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中图分类号: C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9)03-0477-10
收稿日期: 2017-12-8
修回日期: 2018-02-6
网络出版日期: 2019-03-10
版权声明: 2019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德怀(1990-),男,贵州兴义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与城市化。E-mail:1689611923@qq.com
展开
摘要
贵州乌江流域是典型的山地流域,流域自然生态环境恶劣,人口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探究流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对于推动流域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01~2015年贵州乌江流域各区域相关数据,运用人口-经济弹性、地理集中度、耦合指数、空间自相关和重心分析等方法对流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 在总量规模上,流域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协调度较高,但流域内各区域却存在差异。② 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区域差异,流域中部区域较高且由中部向四周逐渐降低。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在全域空间上莫兰指数值逐渐变小,表明流域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空间自相关性在减弱,人口、经济发展的空间独立性逐渐增强。③ 人口重心、经济重心逐渐向远离流域几何重心的西南方向移动,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发生偏离,贵州乌江流域存在区域发展非均衡性。
关键词:
Abstract
The Wujiang River Basin is a typical mountainous basin in Guizhou Province. Its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bad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prominent.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he basi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n the basin. Based on the data from 2001 to 2015 by the Wujiang River Basin of Guizhou Provin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he basin by means of population-economic elasticity,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coupling index,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gravity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In terms of the total scale, the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basin have a high degree of coordination, b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basin. 2) There ar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The central region of the basin is higher and gradually decreases from the middle to the surrounding areas. The value of Moran index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eography concentration degree decreases gradually in the global spac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eography concentration degree is weakening, and the spatial independence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ncreasing gradually. 3) The Population center of gravity and the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gradually move to the southwest far away from the geometric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basin. The Population center of gravity deviates from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There is a regional development imbalance in the Wujiang River Basin.
Keywords:
人口与经济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关系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对其展开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亚当·斯密认为,人口的不断增长是一个国家和区域繁荣的象征,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因[1]。朱利安·西蒙和格林·克拉克构建了人口推拉理论,认为合适的人口增长比零增长或过快增长的经济后果要好很多[2]。Hondroyiannis和Rodriguez等也对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展开了研究 [3,4]。国内学者对于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也展开了丰富的研究[5]。许月卿、徐建华和樊杰等从全国层面[6,7,8],徐艳艳、钟业喜和王磊等从区域层面展开研究[9,10,11],认为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处在动态演变过程中且人口与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差异。付娇、段海燕和于潇等学者研究认为人口与经济发展存在耦合关系,两者相互关系可以用协调度进行定量评价 [12,13,14,15,16,17]。总之,对于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逐渐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转化,逐渐从不同研究角度、不同研究尺度和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究,这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山地流域即指山地型河流的集水区域,或是流域被包含于山地区域的那些部分[18]。贵州乌江流域位于中国西南喀斯特区的核心部位,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流域喀斯特地貌发育显著,属典型的山地流域,总面积9.5×104 km2,总人口2 386.9万人[19]。流域内自然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人口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在贵州省的14个深度贫困县中,贵州乌江流域占据6个[20]。王国霞认为,不同的区域类型存在着不同的人口经济发展关系[21]。贵州乌江流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貌条件、气候环境,流域范围内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必然存在其特殊性。虽然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贵州乌江流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均主要集中对流域生态环境的探索,如对水土流失、生态预警、环境敏感度和生态景观进行的探究[22,23,24]。与此同时,当前学者对于人口与经济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而对于内陆欠发达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则较少。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将结合人口、经济与地理属性展开对贵州乌江流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探究,厘清流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路径,这对于推动贵州乌江流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丰富流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 人口-经济增长弹性。用于定量反映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以及在总量规模上经济增长变化对于人口增长的变化情况,是某一区域在某个时期内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
式中,Ei为i区域人口-经济增长弹性指数,pop为i区域人口总量,△pop为i区域人口总量在某个时期内的变化量,GDP为i区域地区生产总值,
2) 地理集中度。引入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用于定量衡量人口与经济在研究区域上的空间集中程度:
式中,
3) 耦合指数Ii。耦合指数是区域人口地理集中度与经济地理集中度比值,用于反映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变化情况。
4) 重心分析法。区域中某一要素的重心是指区域某一位置能够实现该要素力矩的平衡点。在研究流域人口与经济重心的过程中,借助ArcGIS实现重心分析。公式如下:
式中,X和Y分别代表某种属性重心的经度和维度;Xi和Yi 为子区域的经纬度坐标;Wi为子区域某种要素的属性值。
5) 全域空间自相关分析。莫兰指数(Moran’s I)能够反映空间邻接区域单元属性值的相似程度,其值处于-1到1之间,小于0表示负相关,大于0表示正相关,等于0为不相关。为了研究流域各区域人口地理集中度、经济地理集中度空间关联程度总体特征,选取Moran’s I指数进行刻画:
式中,I为莫兰指数,n为区域数量,xi和xj是区域i和区域j的某种要素的属性值,
6) 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局域空间自相关用于反映各相邻区域人口地理集中度、经济地理集中度的空间关联程度。集聚的四种类型分别是高-高(HH)、低-低(LL)、高-低(HL)和低-高(LH)。其中,高-高(低-低)表示相邻区域之间存在着正的空间自相关和高(低)要素属性值的空间集聚现象,而高-低(低-高)表示相邻区域之间存在着负的空间自相关和高(低)要素属性值区域被低(高)区域所包围。其表达式为:
7) 空间权重矩阵。空间权重矩阵能够表达不同空间对象之间的空间布局,定义一个二元对称空间权重矩阵来表达空间区域的邻接关系,其形式为:
式中,
贵州乌江流域涉及43个区域,为了便于研究将贵阳市6个市辖区作为一个区域整体进行分析。文中涉及人口与经济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2002~2016年《贵州统计年鉴》[19],地理空间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贵州省地市级行政区划矢量地图》,空间权重矩阵和地理坐标均是以该行政区划图为依据并将其作为地理空间分析的基础。
从整体来看(图1、表1),2001~2015年贵州乌江流域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除2008年、2010年和2011年以外,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人口也适度增长。由图1可知,贵州乌江流域人口-经济增长弹性系数在2001~2010年处于波动下降期,2010~2015年则处于波动上升期。2001~2015年,流域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27%,GDP年均增长率为17.18%,人口-经济增长弹性系数为0.02,即流域经济每增长1%,人口相应增长0.02%。将人口-经济增长弹性系数取绝对值来看,流域人口-经济增长弹性系数除2010年大于0.20以外,其余年份均小于0.20,表明流域社会发展除2010年为社会渐进级外其余年份处于社会协调发展级。
图1 2001~2015年贵州乌江流域人口-经济增长弹性
Fig.1 Population economic growth elasticity of Guizhou River Basin in Wujiang,2001-2015
表1 2001~2015年贵州乌江流域人口、经济增长率及弹性系数
Table 1 Population, economic growth rate and elasticity coefficient of Wujiang River Basin, Guizhou, 2001-2015
年份 | 人口增长率(%) | GDP增长率(%) | 人口-经济增长弹性 |
---|---|---|---|
2001 | 1.14 | 9.91 | 0.11 |
2002 | 1.06 | 11.56 | 0.09 |
2003 | 0.84 | 13.63 | 0.06 |
2004 | 0.86 | 16.79 | 0.05 |
2005 | 0.70 | 12.84 | 0.05 |
2006 | 0.99 | 16.12 | 0.06 |
2007 | 0.13 | 19.07 | 0.01 |
2008 | -2.93 | 17.42 | -0.17 |
2009 | 0.13 | 14.06 | 0.01 |
2010 | -7.17 | 16.92 | -0.42 |
2011 | -0.15 | 24.32 | -0.01 |
2012 | 0.43 | 21.96 | 0.02 |
2013 | 0.62 | 22.13 | 0.03 |
2014 | 0.27 | 18.99 | 0.01 |
2015 | 0.76 | 15.48 | 0.05 |
分区域来看(表2),2001~2015年,贵阳市、六盘水市、水城县、遵义市、威宁县和赫章县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人口也适度增长,其余区域则表现为经济增长而人口呈现负增长。2001年以来,随着贵州省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实施以及传统生育观念逐渐转变,许多区域人口规模总量出现下降趋势,然而经济基础不断积累,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地区GDP总量不断攀升,从而出现经济总量不断增长而人口负增长的现象。贵阳市、六盘水市和遵义市都是区域中心城市,由于各产业相对发达,从而吸收了周边区域的大量劳动人口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所以人口与经济均呈现增长态势;水城县、威宁县和赫章县等区域位于流域西部,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环境条件相对恶劣,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计划生育政策无法高效实施,当地居民传统生育观念没有实现完全转变,从而出现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并行。2001~2015年贵阳市、六盘水市和遵义市均实现了人口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人口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92%,2.64%和4.44%,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94%,19.21%和15.23%,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分别为0.23、0.14和0.29,表明贵阳市、六盘水市和遵义市经济每增长1%,人口相应增长0.23%、0.14%和0.29%。
表2 2001~2015年贵州乌江流域各区域人口、经济增长率及弹性系数
Table 2 The population, economic growth rate and elasticity coefficient of the Wujiang River Basin, Guizhou Province, 2001-2015
地区 | 人口年均增长率(%) | 经济年均增长率(%) | 人口-经济增长弹性 | 地区 | 人口年均增长率(%) | 经济年均增长率(%) | 人口-经济增长弹性 |
---|---|---|---|---|---|---|---|
贵阳市 | 3.92 | 16.94 | 0.23 | 关岭县 | -0.85 | 20.81 | -0.04 |
开阳县 | -1.11 | 19.11 | -0.06 | 毕节市 | -0.65 | 16.17 | -0.04 |
息烽县 | -0.89 | 22.14 | -0.04 | 大方县 | -1.43 | 19.64 | -0.07 |
修文县 | -0.91 | 19.96 | -0.05 | 黔西县 | -1.09 | 19.02 | -0.06 |
清镇市 | -0.42 | 16.85 | -0.02 | 金沙县 | -0.20 | 19.96 | -0.01 |
六盘水市 | 2.64 | 19.21 | 0.14 | 织金县 | -0.95 | 18.35 | -0.05 |
六枝特区 | -1.55 | 19.91 | -0.08 | 纳雍县 | -0.74 | 21.18 | -0.04 |
水城县 | 0.14 | 24.36 | 0.01 | 威宁县 | 1.25 | 18.51 | 0.07 |
遵义市 | 4.44 | 15.23 | 0.29 | 赫章县 | 0.24 | 19.39 | 0.01 |
遵义县 | -2.59 | 12.57 | -0.21 | 石阡县 | -1.48 | 20.25 | -0.07 |
桐梓县 | -1.50 | 16.28 | -0.09 | 思南县 | -1.58 | 17.24 | -0.09 |
绥阳县 | -1.96 | 14.56 | -0.13 | 印江县 | -2.53 | 19.16 | -0.13 |
正安县 | -3.04 | 14.24 | -0.21 | 德江县 | -1.26 | 17.41 | -0.07 |
道真县 | -2.14 | 15.58 | -0.14 | 沿河县 | -1.40 | 19.40 | -0.07 |
务川县 | -1.81 | 16.60 | -0.11 | 松桃县 | -1.77 | 18.79 | -0.09 |
凤冈县 | -1.86 | 15.75 | -0.12 | 黄平县 | -1.91 | 17.89 | -0.11 |
湄潭县 | -1.48 | 11.35 | -0.13 | 施秉县 | -1.11 | 16.94 | -0.07 |
余庆县 | -1.40 | 15.37 | -0.09 | 福泉市 | -0.29 | 16.60 | -0.02 |
安顺市 | -0.34 | 16.77 | -0.02 | 贵定县 | -1.17 | 13.10 | -0.09 |
平坝县 | -0.72 | 16.33 | -0.04 | 瓮安县 | -1.08 | 17.51 | -0.06 |
普定县 | -0.23 | 18.12 | -0.01 | 龙里县 | -1.63 | 16.65 | -0.10 |
镇宁县 | -1.29 | 18.42 | -0.07 |
为了便于研究流域各区域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关系,运用自然断裂法对流域各区域经济增长率和人口-经济增长弹性进行分段并将各区域划分为4个类型[25](表3)。其中,I类区域有六盘水市和印江县,该类型区域经济增长率较高,但是经济增长对人口拉动作用较大,经济增长带来人口的高速增长,对于这类区域应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经济发展对人口需求拉动作用;II类区域有威宁县、赫章县和纳雍县等19个区域,该类区域经济增长快,但是经济增长并没有拉动太多人口增长,人口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较高;III类区域有福泉市、瓮安县和余庆县等14个区域,该类区域经济增长缓慢,经济发展也没有带来大量人口吸收,这类区域应该以人才引进的方式推动当地经济发展;IV类区域有贵阳市、湄潭县和道真县等8个区域,该类区域经济增速慢,经济发展带来大量人口增长,该类区域通常从事需要消耗大量劳动力的生产经营活动,人口与经济发展协调性最低,要想实现经济高速增长而人口适度增长则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
表3 贵州乌江流域各区域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关系
Table 3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Wujiang River Basin of Guizhou Province
区域类型 | 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关系 | 区域 |
---|---|---|
I类区域 | 经济增速高,人口-经济弹性高 | 六盘水市、印江县 |
II类区域 | 经济增速高,人口-经济弹性低 | 威宁县、赫章县、纳雍县、水城县、关岭县、镇宁县、普定县、六枝特区、织金县、大方县、黔西县、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金沙县、黄平县、石阡县、沿河县、松桃县 |
III类区域 | 经济增速低,人口-经济弹性低 | 福泉市、瓮安县、余庆县、施秉县、桐梓县、思南县、德江县、务川县、清镇市、贵定县、安顺市、平坝县、毕节市、龙里县 |
IV类区域 | 经济增速低,人口-经济弹性高 | 贵阳市、遵义市、遵义县、湄潭县、凤冈县、绥阳县、正安县、道真县 |
由图2可知,贵州乌江流域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从人口地理集中度空间分布来看,中部和西部区域人口地理集中度普遍高且向四周逐渐降低。将人口地理集中度按自然断裂分为5个等级,人口地理集中度最高的区域有六盘水市、贵阳市和遵义市;较高的区域有毕节市、纳雍县和普定县等10个区域;中等的区域有威宁县、修文县和思南县等11个区域;较低的区域有镇宁县、开阳县和松桃县等15个区域;最低的区域有龙里县、道真县、务川县和施秉县。从经济地理集中度空间分布来看,中部区域普遍较高而西部区域和东部区域普遍较低。将经济地理集中度按自然断裂分为5个等级,经济地理集中度最高的区域有贵阳市和六盘水市;较高的区域只有遵义市;中等的区域有遵义县、息烽县、修文县、清镇市和安顺市;较低的区域有毕节市、纳雍县和开阳县等9个中西部区域;最低的区域有威宁县、龙里县和德江县等26个区域。结合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图可以发现,贵州乌江流域人口地理集中度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比如贵阳市和六盘水市人口地理集中度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处于最高,道真县、务川县、龙里县和施秉县则均处于最低。贵州乌江流域总体城市化水平不高,还处在城市化极化过程中,中心城市对周围区域发展要素的吸纳能力较强(技术人才、普通劳动力、资本以及其他经济发展要素等),经济发展需要消耗大量普通劳动力,从而出现人口地理集中度与经济地理集中度的高度关联性。
图2 2015年贵州乌江流域人口地理集中度(a)与经济地理集中度(b)空间分布
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degree(a) and economic geography concentration degree(b) in the Wujiang River Basin of Guizhou in 2015
为了进一步探究流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运用全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对2001~2015年流域人口地理集中度与经济地理集中度进行莫兰指数计算(图3)。由图可知,在2001~2015年流域人口地理集中度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即人口地理集中度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在空间分布上并非完全表现为随机性而是存在一定的非随机性。人口地理集中度全域莫兰指数在2001~2015年期间波动下降,其中在2005年取得最大值0.106后不断减小;经济地理集中度全域莫兰指数在2001~2015年期间也波动下降,在2002年取得最大值0.04后不断减小。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地理集中度与经济地理集中度空间自相关性不断减弱,人口、经济发展空间独立性增强。
图3 2001~2015年贵州乌江流域人口地理集中度与经济地理集中度莫兰指数
Fig.3 Moran index of Population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and economic geography concentration index in the Wujiang River Basin of Guizhou Province in 2001-2015
为了探究流域人口与经济发展在局部空间上的关系,借助GeoDa软件对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图4)。由图可知,在局部空间上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在5%显著性水平下LISA集聚显著。2001年人口地理集中度高-高集聚的区域有清镇市和平坝县,低-低集聚的区域有沿河县、正安县和施秉县等8个区域。2015年人口地理集中度高-高集聚的区域有清镇市和平坝县,低-低集聚的区域有沿河县、道真县和务川县等12个区域,高-高集聚的区域数量和区域没有发生改变而低-低集聚的区域数量由8个增加到12个,表明流域东部区域人口地理集中程度在逐渐减弱,人口空间分布逐渐趋于均衡。2001年流域经济地理集中度存在3种集聚类型,高-高集聚的区域有龙里县、修文县和平坝县;低-低集聚的区域有务川县、德江县和印江县等东部区域;高-低集聚的区域有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和余庆县。2015年经济地理集中度高-高集聚的区域有修文县和清镇市;低-高集聚的有平坝县;低-低集聚的区域有道真县、正安县和务川县等11个东部区域,由于东部区域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没有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各个区域均处在城市化极化过程中,从而出现大面积低-低集聚现象。结合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图可以发现,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高的区域以及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低的区域存在重合现象,说明流域人口与经济发展还处在较低阶段,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恶劣,产业发展的滞后,经济基础的薄弱,经济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口劳动力,再加上农村贫困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集聚,从而出现上述重合现象。
图4 2001年和2015年贵州乌江流域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局部空间自相关
Fig.4 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the Wujiang River Basin of Guizhou Province in 2001 and 2015
为了进一步探究流域各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计算各区域人口-经济发展耦合指数并将各区域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区域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第二类区域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协调,第三类区域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2001年流域各区域人口集聚均超前于经济集聚,2015年3种类型区域均出现,六盘水市、遵义县和开阳县等12个中西部区域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水城县、六枝特区和余庆县等5个区域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协调;威宁县、赫章县和纳雍县等26个区域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表4)。通过对比2001~2015年人口与经济集聚关系可知,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区域减少了17个,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协调的区域多了5个,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的区域多了12个,由此可以看出流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不断提高。
表4 2015年贵州乌江流域各区域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类型
Table 4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agglomeration types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the Wujiang River Basin of Guizhou Province in 2015
区域类型 | 人口集聚与经 济集聚关系 | 区域 |
---|---|---|
第一类区域 | 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 | 六盘水市、金沙县、遵义市、遵义县、息烽县、开阳县、修文县、清镇市、平坝县、贵阳市、龙里县、福泉市 |
第二类区域 | 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协调 | 水城县、六枝特区、安顺市、贵定县、余庆县 |
第三类区域 | 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 | 威宁县、赫章县、纳雍县、关岭县、镇宁县、普定县、织金县、大方县、黔西县、黄平县、石阡县、沿河县、松桃县、瓮安县、施秉县、桐梓县、思南县、德江县、务川县、毕节市、印江县、湄潭县、凤冈县、绥阳县、正安县、道真县 |
借助ArcGIS软件计算贵州乌江流域几何重心(106°35′58″E,27°20′24″N)以及2001年、2015年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图5)。由图可知,在2001~2015年流域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远离流域几何重心。在2001~2015年,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向流域几何重心的西南方向发生偏移,经济重心偏移幅度大于人口重心偏移幅度。2001年人口重心位于金沙县东南部区域,地理坐标为(106°30′48″E,27°13′51″N),2015年人口重心移动到修文县境内的北部区域,地理坐标为(106°25′40″E,27°9′11″N)。2001年经济重心位于息烽县境内西部区域,地理坐标为(106°34′31″E,27°4′33″N),2015年经济重心移动到修文县境内的北部区域,地理坐标为(106°28′31″E,27°1′5″N)。
图5 2001年和2015年贵州乌江流域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
Fig.5 Population gravity center and economic gravity center of the Wujiang River Basin in Guizhou in 2001 and 2015
将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结合起来考察可以发现,流域人口、经济重心均远离流域几何重心且都位于流域几何重心的西南方向,表明流域人口与经济发展重心有向西南方向移动趋势,这是由于流域西南部和南部区域拥有六盘水市、安顺市、毕节市和贵阳市4个重点城市,这些城市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尤其是第二、三产业高度繁荣,吸纳周边区域的大量人口迁入(包括大量普通劳动力和高科技人才)以及周边区域其他发展要素,加速了地方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使得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必然偏离流域几何重心。2001年人口重心偏离流域几何重心14.788 km,经济重心偏离流域几何重心29.374 km,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偏离18.322 km。2015年人口重心继续向西南方向移动12.077 km,经济重心也继续向西南方向移动11.925 km,人口与经济重心偏离流域几何重心分别为26.777 km、37.735 km,经济重心偏移距离大于人口重心偏移距离。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在2001~2015年逐渐向偏离几何重心的西南方向移动且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没有重合,经济重心更为偏南移动。说明随着流域西南部和南部区域重点城市的逐渐发展,使得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逐渐偏离流域几何重心。与此同时,流域内毕节地区各区域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传统生育观念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导致毕节地区集聚了大量人口,然而安顺市、六盘水市和毕节市3个发达区域对周围区域人口的大量吸纳更加剧了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的偏移。贵阳市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纳了大量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要素(经济资本和高科技人才)以致于经济发展高度繁荣,GDP占有整个流域的较大比重(如2015年贵阳市GDP占流域GDP比重为27.26%),从而使得经济重心更为偏南移动。
文章从总量规模和空间分布两个维度对贵州乌江流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
1) 总体来看,2001~2015年流域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协调性较高,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人口也适度增长。2001~2015年流域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27%,GDP年均增长率为17.18%,人口-经济增长弹性系数为0.02,即贵州乌江流域经济每增长1%,人口相应增长0.02%。分区域来看,威宁县、赫章县和纳雍县等19个地区人口与经济增长协调度较高,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适度人口增长;六盘水市和印江县的人口增速、经济增速都较高,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人口的快速增长;瓮安县、余庆县和施秉县等14个地区人口增速、经济增速都较低,缺乏大量科学技术人才的流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湄潭县、正安县和道真县等8个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最低,经济的低速发展却带来人口的快速增长。
2) 从地理集中度来看,流域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空间集聚性显著。在流域中部区域,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普遍较高,周围区域则相对较低。2001~2015年人口地理集中度高-高集聚区域没有发生改变,低-低集聚区域数量由8个增加到12个,经济地理集中度高-高集聚区域数量由3个减少为2个,低-低集聚区域数量由3个增加到11个,表明流域内人口、经济空间分布逐渐趋于均衡,人口、经济在空间上集中程度逐渐降低。2001~2015年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高的区域以及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低的区域存在重合现象,表明流域人口地理集中度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3) 2001~2015年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向流域几何重心西南方向发生偏移,经济重心偏移幅度大于人口重心偏移幅度。贵阳市、安顺市和六盘水市等区域中心城市均位于流域的西南方向,这些区域汇集了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发展要素,城市化空间格局的极化现象使得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向西南方向移动。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实力的不断壮大,第三产业的不断崛起,流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逐渐到来,流域发展逐渐摆脱传统生产条件、普通劳动力、不发达交通和不发达市场的束缚,科学技术、信息产业、第三产业等逐渐成为影响流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出现经济重心偏移大于人口重心偏移的现象。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The wealth of nations [M]., |
[2] |
|
[3] |
Demographic changes and economics activity in Greece [J]. ,https://doi.org/10.1023/B:REHO.0000018022.80998.e3 URL [本文引用: 1] |
[4] |
|
[5] |
|
[6] |
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5.01.02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利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及其模型,计算了1978-2002年我国逐年的人口重心和社会经济重心,得到人口重心和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轨迹,分析了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并对人口重心和社会经济发展重心的动态演变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
Dynamic evolvement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social economy gravity center in China .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5.01.02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利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及其模型,计算了1978-2002年我国逐年的人口重心和社会经济重心,得到人口重心和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轨迹,分析了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并对人口重心和社会经济发展重心的动态演变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
|
[7] |
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1.05.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采用近20年来中国各省(市、区)的人口、GDP、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及消费额数据,计算出其各年的重心坐标,定量表示出中国近20年来人口、GDP、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及消费重心的动态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人口、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要素动态演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表现为缓慢地向西南方向移动;GDP、工业、第三产业和消费额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与中国几何中心比较,区域差异在总体上是扩大了;与人口重心相比较,东西方向呈不平衡态势发展,南北方向则开始趋于平衡;而农业重心则表现为无规律性变化。
Evolvement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opulation center gravity and the economy gravity center in recent twenty years in China .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1.05.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采用近20年来中国各省(市、区)的人口、GDP、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及消费额数据,计算出其各年的重心坐标,定量表示出中国近20年来人口、GDP、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及消费重心的动态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人口、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要素动态演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表现为缓慢地向西南方向移动;GDP、工业、第三产业和消费额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与中国几何中心比较,区域差异在总体上是扩大了;与人口重心相比较,东西方向呈不平衡态势发展,南北方向则开始趋于平衡;而农业重心则表现为无规律性变化。
|
[8] |
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J].,https://doi.org/10.3760/j.issn:1001-7097.2007.07.01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区域发展差距一直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分布态势作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体现,与区域差距的形成有密切关联。通过计算1952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标以及重心间的空间重叠性与变动一致性,刻画了53年间我国经济和人口空间分布的耦合态势,证明了其与区域差距的大小高度相关。在构建经济、人口重心空间耦合过程的作用机制模型的基础上,用均衡点跃迁和势能差转化解释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过程,揭示了内生和外部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区域发展差距的“多阶段倒U形”的演变规律,并据此分析了1952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周期性变化的动因,并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进行了讨论。</p>
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the centroids of economic gravity and population gravity and its effect on the regional gap in China . ,https://doi.org/10.3760/j.issn:1001-7097.2007.07.01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区域发展差距一直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分布态势作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体现,与区域差距的形成有密切关联。通过计算1952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标以及重心间的空间重叠性与变动一致性,刻画了53年间我国经济和人口空间分布的耦合态势,证明了其与区域差距的大小高度相关。在构建经济、人口重心空间耦合过程的作用机制模型的基础上,用均衡点跃迁和势能差转化解释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过程,揭示了内生和外部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区域发展差距的“多阶段倒U形”的演变规律,并据此分析了1952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周期性变化的动因,并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进行了讨论。</p>
|
[9] |
甘肃省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及其对比分析 [J].,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evolvement procedure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n Gansu Province . , |
[10]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研究 [J]. ,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998—2008年人口和GDP数据支持下,应用区域重心和地理集中指 数等方法,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的耦合特征,并结合耦合指数对经济区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重心均位于几 何重心的西南方向,在大的趋势上存在耦合关系;人口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南高北低,围绕经济区中心城市聚集;人口和经济聚集的主要轴线为浙赣线,次要轴 线为昌九线,并表现出先在昌九线集聚,后向浙赣线集聚的态势;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高度相关;根据耦合指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划分为经济极化 型、经济超前型、协调发展型、经济滞后型和经济落后型五类区域。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in po 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 ,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998—2008年人口和GDP数据支持下,应用区域重心和地理集中指 数等方法,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的耦合特征,并结合耦合指数对经济区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重心均位于几 何重心的西南方向,在大的趋势上存在耦合关系;人口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南高北低,围绕经济区中心城市聚集;人口和经济聚集的主要轴线为浙赣线,次要轴 线为昌九线,并表现出先在昌九线集聚,后向浙赣线集聚的态势;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高度相关;根据耦合指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划分为经济极化 型、经济超前型、协调发展型、经济滞后型和经济落后型五类区域。
|
[11] |
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关系研究 [J]. ,
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地级市1982—2007年人口数据和GDP数据,计算了各城市的人口地理集中度、经济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等,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集聚特征和经济集聚特征,两者在空间上的匹配关系及不同步性。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三角洲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根据这两个地理集中度指数将长江三角洲16城市为三种类型: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阶段内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位于苏州市域内,历史轨迹呈现出人口和经济重心均向西南方向移动,并在向南移动上更具相关性的特点,经济重心移动的速度和规模远远超过人口重心的移动;分析表明,未来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中,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分布关系将趋向于协调发展。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Yangtze River Delta . ,
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地级市1982—2007年人口数据和GDP数据,计算了各城市的人口地理集中度、经济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等,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集聚特征和经济集聚特征,两者在空间上的匹配关系及不同步性。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三角洲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根据这两个地理集中度指数将长江三角洲16城市为三种类型: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阶段内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位于苏州市域内,历史轨迹呈现出人口和经济重心均向西南方向移动,并在向南移动上更具相关性的特点,经济重心移动的速度和规模远远超过人口重心的移动;分析表明,未来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中,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分布关系将趋向于协调发展。
|
[12] |
甘肃省经济与人口发展耦合研究 [J].,Coupling research of population chang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ansu Province ., |
[13] |
区域人口、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情景预测研究 [J].,A Study on the scenario prediction on population, economy and energy-environmen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Jilin Province in 2030 . , |
[14] |
江苏省人口——经济耦合与经济发展阶段关联分析 [J] .,
运用灰色关联法建立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人口与经济耦合关联模型,以江苏省县域为研究单元,基于第五次及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定量评判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类型及特征,并将其与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研究耦合类型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0年江苏省处于工业化初期,各县域大致划分为低水平(14个)、拮抗型(29个)、磨合型(20个)3种类型耦合区;2010年全省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各县域分为拮抗型(40个)、磨合型(11个)和协调型(12个)3种类型耦合区;耦合类型空间分布以长江为界,苏南与苏北两极分化明显,长江以北耦合类型水平较低,长江两岸耦合类型中等,长江以南耦合类型水平较高。从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类型和经济发展阶段变化间的关联来看,在市场开放的条件下,区域的耦合类型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升级而依次升级,经济发展阶段越高,人口与经济耦合程度越高,其耦合类型与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则越趋向于协调一致。
Association analysis on the coupling types between populatio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s in Jiangsu Province . ,
运用灰色关联法建立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人口与经济耦合关联模型,以江苏省县域为研究单元,基于第五次及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定量评判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类型及特征,并将其与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研究耦合类型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0年江苏省处于工业化初期,各县域大致划分为低水平(14个)、拮抗型(29个)、磨合型(20个)3种类型耦合区;2010年全省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各县域分为拮抗型(40个)、磨合型(11个)和协调型(12个)3种类型耦合区;耦合类型空间分布以长江为界,苏南与苏北两极分化明显,长江以北耦合类型水平较低,长江两岸耦合类型中等,长江以南耦合类型水平较高。从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类型和经济发展阶段变化间的关联来看,在市场开放的条件下,区域的耦合类型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升级而依次升级,经济发展阶段越高,人口与经济耦合程度越高,其耦合类型与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则越趋向于协调一致。
|
[15] |
重庆市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耦合分布研究 [J].,Spatial coupling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ongqing . , |
[16] |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J].,A Study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n Changjitu Pilot Zone . , |
[17] |
资源型城市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克拉玛依市为例 [J].,Study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n resource: Taking Karamay City as an example . , |
[18] |
山地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景观生态研究——以乌江流域为例 [J].,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research on human settlements construction in mountainous watershed: A case study of Wujiang . , |
[19] |
|
[20] |
|
[21] |
山西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变化研究 [J].,
基于山西省人口普查资料和GDP数据,利用地理集中度、ESDA以及区域重心方法,分析了2000-2010年经济与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区域整体和区域内部对经济与人口空间关联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经济分布格局有较大改变,但由于资源型地区经济结构的特殊性以及人口流动的滞后性,人口分布格局几乎不变;人口与经济耦合程度在资源型地区与非资源型地区出现极化现象,人口与经济不协调程度加剧的县域增加,并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但整体来看,2000-2010年山西区域均衡发展程度有所提高.
The evolution of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n Shanxi Province . ,
基于山西省人口普查资料和GDP数据,利用地理集中度、ESDA以及区域重心方法,分析了2000-2010年经济与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区域整体和区域内部对经济与人口空间关联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经济分布格局有较大改变,但由于资源型地区经济结构的特殊性以及人口流动的滞后性,人口分布格局几乎不变;人口与经济耦合程度在资源型地区与非资源型地区出现极化现象,人口与经济不协调程度加剧的县域增加,并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但整体来看,2000-2010年山西区域均衡发展程度有所提高.
|
[22] |
乌江流域梯级开发的不良环境效应 [J].,Negative effects of cascade hydropower exploitation environmental in the Wujiang Basin . , |
[23] |
贵州省乌江流域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分析 [J].,Assessment of vegetative land cover change using AVHRR/NDVI and SPOT/NDVI data in Wujiang River Basin,Southwest China . , |
[24] |
水电梯级开发对乌江流域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 [J]. ,Impact of hydropower cascaded development on Wujang watershed landscape ecosystem . , |
[25] |
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究 [J].,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人口集聚区和经济增长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研究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对于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京津冀地区2000-2010年各区(县)和2000-2014年各城市的人口、GDP数据,运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重心分析等方法探究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在总量规模上,京津冀地区整体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较高,但各城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存在较大差异。2在空间分布上,从地理集中度来看,京津冀地区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北部低、中南部高的分布特征,其中北京、天津经济地理集中度高于人口地理集中度,河北多数城市人口地理集中度高于经济地理集中度;从重心来看,京津冀地区整体的人口与经济重心都向东北方向移动,且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大于人口重心,2个重心偏离距离不断加大,此外各城市的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分离。最后,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人口集聚区和经济增长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研究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对于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京津冀地区2000-2010年各区(县)和2000-2014年各城市的人口、GDP数据,运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重心分析等方法探究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在总量规模上,京津冀地区整体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较高,但各城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存在较大差异。2在空间分布上,从地理集中度来看,京津冀地区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北部低、中南部高的分布特征,其中北京、天津经济地理集中度高于人口地理集中度,河北多数城市人口地理集中度高于经济地理集中度;从重心来看,京津冀地区整体的人口与经济重心都向东北方向移动,且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大于人口重心,2个重心偏离距离不断加大,此外各城市的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分离。最后,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