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辽宁 大连 116029
中图分类号: F429.9/K9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7)08-1135-10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16-08-9
修回日期: 2016-10-8
网络出版日期: 2017-08-15
版权声明: 2017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韩增林(1956-),男,山东商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交通运输地理与海洋经济地理的研究。E-mail: hzl@lnnu.edu.cn
展开
摘要
以环渤海16个城市的临港石化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的EG指数和产业间协同集聚指数对其2003年和2013年的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测度其集聚效益,最后通过对比集聚类型、集聚程度和集聚效益对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的集聚水平进行综合评定。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根据EG指数取值的正负与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将集聚分为地理空间的“区域集聚”和市场空间的“规模集聚”。2003和2013年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以“区域集聚”类型为主。 2003年和2013年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均为低度集聚,除了一些城市的集聚程度和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得到提高外,大部分城市都有所降低。 经过10 a的发展,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的空间相关性加强,集聚效益有所提高,但集聚对产业劳动生产率不存在稳定的正向空间影响。 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子产业集聚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石油加工、炼焦与核燃料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关键词:
Abstract
Agglomeration in port areas has been a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Taking the 16 cities in the Bohai Sea Rim region as examples, this article uses the EG index to measure the agglomeration level of the port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n 2003 and 2013, and employs the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s to test the spatial effect of agglomeration on industrial efficiency. Eventually this article measures the agglomeration level of the port-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by comparing the agglomeration types, degrees and efficiency.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According to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of the EG index and the scale of the enterprise's economies of scale, the agglomer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types: the "regional agglomeration" and the "scale agglomeration". In 2003 and 2013, most of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in the area around the Bohai Sea belong to the type of "regional agglomeration". 2) In 2003 and 2013, the degrees of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in the area around the Bohai Sea are low. Overall, in 2013, the degrees of agglomeration and co-agglomeration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2003.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cities and sub industries’ degrees are higher or improved. 3)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10 years,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of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s strengthened. Agglomeration has no steadily positive effect on the labor productivity of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But generally speaking, in 2013, the agglomeration efficiency was improved compared to 2003. 4)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n the Bohai Sea Rim region has advantag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rubber and plastics products and manufacture of raw chemical materials and chemical products industries.
Keywords: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个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体现为产业趋向于集中布局在某一地区的态势。产业集聚的生成机制复杂,集聚形态、集聚程度及相应效益千差万别,成为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领域。国内外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可以将其分为3个方面:①对产业集聚机制的分析[1~5],②产业集聚程度测算 [6~11],③ 产业集聚效应探讨 [12~15]。
从总体上看,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聚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但对临港产业集聚的研究涉足较晚,从内容来看,主要集中于临港产业及产业集群界定 [16~18],临港产业结构、绩效以及政府对集群的监管 [17],集聚产生和发展成集群的动因和内外部条件[18],临港产业集聚程度 [19]及海洋产业协同集聚机制分析 [20]等。
国内对临港产业集聚的研究远远滞后于其发展水平,特别是针对诸如临港石化、造船、钢铁等重要临港产业集聚特征的研究明显薄弱。随着中国油气资源进口量的大幅提升,2003年以来,石化产业临港集聚的状况十分普遍。环渤海地区具备较高的石化产业空间布局潜力,是中国3个大型石化基地之一[21]。2003年和2013年环渤海地区石化产业产值将近全国的1/3。2013年环渤海地区石化产业的企业数量比2003年增长了76%,其产值比2003年增长了3.6倍。2003年和2013年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的企业数量占整个环渤海地区的比重分别达到39%和38%,其产值比重分别为48%和49%。鉴于此,本文利用修正的EG指数、产业间协同集聚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以环渤海地区为样本区域,对临港石化产业的集聚程度、集聚类型和集聚效益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临港产业集聚水平的发展态势,试图弥补中国临港产业研究理论的不足。
1.1.1 修正的EG指数
本文采用修正的EG指数测算临港石化产业的集聚程度。EG指数弥补了空间基尼系数忽视企业规模会影响集聚程度的测算结果这一缺陷,通过在公式中减去赫芬达尔指数来剔除由于企业规模较大而产生的产业集聚“假象”(即使某地区的某产业仅有少数企业分布,但由于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较高,在用空间基尼系数测算其集聚程度时会得到显著集聚的结果。)因而,EG指数是测算集聚程度较为优越的方法。原始的EG指数公式为:
式中,
然而,由于中国没有公布企业层面精确详细的数据,使用原始的EG指数并不可行。为此,本文借鉴前人[11]的修正方法,通过用产业内企业平均产值代替各企业产值来修改赫芬达尔指数得到修正的EG指数。修正后的赫芬达尔指数如下:
式中,
1.1.2 产业间协同集聚指数
为了探究石化产业内不同子产业间的集聚程度,本文采用产业间协同集聚指数(
式中,
1.1.3 空间计量模型
空间计量模型的两种基本形式为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空间滞后模型的通用形式如下:
式中,
空间误差模型的通用形式为:
式中,
关于石化产业的选择。石化产业是以原油为原料,经过复杂的技术工艺加工成符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油品和化工产品的产业总称[22]。石化产业包括多种子产业,根据2011年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本文所指的石化产业包括石油加工、炼焦与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与橡胶和塑料制品业5个子产业。
关于研究区域。本文的研究范围是环渤海地区,以大连、锦州、盘锦、葫芦岛、丹东、营口、秦皇岛、唐山、沧州、天津、青岛、东营、烟台、威海、日照和滨州共16个沿海港口城市为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3]、《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4]和环渤海沿海1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统计年鉴。
需要说明的是: EG指数可用就业人数或工业总产值来测度。由于统计年鉴中“就业人数”存在着“全部职工年平均人数”、“年末职工人数”和“年末单位从业人员”的差异,难以统一标准化处理,而且中国部分国有企业中存在着严重的劳动力过剩问题,用就业人数这一指标来测算产业集聚程度可能会出现较大误差。因此,本文选择使用工业总产值这一指标。 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本文利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将2013年的工业总产值以2003年为基期换算成可以进行对比的不变价格。此外,由于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年鉴》里没有工业总产值这一指标,只好用工业销售产值替代工业总产值。
以环渤海地区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和山东省石化产业工业总产值的总和为基准,计算得到2003和2013年环渤海16个沿海城市石化产业的集聚程度和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表1、2)。由于赫芬达尔指数能够反映行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情况,因此将其用图展示出来,以从企业规模方面辅助分析临港石化产业的集聚情况(图1)。
表1 2003年和2013年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集聚指数
Table 1 Agglomeration indexes of the port-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in the Bohai Sea Rim region in 2003 and 2013
25 | 26 | 27 | 28 | 29 | 总计 | ||||||||||||
---|---|---|---|---|---|---|---|---|---|---|---|---|---|---|---|---|---|
2003年 | 2013年 | 2003年 | 2013年 | 2003年 | 2013年 | 2003年 | 2013年 | 2003年 | 2013年 | 2003年 | 2013年 | ||||||
大连 | 82.15 | 20.23 | 5.26 | 1.08 | 5.51 | 2.37 | 13.69 | -8.54 | 0.67 | 2.97 | 4.93 | 0.76 | |||||
锦州 | 13.12 | 1.19 | 0.47 | -0.02 | 0.09 | 0.14 | 0.09 | -2.26 | 0.05 | -0.03 | 1.19 | 0.02 | |||||
盘锦 | 11.11 | 51.1 | 0.67 | 0.08 | 0.87 | 0.46 | 0.00 | 0.00 | 0.97 | -0.03 | 1.34 | 2.00 | |||||
葫芦岛 | 14.38 | 1.71 | 0.05 | -0.01 | 0.28 | -0.01 | 0.00 | 0.00 | 0.43 | 0.02 | 1.45 | 0.04 | |||||
丹东 | 0.05 | 0.20 | 0.01 | 0.11 | 0.04 | -0.01 | -2.77 | 0.95 | 0.06 | 0.01 | 0.01 | 0.07 | |||||
营口 | 2.88 | 0.10 | -0.01 | 0.02 | 0.45 | 1.06 | -0.03 | 3.32 | 0.10 | 0.05 | 0.35 | 0.04 | |||||
秦皇岛 | 0.00 | -0.01 | 0.07 | 0.13 | 0.33 | 0.13 | 2.49 | 0.15 | 0.01 | 0.21 | 0.01 | 0.13 | |||||
唐山 | 2.29 | 2.76 | 0.51 | 7.19 | 0.93 | 13.1 | -0.57 | 10.71 | 0.42 | 8.95 | 0.92 | 7.31 | |||||
沧州 | 1.99 | 18.23 | 0.65 | 0.47 | 0.51 | 2.13 | 0.03 | 0.58 | -0.02 | -0.03 | 0.53 | 0.08 | |||||
青岛 | 24.85 | -4.59 | 10.00 | 7.21 | 28.9 | 14.3 | 9.67 | 1.09 | 27.88 | 18.19 | 6.74 | 0.67 | |||||
东营 | 2.20 | 66.76 | 0.60 | 73.17 | 2.36 | 4.62 | 0.00 | 14.16 | -0.16 | 118 | -0.04 | 52.48 | |||||
烟台 | 26.9 | 25.93 | -0.24 | 2.79 | 3.71 | 4.72 | -8.19 | 8.29 | 3.45 | -0.12 | 2.38 | 3.79 | |||||
威海 | 19.08 | 4.80 | 7.07 | 1.67 | 9.74 | 8.91 | 9.32 | 2.03 | 57.7 | 11.41 | 2.40 | -0.01 | |||||
日照 | 0.23 | -0.11 | 0.19 | 0.03 | 0.17 | 0.69 | 0.00 | 0.00 | 0.02 | 0.20 | 0.17 | 0.11 | |||||
滨州 | -1.58 | 0.53 | 0.04 | 0.10 | 1.87 | 0.46 | -0.18 | 2.91 | 1.27 | 4.91 | 0.11 | 0.01 | |||||
天津 | 12.00 | -1.46 | 0.47 | 13.39 | 5.26 | 0.99 | 46.23 | 20.81 | 3.38 | 19.78 | 3.06 | 8.37 | |||||
环渤海 | 1966 | 382 | 753 | 87.12 | 438 | 229 | 174 | 119 | 1481 | 258 | 1153 | 3563 |
表2 2003年和2013年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的产业间协同集聚指数
Table 2 Co-agglomeration indexes of the port-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in the Bohai Sea Rim region in 2003 and 2013
25 | 26 | 27 | 28 | 29 | ||||||||||
---|---|---|---|---|---|---|---|---|---|---|---|---|---|---|
2003年 | 2013年 | 2003年 | 2013年 | 2003年 | 2013年 | 2003年 | 2013年 | 2003年 | 2013年 | |||||
大连 | 0.1823 | 0.0301 | 0.0766 | 0.0342 | 0.0758 | 0.0269 | 0.0757 | 0.0267 | 0.0763 | 0.0270 | ||||
锦州 | 0.9375 | 0.0406 | 0.2721 | 0.0420 | 0.2700 | 0.0356 | 0.2699 | 0.0354 | 0.2703 | 0.0363 | ||||
盘锦 | 0.2774 | 0.2557 | 0.1810 | 0.1624 | 0.1612 | 0.1524 | 0.0000 | 0.0000 | 0.1612 | 0.1536 | ||||
葫芦岛 | 0.6565 | 0.1016 | 0.2815 | 0.0748 | 0.2691 | 0.0700 | 0.0000 | 0.0000 | 0.2691 | 0.0697 | ||||
丹东 | 0.0235 | 0.0057 | 0.0270 | 0.0063 | 0.0230 | 0.0062 | 0.0259 | 0.0058 | 0.0231 | 0.0061 | ||||
营口 | 0.1986 | 0.0159 | 0.1314 | 0.0202 | 0.1251 | 0.0155 | 0.1252 | 0.0155 | 0.1274 | 0.0171 | ||||
秦皇岛 | 0.0000 | 0.0033 | 0.1380 | 0.0036 | 0.1061 | 0.0030 | 0.1004 | 0.0030 | 0.0984 | 0.0030 | ||||
唐山 | 0.0066 | 0.0001 | 0.0084 | 0.0000 | 0.0066 | 0.0001 | 0.0066 | 0.0001 | 0.0068 | 0.0001 | ||||
沧州 | 0.1649 | 0.0431 | 0.1495 | 0.0332 | 0.1254 | 0.0312 | 0.1253 | 0.0311 | 0.1263 | 0.0321 | ||||
青岛 | 0.0034 | 0.0081 | 0.0036 | 0.0081 | 0.0034 | 0.0076 | 0.0034 | 0.0076 | 0.0035 | 0.0087 | ||||
东营 | 0.0556 | 0.1699 | 0.0380 | 0.2151 | 0.0361 | 0.1630 | 0.0000 | 0.1628 | 0.0370 | 0.1739 | ||||
烟台 | 0.0083 | 0.0028 | 0.0118 | 0.0036 | 0.0083 | 0.0029 | 0.0083 | 0.0028 | 0.0092 | 0.0032 | ||||
威海 | 0.0076 | 0.0248 | 0.0080 | 0.0256 | 0.0076 | 0.0281 | 0.0076 | 0.0248 | 0.0094 | 0.0317 | ||||
日照 | 0.0023 | 0.0109 | 0.0024 | 0.0141 | 0.0022 | 0.0101 | 0.0000 | 0.0000 | 0.0028 | 0.0104 | ||||
滨州 | 0.0802 | 0.0196 | 0.0727 | 0.0260 | 0.0661 | 0.0181 | 0.0643 | 0.0179 | 0.0642 | 0.0179 | ||||
天津 | 0.0033 | 0.0005 | 0.0038 | 0.0003 | 0.0032 | 0.0005 | 0.0032 | 0.0005 | 0.0032 | 0.0004 | ||||
环渤海 | 0.1695 | 0.1885 | 0.1858 | 0.2126 | 0.1745 | 0.1788 | 0.1739 | 0.1763 | 0.1748 | 0.1803 |
图1 2003、2013年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赫芬达尔指数
Fig.1 Herfindahl indexes of the port-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in the Bohai Sea Rim region in 2003 and 2013
2.1.1 “区域集聚”与“规模集聚”的内涵及区别
从表1发现环渤海各地区临港石化产业的EG指数出现了负值。原因主要来自3方面。 EG指数公式中包含空间基尼系数G,并试图剔除赫芬达尔指数H,当G大于H时,EG指数为正,反之EG指数为负[23]。 地区的划分尺度不同会影响EG指数的取值。对于某一产业,地区尺度越小,EG指数相对就越小,反之越大。这是因为当研究的地区范围越小,该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在全区的比重就越小,从而导致其EG指数相对较小。 地方政府出于维护本地优势产业等目的会对石化产业采取一些保护措施,而石化产业中诸如中石化和中石油等大型国企会拉高行业内企业平均的规模经济水平。通常意义上的集聚指的是有较多数量的企业在同一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本文将之称为“区域集聚”。而EG指数为负在本质上反映了企业的集聚优势主要体现在较大的规模经济上,而不是企业数量上,因此本文从市场空间角度描述其集聚优势,称之为“规模集聚”。同一地区内往往同时存在着“区域集聚”和“规模集聚”两种情况。在“区域集聚”占优势的情况下,企业间通过共享劳动力、基础设施等能够享受集聚来带的正外部性。但这种正外部性并不会一直存在,当行业内企业集聚数量过多时会造成地租上涨、交通拥堵和环境破坏等问题,从而对集聚效益产生不良影响。在“规模集聚”占优势的情况下,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越高,表明企业的资金、技术实力可能就越雄厚,企业就更有能力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集中大量财力进行科技研发,从而更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规模集聚”占优势的情况对企业的发展是有利的。
2.1.2 集聚类型的实证结果
1) 从总体上来看,2003和2013年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均以“区域集聚”类型为主,仅有少数沿海城市的临港石化子产业或总产业属于“规模集聚”类型。第一,对于临港石化子产业来说,2003年环渤海各沿海城市仅有10个子产业的EG指数为负,2013年时增至14个。其他地区临港石化子产业的EG指数在两个年份内全为正值。第二,对于临港石化产业总体而言,仅有2003年的东营和2013年的威海的EG指数为负值,其他城市和整个环渤海地区的EG指数均为正值。2013年属于“规模集聚”类型的产业和地区的数量增加了,这反映出在这些地区“规模集聚”的力量在缓慢增长。
2) 结合赫芬达尔指数进一步分析这些EG指数为负的产业,可以将“规模集聚”类型划分出“较优”和“较差”两个级别。当某产业的EG指数为负时,若其赫芬达尔指数较大(排名前5位),则该产业属于“较优规模集聚”类型。因为符合这一条件的产业规模优势显著。而当某产业的EG指数为负且其赫芬达尔指数较小时(排名在前5位之后),说明尽管该产业的规模集聚程度大于区域集聚程度,但其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也较小,那么该产业就属于“较差规模集聚”类型。
2003年属于“较优规模集聚”类型的有5个,属于“较差规模集聚”类型的有6个; 2013年属于“较优规模集聚”类型的有4个,属于“较差规模集聚”类型的有11个。2013年“较差规模集聚”类型的数量多于2003年,这表明虽然环渤海地区一些临港石化子产业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兼并重组和优胜劣汰,但其集聚类型仍不甚乐观,需要加快向较优的“规模集聚”类型的转变。
1) 从空间角度看,总体上,2003和2013年,整个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的集聚程度较高,但各沿海城市的临港石化产业均为低度集聚,这表明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空间布局较为分散,产业同构化问题严重。整个环渤海地区的临港石化总产业和除了化学纤维制造业之外其他4个子产业均为中高度集聚。而对于各沿海城市,临港石化子产业和总产业在两个年份内均为低度集聚。这表明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天津、大连、青岛、威海等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在石化产业集聚上的优势地位并不明显。
2) 从时间角度看,2013年环渤海大部分地区临港石化产业的集聚程度比2003年有所降低,但仍有一些城市的临港石化产业增长趋势明显。具体而言,对于临港石化子产业,集聚程度得到提高的地区主要有唐山、东营、滨州、烟台和丹东。其他城市临港石化子产业的集聚程度均有所降低。对于临港石化总产业,东营、唐山、天津、烟台、丹东以及整个环渤海地区的集聚程度有所提高,而其他城市的临港石化总产业的集聚程度均比2003年降低。由此可见,2003~2013年,东营、唐山、天津、烟台和丹东等城市成为承接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
3) 环渤海地区各城市临港石化产业的协同集聚程度均高于产业的集聚程度,然而2013年大部分城市临港石化产业的协同集聚程度也出现下降情况,只有青岛、东营、威海和日照4个城市石化子产业的协同集聚程度得到提高。
4) 在环渤海地区,一些沿海城市的临港石化产业中突显出某些优势子产业,其集聚程度、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和赫芬达尔指数值均较大或得到显著提高,表明这些产业中不仅集聚着数量较多的企业,具备较大的规模经济,且与其他子产业在投入产出中具有密切联系。例如2003年,大连的石油加工、炼焦与核燃料加工业,盘锦的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丹东和烟台的化学纤维制造业以及威海和青岛的橡胶和塑料制品业;2013年青岛的石油加工、炼焦与核燃料加工业,东营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大连的医药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东营和威海的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而对于整个环渤海地区来说,2003和2013年的优势临港石化子产业均为石油加工、炼焦与核燃料加工业。
临港石化子产业的集聚程度和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会如何影响整个临港石化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呢?若前者对后者具有积极影响,则称临港石化产业具有正向的集聚效益,反之称为负向的集聚效益。
本文通过Moran’s I指数来检验临港石化产业劳动生产率,产业集聚程度和协同集聚程度的空间相关性(表3)。
表3 各变量的空间相关系数
Table 3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each variable
变量 | 2003年 | 2013年 | |||
---|---|---|---|---|---|
Moran’s I | P-value | Moran’s I | P-value | ||
Prod | 0.7054 | 0.001 | 0.8935 | 0.001 | |
agg25 | 0.8556 | 0.001 | 0.8636 | 0.001 | |
agg26 | 0.9144 | 0.002 | 0.9250 | 0.006 | |
agg27 | 0.7986 | 0.006 | 0.7910 | 0.001 | |
agg28 | 0.6949 | 0.003 | 0.7355 | 0.001 | |
agg29 | 0.0492 | 0.001 | 0.9122 | 0.006 | |
coagg25 | 0.7147 | 0.002 | 0.7801 | 0.004 | |
coagg26 | 0.7860 | 0.002 | 0.8344 | 0.001 | |
coagg27 | 0.7866 | 0.001 | 0.8131 | 0.002 | |
coagg28 | 0.8029 | 0.002 | 0.9947 | 0.001 | |
coagg29 | 0.7843 | 0.001 | 0.8159 | 0.001 |
表4 空间滞后模型与空间误差模型回归结果
Table 4 Regression results of spatial lag models and spatial error models
2003 | 2013 | ||||||||
---|---|---|---|---|---|---|---|---|---|
SLM | SEM | SLM | SEM | ||||||
系数 | P | 系数 | P | 系数 | P | 系数 | P | ||
-0.2360 | 0.0815 | — | — | 0.0772 | 0.0260 | — | — | ||
常数 | 0.0212 | 0.0001 | 0.0087 | 0.0000 | 0.0243 | 0.0000 | 0.0258 | 0.0015 | |
-0.1356 | 0.4985 | 0.9007 | 0.0000 | 6.1398 | 0.0000 | 4.9809 | 0.0000 | ||
5.1036 | 0.0453 | -4.7292 | 0.0093 | -51.1114 | 0.0000 | -53.4481 | 0.0000 | ||
-6.1025 | 0.0000 | -2.1091 | 0.0008 | -11.5223 | 0.0028 | -10.7991 | 0.0000 | ||
-2.3583 | 0.0000 | -1.3369 | 0.0000 | 2.5985 | 0.5384 | 5.7060 | 0.0000 | ||
2.6521 | 0.0012 | 1.3594 | 0.0000 | 32.0323 | 0.0000 | 31.7849 | 0.0000 | ||
-0.0403 | 0.0004 | -0.0191 | 0.0003 | 1.1937 | 0.0002 | 1.4582 | 0.0000 | ||
-0.5282 | 0.0008 | -0.2691 | 0.0003 | 1.6223 | 0.0478 | 1.9371 | 0.0000 | ||
1.6685 | 0.0001 | 1.1197 | 0.0000 | -3.4271 | 0.1921 | -4.1790 | 0.0000 | ||
0.0246 | 0.0017 | 0.0142 | 0.0097 | 0.3140 | 0.0011 | 0.4881 | 0.0000 | ||
-1.0358 | 0.0000 | -0.8043 | 0.0000 | -0.3546 | 0.7923 | -0.3128 | 0.0000 | ||
-1.4E-06 | 0.0023 | -3.8E-07 | 0.0000 | -3.0E-07 | 0.0000 | -3.3E-07 | 0.0000 | ||
1.4E-05 | 0.0000 | 1.3E-05 | 0.0000 | -3.0E-06 | 0.0000 | -3.1E-06 | 0.0000 | ||
-6.5E-08 | 0.3802 | -2.3E-07 | 0.0000 | 1.9E-07 | 0.0000 | 2.0E-07 | 0.0000 | ||
0.9665 | 1.0000 | 0.9976 | 1.0000 | ||||||
Log-likelihood | 99.9769 | 190.6182 | 99.3944 | 266.7993 | |||||
-169.954 | -353.236 | -168.789 | -505.599 | ||||||
Schwarz | -159.333 | -343.324 | -158.168 | -495.686 |
考虑到各变量存在着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本文用空间计量方法测度临港石化产业的集聚效益。建立空间滞后模型如下的:
(8)
建立空间误差模型如下:
式中,被解释变量
两个年份的数据的LM (lag)和LM (error)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对于2003年的数据,空间滞后模型的Robust-LM-lag较之空间误差模型的Robust-LM-error在统计上更显著,而对于2013年的数据,空间误差模型的Robust-LM-error在统计上更为显著。因此用空间滞后模型的结果分析2003年的情况,对比两个年份的空间误差模型的结果来分析2013年的情况。模型运算结果如表4所示,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2003和2013年,空间滞后模型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变量的参数估计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空间误差模型中全部变量的参数估计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只有2003年石油加工、炼焦与核燃料加工业的集聚程度和人力资本的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从总体上看,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子产业的集聚程度和协同集聚程度对产业劳动生产率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影响。
2) 临港石化子产业的集聚程度和协同集聚程度与产业劳动生产率不存在稳定的正向影响。2003年,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子产业对产业劳动生产率主要产生负向的集聚效益。其中,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对劳动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最大,医药制造业的负向影响最大。而在2013年,系数为负值的变量减少为6个,总体的集聚效益得到提高但仍不甚乐观。2003和2013年环渤海16个沿海城市的临港石化产业均为低度集聚,这可能是导致集聚效益不甚乐观的原因之一。而2013年“规模集聚”数量的增多可能是影响集聚效益有所提高的原因。
3) 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中各变量的系数显示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即大部分变量的系数有所提高,仅有4个变量的系数减小。这表明,从总体上看,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子产业的集聚效益得到提高。具体来看,石油加工、炼焦与核燃料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与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的集聚程度和协同集聚程度的集聚效益均有所提高,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的集聚效益下降为负,但其协同集聚程度对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效益上升为正。结合这四个子产业的集聚程度均比2003年降低,但其协同集聚程度却都有所提高的事实,可以发现促进子产业间的协同合作对提高产业劳动生产率具有积极影响。此外,在岗职工人均收入在2003和2013年对产业劳动生产率均为负向的空间影响。这反映出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存在着职工收入水平的增长幅度与产业发展速度不匹配的问题。因此应注重提高石化产业职工的收入水平和福利。人力资本对劳动生产率由2003年的负向影响提高为2013年的正向影响,这与10 a来环渤海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增加的事实相符。而医药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和协同集聚程度对产业劳动生产率总是起到消极影响,这可能与环渤海各城市产业同构化问题严重导致恶性竞争有关。资产总计对产业劳动生产率由2003年的正向影响下降为2013年的负向影响,这可能与石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有关。2003年石化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资产投入不断增加,从而有利于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在2013年,临港石化产业已经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且受到国家下调GDP增长目标和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政策的影响,其资产增速减缓,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也随之下降。
将集聚类型、集聚程度和集聚效益作为指标,将5个石化子产业在集聚程度、协同集聚程度及其在空间误差模型中的系数的排名、赫芬达尔指数的排名加总作为其得分来对环渤海地区5个临港石化子产业的集聚水平进行综合评定,综合得分最小意味着为集聚水平排名第一(表5)。结果显示,石油加工、炼焦与核燃料加工业的集聚水平排名第一,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第二,化学纤维制造业第三,医药制造业第四,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第五。
表5 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集聚水平综合评定
Table 5 Assessment of the port-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agglomeration level in the Bohai Sea Rim region
产业 | γ排名 | γc排名 | H排名 | 集聚效益排名 | 协同集聚效益排名 | 综合 得分 | 总排名 | |||||||||
---|---|---|---|---|---|---|---|---|---|---|---|---|---|---|---|---|
2003年 | 2013年 | 2003年 | 2013年 | 2003年 | 2013年 | 2003年 | 2013年 | 2003年 | 2013年 | |||||||
25 | 1 | 1 | 5 | 2 | 1 | 2 | 2 | 3 | 3 | 2 | 22 | 1 | ||||
26 | 3 | 5 | 1 | 1 | 5 | 5 | 5 | 5 | 4 | 1 | 35 | 5 | ||||
27 | 4 | 3 | 3 | 4 | 3 | 3 | 4 | 4 | 1 | 5 | 34 | 4 | ||||
28 | 5 | 4 | 4 | 5 | 2 | 1 | 3 | 2 | 2 | 3 | 31 | 3 | ||||
29 | 2 | 2 | 2 | 3 | 4 | 4 | 1 | 1 | 5 | 4 | 28 | 2 |
产业集聚是产业空间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临港产业集聚是产业集聚最具代表性的现象。本文测算了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的集聚程度和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将产业集聚分为地理空间上的“区域集聚”和市场空间的“规模集聚”两种类型,再以空间计量模型测度了临港石化产业的集聚效益,从而综合评定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的集聚水平。
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① 2003和2013年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均以“区域集聚”类型为主,但 “规模集聚”类型的数量有所增长,表明集聚类型正在发生向好的量变。今后应注重提高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由以“区域集聚”类型为主转变为以较优的“规模集聚”类型为主,使集聚的企业既多又好。② 2003和2013年,整个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总产业的集聚程度较高且得到提升,但各沿海城市的临港石化产业均为低度集聚且大部分有所下降。这一方面反映出,环渤海临港石化产业在16个沿海城市间的布局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合理的石化产业临港空间布局;另一方面,各子产业间没有形成密切的协同合作关系,不利于集聚效益的提高。因此,应加强区域内临港石化产业的优胜劣汰和兼并重组,使环渤海地区形成少数几个高度集聚的临港石化产业区,同时应注重产业间的协同合作。 ③ 环渤海地区各城市临港石化产业间的空间依赖性增强,集聚效益得到提高。集聚程度的降低并没有造成集聚效益的降低,而环渤海地区 “规模集聚”类型的数量增多可能是影响集聚效益提高的原因。这表明,一味追求企业数量的增多并不是最有效的发展路径,而注重集聚类型的改善,提高集聚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是提高集聚效益更有效的途径。④ 根据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子产业集聚水平的排名,石油加工、炼焦与核燃料加工业是环渤海地区最具优势的石化子产业,而属于高技术产业的医药制造业却不具优势。今后,应注重石化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石化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集聚、多样性和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 [J].https://doi.org/10.3969/j.issn.0488-6364.2007.03.002 URL 摘要
本文旨在实证检验中国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本文通过构造国民经济产业分类标准C门类制造业中类产业间共同集聚指数、产业内集聚指数等作为解释变量,同时控制专业化指数和企业规模来计量和解释不同产业集聚结构对劳动生产率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内集聚和产业间集聚都对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东、中、西部地区的表现是不同的.
Agglomeration, diversity and the growth of regional economic: 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J].https://doi.org/10.3969/j.issn.0488-6364.2007.03.002 URL 摘要
本文旨在实证检验中国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本文通过构造国民经济产业分类标准C门类制造业中类产业间共同集聚指数、产业内集聚指数等作为解释变量,同时控制专业化指数和企业规模来计量和解释不同产业集聚结构对劳动生产率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内集聚和产业间集聚都对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东、中、西部地区的表现是不同的.
|
[3] |
|
[4] |
产业集聚:地理学与经济学主流观点的对比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3.03.009 URL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出现了两种以企业行为的分析为基础解释产业空间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模型:地理学中的“新经济与工业地理学”和经济学中的“地理经济学”.本文从理论起源、产业集聚的成因、市场结构的性质、外部经济的类型、交易关系与根植性、产业集聚的机制等方面对二者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 comparison of the mainstream views of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3.03.009 URL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出现了两种以企业行为的分析为基础解释产业空间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模型:地理学中的“新经济与工业地理学”和经济学中的“地理经济学”.本文从理论起源、产业集聚的成因、市场结构的性质、外部经济的类型、交易关系与根植性、产业集聚的机制等方面对二者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
|
[5] |
中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度及产业间集聚机制 [J].The Degree of Co-agglomerat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
[6] |
The Measurement o f Industrial Localization [J].https://doi.org/10.2307/192787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First page of article
|
[7] |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https://doi.org/10.1086/261763 URL |
[8] |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and Establishment Scale [J].https://doi.org/10.1162/003465302760556495 URL 摘要
This paper shows that plants located in areas where an industry concentrates are larger, on average, than plants in the same industry outside such areas. In some sectors, such as manufacturing, the differences are substantial.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ize and concentration is stronger than what we would expect to find if plants were randomly distributed like darts on a dartboard.
|
[9] |
E Glaeser.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 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 Dartboard Approach [J]. |
[10] |
中国工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兼论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 [J].Gini-coefficient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on the influence of FDI on manufacturing agglomeration. |
[11] |
中国制造业集聚度的演进态势及其特征分析——基于1988~2005年的实证研究 [J].The Changing Trend and Character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Degree. |
[12] |
A Meta-analysis of Estimate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ics [J].https://doi.org/10.1016/j.regsciurbeco.2008.12.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Although the productivity gain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re generally found to be positive,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variability in the magnitude of reported estimates. This paper undertakes a quantitative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on agglomeration through a meta-analysis of 729 elasticities taken from 34 different studies. The objective is to make sense of the range of values for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found in the literature by identifying some key characteristics that affect the magnitude of the results obtained. Our analysis confirms that study characteristics do matter. In particular, we find that country specific effects, the industrial coverage, the specification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the presence of controls for both unobserved cross-sectional heterogeneity and differences in time-variant labor quality can give rise to large differences in the result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In contrast, correcting for reverse causality of agglomeration does not seem to produce noticeable changes in the siz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stimates. We also test for publication bias and find some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presence of positive reporting bias. The findings support the intuition that agglomeration estimates for any particular empirical context may have little relevance elsewhere.
|
[13] |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Japanese industries: the Solow residual approach [J].https://doi.org/10.1007/s00168-015-0659-z URL 摘要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approach to measuring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Japan. Under the proposed approach, we used the Solow residual to measure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confirmed that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exist in both manufacturing and non-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Furthermore, this paper shows that social overhead capital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Currently,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re robust only in metropolitan areas; however, they are present throughout Japan because of the disproportionate allocation of social overhead capital within the nation. Copyright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15
|
[14] |
集聚经济与劳动生产率: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URL 摘要
本文基于中国2003~2006年的城市面板数据,通过就业密度、城市相对多样化水平和相对专业化水平等集聚经济因素对城市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工具变量法解决了关键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从而得到更加可靠的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在控制住其他影响因素后,一个城市的就业密度和相对专业化水平对其非农劳动生产率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Labor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Chinese Urban Panel Data. URL 摘要
本文基于中国2003~2006年的城市面板数据,通过就业密度、城市相对多样化水平和相对专业化水平等集聚经济因素对城市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工具变量法解决了关键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从而得到更加可靠的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在控制住其他影响因素后,一个城市的就业密度和相对专业化水平对其非农劳动生产率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
[15] |
集聚外部性与地区产业升级:一个区域开放视角的理论模型 [J].
集聚外部性作为解释集聚原因的主要论题,一直是空间经济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构建一个两区域两产业模型,刻画了区域开放引致相同产业集聚、不同产业(上下游产业)协同集聚的经济过程,并由此揭示厂商在区域开放条件下选择集聚(协同集聚)布局的动因在于获取不同类型的集聚外部性利益,且这一集聚外部性利益的获取对于实现地区经济绩效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落脚于地区产业升级,旨在证实区分三种集聚外部性利益对于打通"区域开放—产业集聚—地区经济绩效—地区产业升级"整个理论链条机理是至关重要的。
Agglomeration Externality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Upgrading: A Theoretical Model of Regional Open Perspective.
集聚外部性作为解释集聚原因的主要论题,一直是空间经济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构建一个两区域两产业模型,刻画了区域开放引致相同产业集聚、不同产业(上下游产业)协同集聚的经济过程,并由此揭示厂商在区域开放条件下选择集聚(协同集聚)布局的动因在于获取不同类型的集聚外部性利益,且这一集聚外部性利益的获取对于实现地区经济绩效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落脚于地区产业升级,旨在证实区分三种集聚外部性利益对于打通"区域开放—产业集聚—地区经济绩效—地区产业升级"整个理论链条机理是至关重要的。
|
[16] |
Essays on strategy analysis for seaports [J].https://doi.org/10.1057/palgrave.ijme.910003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No abstract is available for this item.
|
[17] |
Clustering and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maritime clustering in the Netherlands [J].https://doi.org/10.1080/030888302101326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Over the last years, the concept of clustering has become a central concept for analys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nations, industries and firms. The cluster concept can be usefully applied to study clustering of maritime activities. Maritime activities, such as shipping, shipbuilding and port and maritime services, are clearly geographically concentrated in a number of maritime clusters. Due to ongo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hese industries, the concentration of maritime activities in clusters is likely to increase. This observation leads to two important research questions: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for firms to locate in clusters and what factors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maritime clusters? This study identifies four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that attract firms to cluster: a joint labour pool, a broad supplier and customer base,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low transaction costs. Furthermore, it 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aspects of the cluster structure, being the presence of internal competition,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cluster population, the entry and exit barriers, and the presence of (above mentioned) agglomeration effects. It also briefly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issue of cluster governance. This overview allows one to develop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analyse clusters. In the empirical part, this framework is applied to the maritime cluster in The Netherlands. Based on empirical data, from surveys amongst firms in the maritime cluster, studies commissioned by the Dutch maritime Network and regional statistics, the presence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the cluster is shown. Secondly, it is shown that the cluster structure is beneficial for the performance. This paper finishes with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
[18] |
临港产业集聚机制研究 [D].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port industry cluster. |
[19] |
临港产业集聚程度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D].The research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port industry cluster degree. |
[20] |
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形成机制与空间外溢效应 [J].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07.0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修正后的E-G系数对中国海洋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借助Moran’s I指数探讨了空间外溢效应。研究表明:1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具有空间分异显著、空间连续性增强以及"单中心"与"多中心"交替转换等特征,而且分为空间大尺度变迁、邻近地理变迁和空间更加集中变迁三种类型;2知识外溢和海陆联动有助于海洋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周边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对本地区的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形成也有积极作用;3运输成本的阀值的存在使得海洋产业从协同集聚向空间分离转换,促使海洋产业间从以互补效应为主向以挤出效应为主转变;4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存在空间外溢效应,并受区域边界约束,其中,长三角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在500km范围内存在溢出效应,珠三角的作用范围限于广东省内,而京津唐的辐射范围只有75km。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o-agglomeration of marine industries and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07.0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修正后的E-G系数对中国海洋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借助Moran’s I指数探讨了空间外溢效应。研究表明:1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具有空间分异显著、空间连续性增强以及"单中心"与"多中心"交替转换等特征,而且分为空间大尺度变迁、邻近地理变迁和空间更加集中变迁三种类型;2知识外溢和海陆联动有助于海洋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周边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对本地区的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形成也有积极作用;3运输成本的阀值的存在使得海洋产业从协同集聚向空间分离转换,促使海洋产业间从以互补效应为主向以挤出效应为主转变;4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存在空间外溢效应,并受区域边界约束,其中,长三角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在500km范围内存在溢出效应,珠三角的作用范围限于广东省内,而京津唐的辐射范围只有75km。
|
[21] |
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研究进展与展望 [J].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02.00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石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石化产业空间组织是产业部门地理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有必要考察其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向。在厘清石化产业空间组织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本文从区位因子及作用机制、空间组织模式、跨国石油公司和石化产业集群等4个方面,回顾了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的相关研究及最新进展,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研究认为,今后我国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研究应在以下方面加强:在研究尺度上,应基于全球、国家和地区3个空间尺度,研究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的演变轨迹和演进机理;在研究视角上,应基于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的视角,研究跨国石油公司和主要石化产业集聚区的空间组织模式及内在机制;在研究内容上,应基于我国石化产业空间组织演变轨迹的梳理和演进阶段的判断,结合我国石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优化我国石化产业的空间组织。
Progresses and Perspectives on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Petrochemical Industry.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02.00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石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石化产业空间组织是产业部门地理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有必要考察其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向。在厘清石化产业空间组织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本文从区位因子及作用机制、空间组织模式、跨国石油公司和石化产业集群等4个方面,回顾了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的相关研究及最新进展,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研究认为,今后我国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研究应在以下方面加强:在研究尺度上,应基于全球、国家和地区3个空间尺度,研究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的演变轨迹和演进机理;在研究视角上,应基于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的视角,研究跨国石油公司和主要石化产业集聚区的空间组织模式及内在机制;在研究内容上,应基于我国石化产业空间组织演变轨迹的梳理和演进阶段的判断,结合我国石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优化我国石化产业的空间组织。
|
[22] |
中国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的评价与优化 [J].Liu Yi et al.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Petrochemical Industrial Spatial Organization in China. |
[23] |
|
[24] |
|
[25] |
转型期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分布特征及动态演进——兼论EG指数衡量产业集聚的有效性 [J].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evolu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gglomera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Also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EG index to measure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
[26] |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与最新进展 [J].Research paradigms and recent advances in Spatial Econometrics.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