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2018 , 38 (6): 885-894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06.007

Orginal Article

产业扶贫视角下村域空间贫困陷阱识别与策略分析——以湘西保靖县为例

杨志恒, 黄秋昊, 李满春, 曲衍波, 高宇, 刘美凤

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Identification and Strategy Analysi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raps in Village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A Case of Baojing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

Yang Zhiheng, Huang Qiuhao, Li Manchun, Qu Yanbo, Gao Yu, Liu Meifeng

Institute of Regional Economic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nan, Shandong 250014, China;
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 Jiangsu 210023, China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8)06-0885-10

收稿日期: 2017-09-7

修回日期:  2018-01-10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6-20

版权声明:  2018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160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3YJC790182)、泰山学者建设工程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杨志恒(1978-),女,山东泰安人,博士,副教授,硕导,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区域经济研究。E-mail:zhihengyang@163.com

展开

摘要

从产业扶贫视角出发,选择湖南省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保靖县为研究案例区,构建自然环境、地理区位、经济基础、人力资本和社会事业5个维度的村域的空间贫困陷阱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方法测度村域产业扶贫面临的空间贫困陷阱,利用核密度方法分析5个维度上空间贫困陷阱密集影响区域,并在此基础上绘制村域产业扶贫的综合空间贫困陷阱地图,提出对应的发展策略,为实现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精准帮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产业扶贫 ; 空间贫困陷阱 ; 村域 ; 湘西

Abstract

As the focal point of developing poverty alleviation,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 has remarkable effect on changing the plight of poverty-stricken areas.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promote poverty reduction and development simultaneously. However, the driving forc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mes from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the composition of regional production factors, such as natural resourc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and, labor force and capital,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ynthesized by a series of indicators with geographical attribute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mparative disadvantage in poor areas determined by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spatial Poverty Traps”, chooses Hunan Province, Xiangxi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Baojing County as the research case area, constructs the spatial poverty trap measure index system for the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 in 5 dimensions: natural environment, geographical location, economic foundation, human capital and social undertakings, identifies and measures the spatial density of the spatial poverty trap using the kernel density analysis method,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light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Baojing county. Most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are affected by one or more dimensions of the spatial poverty trap, characterized by mountainous areas, reservoir areas, in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ackward. The strategies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s developing village economy focus on small-scale farmers, constructing “point-axis” rural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increasing industrial financial service support, strengthening rural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mining the industrial properties of social undertakings.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poverty-stricken areas face long-term constraints of space poverty traps.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carry out long-term dynamic monitoring to the poor areas, adjust th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to improve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industry.

Keywords: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 ; spatial poverty trap ; village area ; Xiangxi

0

PDF (8312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杨志恒, 黄秋昊, 李满春, 曲衍波, 高宇, 刘美凤. 产业扶贫视角下村域空间贫困陷阱识别与策略分析——以湘西保靖县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6): 885-894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06.007

Yang Zhiheng, Huang Qiuhao, Li Manchun, Qu Yanbo, Gao Yu, Liu Meifeng. Identification and Strategy Analysi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raps in Village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A Case of Baojing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38(6): 885-894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06.007

贫困是中国一直以来面临的发展问题和现实难题。贫困现象在中国分布广、程度深,尽管中国长期致力于推进扶贫开发战略,但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事业落后,导致脱贫难度大,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围绕消除贫困学界开展了大量研究,其中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受到广泛重视。早期研究主要关注国家产业扶贫政策的落实[1],此后,基于诸多地域实践,努力探索产业化开发扶贫模式[2,3,4]与机制创新[5,6,7],并对现有产业扶贫运作机制与政策执行进行反思,认为产业扶贫资源资本化使产业扶贫陷入了重产业发展而轻扶贫济困的困境,扶贫和开发处于一定程度的脱嵌状态[8];产业扶贫背后隐藏着扶贫济困的社会道德逻辑与产业发展的市场化逻辑的矛盾,增加了产业扶贫项目失败的风险[9];面对精准扶贫的战略决策与现实需求,扶贫开发应与发展县域经济、新型城镇化进程相融合[10];连片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需要从优化产业选择、统筹片区开发、吸纳农户参与等几方面来推进[11]等。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对产业扶贫的研究也由从经济领域逐渐延伸到教育、健康、营养、资源禀赋、环境、区位、脆弱性等多维领域[12],并对地理因素影响贫困的机理进行分析 [13]。事实上,贫困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尤其是产业扶贫代表的开发式扶贫受贫困地区地理资本(Geographic Capital)的影响巨大,一系列地理因素合成的地理资本影响着农户收入和减贫效果,这种影响被称为空间贫困陷阱(Spatial Poverty Traps)[14,15,16,17]。目前,对空间贫困陷阱的识别多以省级或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对更细化的地域单元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拟从行政村尺度的地理资本差异出发,识别村域产业扶贫面临的空间贫困陷阱,进一步探讨和制定产业减贫策略,以期为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1 研究区与数据

1.1 研究区概况

保靖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隶属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东侧,武陵山脉中段,与吉首市、花垣县、永顺县、古丈县、龙山县、重庆市秀山县接壤,总面积1 760.65 km2,县辖2个乡10个镇,160个行政村(图1)。全县地处偏远、高海拔的山区,土壤层仅20 cm左右,地质土层多为片岩山石,适合种植的作物种类少,产量低,人均耕地面积少,产业发展条件差,交通不便,农产品对外销售和物资运输受制约,经济基础薄弱。

图1   研究区概况

Fig.1   Overview of the study area

1.2 数据来源

根据研究需要,主要收集了保靖县遥感影像数据、DEM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地质灾害数据以及村级行政区划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http://westdc.westgis.ac.cn)以及保靖县相关业务部门;同时结合湖南省2017年暑期大学生“情牵脱贫攻坚”主题实践活动,设计行政村发展情况调查表和贫困户基本情况调查表,对保靖县160个行政村的贫困现状与产业扶贫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在每个行政村抽取10户建档立卡户进行贫困户基本情况调查,共发放160份行政村发展情况调查表,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发放1 600份贫困户基本情况调查表,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98%,将问卷数据录入计算机建立本研究分析所用的属性数据库。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影像校正、配准,提取相关信息,并通过坐标转换、地类图斑赋值、矢量-栅格转换与空间-属性数据关联等进行基础数据建库。

2 产业扶贫面临的空间贫困陷阱

2.1 空间贫困陷阱识别

空间贫困是多维贫困概念,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由系列具有地理属性的指标合成[11]。产业扶贫侧重于通过发展产业,促进减贫与发展同步进行,实现经济转型、社会进步,而地区产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如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贫困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存在较为显著的比较劣势。因此,综合考虑产业扶贫瞄准机制与政策设计,结合要素禀赋结构与广义地理资本的表征,认为产业扶贫所面临的空间贫困陷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自然环境的比较劣势。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与人口规模的影响呈现“循环积累”态势,多数贫困地区地形气候条件复杂恶劣,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缺乏,生态承载力弱,先天性地被贴上落后的标签;地理区位的比较劣势。由于生产条件的差异,贫困地区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城镇,交通较为闭塞,导致现有产业开发层次较低,产品成本高,缺乏竞争力;经济基础的比较劣势。贫困地区以农业种植为主,工业生产基础薄弱,多为低端资源密集型产业,处于产业价值链底端,发展资金积累缓慢,资本短缺;人力资本的比较劣势。一方面,发达地区非农产业的高收入不断吸引着贫困地区劳动力流出,造成本地劳动力数量严重缺乏,另一方面,贫困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其知识和技能不足以从事新的或多样化的产业生产活动;社会事业的比较劣势。贫困地区的政府财力普遍不足,在社会事业领域的支出难以满足居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加剧了人口外流与人才引入的困难。

可以看到,在自然条件与行业、地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贫困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处在资本和劳动力均相对稀缺的阶段,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方向发展的约束明显。为揭示空间贫困陷阱的真实地理分布状况,判断行政村产业扶贫面临何种类型的空间贫困陷阱,有必要构建行政村级别的空间贫困陷阱测度指标体系,从而提高产业扶贫政策区域瞄准的精度。

2.2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所识别的空间贫困陷阱,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区域性和可比较的原则筛选关键指标,构建村域产业扶贫的空间贫困陷阱测度指标体系,主要采用存量数据的相对指标和比率指标,用于横向比较,共包括5个维度和26个具体指标(表1)。

表1   村域产业扶贫的空间贫困陷阱测度指标体系与权重分配

Table 1   Village area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 space poverty trap measure system

维度维度权重子维度指标序号指标权重
自然环境(N0.101地形平均高程(m)A10.010
15°以上坡度面积比例(%)A20.012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危险程度A30.020
水资源供水能力等级A40.020
土地耕地面积占总面积比重(%)A50.008
茶园或果园面积占总面积比重(%)A60.009
土壤侵蚀情况A70.022
地理区位(G0.208城镇带动到县中心的距离(km)A80.030
到乡镇驻地的距离(km)A90.028
交通条件到主干公路的距离(km)A100.028
是否通村组公路A110.075
规划约束是否处于自然保护区或者缓冲区A120.047
经济基础(E0.338村集体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万元)A130.096
是否有加工厂、产业生产基地A140.090
农户农户人均年收入(元)A150.084
家用电器普及率(%)A160.068
人力资本(P0.130数量人口密度(人/ km2A170.027
青壮年劳动力人数占比(%)A180.040
质量高中以上学历人口占比(%)A190.031
掌握致富技术的农户占比(%)A200.032
社会发展(S0.223教育到小学的距离(km)A210.027
医疗是否有社区卫生室A220.059
住房危房户改造比例(%)A230.055
社保农村低保与兜底户占比(%)A240.048
信息化是否开展光纤进村A250.019
是否覆盖通讯信号A260.015

新窗口打开

地理区位维度中,量测到城镇的距离主要采用行政村几何中心到县城和镇驻地的最短欧式距离;到主干公路的距离通过筛选几何中心到每条主干公路的一组距离中的最短距离,通村组公路依据保靖县通组公路规划与实地调查整理得到;自然保护区规划约束主要参考白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进行判别。 经济基础维度主要从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积累角度进行考量,用于检验农业产业集聚可以实现小农经济与规模经济的结合,数据由入村入户调查数据整理获得。 人力资本维度中,人口密度采用行政区人口统计数据除以由行政区划图提取的行政村总面积获得,加工厂、产业基地以及农户人均年收入和家电普及率由入村入户调查数据整理获得。 社会发展维度分别选取了衡量公共服务可达性的距离指标和衡量覆盖面的比例指标,其中危房户、农村低保与社会保障兜底户所占比例依据相关部门提供的名单整理获得;考虑到当前电商扶贫的重要性,增加信息化建设子维度,从农村宽带建设与通讯信号覆盖两方面进行考量。

2.3 测度方法

2.3.1 指标标准化与权重设定

整理指标数据,对于等级指标和判别指标采用阈值型和S型隶属度函数进行[0.1,0.9]标准化赋值,区分正向指标与逆向指标,采用极差化方法[18]进行指标无量纲量化以及正向化处理。

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CRITIC法 (Criteria Importance Thr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该方法在考虑指标变异性大小的同时兼顾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因而更具客观性[19, 20]。研究首先计算第 i个行政村第 d维度的第 j项指标的标准差,获取第 d维度的第 j项指标的对比强度,再利用相关系数度量第 d维度的第 j项指标的综合冲突性大小,进而计算第 d维度的第 j项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量,再加权求和得到第 d维度的第 j项指标的客观权重wdj,以分别衡量各维度的空间贫困陷阱对村域产业发展的影响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Xidj为第 i个行政村的第 d维度的第 j项指标观测值无量纲化后的指标值, i1,2,,m, d1,2,3,4,5, j1,2,,n, Xdj¯是所有行政村第 d维度的第 j项指标的平均值, rdjk为第 d维度的第 j项指标与该维度第 k项指标的相关系数,考虑到相关系数可能为负值,故采取绝对值形式计算, Idjd维度的第 j项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量。

以得到的wdj为基础,与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指标值 Xidj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第 i个行政村的第 d维度的单维度指数值(zid), zid=j=1nwdjXidj,继续应用CRITIC法计算各维度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 Wd, 对第 d维度的各指标权重进行重新计算, Wdj=wdj×Wd,最终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2.3.2 村级空间贫困陷阱影响指数计算

采用加权求和模型计算行政村空间贫困陷阱的单维度影响指数( zid)和综合影响指数( Zi):

Zi=d=15Wdzid=d=15Wdj=1n(WdjXidj)(2)

zid越大,该维度空间贫困陷阱对行政村产业发展的影响越显著, Zi值代表空间贫困陷阱对行政村产业发展的综合影响。

2.3.3 加权核密度模型

参考陈烨烽等 [21]的研究,引入加权核密度(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模型揭示行政村的空间贫困陷阱核心分布区域,采用行政村的几何中心 (Ai)作为核密度计算的样本点, Zi作为空间权重,利用自然断点分类法划分空间贫困陷阱影响等级,代表行政村产业发展的受限程度。其核密度计算函数为:

fAi=1nhi=1nZiAi-Ah(3)

式中, fAi为第 i个村在中心点 Ai处的概率密度, (Ai-A)为估计点A到样本点 Ai的距离, h为距离衰减阈值(或称带宽), n为村样本数量。

3 结果分析

3.1 村域空间贫困陷阱

对160个行政村产业扶贫面临的5个维度空间贫困陷阱影响指数与综合影响指数进行测算,利用核密度方法对各维度空间贫困陷阱的密度值进行赋值,通过多次试验确定距离衰减阈值 h为5 000 m,空间贫困陷阱的密集分布区域可以划分为“高” “较高” “中” “较低”和“低”5个等级,去除不纳入评价的县城区域与白云山农场,采用分级设色法绘制村域产业扶贫空间贫困陷阱地图(图2),用以判断行政村发展生产脱贫过程中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地理区位、经济基础、人力资本和社会事业等维度的空间贫困陷阱限制。

图2   村域产业扶贫的空间贫困陷阱
白色区域为不评价区

Fig. 2   Spatial poverty traps of poverty villages on alleviating poverty through industry development

从综合空间贫困陷阱地图来看,保靖县整体受空间贫困陷阱的综合影响差异较大,其中“高”和“较高”等级区域覆盖42个行政村,“中”和“较低”等级区域覆盖余下的118个行政村,受限主因多为山地、库区、交通不便、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从空间分布来看,高值区集中于毛沟镇到复兴镇一带、水田河镇至葫芦镇、碗米坡镇与迁陵镇交界处、阳朝乡以及清水坪镇和比耳镇,其变化特征表明空间贫困陷阱受限程度从县城周边向外围逐渐增加,可以看出,西部较东部、南部较北部受限范围更广,程度更深,这与东部与北部地区资源丰度、发展水平有关,与前期调查摸底情况较为接近。

具体到每个维度,各维度影响作用的空间范围和核心区域并不一致,经济基础维度对各行政村的影响广度和深度最显著,高值区域覆盖48个行政村,主要集中在水田河镇、复兴镇、长谭河乡,在离比耳镇、阳朝乡和清水坪镇等镇驻地较远的行政村也有分布,这些区域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户年人均收入低于国家农村扶贫标准,贫困发生率较高。

其次为社会事业维度,高值区覆盖31个行政村,主要分布在毛沟镇与复兴镇邻接的中间地带,水田河镇至葫芦镇一带,迁陵镇与阳朝乡交界处,从行政村现有教育与医疗设施来看,村组具有完小和医务室的比率较低,由于教学点的撤并,中小学到乡镇租房陪读现象普遍;危房改造与社会保障实施情况相对理想,做到分批次应保尽保;由于山区的通讯设备设施不健全,光纤网络设施建设得到重点扶持。

人力资本维度高值区覆盖27个行政村,集中在长谭河乡、阳朝乡与葫芦镇一带,碗米坡镇与迁陵镇邻接的中间地带,以及毛沟镇与复兴镇中间地带,山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最低的行政村仅为60.98人/km2,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涌,空心村现象普遍,多数人员学历为高中以下,技能缺乏,致富能力弱,相对具有高学历和致富技能的人口纷纷流出。

自然环境维度高值区分布在水田河镇和长谭河乡区域,碗米坡镇、毛沟镇到复兴镇一带以及清水坪镇,行政村个数为22个,这些区域地形破碎度大,供水能力弱,地质危害风险较高,土壤受侵蚀后导致有机质含量低。

地理区位维度对各行政村的影响最小,高值区集中在清水坪镇至毛沟镇到复兴镇一带,覆盖的行政村个数为18个,这些区域距离城镇和交通干线较远,限于行政村财力,部分村组道路没有硬化,道路狭窄,路面凹凸不平;地处自然保护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行政村,发展建设受到限制。

为更清晰展现各行政村所受空间贫困陷阱的影响,按照各维度划分的“高”等级区域,记录行政村空间贫困陷阱受限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村域空间贫困陷阱受限维度
白色区域为不评价区

Fig. 3   Restricted dimension on alleviating poverty through industry development

可以看出,各行政村普遍受到一个或者多个维度的空间贫困陷阱的影响,在空间上形成了多个高值密集区: 以大湾村、河边村、花交村、马王村、门前村、蓬桂村、踏湖村、田冲村、鸭坝村为主的五维度空间贫困陷阱高度受限区; 以柳树坪村、王家村、押马村、迎丰村、新码头村为主的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本维度高度受限区; 以金落河村、排大方村、水田村、中心村为主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维度高度受限区; 以撒珠村、昂洞村、陡滩村、陇木峒村、陇西村为主的人力资本维度高度受限区; 以排当村、如景村、白坪村、民主村为主和以吉铁村、丰宏村、米塔村、半白村、木耳村为主的社会发展维度高度受限区。参照这一结果,可以确定贫困村脱贫的优先度与帮扶项目类型,明确对应的产业帮扶措施,参照空间贫困陷阱密集影响区域集中连片开展。

同时,研究结果可以给出任一片区行政村产业扶贫面对的空间贫困陷阱受限类型与程度,进而通过改变影响产业扶贫的土地、产业、人口、环境、投资、财政等政策及其执行时序安排,制定贫困村退出目标引导下的产业扶贫方案,方案落实也可参照空间贫困陷阱密集影响区域的划分集中连片开展。

3.2 空间贫困陷阱限制下的产业扶贫策略

为提高产业发展对贫困人口的切实帮扶效果,根据村域空间贫困陷阱测度结果,从自然环境、地理区位、经济基础、人力资本和社会事业5个维度的空间贫困陷阱出发,结合实地调查情况,提出针对性的产业扶贫策略。

1) 发展小农经营为支点的村域规模经济。从空间贫困陷阱的自然环境维度来看,贫困地区更适宜发展以小农经营为支点的村域规模经济,即以家庭户最大生产规模为基础,鼓励同一个行政村内的农户共同发展同一项产业,加强农产品专业村建设。主要原因在于丘陵山地地区的耕地图斑破碎,地形起伏较大,土壤质量较差,以农民分散占有为主,多数农户家庭承包地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以来就再未进行过调整,由于家庭成员的变动使得田块利用零碎化,可承载的农业生产规模有限,而且农业规模经营的产出收益相对较低。从保靖县实地调查访谈情况来看,单个家庭户的人均种养殖收益要超过种养大户,以黄烟种植为例,当农户夫妻二人经营2 hm2左右的烟田,年收益可达20万元左右,而种植大户经营13.3 hm2左右的烟田,需要雇工10人,尽管年收益得到提高,但人工成本和租用土地的支出抵消了大部分利润,农业规模化经营所推崇的土地使用效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专业化经营水平提高效果不显著。同时在实施产业项目帮扶时,多采取扶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方式,贫困户的参与方式多为把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作为成员参与,将脱贫希望寄托于外部,降低了自身发展生产脱贫的可能性。因此,采取家庭户为主体的村庄整体发展策略,通过农户亲友社交网络进行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资料的自组织,探索农业生产协作模式与规模经营方式创新,使扶贫对象真正参与到扶贫项目中,提升贫困户内生脱贫能力。

2) 构建“点轴式”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从贫困村的空间分布情况来看,多处于远离城镇和交通干线的地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着诸多的制约因素,以保靖县为例,城乡公交车通村率为73.5%,“快递下乡”率为45.3%,营商环境与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市场销售渠道不畅,产品议价能力弱,极大影响农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与产业组织化程度的提升。根据地理区位的空间贫困陷阱地图,以农业生产专业村和农畜产品交易市场为节点,以交通干线为轴带,构建“点轴式”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发展农产品储藏保鲜、初级加工,提升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的运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将会极大提高产业扶贫的项目实施效率,降低返贫风险,促进贫困人口共享扶贫成果。

3) 加大产业金融服务支持力度。贫困地区的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户家庭收入低,保靖县115个贫困村中有86个没有村集体资产,农户人均年收入为2 146元,脱贫压力大,产业发展资金多来源于政府投入,灵活性和便利性不足,与变幻莫测的市场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有必要引入多元化资金来源,加强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和普惠金融的发展。现代金融发展理论表明,金融支持对产业发展作用显著,通过培植壮大优势产业,增强区域内生动力,有利于当地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效,并通过收入渗透减缓贫困,切实改善贫困地区“造血”能力。在具体操作中,应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经济增长、财政增效和居民增收为重点,实施差别化支持政策,加强金融扶贫资源投放,提升配置效率。

4) 加强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本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调研数据显示,外出务工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70.78%,几乎所有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经流出,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呈现出老弱化、女性化结构趋势,城乡兼业普遍,劳动力数量不足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以保靖县的黄花菜产业发展为例,种植区域一共覆盖了6个乡镇,劳务用工覆盖28个村5 700多人,在农忙时节需要发动周边乡镇力量参与生产,农业生产“用工荒”现象制约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相对于数量,人力资本的质量欠缺影响更为深远,在对贫困户的走访中,发现受教育水平偏低是普遍现象,受累于此,产业扶贫提供的多种帮扶方式的实施效果都大打折扣,如农业生产技术的缺乏导致特色种植难以形成稳定发展的产业,转移就业的人员缺乏职业技能只能从事简单低端的工种,年老后返乡成为新的贫困人口,造成长期的贫困代际传递。因此,应扭转重物质资本投资、轻人力资本投资的做法,增加教育、培训、卫生保健等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加强对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资助力度,提高农民采用新技术的能力和意愿,根植企业家精神,结合具体的发展生产项目促使人才和智力转化现实的生产力,吸引劳动力回流。

5) 发挥社会事业带动作用。在贫困地区,面对发达地区的虹吸效应,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空心化,吸纳贫困人口就业能力有限,反而社会事业在满足民生需求的同时又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例如教育培训产业、医疗服务产业、养老产业等,以生活型服务为主的社会事业与现有产业体系已形成紧密的联系。因此,应深度挖掘社会事业的产业化属性,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的辐射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的发展项目。同时根据社会事业的公益属性,探索建立贫困人口直接参与重大公益工程建设的机制,如生态补偿、生态转岗与生态保护工程,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面。

4 结论

研究从产业扶贫视角出发,探测村域空间贫困陷阱的连续地理分布特征,明确行政村产业扶贫受限主因与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研究发现:

受地区产业发展的要素禀赋结构影响,产业扶贫所面临的空间贫困陷阱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地理区位、经济基础、人力资本和社会事业等5个维度。实证研究表明,从行政村层级出发,探测村域尺度空间贫困陷阱影响差异,其结果对于制定精准的产业扶贫政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能够显著提高反贫困政策的效率。

保靖县在产业扶贫中所面临的空间贫困陷阱影响广,程度深,各行政村普遍受到一个或者多个维度的空间贫困陷阱影响,受限主因多为山地、库区、交通不便、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产业扶贫宜采取发展小农经营为支点的村域规模经济、构建“点轴式”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加大产业金融服务支持力度、加强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发挥社会事业带动作用等策略。

受地区要素禀赋的影响,贫困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较,始终处于相对贫困状态,扶贫工作饱受“久扶不脱贫”的质疑。空间贫困陷阱问题是长期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关键,未来应对贫困地区进行长期动态监测,适时调整产业扶贫帮扶措施,以解决产业扶贫面临的扶贫资源错配问题,提升产业扶贫的贫困减缓效果。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任学文,邓光琴,傅家诚.

扶持龙头产业扶贫

[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3(4):7-8.

[本文引用: 1]     

[Ren Xuewen,Deng Guangqin,Fu Jiacheng.

Support the leading industry to help the poor

. Rural Finance and Financial Affair,2003(4):7-8.]

[本文引用: 1]     

[2] 贡保草.

论西部民族地区环境资源型产业扶贫模式的创建——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09-1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5140.2010.03.01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产业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一主两翼"的主要内容,是西部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农民增收脱贫的重要途径.分析研究甘南藏族自治州发展资源环境产业的优势和相对成熟的模式,探讨西部民族地区环境资源产业的发展战略,对创建西部民族地区环境资源型产业扶贫模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Gong Baocao.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 in western ethnic minority areas—Taking Gannan Tibetan Prefecture as an example

.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2010(3):109-1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5140.2010.03.01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产业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一主两翼"的主要内容,是西部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农民增收脱贫的重要途径.分析研究甘南藏族自治州发展资源环境产业的优势和相对成熟的模式,探讨西部民族地区环境资源产业的发展战略,对创建西部民族地区环境资源型产业扶贫模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3] 徐翔,刘尔思.

产业扶贫融资模式创新研究

[J].经济纵横,2011(7):85-8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解决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一直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经济决策,走产业化扶贫道路,将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相结合,带动贫困农户增收是一项有效的减贫措施。创新产业扶贫资金的融资模式,增强产业资本的融资能力,加大产业资金的投入是探索产业扶贫积极有效的途径,能使产业扶贫的成效更加显著。

[Xu Xiang,Liu Ersi.

Innovative research on financing mode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 Economic Review,2011(7):85-8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解决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一直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经济决策,走产业化扶贫道路,将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相结合,带动贫困农户增收是一项有效的减贫措施。创新产业扶贫资金的融资模式,增强产业资本的融资能力,加大产业资金的投入是探索产业扶贫积极有效的途径,能使产业扶贫的成效更加显著。
[4] 覃建雄,张培,陈兴.

旅游产业扶贫开发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7):134-138.

[本文引用: 1]     

[Qin Jianxiong,Zhang Pei,Chen Xing.

A study on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and safeguard mechanism of tourism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Qinba mountain area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2013,34(7):134-138.]

[本文引用: 1]     

[5] 黄承伟,覃志敏.

统筹城乡发展:农业产业扶贫机制创新的契机——基于重庆市涪陵区产业扶贫实践分析

[J].农村经济,2013(2):67-71.

[本文引用: 1]     

[Huang Chenwei,Qin Zhimin.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 opportunity for th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analysis on the practice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based on the fuling district of Chongqing municipality

. Rural Economy,2013(2):67-71]

[本文引用: 1]     

[6] 刘宇翔.

欠发达地区农民合作扶贫模式研究

[J].农业经济问题,2015(7):37-45,110-1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欠发达地区扶贫工作与农民合作社发展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合作社的本质就是弱势群体的联合。本文分析了农民合作扶贫模式的动力机理和扶贫工作中管理美学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政府主动、社会联动的欠发达地区农民合作扶贫模式,阐述了欠发达地区农民合作扶贫模式运营方式、功能、特点,并为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将发掘农民合作与扶贫的内生动力和外在能量的耦合关系,建立内外联动的资源传导机制,整合农民合作社发展资源与扶贫资源,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民合作社与扶贫的协调发展,并丰富农民合作理论。

[Liu Yuxiang.

Study on farmers’ cooperative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in underdeveloped

.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15(7):37-45,110-1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欠发达地区扶贫工作与农民合作社发展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合作社的本质就是弱势群体的联合。本文分析了农民合作扶贫模式的动力机理和扶贫工作中管理美学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政府主动、社会联动的欠发达地区农民合作扶贫模式,阐述了欠发达地区农民合作扶贫模式运营方式、功能、特点,并为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将发掘农民合作与扶贫的内生动力和外在能量的耦合关系,建立内外联动的资源传导机制,整合农民合作社发展资源与扶贫资源,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民合作社与扶贫的协调发展,并丰富农民合作理论。
[7] 周伟,黄祥芳.

武陵山片区经济贫困调查与扶贫研究

[J].贵州社会科学,2013(3):118-1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6924.2013.03.02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经济贫困是一个广为关注的社会问题。通过对典型连片特困区——武陵山片区经济贫困的基本调查,探寻该连片特困区经济贫困与增长乏力的原因,针对政府的扶贫效果对扶贫政策进行了反思,根据武陵山片区特点深入思考了该区反贫困的思路,认为武陵山片区“亲贫式”增长的产业选择关键在于有效利用片区内与特色农业、旅游产业相关的优势资源,并促进第一产业中特色农业与第三产业中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从而有利于该区域走出低碳生态、全民共同脱贫致富的自生发展道路。

[Zhou Wei, Huang Xiangfang.

Research on economic poverty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Wulingshan area

. Guizhou Social Sciences,2013(3):118-1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6924.2013.03.02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经济贫困是一个广为关注的社会问题。通过对典型连片特困区——武陵山片区经济贫困的基本调查,探寻该连片特困区经济贫困与增长乏力的原因,针对政府的扶贫效果对扶贫政策进行了反思,根据武陵山片区特点深入思考了该区反贫困的思路,认为武陵山片区“亲贫式”增长的产业选择关键在于有效利用片区内与特色农业、旅游产业相关的优势资源,并促进第一产业中特色农业与第三产业中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从而有利于该区域走出低碳生态、全民共同脱贫致富的自生发展道路。
[8] 李博,左停.

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产业化扶贫政策执行逻辑的探讨——以Y村大棚蔬菜产业扶贫为例

[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4):66-73+190.

https://doi.org/10.13718/j.cnki.xdsk.2016.04.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通过对环京津贫困带一贫困村大棚蔬菜产业扶贫政策执行逻辑的探析发现,产业扶贫实施前的权力主导和弱势吸纳,实施中扶贫资源的股份化运作以及实施后的事本主义共同导致以合作社为依托的产业扶贫功能的式微。在产业扶贫所呈现的中央和地方"委托——代理"关系中,双方利益诉求的差异迫使地方以打造"戴帽项目"和"亮点工程"来进行权力寻租,产业扶贫目标靶向出现了偏离;另外,扶贫资源资本化和蔬菜种植规模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使产业扶贫陷入了重产业发展而轻扶贫济困的困境,扶贫和开发处于一定程度的脱嵌状态;最后,产业扶贫以项目制为核心追求的短、平、快逻辑形塑了产业发展的非持续性。面对产业扶贫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申请、考核、验收与评估,建立产业依托主体的准入制度,制定产业扶贫的后续扶持政策。

[Li Bo,Zuo Ting.

Discussion about the logic of implementation logic in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A case study of greenhouse vegetable industry in Y Village

. Journal of Southwester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6,42(4):66-73+190.]

https://doi.org/10.13718/j.cnki.xdsk.2016.04.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通过对环京津贫困带一贫困村大棚蔬菜产业扶贫政策执行逻辑的探析发现,产业扶贫实施前的权力主导和弱势吸纳,实施中扶贫资源的股份化运作以及实施后的事本主义共同导致以合作社为依托的产业扶贫功能的式微。在产业扶贫所呈现的中央和地方"委托——代理"关系中,双方利益诉求的差异迫使地方以打造"戴帽项目"和"亮点工程"来进行权力寻租,产业扶贫目标靶向出现了偏离;另外,扶贫资源资本化和蔬菜种植规模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使产业扶贫陷入了重产业发展而轻扶贫济困的困境,扶贫和开发处于一定程度的脱嵌状态;最后,产业扶贫以项目制为核心追求的短、平、快逻辑形塑了产业发展的非持续性。面对产业扶贫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申请、考核、验收与评估,建立产业依托主体的准入制度,制定产业扶贫的后续扶持政策。
[9] 许汉泽,李小云.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对华北李村产业扶贫项目的考察

[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9-16.

[本文引用: 1]     

[Xu Hanze,Li Xiaoyun.

The practical predicamen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rural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 in Licun of North China

. Journal of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7,17(1):9-16.]

[本文引用: 1]     

[10] Liu Yansui,Liu Jilai,Zhou Yang.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rural poverty in China and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ies

[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7,52(5):66-75.

https://doi.org/10.1016/j.jrurstud.2017.04.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Abstract Poverty is a challenge facing all countri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s a whole. Promoting development, narrowing the rural-urban gap, eliminating poverty and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are all ideals that humanity constantly pursues. Despite the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e extent of poverty in rural China is still high. It is both necessary and urgent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root and status quo of China's poverty and establish a scientific poverty relief system. Based on high resolution poverty data,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examined the status quo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verty in rural China and its driving mechanis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hinese rural poor exhibits a distinct spatial agglomeration feature. Poverty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remote deep rocky mountainous areas, border areas and minority areas of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and gradually gathers towards the southwestern region. The slanding effect may well appear in China's poverty-stricken regions in the future. The proportion of poor people in the northwestern and southeastern regions of the Hu Huanyong line was 16.4% and 83.6%,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the rural poor. Furthermore, further investigations indicated that suffering from illness is the greatest contributor to current individual or transient poverty in rural China. The lack of natural endowments, poor geographic conditions and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behind persistent poverty. Ultimately, we proposed that China implement a scientific, differentiated, sustainable, targeted and problem-orien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that can lift the country's rural poor population out of poverty by 2020 as scheduled.
[11] 宋彦峰,夏英.

资源整合·产业扩张与扶贫新方式探索——基于甘肃省TZ县连片开发个案的研究

[J].农村经济,2011(2):43-46.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本文立足近年来以连片开发为主题的扶贫新政,通过个案研究剖析其以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产业扩张为要点的减贫杌理,论证以产业开发为主要内容的连片开发对具有较高同质性或互补性优势资源的贫困片区,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片区盼突破性发展.

[Song Yanfeng,Xia Ying.

Resource integration,industrial expansion and new approaches to Poverty Alleviation—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contiguous development in TZ County of Gansu Province

. Rural Economy,2011(2):43-46.]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本文立足近年来以连片开发为主题的扶贫新政,通过个案研究剖析其以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产业扩张为要点的减贫杌理,论证以产业开发为主要内容的连片开发对具有较高同质性或互补性优势资源的贫困片区,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片区盼突破性发展.
[12] 刘艳华,徐勇.

中国农村多维贫困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

[J].地理学报,2015,70(6):993-1007.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060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发展多维贫困度量方法和提高贫困识别精准度是近年国际贫困研究中的热点领域,也是中国未来提高农村扶贫实践质量和效率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借鉴国际上关于脆弱性—可持续生计框架模型在贫困研究中的学术思想,通过建立农村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和地理识别方法,对中国农村开展了县域尺度的贫困地理识别,并与单维度收入贫困以及国家最新认定的扶贫开发重点县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识别的多维贫困县按扶贫措施相似性进行了类型划分。研究结果表明:655个县级单元被识别为多维度贫困县,涉及农村人口1.41亿人;空间分布集中连片特征显著,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南疆三地州、黄土高原西部、滇西—川西高山峡谷区为最大的连片贫困区;有71.79%的国家重点贫困县与识别结果重叠,与国家重点贫困县对比,识别的多维贫困县在各单维度和综合维度都处于更劣势水平;多维贫困县被划分为金融资本缺乏型、人力资本缺乏型、基础建设缺乏型、金融基建兼缺型、人力基建兼缺型、生计途径缺乏型、生存条件缺乏型和发展条件缺乏型8种类型。

[Liu Yanhua,Xu Yong.

Geographical 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 rural China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5,70(6):993-1007.]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060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发展多维贫困度量方法和提高贫困识别精准度是近年国际贫困研究中的热点领域,也是中国未来提高农村扶贫实践质量和效率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借鉴国际上关于脆弱性—可持续生计框架模型在贫困研究中的学术思想,通过建立农村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和地理识别方法,对中国农村开展了县域尺度的贫困地理识别,并与单维度收入贫困以及国家最新认定的扶贫开发重点县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识别的多维贫困县按扶贫措施相似性进行了类型划分。研究结果表明:655个县级单元被识别为多维度贫困县,涉及农村人口1.41亿人;空间分布集中连片特征显著,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南疆三地州、黄土高原西部、滇西—川西高山峡谷区为最大的连片贫困区;有71.79%的国家重点贫困县与识别结果重叠,与国家重点贫困县对比,识别的多维贫困县在各单维度和综合维度都处于更劣势水平;多维贫困县被划分为金融资本缺乏型、人力资本缺乏型、基础建设缺乏型、金融基建兼缺型、人力基建兼缺型、生计途径缺乏型、生存条件缺乏型和发展条件缺乏型8种类型。
[13] 罗庆,李小建.

国外农村贫困地理研究进展

[J].经济地理,2014,34(6):1-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农村贫困地理作为农村贫困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成果对丰富农村贫困理论和制定农村扶贫政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普查数据的完善、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统计分析方法的发展,农村贫困地理研究呈现出一些新趋势和新特征.通过梳理近20年来国外农村贫困研究文献,从地理学视角对空间贫困陷阱的概念及存在性检验、地理因素对农村贫困形成的作用机理、区域贫困的测算及贫困地图的绘制、区域瞄准及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回顾和评述,总结出国外农村贫困地理研究的特点与发展方向,提出未来国内相关研究的若干主题.

[Luo Qing,Li Xiaojia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foreign rural poverty geography

. Economic Geography,2014,34(6):1-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农村贫困地理作为农村贫困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成果对丰富农村贫困理论和制定农村扶贫政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普查数据的完善、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统计分析方法的发展,农村贫困地理研究呈现出一些新趋势和新特征.通过梳理近20年来国外农村贫困研究文献,从地理学视角对空间贫困陷阱的概念及存在性检验、地理因素对农村贫困形成的作用机理、区域贫困的测算及贫困地图的绘制、区域瞄准及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回顾和评述,总结出国外农村贫困地理研究的特点与发展方向,提出未来国内相关研究的若干主题.
[14] Ravallion Martin, Jalan Jyotsna.

Spatial poverty traps?

[R/OL].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1862.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597203,1997:186.

[本文引用: 1]     

[15] Gray L C,Moseley W G.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on poverty-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J].The Geographical Journal,2005,171(1):9-23.

https://doi.org/10.1111/j.1475-4959.2005.00146.x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Berkeley Electronic Press Selected Works
[16] 陈全功,程蹊.

空间贫困理论视野下的民族地区扶贫问题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1):58-6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贫困是当前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众多研究表明,少数民族的贫困与其居住的自然地理条件紧密相连,空间贫困理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在介绍该理论研究内容的基础上,以典型地区为例,说明民族地区空间贫困的主要特征,并提出扶贫开发中要高度重视这种空间贫困,改变扶贫思路,并尽快改善当地的交通道路设施等相关的政策建议。

[Chen Quangong,Cheng Xi.

Poverty alleviation in minority region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poverty theories

.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1,31(1):58-6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贫困是当前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众多研究表明,少数民族的贫困与其居住的自然地理条件紧密相连,空间贫困理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在介绍该理论研究内容的基础上,以典型地区为例,说明民族地区空间贫困的主要特征,并提出扶贫开发中要高度重视这种空间贫困,改变扶贫思路,并尽快改善当地的交通道路设施等相关的政策建议。
[17] 刘小鹏,苏胜亮,王亚娟,.

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村域空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研究

[J].地理科学,2014,34(4):447-45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在阐述多维贫困和空间贫困概念内涵及其指标基础上,提出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村域空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即强调科学性和主导性原则、重视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测度的可操作性、体现减贫与反贫困的新要求、突出区域性和空间刻画能力。据此,构建了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政策4 个维度,收入和消费、市场连通性、人口状况、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地貌要素、自然灾害、生态安全、农业生态、粮食安全和政策的实效性共13 个指标组,27 个原始指标或生成指标构成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村域空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进一步讨论了空间贫困测度指标的检验、获取方法和空间化等关键问题。</p>

[Liu Xiaopeng,Su Shengliang,

Wang Yajuan et al.The index system of spatial poverty of village level to monitor in concentrated contiguous areas with particular difficulties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4,34(4):447-45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在阐述多维贫困和空间贫困概念内涵及其指标基础上,提出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村域空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即强调科学性和主导性原则、重视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测度的可操作性、体现减贫与反贫困的新要求、突出区域性和空间刻画能力。据此,构建了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政策4 个维度,收入和消费、市场连通性、人口状况、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地貌要素、自然灾害、生态安全、农业生态、粮食安全和政策的实效性共13 个指标组,27 个原始指标或生成指标构成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村域空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进一步讨论了空间贫困测度指标的检验、获取方法和空间化等关键问题。</p>
[18] 张卫华,赵铭军.

指标无量纲化方法对综合评价结果可靠性的影响及其实证分析

[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3):33-36.

[本文引用: 1]     

[Zhang Weihua,Zhao Mingjun.

The influence of undimensionalization on the reliability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esults and an empirical analysis

. Statistics and information Forum,2005(3):33-36.]

[本文引用: 1]     

[19] Diakoulaki D,Mavrotas G,Papayannakis L.

Determining objective weights in multiple criteria problems: The CRITIC method

[J].Computer Ops Res,1995(22):763-770.

https://doi.org/10.1016/0305-0548(94)00059-H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e association of weights in multiple criteria problems is a critical stage of the whole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In some decision situations the extraction of subjective preferences is either difficult or undesirable. 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objective weights which is based on the quantification of two fundamental notions of MCDM: the contrast intensity and the conflicting character of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The latter no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interfirm comparisons because the financial indices used are often highly correlated. The method developed is applied to a sample of industrial firms.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to those obtained by other sets of objective weights and show this method ensures a better compromise of the criteria examined.
[20] 张立军,张潇.

基于改进CRITIC法的加权聚类方法

[J].统计与决策,2015(22):65-68.

https://doi.org/10.13546/j.cnki.tjyjc.2015.22.01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常规的聚类算法未考虑各指标的重要性差异,也未对不同方向的指标(正指标与逆指标)进行区分和处理,这种处理方式影响了聚类分析的准确性.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CRITIC法加权的聚类算法,即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和正向化处理,再应用加权聚类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聚类算法可以提升聚类质量,优化聚类性能.

[Zhang Lijun,Zhang Xiao.

Weighted clustering method based on improved CRITIC method

. Statistics and Decision,2015(22):65-68.]

https://doi.org/10.13546/j.cnki.tjyjc.2015.22.01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常规的聚类算法未考虑各指标的重要性差异,也未对不同方向的指标(正指标与逆指标)进行区分和处理,这种处理方式影响了聚类分析的准确性.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CRITIC法加权的聚类算法,即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和正向化处理,再应用加权聚类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聚类算法可以提升聚类质量,优化聚类性能.
[21] 陈烨烽,王艳慧,王小林.

中国贫困村测度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J].地理研究,2016,35(12):2298-2308.

[本文引用: 1]     

[Chen Yefeng, Wang Yanhui, Wang Xiaolin.

Measurement and spatial analysis of poverty-stricken villages in China

. Geographical Research,2016,35(12):2298-2308.]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