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2018 , 38 (1): 114-121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01.013

Orginal Article

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

于婷婷1, 宋玉祥1, 阿荣1, 浩飞龙1, 朱邦耀12

1.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2.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吉林 四平 136000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China

Yu Tingting1, Song Yuxiang1, A Rong1, Hao Feilong1, Zhu Bangyao12

1.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Jilin, China
2.Department of Tourism and Geography,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136000, Jilin, China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8)01-0114-08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宋玉祥,教授。E-mail:songyx803@nenu.edu.cn

收稿日期: 2017-01-20

修回日期:  2017-04-23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1-10

版权声明:  2018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30749)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于婷婷(1985-),女,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E-mail:yutt931@nenu.edu.cn

展开

摘要

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对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整体处于中高等关联水平,人口文化素质和城市化水平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明显; 自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整体经历了波动上升、平稳下降、缓慢上升的过程;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均处于协调发展状态,但是协调水平高低不同;各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度变化差异较大,辽宁省两系统的耦合度呈现出与整个东北地区大致相同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 人口结构 ; 经济发展 ; 关联度 ; 耦合关系 ; 东北地区

Abstract

As the important old industrial base in China, the Northeast China facing the pressure of economic downturn and seriously population problem. Researching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significant for making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policy. This article measured the correlation degree and coupling degree of Northeast China, and then analyz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and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systems by using the grey relationship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upper elementary level. The population cultural quality and urbanization driv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bviously in Northeast China; 2) During the fifteen years,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xperienced the fluctuant rising -fallen fairly-rising slowly. 3)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ffect and interact each other, and the two systems in the stage of coordinate in various economic development phases. The rationalization of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will be higher when the economy developed well, at the meanwhile, the rational population structure will driv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makes the two systems at the coordinate condition. And if not,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in the state of lower coordination. 4) The coupling relation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Liaoning Province is the mainly cause of the Northeast China.

Keywords: population structure ; economic development ; relational degree ; coupling relationship ; Northeast China

0

PDF (881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于婷婷, 宋玉祥, 阿荣, 浩飞龙, 朱邦耀. 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1): 114-121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01.013

Yu Tingting, Song Yuxiang, A Rong, Hao Feilong, Zhu Bangyao.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38(1): 114-121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01.013

人口结构问题是21世纪中国人口的核心问题[1]。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方面,人口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等制约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与效益;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波及人口结构,对城乡人口变化、人力资本积累等产生联动效应。有关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2,3,4,5,6,7,8,9,10,11,12,13]

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口年龄结构中,一般认为0~14岁和65岁以上人口是被扶养人口,若这一部分人口较多,会使社会保障体系面临财力支撑的风险,对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人口的城乡结构主要在城市化过程中通过促进集聚经济的形成、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等要素的积累,进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人力资本通过带来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增强城市竞争力来有效推动经济增长,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产业结构变动为主要特征的结构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是现代经济基本的增长方式,中国已经进入依靠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人口性别结构受生理因素以及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限制,而其一旦形成,又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此外,从人口失业结构来看,经济增长会增加劳动就业岗位,从而降低失业率,因此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反向变动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已经被主流经济学理论和实证分析所接受。反之,若经济发展水平发生变动,人口结构各方面也会随之产生联动效应。

整体来看,国内外学者较多的关注了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单方向研究,而对于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及协调性方面研究成果甚少。因此,基于前人的研究工作,本文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除大兴安岭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外)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耦合度模型,探讨影响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因子及其作用强度,揭示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的时序变化与空间分布规律,以期为优化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实证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本文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比性等原则,同时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特色,分别构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指标体系。通过频度统计法和专家咨询法对指标进行筛选[14,15,16],为保证人口结构系统和经济发展系统的完整性,全面分析人口结构系统和区域经济发展系统关联关系,最终选取7个人口结构指标和11个区域经济发展指标,构建了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度测度指标体系(表1)。所使用数据来自《黑龙江省统计年鉴》[17]、《吉林省统计年鉴》[18]、《辽宁省统计年鉴》[19]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个别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或移动平滑法补齐。人口的统计口径为户籍人口。

表1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Table 1   Indexes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指标类型指标
人口结构年龄结构18~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X1)
性别结构性别比(X2)
城乡结构城镇人口占比(X3)
文化结构中专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X4)
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比重(X5)、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比重(X6)、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X7)
经济发展基础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Y1)、地方财政收入(Y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Y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Y4)
经济速度GDP增长率(Y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Y6)
经济结构工业产业增加值比重(Y7)、第三产业产值比重(Y8)
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Y9)、农民人均纯收入(Y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Y11)

新窗口打开

1.2 研究方法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运动形式的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21]。2000年以来,不断有学者将此方法运用到经济发展、城市化、生态环境、能源效率、旅游业等领域[22,23,24,25,26]。本研究通过构建灰色关联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对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度进行测度。计算方法如下:

1) 选择分析序列。本研究的两组分析序列为人口结构( Xi)和经济发展水平( Yj)。

2) 无量纲处理。鉴于上述两组分析序列的原始指标数据量纲和数量级不同,为便于比较,在进行灰色关联之前,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 X'i(t)Y'j(t)

3) 计算关联系数。采用邓氏关联系数方法计算关联系数 ξij(t)

ξij(t)=miniminjX'i(t)-Y'j(t)+ρmaximaxjX'i(t)-Y'j(t)X'i(t)-Y'j(t)+ρmaximaxjX'i(t)-Y'j(t)(1)

式中, ξij(t)为东北地区各地级市 t时刻第 i人口结构与第 j区域经济指标间的关联系数; X'i(t)Y'j(t)分别为东北地区各地级市 t时刻第 i人口结构与第 j区域经济指标的标准化值; ρ为分辨系数,以控制 ρΔmax对数值转化的影响,一般取值0.5。

4) 测算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度。将得到的灰色关联系数按样本数 k取算数平均得到关联度矩阵 γij,表达式为:

γij=1ki=1kξij(t)(2)

其中, k为样本数据,即本文选取的人口结构(或区域经济发展指标)数。 0<γij1, γij越大,表明指标间关联性越强,若取 γij=1,说明人口结构系统指标 Xi(t)与经济系统指标 Yj(t)高度关联,两者变化规律相同,单个指标间的耦合作用很明显;当0.85< γij≤1时为高关联,系统指标的相对变化几乎一致,耦合作用极强;当0.65< γij≤0.85时为较高关联,两系统指标耦合作用较强;当0.35< γij≤0.65时为中等关联,两系统指标间耦合作用中等;当0< γij≤0.35时为低关联,两系统指标间耦合作用弱。

在关联度矩阵的基础上,按行或列求算数平均值,得到某系统要素与另一系统之间的平均关联度:

Ai=1mi=1mγij, Aj=1nj=1nγij

( i=1,2,3… m; j=1,2,3… n) (3)

式中, Ai为人口结构系统的第 i指标与经济发展系统的平均关联程度; Aj为经济发展的第 j个指标与人口结构系统的平均关联程度; mn分别为两个系统涵盖的指标数。

5) 计算系统间耦合度。采用系统关联的耦合度模型,从时空两个维度定量评判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整体耦合程度,模型公式为:

ω(t)=1m×ni=1mj=1nξij(t)(4)

式中, ω(t)表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两大系统的耦合度。

2 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关联性分析

运用上述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计算得到2014年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关联度矩阵(表2)。结果发现,二者关联度数值在0.433~0.847间,属于中高等关联,说明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密切,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分析两系统耦合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表2   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关联度矩阵

Table 2   Correlation matrix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China

X1X2X3X4X5X6X7Aj结构平均
Y10.7150.5950.6320.8470.4630.6500.7820.6690.638
Y20.4960.5740.6350.8410.4530.6600.7680.6320.638
0.638 0.638
Y30.4970.5760.6370.8370.4520.6650.7680.633
Y40.4890.5580.6200.8410.4330.6420.7510.619
Y50.4990.6930.6470.5600.6290.6520.6140.6130.623
Y60.4670.6080.6910.7150.4570.7460.7450.6330.623
Y70.4750.6040.6190.6970.4920.6690.6800.6050.615
Y80.4810.7020.7000.6080.5760.6500.6590.6250.615
Y90.4810.6040.6540.7740.4550.6850.7620.6310.632
Y100.4830.7180.7190.5760.6160.6030.6160.6190.632
0.632
0.632
Y110.4910.6800.7110.6880.5560.6530.7410.646
Ai0.5070.6280.6600.7260.5080.6610.7170.627
结构平均0.5070.6280.6600.7260.629

注:空白为无数据。

新窗口打开

2.1 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总体来看,与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关联度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文化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东北地区整体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劳动年龄人口数的增多对GDP的增加作用明显,但对整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不显著。

各分项指标中,人口文化结构中,中专以上文化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X4)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最为明显,关联度达到0.726,且中专以上人口比重与国内生产总值( Y1)的关联度达0.847,表明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东北地区高等教育情况位于全国领先地位,每10万人中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三省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四大副省级城市是东北地区人才主要聚集地,2014年四大城市中专学历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分别为5.13%、5.49%、5.47%和4.82%,在东北地区34地级市中位列前四位。产业结构中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人口比重(X6、 X7)与经济发展的平均关联度分别为0.661和0.717,分列第二、三位,表明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的增加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与地方财政收入( Y2)和固定资产投资( Y3)的关联度均为0.768,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 Y6)的关联度为0.746,关联作用明显。城乡结构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X3)与经济发展的平均关联度为0.660,其中与农民人均纯收入( Y10)的关联度达0.719,说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能够有力的促进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性别结构中,人口性别比( X2)与经济发展的平均关联度为0.628,表明东北地区合理的人口性别结构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014年,东北地区性别比为101.11,位于合理区间,人口性别结构处于均衡状态。年龄结构中15~64岁人口比重( X1)、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人口数( X5)与经济发展的平均关联度分别为0.507、0.508,属中等关联,表明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其他因素相比相对较弱。

2.2 经济发展对人口结构影响分析

区域经济与人口结构的关联度在0.615~0.638之间,基础经济、经济发展和收入指标与人口结构关联度较大,从数值上看,两系统处于中等关联水平。基础经济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口结构的关联度最大(0.669),与中专以上学历人口比重关联度最大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关联度为0.847。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一旦发生变化必然会对人口结构产生影响。此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口结构的平均关联度为0.646,位列第二,其中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关联度较大的是城镇人口比重(0.711)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0.741)。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会拉动消费,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会促进人口向城镇迁移流动。值得注意的是,和其它经济指标相比,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与人口结构的关联度比预期低,分别为0.605和0.625。表明东北地区第二、三产业发展对人口结构影响的显著性较弱,从侧面也反映了东北地区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

3 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变化

3.1 耦合度总体变化特征分析

基于2000~2014年统计数据及上述耦合模型,分析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耦合度。总体来看,东北地区两大系统整体耦合度呈现出波动略有上升的趋势,但是波动不大。由图1可以看出,2000~2014年东北地区总体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经历了波动上升(2000~2003年)、平稳下降(2003~2011年)、缓慢上升(2011~2014年)的过程。2000~2011年东北三省经济发展迅速,同时人口结构不断优化,这一时期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度与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的发展趋势成反比;2011~2014 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急剧下降,同时人口问题凸显,这一时期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度与人口结构发展趋势、经济发展趋势亦成反比。说明在2011年之前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处于相互促进、高水平协调发展状态,自2011年之后二者相互促进作用下降,协调水平降低。综上分析,无论经济发展水平或高或低,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都处于协调发展状态,但耦合水平高低不同。当经济发展水平高时,二者处于高水平耦合协调状态;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也随之降低。

图1   2000~2014年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度变化

Fig.1   Changes of coupling degrees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China during 2000-2014

分省来看,各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度变化不一(图2)。从数值上看,2000~2014年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的耦合度值分别为0.624、0.631和0.598,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度值大致相当,辽宁省最低。从变化特征来看,黑龙江省呈倒“U”型变化,吉林省则呈现“U”型变化,两省份变化趋势大致相反,而辽宁省则趋于稳定。除个别年份外,东北地区整体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度大致呈现出同辽宁省同步的变化状态。

图2   2000~2014年东北三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度变化

Fig.2   Changes of coupling degrees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of three provinces inNortheast China during 2000-2014

3.2 耦合度类型变化特征分析

根据各城市耦合度大小,可分为低度耦合、中度耦合、较高度耦合和高度耦合4种类型(图3)。2000~2014年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空间分布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较高度和高度耦合城市逐渐由东北地区北部向南部扩散;低度和中度耦合城市则经历了逐渐由南部向北部集聚的过程。由于2000~2014年辽宁省较高度和高度耦合城市不断增加,低度和中度耦合城市不断减少,由此导致整个东北地区不同耦合类型的城市出现此变化特征;较高度耦合和高度耦合的城市中,黑龙江省不断减少,到2014年仅剩七台河市和绥化市;吉林省城市个数变化不大,且大多集中分布在中部地区;较高度耦合和高度耦合的城市大多分布在辽宁省,2014年达到12个,远多于其它两省,且沿海城市居多。中度耦合和低度耦合的城市中,黑龙江省数量最多,2014年80%的城市属于此类,而吉林省和辽宁省较少。2014年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平均耦合度大小为:辽宁省(0.675)>吉林省(0.660)>黑龙江省(0.640); 沿海城市的耦合度水平一直较高,资源型城市的耦合水平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图3   2000~2014年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度空间分布格局

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oupling degrees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34 cities in Northeast China during 2000-2014

3.3 耦合关系变化成因

由前文分析可知,2011年之前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处于高水平协调状态,说明二者之间具有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即合理的人口结构将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人口结构的优化。在这一时期,尤其是东北振兴以后,东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同时劳动力资源丰富,高素质人才数量逐年攀升,人口结构不断优化,处于“人口红利”期;2011年以后两系统处于低水平协调状态,说明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并不显著。这段时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断崖式”下降,下行压力加大,同时人口外流、低生育率问题凸显,导致人口结构合理化程度不断下降。四大副省级城市中,沈阳和大连的人口结构仍然对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促进作用,“人口红利”仍然存在。而哈尔滨和长春的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弱,2014年两城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分别为中、低度耦合。

从耦合度的时空演化可以看出,大多资源型城市的耦合度不断下降,说明这些城市的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在不断减弱。东北地区共有地级市资源型城市21个,其中煤炭型和森工型城市个数占全部资源型城市的60%以上。由于资源型城市长期依赖资源型产业发展,并且以资源的初加工为城市的主要部门,导致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第一、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失调。加之目前大量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人力资源发展滞后和生态破坏严重的问题,使得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文通过测算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城市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和耦合度,以及对两系统时空演变特征及原因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度各不相同,整体处于中高等关联水平。人口文化素质和城市化水平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最为明显,劳动力年龄的人口数对国内生产总值的促进作用明显,但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显著。

2) 2000~2014年东北地区总体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经历了波动上升(2000~2003年)-平稳下降(2003~2011年)-缓慢上升(2011~2014年)的过程,不同省份的耦合度变化各异。

3)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均处于协调发展状态。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人口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也较高,同时合理的人口结构又会促进经济发展,二者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当经济发展水平降低后,人口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也随之降低,而不合理的人口结构又会阻碍经济发展,两系统处于低水平耦合。

4) 东北三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度变化差异较大,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分别呈“U”型和倒“U”型变化趋势,辽宁省两系统的耦合度变化较稳定,呈现出与整个东北地区大致相同的变化状态。

4.2 讨论

1) 东北地区作为全国重要老工业基地,自2003年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战略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人口问题突出,研究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对于制定相关的人口与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于数据可获性的限制,研究在评价指标的选取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人口年龄结构中仅选取了18~60岁人口统计数据,与实际劳动年龄人口数存在一定的出入。

2) 本文以地级市作为研究单元,选取4个时间点对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空间变化规律进行实证研究,仅从宏观上反映二者耦合关系的空间分布情况,而每个时间段内更小尺度的变化有待深入研究。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宋健.

结构问题是21世纪中国人口的核心问题

[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8(1):26-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68.2002.01.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认为数量问题是 2 0世纪中国人口问题的关键 ,其标志是决定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生育率和死亡率都在 2 0世纪经历了以人口转变为重要概括的历史性转折。虽然人口数量问题并没有随人口转变的完成退出历史舞台 ,但其地位已发生改变。在 2 1世纪结构问题将成为中国人口问题的核心 ,并且分别表现在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地域结构以及人口性别结构等诸多方面

[Song Jian.

Structural problem is the central population issue of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 Market and Demographic Analysis,2002,8(1):26-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68.2002.01.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认为数量问题是 2 0世纪中国人口问题的关键 ,其标志是决定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生育率和死亡率都在 2 0世纪经历了以人口转变为重要概括的历史性转折。虽然人口数量问题并没有随人口转变的完成退出历史舞台 ,但其地位已发生改变。在 2 1世纪结构问题将成为中国人口问题的核心 ,并且分别表现在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地域结构以及人口性别结构等诸多方面
[2] Andersson B.Scandinavian evidence on growth and age structure[J]. Regional Studies, 2001(35):377-390.

[本文引用: 1]     

[3] 김용민.

The change in structure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Japan: Regional population aging in micro perspective

[J]. The Journal of Asia-Pacific Studies,2013, 20(1):2-28.

https://doi.org/10.18107/japs.2013.20.1.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Japan has been struggled with many problems such as interaction between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ism, aging population combined with the decreasing number of children, increasing income inequality among regions and financial crisis. Especially, low birthrate and longevity are the factors which cause social security funding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o the lower level. Based on the recognition above this study shows effects which aging has on economic structure. Although aging has been rapidly proceeding in Japan, each province shows different speed of ag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ructural changes i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those circumstances.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are shown as follows: Fir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rate and productivity of regional population growth rate is positive(+). It shows that aging have an impact on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structure. Second, even though regions in Japan show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serious problems are sprung from the regions where the aging is faster. Third, while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economic growth has been disappearing, the service industry has been growing. In short, industrial structure will be reorganized around the metropolis on account of the population aging,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factor has been converted to regional factors from industry structure factor.
[4] 胡鞍钢,刘生龙,马振国.

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证据

[J].人口研究,2012, 26(3):14-26.

[本文引用: 1]     

[Hu An’gang, Liu Shenglong, Ma Zhenguo.

Population Aging,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a’s provincial panel data

. Population Research,2012, 26(3):14-26.]

[本文引用: 1]     

[5] 巴马·萨拉伊马丁.

经济增长

[M].何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本文引用: 1]     

[Barro·Sala-I-Martin.Translation by He Huiet al.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1995.]

[本文引用: 1]     

[6] Mankiw N Gregory, David Romer, David N Weil.

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107(2):407-437.

https://doi.org/10.2307/2118477      URL      [本文引用: 1]     

[7] Engelbrecht.

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 economic growth: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Lucas Vs Nelson Phelps’ controversy

[R]. Discussion Paper,2001.

[本文引用: 1]     

[8] Benhabib J, Spiegel M M.

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aggregate cross-country data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momics,1994,34:143-173.

https://doi.org/10.1016/0304-3932(94)90047-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No abstract is available for this item.
[9] Papageorgiou Chris.

Human capital as a facilitator of innovation and imitation in economic growth: further evidence from cross country regression[R]

. Lousiana: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1999.

[本文引用: 1]     

[10] 杜伟,杨志江,夏国平.

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

[J].软科学研究成果与动态,2014(8):173-183.

[本文引用: 1]     

[Du Wei, Yang Zhijiang, Xia Guoping.Study on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human capital on economic growth. Soft Science Research Results and Trends, 2014(8):173-183.]

[本文引用: 1]     

[11] 李德煌,夏恩君.

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扩展Solow模型的研究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 23(8):100-106.

[本文引用: 1]     

[Li Dehuang, Xia Enjun.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human capital on China economy growth based on extended Solow Model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3,23(8):100-106.]

[本文引用: 1]     

[12] 何海林,涂建军,孙祥龙,.

中国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耦合的关联分析

[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5(10):141-14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构建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技术,对我国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关联度、耦合度和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测度分析,揭示了两大系统的耦合机理.研究表明:①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耦合性强,各要素存在交互影响,但彼此关联强度不等;②中国区域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耦合度空间分异明显,呈现出中部高、东西低的弱倒"U"型分布规律.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特征和耦合度大小,大致将全国31个省区划分为低水平耦合、拮抗、磨合和协调四种类型,其中以拮抗和磨合类型为主;③中国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耦合度在时序上总体表现出递减性趋势.

[He Hailin, Tu Jianjun,Sun Xianglonget al.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conomic structure coupling in China

.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2013,35(10):141-14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构建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技术,对我国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关联度、耦合度和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测度分析,揭示了两大系统的耦合机理.研究表明:①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耦合性强,各要素存在交互影响,但彼此关联强度不等;②中国区域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耦合度空间分异明显,呈现出中部高、东西低的弱倒"U"型分布规律.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特征和耦合度大小,大致将全国31个省区划分为低水平耦合、拮抗、磨合和协调四种类型,其中以拮抗和磨合类型为主;③中国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耦合度在时序上总体表现出递减性趋势.
[13] 毕其格,宝音,李百岁.

内蒙古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耦合的关联分析

[J].地理研究,2007,26(5):996-1004.

[本文引用: 1]     

[Bi Qige, Bao Yin, Li Baisui.

Relevancy analysis of the coupling betwee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regional economy in Inner Mongolia

. Geographical Research,2007,26(5):996-1004.]

[本文引用: 1]     

[14] 范洪敏,穆怀中.

中国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分析

[J].经济地理,2015,35(2):11-17.

[本文引用: 1]     

[Fan Hongmin, Mu Huaizhong.

The coupling betwee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hina

. Economic Geography,2015,35(2):11-17.]

[本文引用: 1]     

[15] 吴连霞,赵媛,马定国,.

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研究

[J].地理科学,2015,35(6):742-748.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以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主线,以江西省91 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关联法(GRA),选取人口系统6 个指标和经济系统5 个指标,构建江西省人口与经济耦合关联模型,定量评判人口系统与经济系统交互作用的关联耦合程度,并将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及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与耦合度相联系,分析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各县(市、区)可以划分为低水平耦合区、拮抗型耦合区、磨合型耦合区和协调型耦合区等4 种类型。全省人口与经济耦合度空间分布以低水平耦合类型为主,拮抗类型为辅。耦合度分布基本上符合南、北空间分异的规律,空间分布呈现&ldquo;+&rdquo;字型,以浙赣线为横轴,昌九线为纵轴,交汇于南昌市。在时间序列上,江西省人口与经济耦合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和阶段性,逐渐由低水平时期向拮抗阶段过渡。</p>

[Wu Lianxia, Zhao Yuan,

Ma Dingguo et al. The Space-time coupling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Jiangxi Province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5,35(6):742-748.]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以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主线,以江西省91 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关联法(GRA),选取人口系统6 个指标和经济系统5 个指标,构建江西省人口与经济耦合关联模型,定量评判人口系统与经济系统交互作用的关联耦合程度,并将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及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与耦合度相联系,分析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各县(市、区)可以划分为低水平耦合区、拮抗型耦合区、磨合型耦合区和协调型耦合区等4 种类型。全省人口与经济耦合度空间分布以低水平耦合类型为主,拮抗类型为辅。耦合度分布基本上符合南、北空间分异的规律,空间分布呈现&ldquo;+&rdquo;字型,以浙赣线为横轴,昌九线为纵轴,交汇于南昌市。在时间序列上,江西省人口与经济耦合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和阶段性,逐渐由低水平时期向拮抗阶段过渡。</p>
[16] 孙东琪,张京祥,张明斗,.

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关系

[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7):1060-1071.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7.00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利用DEA模型、层次分析法和耦合度模型分析了1980-2010 年长江三角洲16 个地级市的城市化效率、经济发展水平, 以及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度, 并对其耦合关系进行了理论初探, 提出了概念模型。结果表明:① 30 年间, 长三角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度总体经历了缓慢上升—急剧上升—缓慢下降—急剧下降的过程, 呈倒“U”型发展;② 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效率耦合关系不同, 在一定时期, 提高城市化效率可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水平的发展也可提高城市化效率;但当城市化效率和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时, 城市化效率的提高不再成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也不会过多地影响城市化效率;③ 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动态耦合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会首先摆脱城市化效率带来的促进作用。

[Sun Dongqi, Zhang Jingxiang,

Zhang Mingdou et al.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 Progress in Geography,2013,32(7):1060-1071.]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7.00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利用DEA模型、层次分析法和耦合度模型分析了1980-2010 年长江三角洲16 个地级市的城市化效率、经济发展水平, 以及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度, 并对其耦合关系进行了理论初探, 提出了概念模型。结果表明:① 30 年间, 长三角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度总体经历了缓慢上升—急剧上升—缓慢下降—急剧下降的过程, 呈倒“U”型发展;② 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效率耦合关系不同, 在一定时期, 提高城市化效率可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水平的发展也可提高城市化效率;但当城市化效率和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时, 城市化效率的提高不再成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也不会过多地影响城市化效率;③ 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动态耦合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会首先摆脱城市化效率带来的促进作用。
[17] 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5.

[本文引用: 1]     

[Heilongjiang Statistical Bureau.Heilongjiang Statistical Yearbook.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1-2015.]

[本文引用: 1]     

[18] 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5.

[本文引用: 1]     

[Jilin Statistical Bureau. Jilin Statistical Yearbook.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1-2015. ]

[本文引用: 1]     

[19]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5.

[本文引用: 1]     

[Liaoning Statistical Bureau. Liaoning Statistical Yearbook.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1-2015.]

[本文引用: 1]     

[20]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5.

[本文引用: 1]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City Statistical Yearbook.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1-2015.]

[本文引用: 1]     

[21] 张旺,周跃云,胡光伟.

超大城市“新三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性分析——以中国十大城市为例

[J].地理科学,2013,33(5): 562-56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与服务业现代化(&ldquo;新三化&rdquo;)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赖、协调和促进的耦合互动关系,它们的良性共振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在阐述&ldquo;新三化&rdquo;耦合协调的涵义基础上,构建了1套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其&ldquo;新三化&rdquo;的发展水平;再运用耦合度和协调性模型,对2004~2010年10个超大城市&ldquo;新三化&rdquo;的时空协调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是:① 一线城市的&ldquo;新三化&rdquo;水平明显高于二线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和广州分列前三。② 各市耦合均处于颉颃阶段,基本上属于粗放水平,其中6市的耦合协调性均处于中等水平,一线城市的耦合协调性高于二线城市。③ 就时序性来说,各市的耦合度出现波动变化,而协调性基本处于上升趋势,二线城市协调性上升的速度要快于一线城市。④ 就空间分异性而论,各市的耦合协调组合状况与其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对应性,即一线城市优于二线城市。</p>

[Zhang Wang, Zhou Yueyun, Hu Guangwei.

Coupling mechanism and space-time coordinatin of new-approach urbanization, new-approach industrialization and service industry modernization in megacity behemoths: A case study of ten cities in China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3,33(5):562-56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与服务业现代化(&ldquo;新三化&rdquo;)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赖、协调和促进的耦合互动关系,它们的良性共振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在阐述&ldquo;新三化&rdquo;耦合协调的涵义基础上,构建了1套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其&ldquo;新三化&rdquo;的发展水平;再运用耦合度和协调性模型,对2004~2010年10个超大城市&ldquo;新三化&rdquo;的时空协调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是:① 一线城市的&ldquo;新三化&rdquo;水平明显高于二线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和广州分列前三。② 各市耦合均处于颉颃阶段,基本上属于粗放水平,其中6市的耦合协调性均处于中等水平,一线城市的耦合协调性高于二线城市。③ 就时序性来说,各市的耦合度出现波动变化,而协调性基本处于上升趋势,二线城市协调性上升的速度要快于一线城市。④ 就空间分异性而论,各市的耦合协调组合状况与其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对应性,即一线城市优于二线城市。</p>
[22] 马丽,金凤君,刘毅.

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

[J].地理学报,2012,67(10):1299-1307.

[本文引用: 1]     

[Ma Li, Jin Fengjun, Liu Yi.

Spatial pattern and industrial sector structure analysis on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ng degre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hina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2,67(10):1299-1307.]

[本文引用: 1]     

[23] 陈晓红,万鲁河.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脆弱性与协调性作用机制

[J].地理科学,2013,33(12):1450-1457.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受到人类活动高强度干扰,要实现耦合的协调发展与脆弱性的减少需要一定内外力的强力支撑。在阐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协调性与脆弱性是在自然条件与孕灾环境、人口素质与城市文明、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与管理科学、系统自身的恢复力等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发展的。通过挖掘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脆弱性与协调性之间的的宏观作用机制,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为提高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科学参考。</p>

[Chen Xiaohong, Wan Luhe.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s for the coordination and vulnerability between regional urban and Eco-environment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3,33(12):1450-1457.]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受到人类活动高强度干扰,要实现耦合的协调发展与脆弱性的减少需要一定内外力的强力支撑。在阐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协调性与脆弱性是在自然条件与孕灾环境、人口素质与城市文明、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与管理科学、系统自身的恢复力等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发展的。通过挖掘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脆弱性与协调性之间的的宏观作用机制,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为提高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科学参考。</p>
[24] 关伟,许淑婷.

辽宁省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的空间特征及耦合关系

[J].地理学报,2014,69(4):520-530.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04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评价与分析了辽宁省14个地级市能源效率的空间等级与结构特征,分别从DEA能源综合技术效率、单位GDP能耗及融合二者的能源利用效率三方面来进行研究。在对各地级市产业结构高级度、合理度、集中度测度与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度评价模型总结了辽宁省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的耦合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辽宁省各地级市能源效率差异显著,沈阳、大连、鞍山、锦州属于高能效地区,低能效高能耗地区集中在辽西北地区与抚顺、本溪等重工业城市;②能源综合技术效率、单位GDP能耗、能源利用效率的高能效区域分别呈现“竹型”、“二字型”、“工字型”的空间结构特征;趋势分布面上,能源利用效率自东向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自北向南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经济发展的双核结构特征等因素对能源效率空间格局的形成有重要影响;③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集中在辽东南沿海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度的空间分布呈现以沈阳、大连为两极的“工字型”特征,产业结构集中度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辽中南城市群;④全省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整体耦合度较低,沈阳大连两极高度耦合,产业结构高级度与能源效率的耦合度相对较高。

[Guan Wei, Xu Shuting.

Spatial patterns and coupling relations between energy efficiency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Liaoning Province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4,69(4):520-530.]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04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评价与分析了辽宁省14个地级市能源效率的空间等级与结构特征,分别从DEA能源综合技术效率、单位GDP能耗及融合二者的能源利用效率三方面来进行研究。在对各地级市产业结构高级度、合理度、集中度测度与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度评价模型总结了辽宁省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的耦合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辽宁省各地级市能源效率差异显著,沈阳、大连、鞍山、锦州属于高能效地区,低能效高能耗地区集中在辽西北地区与抚顺、本溪等重工业城市;②能源综合技术效率、单位GDP能耗、能源利用效率的高能效区域分别呈现“竹型”、“二字型”、“工字型”的空间结构特征;趋势分布面上,能源利用效率自东向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自北向南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经济发展的双核结构特征等因素对能源效率空间格局的形成有重要影响;③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集中在辽东南沿海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度的空间分布呈现以沈阳、大连为两极的“工字型”特征,产业结构集中度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辽中南城市群;④全省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整体耦合度较低,沈阳大连两极高度耦合,产业结构高级度与能源效率的耦合度相对较高。
[25] 高楠,马耀峰,李天顺,.

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J].旅游学刊,2013, 28(1):62-68.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当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旅游产业会成为促进旅游目的地城市化发展的独立系统,与城市化系统互为背景、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文章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分析了旅游产业系统与城市化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建构了两个系统的耦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定量研究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以西安市为例,对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2000~2009年西安市旅游产业与城市化综合评价函数值呈现上升的趋势;耦合度经历了2000~2002年快速变化和2003~2009年缓慢变化两个阶段;耦合协调度呈现持续快速上升趋势,实现了从2000~2005年失调阶段向2006~2009年协调阶段的转变。</p>

[Gao Nan, Ma Yaofeng,

Li Tianshun et al. Study on the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based on coupling model: A case study of Xi’an

. Tourism Tribune,2013,28(1):62-68.]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当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旅游产业会成为促进旅游目的地城市化发展的独立系统,与城市化系统互为背景、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文章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分析了旅游产业系统与城市化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建构了两个系统的耦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定量研究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以西安市为例,对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2000~2009年西安市旅游产业与城市化综合评价函数值呈现上升的趋势;耦合度经历了2000~2002年快速变化和2003~2009年缓慢变化两个阶段;耦合协调度呈现持续快速上升趋势,实现了从2000~2005年失调阶段向2006~2009年协调阶段的转变。</p>
[26] 陈端吕,彭保发,熊建新.

环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特征研究

[J].地理科学,2013,33(11):1338-1346.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以环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度、协调度模型,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分析系统达到最佳耦合协调状态的因子贡献度,探讨系统因子对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的调控适应机制。研究表明:① 从耦合程度的时序看,10 a 间耦合度变动趋势较平稳,2003~2011 年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基本为拮抗状态,2012 年正在向磨合时期过渡。对于序参量年度变化率比较,年度变化都比较平稳,序参量之间协同作用的强弱程度体现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作用并不十分理想。② 2003~2012 年环洞庭湖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程度基本还处于中低水平。2003~2011 年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关系处于低度协调,2012 年开始转入中度协调,洞庭湖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③ 2003~2005 年耦合度处于较高状态,但协调度却不处于高位。2006~2012 年系统耦合度与协调度基本上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④ 生态经济系统评价因子的贡献度,是系统耦合协调达到理想等级的评价因子重要性,反映某项评价指标对耦合或协调最佳状态的贡献程度。生态环境子系统的评价因子贡献度大于社会经济子系统,说明了对于系统理想状态的调控,生态环境子系统各项指标具有主导作用。⑤ 在系统调控中,因子贡献度与系统目标调控程度呈正相关。因子贡献度越大,对系统耦合或协调目标调控力度越大。</p>

[Chen Duanlyu, Peng Baofa, Xiong Jianxin.

Th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Eco-economic system in Dongting lake area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3,33(11):1338-1346.]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以环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度、协调度模型,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分析系统达到最佳耦合协调状态的因子贡献度,探讨系统因子对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的调控适应机制。研究表明:① 从耦合程度的时序看,10 a 间耦合度变动趋势较平稳,2003~2011 年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基本为拮抗状态,2012 年正在向磨合时期过渡。对于序参量年度变化率比较,年度变化都比较平稳,序参量之间协同作用的强弱程度体现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作用并不十分理想。② 2003~2012 年环洞庭湖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程度基本还处于中低水平。2003~2011 年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关系处于低度协调,2012 年开始转入中度协调,洞庭湖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③ 2003~2005 年耦合度处于较高状态,但协调度却不处于高位。2006~2012 年系统耦合度与协调度基本上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④ 生态经济系统评价因子的贡献度,是系统耦合协调达到理想等级的评价因子重要性,反映某项评价指标对耦合或协调最佳状态的贡献程度。生态环境子系统的评价因子贡献度大于社会经济子系统,说明了对于系统理想状态的调控,生态环境子系统各项指标具有主导作用。⑤ 在系统调控中,因子贡献度与系统目标调控程度呈正相关。因子贡献度越大,对系统耦合或协调目标调控力度越大。</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