花粉由于河流搬运花粉过程中存在再均匀、再搬运及分选作用,所以国际学术界关于冲积物花粉存在着一些争议.作者认为冲积物花粉反映的是取样点上游流域的植被特征;湖泊花粉反映的是该湖泊整个流域不同植被类型的混合,因而对花粉谱的解释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湖泊花粉应考虑花粉的沉积动力和花粉的来源;许多因素都可影响甚至决定花粉在土壤中的保存状况.实验表明土壤pH值7.6以上时,花粉浓度急剧减少,因此土壤花粉应考虑花粉的保存和埋藏过程等问题;花粉与植被关系是花粉现代过程研究的关键,由于较少进行植物和群落生态特征调查,因而,利用孢粉资料恢复古植被多数只能分辨到植被带,这使得孢粉与植被关系定量研究很难有突破性进展.作者建议应加强生态群落花粉组合研究,并重视植物群落生态调查;作者对中国北方花粉与植被关系研究表明,不能将草本与乔木花粉共存的花粉组合一概视为森林草原植被,当乔木花粉达30%以上时应考虑为森林植被.花粉与气候研究应改进和完善现有气候模拟方法的不足和缺陷,或创建新的模拟方法,并加强较小尺度花粉与气候的定量关系的研究.
Research about modern pollen progress and Quaternary environments .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2-008X.2006.06.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花粉现代过程研究对正确解释地层花粉谱,定量恢复古植被、古气候至关重要,但目前的研究在许多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花粉产量的差异决定着花粉对植被的代表性,但花粉产量研究至今仍无突破性进展,作者建议开展花粉通量研究以获得某一植被区的花粉产量;花粉传播和搬运的途径不同,其散布的距离和方向,以及沉积过程是完全不同的.风是花粉最主要的传播动力之一,季风气候区应考虑尘暴和粉尘作用对花粉组合的影响;河水是花粉搬运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冲积物花粉由于河流搬运花粉过程中存在再均匀、再搬运及分选作用,所以国际学术界关于冲积物花粉存在着一些争议.作者认为冲积物花粉反映的是取样点上游流域的植被特征;湖泊花粉反映的是该湖泊整个流域不同植被类型的混合,因而对花粉谱的解释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湖泊花粉应考虑花粉的沉积动力和花粉的来源;许多因素都可影响甚至决定花粉在土壤中的保存状况.实验表明土壤pH值7.6以上时,花粉浓度急剧减少,因此土壤花粉应考虑花粉的保存和埋藏过程等问题;花粉与植被关系是花粉现代过程研究的关键,由于较少进行植物和群落生态特征调查,因而,利用孢粉资料恢复古植被多数只能分辨到植被带,这使得孢粉与植被关系定量研究很难有突破性进展.作者建议应加强生态群落花粉组合研究,并重视植物群落生态调查;作者对中国北方花粉与植被关系研究表明,不能将草本与乔木花粉共存的花粉组合一概视为森林草原植被,当乔木花粉达30%以上时应考虑为森林植被.花粉与气候研究应改进和完善现有气候模拟方法的不足和缺陷,或创建新的模拟方法,并加强较小尺度花粉与气候的定量关系的研究.
|
[7] |
Holocene environmental change inferred from a high-resolution pollen record, Lake Zhuyeze, arid China [J]. ,https://doi.org/10.1191/0959683606hl951rp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ABSTRACT A high-resolution pollen record, c. 50 yr/sample, from terminal lake sediments in the Shiyang River drainage basin on the present margin of the summer monsoon was used to reconstruct vegetation and climate history during the Holocene. Forest trees from mountainous areas of the drainage, including Sabina, Picea and Pinus, dominated pollen assemblages in the early Holocene (11.6 7.1 cal. ka). In the mid-Holocene (7.1 3.8 cal. ka) desert and steppe shrubs and herbs around the lake, including Nitraria, Poaceae, Compositae and Artemisia, were dominant. The late Holocene (3.8 0 cal. ka) was again dominated by alternation of Pinus Sabina tree pollen and desert-steppe pollen. The early Holocene forest expansion in the mountains and subsequent increase in the river transport of tree pollen corresponds with maximum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maximum. The timing of these changes in our record from arid China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East China, where the Holocene monsoon maximum appeared in the middle Holocene. This difference indicates that the extent and development of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in the Holocene was complex. Changes in the pollen record appear to show pervasive and persistent centennial-to millennial-scale oscillations throughout both wet and dry periods of the Holocene. Our results imply the continental interior was sensitive to changing moisture conditions and responsive to Holocene climatic events.
|
[8] |
Holocene vegetation and climate history at Hurleg Lake in the Qaidam Basin, northwest China [J]. ,https://doi.org/10.1016/j.revpalbo.2006.12.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We present fossil pollen data and discuss their climatic interpretations from a 688-cm-long sediment core from Hurleg Lake, a freshwater lake located in the Qaidam Basin on the NE Tibetan Plateau, just beyond the northern limit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fluence.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Holocene vegetation and climate history was aided by modern surface pollen analysis. The 14000-yr chronology of the sediment core was controlled by seven AMS 14 C dates on plant macrofossils. The results of the surface pollen analysis showed that modern pollen spectra faithfully reflect the regional vegetation along a transect from alpine meadow to desert steppe and desert, so fossil pollen record can be used to reconstruct Holocene vegetation change. The pollen data showed that vegetation changed from desert before the Holocene to desert steppe dominated by Artemisia from 11.9 to 9.5ka, desert dominated by Chenopodiaceae from 9.5 to 5.5ka, and steppe desert dominated by Artemisia and Poaceae after 5.5ka. This vegetation sequence indicates that climate was relatively wet before 9.5ka, dry and variable from 9.5 to 5.5ka, and relatively wet and stable after 5.5ka. The climate pattern reconstructed from pollen data appears to be opposite to the paleoclimate pattern inferred at Qinghai Lake, 300km east of our study site. That site shows a moist early Holocene during the insolation and monsoon maximum followed by a drying trend during the mid- and late Holocene.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two sites sugges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position of the subtropical monsoon, the mid-latitude westerlie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local topography and regional climate. Our finding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complex regional vegetation and climate responses to large-scale forcings in arid central Asia.
|
[9] |
新疆托勒库勒湖孢粉记录的4.2ka BP气候事件 [J]. ,
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CAS IR GRID))以发展机构知识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为目标,快速实现对本机构知识资产的收集、长期保存、合理传播利用,积极建设对知识内容进行捕获、转化、传播、利用和审计的能力,逐步建设包括知识内容分析、关系分析和能力审计在内的知识服务能力,开展综合知识管理。
An abrupt climatic event around 4.2 cal ka BP documented by fossil pollen of Tuolekule Lake in the eastern Xinjiang Uyghur Autonomous region . ,
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CAS IR GRID))以发展机构知识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为目标,快速实现对本机构知识资产的收集、长期保存、合理传播利用,积极建设对知识内容进行捕获、转化、传播、利用和审计的能力,逐步建设包括知识内容分析、关系分析和能力审计在内的知识服务能力,开展综合知识管理。
|
[10] |
Over-representation of Picea pollen induced by water transport in arid regions [J]. ,https://doi.org/10.1016/j.quaint.2012.11.026 URL [本文引用: 4] 摘要
Picea polle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reconstructing a cold-humid climate or palaeo-elevations. However, research has not yet taken into account the pollen transportation pathways within rivers in arid regions. A sporopollen study of surface (the uppermost) river sediments and surface soils from the Heihe and Shiyang Rivers (originating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suggests th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Picea pollen percentages within these two different sediment types. In surface soils the Picea pollen fractions are low, representing transportation by wind. However, percentages of Picea pollen reach up to 15.9% of total pollen counts in surface river sediments, as far as about 120 km away from the lower spruce forest line. This result, together with the demonstrated enrichment of Picea pollen in water bodies that lie along those observed rivers, indicate an over-representation within fluvial and lacustrine sediments. Knowledge about these relationships provides fundamental information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palaeo-vegetation, palaeo-climate or palaeo-elevations.
|
[11] |
石羊河流域表土孢粉与植被的关系 [J]. ,
通过对石羊河流域不同植被带76个表土样的孢粉分析,研究了该流域各植被带的表土孢粉组合及主要植物花粉与其植物比例的关系.结果显示:石羊河流域各科属孢粉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复杂,同一科属孢粉在不同植被带中的代表性也各有差异,所以某科属孢粉的代表性问题需要在不同植被带中分别讨论.森林带的云杉属花粉和流域自身的大气环流状况是影响流域表土孢粉组合及各科属花孢粉与植物关系的主要因素.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rface pollen and vegetation in Shiyang River Drainage, Northwest China . ,
通过对石羊河流域不同植被带76个表土样的孢粉分析,研究了该流域各植被带的表土孢粉组合及主要植物花粉与其植物比例的关系.结果显示:石羊河流域各科属孢粉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复杂,同一科属孢粉在不同植被带中的代表性也各有差异,所以某科属孢粉的代表性问题需要在不同植被带中分别讨论.森林带的云杉属花粉和流域自身的大气环流状况是影响流域表土孢粉组合及各科属花孢粉与植物关系的主要因素.
|
[12] |
末次冰期—间冰期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对全球变化的重要贡献 [J]. ,
地球环境-气候系统的长周期变化是随日-地相对位置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的。但是仍有15%~20%的长周期变化没有得到解释。至于中短周期变化的机制,目前的解释仍然是众说纷纭。与北美冰盖动力相关的北大西洋洋面温度一直被认为是这些中短周期变化的调控仪。然而,赤道太平洋的长周期厄尔尼诺波动被表明是更为有效的调控仪。由于海洋研究的优势地位,陆地的相关研究近20~30 a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际上,陆地下垫面控制的反射率的变化可能更有效地改变地球表面的能量平衡,从而导致全球性的变化。中亚的干旱、半干旱区范围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大气粉尘的贡献很可能在中短周期的全球变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该区的南界和北界的变幅可达300~500 km。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地球上最有效的向大气输送粉尘的源区,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可能很大程度地调控着大气中的CO2含量,因此全球的温度也受到了调控。这个思路的逻辑是:干旱、半干旱区向大气输送含铁粉尘,此粉尘沉积于海洋;这些含铁粉尘控制着浅海的铁化肥供给。铁化肥的供给又控制着浅水中的固氮过程。固氮过程又控制着浅海的植物生产量。植物生产量通过储存碳和沉积碳(碳酸钙)来控制大气中的CO2。
Contribution to global change of Mongolian Plateau and Loess Plateau in the Last Glaciation and Interglacial Periods . ,
地球环境-气候系统的长周期变化是随日-地相对位置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的。但是仍有15%~20%的长周期变化没有得到解释。至于中短周期变化的机制,目前的解释仍然是众说纷纭。与北美冰盖动力相关的北大西洋洋面温度一直被认为是这些中短周期变化的调控仪。然而,赤道太平洋的长周期厄尔尼诺波动被表明是更为有效的调控仪。由于海洋研究的优势地位,陆地的相关研究近20~30 a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际上,陆地下垫面控制的反射率的变化可能更有效地改变地球表面的能量平衡,从而导致全球性的变化。中亚的干旱、半干旱区范围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大气粉尘的贡献很可能在中短周期的全球变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该区的南界和北界的变幅可达300~500 km。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地球上最有效的向大气输送粉尘的源区,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可能很大程度地调控着大气中的CO2含量,因此全球的温度也受到了调控。这个思路的逻辑是:干旱、半干旱区向大气输送含铁粉尘,此粉尘沉积于海洋;这些含铁粉尘控制着浅海的铁化肥供给。铁化肥的供给又控制着浅水中的固氮过程。固氮过程又控制着浅海的植物生产量。植物生产量通过储存碳和沉积碳(碳酸钙)来控制大气中的CO2。
|
[13] |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综合遥感观测联合实验总体设计 [J]. ,https://doi.org/10.11867/j.issn.1001-8166.2012.05.048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介绍了“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综合遥感观测联合试验”的背景、科学目标、试验组成和试验方案。试验的总体目标是显著提升对流域生态和水文过程的观测能力,建立国际领先的流域观测系统,提高遥感在流域生态—水文集成研究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能力。由基础试验、专题试验、应用试验、产品与方法研究和信息系统组成。其中,①基础试验:搭载微波辐射计、成像光谱仪、热像仪、激光雷达等航空遥感设备,开展一系列关键生态和水文参量的观测;发展遥感正向模型及反演和估算方法。形成覆盖全流域的水文气象综合观测网,为流域生态—水文模型研究提供更有代表性的模型参数、驱动数据及更高精度的验证数据。构建无线传感器网络,度量生态水文模型所需的若干关键的驱动、参数和模型状态的空间异质性。开展航空遥感定标和地基遥感试验。依托传感器网络,并辅之以地面同步和加密观测,开展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②专题试验:开展“非均匀下垫面多尺度地表蒸散发观测试验”,采用密集的涡动相关仪、大孔径闪烁仪与自动气象站的观测矩阵,为揭示地表蒸散发的空间异质性,实现非均匀下垫面地表蒸散发的尺度扩展,发展和验证蒸散发模型提供基础数据。③应用试验:在流域上、中、下游分别开展针对积雪和冻土水文、灌溉水平衡和作物生长、生态耗水的综合观测试验,将观测数据和遥感产品用于上游分布式水文模型、中游地表水—地下水—农作物生长耦合模型、下游生态耗水模型,通过实证研究提升遥感在流域生态—水文集成研究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能力。加强试验将在2012年5月起按中游、上游、下游的顺序展开,全流域持续观测期为2013—2015年。在各类试验的支持下,开展全流域生态—水文关键参量遥感产品生产,发展尺度转换方法,建立多源遥感数据同化系统。
Hiwater: An intergrated remote sensing experiment on hydrological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 ,https://doi.org/10.11867/j.issn.1001-8166.2012.05.048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介绍了“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综合遥感观测联合试验”的背景、科学目标、试验组成和试验方案。试验的总体目标是显著提升对流域生态和水文过程的观测能力,建立国际领先的流域观测系统,提高遥感在流域生态—水文集成研究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能力。由基础试验、专题试验、应用试验、产品与方法研究和信息系统组成。其中,①基础试验:搭载微波辐射计、成像光谱仪、热像仪、激光雷达等航空遥感设备,开展一系列关键生态和水文参量的观测;发展遥感正向模型及反演和估算方法。形成覆盖全流域的水文气象综合观测网,为流域生态—水文模型研究提供更有代表性的模型参数、驱动数据及更高精度的验证数据。构建无线传感器网络,度量生态水文模型所需的若干关键的驱动、参数和模型状态的空间异质性。开展航空遥感定标和地基遥感试验。依托传感器网络,并辅之以地面同步和加密观测,开展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②专题试验:开展“非均匀下垫面多尺度地表蒸散发观测试验”,采用密集的涡动相关仪、大孔径闪烁仪与自动气象站的观测矩阵,为揭示地表蒸散发的空间异质性,实现非均匀下垫面地表蒸散发的尺度扩展,发展和验证蒸散发模型提供基础数据。③应用试验:在流域上、中、下游分别开展针对积雪和冻土水文、灌溉水平衡和作物生长、生态耗水的综合观测试验,将观测数据和遥感产品用于上游分布式水文模型、中游地表水—地下水—农作物生长耦合模型、下游生态耗水模型,通过实证研究提升遥感在流域生态—水文集成研究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能力。加强试验将在2012年5月起按中游、上游、下游的顺序展开,全流域持续观测期为2013—2015年。在各类试验的支持下,开展全流域生态—水文关键参量遥感产品生产,发展尺度转换方法,建立多源遥感数据同化系统。
|
[14] |
黑河流域近60年来径流量变化及影响因素 [J].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8.01.01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莺落峡、正义峡水文站径流量数据及相关气候资料,借助小波分析、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黑河干流径流量变化周期、突变、趋势及原因。结果显示:1944~2005年莺落峡年均径流量变化长周期约7和25年,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增加率约1.04m3/(s·10a);1954~2000年正义峡年均径流量变化长周期约6和27年,变化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率约2.65m3/(s·10a);2006~2015年莺落峡年均径流量呈增加趋势,增加率约2.04m3/(s·10a);莺落峡径流量的增加主要与黑河流域上游气候向暖湿型转化有关,而正义峡径流量的减少与中游水资源利用量的迅速增加有关。
Charateristics and tendencies of annual runoff variation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during the past 60 years .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8.01.01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莺落峡、正义峡水文站径流量数据及相关气候资料,借助小波分析、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黑河干流径流量变化周期、突变、趋势及原因。结果显示:1944~2005年莺落峡年均径流量变化长周期约7和25年,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增加率约1.04m3/(s·10a);1954~2000年正义峡年均径流量变化长周期约6和27年,变化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率约2.65m3/(s·10a);2006~2015年莺落峡年均径流量呈增加趋势,增加率约2.04m3/(s·10a);莺落峡径流量的增加主要与黑河流域上游气候向暖湿型转化有关,而正义峡径流量的减少与中游水资源利用量的迅速增加有关。
|
[15] |
近10年来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分析 [J].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2.05.00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对比分析黑河流域13万km2范围内2000年遥感影像数据资料及1987年流域遥感影像资料,结果表明:近10年来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总体上仍然向恶化方向发展,流域内天然森林分布面积减少6.35%,中游取代下游成为流域沙漠化发展的主导区域,上游山区土地沙漠化发展最为迅速;下游草地生态退化十分强烈,草地面积减少达2095.39km2。但局部或生态环境的某些方面出现明显逆转。
Features of eco-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Heihe River Basin over recent 10 years .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2.05.00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对比分析黑河流域13万km2范围内2000年遥感影像数据资料及1987年流域遥感影像资料,结果表明:近10年来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总体上仍然向恶化方向发展,流域内天然森林分布面积减少6.35%,中游取代下游成为流域沙漠化发展的主导区域,上游山区土地沙漠化发展最为迅速;下游草地生态退化十分强烈,草地面积减少达2095.39km2。但局部或生态环境的某些方面出现明显逆转。
|
[16] |
西北干旱区黑河上中游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农田表土花粉组合特征 [J]. ,Surface pollen assemblage characters of farmland from different altitudes in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arid north-western China . , |
[17] |
西北内陆高台盐池孢粉组合与古气候变化 [J]. ,
通过甘肃盐池盐矿地层剖面早更新世~全新世孢粉分析,将更新世以来的孢粉划分为4个组合带。根据孢粉组合特征,探讨了盐池矿区近1.6万年由荒漠草原-疏林草原-灌丛荒漠草原的古植被演替与冷干-暖湿-冷干的古气候演变特征,揭示了该地区湖泊趋于干涸,浅层地下水成化,向干旱化发展的气候因素,这对西北内陆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Characteristics of spore-pollen and ancient climate changes in inlands of Northwest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
通过甘肃盐池盐矿地层剖面早更新世~全新世孢粉分析,将更新世以来的孢粉划分为4个组合带。根据孢粉组合特征,探讨了盐池矿区近1.6万年由荒漠草原-疏林草原-灌丛荒漠草原的古植被演替与冷干-暖湿-冷干的古气候演变特征,揭示了该地区湖泊趋于干涸,浅层地下水成化,向干旱化发展的气候因素,这对西北内陆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18] |
黑河尾闾湖泊附近表层样品的孢粉分析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J].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3409.2003.04.01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对黑河尾闾湖泊附近14个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及野外实地现代植物调查,了解了在表土花粉中当地植被、区域植被和山上植被所占的含量及风和流水作用对孢粉种类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沉积环境、孢粉来源和孢粉组合代表的环境指示意义.我们只有了解这些表土花粉的规律后,才能够准确恢复居延海湖心剖面孢粉所反映的植被、气候演化过程.
Spore-pollen analysis of samples from surface soil in vicinity of lakes, at the end of Heihe River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indications .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3409.2003.04.01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对黑河尾闾湖泊附近14个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及野外实地现代植物调查,了解了在表土花粉中当地植被、区域植被和山上植被所占的含量及风和流水作用对孢粉种类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沉积环境、孢粉来源和孢粉组合代表的环境指示意义.我们只有了解这些表土花粉的规律后,才能够准确恢复居延海湖心剖面孢粉所反映的植被、气候演化过程.
|
[19] |
基于SEBS模型的黑河流域蒸散发 [J]. ,Evapotranspiration in Heihe River Basin based on SEBS model . , |
[20] |
|
[21] |
Faegri, J . [M]. John Wiley & Sons Press, |
[31] |
Characteristics of pollen assemblages and sedimental environment . , |
[22]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