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2018 , 38 (6): 963-971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06.016

Orginal Article

典型海岸线指标识别与特征研究——以江苏中部海岸为例

李飞, 曹可, 赵建华, 宋德瑞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 大连 116000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ypical Coastline Indicators: A Case Study of the Central Jiangsu Coast

Li Fei, Cao Ke, Zhao Jianhua, Song Derui

National Mar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Key Laboratory of Sea-field Management Techniques,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Dalian 116000, Liaoning, China

中图分类号:  P7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8)06-0963-09

收稿日期: 2017-06-10

修回日期:  2017-09-23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6-20

版权声明:  2018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5028)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飞(1984-),河北邢台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海洋资源环境研究。E-mail:lifei086@sina.com

展开

摘要

从海岸线空间资源监测和综合管理出发,对高潮线、湿地线、海堤线、堤坝线、植被线、水边线等典型海岸线指标类型和特征进行了探讨,并以江苏中部海岸为例,利用遥感技术提取2014年海岸线指标,并采用基线法和统计方法对海岸线指标空间分布及海岸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江苏中部射阳河口与梁垛河口之间岸段海岸线指标总体呈西北东南走向,自陆向海依次为湿地线、海堤线、堤坝线、高潮线、植被线和水边线,湿地线与水边线之间的湿地总面积达1 178.94 km2; 海滨湿地总体呈宽通道分布态势,总体纵深北高南低,其中湿地线-海堤线间平均纵深3 704 m,海堤线-堤坝线间平均纵深3 418 m,堤坝线-平均大潮高潮线间平均纵深447 m,高潮线-植被线间平均纵深984 m,植被线-水边线间平均纵深1 836 m; 海岸潮滩围垦长期活跃,尚未开发的潮上带区域仅分布在2个保护区岸段,潮间带盐沼在各个岸段均有分布,潮间带光滩保持了海岸总体冲淤态势,自北向南纵深逐步增大。

关键词: 海岸线指标 ; 遥感 ; 江苏海岸

Abstract

As the relying carrier of sea development activities,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the sea coastlin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marine resources, guidance of sea industrial layout, and promotion of the coast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view of monitoring and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the shoreline space resource,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shorelin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shoreline indicators such as the high tide line, wet land line, seawall line, embankment line, vegetation lines, waterlines, etc. Taking the central coast in Jiangsu Province as research area, this study used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to extract the typical shoreline indicators based on two images- ETM/Landsat-7 and OLI/Landsat-8 in 2014, and analyz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oastline indicators and coast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using the baseline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astline index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astal topography, land-sea interaction, coastal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activities.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attributes of the coastline indicators in the study area indicated that the unused tidal zone was only distributed in the two protected areas, and other coastal tidal zone had been fully developed, among which the red-crowned crane protected areas larger. The intertidal salt marshes were distributed in every shore, and the two protection areas were more prominent, and the salt marsh of other shore section is not more than 600 m. The intertidal zone kept the overall scouring and silting situation of ​​the study area, and it increased from north to south in depth, with the deepest distance in the north side of Liangduo estuary. The natural types of coasts in our country are complex and diversified, and human development activities are also constantly changing the coast shap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astlines at different times are different due to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man and nature factors, so it is difficult to fully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astline based only on the average tide high tide line. As an important space for the coastal development activities,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the coastline is important for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marine resources, the layout guidance of marine industries, and the promotion of coast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ifferent types of shoreline indicators have their own particularity. It is important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coastline indicators based on the monitoring an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coastline resources. This is important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coastline and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coastline spatial resources, and thu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the coastlin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shoreline space resources.

Keywords: coastline indicators ; remote sensing ; Jiangsu coast

0

PDF (8937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李飞, 曹可, 赵建华, 宋德瑞. 典型海岸线指标识别与特征研究——以江苏中部海岸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6): 963-971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06.016

Li Fei, Cao Ke, Zhao Jianhua, Song Derui.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ypical Coastline Indicators: A Case Study of the Central Jiangsu Coast[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38(6): 963-971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06.016

海岸线是重要的海岸地貌标志,其时空演化是海岸带资源环境变化的直接体现[1,2]。海岸线作为近岸海域空间资源赋存的基础,是海岸带开发活动的重要空间依托。近年来,随着陆域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剧和海洋强国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近岸海域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和强度迅速增大,持续高强度海域开发活动,造成海岸线人工化趋势不断加剧,自然岸线比例不断降低[3,4]。由于海岸线空间资源的特殊性和稀缺性,其科学管理对于合理配置海域资源、引导用海产业布局、促进海岸带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海岸线发展演化过程和综合管理的角度,研究典型海岸线指标类型和特征[2],综合掌握海岸线空间资源特点和开发状况,对有效实施海岸线保护和利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海岸线是海洋和陆地的分界线。由于受潮汐涨落影响,海陆分界线实际处于动态变动中,一般将平均大潮高潮线作为海岸线[5]。平均大潮高潮线是基于潮汐数据的海岸线指标,在野外调查中并不直接可见,一般选择大潮高潮长期作用下形成的目视可辨识线或推算海岸线替代[2]。中国海岸自然类型复杂多样,人类开发活动也不断改造海岸形态,在海岸线研究和管理实践中,仅依据平均大潮高潮线难以全面客观体现海岸线属性特征。本研究以江苏中部淤泥质海岸为例,从海岸带综合管理角度出发,采用卫星遥感技术提取典型海岸线指标,结合海岸演变发展过程,系统梳理典型海岸线指标类型及特征,综合反映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海岸线变化特征。研究成果可为海岸线空间资源综合管理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江苏沿海中部,地理坐标120°15′~121°10′E、33°50′~32°50′N,北起射阳河口,南至梁垛河口(图1)。该区属于典型的滨海平原海岸,受废黄河口和长江泥沙来源影响,沿岸发育了规模宏大的滩涂资源,形成了典型的淤长型粉砂淤泥质海岸。该区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季风气候显著,雨量充沛,海岸盐沼植被发育。研究区滩涂围垦活跃,滩涂开发历史悠久,滩涂湿地资源辽阔,生物资源丰富,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海岸型湿地,其中盐城国家级丹顶鹤(Grus japonensis)自然保护区位于研究区北部、大丰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研究区南部。

图1   研究区位置

Fig.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1.2 数据和方法

综合考虑遥感影像季节分布、成像质量和潮位特征等因素,研究选用江苏中部2014年6月12日Landsat-7 ETM和2014年12月13日Landsat-8 OLI两期影像进行典型海岸线指标提取。ETM影像为夏季高潮位影像,OLI影像为冬季低潮位影像。影像进行统一校正配准,地图投影为 UTM51度投影带,坐标系统为WGS-84坐标系,校正误差均<0.5个像元。

研究以冬季OLI影像为影像数据源进行海岸线指标遥感判别提取,采用夏季ETM影像辅助判别校验。由于海岸线指标类型受人工和自然多重因素影响,其遥感光谱信息类型丰富多样,实际提取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海岸线指标遥感影像色调、纹理及形态特征,结合现场调查资料,综合采用监督分类、图像增强和人工目视判别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解译。在典型海岸线指标提出基础上,采用基线法[6]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海岸线指标的空间位置、分布、形态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根据海岸总体形态在海侧设置基准线,基准线长110.39 km,沿基线自北向南间隔500 m设置测算断面,如图1所示。

1.3 海岸线指标类型

在地图测绘相关标准中,一般规定海岸线为平均大潮高潮线。由于海岸线受海岸冲淤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在海域使用管理实践中,平均大潮高潮线作为海域管理岸线的可操作受到限制。为全面分析海岸空间资源赋存特征和功能属性,以海岸带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为基础,基于海岸带典型地物标志特征,分析平均大潮高潮线、湿地线、堤坝线、植被线和低潮水边线六种典型海岸线指标的综合特征。

1) 平均大潮高潮线(简称“高潮线”)

平均大潮高潮线为平均大潮高潮时水陆分界的痕迹线。这条界线每月大部分时间难以被海水淹没,但其作为地理环境界线是划分喜盐生物和淡水环境生物的界线,反映了海水环境自然动力状态下影响的上界[5]

2) 海滨湿地陆侧外缘线(简称“湿地线”)

湿地线为海滨湿地陆地方向外缘线。海滨湿地位于陆地和海洋的边缘,是两大生态系统交错带,受来自陆域河流淡水和潮汐涨落海水的影响,具有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海滨湿地包括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其中自然湿地主要类型有自然河流湖泊、浅海水域、潮上带植被、潮间带盐沼、潮下带光滩等,人工湿地主要类型有人工水道湖泊、盐田、养殖塘、水田等[7,8,9]

3) 达标海堤线(简称“海堤线”)

海堤是为防御风暴潮和波浪危害而修筑的堤防工程,是保障海岸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沿海经济活动的重要屏障[10]。达标海堤是按照地区防潮标准修建的堤防工程,是海岸带交通和其他人类活动的载体,其空间位置相对稳定,沿海岸呈连续线状分布,是人类社会改造海岸形成的典型海岸带标志物。

4) 人工堤坝线(简称“堤坝线”)

人工堤坝线是指依托海岸开展渔业养殖、盐业生产以及填海造地过程中建设形成的海侧最外围堤坝[11],其建设标准一般较海岸达标海堤较低,受海岸带演变和人类开发活动影响其位置变化相对较快,堤坝线形态受海岸开发活动规模和形态影响曲折变化较多。堤坝类型主要包括填海造地堤坝、港口堤坝、养殖围堤、盐田围堤等。

5) 植被外缘线(简称“植被线”)

植被线主要是指海岸盐生植被的海测外缘边界线。植被是海岸带演变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植被线的空间位置综合反映了海岸资源环境特征。海岸带盐生植基本可划分为陆生、沼生和水生三大类,不同类型的海岸其植被类型组成各具特点[12,13]

6) 低潮水边线(简称“水边线”)

水边线是指海水与陆地的瞬时交界线,受潮汐影响其位置处于不断变化中,岸滩坡度是其空间位置变化幅度的控制条件。在中小区域海岸研究中,遥感成像时刻潮高可认为是一致的,水边线可以看作一条海岸等高线,可作为海岸地貌演变研究的重要参数[14]。依据低潮时刻遥感影像提取瞬时低潮水边线,可综合反映海岸潮间带空间范围和形态。

2 结果与分析

2.1 海岸线指标提取

江苏中部海岸属于典型粉砂淤泥质海岸,海岸坡度平缓,水陆边界线受潮汐影响变化大。受人为滩涂围垦和海岸自然演变影响,发育了大规模滨海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现场调查,综合分析海岸线空间资源特征的基础上,明确江苏中部海岸典型海岸线指标特点和识别标志,并利用遥感技术进行解译提取(图2)。

图2   江苏中部典型海岸线指标分布

Fig.2   Distribution of the typical coastline indicators on the central Jiangsu coast

1) 高潮线

平均大潮高潮线一般可根据当地的海蚀阶地、海滩堆积物或海滨植被确定。江苏中部为粉砂淤泥质海岸,滩涂湿地植被发育,大部分岸段人工围垦活动影响巨大,根据海岸滩涂演变状况确定平均大潮高潮线的位置。持续开发岸段经过持续大规模滩涂围垦,围堤起围高程已经低于平均大潮高潮线,人工堤坝成为海水到达位置的上限,堤坝所在位置即为平均大潮高潮线[15,16]。北部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和南部麋鹿自然保护区所在岸段受人类围垦活动干扰较小,滩涂湿地总体呈自然演变过程,湿地植被类型丰富,且呈较完整的海陆植被演替序列,由海向陆依次为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碱蓬(Suaeda glauc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17,18,19,20]。保护区岸段平均大潮高潮线位于耐盐陆地植被向海方向的外缘边界,碱蓬和互花米草间的界线位置即为平均大潮高潮线。

2) 湿地线

受海陆交互作用影响,海滨湿地广泛分布海岸带地区。江苏中部海岸发育了规模宏大的滩涂湿地,盐生植被群落广泛分布[21,22,23];区域内有射阳河、新洋港、斗龙港、王港、川东港、梁垛河等数十条河流横穿海岸滩涂入海,河网密布、沟渠纵横,河湖湿地发育;沿海滩涂围垦开发活跃,形成了众多养殖塘、盐田、水田等人工湿地。北部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为数不多的典型原始海滨湿地之一。研究区内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陆地方向包络线即为湿地线。

3) 海堤线

江苏中部属于典型淤长型岸段,持续的滩涂围垦使得海堤不断向海推进[24]。结合现场调查和遥感影像分析,海堤线一般为连续分布的沿海海堤公路,其海堤内侧围区开发时间较长,开发形式和布局已趋于成熟,围堤外侧围区开发时间较短,主要开发为海水养殖围塘、未利用围区等。

4) 堤坝线

依托丰富的滩涂空间资源,江苏中部海岸滩涂围垦开发活动活跃,标准海堤外侧滩涂过渡区分布有鱼塘、苇塘、盐场、撂荒地等,其中鱼塘分布最为广泛[23]。近年来,研究区沿海地区产业活动迅速发展,填海造地活跃,在临港工业和港口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围堤堤坝。

5) 植被线

由于受潮汐作用和泥沙淤积影响显著,江苏中部海滨湿地发育了类型丰富的湿地植被。在自然和人为干扰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区域植被景观具有高度敏感和动态演变特征。1982年江苏沿海引种互花米草用于促淤护滩,之后迅速扩张形成大范围的盐沼植被。互花米草是耐盐耐淹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适宜生长在潮间中上带[25,26]

6) 水边线

作为典型粉砂淤泥质海岸,江苏中部滩面平缓,潮间带滩面宽度可达数十千米,水边线随潮位升降而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之中[27]。水、陆环境对大多数电磁波谱的反射性能都表现出较大差异,水边线在遥感影像上比较显著可见。通过筛选低潮时刻遥感影像,提取研究区瞬时低潮水边线。

2.2 海岸线指标特征分析

江苏中部射阳河口与梁垛河口之间岸段海岸线指标空间位置如图2所示,自陆向海依次为湿地线、海堤线、堤坝线、高潮线、植被线和水边线。海岸线指标空间特征与所在海岸地貌形态、海陆交互作用、海岸开发和保护活动等密切相关。6条海岸线指标走向与海岸走向一致,总体呈西北东南走向。

利用基线法对湿地线、海堤线、堤坝线、高潮线、植被线和水边线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由图3可以看出,海岸线指标线的空间距离分布态势,以及指标线间不同类型海滨湿地发育的空间分布。湿地线-水边线间湿地自射阳河口至梁垛河口总体呈北高南低态势,平均纵深宽度为10 389 m,最大值近20 000 m、最小值不足1 000 m。湿地线-海堤线间湿地纵深宽度平均值为3 704 m,新洋港北侧岸段表现为显著高值,丹顶鹤保护区和大丰港为显著低值。海堤线-堤坝线间湿地纵深宽度平均值为3 418 m,大丰港和麋鹿保护区为显著低值。堤坝线-平均大潮高潮线间湿地纵深宽度平均值为447 m,该部分湿地集中分布在丹顶鹤保护区和麋鹿保护区。高潮线-植被线间湿地纵深宽度平均值为984 m,以丹顶鹤保护区和麋鹿保护区为中心呈峰状分布态势。植被线-水边线间湿地纵深宽度平均值为1 836 m,总体呈现出自射阳河口向梁垛河口逐步增大的趋势。

图3   江苏中部海岸线指标间距离

Fig.3   Distance of the coastline indicators on the central Jiangsu coast

海岸线指标空间属性统计分析显示(图4),指标线长度湿地线>堤坝线>海堤线>高潮线>植被线>水边线,湿地线、堤坝线和海堤线的总体形态较为曲折,高潮线、植被线和水边线的总体形态较为顺直。湿地线与水边线之间的海滨湿地总面积达1 178.94 km2,其中湿地线与海堤线间为424.42 km2、海堤线与堤坝线间为365.28 km2、堤坝线和高潮线间为60.57 km2、高潮线与植被线间为116.30 km2、植被线与水边线间为212.37 km2

图4   江苏中部海岸线指标特征

Fig.4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astline indicators on the central Jiangsu coast

2.3 海岸演变分析

在射阳河口与新洋港口之间、丹顶鹤保护区、斗龙港口与四卯酉河口之间、大丰港、王港河口与川东港口之间、麋鹿保护区、梁垛河口北侧等岸段区域,自北向南选取7个典型岸段设置测算断面(表1),结合典型海岸线指标间距离和湿地类型分析海岸演变特征。指标线间区域为海滨湿地,其中湿地线与海堤线之间是开发历史较长的人工湿地,海堤线与堤坝线之间是开发历史较短的人工湿地,堤坝线与高潮线之间是尚未开发的自然潮上带,高潮线与植被线之间是自然发育的潮间带盐沼,植被线与水边线之间是自然发育的潮间带光滩[28]

表1   典型岸段海岸线指标间距离

Table 1   Distance of the coastline indicators on the typical coast

岸段序号岸段位置测算断
面编号
海岸线指标间距离(m)
湿地线-
海堤线
海堤线-
堤坝线
堤坝线-
高潮线
高潮线-
植被线
植被线-
水边线
湿地线-
水边线
岸段1射阳河口与新洋港口之间1113993.174616.280128.76713.4419451.65
岸段2丹顶鹤保护区310916.995667.412615.21477.610677.2
岸段3斗龙港口与四卯酉河口之间494053.792456.990432.511876.618819.9
岸段4大丰港702026.41323.720593.831807.044751
岸段5王港河口与川东港口之间817317.374123.190276.621916.8113633.99
岸段6麋鹿保护区932801.70215.354549.572047.229613.84
岸段7梁垛河口北侧1091690.512512.990517.044833.839554.37

新窗口打开

表1可以看出,开发历史较长的人工湿地除丹顶鹤保护区外,其它岸段均广泛分布,反映了研究区潮滩围垦长期活跃的特征;开发历史较短的人工湿地在麋鹿保护区岸段无分布,在丹顶鹤保护区和大丰港岸段规模较小,其它岸段分布较多,这反映出近期研究区潮滩围垦仍旧活跃;尚未开发的潮上带区域仅分布在两个保护区岸段,其中丹顶鹤保护区岸段规模远大于麋鹿保护区岸段,其它岸段潮上带处于完全开发状态;潮间带盐沼在各个岸段均有分布,2个保护区规模较为突出,其它岸段盐沼纵深不超过600 m;潮间带光滩保持了研究区海岸总体冲淤态势,自北向南纵深逐步增大,纵深距离在梁垛河口北侧最大,达4 833.83 m。

3 讨论与结论

不同类型岸线指标指示着不同的海岸线空间位置。由于海陆分界线实际处于动态变动中,人们一般将平均大潮高潮线作为海岸线,而平均大潮高潮下是基于潮汐数据的海岸线指标,在野外调查中并不直接可见,在实际海岸线研究和管理实践中,不同的人工提取和推算岸线位置存在不确定[29,30,31,32],仅依据平均大潮高潮线难以全面客观体现海岸线属性特征。本文系统梳理海岸带海陆交互影响下的典型海岸线状地貌特征线,建立典型海岸线指标集合,包括高潮线、湿地线、海堤线、堤坝线、植被线和水边线6条典型海岸线指标。以江苏中部海岸为例,通过遥感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提取江苏中部现状海岸线指标,全面分析了典型淤泥质岸段的海岸线指标属性特点。

江苏中部射阳河口与梁垛河口之间岸段海岸线指标总体呈西北东南走向,自陆向海依次为湿地线、海堤线、堤坝线、高潮线、植被线和水边线,指标线总体表现为湿地线、堤坝线和海堤线的总体形态较为曲折,高潮线、植被线和水边线的总体形态较为顺直。湿地线与水边线之间的海滨湿地总面积达1 178.94 km2,海滨湿地总体呈宽通道分布态势,总体纵深北高南低,其中湿地线-海堤线间平均纵深3 704 m,海堤线-堤坝线间平均纵深3 418 m,堤坝线-平均大潮高潮线间平均纵深为447 m,高潮线-植被线间平均纵深984 m,植被线-水边线间平均纵深1 836 m。

结合典型海岸线指标间距离和湿地类型分析海岸演变特征显示,江苏中部海岸海滨湿地规模很大,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均广泛发育,海岸潮滩围垦长期活跃的特征,尚未开发的潮上带区域仅分布在两个保护区岸段,潮间带盐沼在各个岸段均有分布,潮间带光滩保持了研究区海岸总体冲淤态势,自北向南纵深逐步增大。不同类型海岸线指标空间位置是海陆交互作用的重要标志,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人类活动对海岸演变的干扰状况。从海岸线空间资源监测和综合管理出发,综合分析典型海岸线指标类型和特征,有助于全面认识海岸线空间资源特点和开发利用特征,科学推进海岸线科学保护和管理。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Boak E H, Turner I L.

Shoreline definition and detection: A review

[J].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2005, 21(21):688-703.

https://doi.org/10.2112/03-007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Analysis of shoreline variability and shoreline erosion-accretion trends is fundamental to a broad range of investigations undertaken by coastal scientists, coastal engineers, and coastal managers. Though strictly defined as the intersection of water and land surfaces, for practical purposes, the dynamic nature of this boundary and its dependence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 at which it is being considered results in the use of a range of shoreline indicators. These proxies are generally one of two types: either a feature that is visibly discernible in coastal imagery (e.g., highwater line [HWL]) or the intersection of a tidal datum with the coastal profile (e.g., mean high water [MHW]). Recently, a third category of shoreline indicator has begun to be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image-processing techniques to extract proxy shoreline features from digital coastal images that are not necessarily visible to the human eye. Potential data sources for shoreline investigation include historical photographs, coastal maps and charts, aerial photography, beach surveys, in situ geographic positioning system shorelines, and a range of digital elevation or image data derived from remote sensing platforms.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shoreline" involves two stages: the first requires the selection and definition of a shoreline indicator feature, and the second is the detection of the chosen shoreline feature within the available data source. To date, the most common shoreline detection technique has been subjective visual interpretation. Recent photogrammetry, topographic data collection, and digital image-processing techniques now make it possible for the coastal investigator to use objective shoreline detection methods. The remaining challenge is to improve the quantitative and process-based understanding of these shoreline indicator features and their spatial relationship relative to the physical land-water boundary.
[2] 毋亭, 侯西勇.

海岸线变化研究综述

[J]. 生态学报, 2016, 36(4):1170-1182.

https://doi.org/10.5846/stxb201406181270      Magsci      [本文引用: 3]      摘要

受全球及海岸带区域环境过程与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海岸线发生剧烈的变化,对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海岸线变化相关研究因此得到普遍的关注。在讨论海岸线的定义和分类的基础上,介绍岸线信息提取的方法与技术,总结国内外海岸线变化的特征、机制与影响方面研究的进展,并指出未来研究的趋势,包括:对海岸线变化过程进行动态监测仍将是普遍关注的研究重点之一;对海岸线变化特征、规律与机理的认识已经日益深化,基于大量高精度数据和机理模型的研究已成为热点和前沿问题;针对不同的海岸带区域,聚焦海岸线变化的原因和机制及其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特征,这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中国海岸线变化的独特性、复杂性突出,促进和支撑中国的海岸带综合管理实践,提高决策者与管理者对岸线变化所带来的灾害风险的重视,为中国海岸带的科学规划与发展提供依据,这应该是我国海岸线变化研究的重要目标。

[Wu Ting, Hou Xiyong.

Review of research on coastline changes around the world

. Acta Ecological Sinica, 2016, 36(4):1170-1182.]

https://doi.org/10.5846/stxb201406181270      Magsci      [本文引用: 3]      摘要

受全球及海岸带区域环境过程与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海岸线发生剧烈的变化,对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海岸线变化相关研究因此得到普遍的关注。在讨论海岸线的定义和分类的基础上,介绍岸线信息提取的方法与技术,总结国内外海岸线变化的特征、机制与影响方面研究的进展,并指出未来研究的趋势,包括:对海岸线变化过程进行动态监测仍将是普遍关注的研究重点之一;对海岸线变化特征、规律与机理的认识已经日益深化,基于大量高精度数据和机理模型的研究已成为热点和前沿问题;针对不同的海岸带区域,聚焦海岸线变化的原因和机制及其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特征,这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中国海岸线变化的独特性、复杂性突出,促进和支撑中国的海岸带综合管理实践,提高决策者与管理者对岸线变化所带来的灾害风险的重视,为中国海岸带的科学规划与发展提供依据,这应该是我国海岸线变化研究的重要目标。
[3] 许宁.

中国大陆海岸线及海岸工程时空变化研究

[D]. 烟台: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16.

[本文引用: 1]     

[Xu Ning.

Research on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China mainland coastline and coastal engineering. Yantai: Yantai Insititute of Coastal Zone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6.]

[本文引用: 1]     

[4] 侯西勇, 毋亭, 侯婉, .

20世纪40年代初以来中国大陆海岸线变化特征

[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6, 46(8): 1065-1075.

[本文引用: 1]     

[Hou Xiyong, Wu Ting, Hou Wan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coastline changes in mainland China since the early 1940s

.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6, 46(8): 1065-1075.]

[本文引用: 1]     

[5] 夏东兴, 段焱, 吴桑云.

现代海岸线划定方法研究

[J]. 海洋学研究, 2009, 27(B07):28-33.

[本文引用: 2]     

[Xia Dongxing, Duan Yan, Wu Sangyun.

Study on the methodology of recent coastline delimitation

.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s, 2009, 27(B07):28-33.]

[本文引用: 2]     

[6] Thieler E R, Himmelstoss E A, Zichichi J L et al.

The Digital Shoreline Analysis System(DSAS) Version 4. 0- An ArcGIS extension for calculating shoreline change

[R]. U. S. Geological Survey, 2009.

[本文引用: 1]     

[7] 陆健健.

中国滨海湿地的分类

[J]. 环境导报, 1996(1):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滨海湿地是海平面以下6米至大潮高潮位之上与外流江河流域相连的微咸水和淡浅水湖泊,沼泽以及相应河段间的区域,分潮上带淡水湿地、潮间带滩涂湿地,潮下带近海湿地和河口沙洲离岛湿地四个子系统及若干型。对各个子系统和型进行了界定。

[Lu Jianjian.

Classification of coastal wetlands of China

. Environment Herald, 1996(1):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滨海湿地是海平面以下6米至大潮高潮位之上与外流江河流域相连的微咸水和淡浅水湖泊,沼泽以及相应河段间的区域,分潮上带淡水湿地、潮间带滩涂湿地,潮下带近海湿地和河口沙洲离岛湿地四个子系统及若干型。对各个子系统和型进行了界定。
[8] 牟晓杰, 刘兴土, 阎百兴,.

中国滨海湿地分类系统

[J]. 湿地科学, 2015, 13(1):19-26.

[本文引用: 1]     

[Mou Xiaojie, Liu Xingtu,

Yan Baixing et 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oastal wetlands in China

. Wetland Science, 2015, 13(1):19-26.]

[本文引用: 1]     

[9] 关道明.

中国滨海湿地

[M]. 海洋出版社, 2012.

[本文引用: 1]     

[Guan Daoming.

Coastal wetland in China

.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2012.]

[本文引用: 1]     

[10] 刘琦波, 陈伟国, 胡明华,.

我国海堤建设与景观生态问题

[J]. 人民长江, 2006, 37(11):93-94.

[本文引用: 1]     

[Li Qibo, Chen Weiguo,

Hu Minghua et al. The problems in sea dike construction and landscape and ecology of China

. Yangtze River, 2006, 37(11):93-94.]

[本文引用: 1]     

[11] 傅新, 刘高焕, 黄翀, .

人工堤坝影响下的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生态特征分析

[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1, 13(6):797-803.

https://doi.org/10.3724/SP.J.1047.2011.0079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滨海地区,堤坝干扰对自然植被景观及土壤属性的梯度变化规律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统计分析和梯度分析的方法,在RS信息提取和GIS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从植被群落的变化入手,从样地尺度上研究堤坝对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土壤环境的影响并揭示堤坝干扰下,土壤属性的梯度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堤坝影响海岸带地区自然植被的盖度,并且堤坝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地区自然植被群落的正向演替.(2)有堤区的全氮、速效钾和全盐在距海远近梯度上的变化趋势受堤坝干扰的影响较大,并且堤坝所在区域的位置和建堤时间都将对土壤属性的影响程度造成差异.(3)堤坝干扰下全氮呈线性递增,速效钾和全盐均呈线性递减,且北部的变化率高于南部.随着堤坝建成时间的增长,三者的梯度变化趋势趋于缓慢,变化率降低,堤坝建成约25年后,全氮的线性递增率为0.003,其变化趋势几乎达到稳定.这进一步解释了有堤区在距海远近梯度上自然植被景观异质的原因,也对黄河三角洲大开发背景下,湿地景观的恢复和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Fu Xin, Liu Gaohuan,Huang Chong et al.

Analysis of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astal zone in Yellow River Delta under dam disturbance.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11, 13(6):797-803.]

https://doi.org/10.3724/SP.J.1047.2011.0079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滨海地区,堤坝干扰对自然植被景观及土壤属性的梯度变化规律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统计分析和梯度分析的方法,在RS信息提取和GIS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从植被群落的变化入手,从样地尺度上研究堤坝对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土壤环境的影响并揭示堤坝干扰下,土壤属性的梯度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堤坝影响海岸带地区自然植被的盖度,并且堤坝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地区自然植被群落的正向演替.(2)有堤区的全氮、速效钾和全盐在距海远近梯度上的变化趋势受堤坝干扰的影响较大,并且堤坝所在区域的位置和建堤时间都将对土壤属性的影响程度造成差异.(3)堤坝干扰下全氮呈线性递增,速效钾和全盐均呈线性递减,且北部的变化率高于南部.随着堤坝建成时间的增长,三者的梯度变化趋势趋于缓慢,变化率降低,堤坝建成约25年后,全氮的线性递增率为0.003,其变化趋势几乎达到稳定.这进一步解释了有堤区在距海远近梯度上自然植被景观异质的原因,也对黄河三角洲大开发背景下,湿地景观的恢复和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2] 刘昉勋, 蔡守坤, 黄致远.

江苏海岸带植被的特征、分布及利用

[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1983, 7(2):100-112.

[本文引用: 1]     

[Liu Fangxun, Cai Shoukun, Huang Zhiyuan.

The features and distribution of coastal veget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its utilization

. Acta Phytoecologiaca Et Geobotanica Sinica, 1983, 7(2):100-112.]

[本文引用: 1]     

[13] 赵大昌.

中国海岸带植被

[M].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6.

[本文引用: 1]     

[Zhao Dachang.

Coastal vegetation in China

.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1996.]

[本文引用: 1]     

[14] 张明, 蒋雪中, 郝媛媛,.

遥感水边线技术在潮间带冲淤分析研究中的应用

[J]. 海洋通报, 2010, 29(2):176-181.

[本文引用: 1]     

[Zhang Ming, Jiang Xuezhong,

Hao Yuanyuan et al.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waterline technique 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erosion and deposition in intertidal flat

.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2010, 29(2):176-181.]

[本文引用: 1]     

[15] 王长海, 邱桔斐, 丁红.

海域使用中有关海岸线的问题探讨

[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 26(4):51-56.

[本文引用: 1]     

[Wang Changhai, Qiu Jiefei, Ding Hong.

Discussion on the coastline issues in sea area utilization

. 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2009, 26(4):51-56.]

[本文引用: 1]     

[16] 陈才俊.

江苏淤长型淤泥质潮滩的剖面发育

[J]. 海洋与湖沼, 1991, 22(4):360-368.

[本文引用: 1]     

[Chen Caijun.

Development of depositional tidal flat in Jiangsu Province

.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1991, 22(4):360-368.]

[本文引用: 1]     

[17] 王珍岩.

淤泥质潮滩地貌的遥感研究——以苏北辐射沙洲海岸为例[D]

. 青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06.

[本文引用: 1]     

[Wang Zhenyan.

Monitoring mutflat landforms using remotely rensed imagery: A case study from radial sandbank coast, Northern Jiangsu, China. Qingdao: The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6.]

[本文引用: 1]     

[18] 谭清梅, 刘红玉, 张华兵,.

基于遥感的江苏省滨海湿地景观植被覆盖度分级研究

[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3, 28(5):934-940.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遥感技术和方法对盐城海滨湿地进行分类研究,并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改进的像元二分模型,建立植被覆盖度估算模型,计算不同植被类型覆盖度(Fc)及其等级。进一步叠加植被覆盖率分级图与湿地遥感分类图,揭示两者关系。结果表明:海滨湿地植物群落带状分布明显,且植被与非植被带差异显著。各个植被带覆盖等级存在一定差异,芦苇主要分布在高植被覆盖区,其面积占芦苇总面积的67.45%,较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占23.61%,低植被覆盖区面积占8.94%;碱蓬主要分布在较高植被覆盖区,其面积占碱蓬总面积的81.14%,高覆盖区面积占3.36%,低植被覆盖区面积占16.06%;米草集中在高植被覆盖区,其占米草总面积的83.47%,较高植被覆盖区占15.07%,低植被覆盖区占1.74%。其中高植被覆盖率分布区主要在各个植被带中间地带,而交错带区域植物覆盖率通常较低。

[Tan Qingmei, Liu Hongyu, Zhang Huabing et al.

Classification of vegetation coverage of wetland landscape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n the coastal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 Application, 2013, 28(5):934-940.]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遥感技术和方法对盐城海滨湿地进行分类研究,并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改进的像元二分模型,建立植被覆盖度估算模型,计算不同植被类型覆盖度(Fc)及其等级。进一步叠加植被覆盖率分级图与湿地遥感分类图,揭示两者关系。结果表明:海滨湿地植物群落带状分布明显,且植被与非植被带差异显著。各个植被带覆盖等级存在一定差异,芦苇主要分布在高植被覆盖区,其面积占芦苇总面积的67.45%,较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占23.61%,低植被覆盖区面积占8.94%;碱蓬主要分布在较高植被覆盖区,其面积占碱蓬总面积的81.14%,高覆盖区面积占3.36%,低植被覆盖区面积占16.06%;米草集中在高植被覆盖区,其占米草总面积的83.47%,较高植被覆盖区占15.07%,低植被覆盖区占1.74%。其中高植被覆盖率分布区主要在各个植被带中间地带,而交错带区域植物覆盖率通常较低。
[19] 赵小雷, 凌云, 张光富, .

大丰麋鹿保护区不同生境梯度下滩涂湿地植被的群落特征

[J]. 生态学杂志, 2010, 29(2):244-24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以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三核心区内的滩涂湿地植被为对象,采用样线法结合样方法进行野外调查,并采用等级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Simpson生态优势度、Pielou群落均匀度等指数分析群落特征。结果表明,34个样地共有植物5科11属11种,划分为5种群落类型,群落优势种明显,伴生种较少,种类组成单调,均为草本植物;从近海至近岸滩涂湿地植被的分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互花米草群落&rarr;碱蓬群落&rarr;大穗结缕草群落&rarr;芦苇群落&rarr;白茅群落,其物种多样性、生态优势度和群落均匀度均较低,物种丰富度呈现出由低到高再降低的趋势;PCA和植物生理特性分析结果暗示,土壤盐分梯度是影响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p>

[Zhao Xiaolei, Ling Yun, Zhang Guangfu et al.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of beach wetland vegetations along a habitat gradient in Dafeng Milu reserve of Jiangsu Province

.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0, 29(2):244-24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以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三核心区内的滩涂湿地植被为对象,采用样线法结合样方法进行野外调查,并采用等级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Simpson生态优势度、Pielou群落均匀度等指数分析群落特征。结果表明,34个样地共有植物5科11属11种,划分为5种群落类型,群落优势种明显,伴生种较少,种类组成单调,均为草本植物;从近海至近岸滩涂湿地植被的分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互花米草群落&rarr;碱蓬群落&rarr;大穗结缕草群落&rarr;芦苇群落&rarr;白茅群落,其物种多样性、生态优势度和群落均匀度均较低,物种丰富度呈现出由低到高再降低的趋势;PCA和植物生理特性分析结果暗示,土壤盐分梯度是影响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p>
[20] 侯明行, 刘红玉, 张华兵,.

地形因子对盐城滨海湿地景观分布与演变的影响

[J]. 生态学报, 2013, 33(12):3765-3773.

https://doi.org/10.5846/stxb20121112159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形作为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的重要影响因子,不仅为景观格局的形成提供基础,其空间特征也影响着景观的演变过程。基于2002、2011年地形高程信息和遥感影像,运用GIS技术,并结合分布指数,分析了盐城滨海湿地景观分布与演变对地形因子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盐城淤泥质滨海湿地总体地形变化平缓,海拔0-2.5m的区域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97%以上。其中,米草带主要分布于0.9-1.5m,碱蓬带主要分布于1.5-2.1m,而芦苇带则主要分布于2.1-2.7m。②2002-2011年9年间湿地景观时间变化明显,其中,芦苇面积增加了3倍,碱蓬面积由26.80%骤降至11.51%,同期,米草面积则增加了50%之多。③湿地景观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形关系比较明显。其中,米草空间分布向0.6-1.2m区间演变,显示出强烈的向低海拔区间扩张的趋势;碱蓬分布范围随地形的升高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芦苇在地形较高区间上的分布指数增长迅速,其优势分布区间向2.1-3.0m扩展。

[Hou Minghang, Liu Hongyu, Zhang Huabing et al.

Influences of topographic features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f landscape in the coastal wetland of Yancheng

.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3, 33(12):3765-3773.]

https://doi.org/10.5846/stxb20121112159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形作为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的重要影响因子,不仅为景观格局的形成提供基础,其空间特征也影响着景观的演变过程。基于2002、2011年地形高程信息和遥感影像,运用GIS技术,并结合分布指数,分析了盐城滨海湿地景观分布与演变对地形因子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盐城淤泥质滨海湿地总体地形变化平缓,海拔0-2.5m的区域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97%以上。其中,米草带主要分布于0.9-1.5m,碱蓬带主要分布于1.5-2.1m,而芦苇带则主要分布于2.1-2.7m。②2002-2011年9年间湿地景观时间变化明显,其中,芦苇面积增加了3倍,碱蓬面积由26.80%骤降至11.51%,同期,米草面积则增加了50%之多。③湿地景观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形关系比较明显。其中,米草空间分布向0.6-1.2m区间演变,显示出强烈的向低海拔区间扩张的趋势;碱蓬分布范围随地形的升高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芦苇在地形较高区间上的分布指数增长迅速,其优势分布区间向2.1-3.0m扩展。
[21] 刘奕琳.

盐城海滨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

[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06.

[本文引用: 1]     

[Liu Yilin.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system in Yancheng coastal wetlands

. Nanjing: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6.]

[本文引用: 1]     

[22] 李玉凤, 刘红玉, 孙贤斌,.

基于水文地貌分类的滨海湿地生态功能评价——以盐城滨海湿地为例

[J]. 生态学报, 2010, 30(7):1718-172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盐城滨海湿地生态功能的空间差异对该区的保护/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水文地貌分类为生态功能的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根据盐城滨海湿地2006-2007年Alos遥感影像数据制作湿地景观图,同时通过DEM 和水文水动力条件图,借助Arcgis9.2的空间分析功能确定水文地貌单元(HGMU)。在此基础上,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和湿地景观数据对不同水文地貌单元的湿地生态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盐城海滨湿地包括7类水文地貌单元(HGMU),不同HGMU生态系统类型差异较大;(2)同种HGMU生态功能基本处于同一等级,不同HGMU的生态功能差异明显;(3)盐城海滨湿地不同HGMU单元生态功能由大到小排序为:淡水双向\|冲积区(河口)、海水天双向\|泥粉砂带、海水月双向\|泥滩带、海水年双向\|草滩带、淡水单向\|冲积区、淡水单向\|海积区和淡水单向\|冲积海积区。其中,河口湿地、淤泥质滩涂和草滩带湿地在维护盐城海滨湿地生态功能中具有重要地位。

[Li Yufeng, Liu Hongyu, Sun Xianbin et al.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functions for coastal wetlands based on hydrogeomorphic units: A case study on coastal wetland of Yancheng, Jiangsu Province, China

. Journal of Ecology, 2010, 30(7):1718-172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盐城滨海湿地生态功能的空间差异对该区的保护/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水文地貌分类为生态功能的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根据盐城滨海湿地2006-2007年Alos遥感影像数据制作湿地景观图,同时通过DEM 和水文水动力条件图,借助Arcgis9.2的空间分析功能确定水文地貌单元(HGMU)。在此基础上,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和湿地景观数据对不同水文地貌单元的湿地生态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盐城海滨湿地包括7类水文地貌单元(HGMU),不同HGMU生态系统类型差异较大;(2)同种HGMU生态功能基本处于同一等级,不同HGMU的生态功能差异明显;(3)盐城海滨湿地不同HGMU单元生态功能由大到小排序为:淡水双向\|冲积区(河口)、海水天双向\|泥粉砂带、海水月双向\|泥滩带、海水年双向\|草滩带、淡水单向\|冲积区、淡水单向\|海积区和淡水单向\|冲积海积区。其中,河口湿地、淤泥质滩涂和草滩带湿地在维护盐城海滨湿地生态功能中具有重要地位。
[23] 左平, 李云, 赵书河, .

1976年以来江苏盐城滨海湿地景观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J]. 海洋学报, 2012, 34(1):101-108.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基于1976年的地形测绘数据和 1987,1992,1997,2002,2007年的遥感数据提取土地利用和景观的时空变化,进而分析近40 a来江苏盐城滨海湿地的景观变化和驱动力.研究表明:自1976年以来盐城滨海湿地中的自然湿地总面积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景观的主要变化特征表现为以獐 茅、碱蓬群落为代表的自然湿地的大面积减少,和以鱼塘、农业用地为代表的人工湿地的大面积增加.景观指标分析表明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总体上有破碎化程度加剧 的趋势.结果分析认为,这种变化既受到政策导向型的各类滩涂开发等人为干扰活动的影响,也受到滨海湿地自然演化和潮滩蚀淤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尽快改变盐城 滨海湿地现有的开发利用模式,使各种人类活动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压力减到最小,以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Zuo Ping, Li Yun, Zhao Shuhe et al.

Landscape changes of Jiangsu Yancheng coastal wetlands and their driving forces since 1976

[J].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12, 34(1):101-108.]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基于1976年的地形测绘数据和 1987,1992,1997,2002,2007年的遥感数据提取土地利用和景观的时空变化,进而分析近40 a来江苏盐城滨海湿地的景观变化和驱动力.研究表明:自1976年以来盐城滨海湿地中的自然湿地总面积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景观的主要变化特征表现为以獐 茅、碱蓬群落为代表的自然湿地的大面积减少,和以鱼塘、农业用地为代表的人工湿地的大面积增加.景观指标分析表明盐城滨海湿地景观总体上有破碎化程度加剧 的趋势.结果分析认为,这种变化既受到政策导向型的各类滩涂开发等人为干扰活动的影响,也受到滨海湿地自然演化和潮滩蚀淤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尽快改变盐城 滨海湿地现有的开发利用模式,使各种人类活动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压力减到最小,以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24] 陈才俊.

江苏中部海堤大规模外迁后的潮水沟发育

[J]. 海洋通报, 2001, 20(6):71-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6392.2001.06.00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近几年,由于对江苏中部淤长型海岸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垦,使海堤外迁,潮滩上发育的潮水沟也作 大规模的调整.本文通过对潮滩上发育的潮水沟的实地观测资料,对海堤外迁后的潮水沟的变化、发育特征以及治理开发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海 堤外迁后:(1)随潮滩的淤高、增宽和潮水沟萎缩的同时,潮水沟恢复向多级发育,这利发育具有继承性;(2)可能激活潮水沟加快或减慢弯曲,但人为因素 (人工洼地、植被、裁弯等)往往会改变这个过程.

[Chen Caijun.

Change in tide creek after mudflat being enclosed in the middle coast in Jiangsu Province

[J]. Marine Science Bulleten, 2001, 20(6):71-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6392.2001.06.00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近几年,由于对江苏中部淤长型海岸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垦,使海堤外迁,潮滩上发育的潮水沟也作 大规模的调整.本文通过对潮滩上发育的潮水沟的实地观测资料,对海堤外迁后的潮水沟的变化、发育特征以及治理开发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海 堤外迁后:(1)随潮滩的淤高、增宽和潮水沟萎缩的同时,潮水沟恢复向多级发育,这利发育具有继承性;(2)可能激活潮水沟加快或减慢弯曲,但人为因素 (人工洼地、植被、裁弯等)往往会改变这个过程.
[25] 刘永学, 李满春, 张忍顺.

江苏沿海互花米草盐沼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J]. 海洋地质动态, 2004, 2(2):18-21.

[本文引用: 1]     

[Liu Yongxue, Li Manchun, Zhang Renshun.

Approach on the dynamic change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 saltmarsh along the coast of the Jiangsu Province

. Marine Geology Letters, 2004, 2(2):18-21.]

[本文引用: 1]     

[26] 沈永明.

江苏省沿海互花米草人工盐沼的分布及效益

[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2(2):45-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7853.2002.02.02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互花米草是从美国引进我国的新物种 ,自 1982年在江苏省沿海栽种以来 ,形成了约 12 5km2 的互花米草人工盐沼。通过对1999年TM遥感卫星照片的识别、判读及统计 ,得出了该区互花米草盐沼的分布 ,分析了互花米草人工盐沼的生态、经济价值 ,讨论了互花米草人工盐沼对原环境的影响 ,指出必须对互花米草人工盐沼作进一步的研究。

[Shen Yongm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anpower salt mash of spartina alternflora and it’s effect on Jiangsu coast in ecology and economy

. 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ty, 2002(2):45-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7853.2002.02.02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互花米草是从美国引进我国的新物种 ,自 1982年在江苏省沿海栽种以来 ,形成了约 12 5km2 的互花米草人工盐沼。通过对1999年TM遥感卫星照片的识别、判读及统计 ,得出了该区互花米草盐沼的分布 ,分析了互花米草人工盐沼的生态、经济价值 ,讨论了互花米草人工盐沼对原环境的影响 ,指出必须对互花米草人工盐沼作进一步的研究。
[27] 孙伟富, 马毅, 张杰, .

不同类型海岸线遥感解译标志建立和提取方法研究

[J]. 测绘通报, 2011(3):41-4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传统的海岸线现场测量方式费时费力,且个别地区难以到达,遥感技术的出现为海岸线的获取提供了重要手段,可弥补传统方式的不足。应用SPOT5影像,通过野外实地踏勘获取的现场资料及经验,分析各种海岸类型在影像中的特征,从颜色、纹理、地物邻接关系等方面建立海岸类型的遥感解译标志,提出基岩岸线、砂质岸线、粉砂淤泥质岸线、生物岸线和人工岸线的提取原则。经与实测岸线对比,海岸线解译标志和提取原则获取的海岸线在细节上更加合理、准确。

[Sun Weifu, Ma Yi, Zhang Jie et al.

Study of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keys and extraction technique of different types of shoreline

. Bulletin of Surveying & Mapping, 2011, 30(3):41-4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传统的海岸线现场测量方式费时费力,且个别地区难以到达,遥感技术的出现为海岸线的获取提供了重要手段,可弥补传统方式的不足。应用SPOT5影像,通过野外实地踏勘获取的现场资料及经验,分析各种海岸类型在影像中的特征,从颜色、纹理、地物邻接关系等方面建立海岸类型的遥感解译标志,提出基岩岸线、砂质岸线、粉砂淤泥质岸线、生物岸线和人工岸线的提取原则。经与实测岸线对比,海岸线解译标志和提取原则获取的海岸线在细节上更加合理、准确。
[28] 李建国, 濮励杰, 徐彩瑶, .

1977-2014年江苏中部滨海湿地演化与围垦空间演变趋势

[J]. 地理学报, 2015, 70(1):17-28.

[本文引用: 1]     

[Li Jianguo, Pu Lijie, Xu Caiyao et al.

The changes and dynamics of coastal wetlands and reclamation areas in central Jiangsu from 1977 to 2014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70(1):17-28.]

[本文引用: 1]     

[29] 刘艳霞, 黄海军, 丘仲锋,.

基于影像间潮滩地形修正的海岸线监测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J]. 地理学报, 2012, 67(3):377-387.

[本文引用: 1]     

[Liu Yanxia, Huang Haijun, Qiu Zhongfeng et al.

Monitoring change and position of coastlines from satellite images using slope correction in a tidal flat: A case study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67(3):377-387.]

[本文引用: 1]     

[30] 徐进勇, 张增祥, 赵晓丽,.

2000-2012年中国北方海岸线时空变化分析

[J]. 地理学报, 2013, 68(5):651-660.

https://doi.org/10.11821/xb201305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获取了中国北方"三省一市"2000年、2005年、2008年、2010年、2011年与2012年共6期大陆海岸线的时空分布情况;采用网格法计算了各个时期海岸线的分形维数;分析了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海岸线长度变化与分形维数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海岸线动态变化的原因。2000-2012年,研究区海岸线长度持续增加,总共增加了637.95km,年均增加53.16km。从区域上看,以天津市与河北省所在的渤海湾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强烈;从时间过程上看,2008年后海岸线长度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其中2010-2011年是海岸线长度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变化强度为2.49%。2000-2012年研究区海岸线的分形维数不断增大,其中渤海湾区域海岸线分形维数变化最剧烈;历史海岸线的长度与分形维数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62;通过对大量海岸线动态引起的整体海岸线长度变化与分形维数变化的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局部海岸线长度增大(或缩减)会导致整体海岸线分形维数增大(或减小),并且呈正比例变化。从2000-2012年各时段海岸线动态对应的各类沿海工程的面积汇总情况来看,港口建设、渔业设施建设以及盐场建设分别占前三位,人类工程建设是中国北方海岸线变化最主要原因;与人类活动影响相比,自然变化如河口淤积与侵蚀对海岸线影响比较小。

[Xu Jinyong, Zhang Zengxiang, Zhao Xiaoli et al.

Spatial-temporal analysis of coastline changes in northern China from 2000 to 2012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68(5):651-660.]

https://doi.org/10.11821/xb201305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获取了中国北方"三省一市"2000年、2005年、2008年、2010年、2011年与2012年共6期大陆海岸线的时空分布情况;采用网格法计算了各个时期海岸线的分形维数;分析了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海岸线长度变化与分形维数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海岸线动态变化的原因。2000-2012年,研究区海岸线长度持续增加,总共增加了637.95km,年均增加53.16km。从区域上看,以天津市与河北省所在的渤海湾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强烈;从时间过程上看,2008年后海岸线长度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其中2010-2011年是海岸线长度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变化强度为2.49%。2000-2012年研究区海岸线的分形维数不断增大,其中渤海湾区域海岸线分形维数变化最剧烈;历史海岸线的长度与分形维数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62;通过对大量海岸线动态引起的整体海岸线长度变化与分形维数变化的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局部海岸线长度增大(或缩减)会导致整体海岸线分形维数增大(或减小),并且呈正比例变化。从2000-2012年各时段海岸线动态对应的各类沿海工程的面积汇总情况来看,港口建设、渔业设施建设以及盐场建设分别占前三位,人类工程建设是中国北方海岸线变化最主要原因;与人类活动影响相比,自然变化如河口淤积与侵蚀对海岸线影响比较小。
[31] 高义, 王辉, 苏奋振,.

中国大陆海岸线近30a的时空变化分析

[J]. 海洋学报, 2013(6):31-42.

[本文引用: 1]     

[Gao Yi, Wang Hui, Su Fenzhen et al.

Spatial and temporal of continental coastline of China in recent decades

.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13(6):31-42.]

[本文引用: 1]     

[32] 张晓祥, 严长清, 徐盼, .

近代以来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历史演变研究

[J]. 地理学报, 2013, 68(11):1549-1558.

[本文引用: 1]     

[Zhang Xiaoxiang, Yan Changqing, Xu Pan et al.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idal flat reclamation in the Jiangsu coastal areas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68(11):1549-1558.]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