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中图分类号: K90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7)05-0709-09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16-09-20
修回日期: 2016-12-8
网络出版日期: 2017-05-25
版权声明: 2017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于婷婷(1985-),女,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E-mail:yutt931@nenu.edu.cn
展开
摘要
东北地区作为全国重要老工业基地,在面临新一轮振兴机遇的形势下,人口分布的集疏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亟待细致梳理。根据中国第四、第五、第六次分县人口普查资料,运用洛伦兹曲线、人口密度相对变化率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东北地区1990~2010年、176个县域的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化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10个自然和社会经济指标,使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①从总体分布格局变化特征来看,20 a来人口密度始终是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且以省会城市为主的多中心“T”型人口分布空间格局越来越明显;②1990~2010年,东北地区人口密度经历了从相对分散到相对集中的变化过程,且人口密度高的地区所占土地面积小,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占地面积大。人口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即人口密度存在高高、低低集聚现象;③从人口密度变化类型来看,1990~2010年,共80个县域属于快速增加和缓慢增加类型,快速降低和缓慢降低类型的县域共96个,其中辽宁省县域人口密度变化“两极化”现象较为明显;④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同时作用于人口密度变化,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人口密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Abstract
Northeast China is considered as the important old industrial base. However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driving factors were not clear yet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a new round of revitalization.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population census data in 1990, 2000 and 2010, Lorenz curve, relative change rate of population density and Moran’s I are employed to analysis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Northeast China in 1990-2010, which consist of 176 counties. Subsequently, based on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 regression method, 10 natural and social-economic factors are recognized to mak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Northeast China. Major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as follows: 1) From the stand point of overall distribution pattern changes in nearly 20 years, average population density shows: Heilongjiang Province< Jilin Province<Liaoning Province. It is more obvious that ‘T’ type with multicenter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 which mainly to the provincial capital. 2) Population density experienced a changing process from comparative centralized to comparative dispersion. And zones which owned high population density occupy small land area, on the country, zones with low population density hold large land area.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presents remarkable and positiv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3)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anging type of population density, there are 80 counties’ population are increased and 96 are decreased, and it is obvious that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changing in Liaoning province. 4) Nature and social-economic are acting together on population density change, but the social-economic factors have impact on population density change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natural factors.
Keywords:
人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载体,人口的再分布对中国经济格局有重大影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国民经济重大战略规划的基础[1]。人口分布是指人口的空间形式[2],人口密度是人口空间分布的直接表征,同时也是衡量人口分布地区差异的主要指标[3]。研究人口分布集疏格局,揭示人口分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对于全面深入把握人口分布规律以及人地关系,制定流动人口、区域协作等空间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35年中国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提出黑河(瑷珲)-腾冲一线作为中国人口分界线[4],从此拉开了中国学者对人口分布研究的序幕。从研究内容来看,以往对人口分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① 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演化,如周靖祥、刘睿文、韩嘉福、潘倩、吕晨[5~9]等分别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对中国人口分布格局及演化进行深入分析;游珍[10]等利用“三普”、“四普”、“五普”和“六普”人口普查数据,对珠三角地区近30 a来人口分布格局时空变化进行深入分析;杨剑、马颖忆[11,12]等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分别对浙江省和江苏省的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进行详细分析与总结;李莎[13]等选用人口密度指标,通过收集俄罗斯历年人口普查资料,深入探讨了俄罗斯人口分布特征。② 人口分布的模拟与预测,如梁昊光[14]等借助CA-MAS模型对北京市未来城市人口格局进行情景模拟,为北京城市管理决策和宏观调控提供参考;王璐[15]等利用1982年、1990年、2000年与2010年4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系统预测了2020年和2030年中国分县人口规模,定量分析了未来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布局、各地区人口增减变化以及城市群人口集聚度变化。
整体来看,学者对区域人口分布变化的研究,常采用文献分析、理论分析、调查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16],而研究尺度主要集中于全国、省、典型城市群及县域层面。东北地区作为全国重要老工业基地,其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0世纪90年代后,东北地区开始步入经济和结构调整的振兴发展阶段,而此时,面临新一轮振兴发展机遇,突出性人口问题已成为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17~20],而有关东北地区人口分布集疏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研究单元,运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3次人口普查数据,细致梳理20 a来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集疏格局变化,并选取10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指标,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对人口密度变化格局进行定量分析,以期全面认识东北地区人口分布规律,对人口流动和区域发展等空间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依据。
研究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为:① 所采用的属性数据方面,人口数据,统计口径为常住人口。1990年人口数据采用《吉林省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21]、《黑龙江省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22]和《辽宁省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23],2000年、2010年人口数据分别采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4]和《中国2010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5];影响因素数据来源于《中国市(县)经济统计年鉴》(1991~2011)[26],《黑龙江统计年鉴》(1991~2011)[27],《吉林统计年鉴》(1991~2011)[28],《辽宁统计年鉴》(1991~2011)[29]。② 研究采用的空间数据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万的分县行政区划图,行政区划信息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全国行政区划信息平台查询网站(http://202.108.98.30/map),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共176个县、县级市以及市辖区单元(文中统称为县域)。对于行政区划与2010年不一致的单元,根据2010年行政区划范围对各研究区单元人口进行重新统计。具体做法为:首先将矢量数据转化为密度为1 km×1 km栅格数据;再按照2010年的行政区边界,对栅格数据进行求和,从而计算出当年各研究单元人口数据的修正值;最后再与行政区划文件链接,生成空间矢量数据。
1.2.1 Lorenz曲线
通过绘制Lorenz曲线,分析研究区人口分布的不均匀性。Lorenz曲线作法如下:计算各研究单元的人口累计比和面积累计比,并按照研究单元的平均人口密度从小到大排序。分别以人口累计百分比和面积累计百分比为横轴和纵轴,绘制2010年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Lorenz曲线[30]。Lorenz曲线的弯曲程度表示人口分布的均衡性大小:曲线越接近对角线、弯曲程度越小,表示人口分布越均匀;越偏离对角线、弯曲程度越大,表示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程度越大[31]。
1.2.2 人口密度相对变化率
人口密度相对变化率是解释人口分布变化特征的有效途径。研究以东北地区分县为基本研究单位,通过计算1990~2010年人口密度相对变化率,对人口密度变化类型进行分类[16],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1.2.3 空间自相关分析
用全局Moran指数(Global Moran’s I)测度全局关联特征,公式如下:
式中,
1.2.4 偏最小二乘法回归
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回归是一种新型的多元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常用于预测研究。偏最小二乘法集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3种分析方法的优点于一身,能有效解决变量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32~34],回归公式如下:
式中,
通过PLS回归最终可以得到2个重要指标:变量重要性指标(VIP)和回归系数(BETA),公式为:
借助ArcGIS 9.3 Geostatistical Analyst模块对东北三省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变化进行趋势面模拟,对比分析研究区人口密度演化过程,如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1990~2010年,东北地区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总体趋势未变,始终是中南部地区高于周围其它地区。东北三省平均人口密度大小排列顺序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2010年,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平均人口密度分别为86.54人/km2、141.01人/km2和301.37人/km2,辽宁省人口密度约为黑龙江省的3.5倍,吉林省的2.1倍,人口密度远高于其它两省。
通过计算得到176个,研究单元的人口密度数据,将1990年、2000年和 2010年人口密度在矢量图中可视化,由此得到东北地区县级分区间人口密度分级图(图2)。1990年,东北三省176个县域平均人口密度为127.36人/km2,2000年为133.37人/km2,到了2010年上升到139.43人/km2。1990~2010年,东北地区人口分布整体上始终呈现以省会城市为主的多中心“T”型空间集聚格局。具体由滨洲(主要包括哈尔滨、大庆等城市)、滨绥(主要包括哈尔滨、牡丹江、绥芬河等城市)、哈大(主要包括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城市)铁路所组成。近20 a间东北地区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具体表现出如下:①区内四大城市群是人口主要集聚区。哈大齐经济区(哈尔滨为主)、长吉图先导区(长春、吉林为主)、辽宁沿海经济带(大连为主)、沈阳经济区,这四大城市群始终是人口集聚区,人口密度普遍高于450人/km2。②人口沿主要交通干线集中分布。长吉图先导区、辽中南城市群人口具有明显的沿哈大高速公路(哈尔滨-大连)、京沈(北京-沈阳)铁路的集中分布特征。③“核心-外围”结构逐步凸显。省会城市以及副省级城市大连对人口的集聚作用逐渐增强,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的人口较1990年相比,到2010年分别增长18.97%、19.5%、22.95%和27.52%。2010年,已形成明显的以省会3个城市及大连市为中心、密度向四周逐渐递减的“核心-外围”结构。
通过分别绘制东北地区1990年、2000年、2010年Lorenz曲线,分析人口密度分布的总体变化特征,如图3。可以看出,2000年Lorenz曲线离绝对均衡线最近,1990年和2010年较远,说明从1990~2010年东北地区的人口密度分布经历了从相对集中到相对分散,再到相对集中的集疏转变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由1990年的41.74%上升到2010年的57.53%,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36]。同时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的1990年和2010年的Lorenz曲线符合人口分布的两端规律,即人密度较小的区域整体占据较大的面积,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所占据的总面积较小。从图中可见,1990年和2010年20%的人口分布在面积约为60%左右的土地上。在坐标轴的末端附近,人口密度较大的县域人口比重大,而所占据的土地面积却较少,占地面积约为2%的土地承载着东北地区18%的人口。
图3 东北三省人口洛伦兹曲线(1990,2000,2010)
Fig.3 Lorenz curve in Northeast China(1990,2000,2010)
进一步选用GeoDA对1990年、2000年、2010年东北地区176个研究单元做全局自相关分析,用于探索东北地区县域人口密度的空间集聚分布态势,分析结果见表1。在3个年份中,Z值均大于1.96,检测值在1%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且Moran’s I系数均为正值,说明东北各地区人口分布存在显著为正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呈现出趋同趋势,即人口密度较高的县域大都与周围其它人口密度较高的县域在空间上集聚;而人口密度较低的县域,多与周围人口密度较低的县域相邻。
表1 东北三省人口密度Moran’s I估计值
Table 1 Estimation of Moran’s I for population density in Northeast China
年份 | 1990 | 2000 | 2010 |
---|---|---|---|
Moran’s I | 0.21 | 0.20 | 0.18 |
Z(I) | 4.93 | 4.57 | 4.09 |
运用公式(1)计算1990~2010年东北地区各研究单元人口密度相对变化率(Fj),基于人口相对变化率值将人口密度变化分为以下4种类型:Fj> 1,为快速增加类型,0≤Fj≤1,为缓慢增加类型,-1≤Fj<0为缓慢降低类型,Fj<-1为快速降低类型。再运用GIS进行空间分类型显示(图4),可以看出,快速增加类型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区、肇东市、大庆市、绥化市、齐齐哈尔市、吉冈县等地区,吉林省的长春市辖区、吉林市、公主岭市、伊通满族自治县、双辽市、长岭县等地区,辽宁省的沈阳市辖区、大连市辖区、抚顺市、盘锦市、海城市、营口市等地区。快速降低类型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鸡东县、勃利县、汤原县、逊克县等区域,吉林省的白城市、扶余市、德惠市、图们市、龙井市、农安县、永吉县等区域,辽宁省的开原市、盖州市、铁岭县、抚顺县、法库县、朝阳县、建昌县等区域。
图4 1990~2010年东北三省人口密度变化类型空间格局
Fig.4 Spatial pattern of population density changing type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1990 to 2010
结合表2可知,20 a来东北地区共80个县域人口增加,黑龙江省共36个,占比最多。其中缓慢增加的县域有37个,平均增加4.03人/km2,面积占30%。黑龙江省最多(25个),辽宁省最少(4个);快速增加43个,平均增加116.10人/km2,面积占比仅为15%,说明人口集聚分布特征明显。辽宁省最多共18个,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分别占11个和14个。人口数量减少的县域共96个,其中黑龙江省人口减少的县域个数最多,共39个。人口密度缓慢降低的县域,平均减少6.37人/km2,面积占比为41%,黑龙江省共32个,占比最多;人口密度快速降低的县域,平均减少28.34人/km2,面积占比14%。辽宁省最多,共19个。整体可以看出,辽宁省县域人口密度变化“两极化”现象较为明显,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人口密度变化相对来说比较平稳。
表2 1990~2010年东北三省各人口密度变化类型分析
Table 2 The analysis of changing type for population density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1990 to 2010
人口密度 变化类型 | 黑龙江省 | 吉林省 | 辽宁省 | 东北地区 | |||||||||||
---|---|---|---|---|---|---|---|---|---|---|---|---|---|---|---|
市县 个数 | 变化均值 (人/km2) | 面积占比 (%) | 市县 个数 | 变化均值 (人/km2) | 面积占比 (%) | 市县 个数 | 变化均值 (人/km2) | 面积占比 (%) | 市县 个数 | 变化均值 (人/km2) | 面积占比 (%) | ||||
快速增加 | 11 | 31.88 | 37 | 14 | 31.75 | 39 | 18 | 52.46 | 23 | 43 | 116.10 | 15 | |||
缓慢增加 | 25 | 3.32 | 77 | 8 | 0.54 | 20 | 4 | 0.17 | 4 | 37 | 4.03 | 30 | |||
缓慢降低 | 32 | –2.44 | 59 | 15 | –4.59 | 22 | 15 | –1.18 | 18 | 62 | –6.37 | 41 | |||
快速降低 | 7 | –9.11 | 32 | 8 | –9.01 | 24 | 19 | –10.23 | 44 | 34 | –28.34 | 14 |
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演化是在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不仅与自然条件的优劣以及多寡有关,也与产业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技术水平以及政策制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是技术、政策因素数据难以获取,故本文综合以往研究,并考虑数据可获得性,同时尽量选取能够全面反映东北地区区域特性的指标(表3),包括自然环境指标和社会经济指标共10项。为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选取1990~2010年共20 a面板数据,分别以地形起伏度(
表3 东北三省人口分布影响因子
Table 3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Northeast China
指标类型 | 编号 | 名称 | 单位 | 来源 |
---|---|---|---|---|
自然环境指标 | X1 | 地形起伏度 | 无 | RESDC |
X2 | 多年平均温度 | ℃ | RESDC | |
X3 | 多年平均降水 | mm | RESDC | |
社会经济指标 | X4 | 粮食产量 | t | 统计年鉴[26~29] |
X5 | 国内生产总值(GDP) | 104元 | 统计年鉴[26~29] | |
X6 |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元 | 统计年鉴[26~29] | |
X7 | 医疗卫生院床位数 | 床 | 统计年鉴[26~29] | |
X8 | 移动电话户数 | 万户 | 统计年鉴[26~29] | |
X9 | 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统计年鉴[26~29] | |
X10 | 工业总产值 | 104元 | 统计年鉴[26~29] |
表4 东北三省1990~2010年人口密度变化影响因子的VIP与BETA
Table 4 VIP and BETA value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pulation density changes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1990 to 2010
编号 | BETA | VIP | P值 |
---|---|---|---|
X1 | -0.450 | 0.782 | 0.482 |
X2 | -0.052 | 0.321 | 0.098 |
X3 | -0.030 | 0.412 | 0.484 |
X4 | 0.132 | 0.683 | 0.843 |
X5 | 0.230 | 1.990 | 0.001 |
X6 | 0.121 | 1.268 | 0.054 |
X7 | 0.133 | 1.210 | 0.000 |
X8 | 0.120 | 1.003 | 0.000 |
X9 | 0.220 | 1.730 | 0.005 |
X10 | 0.150 | 1.654 | 0.000 |
PLS回归结果表明,VIP超过1的影响因子有6个,全部为社会经济因素(表4)。VIP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国内生产总值(1.99),人均可支配收入(1.73),工业总产值(1.65),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数(1.21),移动电话数(1.00)。地形起伏度和粮食产量的VIP介于0.5~1之间,多年平均降温和多年平均降水均小于0.5。从回归系数来看,社会经济因素全部大于0,说明其全部与人口平均密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人口密度的大小。
社会经济因素是人口密度变化的直接驱动力,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如四大城市群),人口密度也高;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其人口密度也较低。这一结果符合我们的预期判断,同时也符合经济集聚助推人口集聚的一般认识。配第-克拉克定理中所阐述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在本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目前东北地区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一些大中城市集聚发展,其它小城市处于停滞、再组织过程,所以小城市和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是必然趋势。自然因素中,地形起伏度的回归系数小于0,说明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之间是负相关关系,即地势高的地区人口密度小,地势低平的地区人口密度大,这也与事实相符。东北地区平原地区的人口远多于山区和丘陵地带,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是主要的人口集聚地。其它自然因素(多年平均降温和多年平均降水)与人口密度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所以基于分析结果,较高的GDP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业总产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发达的医疗卫生条件和通讯水平是人口迁入的主要驱动因素。
研究基于第四、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洛伦兹曲线、人口密度相对变化率等人口分布指标分析东北地区人口分布态势与格局,并在此基础上选取10个自然和社会经济指标研究东北地区人口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结论如下:
1) 人口分布梯度与经济梯度吻合。总体格局始终是中南部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其它地区,且辽宁省的人口密度始终最高。整体上呈现出以省会城市为主的多中心“T”型空间集聚格局,并表现出如下特征:四大城市群是人口主要集聚区、人口沿主要交通干线集中分布、“核心-外围”结构日渐凸显。
2) 随着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人口分布表现出由相对分散到相对集中的集疏变化过程。从空间集聚特征来看,人口分布表现出显著为正的空间自相关,存在人口密度相似的区域在空间上集聚的现象;从空间格局类型来看,人口增加的县域共80个,黑龙江省占37个,占比最多。人口减少的县域共96个,同样黑龙江省最多,占39个。
3) 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演化是在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但社会经济因素起主要作用。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人口迁入的主要“拉力”。
未来将在以下2个方面继续深入研究:①从人口密度视角探析东北地区城镇化空间格局。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变是折射城镇化空间格局的直接表征,通过厘清人口分布规律,进而深化对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基本判断;②扩展人口分布影响因素。人口分布的格局演化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除本文提到的影响因素外,增加政策、房价等影响东北地区人口分布格局演化的重要因素,进而全面挖掘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和人口分布之间的影响关系,深入探究东北地区人口分布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建国以来山东省人口分布地域格局及集疏变化分析 [J].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 decentralization with data at county level in recent 60 years in Shandong province. |
[2] |
|
[3] |
|
[4] |
“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及其两侧人口集疏模式差异 [J].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0400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胡焕庸线”是反映中国人地关系的重要地理发现之一。在当今中国经济社会背景下,“胡焕庸线”所表达地理意义及其对城镇化发展的指导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在GIS的支持下,构建了改革开放以来4次人口普查的县级空间数据库,提出人口时空扩张的识别方法,对“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数量、集疏格局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① “胡焕庸线”两侧人口数量94:6的大数一直相对稳定,但东南半壁人口持续微减、西北半壁人口持续微增。得益于较高的自然增长率,西北半壁具有较高的人口增长速度。② “胡焕庸线”两侧呈现出迥然不同的人口集疏模式。东南半壁人口集中化程度提升较快,负增长区在“秦岭—淮河”以南、东北等地区大面积扩张、人口正增长优势逐步极化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少数地区,呈现“马太效应”式的集疏模式。主要是由于东南半壁内部区域经济差异及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剧烈人口流动。③ 西北半壁则呈现“相对均势”的人口集疏模式,多数地区的人口普遍表现为正增长,但是空间分布广袤、增长不集中,人口集中化程度提升缓慢。主要是由于少数民族“多分散、少聚居”造成了自然增长优势的不集中。然而均势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同样存在一定的负增长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和“新欧亚大陆桥”两条带上。④ 未来时期,“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及集疏格局将进一步演化,东南半壁应关注内陆腹地及中小城镇对人口的吸纳作用,西北半壁应关注将分散的人口增长优势向少数城镇进行集聚,以期为人口地理学研究以及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p>
Study on the stability of Hu line and different spatial patterns of population growth on its both sides.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0400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胡焕庸线”是反映中国人地关系的重要地理发现之一。在当今中国经济社会背景下,“胡焕庸线”所表达地理意义及其对城镇化发展的指导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在GIS的支持下,构建了改革开放以来4次人口普查的县级空间数据库,提出人口时空扩张的识别方法,对“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数量、集疏格局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① “胡焕庸线”两侧人口数量94:6的大数一直相对稳定,但东南半壁人口持续微减、西北半壁人口持续微增。得益于较高的自然增长率,西北半壁具有较高的人口增长速度。② “胡焕庸线”两侧呈现出迥然不同的人口集疏模式。东南半壁人口集中化程度提升较快,负增长区在“秦岭—淮河”以南、东北等地区大面积扩张、人口正增长优势逐步极化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少数地区,呈现“马太效应”式的集疏模式。主要是由于东南半壁内部区域经济差异及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剧烈人口流动。③ 西北半壁则呈现“相对均势”的人口集疏模式,多数地区的人口普遍表现为正增长,但是空间分布广袤、增长不集中,人口集中化程度提升缓慢。主要是由于少数民族“多分散、少聚居”造成了自然增长优势的不集中。然而均势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同样存在一定的负增长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和“新欧亚大陆桥”两条带上。④ 未来时期,“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及集疏格局将进一步演化,东南半壁应关注内陆腹地及中小城镇对人口的吸纳作用,西北半壁应关注将分散的人口增长优势向少数城镇进行集聚,以期为人口地理学研究以及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p>
|
[5] |
中国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化研究:直面社会与经济双重困扰 [J].https://doi.org/10.11835/j.issn.1008-5831.2014.01.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人口是建立社会与经济之间联系的中介变量,人口空间分布又是全球性问题。当代中国,移民作为城市化的结果,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在人口、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则是人口城乡和区域空间分布演变的主要内容。在时间层面上,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演化内生于人口数量和结构转变;在空间视阈下,人口地域分布适宜性包括城乡和区域两方面内容。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事实,发现时空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创新和实践指导价值。作为第一人口大国,谋求社会与经济稳定发展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基础之基础,中国人口与发展再次行至十字路口,人口研究不能刻舟求剑;其不仅是重大学术性命题,更是社会、经济性实践难题。研究分析需要立足中国实情,贯穿全文的逻辑主线是人口转变和空间分布,主题是人口、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目标是建构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理论体系。
A study on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Chines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fac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perplexity. https://doi.org/10.11835/j.issn.1008-5831.2014.01.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人口是建立社会与经济之间联系的中介变量,人口空间分布又是全球性问题。当代中国,移民作为城市化的结果,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在人口、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则是人口城乡和区域空间分布演变的主要内容。在时间层面上,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演化内生于人口数量和结构转变;在空间视阈下,人口地域分布适宜性包括城乡和区域两方面内容。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事实,发现时空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创新和实践指导价值。作为第一人口大国,谋求社会与经济稳定发展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基础之基础,中国人口与发展再次行至十字路口,人口研究不能刻舟求剑;其不仅是重大学术性命题,更是社会、经济性实践难题。研究分析需要立足中国实情,贯穿全文的逻辑主线是人口转变和空间分布,主题是人口、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目标是建构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理论体系。
|
[6] |
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格局 [J].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10.003 URL Magsci 摘要
<p>人口集聚和疏散是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最直观和最集中的体现,研究一个地区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不仅可以揭示该地区人口集疏的内在规律,也有利于深入研究该地区的整体人口分布的态势和规律,更能够体现出区域内经济格局以及城市化格局的发展。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空间格局的研究,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脉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了人口集聚度分级评价的方法,依据人口集聚度的不同,将各个地区划分为不同等级的人口集聚区,并对其分别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人口分布格局、自然条件空间格局、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以及经济发展格局和城市化格局,对中国的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归纳,得出了中国人口分布“西疏东密”的传统空间格局突出,人口集聚以平原地区为依托并呈现“沿海、沿江、沿线”高度集聚的特征的结论。</p>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and dispersion in China.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10.003 URL Magsci 摘要
<p>人口集聚和疏散是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最直观和最集中的体现,研究一个地区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不仅可以揭示该地区人口集疏的内在规律,也有利于深入研究该地区的整体人口分布的态势和规律,更能够体现出区域内经济格局以及城市化格局的发展。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空间格局的研究,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脉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了人口集聚度分级评价的方法,依据人口集聚度的不同,将各个地区划分为不同等级的人口集聚区,并对其分别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人口分布格局、自然条件空间格局、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以及经济发展格局和城市化格局,对中国的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归纳,得出了中国人口分布“西疏东密”的传统空间格局突出,人口集聚以平原地区为依托并呈现“沿海、沿江、沿线”高度集聚的特征的结论。</p>
|
[7] |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分析及其可视化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560-8999.2007.06.003 URL 摘要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自从1935年胡焕庸先生提出"爱辉-腾冲线"以来,中国人口东西部的不均匀现象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这种不均匀不仅仅存在于"胡焕庸线"两侧,而是广泛存在的。本文引用经济学家研究收入分配平均程度常用的LORENZ曲线方法,结合相关图、表,对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进行研究。通过对曲线特征点的分析,结合地图可视化可以形象地反映人口空间分布的特点,同时对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化描述。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of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n China. Geo-information https://doi.org/10.3969/j.issn.1560-8999.2007.06.003 URL 摘要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自从1935年胡焕庸先生提出"爱辉-腾冲线"以来,中国人口东西部的不均匀现象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这种不均匀不仅仅存在于"胡焕庸线"两侧,而是广泛存在的。本文引用经济学家研究收入分配平均程度常用的LORENZ曲线方法,结合相关图、表,对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进行研究。通过对曲线特征点的分析,结合地图可视化可以形象地反映人口空间分布的特点,同时对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化描述。
|
[8] |
近300年来中国人口变化及其时空分布格局 [J].
基于人口地理学相关理论,以近300a 为时间尺度,以省域为空间单元,利用经修正的清朝、民国及建国后286 个时相的人口数据,建立1724 年、1767 年、1812 年、1855 年、1898年、1936 年、1982 年和2009 年8 个典型时间断面,通过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分布重心和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研究了近300a 来中国人口数量变化及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近300a 来中国人口数量波动上升,按增长曲线特征可分为较快稳定增长期、快速波动负增长期、低速平稳增长期、无序跌宕增长期、急剧波动增长期5 个阶段;② 人口分布逐渐趋于均衡,人口重心迁移幅度不大,总体呈西南—西北—东北—西北的移动趋势;③ 人口分布保持高度自相关,聚集程度波动变化,其中,华东的沪苏地区、山东省、安徽省、浙江省为稳定人口高密度聚集区,华中的河南省为较稳定人口高密度聚集区,西南、西北部分省份为稳定人口低密度聚集区,华北的内蒙古自治区为较稳定人口低密度聚集区,东北的黑龙江省、吉林省为不稳定人口低密度聚集区。
Population change and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China in recent 300 years.
基于人口地理学相关理论,以近300a 为时间尺度,以省域为空间单元,利用经修正的清朝、民国及建国后286 个时相的人口数据,建立1724 年、1767 年、1812 年、1855 年、1898年、1936 年、1982 年和2009 年8 个典型时间断面,通过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分布重心和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研究了近300a 来中国人口数量变化及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近300a 来中国人口数量波动上升,按增长曲线特征可分为较快稳定增长期、快速波动负增长期、低速平稳增长期、无序跌宕增长期、急剧波动增长期5 个阶段;② 人口分布逐渐趋于均衡,人口重心迁移幅度不大,总体呈西南—西北—东北—西北的移动趋势;③ 人口分布保持高度自相关,聚集程度波动变化,其中,华东的沪苏地区、山东省、安徽省、浙江省为稳定人口高密度聚集区,华中的河南省为较稳定人口高密度聚集区,西南、西北部分省份为稳定人口低密度聚集区,华北的内蒙古自治区为较稳定人口低密度聚集区,东北的黑龙江省、吉林省为不稳定人口低密度聚集区。
|
[9] |
基于ESDA的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J].
利用ESDA技术,基于GIS平台对2005年中国人口空间格局 进行研究,发现2005年全国县域人口密度不仅数值差距较大,基尼系数达0.55,而且空间自相关性较强,Mom's I指数为0.42.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四川盆地、东北经济带仍是全国人口最密集地区.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四川盆地是 高高型人口集聚区.哈尔滨、长春、银川、昆明等城市地区是高低集聚区.低高型区域集中在高高型区域四周.西北干旱区、内蒙古北部、东北北部山区属于低低集 聚区.将人口密度分为五级,通过人口重心观察,以及将人口密度与自然和经济因素叠加,发现气候和海拔高度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和交通对全 国人口格局影响显著.自然因素不同的组合形式将对人口格局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气候和地形因素长期稳定地影响人口空间格局,但其对人口空间分布的约束力将 随着技术进步而降低.经济因素是人口空间格局短期变动的主要原因.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based on ESDA.
利用ESDA技术,基于GIS平台对2005年中国人口空间格局 进行研究,发现2005年全国县域人口密度不仅数值差距较大,基尼系数达0.55,而且空间自相关性较强,Mom's I指数为0.42.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四川盆地、东北经济带仍是全国人口最密集地区.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四川盆地是 高高型人口集聚区.哈尔滨、长春、银川、昆明等城市地区是高低集聚区.低高型区域集中在高高型区域四周.西北干旱区、内蒙古北部、东北北部山区属于低低集 聚区.将人口密度分为五级,通过人口重心观察,以及将人口密度与自然和经济因素叠加,发现气候和海拔高度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和交通对全 国人口格局影响显著.自然因素不同的组合形式将对人口格局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气候和地形因素长期稳定地影响人口空间格局,但其对人口空间分布的约束力将 随着技术进步而降低.经济因素是人口空间格局短期变动的主要原因.
|
[10] |
珠三角地区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 [J].
采用人口增减变化、人口商度以及人口集聚度等方法,对珠三角地区1982、1990、2000和2010年4期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定量揭示了珠三角地区近30年来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从人口总量变化来看,1982―2010年珠三角地区人口数量增加了3821.66万人,增长率达215.61%,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从人口流动状态看,1982―2010年珠三角地区以人口流入为主,其中珠三角的中部以及东部城市成为人口流入的主要地区,人口迁移流入是珠三角地区总人口增加、人口集聚程度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近10年珠三角地区的人口流入速率有所减缓;3)从人口集聚度上看,1982―2010年珠三角地区县市人口集聚程度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逐年增高,深圳、广州、东莞等市已成为区域人口集聚中心。
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t county level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采用人口增减变化、人口商度以及人口集聚度等方法,对珠三角地区1982、1990、2000和2010年4期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定量揭示了珠三角地区近30年来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从人口总量变化来看,1982―2010年珠三角地区人口数量增加了3821.66万人,增长率达215.61%,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从人口流动状态看,1982―2010年珠三角地区以人口流入为主,其中珠三角的中部以及东部城市成为人口流入的主要地区,人口迁移流入是珠三角地区总人口增加、人口集聚程度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近10年珠三角地区的人口流入速率有所减缓;3)从人口集聚度上看,1982―2010年珠三角地区县市人口集聚程度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逐年增高,深圳、广州、东莞等市已成为区域人口集聚中心。
|
[11] |
浙江省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变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0.03.01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改革并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浙江省各地区人口分布发 生了明显的变化.文章运用空间自相关、不均衡系数、人口重心和偏移增长法,对浙江省69个县级行政单元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在1985-2007年间的 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①浙江省人口密度分布具有"点-带-区"结构特征,即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为高值点,通过杭甬高速和 甬台温高速将各高值点连接成带,其他地区则形成人口密度低值区;②浙江省人口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性,在浙东北环杭州湾地区和浙东南沿海地区呈现高高集 聚,在浙中和西南内陆地区呈现低低集聚;③浙江省人口呈不均衡分布状态,并且人口不均衡系数不断增大;④浙江省人口偏移增长在三大区域之间具有明显差异, 浙东南沿海地区人口总偏移量为正,浙东北环杭州湾地区基本稳定、浙中和西南内陆地区为负,人口重心逐渐向东南沿海偏移.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opulation and its analysis of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Population,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0.03.01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改革并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浙江省各地区人口分布发 生了明显的变化.文章运用空间自相关、不均衡系数、人口重心和偏移增长法,对浙江省69个县级行政单元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在1985-2007年间的 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①浙江省人口密度分布具有"点-带-区"结构特征,即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为高值点,通过杭甬高速和 甬台温高速将各高值点连接成带,其他地区则形成人口密度低值区;②浙江省人口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性,在浙东北环杭州湾地区和浙东南沿海地区呈现高高集 聚,在浙中和西南内陆地区呈现低低集聚;③浙江省人口呈不均衡分布状态,并且人口不均衡系数不断增大;④浙江省人口偏移增长在三大区域之间具有明显差异, 浙东南沿海地区人口总偏移量为正,浙东北环杭州湾地区基本稳定、浙中和西南内陆地区为负,人口重心逐渐向东南沿海偏移.
|
[12] |
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变化特征 [J].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2.02.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江苏省为例,选取人口数及人口密度为研究指标,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通过人口密度、空间自相关、不均衡指数、重心移动及偏移—分享分析,描述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近20 年来,江苏省人口密度有“南高北低”的特征,该现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江苏省人口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性,在长江中下游各县市形成空间人口密度高的集聚区域,在苏北平原形成空间人口密度低的集聚区域,随时间推移人口集聚趋势不断减弱;江苏省人口呈不均衡分布状态且不均衡趋势加强,人口重心逐渐向西北方向迁移;江苏省人口增长速度在变慢,集聚人口能力在3 大区域之间有明显差异,苏中相对不足,苏南不断增强而苏北不断减弱。
Evolvement of spatial pattern of population with data at county level in Jiangsu Province.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2.02.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江苏省为例,选取人口数及人口密度为研究指标,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通过人口密度、空间自相关、不均衡指数、重心移动及偏移—分享分析,描述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近20 年来,江苏省人口密度有“南高北低”的特征,该现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江苏省人口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性,在长江中下游各县市形成空间人口密度高的集聚区域,在苏北平原形成空间人口密度低的集聚区域,随时间推移人口集聚趋势不断减弱;江苏省人口呈不均衡分布状态且不均衡趋势加强,人口重心逐渐向西北方向迁移;江苏省人口增长速度在变慢,集聚人口能力在3 大区域之间有明显差异,苏中相对不足,苏南不断增强而苏北不断减弱。
|
[13] |
俄罗斯人口分布及其空间格局演化 [J].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n Russia and its evolution. |
[14] |
北京市人口时空变化与情景预测研究 [J].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1000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北京全域乡镇街道尺度人口空间变化格局特征,并借助CA-MAS模型对未来城市人口格局进行情景模拟,以期增进对北京人口时空动态的认识,为北京城市管理决策和宏观调控提供科学参考.研究表明:① 2000-2010 年,北京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高达3.5%,年均增加近60 万人,是同期我国人口增长最快的特大城市之一;② 北京全域人口变化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圈层式特征,集中表现为中心区人口增长几乎停滞、近郊区人口快速增长、远郊城市发展新区人口高速增长、远郊生态涵养区往往仅区县政府驻地及重点乡镇人口明显增长;③ 基于CA-MAS的情景模拟分析表明,在自发布局情景下,就业机会进一步向城市中心集聚,人口居住不断郊区化,这将增大城市的通勤压力,加剧城市交通拥堵状况,而通过调整就业参数,强化工作地居住功能的引导政策,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内部空间尺度产城失衡的问题,可促进小城镇群的形成,有利于降低城市通勤压力,发挥城市的辐射和扩散作用.本文认为,为实现北京人口空间布局优化,应着力促进就业与居住相协调,推动区域间公共资源均等化,规划多中心组团发展.
Study on spatio-temporal change and simulation of population in Beijing Based on census data.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1000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北京全域乡镇街道尺度人口空间变化格局特征,并借助CA-MAS模型对未来城市人口格局进行情景模拟,以期增进对北京人口时空动态的认识,为北京城市管理决策和宏观调控提供科学参考.研究表明:① 2000-2010 年,北京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高达3.5%,年均增加近60 万人,是同期我国人口增长最快的特大城市之一;② 北京全域人口变化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圈层式特征,集中表现为中心区人口增长几乎停滞、近郊区人口快速增长、远郊城市发展新区人口高速增长、远郊生态涵养区往往仅区县政府驻地及重点乡镇人口明显增长;③ 基于CA-MAS的情景模拟分析表明,在自发布局情景下,就业机会进一步向城市中心集聚,人口居住不断郊区化,这将增大城市的通勤压力,加剧城市交通拥堵状况,而通过调整就业参数,强化工作地居住功能的引导政策,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内部空间尺度产城失衡的问题,可促进小城镇群的形成,有利于降低城市通勤压力,发挥城市的辐射和扩散作用.本文认为,为实现北京人口空间布局优化,应着力促进就业与居住相协调,推动区域间公共资源均等化,规划多中心组团发展.
|
[15] |
基于分县尺度的2020-2030年中国未来人口分布 [J].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201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选取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系统预测了2020年和2030年中国分县人口规模,定量分析了未来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布局、各地区人口增减变化以及城市群人口集聚度变化.研究认为:①2020-2030年中国未来人口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东南半壁人口比例会有所减少,西北半壁人口比例会有所增加,但增减变化在0.1%~0.3%之间;②2010-2020年中国有1641个分县单元人口将仍呈增加趋势,占地规模和相应人口都在全国3/4水平,人口增加仍是主要特征;2020-2030年中国人口增加的分县单元将大幅减少到598个,人口减少地区占地规模和相应人口将占3/5以上,人口减少成为普遍现象.③中国21个城市群地区人口总量将由2010年的7.81亿增加到2020年的8.68亿和2030年的9.17亿,相应的人口集聚度也将由2010年的1.99逐步提高到2020年的2.17和2030年的2.33,城市群地区人口集聚规模和集聚程度在逐步提高,人口集聚态势更加明显.
Prediction of China's populaton in 2010 and 2030 on county scale.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201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选取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系统预测了2020年和2030年中国分县人口规模,定量分析了未来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布局、各地区人口增减变化以及城市群人口集聚度变化.研究认为:①2020-2030年中国未来人口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东南半壁人口比例会有所减少,西北半壁人口比例会有所增加,但增减变化在0.1%~0.3%之间;②2010-2020年中国有1641个分县单元人口将仍呈增加趋势,占地规模和相应人口都在全国3/4水平,人口增加仍是主要特征;2020-2030年中国人口增加的分县单元将大幅减少到598个,人口减少地区占地规模和相应人口将占3/5以上,人口减少成为普遍现象.③中国21个城市群地区人口总量将由2010年的7.81亿增加到2020年的8.68亿和2030年的9.17亿,相应的人口集聚度也将由2010年的1.99逐步提高到2020年的2.17和2030年的2.33,城市群地区人口集聚规模和集聚程度在逐步提高,人口集聚态势更加明显.
|
[16] |
2000-2010年中国不同地区人口密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J].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12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人口空间分布及其集疏变化是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科学基础之一.2000-2010年中国人口变化格局及其驱动因素有待进一步梳理.鉴于此,以分县为基本研究单元,利用2000年与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首先根据人口密度变化将中国不同地区划分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缓慢降低和快速降低四个类型,并分析其空间格局与地域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11个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全国及四类地区的人口密度变化影响因素及其地域差异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相较于2000年,2010年全国超过60%的分县单元人口密度增加,平均增速为21人/km2,主要分布在城镇密集地区;不到40%的分县单元人口密度减少,平均降低13人/km2,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省份、老城区和边境地区;②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密度变化均有影响,但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更大.高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条件和通讯能力是人口密度增加的主要“拉力”,而地区内稠密的人口是人口密度降低的主要“推力”.上述结论基本理清了中国近10年来人口增减变化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地域影响因素,可为未来人口发展和区域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dens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2000 to 2010 in China on county scale.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12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人口空间分布及其集疏变化是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科学基础之一.2000-2010年中国人口变化格局及其驱动因素有待进一步梳理.鉴于此,以分县为基本研究单元,利用2000年与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首先根据人口密度变化将中国不同地区划分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缓慢降低和快速降低四个类型,并分析其空间格局与地域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11个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全国及四类地区的人口密度变化影响因素及其地域差异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相较于2000年,2010年全国超过60%的分县单元人口密度增加,平均增速为21人/km2,主要分布在城镇密集地区;不到40%的分县单元人口密度减少,平均降低13人/km2,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省份、老城区和边境地区;②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密度变化均有影响,但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更大.高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条件和通讯能力是人口密度增加的主要“拉力”,而地区内稠密的人口是人口密度降低的主要“推力”.上述结论基本理清了中国近10年来人口增减变化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地域影响因素,可为未来人口发展和区域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
|
[17] |
东北振兴与破解人口困局 [J].
近期,媒体不断围绕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遭遇寒冬、人口和劳动力流失、经济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窘境等问题展开讨论,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拟就东北地区振兴与人口之间的关系问题做如下几个方面的探讨。历史上东北人口增长的原因大规模的"闯关东"移民曾是东北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和迁移增长之和。随着人类预期寿命不断延长,
The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crack of population dilemma.
近期,媒体不断围绕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遭遇寒冬、人口和劳动力流失、经济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窘境等问题展开讨论,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拟就东北地区振兴与人口之间的关系问题做如下几个方面的探讨。历史上东北人口增长的原因大规模的"闯关东"移民曾是东北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和迁移增长之和。随着人类预期寿命不断延长,
|
[18] |
东北地区突出性人口问题及其社会经济影响 [J].URL 摘要
目前,东北地区主要存在着人口净迁出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人口出生率过低,以及边境地区人口流失严重等突出性人口问题。从长期来看,这些突出性人口问题必将对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包括,社会保障体系面临财力支撑风险、许多城市面临空心化风险、基础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运营面临两难困境、边境安全面临一定隐患等问题。为此,建议率先在东北地区进行全面开放二胎政策试点,尽早实行社会保障资金全国统筹,为沿边地区居民提供特殊补贴,加快推进公共财政均等化。
Population issues and its social economic effects in Northeast China. URL 摘要
目前,东北地区主要存在着人口净迁出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人口出生率过低,以及边境地区人口流失严重等突出性人口问题。从长期来看,这些突出性人口问题必将对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包括,社会保障体系面临财力支撑风险、许多城市面临空心化风险、基础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运营面临两难困境、边境安全面临一定隐患等问题。为此,建议率先在东北地区进行全面开放二胎政策试点,尽早实行社会保障资金全国统筹,为沿边地区居民提供特殊补贴,加快推进公共财政均等化。
|
[19] |
东北人口困局破解路径分析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2638.2015.11.021 URL 摘要
近期各大媒体纷纷围绕"东北人口危机"、"东北人口老龄化加重"和"东北发展后继无人"等问题展开讨论.历史上"闯关东"大潮令东北人口大幅度增长,然而随着东北经济辉煌不再,导致人口大量流失,甚至出现负增长现象.本文试对东北人口问题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国企分离分类重组、高校创新创业提供就业机遇和转变文化传统促进区域合作三个方面,分析如何振兴东北经济,破解东北人口困局.
Analysis on the approach to population dilemma in Northeast China.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2638.2015.11.021 URL 摘要
近期各大媒体纷纷围绕"东北人口危机"、"东北人口老龄化加重"和"东北发展后继无人"等问题展开讨论.历史上"闯关东"大潮令东北人口大幅度增长,然而随着东北经济辉煌不再,导致人口大量流失,甚至出现负增长现象.本文试对东北人口问题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国企分离分类重组、高校创新创业提供就业机遇和转变文化传统促进区域合作三个方面,分析如何振兴东北经济,破解东北人口困局.
|
[20] |
中国东三省人口危机:每年净流出200万人面临后继无人 [N/OL]. 21世纪经济报道,The 21st Century Economic Report,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Method of measur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wealth [J].https://doi.org/10.2307/22762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Publication » Methods of measur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wealth.
|
[31] |
基于乡镇尺度的中国25省区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J].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0800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人口空间分布具有典型的尺度特征,精细尺度的人口分布是当前人口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乡镇(街道)是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开发布的最小行政单元,乡镇级人口密度计算及其分布特征研究能够更客观、精细地刻画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和态势,为促进中国人口的合理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本文收集处理了2000年中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乡镇(街道)级行政边界数据,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乡镇(街道)人口统计数据,计算了乡镇级平均人口密度.采用Lorenz曲线、空间分析及样带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乡镇(街道)人口分布的疏密结构、空间集聚性、纬向和经向规律.利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分省探究了地形起伏度、水网密度、路网密度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利用夜间灯光指数表征)等4个因素对于乡镇级人口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①乡镇级平均人口密度能够有效区分出县域内部的人口密度高低差异,整体不均衡性高于基于县级平均人口密度的研究结果;②乡镇(街道)人口分布总体规律是西北稀疏东南密集,同时,东南密中有疏,西北疏中有密;③乡镇(街道)人口分布的经纬向规律变异较大,既受中国三级阶梯地貌大势的影响,也受局部微地形及区域中心城市的影响,并和海岸线、交通枢纽及大江大河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耦合性.④乡镇级平均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水网密度、路网密度及夜间灯光指数等显著相关,省级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56、0.28、0.61、0.69.⑤在乡镇尺度上,地形条件及区域发展水平对辽、吉、京、津、沪、冀、豫、陕、晋、鲁、皖、苏、湘、鄂、赣、浙、闽、粤、琼等省份的人口分布具有较强的决定作用.⑥对于藏、青、蒙、滇、黔等5省或自治区,需要引入更多的自然环境及社会因素来解释其人口分布的特殊规律.本研究扩充了中国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尺度和维度,并引入了新的定量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所构建的覆盖中国25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乡镇(街道)级人口分布科学数据集丰富了中国人口地理学的2000年本底数据资源.
Characterizing spatial patterns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t township level across the 25 provinces in China.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0800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人口空间分布具有典型的尺度特征,精细尺度的人口分布是当前人口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乡镇(街道)是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开发布的最小行政单元,乡镇级人口密度计算及其分布特征研究能够更客观、精细地刻画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和态势,为促进中国人口的合理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本文收集处理了2000年中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乡镇(街道)级行政边界数据,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乡镇(街道)人口统计数据,计算了乡镇级平均人口密度.采用Lorenz曲线、空间分析及样带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乡镇(街道)人口分布的疏密结构、空间集聚性、纬向和经向规律.利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分省探究了地形起伏度、水网密度、路网密度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利用夜间灯光指数表征)等4个因素对于乡镇级人口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①乡镇级平均人口密度能够有效区分出县域内部的人口密度高低差异,整体不均衡性高于基于县级平均人口密度的研究结果;②乡镇(街道)人口分布总体规律是西北稀疏东南密集,同时,东南密中有疏,西北疏中有密;③乡镇(街道)人口分布的经纬向规律变异较大,既受中国三级阶梯地貌大势的影响,也受局部微地形及区域中心城市的影响,并和海岸线、交通枢纽及大江大河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耦合性.④乡镇级平均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水网密度、路网密度及夜间灯光指数等显著相关,省级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56、0.28、0.61、0.69.⑤在乡镇尺度上,地形条件及区域发展水平对辽、吉、京、津、沪、冀、豫、陕、晋、鲁、皖、苏、湘、鄂、赣、浙、闽、粤、琼等省份的人口分布具有较强的决定作用.⑥对于藏、青、蒙、滇、黔等5省或自治区,需要引入更多的自然环境及社会因素来解释其人口分布的特殊规律.本研究扩充了中国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尺度和维度,并引入了新的定量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所构建的覆盖中国25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乡镇(街道)级人口分布科学数据集丰富了中国人口地理学的2000年本底数据资源.
|
[32] |
偏最小二乘回归在吉林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J].
<p>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利用吉林省1995—2010年15年间的数据,选取人口、物质资 本 、科学技术、政府财政支出、对外贸易、消费水平6个因素,对吉林省的经济增长影响因素 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科学技术、政府财政支出、物质资本投入是影响吉林省经济增长最 重要的因素,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小。</p>
Gao Laibin et al. Application of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to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Jilin province economic growth.
<p>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利用吉林省1995—2010年15年间的数据,选取人口、物质资 本 、科学技术、政府财政支出、对外贸易、消费水平6个因素,对吉林省的经济增长影响因素 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科学技术、政府财政支出、物质资本投入是影响吉林省经济增长最 重要的因素,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小。</p>
|
[33] |
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4.04.009 URL Magsci 摘要
基于交叉学科视角,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统计数据,综合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的时间维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自1978以来,全国与"四大板块"先后经历了倒"U"型增长→波动增长→平稳增长3个阶段的演替;②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的空间维度具有明显的分异演化特征;③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增长的热点区域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现象,即增长热点先后历经了"两核集聚"→"一核极化"→"中心辐射递减"的时空演变;④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的时空差异主要受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受教育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等5个因子影响,并且各因子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大小存在显著差异;⑤面对转型期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新形势与新挑战,地理学界在理论成果及应对措施方面应该作出更多贡献。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ing factors of non-agriculturalization of China's rural population.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4.04.009 URL Magsci 摘要
基于交叉学科视角,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统计数据,综合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的时间维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自1978以来,全国与"四大板块"先后经历了倒"U"型增长→波动增长→平稳增长3个阶段的演替;②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的空间维度具有明显的分异演化特征;③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增长的热点区域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现象,即增长热点先后历经了"两核集聚"→"一核极化"→"中心辐射递减"的时空演变;④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的时空差异主要受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受教育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等5个因子影响,并且各因子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大小存在显著差异;⑤面对转型期中国农村人口非农化新形势与新挑战,地理学界在理论成果及应对措施方面应该作出更多贡献。
|
[34] |
研发资金投入渠道的差异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分析——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实证研究 [J].
内生增长理论表明只有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才具有可持续性。然而科技发展水平与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密切相关,投入渠道的差异也会显著影响科技创新的能力。本文运用偏最小二乘法,研究了我国RD投入渠道的差异对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政府资助、企业自主筹资以及RD的支出等均对科技创新有积极的影响。但是,不同的资金投入渠道对科技创新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只有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充分发挥我国民间资本的优势,才能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持续发展。
The research on the difference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unding channels impacting on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内生增长理论表明只有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才具有可持续性。然而科技发展水平与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密切相关,投入渠道的差异也会显著影响科技创新的能力。本文运用偏最小二乘法,研究了我国RD投入渠道的差异对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政府资助、企业自主筹资以及RD的支出等均对科技创新有积极的影响。但是,不同的资金投入渠道对科技创新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只有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充分发挥我国民间资本的优势,才能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持续发展。
|
[35] |
宁夏生态足迹影响因子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J].https://doi.org/10.5846/stxb20121118161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一种度量区域生态可持续程度的有效方法,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能有效解决多元回归分析中变量的多重相关性问题,具有容易操作,相关分析精度高等特点。以宁夏为研究区域,在计算了宁夏2001-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的基础上,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对影响宁夏生态足迹的各因子的重要程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特异点分析和预测分析,证明所得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研究结果为:2001-2010年,宁夏人均生态足迹由1.818103793 hm<sup>2</sup>上升至 2.894958909 hm<sup>2</sup>,生态赤字由1.28352051 hm<sup>2</sup>上升至2.42316627 hm<sup>2</sup>,生态承载力由0.53458328 hm<sup>2</sup>下降至0.47179264 hm<sup>2</sup>;全区GDP、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第二产业产值和第一产业产值是影响宁夏生态足迹的显著因子。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footprint (EF) of Ningxia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Partial Least-Squares Regression (PLS). https://doi.org/10.5846/stxb20121118161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一种度量区域生态可持续程度的有效方法,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能有效解决多元回归分析中变量的多重相关性问题,具有容易操作,相关分析精度高等特点。以宁夏为研究区域,在计算了宁夏2001-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的基础上,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对影响宁夏生态足迹的各因子的重要程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特异点分析和预测分析,证明所得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研究结果为:2001-2010年,宁夏人均生态足迹由1.818103793 hm<sup>2</sup>上升至 2.894958909 hm<sup>2</sup>,生态赤字由1.28352051 hm<sup>2</sup>上升至2.42316627 hm<sup>2</sup>,生态承载力由0.53458328 hm<sup>2</sup>下降至0.47179264 hm<sup>2</sup>;全区GDP、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第二产业产值和第一产业产值是影响宁夏生态足迹的显著因子。
|
[36]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