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2018 , 38 (11): 1875-188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11.015

Orginal Article

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于谨凯, 马健秋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of Economic Links in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Yu Jinkai, Ma Jianqiu

School of Economics,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Shandong, China

中图分类号:  F12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8)11-1875-08

收稿日期: 2017-11-8

修回日期:  2018-02-3

网络出版日期:  2018-11-20

版权声明:  2018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67030345,71273247)、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5JJDZONGHE024,12YJA79002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862004)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于谨凯(1971-),男,山东青岛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学和海洋经济学。E-mail:yujinkai8@126.com

展开

摘要

基于产业互补性、综合经济质量、经济距离等多角度修正传统引力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6~2015年山东半岛城市群17市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缓慢增长,经济联系方向逐渐多样化,整体网络逐渐密集;城市群网络中心性水平始终偏低,点入点出度差距增大;部分子群构成与行政区划分布不耦合,以济南、青岛为核心的两大经济圈间缺乏资源互通和产业交流。交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变动、要素资源流动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山东半岛城市群 ; 经济联系 ; 空间格局 ; 社会网络分析 ; 演变

Abstract

The research analyzes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ic links mainly by means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based on the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links using the strength matrix constructed by modified gravity model. The model is mainly correct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the complementary between different industries, comprehensive economic quality and economical distance which considers both time and economy cost. The research, taking 17 cities in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as study objects, reveals the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of economic links from 2006 to 2015 with the help of ArcGIS 10.2 and Ucinet 6.0 which can manipulate data and render images. The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1)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economic interaction grows slowly despite of its low level and the directions of economic linkage between different cities vary a lot, which contributes to a more dense network; 2) The level of overall centricity degree grows slowly, which indicates a low liquidity of resources among cities in urban agglomeration. Moreover, the disparity between indegree and outdegree gets more and more obvious; 3) The members of urban subgroups is usually unstable and some of the subgroups are uncoupled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which lead to a low economic level of some cities; 4) Jinan and Qingdao become the core cities of two different economic circles in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whereas the communications of resources and energies and industry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two city subgroups is scanty. At last, through the study of influencing factors we found that innovations of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chang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flows of essential resources become the main factors for the evolution of spatial pattern of economic linkage in this urban agglomeration.

Keywords: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 economic ties ; spatial pattern ;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 evolution

0

PDF (1266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于谨凯, 马健秋. 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11): 1875-188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11.015

Yu Jinkai, Ma Jianqiu.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of Economic Links in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38(11): 1875-188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11.015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区域间经济联系愈加频繁。区域经济联系是指不同地域间或某一地域内部在原材料、工农业产品等方面的交换活动以及技术经济联系[1]。国外学者对经济联系研究起步较早,首次将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应用于地理学领域研究中[2],并基于生产性服务业、航空业、旅游业等不同视角,城市个体、城市群等不同单元,对区域经济联系展开进一步研究,其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国家、大洲、全球层面[3,4,5,6]。国内学者对城市经济联系研究起步较晚,多数借鉴了国外先进研究成果,以借鉴引力模型及城市流模型成果最为突出,且研究区域集中于省份、发达城市群层面[7,8,9,10]

目前,社会网络分析法成为城市网络结构研究的重要方法。国外学者主要应用传统引力模型进行研究,国内学者则尝试从产业互补性、经济距离、经济质量等角度修正传统引力模型,但多数学者仅修正模型中单一变量,缺乏多变量的综合修正方案,不能准确全面地测度城市经济联系水平[11,12,13]。关于城市经济联系研究,以单一时点(多为某一年)的空间维度分析为主,缺乏基于时间、空间双维度的分析,无法揭示城市经济联系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难以为城市经济联系预测提供有效参考[14,15,16]。基于此,本文采用综合性的修正方案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分析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演变特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借助可视化分析工具,从时间、空间双维度分析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并进一步从计量角度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区域性政策提供建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国家级城市群之一,占地面积达15.8万km2,2016年GDP总量达67 008.2亿元[17]。2017年,山东省政府发布《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新规划范围覆盖山东省17地级市(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本文以2017年最新规划的17市为研究对象,取代200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的8市,对2006~2015年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行研究。

1.2 数据来源

本文基于产业互补性、综合经济质量、经济距离等多角度修正传统引力模型,基于此,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行研究,限于篇幅限制,本文选取2006年、2011年、2015年3个时间断面作为代表年份。数据来源主要有: 《山东省统计年鉴[18]》(2007年、2012年、2016年)及2006年、2011年、2015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获取国内生产总值、城镇人口等经济质量数据; 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网站(https://kyfw.12306.cn/otn/leftTicket/init.),获取普通列车及高速铁路交通数据,分别包括不同车次、通行时间、通行成本等数据;百度地图官方网站(http://map.baidu.com/),获取公路交通数据,本文选取不同城市间公路通行的最短距离作为本文研究数据。

1.3 研究方法

1) 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演变分析——引力模型。引力模型是测度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的重要方法[20]。通过引力模型构建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矩阵,得出城市间“关系数据”,是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基础和前提。传统引力模型存在一些缺陷:城市人口规模和地区生产总值不能全面反映城市质量;传统引力模型未考虑产业互补性对城市经济联系的影响;最短距离只表征空间物理距离,不能反映实际通行成本。因此,本文基于综合经济质量、产业互补性、经济距离等多角度对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具体修正过程如下:

(1) 建立城市综合经济质量指标体系。每个城市由于其资源禀赋、创新能力、经济增长速度等的不同,经济质量存在较大差距,无法使用单一指标方法对其经济质量进行衡量。本文从经济总体质量、发展潜力、开放程度、城市规模4方面建立城市综合经济质量指标体系(表1),整体指标体系可较准确反映城市综合经济质量状况,可以弥补原模型中仅用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乘积来衡量城市经济质量的缺陷。参考相关资料[20]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实际情况,选取18个评价指标。考虑到主成分分析的可行性,本文利用SPSS工具进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和KMO检验,结果分别为0和0.558;对综合经济质量 Mi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经济质量原始得分值 Xit,由于 Xit值可能为负,通过数据处理将其值调整至(0,1 000)[15],得到修正后的 Mi'

表1   城市综合经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economic quality of cities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经济总体质量F1经济总量地区生产总值X1(亿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X2(万元)
人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4(元)
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X5(%)、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X6(%)
经济发展潜力F2基础设施客运总量X7(万人)、货运总量X8(万t)、邮电业务总量X9(亿元)、人均拥有道路面积X10(m2
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支出X11(万元)、教育支出X12(万元)
经济开放程度F3旅游开放入境旅游外汇收入X13(亿元)
外资利用实际利用外资X14(万美元)
城市规模F4人口规模人口总数X15(万人)、城镇人口X16(万人)
面积规模城市面积X17(km2)、建设用地面积X18(km2

新窗口打开

(2) 引入经验常数。以城市化率表征城市发展水平,引入经验常数 Kij,将产业互补性因素引入本研究中,其值等于不同城市城市化率比值[20]。从一般经济发展规律及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发展现状看,城市化率差异越大,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产业结构差异越大,城市间产业互补性越强,城市间经济引力越强。

(3) 经济距离的修正。以综合经济距离修正原模型中的最短直线距离,在修正距离 Dij时,综合考虑了城市间通行的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以更准确地描述城市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根据相关学者研究经验[21],并鉴于本文研究城市均位于山东省内,主要交通方式为公路和铁路,本文将铁路分为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以3种交通方式计算时间成本及货币成本综合值。

(4) 修正引力模型形式。综合本文对传统引力模型的修正方案,修正后引力模型计算公式为:

Rij=KijMi'Mj'Dij2

式中, Rij为城市 ij间的经济联系强度; Kij为经验常数; Mi'Mj'分别为城市 ij的综合经济质量; Dij为城市 ij间的经济距离。

2) 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变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是研究城市联系空间网络结构的重要方法[22]。引力模型得出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矩阵,是本节社会网络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借助Ucinet 6.0工具,从网络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核心-边缘结构4方面对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 网络密度定义为城市间实际存在连接数与区域内所有城市间最大可能理论连接数的比值[22],用以描述整体网络联系状况。 中心性是反映城市节点中心程度的指标。本文从点度中心度和点度中心势两方面进行研究。点度中心度[22]分为点入度和点出度。点入度反映该城市受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影响程度,点出度反映该城市对其他城市的影响程度。点度中心势则用以描述区域整体中心性水平。 凝聚子群[22]是城市群内部“关系”较为紧密直接的子群所构成的集合。本文通过Ucinet 6.0的Concor算法对城市群分布进行聚类分析,分析城市网络中凝聚子群数目、构成、联系密度等的演变特征[23]核心-边缘结构[22]是判定区域间联系疏密程度的指标。本文通过测度不同节点在经济网络中核心-边缘区域分布,分析不同城市在网络中的重要性及核心-边缘结构的演变特征。

2 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2.1 经济联系强度演变分析

根据修正引力模型的思路,计算 Mi'DijKij值,基于各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的差异性,将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划分强弱等级,利用Arcgis10.2软件绘制2006年、2011年、2015年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可视化结构图(图1)。

图1   2006年、2011年、2015年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

Fig.1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strength of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in 2006, 2011 and 2015

结果显示,半岛城市群大部分城市经济联系强度较低,总体经济联系水平增速缓慢。城市群内经济联系数量缓慢增多,经济联系强度总体水平增强,经济联系网络逐渐复杂。2006年、2011年、2015年,弱水平城市联系数量占比分别高达83.088%,82.353%,80.147%,较强联系强度城市有济南、青岛、泰安、淄博等,主要分布在半岛城市群中部地区,而德州、枣庄等西北部边缘城市和威海、烟台等东部沿海城市经济联系强度较弱。 2011年,较强级别经济联系数量明显降低,外部因素方面可能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半岛城市群整体经济下滑带来后滞效应[24],内部因素方面主要由于半岛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受到冲击,产业关联度降低,产业间难以实现优势互补。2015年中央政府40 000亿投资、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支持性政策刺激经济发展,半岛城市群整体经济逐渐恢复,2015年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总体水平高于2006年。

2.2 经济联系空间网络结构演变分析

1) 整体网络密度演变分析。本文借助Ucinet 6.0工具计算网络密度值,2006年、2011年、2015年半岛城市群经济网络密度值分别为0.492 6、0.426 5、0.533 1。利用Netdraw软件得到可视化网络结构图(图2)。

图2   2006、2011、2015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可视化网络结构图

Fig.2   The visual network structure diagram of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in 2006,2011 and 2015

图2显示,半岛城市群网络密度始终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且增幅较小,城市群内整体网络结构呈现复杂化演变特征。 2006~2015年山东半岛城市群网络密度值位于(0.4, 0.6)区间,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015年半岛城市群网络密度值较2006年增加0.040 5,增长幅度较小。 2006~2015年半岛城市群网络逐渐密集,经济联系方向多样化,济南、青岛、淄博、泰安在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2011年网络结构复杂化程度较2006年明显降低,2015年较2011年又明显提升,与网络密度值变动结果一致。

2) 中心性演变分析。中心性分析可以辨认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网络中各城市的重要性和中心等级。本文利用Ucinet 6.0工具计算中心性值,计算发现2006~2015年半岛城市群中心势水平较低且变动不具规律性,点入点出度中心势水平差距较大。2006年、2011年、2015年点出度中心势分别为27.344%,34.375%,29.688%,点入度中心势分别为47.266%,47.656%,42.969%,城市群整体中心性程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整体城市群资源连通能力较弱。点出度中心势始终低于点入度中心势,说明城市群内资源集聚能力的网络中心性高于资源辐射能力的网络中心性。中心势水平未呈现规律性波动特征,未达到城市群中心性优化效果(表2)。

表2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网络点度中心度

Table 2   The center degree of network in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排序2006年2011年2015年
城市点出度点入度城市点出度点入度城市点出度点入度
1济南1614济南1315济南1416
2淄博913淄博1313泰安1313
3临沂1012泰安1211济宁1210
4潍坊1312潍坊1111淄博1215
5泰安1211临沂119潍坊1215
6济宁1010青岛912临沂1212
7滨州99济宁98青岛1113
8青岛149滨州87滨州1111

注:由于篇幅所限,仅列出8个主要城市点度中心度结果;“︙”为点度中心度靠后的城市结果省略。

新窗口打开

表2显示,半岛城市群点出、点入度始终处于[0,16]区间,中心度水平较低,经济资源辐射和集聚能力较弱,2006~2015年整体中心度水平变动幅度较小。 2006~2015年,济南点出度一直位居首位,体现了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对资源禀赋的引领作用。青岛、泰安、潍坊点出度排名始终位于前五,其中,泰安对要素资源的集聚与扩散功能的增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2006~2015年,济南、淄博、潍坊点入度始终位居前四,具备较强资源集聚能力。青岛点入度水平持续上升,且逐渐高于自身点出度水平,资源集聚力显著增强。菏泽、莱芜、枣庄、日照等市在可视化结构图中处于网络结构边缘地带,经济联系数量极少,其点出点入度排名均靠后。

3) 凝聚子群演变分析。本文利用Ucinet 6.0的CONCOR算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联系矩阵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半岛城市群凝聚子群城市构成数量较稳定,但构成结构变动较大,部分子群内部城市与核心城市发展不协调。2006~2015年,凝聚子群城市构成数目变动较小,变动幅度在1~2个之间。根据密度矩阵,以济南、青岛为核心的两大凝聚子群与其他子群联系密度较大,各子群内部联系较紧密。半岛城市群凝聚子群在结构上具有不稳定性,尤其是第一、二凝聚子群在城市构成上变动较大。此外,第四凝聚子群中,威海、日照等市的凝聚与行政区划分布不耦合,与子群内核心城市发展不协调。

4) 核心-边缘结构演变分析。利用Ucinet 6.0的Core/Periphery算法计算城市核心度值、核心区与边缘区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半岛城市群核心区、边缘区城市分布较均匀,各区内部联系密度小,核心城市密度值较低。 2006~2015年,半岛城市群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城市构成较稳定。济南、青岛作为城市群双核心的布局逐步明显。核心区城市核心度值偏低,济南、青岛的核心带动作用较弱,并且济南、青岛两大核心区的联系密度小。密度矩阵显示,2006~2015年核心区内部联系密度值位于(0.8, 0.9)区间;边缘区内部联系密度值在2015年达到最高值,仅为0.238,核心区与边缘区内部联系密度值水平较低。

3 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变影响因素

3.1 影响因素因子的选取

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格局的演变是多种动力因素综合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交通技术的创新,提升了城市联系速度,使不同城市间的可达性不断增强和优化[25,26]。其次,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产业联系,间接带动了城市经济联系结构的演变。最后,信息、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动,直接构成城市间经济联系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和方向的变化。综合以上3方面因素确定影响因子(表3),分析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

表3   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变影响因素因子

Table 3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of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影响因素影响因子
交通技术创新高铁动车班次(次),高速公路里程(km),时间成本(h)
产业结构变动二、三产业增加值(亿元),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人)
要素资源流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亿元)

新窗口打开

3.2 影响因素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由于本文的数据形式以“关系数据”,即矩阵数据为主,而QAP法是测量两种“关系数据”之间相关性的重要方法,因此,本文利用Ucinet工具中的QAP算法进行分析。先计算表3中7个影响因子在半岛城市群17市间分布数据的差值,由此构建7个影响因子在17市间分布的差值矩阵;其次,分别以各个差值矩阵为自变量,以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值矩阵为因变量,构建影响因素因子分析模型,进行相关性检验;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对可能的影响因子与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表4)。

表4   影响因素因子QAP相关分析结果

Table 4   The results of QAP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impact factors

影响因素影响因子QAP相关分析结果
相关系数显著性水平标准差Prop≥0Prop ≤0
交通技术创新高铁动车班次0.2160.0280.1200.0280.973
时间成本-0.0440.3560.0810.6440.356
高速公路里程0.1590.1310.1330.1310.870
产业结构变动二、三产业增加值0.1700.0760.1080.0760.964
二、三产业就业人数0.1670.0500.0990.0580.970
要素资源流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1780.0460.1180.0690.931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0.0750.3150.1420.3150.685

注:Prop$\geq$0表明这些随机计算出的相关系数大于等于实际相关系数的概率接近 0;Prop$\leq$0表明这些随机计算出的相关系数小于等于实际相关系数的概率接近 1。

新窗口打开

表4显示,交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变动、要素资源流动通过不同的影响因子均对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变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高铁动车班次因子回归系数为正值,且显著性明显,说明交通技术创新对城市经济网络结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二、三产业增加值及其就业人数因子显著性明显,且与经济联系优化正相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因子回归系数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越大,市场资源连通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城市群网络结构优化。

3.3 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1) 交通技术创新因素。2006~2015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铁路通车里程由3 405 km增加到4 863 km,增加1.41倍,公路通车里程增加1.29倍。半岛城市群内高速公路、快速铁路以及航空等交通技术迅速发展,降低了城市间经济联系的时间成本,加快了人员、信息、资本等要素在城市间的流动,为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网络结构优化奠定了基础。

2) 产业结构因素。2015年半岛城市群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总额为58 522.506亿元,较2006年增长2.86倍。二、三产业总比重逐步上升,第一产业比重逐步缩小,产业结构逐步完善,但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增长缓慢,产业发展较不均衡,不利于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结构的合理化演进。

3) 要素资源流动因素。山东半岛城市群自然资源丰富,制造业密集,开发区数量较多。2006~2015年,城市群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增长了5.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4.68倍,城市群内各要素交叉流动日益频繁,城市间经济联系愈加紧密,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日趋牢固。

4 结论

1) 2006~2015年,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低,网络密度始终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整体网络结构和联系方向均呈现缓慢的复杂化演变特征。其次,半岛城市群中心性水平持续偏低,整体中心度水平变动幅度较小,点入点出中心势差逐渐增大:济南中心性水平始终位居首位,但资源连通能力不足;青岛点出度水平明显低于自身点入度水平,缺乏资源辐射能力;菏泽、日照等网络边缘城市点入点出度均持续位于低谷;整体城市群内的资源集聚能力高于资源辐射能力。再次,以济南、青岛为核心的两大凝聚子群的城市构成变动较大,凝聚具有不稳定性;日照、菏泽等部分城市与子群中心城市不能协调发展。最后,半岛城市群核心区、边缘区城市构成变动较小,核心区联系密度较低,且有缓慢下降趋势。济南、青岛、淄博等市始终位于核心区,济南、青岛为核心的两大经济圈间经济联系密度小,缺乏资源互通性和产业联系。

2) 根据研究结论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空间上,山东半岛城市群位于中部地带的城市在经济网络中占据主要地位,而西部、西北部、东部沿海城市在经济网络中则处于劣势地位;时间上,城市群经济联系整体空间格局有所优化,但仍有较大改善空间。建议优化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提升整体经济联系水平。大力推动交通技术创新,实现海、陆、空运三大交通的综合创新性发展,降低城市经济联系时间成本,提升城市经济联系效率;注重引导济南、青岛两大经济圈在城市网络中的协调发展,着重增强青岛在城市网络中的资源辐射力,合理调节其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促进其向周边城市输送优势产业资源;促进两大经济圈周边城市实现外部优势资源流入及内部优势资源的外部共享,提升整体网络中心性水平;改善不合理的城市聚集模式,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合理规划交通网络,改善子群内城市发展不协调现状,明确核心区城市及边缘区城市各自特色产业定位,促进整体城市群网络结构合理化发展。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地理学词典》编辑委员会.地理学词典[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本文引用: 1]     

[The Editorial Board of the Geographical Dictionary. Geographical dictionary. Shanghai: Shanghai Lexicographical Publishing House, 1983.]

[本文引用: 1]     

[2] Reilly W J.

Methods for the study of retail relationships

[M]. Bulletin: University of Texas, 1929: 1-9.

[本文引用: 1]     

[3] Mark Jefferson.

The law of the primate city

[J].Geographical Review, 1939(29): 226-232.

https://doi.org/10.2307/209944      URL      [本文引用: 1]     

[4] Zipf G K.

The hypothesis: On the intercity movement of persons

[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46, 11(6): 677-686.

https://doi.org/10.2307/208706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CiteSeerX - Scientific documents that cite the following paper: The P1P2/D hypothesis on the intercity movement of persons
[5] Matsumoto H.

International urban systems and air passenger and cargo flows: Some calculations

[J].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 2004, 10(4): 239-247.

https://doi.org/10.1016/j.jairtraman.2004.02.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http://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969699704000043
[6] Jacobs W, Koster H, Hall P.

The location and global network structure of maritime 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

[J]. Urban Studies, 2011, 48(13): 2749-2769.

https://doi.org/10.1177/0042098010391294      URL      [本文引用: 1]     

[7] 劳昕, 沈体雁, 杨洋, .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测度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社会网络分析

[J]. 城市发展研究,2016(7): 91-9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采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算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分析各个城市在经济网络中的节点中心性、中心城市影响范围并划分城市群次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联系网络已形成了"武汉—长沙"双中心结构,武汉和长沙的影响腹地范围较广,而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还有待强化;武汉城市圈和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已形成由中心往外辐射的圈层结构,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之间联系相对较弱;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三个子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不够,三圈融合过程仍需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从提升经济联系网络的角度为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Lao Xin, Shen Tiyan, Yang Yang. et al.

A study on the economic network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 with gravity model

.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2016(7): 91-9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采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算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分析各个城市在经济网络中的节点中心性、中心城市影响范围并划分城市群次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联系网络已形成了"武汉—长沙"双中心结构,武汉和长沙的影响腹地范围较广,而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还有待强化;武汉城市圈和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已形成由中心往外辐射的圈层结构,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之间联系相对较弱;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三个子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不够,三圈融合过程仍需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从提升经济联系网络的角度为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8] 欧向军, 薛丽萍, 顾雯娟.

江苏省县市经济联系的空间特征

[J].经济地理,2015,35(8): 24-31.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08.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江苏省县市经济联系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61个市县在经济联系的强度、方向、范围与格局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在经济联系强度上,南北梯度差异显著,苏南县市经济联系最强且差异最大,苏中县市经济联系较强,苏北县市经济联系最弱且差异较小,地级市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明显强于县域;在经济联系方向上,各县市的经济联系具有较强的邻近地域指向性、中心城市指向性和交通指向性等主特征;在经济联系范围上,江苏12个主辐射源的作用半径大小不一,其中南京、苏州、徐州三个辐射源的辐射范围基本覆盖了全省所有县市,但苏南县市的辐射力度最大且密集,苏中次之,苏北县市的辐射力度最弱;在经济联系格局上,江苏县市基本上形成了由东南向西北层次鲜明的四大板块,即苏锡常通板块、宁镇扬泰盐板块、淮安板块和徐宿连板块。

[Ou Xiangjun, Xue Liping, Gu Wenjuan.

Characteristic in space economic contacts of cities and coun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 Economic Geography, 2015,35(8): 24-31.]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08.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江苏省县市经济联系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61个市县在经济联系的强度、方向、范围与格局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在经济联系强度上,南北梯度差异显著,苏南县市经济联系最强且差异最大,苏中县市经济联系较强,苏北县市经济联系最弱且差异较小,地级市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明显强于县域;在经济联系方向上,各县市的经济联系具有较强的邻近地域指向性、中心城市指向性和交通指向性等主特征;在经济联系范围上,江苏12个主辐射源的作用半径大小不一,其中南京、苏州、徐州三个辐射源的辐射范围基本覆盖了全省所有县市,但苏南县市的辐射力度最大且密集,苏中次之,苏北县市的辐射力度最弱;在经济联系格局上,江苏县市基本上形成了由东南向西北层次鲜明的四大板块,即苏锡常通板块、宁镇扬泰盐板块、淮安板块和徐宿连板块。
[9] 方大春, 周正荣.

安徽省城市经济联系结构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

[J].华东经济管理, 2013, 27(1): 18-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5097.2013.01.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对城市经济联系结构的研究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基础.文章运 用引力模型计算不同时点安徽省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空间经济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安徽省城市发展不够协调,城市间联系出现局部集中、 整体分散和区域性特征的趋势;合肥市在省内城市间有着广泛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行政区划调整后,有利于合肥、芜湖、马鞍山三个城市点出度提高.

[Fang Dachun, Zhou Zhengrong.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 ties in cities in Anhui Province: Based on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2013, 27(1): 18-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5097.2013.01.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对城市经济联系结构的研究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基础.文章运 用引力模型计算不同时点安徽省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空间经济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安徽省城市发展不够协调,城市间联系出现局部集中、 整体分散和区域性特征的趋势;合肥市在省内城市间有着广泛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行政区划调整后,有利于合肥、芜湖、马鞍山三个城市点出度提高.
[10] 王磊, 吴也.

基于城市流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研究

[J].江淮论坛,2014(3):62-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62X.2014.03.00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作为衡量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指标,城市流反映了城市群中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的大小和相对经济地位的高低。基于城市流模型,实证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群内34个城市间的经济互动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发育初步阶段,整体城市流强度不强,经济实力较弱;武汉居于群内城市等级体系的最高层次,长沙,合肥,南昌为区域内次级中心城市,多数城市的城市流规模较小位于城市体系的末端;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远高于其他城市,但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大部分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研究提出需要通过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强化城市间交通设施建设,来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Wang Lei, Wu Ye.

Study on the economic linkag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ed on urban flow

. Jiang Huai Tribune, 2014(3):62-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62X.2014.03.00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作为衡量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指标,城市流反映了城市群中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的大小和相对经济地位的高低。基于城市流模型,实证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群内34个城市间的经济互动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发育初步阶段,整体城市流强度不强,经济实力较弱;武汉居于群内城市等级体系的最高层次,长沙,合肥,南昌为区域内次级中心城市,多数城市的城市流规模较小位于城市体系的末端;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远高于其他城市,但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大部分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研究提出需要通过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强化城市间交通设施建设,来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11] 张荣天, 焦华富.

江苏省城市网络空间结构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

[J].世界地理研究,2015(5):68-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79.2015.01.00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例,运用修正引力模型测度2000~2012年各城市间联系强度,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对江苏省城市网络空间结构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2000~2012年江苏城市网络整体密度以上升趋势为主,但网络联系还处于弱联结状态;南京的点出度最大,而苏州的点入度最大,城市空间联系不均衡性较显著,网络结构表现分层现象;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存在4个城市子群,第1子群(苏锡常都市圈)及第2子群(南京都市圈)的密度系数较大,空间网络联系最为紧密;要素流动、区位差异及交通创新综合作用驱动2000年~2012年江苏省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发生演化。

[Zhang Rongtian, Jiao Huafu.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urban network spatial structure in Jiangsu Province

.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5(5): 68-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79.2015.01.00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例,运用修正引力模型测度2000~2012年各城市间联系强度,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对江苏省城市网络空间结构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2000~2012年江苏城市网络整体密度以上升趋势为主,但网络联系还处于弱联结状态;南京的点出度最大,而苏州的点入度最大,城市空间联系不均衡性较显著,网络结构表现分层现象;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存在4个城市子群,第1子群(苏锡常都市圈)及第2子群(南京都市圈)的密度系数较大,空间网络联系最为紧密;要素流动、区位差异及交通创新综合作用驱动2000年~2012年江苏省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发生演化。
[12] 于洪雁, 李秋雨, 梅林, .

社会网络视角下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J].地理科学, 2015, 35(11):1429-1436.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1.02.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基于引力模型获取黑龙江省12 个地级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作为基础数据,采用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借助Ucinet6.0 软件构建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评价指标和模型,通过节点的中心度、结构洞和网络的密度、中心势、核心-边缘模型、角色划分来探讨空间结构特征,最终构建旅游地的空间等级体系和空间发展模式。结果表明:① 2007~2012 年,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呈现出西南部、东南部密集,北部、东北部稀疏的格局。网络密度、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增长,而重点城市的中间中心度与结构洞水平下降,更多节点在网络中占据较多的结构洞位置,发挥了相应的核心作用。网络空间结构逐渐由松散走向紧密状态,由不均衡趋于均衡。②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核心区与边缘区,并细分为4 个角色群体以定位城市节点的地位及属性。③ 黑龙江省城市旅游地可划分为核心旅游地、重要旅游地、一般旅游地和边缘旅游地4 个等级,网络空间呈现出&ldquo;一核、两翼、三轴三圈&rdquo;的发展模式。</p>

[Yu Hongyan, Li Qiuyu, Mei Lin. et al.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urban tourism economic connection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Focus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11): 1429-1436.]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1.02.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基于引力模型获取黑龙江省12 个地级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作为基础数据,采用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借助Ucinet6.0 软件构建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评价指标和模型,通过节点的中心度、结构洞和网络的密度、中心势、核心-边缘模型、角色划分来探讨空间结构特征,最终构建旅游地的空间等级体系和空间发展模式。结果表明:① 2007~2012 年,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呈现出西南部、东南部密集,北部、东北部稀疏的格局。网络密度、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增长,而重点城市的中间中心度与结构洞水平下降,更多节点在网络中占据较多的结构洞位置,发挥了相应的核心作用。网络空间结构逐渐由松散走向紧密状态,由不均衡趋于均衡。②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核心区与边缘区,并细分为4 个角色群体以定位城市节点的地位及属性。③ 黑龙江省城市旅游地可划分为核心旅游地、重要旅游地、一般旅游地和边缘旅游地4 个等级,网络空间呈现出&ldquo;一核、两翼、三轴三圈&rdquo;的发展模式。</p>
[13] 李巍, 赵敏, 严江平, .

基于空间互动模型的兰州市乡村旅游网络中心性分析

[J].地理科学, 2017, 37(7): 1059-106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传统"引力模型",引入通勤时间、旅游潜力等指标,构建了"旅游空间互动模型",并以兰州市47个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村为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了兰州市乡村旅游网络中心性特征,发现:(1)兰州市各村庄的度中心值均高于中介中心,中介中心值均高于向量中心,且主城区周边村庄的中心性普遍高于西北部永登县、东南部榆中县及其他县区所辖村庄的中心性;(2)兰州市乡村旅游网络发育不成熟,空间结构呈现局部紧凑、整体稀疏且发展不均衡的特点;(3)当前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以第二层级村庄为主,急需培育第一层级村庄以完善旅游网络中的核心节点。最后,提出优化兰州市乡村旅游网络结构的对策。

[Li Wei, Zhao Min, Yan Jiangpinggiven-names. et al.

Rural tourism network centrality of Lanzhou city based on spatial interaction model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37(7): 1059-106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传统"引力模型",引入通勤时间、旅游潜力等指标,构建了"旅游空间互动模型",并以兰州市47个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村为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了兰州市乡村旅游网络中心性特征,发现:(1)兰州市各村庄的度中心值均高于中介中心,中介中心值均高于向量中心,且主城区周边村庄的中心性普遍高于西北部永登县、东南部榆中县及其他县区所辖村庄的中心性;(2)兰州市乡村旅游网络发育不成熟,空间结构呈现局部紧凑、整体稀疏且发展不均衡的特点;(3)当前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以第二层级村庄为主,急需培育第一层级村庄以完善旅游网络中的核心节点。最后,提出优化兰州市乡村旅游网络结构的对策。
[14] 李亚婷, 潘少奇, 苗长虹.

中原经济区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特征

[J].地理研究, 2014(7): 1239-125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7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中原经济区县级行政单元为网络节点,利用重力模型分别测算1996年、2010年226个节点间的经济联系强度。首先设定同一阈值筛选有效连接,分析网络连通能力变化;再设定不同阈值,分析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特征。研究发现:①中原经济区经济网络连通能力有大幅度提高,经济发展和交通改善是网络稠密化和便捷化的主要原因。②节点连通能力差异很大,少数节点掌握着绝对的网络权力,郑州市等5个核心节点的地位尤其突出,其连线呈横向"T"字形状,建设"十"字形发展轴需要提升东部节点的连通能力。③网络呈明显的核心—外围结构并有极化趋势,核心区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中原经济区只有提高边缘"洼地"节点连通能力才能加强与毗邻区的融合发展。④网络节点集聚现象明显,围绕次级核心节点形成了多个轴—辐结构子网络,"十"字形发展轴和"米"字形发展带的构建与发展,将有利于形成多重轴—辐结构嵌套的经济联系网络。⑤郑州市等高度值节点因较强的连通能力成为网络中的中介节点,一些度值不高的节点因处于"结构洞"位置上也具有较强的中介作用,在提高中介节点连通能力的同时,需要改善低度值中介节点所在小区域的经济和交通状况。

[Li Yating, Pan Shaoqi, Miao Changhong.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economic linkage network at county level in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4, 33(7): 1239-125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7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中原经济区县级行政单元为网络节点,利用重力模型分别测算1996年、2010年226个节点间的经济联系强度。首先设定同一阈值筛选有效连接,分析网络连通能力变化;再设定不同阈值,分析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特征。研究发现:①中原经济区经济网络连通能力有大幅度提高,经济发展和交通改善是网络稠密化和便捷化的主要原因。②节点连通能力差异很大,少数节点掌握着绝对的网络权力,郑州市等5个核心节点的地位尤其突出,其连线呈横向"T"字形状,建设"十"字形发展轴需要提升东部节点的连通能力。③网络呈明显的核心—外围结构并有极化趋势,核心区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中原经济区只有提高边缘"洼地"节点连通能力才能加强与毗邻区的融合发展。④网络节点集聚现象明显,围绕次级核心节点形成了多个轴—辐结构子网络,"十"字形发展轴和"米"字形发展带的构建与发展,将有利于形成多重轴—辐结构嵌套的经济联系网络。⑤郑州市等高度值节点因较强的连通能力成为网络中的中介节点,一些度值不高的节点因处于"结构洞"位置上也具有较强的中介作用,在提高中介节点连通能力的同时,需要改善低度值中介节点所在小区域的经济和交通状况。
[15] 李琳, 蔡丽娟.

中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特征

[J].城市问题,2015(7):62-70.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基于经济实力和城市产业互补性视角修正引力模型,结合GIS可视化,对1998-2012年中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经济联系强度与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5年中三角各城市对外经济联系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城市间经济联系差异扩大,城市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基本维持以武汉为中心以及以长沙、新余组团为中心的两大圈层式扩散形态,呈北部与中南强、东部弱的空间分异特征;武汉城市圈、泛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之间跨界联系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互动集群式发展结构尚未形成;产业互补性在城市经济联系中的重要性逐渐显现,新余、益阳、萍乡等城市在非中心城市的对外经济联系中表现突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Li Lin, Cai Lijua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economic ties in the central triangle city cluster

. Urban Problems, 2015(7): 62-70.]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基于经济实力和城市产业互补性视角修正引力模型,结合GIS可视化,对1998-2012年中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经济联系强度与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5年中三角各城市对外经济联系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城市间经济联系差异扩大,城市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基本维持以武汉为中心以及以长沙、新余组团为中心的两大圈层式扩散形态,呈北部与中南强、东部弱的空间分异特征;武汉城市圈、泛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之间跨界联系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互动集群式发展结构尚未形成;产业互补性在城市经济联系中的重要性逐渐显现,新余、益阳、萍乡等城市在非中心城市的对外经济联系中表现突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6] 郑文升, 姜玉培, 卓蓉蓉, .

安徽省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

[J].地理科学,2016,36(2): 265-273.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2.01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选取安徽省全部78 个县级经济区域作为网络节点,采用修正后的1996 年、2004 年及2013 年的经济联系强度反映节点之间的联系,运用GIS 工具和社会网络、空间马尔科夫等方法分析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安徽省县际经济联系网络密度不断增强,县际经济联系逐渐多向化、稠密化、纵深化;② 合肥中心城区一直处于网络中心,经济扩散能力不断增强;③ 无为、怀远、肥东等县逐渐成为衔接地区经济联系的&quot;门户节点&quot;;④ 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具有分层集聚特征,基本上形成&quot;四大八小&quot;的空间格局;⑤影响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变的因素主要包括要素集聚与扩散、空间近邻作用、交通可达性改善、政策激励与引导.</p>

[Zheng Wensheng, Jiang Yupei, Zhuo Rongrong. et al.

Evol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 linkage network at county level in Anhui Province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36(2):265-273.]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2.01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选取安徽省全部78 个县级经济区域作为网络节点,采用修正后的1996 年、2004 年及2013 年的经济联系强度反映节点之间的联系,运用GIS 工具和社会网络、空间马尔科夫等方法分析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安徽省县际经济联系网络密度不断增强,县际经济联系逐渐多向化、稠密化、纵深化;② 合肥中心城区一直处于网络中心,经济扩散能力不断增强;③ 无为、怀远、肥东等县逐渐成为衔接地区经济联系的&quot;门户节点&quot;;④ 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具有分层集聚特征,基本上形成&quot;四大八小&quot;的空间格局;⑤影响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变的因素主要包括要素集聚与扩散、空间近邻作用、交通可达性改善、政策激励与引导.</p>
[17] 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7.

[本文引用: 1]     

[The Shandong Bureau of Statistics. Shandong statistical yearbook.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17.]

[本文引用: 1]     

[18] 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2011,2015.

[本文引用: 1]     

[The Shandong Bureau of Statistics. Shandong statistical yearbook.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6, 2011, 2015.]

[本文引用: 1]     

[19] 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 2011,2015.

[本文引用: 1]     

[Statistics Bureau of Shandong Province. The statistical bulletin on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Province.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6, 2011,2015.]

[本文引用: 1]     

[20] 孙久文, 罗标强.

基于修正引力模型的京津冀城市群经济联系研究

[J].经济问题探索,2016(8):71-75.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在运用中心职能强度模型对京津冀地区进行中心城市等级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借助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对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中心职能强度K_(ei),可将京津冀地区的中心城市划分为三个等级;(2)根据京津冀地区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值的大小,可将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分为十分紧密,很紧密,较紧密和不紧密四个层级。

[Sun Jiuwen, Luo Biaoqiang.

Study on the economic links among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Cities Based on the Modified Gravitation Model

.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16(8):71-75.]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在运用中心职能强度模型对京津冀地区进行中心城市等级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借助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对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中心职能强度K_(ei),可将京津冀地区的中心城市划分为三个等级;(2)根据京津冀地区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值的大小,可将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分为十分紧密,很紧密,较紧密和不紧密四个层级。
[21] 何胜, 唐承丽, 周国华.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研究

[J].经济地理,2014,34(4): 46-5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运用引力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展开了实证研究。通过对城市综合实力及城市间交通距离得分进行计算,最终得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值,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群综合实力及空间相互作用倾向度两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展开了分析研究。综合分析得出: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水平较低,城市与城市群的空间相互作用水平差异显著;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网络形态主要呈放射状,武汉、长沙在区域中的中心性作用明显;武汉都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发育较为成熟,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水平较低;三个二级城市群之间武汉都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相互作用水平最高,沿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形成了一条较高水平的空间相互作用带。

[He Sheng, Tang Chengli, Zhou Guohua.

Research on spatial interaction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4): 46-5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运用引力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展开了实证研究。通过对城市综合实力及城市间交通距离得分进行计算,最终得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值,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群综合实力及空间相互作用倾向度两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展开了分析研究。综合分析得出: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水平较低,城市与城市群的空间相互作用水平差异显著;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网络形态主要呈放射状,武汉、长沙在区域中的中心性作用明显;武汉都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发育较为成熟,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水平较低;三个二级城市群之间武汉都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相互作用水平最高,沿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形成了一条较高水平的空间相互作用带。
[22] 刘军. 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使用指南[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本文引用: 5]     

[Liu Jun.Overall network analysis—UCINET software usage guide.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9.]

[本文引用: 5]     

[23] 邹琳, 曾刚, 曹贤忠, .

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特征分析

[J].经济地理,2016,36(6):1-7.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06.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经济联系网络模型基础上,将社会网络分析法与核密度估计法结合,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系网络结构、中心节点、网络密度及网络子群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整体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处于较低水平;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呈自下游向上游逐渐减弱的梯度发展态势;经济带包括4个区域性子群,小团体特征显著,子群间的互动较弱。因此,本文提出要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加快长江经济带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总体优化方向,并针对各区域提出区域性的优化建议。

[Zou Lin, Zeng Gang, Cao Xianzhong. et al.

Research on spati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economic relation network of Yangtze Economic Zone

. Economic Geography, 2016,36(6):1-7. ]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06.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经济联系网络模型基础上,将社会网络分析法与核密度估计法结合,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系网络结构、中心节点、网络密度及网络子群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整体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处于较低水平;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呈自下游向上游逐渐减弱的梯度发展态势;经济带包括4个区域性子群,小团体特征显著,子群间的互动较弱。因此,本文提出要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加快长江经济带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总体优化方向,并针对各区域提出区域性的优化建议。
[24] 张婷麟, 孙斌栋.

都市区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

[J].地理科学,2017,37(4): 512-51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中国都市区已经进入多中心分散阶段,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存在因果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扩大人口规模,规模增加则导致集聚不经济上升,并促进空间结构多中心化。多中心化后的空间结构由于降低了集聚不经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因而,传统地理学中关于两者互动发展的描述得到实证支持;同时明确了多中心化的直接动力是人口规模的增加,而不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些发现对于优化当前中国的城市与区域空间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

[Zhang Tinglin, Sun Bindong, .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37(4): 512-51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中国都市区已经进入多中心分散阶段,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存在因果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扩大人口规模,规模增加则导致集聚不经济上升,并促进空间结构多中心化。多中心化后的空间结构由于降低了集聚不经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因而,传统地理学中关于两者互动发展的描述得到实证支持;同时明确了多中心化的直接动力是人口规模的增加,而不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些发现对于优化当前中国的城市与区域空间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
[25] 宋洁华, 李敏纳, 蔡舒, .

海南交通可达性的测度与空间分异格局分析

[J].地理科学,2017,37(10): 1507-151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设定交通可达性指数及交通区位优势度、内部交通连通度和对外通达性3个分指数,全面测度海南各县级行政区的交通可达性,在此基础上,采用Global Moran’s I和Getis-Ord Gi*指数分析与全局趋势分析方法,从多个维度系统研究海南交通可达性空间分异现状格局。结果显示,目前海南各县级行政区交通可达性差异很明显;海南岛交通可达性总体呈沿海内陆分异与北南方向类似U型分异格局,交通可达性的3个分指标均存在鲜明的空间分异特征,即交通区位优势度与交通可达性总体分异格局基本一致,内部交通连通度呈北部较高、中部内陆到西南沿海较低而东南沿海居中的分异格局,对外通达性呈沿海内陆分异及北南和东西方向双重类似U型分异格局;三沙市是海南一个特殊的沿海地级市,其交通可达性很差。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和政治因素对海南交通可达性空间分异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推进海南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利用交通条件进行经济空间布局引导,并逐步增强交通布局的空间均衡性。

[Song Jiehua, Li Minna, Cai Shu. et al.

The measurement an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of traffic accessibility in Hainan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37(10): 1507-151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设定交通可达性指数及交通区位优势度、内部交通连通度和对外通达性3个分指数,全面测度海南各县级行政区的交通可达性,在此基础上,采用Global Moran’s I和Getis-Ord Gi*指数分析与全局趋势分析方法,从多个维度系统研究海南交通可达性空间分异现状格局。结果显示,目前海南各县级行政区交通可达性差异很明显;海南岛交通可达性总体呈沿海内陆分异与北南方向类似U型分异格局,交通可达性的3个分指标均存在鲜明的空间分异特征,即交通区位优势度与交通可达性总体分异格局基本一致,内部交通连通度呈北部较高、中部内陆到西南沿海较低而东南沿海居中的分异格局,对外通达性呈沿海内陆分异及北南和东西方向双重类似U型分异格局;三沙市是海南一个特殊的沿海地级市,其交通可达性很差。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和政治因素对海南交通可达性空间分异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推进海南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利用交通条件进行经济空间布局引导,并逐步增强交通布局的空间均衡性。
[26] 孟德友,魏凌,樊新生,.

河南“米”字形高铁网构建对可达性及城市空间格局影响

[J].地理科学,2017,37(6): 850-85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可达性的视角采用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日常可达性等指标对河南"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构建对各地市省内和省际可达性及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1)"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有助于各地市省内和省际可达性水平提升,郑州的极化与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边界城市的交通边缘化状况明显改善,"米"字形城镇发展轴带正在形成;(2)各地市省内和省际经济潜力大幅度提升,位置居中的高铁沿线城市省内区位优势显著,边界高铁沿线城市在省际联系中的门户区位优势显现;(3)以郑州中心的0.5 h核心圈、1 h紧密圈正在形成,"同城效应"显现,各地市省际2 h交流圈大幅度拓展,以郑州为中心的1.5 h省际合作圈即将形成。高铁网的构建将成为河南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推动因素和空间结构优化的基础支撑条件。

[Meng Deyou, Wei Ling, Fan Xinsheng. et al.

“Tar-type” high-speed rrailway nnetwork and its impacts on the accessibility and urban spatial pattern in Henan, China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37(6): 850-85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可达性的视角采用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日常可达性等指标对河南"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构建对各地市省内和省际可达性及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1)"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有助于各地市省内和省际可达性水平提升,郑州的极化与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边界城市的交通边缘化状况明显改善,"米"字形城镇发展轴带正在形成;(2)各地市省内和省际经济潜力大幅度提升,位置居中的高铁沿线城市省内区位优势显著,边界高铁沿线城市在省际联系中的门户区位优势显现;(3)以郑州中心的0.5 h核心圈、1 h紧密圈正在形成,"同城效应"显现,各地市省际2 h交流圈大幅度拓展,以郑州为中心的1.5 h省际合作圈即将形成。高铁网的构建将成为河南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推动因素和空间结构优化的基础支撑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