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凡能, 李士成, 张学珍 . 清代西南地区森林空间格局网格化重建
[J]. 地理研究 , 2014 , 33 (2 ): 260 -269
DOI:10.11821/dlyj201402006
[本文引用: 2]
He Fanneng, Li Shicheng, Zhang Xuezhen . Spatially explicit reconstruction of forest cover of southwest China in the Qing Dynasty
Geographical Research , 2014 , 33 (2 ): 260 -269
DOI:10.11821/dlyj201402006
[本文引用: 2]
[2]
Yang X H, Jin X B, Xiang X M et al . Reconstructing the spatial pattern of historical forest land in China in the past 300 years
[J].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 2018 , 165 : 173 -185
DOI:10.1016/j.gloplacha.2018.03.015
[本文引用: 3]
[3]
Houghton R, Hobbie J, Melillo J et al . Changes in the carbon content of terrestrial biota and soils between1860 and 1980: A net release of CO2 to the atmosphere
[J]. Ecological Monographs , 1983 , 53 (3 ): 236 -262 Houghton R, Hobbie J, Melillo J et al. Changes in the carbon content of terrestrial biota and soils between1860 and 1980: A net release of CO2 to the atmosphere[J]. Ecological Monographs, 1983, 53(3): 236-262.
[7]
Ramankutty N, Foley J . Estimating historical changes in global land cover: Croplands from 1700 to 1992
[J].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 1999 , 13 (4 ): 997 -1028
DOI:10.1029/1999GB900046
[本文引用: 1]
[8]
Pongratz J, Reick C, Raddatz T et al . A reconstruction of global agricultural areas and land cover for the last millennium
[J].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 2008 , 22 (3 ): 147 -147
[9]
Goldewijk K K, Beusen A, Drecht G V et al . The HYDE 3. 1 spatially explicit database of human- induced global land- use change over the past 12 000 years
[J].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 2011 , 20 (1 ): 73 -86
DOI:10.1111/j.1466-8238.2010.00587.x
[10]
Goldwijk K K, Beusen A, Doelman J et al . Anthropogenic land use estimates for the Holocene: HYDE3. 2
[J].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Disuss , 2017 , 9 (2 ): 927
DOI:10.5194/essd-9-927-2017
[11]
Yang F, He F N, Li S C et al . Exploring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grassland cover in western China from 1661 to 1996. Res
[J]. Int. J. Environ Public Health , 2019 , 16 : 3160
[本文引用: 1]
[12]
Miao L, Zhu F, He B et al. Synthesis of China’s land use in the past 300 years
[J]. Glob. Planet. Chang , 2013, 100: 224-233.
[本文引用: 1]
[13]
Esser G, Hoffsradt J, Mack F et al. High resolution biosphere model, documentation, model version 3.00. 00
[R]. Giessen: Justus-Liebig University , 1994.
[本文引用: 1]
[14]
凌大燮 . 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
[J]. 中国农史 , 1983 (2 ): 26 -36
[本文引用: 1]
Lin Daxie . The changes of forest resources in China
Agri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 , 1983 (2 ): 26 -36
[本文引用: 1]
[15]
史念海 . 论历史时期我国植被的分布及其变迁
[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1991 (3 ): 43 -73
Shi Nianhai . On the historical distribution and vicissitude of the national vegetation of China
Collections of Essays o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 1991 (3 ): 43 -73
[19]
Kaplan J, Krumhardt K, Zimmermann N . The prehistoric and preindustrial deforestation of Europe
[J].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 2009 , 28 (27-28 ): 3016 -3034
DOI:10.1016/j.quascirev.2009.09.028
[本文引用: 1]
[20]
Steyaert L, Knox R . Reconstructed historical land cover and biophysical parameters for studies of land‐atmosphere interactions within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
[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 2008 , 113 (D2 ): 194 -204
[本文引用: 1]
[21]
Liu M, Tian H . China’s land cover and land use change from 1700 to 2005: Estimations from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data and historical archives
[J].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 2010 , 24 (3 ): 285 -286
[本文引用: 1]
[22]
Tian H, Banger K, Bo T et al . History of land use in India during 1880-2010: Large-scale land transformations reconstructed from satellite data and historical archives
[J].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 2014 , 121 : 78 -88
DOI:10.1016/j.gloplacha.2014.07.005
[本文引用: 1]
[23]
李士成, 何凡能, 张学珍. 中国历史时期森林空间格局网格化重建方法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J]. 地理学报, 2014, 24 (6): 1022-1034.
[本文引用: 2]
Li Shicheng, He Fannneng, Zhang Xuezhen. An approach to spatially explicit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forest in Northeast China. Acta Geogrphica Sinica, 2014, 24 (6): 1022-1034.
[本文引用: 2]
[24]
He F N, Li S C, Zhang X Z . A spatially explicit reconstruction of forest cover in China over 1700-2000
[J].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 2015 , 131 : 73 -81
DOI:10.1016/j.gloplacha.2015.05.008
[本文引用: 1]
[25]
Ciupa T, Suligowski R, Ealek G . Use of GIS-supported comparative cartography and historical maps in long-term forest cover changes analysis in the holy cross mountains (Poland)
[J]. Baltic Forestry , 2016 , 22 (1 ): 63 -73
[本文引用: 1]
[26]
Cervera T, Pino J, Marull J et al . Understanding the long-term dynamics of forest transition: From deforestation to afforestation in a Mediterranean landscape (Catalonia, 1868-2005)
[J]. Land Use Policy: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Covering All Aspects of Land Use , 2016 , 80 : 318 -331
[本文引用: 1]
[27]
Brandolini F, Reynard E, Pelfini M . Multi-temporal mapping of the Upper Rhone Valley (Valais, Switzerland): Fluvial landscape changes at the end of the Little Ice Age (18th-19th centuries)
[J]. Journal of Maps , 2020 , 16 (2 ): 212 -221
DOI:10.1080/17445647.2020.1724837
[本文引用: 1]
[28]
Szypula B . Digital adaptation of the geomorphological map of Upper Silesian industrial region, Poland (1: 50 000) —Old map new possibilities
[J]. Journal of Maps , 2020 , 16 (2 ): 614 -624
DOI:10.1080/17445647.2020.1800528
[本文引用: 1]
[29]
万智巍, 贾玉连, 洪祎君, 等 . 基于历史地图与遥感影像的近百年来长江荆江段河道演变
[J]. 地理科学 , 2019 , 39 (4 ): 696 -704
[本文引用: 1]
Wan Zhiwei, Jia Yulian, Hong Yijun et al . Evolution of Jingjiang s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ed on historical maps and remote sensing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 2019 , 39 (4 ): 696 -704
[本文引用: 1]
[30]
乌敦, 阿拉腾图娅, 木希叶乐 . 1基于GIS 的呼和浩特市近百年街道时空演变及其特征分析
[J]. 地理科学 , 2019 , 39 (6 ): 987 -996
Wu Dun, Alateng Tuya, Muxi Yele .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ohhot street during recent 100 years based on GIS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 2019 , 39 (6 ): 987 -996
[31]
万智巍, 贾玉连, 蒋梅鑫, 等 . 民国时期江西省城市用地与城市化水平
[J]. 地理学报 , 2018 , 73 (3 ): 550 -561
DOI:10.11821/dlxb201803012
Wan Zhiwei, Jia Yuliang, Jiang Meixin et al .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land use and urbanization level in Jiangxi Province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Acta Geographica Sinaca , 2018 , 73 (3 ): 550 -561
DOI:10.11821/dlxb201803012
[32]
Luo Pingping, Takara Kaoru, Apip et al . Reconstruction assessment of historical land use: A case study in the Kamo River basin, Kyoto, Japan
[J]. Computers& Geosciences , 2014 , 63 : 106 -115
[33]
Johnson K M, Ouimet W B. Reconstructing historical forest cover and land use dynamics in the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 using geospatial analysis and airborne LiDAR[J].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s, 2021,111(6):1656-1678.
[本文引用: 1]
[34]
廖永生 . 美国陆军制图局1954年中国基本地形图分析
[J]. 中国测绘 , 2016 (3 ): 58 -59
[本文引用: 2]
Liao Yongsheng . Analysis of basic topographic map of China: data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rmy Cartographic Office in 1954
China Surveying And Mapping , 2016 (3 ): 58 -59
[本文引用: 2]
[36]
刘纪远, 匡文慧, 张增祥, 等 .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
[J]. 地理学报 , 2014 , 69 (1 ): 3 -14
DOI:10.11821/dlxb201401001
[本文引用: 2]
Liu Jiyuan, Kuang Wenhui, Zhang Zengxiang et al .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patterns and causes of land use changes in China since the late 1980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 2014 , 69 (1 ): 3 -14
DOI:10.11821/dlxb201401001
[本文引用: 2]
[37]
陈植, 凌大燮 . 近百年来我国森林破坏的原因初析
[J]. 中国农史 , 1982 (2 ): 15 -27
[本文引用: 2]
Chen Zhi, Lin Daxie .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cause of forest destruction over the past century
Agri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 , 1982 (2 ): 15 -27
[本文引用: 2]
[38]
辽宁省林学会. 东北的林业[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2.
[本文引用: 1]
Liaoning Society of Forestry. The forest of Northeast of China.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1982.
[本文引用: 1]
[39]
国政. 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效益评价研究[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本文引用: 1]
Guo Zheng. Construction benefit evaluation of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ject in China [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17.
[本文引用: 1]
[40]
陶炎. 东北林业发展史[M]. 长春: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1987.
[本文引用: 3]
Tao Yan. The history of forest industry in Northeast of China. Changchun: Jil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1987.
[本文引用: 3]
[41]
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研究组. 东北经济小丛书·林产[Z]. 沈阳: 中国文化服务社, 1948.
[本文引用: 2]
The committee research team of supplies in Northeast of China. Forest product, series of economy books of Northeast in China[Z]. Shenyang: Cultural service of agency in China, 1948.
[本文引用: 2]
[42]
中国林业年鉴编辑部.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7.393-471.
[本文引用: 3]
Editorial Board of Chinese Forestry Yearbook. Chinese Forestry Yearbook (1949-1986).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1987: 393-471.
[本文引用: 3]
[43]
马忠良, 宋朝枢, 张清华. 中国森林的变迁[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7.1-132.
[本文引用: 2]
Ma Zhongliang, Song Chaoshu, Zhang Qinghua. The Changes of Forest Distribution in China.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1997: 1-132.
[本文引用: 2]
清代西南地区森林空间格局网格化重建
2
2014
... 森林固碳释氧功能对有效减缓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恢复长时期森林覆被格局可为森林时空动态分析、碳源/汇核算、多效应模拟等提供可靠下垫面数据[1 ,2 ] .作为土地覆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碳汇,单位面积林地所含碳储量高出耕地、草地等开放生态系统2~4倍[2 ~4 ] ,且由于林地并不作为纳税依据,史料缺乏与耕地、人口类似的系统记录[5 ,6 ] ,当前长时序土地利用重建更多集中在耕地[7 ~11 ] .因此,为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土地利用对碳循环的影响,重建定时、定量、定位的林地信息意义重大[6 ,12 ] . ...
... 学者对前卫星时代长时序历史林地变化重建研究探索了多种方法,可概况为3个方面:① 数量重建法,即基于统计资料和文献,重建长时期林地的数量变化特征.如Esser 等估算了1000—1850年欧洲的森林覆盖变化[13 ] ;凌大燮、史念海、樊宝敏和董源等对中国历史森林规模或覆盖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探索[14 ~16 ] ;何凡能等以清代史料为基础,较为全面地重建了1700年以来分省林地面积[17 ] ;叶瑜等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 a分县林草地覆盖规模[18 ] .② 模型重建法,即利用影响林地分布的环境因子构建空间网格化模型,定量重建林地的空间格局;如Kaplan等以人口为替代因子重建了欧洲工业化前1 000 a、空间分辨率为5'×5′的网格化林地格局[19 ] ;Steyaert 等重塑了美国东部地区1650—1992年、空间分辨率20 km的土地覆被格局[20 ] ;Liu和Tian等分别重建了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多地类空间格局[21 ,22 ] ;何凡能等和李士成提出了耕林地互动关系,分别重建了近300 a来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森林空间格局[1 ,23 ] ;He等进一步重建了1700年以来时间分辨率为20 a、空间分辨率为10 km的中国森林空间格局[24 ] ;Yang等构建了森林分布与砍伐重建模型,重建了1661—1952年中国1 km网格分辨率的林地数据集[2 ] .③ 图件析出法,即利用历史专题图、地形图等高精度地图集,经过位置配准、矢量化和属性校正后,直接恢复长时序历史森林变化格局.如Ciupa等利用历史地图复原了1800—2011年圣十字山脉的森林覆被变化[25 ] ;Cervera 等基于1868—2005年的数字森林地图和黑白正射影像,重建了地中海地区的森林分布格局[26 ] ;Brandolini等基于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复原了过去200 a罗纳河谷上游的景观格局[27 ] ;Szypula利用古地形图恢复了西里西亚工业区上游1890—2014年的土地利用格局[28 ] ;图件析出法是近年兴起的基于直接数据源开展长时序地理信息复原的方法,只要图集数据源质量可靠,重建的地理信息将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愈加受到学术界的追崇[29 ~33 ] . ...
清代西南地区森林空间格局网格化重建
2
2014
... 森林固碳释氧功能对有效减缓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恢复长时期森林覆被格局可为森林时空动态分析、碳源/汇核算、多效应模拟等提供可靠下垫面数据[1 ,2 ] .作为土地覆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碳汇,单位面积林地所含碳储量高出耕地、草地等开放生态系统2~4倍[2 ~4 ] ,且由于林地并不作为纳税依据,史料缺乏与耕地、人口类似的系统记录[5 ,6 ] ,当前长时序土地利用重建更多集中在耕地[7 ~11 ] .因此,为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土地利用对碳循环的影响,重建定时、定量、定位的林地信息意义重大[6 ,12 ] . ...
... 学者对前卫星时代长时序历史林地变化重建研究探索了多种方法,可概况为3个方面:① 数量重建法,即基于统计资料和文献,重建长时期林地的数量变化特征.如Esser 等估算了1000—1850年欧洲的森林覆盖变化[13 ] ;凌大燮、史念海、樊宝敏和董源等对中国历史森林规模或覆盖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探索[14 ~16 ] ;何凡能等以清代史料为基础,较为全面地重建了1700年以来分省林地面积[17 ] ;叶瑜等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 a分县林草地覆盖规模[18 ] .② 模型重建法,即利用影响林地分布的环境因子构建空间网格化模型,定量重建林地的空间格局;如Kaplan等以人口为替代因子重建了欧洲工业化前1 000 a、空间分辨率为5'×5′的网格化林地格局[19 ] ;Steyaert 等重塑了美国东部地区1650—1992年、空间分辨率20 km的土地覆被格局[20 ] ;Liu和Tian等分别重建了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多地类空间格局[21 ,22 ] ;何凡能等和李士成提出了耕林地互动关系,分别重建了近300 a来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森林空间格局[1 ,23 ] ;He等进一步重建了1700年以来时间分辨率为20 a、空间分辨率为10 km的中国森林空间格局[24 ] ;Yang等构建了森林分布与砍伐重建模型,重建了1661—1952年中国1 km网格分辨率的林地数据集[2 ] .③ 图件析出法,即利用历史专题图、地形图等高精度地图集,经过位置配准、矢量化和属性校正后,直接恢复长时序历史森林变化格局.如Ciupa等利用历史地图复原了1800—2011年圣十字山脉的森林覆被变化[25 ] ;Cervera 等基于1868—2005年的数字森林地图和黑白正射影像,重建了地中海地区的森林分布格局[26 ] ;Brandolini等基于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复原了过去200 a罗纳河谷上游的景观格局[27 ] ;Szypula利用古地形图恢复了西里西亚工业区上游1890—2014年的土地利用格局[28 ] ;图件析出法是近年兴起的基于直接数据源开展长时序地理信息复原的方法,只要图集数据源质量可靠,重建的地理信息将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愈加受到学术界的追崇[29 ~33 ] . ...
Reconstructing the spatial pattern of historical forest land in China in the past 300 years
3
2018
... 森林固碳释氧功能对有效减缓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恢复长时期森林覆被格局可为森林时空动态分析、碳源/汇核算、多效应模拟等提供可靠下垫面数据[1 ,2 ] .作为土地覆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碳汇,单位面积林地所含碳储量高出耕地、草地等开放生态系统2~4倍[2 ~4 ] ,且由于林地并不作为纳税依据,史料缺乏与耕地、人口类似的系统记录[5 ,6 ] ,当前长时序土地利用重建更多集中在耕地[7 ~11 ] .因此,为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土地利用对碳循环的影响,重建定时、定量、定位的林地信息意义重大[6 ,12 ] . ...
... [2 ~4 ],且由于林地并不作为纳税依据,史料缺乏与耕地、人口类似的系统记录[5 ,6 ] ,当前长时序土地利用重建更多集中在耕地[7 ~11 ] .因此,为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土地利用对碳循环的影响,重建定时、定量、定位的林地信息意义重大[6 ,12 ] . ...
... 学者对前卫星时代长时序历史林地变化重建研究探索了多种方法,可概况为3个方面:① 数量重建法,即基于统计资料和文献,重建长时期林地的数量变化特征.如Esser 等估算了1000—1850年欧洲的森林覆盖变化[13 ] ;凌大燮、史念海、樊宝敏和董源等对中国历史森林规模或覆盖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探索[14 ~16 ] ;何凡能等以清代史料为基础,较为全面地重建了1700年以来分省林地面积[17 ] ;叶瑜等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 a分县林草地覆盖规模[18 ] .② 模型重建法,即利用影响林地分布的环境因子构建空间网格化模型,定量重建林地的空间格局;如Kaplan等以人口为替代因子重建了欧洲工业化前1 000 a、空间分辨率为5'×5′的网格化林地格局[19 ] ;Steyaert 等重塑了美国东部地区1650—1992年、空间分辨率20 km的土地覆被格局[20 ] ;Liu和Tian等分别重建了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多地类空间格局[21 ,22 ] ;何凡能等和李士成提出了耕林地互动关系,分别重建了近300 a来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森林空间格局[1 ,23 ] ;He等进一步重建了1700年以来时间分辨率为20 a、空间分辨率为10 km的中国森林空间格局[24 ] ;Yang等构建了森林分布与砍伐重建模型,重建了1661—1952年中国1 km网格分辨率的林地数据集[2 ] .③ 图件析出法,即利用历史专题图、地形图等高精度地图集,经过位置配准、矢量化和属性校正后,直接恢复长时序历史森林变化格局.如Ciupa等利用历史地图复原了1800—2011年圣十字山脉的森林覆被变化[25 ] ;Cervera 等基于1868—2005年的数字森林地图和黑白正射影像,重建了地中海地区的森林分布格局[26 ] ;Brandolini等基于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复原了过去200 a罗纳河谷上游的景观格局[27 ] ;Szypula利用古地形图恢复了西里西亚工业区上游1890—2014年的土地利用格局[28 ] ;图件析出法是近年兴起的基于直接数据源开展长时序地理信息复原的方法,只要图集数据源质量可靠,重建的地理信息将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愈加受到学术界的追崇[29 ~33 ] . ...
Changes in the carbon content of terrestrial biota and soils between1860 and 1980: A net release of CO2 to the atmosphere
0
1983
Emissions of carbon from forestry and land-use change in tropical Asia
1
1999
... 森林固碳释氧功能对有效减缓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恢复长时期森林覆被格局可为森林时空动态分析、碳源/汇核算、多效应模拟等提供可靠下垫面数据[1 ,2 ] .作为土地覆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碳汇,单位面积林地所含碳储量高出耕地、草地等开放生态系统2~4倍[2 ~4 ] ,且由于林地并不作为纳税依据,史料缺乏与耕地、人口类似的系统记录[5 ,6 ] ,当前长时序土地利用重建更多集中在耕地[7 ~11 ] .因此,为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土地利用对碳循环的影响,重建定时、定量、定位的林地信息意义重大[6 ,12 ] . ...
中国历史时期土地利用数据集的重建方法述评
1
2012
... 森林固碳释氧功能对有效减缓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恢复长时期森林覆被格局可为森林时空动态分析、碳源/汇核算、多效应模拟等提供可靠下垫面数据[1 ,2 ] .作为土地覆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碳汇,单位面积林地所含碳储量高出耕地、草地等开放生态系统2~4倍[2 ~4 ] ,且由于林地并不作为纳税依据,史料缺乏与耕地、人口类似的系统记录[5 ,6 ] ,当前长时序土地利用重建更多集中在耕地[7 ~11 ] .因此,为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土地利用对碳循环的影响,重建定时、定量、定位的林地信息意义重大[6 ,12 ] . ...
中国历史时期土地利用数据集的重建方法述评
1
2012
... 森林固碳释氧功能对有效减缓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恢复长时期森林覆被格局可为森林时空动态分析、碳源/汇核算、多效应模拟等提供可靠下垫面数据[1 ,2 ] .作为土地覆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碳汇,单位面积林地所含碳储量高出耕地、草地等开放生态系统2~4倍[2 ~4 ] ,且由于林地并不作为纳税依据,史料缺乏与耕地、人口类似的系统记录[5 ,6 ] ,当前长时序土地利用重建更多集中在耕地[7 ~11 ] .因此,为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土地利用对碳循环的影响,重建定时、定量、定位的林地信息意义重大[6 ,12 ] . ...
中国历史时期土地覆被数据集地理空间重建进展评述
2
2016
... 森林固碳释氧功能对有效减缓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恢复长时期森林覆被格局可为森林时空动态分析、碳源/汇核算、多效应模拟等提供可靠下垫面数据[1 ,2 ] .作为土地覆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碳汇,单位面积林地所含碳储量高出耕地、草地等开放生态系统2~4倍[2 ~4 ] ,且由于林地并不作为纳税依据,史料缺乏与耕地、人口类似的系统记录[5 ,6 ] ,当前长时序土地利用重建更多集中在耕地[7 ~11 ] .因此,为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土地利用对碳循环的影响,重建定时、定量、定位的林地信息意义重大[6 ,12 ] . ...
... [6 ,12 ]. ...
中国历史时期土地覆被数据集地理空间重建进展评述
2
2016
... 森林固碳释氧功能对有效减缓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恢复长时期森林覆被格局可为森林时空动态分析、碳源/汇核算、多效应模拟等提供可靠下垫面数据[1 ,2 ] .作为土地覆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碳汇,单位面积林地所含碳储量高出耕地、草地等开放生态系统2~4倍[2 ~4 ] ,且由于林地并不作为纳税依据,史料缺乏与耕地、人口类似的系统记录[5 ,6 ] ,当前长时序土地利用重建更多集中在耕地[7 ~11 ] .因此,为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土地利用对碳循环的影响,重建定时、定量、定位的林地信息意义重大[6 ,12 ] . ...
... [6 ,12 ]. ...
Estimating historical changes in global land cover: Croplands from 1700 to 1992
1
1999
... 森林固碳释氧功能对有效减缓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恢复长时期森林覆被格局可为森林时空动态分析、碳源/汇核算、多效应模拟等提供可靠下垫面数据[1 ,2 ] .作为土地覆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碳汇,单位面积林地所含碳储量高出耕地、草地等开放生态系统2~4倍[2 ~4 ] ,且由于林地并不作为纳税依据,史料缺乏与耕地、人口类似的系统记录[5 ,6 ] ,当前长时序土地利用重建更多集中在耕地[7 ~11 ] .因此,为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土地利用对碳循环的影响,重建定时、定量、定位的林地信息意义重大[6 ,12 ] . ...
A reconstruction of global agricultural areas and land cover for the last millennium
0
2008
The HYDE 3. 1 spatially explicit database of human- induced global land- use change over the past 12 000 years
0
2011
Anthropogenic land use estimates for the Holocene: HYDE3. 2
0
2017
Exploring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grassland cover in western China from 1661 to 1996. Res
1
2019
... 森林固碳释氧功能对有效减缓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恢复长时期森林覆被格局可为森林时空动态分析、碳源/汇核算、多效应模拟等提供可靠下垫面数据[1 ,2 ] .作为土地覆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碳汇,单位面积林地所含碳储量高出耕地、草地等开放生态系统2~4倍[2 ~4 ] ,且由于林地并不作为纳税依据,史料缺乏与耕地、人口类似的系统记录[5 ,6 ] ,当前长时序土地利用重建更多集中在耕地[7 ~11 ] .因此,为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土地利用对碳循环的影响,重建定时、定量、定位的林地信息意义重大[6 ,12 ] . ...
Synthesis of China’s land use in the past 300 years
1
... 森林固碳释氧功能对有效减缓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恢复长时期森林覆被格局可为森林时空动态分析、碳源/汇核算、多效应模拟等提供可靠下垫面数据[1 ,2 ] .作为土地覆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碳汇,单位面积林地所含碳储量高出耕地、草地等开放生态系统2~4倍[2 ~4 ] ,且由于林地并不作为纳税依据,史料缺乏与耕地、人口类似的系统记录[5 ,6 ] ,当前长时序土地利用重建更多集中在耕地[7 ~11 ] .因此,为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土地利用对碳循环的影响,重建定时、定量、定位的林地信息意义重大[6 ,12 ] . ...
High resolution biosphere model, documentation, model version 3.00. 00
1
... 学者对前卫星时代长时序历史林地变化重建研究探索了多种方法,可概况为3个方面:① 数量重建法,即基于统计资料和文献,重建长时期林地的数量变化特征.如Esser 等估算了1000—1850年欧洲的森林覆盖变化[13 ] ;凌大燮、史念海、樊宝敏和董源等对中国历史森林规模或覆盖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探索[14 ~16 ] ;何凡能等以清代史料为基础,较为全面地重建了1700年以来分省林地面积[17 ] ;叶瑜等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 a分县林草地覆盖规模[18 ] .② 模型重建法,即利用影响林地分布的环境因子构建空间网格化模型,定量重建林地的空间格局;如Kaplan等以人口为替代因子重建了欧洲工业化前1 000 a、空间分辨率为5'×5′的网格化林地格局[19 ] ;Steyaert 等重塑了美国东部地区1650—1992年、空间分辨率20 km的土地覆被格局[20 ] ;Liu和Tian等分别重建了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多地类空间格局[21 ,22 ] ;何凡能等和李士成提出了耕林地互动关系,分别重建了近300 a来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森林空间格局[1 ,23 ] ;He等进一步重建了1700年以来时间分辨率为20 a、空间分辨率为10 km的中国森林空间格局[24 ] ;Yang等构建了森林分布与砍伐重建模型,重建了1661—1952年中国1 km网格分辨率的林地数据集[2 ] .③ 图件析出法,即利用历史专题图、地形图等高精度地图集,经过位置配准、矢量化和属性校正后,直接恢复长时序历史森林变化格局.如Ciupa等利用历史地图复原了1800—2011年圣十字山脉的森林覆被变化[25 ] ;Cervera 等基于1868—2005年的数字森林地图和黑白正射影像,重建了地中海地区的森林分布格局[26 ] ;Brandolini等基于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复原了过去200 a罗纳河谷上游的景观格局[27 ] ;Szypula利用古地形图恢复了西里西亚工业区上游1890—2014年的土地利用格局[28 ] ;图件析出法是近年兴起的基于直接数据源开展长时序地理信息复原的方法,只要图集数据源质量可靠,重建的地理信息将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愈加受到学术界的追崇[29 ~33 ] . ...
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
1
1983
... 学者对前卫星时代长时序历史林地变化重建研究探索了多种方法,可概况为3个方面:① 数量重建法,即基于统计资料和文献,重建长时期林地的数量变化特征.如Esser 等估算了1000—1850年欧洲的森林覆盖变化[13 ] ;凌大燮、史念海、樊宝敏和董源等对中国历史森林规模或覆盖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探索[14 ~16 ] ;何凡能等以清代史料为基础,较为全面地重建了1700年以来分省林地面积[17 ] ;叶瑜等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 a分县林草地覆盖规模[18 ] .② 模型重建法,即利用影响林地分布的环境因子构建空间网格化模型,定量重建林地的空间格局;如Kaplan等以人口为替代因子重建了欧洲工业化前1 000 a、空间分辨率为5'×5′的网格化林地格局[19 ] ;Steyaert 等重塑了美国东部地区1650—1992年、空间分辨率20 km的土地覆被格局[20 ] ;Liu和Tian等分别重建了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多地类空间格局[21 ,22 ] ;何凡能等和李士成提出了耕林地互动关系,分别重建了近300 a来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森林空间格局[1 ,23 ] ;He等进一步重建了1700年以来时间分辨率为20 a、空间分辨率为10 km的中国森林空间格局[24 ] ;Yang等构建了森林分布与砍伐重建模型,重建了1661—1952年中国1 km网格分辨率的林地数据集[2 ] .③ 图件析出法,即利用历史专题图、地形图等高精度地图集,经过位置配准、矢量化和属性校正后,直接恢复长时序历史森林变化格局.如Ciupa等利用历史地图复原了1800—2011年圣十字山脉的森林覆被变化[25 ] ;Cervera 等基于1868—2005年的数字森林地图和黑白正射影像,重建了地中海地区的森林分布格局[26 ] ;Brandolini等基于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复原了过去200 a罗纳河谷上游的景观格局[27 ] ;Szypula利用古地形图恢复了西里西亚工业区上游1890—2014年的土地利用格局[28 ] ;图件析出法是近年兴起的基于直接数据源开展长时序地理信息复原的方法,只要图集数据源质量可靠,重建的地理信息将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愈加受到学术界的追崇[29 ~33 ] . ...
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
1
1983
... 学者对前卫星时代长时序历史林地变化重建研究探索了多种方法,可概况为3个方面:① 数量重建法,即基于统计资料和文献,重建长时期林地的数量变化特征.如Esser 等估算了1000—1850年欧洲的森林覆盖变化[13 ] ;凌大燮、史念海、樊宝敏和董源等对中国历史森林规模或覆盖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探索[14 ~16 ] ;何凡能等以清代史料为基础,较为全面地重建了1700年以来分省林地面积[17 ] ;叶瑜等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 a分县林草地覆盖规模[18 ] .② 模型重建法,即利用影响林地分布的环境因子构建空间网格化模型,定量重建林地的空间格局;如Kaplan等以人口为替代因子重建了欧洲工业化前1 000 a、空间分辨率为5'×5′的网格化林地格局[19 ] ;Steyaert 等重塑了美国东部地区1650—1992年、空间分辨率20 km的土地覆被格局[20 ] ;Liu和Tian等分别重建了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多地类空间格局[21 ,22 ] ;何凡能等和李士成提出了耕林地互动关系,分别重建了近300 a来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森林空间格局[1 ,23 ] ;He等进一步重建了1700年以来时间分辨率为20 a、空间分辨率为10 km的中国森林空间格局[24 ] ;Yang等构建了森林分布与砍伐重建模型,重建了1661—1952年中国1 km网格分辨率的林地数据集[2 ] .③ 图件析出法,即利用历史专题图、地形图等高精度地图集,经过位置配准、矢量化和属性校正后,直接恢复长时序历史森林变化格局.如Ciupa等利用历史地图复原了1800—2011年圣十字山脉的森林覆被变化[25 ] ;Cervera 等基于1868—2005年的数字森林地图和黑白正射影像,重建了地中海地区的森林分布格局[26 ] ;Brandolini等基于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复原了过去200 a罗纳河谷上游的景观格局[27 ] ;Szypula利用古地形图恢复了西里西亚工业区上游1890—2014年的土地利用格局[28 ] ;图件析出法是近年兴起的基于直接数据源开展长时序地理信息复原的方法,只要图集数据源质量可靠,重建的地理信息将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愈加受到学术界的追崇[29 ~33 ] . ...
中国历代森林覆盖率的探讨
1
2001
... 学者对前卫星时代长时序历史林地变化重建研究探索了多种方法,可概况为3个方面:① 数量重建法,即基于统计资料和文献,重建长时期林地的数量变化特征.如Esser 等估算了1000—1850年欧洲的森林覆盖变化[13 ] ;凌大燮、史念海、樊宝敏和董源等对中国历史森林规模或覆盖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探索[14 ~16 ] ;何凡能等以清代史料为基础,较为全面地重建了1700年以来分省林地面积[17 ] ;叶瑜等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 a分县林草地覆盖规模[18 ] .② 模型重建法,即利用影响林地分布的环境因子构建空间网格化模型,定量重建林地的空间格局;如Kaplan等以人口为替代因子重建了欧洲工业化前1 000 a、空间分辨率为5'×5′的网格化林地格局[19 ] ;Steyaert 等重塑了美国东部地区1650—1992年、空间分辨率20 km的土地覆被格局[20 ] ;Liu和Tian等分别重建了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多地类空间格局[21 ,22 ] ;何凡能等和李士成提出了耕林地互动关系,分别重建了近300 a来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森林空间格局[1 ,23 ] ;He等进一步重建了1700年以来时间分辨率为20 a、空间分辨率为10 km的中国森林空间格局[24 ] ;Yang等构建了森林分布与砍伐重建模型,重建了1661—1952年中国1 km网格分辨率的林地数据集[2 ] .③ 图件析出法,即利用历史专题图、地形图等高精度地图集,经过位置配准、矢量化和属性校正后,直接恢复长时序历史森林变化格局.如Ciupa等利用历史地图复原了1800—2011年圣十字山脉的森林覆被变化[25 ] ;Cervera 等基于1868—2005年的数字森林地图和黑白正射影像,重建了地中海地区的森林分布格局[26 ] ;Brandolini等基于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复原了过去200 a罗纳河谷上游的景观格局[27 ] ;Szypula利用古地形图恢复了西里西亚工业区上游1890—2014年的土地利用格局[28 ] ;图件析出法是近年兴起的基于直接数据源开展长时序地理信息复原的方法,只要图集数据源质量可靠,重建的地理信息将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愈加受到学术界的追崇[29 ~33 ] . ...
中国历代森林覆盖率的探讨
1
2001
... 学者对前卫星时代长时序历史林地变化重建研究探索了多种方法,可概况为3个方面:① 数量重建法,即基于统计资料和文献,重建长时期林地的数量变化特征.如Esser 等估算了1000—1850年欧洲的森林覆盖变化[13 ] ;凌大燮、史念海、樊宝敏和董源等对中国历史森林规模或覆盖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探索[14 ~16 ] ;何凡能等以清代史料为基础,较为全面地重建了1700年以来分省林地面积[17 ] ;叶瑜等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 a分县林草地覆盖规模[18 ] .② 模型重建法,即利用影响林地分布的环境因子构建空间网格化模型,定量重建林地的空间格局;如Kaplan等以人口为替代因子重建了欧洲工业化前1 000 a、空间分辨率为5'×5′的网格化林地格局[19 ] ;Steyaert 等重塑了美国东部地区1650—1992年、空间分辨率20 km的土地覆被格局[20 ] ;Liu和Tian等分别重建了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多地类空间格局[21 ,22 ] ;何凡能等和李士成提出了耕林地互动关系,分别重建了近300 a来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森林空间格局[1 ,23 ] ;He等进一步重建了1700年以来时间分辨率为20 a、空间分辨率为10 km的中国森林空间格局[24 ] ;Yang等构建了森林分布与砍伐重建模型,重建了1661—1952年中国1 km网格分辨率的林地数据集[2 ] .③ 图件析出法,即利用历史专题图、地形图等高精度地图集,经过位置配准、矢量化和属性校正后,直接恢复长时序历史森林变化格局.如Ciupa等利用历史地图复原了1800—2011年圣十字山脉的森林覆被变化[25 ] ;Cervera 等基于1868—2005年的数字森林地图和黑白正射影像,重建了地中海地区的森林分布格局[26 ] ;Brandolini等基于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复原了过去200 a罗纳河谷上游的景观格局[27 ] ;Szypula利用古地形图恢复了西里西亚工业区上游1890—2014年的土地利用格局[28 ] ;图件析出法是近年兴起的基于直接数据源开展长时序地理信息复原的方法,只要图集数据源质量可靠,重建的地理信息将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愈加受到学术界的追崇[29 ~33 ] . ...
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
4
2007
... 学者对前卫星时代长时序历史林地变化重建研究探索了多种方法,可概况为3个方面:① 数量重建法,即基于统计资料和文献,重建长时期林地的数量变化特征.如Esser 等估算了1000—1850年欧洲的森林覆盖变化[13 ] ;凌大燮、史念海、樊宝敏和董源等对中国历史森林规模或覆盖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探索[14 ~16 ] ;何凡能等以清代史料为基础,较为全面地重建了1700年以来分省林地面积[17 ] ;叶瑜等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 a分县林草地覆盖规模[18 ] .② 模型重建法,即利用影响林地分布的环境因子构建空间网格化模型,定量重建林地的空间格局;如Kaplan等以人口为替代因子重建了欧洲工业化前1 000 a、空间分辨率为5'×5′的网格化林地格局[19 ] ;Steyaert 等重塑了美国东部地区1650—1992年、空间分辨率20 km的土地覆被格局[20 ] ;Liu和Tian等分别重建了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多地类空间格局[21 ,22 ] ;何凡能等和李士成提出了耕林地互动关系,分别重建了近300 a来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森林空间格局[1 ,23 ] ;He等进一步重建了1700年以来时间分辨率为20 a、空间分辨率为10 km的中国森林空间格局[24 ] ;Yang等构建了森林分布与砍伐重建模型,重建了1661—1952年中国1 km网格分辨率的林地数据集[2 ] .③ 图件析出法,即利用历史专题图、地形图等高精度地图集,经过位置配准、矢量化和属性校正后,直接恢复长时序历史森林变化格局.如Ciupa等利用历史地图复原了1800—2011年圣十字山脉的森林覆被变化[25 ] ;Cervera 等基于1868—2005年的数字森林地图和黑白正射影像,重建了地中海地区的森林分布格局[26 ] ;Brandolini等基于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复原了过去200 a罗纳河谷上游的景观格局[27 ] ;Szypula利用古地形图恢复了西里西亚工业区上游1890—2014年的土地利用格局[28 ] ;图件析出法是近年兴起的基于直接数据源开展长时序地理信息复原的方法,只要图集数据源质量可靠,重建的地理信息将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愈加受到学术界的追崇[29 ~33 ] . ...
... 东北森林带是中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中重要一环,区内林地空间分布连片、格局稳定少动、生境质量良好,是中国重要的天然林区和木材生产基地之一,开展该地区长时序林地时空特征分析对认识其林地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学者们围绕历史文献、统计年鉴和报告文本等资料,通过文献析出或模型模拟重建了东北地区长时期林地规模特征或空间格局[17 ,18 ,23 ] ,但基于直接数据源重现前卫星时代东北地区林地分布格局的研究较为鲜见.1954年美国陆军制图局基于航摄影像、实测地形图和历史地形图绘制了东北地区1∶25万的军事中比例尺地形图,即东北地区基本地形图集[34 ] (https://maps.lib.utexas.edu/maps/ams/index.html ),该图集空间分辨率高、图面清晰、地物要素丰富,成图数据源丰富可靠,精细记载了东北地区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土地利用、城镇和交通体系等地理信息,为研究20世纪中期土地覆被变化提供了丰富数据源.鉴于此,本研究以东北地区长时序林地变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图件析出和数据挖掘提取地形图和现状图中林地信息,构建1950—2020年东北地区长时序林地数据集,并以此分析林地时空变化、流转流向、立地条件等特征,希冀深化对东北地区林地变化过程特征、差异和规律的认识. ...
... The records of forestland area of Northeast China in 1950s
Table 2 文献来源 东北林地面积/104 km2 数据时间 发表年份及备注 注:*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的中国森林资源数据库(http://www.data.ac.cn/ ). 陶炎[40 ] 33.16 1930—1935年 1987年,含大兴安岭 东北物资调查委员会研究组[41 ] 29.44 1938年 1948年,不含嫩江 中国森林资源数据库* 24.24 1949年 20世纪80年代,不含呼伦贝尔 全国林业基本资料(1949—1979)① 25.95 1950—1952年 1980年,不含呼伦贝尔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17.3 1949年 1987年,不含呼伦贝尔 马忠良等[43 ] 24.79 1948年 1997年,森林覆盖率推算,不含呼伦贝尔 何凡能等[17 ] 26.54 1949年 2007年,不含呼伦贝尔 叶瑜等[18 ] 24.70 1940年 2009年,不含呼伦贝尔 本研究成果 33.81 1950年 含呼伦贝尔 23.50 1950年 不含呼伦贝尔
当前较为系统记录东北地区林地资源的文献计8处.学者研究表明在日本侵略时期东北地区森林面积曾高达33.16×104 km2 ,日据时期东北森林资源被大肆破坏,林地面积锐减,日军投降后东北森林资源才得到逐步恢复[40 ,41 ]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记载的1949年林地数据仅为17.30×104 km2 ,但学者表明该年鉴中记载的东北地区林地面积被人为调低,其林地数据值得质疑[17 ] .其余同口径下的5处不同数据源记载的20世纪50年代东北地区(不含呼伦贝尔)林地面积介于24.24×104 ~26.54×104 km2 .本研究基于地图集析出的1950年东北地区林地面积为33.81×104 km2 ,这与学者陶炎[40 ] 的结果非常接近;如不含呼伦贝尔时,本研究东北三省林地面积为23.50×104 km2 ,与上述5处不同数据源的林地低值仅相差0.74×104 km2 ,偏差相对率仅为3.05%.本研究的林地数据在数值和数量级上均与已有成果十分接近,地形图中林地规模信息与各处文献记载相互吻合并得到印证,这一方面表明了地图集中记载的林地信息在数量上能有效反映上世纪中期中国东北地区的林地基本情况;同时,美国陆军制图局在绘制地图集时引用了大量航摄影像、实测和历史地形图,林地信息的空间格局准确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可认为图集中的林地格局信息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本研究析出的林地数据也有力地证实了《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等[42 ,43 ] 记载的1949年东北林地面积偏低.① ...
... 当前较为系统记录东北地区林地资源的文献计8处.学者研究表明在日本侵略时期东北地区森林面积曾高达33.16×104 km2 ,日据时期东北森林资源被大肆破坏,林地面积锐减,日军投降后东北森林资源才得到逐步恢复[40 ,41 ]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记载的1949年林地数据仅为17.30×104 km2 ,但学者表明该年鉴中记载的东北地区林地面积被人为调低,其林地数据值得质疑[17 ] .其余同口径下的5处不同数据源记载的20世纪50年代东北地区(不含呼伦贝尔)林地面积介于24.24×104 ~26.54×104 km2 .本研究基于地图集析出的1950年东北地区林地面积为33.81×104 km2 ,这与学者陶炎[40 ] 的结果非常接近;如不含呼伦贝尔时,本研究东北三省林地面积为23.50×104 km2 ,与上述5处不同数据源的林地低值仅相差0.74×104 km2 ,偏差相对率仅为3.05%.本研究的林地数据在数值和数量级上均与已有成果十分接近,地形图中林地规模信息与各处文献记载相互吻合并得到印证,这一方面表明了地图集中记载的林地信息在数量上能有效反映上世纪中期中国东北地区的林地基本情况;同时,美国陆军制图局在绘制地图集时引用了大量航摄影像、实测和历史地形图,林地信息的空间格局准确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可认为图集中的林地格局信息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本研究析出的林地数据也有力地证实了《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等[42 ,43 ] 记载的1949年东北林地面积偏低.① ...
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
4
2007
... 学者对前卫星时代长时序历史林地变化重建研究探索了多种方法,可概况为3个方面:① 数量重建法,即基于统计资料和文献,重建长时期林地的数量变化特征.如Esser 等估算了1000—1850年欧洲的森林覆盖变化[13 ] ;凌大燮、史念海、樊宝敏和董源等对中国历史森林规模或覆盖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探索[14 ~16 ] ;何凡能等以清代史料为基础,较为全面地重建了1700年以来分省林地面积[17 ] ;叶瑜等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 a分县林草地覆盖规模[18 ] .② 模型重建法,即利用影响林地分布的环境因子构建空间网格化模型,定量重建林地的空间格局;如Kaplan等以人口为替代因子重建了欧洲工业化前1 000 a、空间分辨率为5'×5′的网格化林地格局[19 ] ;Steyaert 等重塑了美国东部地区1650—1992年、空间分辨率20 km的土地覆被格局[20 ] ;Liu和Tian等分别重建了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多地类空间格局[21 ,22 ] ;何凡能等和李士成提出了耕林地互动关系,分别重建了近300 a来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森林空间格局[1 ,23 ] ;He等进一步重建了1700年以来时间分辨率为20 a、空间分辨率为10 km的中国森林空间格局[24 ] ;Yang等构建了森林分布与砍伐重建模型,重建了1661—1952年中国1 km网格分辨率的林地数据集[2 ] .③ 图件析出法,即利用历史专题图、地形图等高精度地图集,经过位置配准、矢量化和属性校正后,直接恢复长时序历史森林变化格局.如Ciupa等利用历史地图复原了1800—2011年圣十字山脉的森林覆被变化[25 ] ;Cervera 等基于1868—2005年的数字森林地图和黑白正射影像,重建了地中海地区的森林分布格局[26 ] ;Brandolini等基于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复原了过去200 a罗纳河谷上游的景观格局[27 ] ;Szypula利用古地形图恢复了西里西亚工业区上游1890—2014年的土地利用格局[28 ] ;图件析出法是近年兴起的基于直接数据源开展长时序地理信息复原的方法,只要图集数据源质量可靠,重建的地理信息将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愈加受到学术界的追崇[29 ~33 ] . ...
... 东北森林带是中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中重要一环,区内林地空间分布连片、格局稳定少动、生境质量良好,是中国重要的天然林区和木材生产基地之一,开展该地区长时序林地时空特征分析对认识其林地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学者们围绕历史文献、统计年鉴和报告文本等资料,通过文献析出或模型模拟重建了东北地区长时期林地规模特征或空间格局[17 ,18 ,23 ] ,但基于直接数据源重现前卫星时代东北地区林地分布格局的研究较为鲜见.1954年美国陆军制图局基于航摄影像、实测地形图和历史地形图绘制了东北地区1∶25万的军事中比例尺地形图,即东北地区基本地形图集[34 ] (https://maps.lib.utexas.edu/maps/ams/index.html ),该图集空间分辨率高、图面清晰、地物要素丰富,成图数据源丰富可靠,精细记载了东北地区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土地利用、城镇和交通体系等地理信息,为研究20世纪中期土地覆被变化提供了丰富数据源.鉴于此,本研究以东北地区长时序林地变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图件析出和数据挖掘提取地形图和现状图中林地信息,构建1950—2020年东北地区长时序林地数据集,并以此分析林地时空变化、流转流向、立地条件等特征,希冀深化对东北地区林地变化过程特征、差异和规律的认识. ...
... The records of forestland area of Northeast China in 1950s
Table 2 文献来源 东北林地面积/104 km2 数据时间 发表年份及备注 注:*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的中国森林资源数据库(http://www.data.ac.cn/ ). 陶炎[40 ] 33.16 1930—1935年 1987年,含大兴安岭 东北物资调查委员会研究组[41 ] 29.44 1938年 1948年,不含嫩江 中国森林资源数据库* 24.24 1949年 20世纪80年代,不含呼伦贝尔 全国林业基本资料(1949—1979)① 25.95 1950—1952年 1980年,不含呼伦贝尔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17.3 1949年 1987年,不含呼伦贝尔 马忠良等[43 ] 24.79 1948年 1997年,森林覆盖率推算,不含呼伦贝尔 何凡能等[17 ] 26.54 1949年 2007年,不含呼伦贝尔 叶瑜等[18 ] 24.70 1940年 2009年,不含呼伦贝尔 本研究成果 33.81 1950年 含呼伦贝尔 23.50 1950年 不含呼伦贝尔
当前较为系统记录东北地区林地资源的文献计8处.学者研究表明在日本侵略时期东北地区森林面积曾高达33.16×104 km2 ,日据时期东北森林资源被大肆破坏,林地面积锐减,日军投降后东北森林资源才得到逐步恢复[40 ,41 ]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记载的1949年林地数据仅为17.30×104 km2 ,但学者表明该年鉴中记载的东北地区林地面积被人为调低,其林地数据值得质疑[17 ] .其余同口径下的5处不同数据源记载的20世纪50年代东北地区(不含呼伦贝尔)林地面积介于24.24×104 ~26.54×104 km2 .本研究基于地图集析出的1950年东北地区林地面积为33.81×104 km2 ,这与学者陶炎[40 ] 的结果非常接近;如不含呼伦贝尔时,本研究东北三省林地面积为23.50×104 km2 ,与上述5处不同数据源的林地低值仅相差0.74×104 km2 ,偏差相对率仅为3.05%.本研究的林地数据在数值和数量级上均与已有成果十分接近,地形图中林地规模信息与各处文献记载相互吻合并得到印证,这一方面表明了地图集中记载的林地信息在数量上能有效反映上世纪中期中国东北地区的林地基本情况;同时,美国陆军制图局在绘制地图集时引用了大量航摄影像、实测和历史地形图,林地信息的空间格局准确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可认为图集中的林地格局信息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本研究析出的林地数据也有力地证实了《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等[42 ,43 ] 记载的1949年东北林地面积偏低.① ...
... 当前较为系统记录东北地区林地资源的文献计8处.学者研究表明在日本侵略时期东北地区森林面积曾高达33.16×104 km2 ,日据时期东北森林资源被大肆破坏,林地面积锐减,日军投降后东北森林资源才得到逐步恢复[40 ,41 ]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记载的1949年林地数据仅为17.30×104 km2 ,但学者表明该年鉴中记载的东北地区林地面积被人为调低,其林地数据值得质疑[17 ] .其余同口径下的5处不同数据源记载的20世纪50年代东北地区(不含呼伦贝尔)林地面积介于24.24×104 ~26.54×104 km2 .本研究基于地图集析出的1950年东北地区林地面积为33.81×104 km2 ,这与学者陶炎[40 ] 的结果非常接近;如不含呼伦贝尔时,本研究东北三省林地面积为23.50×104 km2 ,与上述5处不同数据源的林地低值仅相差0.74×104 km2 ,偏差相对率仅为3.05%.本研究的林地数据在数值和数量级上均与已有成果十分接近,地形图中林地规模信息与各处文献记载相互吻合并得到印证,这一方面表明了地图集中记载的林地信息在数量上能有效反映上世纪中期中国东北地区的林地基本情况;同时,美国陆军制图局在绘制地图集时引用了大量航摄影像、实测和历史地形图,林地信息的空间格局准确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可认为图集中的林地格局信息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本研究析出的林地数据也有力地证实了《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等[42 ,43 ] 记载的1949年东北林地面积偏低.① ...
过去300年东北地区林地和草地覆盖变化
3
2009
... 学者对前卫星时代长时序历史林地变化重建研究探索了多种方法,可概况为3个方面:① 数量重建法,即基于统计资料和文献,重建长时期林地的数量变化特征.如Esser 等估算了1000—1850年欧洲的森林覆盖变化[13 ] ;凌大燮、史念海、樊宝敏和董源等对中国历史森林规模或覆盖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探索[14 ~16 ] ;何凡能等以清代史料为基础,较为全面地重建了1700年以来分省林地面积[17 ] ;叶瑜等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 a分县林草地覆盖规模[18 ] .② 模型重建法,即利用影响林地分布的环境因子构建空间网格化模型,定量重建林地的空间格局;如Kaplan等以人口为替代因子重建了欧洲工业化前1 000 a、空间分辨率为5'×5′的网格化林地格局[19 ] ;Steyaert 等重塑了美国东部地区1650—1992年、空间分辨率20 km的土地覆被格局[20 ] ;Liu和Tian等分别重建了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多地类空间格局[21 ,22 ] ;何凡能等和李士成提出了耕林地互动关系,分别重建了近300 a来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森林空间格局[1 ,23 ] ;He等进一步重建了1700年以来时间分辨率为20 a、空间分辨率为10 km的中国森林空间格局[24 ] ;Yang等构建了森林分布与砍伐重建模型,重建了1661—1952年中国1 km网格分辨率的林地数据集[2 ] .③ 图件析出法,即利用历史专题图、地形图等高精度地图集,经过位置配准、矢量化和属性校正后,直接恢复长时序历史森林变化格局.如Ciupa等利用历史地图复原了1800—2011年圣十字山脉的森林覆被变化[25 ] ;Cervera 等基于1868—2005年的数字森林地图和黑白正射影像,重建了地中海地区的森林分布格局[26 ] ;Brandolini等基于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复原了过去200 a罗纳河谷上游的景观格局[27 ] ;Szypula利用古地形图恢复了西里西亚工业区上游1890—2014年的土地利用格局[28 ] ;图件析出法是近年兴起的基于直接数据源开展长时序地理信息复原的方法,只要图集数据源质量可靠,重建的地理信息将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愈加受到学术界的追崇[29 ~33 ] . ...
... 东北森林带是中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中重要一环,区内林地空间分布连片、格局稳定少动、生境质量良好,是中国重要的天然林区和木材生产基地之一,开展该地区长时序林地时空特征分析对认识其林地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学者们围绕历史文献、统计年鉴和报告文本等资料,通过文献析出或模型模拟重建了东北地区长时期林地规模特征或空间格局[17 ,18 ,23 ] ,但基于直接数据源重现前卫星时代东北地区林地分布格局的研究较为鲜见.1954年美国陆军制图局基于航摄影像、实测地形图和历史地形图绘制了东北地区1∶25万的军事中比例尺地形图,即东北地区基本地形图集[34 ] (https://maps.lib.utexas.edu/maps/ams/index.html ),该图集空间分辨率高、图面清晰、地物要素丰富,成图数据源丰富可靠,精细记载了东北地区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土地利用、城镇和交通体系等地理信息,为研究20世纪中期土地覆被变化提供了丰富数据源.鉴于此,本研究以东北地区长时序林地变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图件析出和数据挖掘提取地形图和现状图中林地信息,构建1950—2020年东北地区长时序林地数据集,并以此分析林地时空变化、流转流向、立地条件等特征,希冀深化对东北地区林地变化过程特征、差异和规律的认识. ...
... The records of forestland area of Northeast China in 1950s
Table 2 文献来源 东北林地面积/104 km2 数据时间 发表年份及备注 注:*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的中国森林资源数据库(http://www.data.ac.cn/ ). 陶炎[40 ] 33.16 1930—1935年 1987年,含大兴安岭 东北物资调查委员会研究组[41 ] 29.44 1938年 1948年,不含嫩江 中国森林资源数据库* 24.24 1949年 20世纪80年代,不含呼伦贝尔 全国林业基本资料(1949—1979)① 25.95 1950—1952年 1980年,不含呼伦贝尔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17.3 1949年 1987年,不含呼伦贝尔 马忠良等[43 ] 24.79 1948年 1997年,森林覆盖率推算,不含呼伦贝尔 何凡能等[17 ] 26.54 1949年 2007年,不含呼伦贝尔 叶瑜等[18 ] 24.70 1940年 2009年,不含呼伦贝尔 本研究成果 33.81 1950年 含呼伦贝尔 23.50 1950年 不含呼伦贝尔
当前较为系统记录东北地区林地资源的文献计8处.学者研究表明在日本侵略时期东北地区森林面积曾高达33.16×104 km2 ,日据时期东北森林资源被大肆破坏,林地面积锐减,日军投降后东北森林资源才得到逐步恢复[40 ,41 ]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记载的1949年林地数据仅为17.30×104 km2 ,但学者表明该年鉴中记载的东北地区林地面积被人为调低,其林地数据值得质疑[17 ] .其余同口径下的5处不同数据源记载的20世纪50年代东北地区(不含呼伦贝尔)林地面积介于24.24×104 ~26.54×104 km2 .本研究基于地图集析出的1950年东北地区林地面积为33.81×104 km2 ,这与学者陶炎[40 ] 的结果非常接近;如不含呼伦贝尔时,本研究东北三省林地面积为23.50×104 km2 ,与上述5处不同数据源的林地低值仅相差0.74×104 km2 ,偏差相对率仅为3.05%.本研究的林地数据在数值和数量级上均与已有成果十分接近,地形图中林地规模信息与各处文献记载相互吻合并得到印证,这一方面表明了地图集中记载的林地信息在数量上能有效反映上世纪中期中国东北地区的林地基本情况;同时,美国陆军制图局在绘制地图集时引用了大量航摄影像、实测和历史地形图,林地信息的空间格局准确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可认为图集中的林地格局信息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本研究析出的林地数据也有力地证实了《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等[42 ,43 ] 记载的1949年东北林地面积偏低.① ...
过去300年东北地区林地和草地覆盖变化
3
2009
... 学者对前卫星时代长时序历史林地变化重建研究探索了多种方法,可概况为3个方面:① 数量重建法,即基于统计资料和文献,重建长时期林地的数量变化特征.如Esser 等估算了1000—1850年欧洲的森林覆盖变化[13 ] ;凌大燮、史念海、樊宝敏和董源等对中国历史森林规模或覆盖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探索[14 ~16 ] ;何凡能等以清代史料为基础,较为全面地重建了1700年以来分省林地面积[17 ] ;叶瑜等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 a分县林草地覆盖规模[18 ] .② 模型重建法,即利用影响林地分布的环境因子构建空间网格化模型,定量重建林地的空间格局;如Kaplan等以人口为替代因子重建了欧洲工业化前1 000 a、空间分辨率为5'×5′的网格化林地格局[19 ] ;Steyaert 等重塑了美国东部地区1650—1992年、空间分辨率20 km的土地覆被格局[20 ] ;Liu和Tian等分别重建了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多地类空间格局[21 ,22 ] ;何凡能等和李士成提出了耕林地互动关系,分别重建了近300 a来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森林空间格局[1 ,23 ] ;He等进一步重建了1700年以来时间分辨率为20 a、空间分辨率为10 km的中国森林空间格局[24 ] ;Yang等构建了森林分布与砍伐重建模型,重建了1661—1952年中国1 km网格分辨率的林地数据集[2 ] .③ 图件析出法,即利用历史专题图、地形图等高精度地图集,经过位置配准、矢量化和属性校正后,直接恢复长时序历史森林变化格局.如Ciupa等利用历史地图复原了1800—2011年圣十字山脉的森林覆被变化[25 ] ;Cervera 等基于1868—2005年的数字森林地图和黑白正射影像,重建了地中海地区的森林分布格局[26 ] ;Brandolini等基于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复原了过去200 a罗纳河谷上游的景观格局[27 ] ;Szypula利用古地形图恢复了西里西亚工业区上游1890—2014年的土地利用格局[28 ] ;图件析出法是近年兴起的基于直接数据源开展长时序地理信息复原的方法,只要图集数据源质量可靠,重建的地理信息将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愈加受到学术界的追崇[29 ~33 ] . ...
... 东北森林带是中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中重要一环,区内林地空间分布连片、格局稳定少动、生境质量良好,是中国重要的天然林区和木材生产基地之一,开展该地区长时序林地时空特征分析对认识其林地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学者们围绕历史文献、统计年鉴和报告文本等资料,通过文献析出或模型模拟重建了东北地区长时期林地规模特征或空间格局[17 ,18 ,23 ] ,但基于直接数据源重现前卫星时代东北地区林地分布格局的研究较为鲜见.1954年美国陆军制图局基于航摄影像、实测地形图和历史地形图绘制了东北地区1∶25万的军事中比例尺地形图,即东北地区基本地形图集[34 ] (https://maps.lib.utexas.edu/maps/ams/index.html ),该图集空间分辨率高、图面清晰、地物要素丰富,成图数据源丰富可靠,精细记载了东北地区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土地利用、城镇和交通体系等地理信息,为研究20世纪中期土地覆被变化提供了丰富数据源.鉴于此,本研究以东北地区长时序林地变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图件析出和数据挖掘提取地形图和现状图中林地信息,构建1950—2020年东北地区长时序林地数据集,并以此分析林地时空变化、流转流向、立地条件等特征,希冀深化对东北地区林地变化过程特征、差异和规律的认识. ...
... The records of forestland area of Northeast China in 1950s
Table 2 文献来源 东北林地面积/104 km2 数据时间 发表年份及备注 注:*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的中国森林资源数据库(http://www.data.ac.cn/ ). 陶炎[40 ] 33.16 1930—1935年 1987年,含大兴安岭 东北物资调查委员会研究组[41 ] 29.44 1938年 1948年,不含嫩江 中国森林资源数据库* 24.24 1949年 20世纪80年代,不含呼伦贝尔 全国林业基本资料(1949—1979)① 25.95 1950—1952年 1980年,不含呼伦贝尔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17.3 1949年 1987年,不含呼伦贝尔 马忠良等[43 ] 24.79 1948年 1997年,森林覆盖率推算,不含呼伦贝尔 何凡能等[17 ] 26.54 1949年 2007年,不含呼伦贝尔 叶瑜等[18 ] 24.70 1940年 2009年,不含呼伦贝尔 本研究成果 33.81 1950年 含呼伦贝尔 23.50 1950年 不含呼伦贝尔
当前较为系统记录东北地区林地资源的文献计8处.学者研究表明在日本侵略时期东北地区森林面积曾高达33.16×104 km2 ,日据时期东北森林资源被大肆破坏,林地面积锐减,日军投降后东北森林资源才得到逐步恢复[40 ,41 ]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记载的1949年林地数据仅为17.30×104 km2 ,但学者表明该年鉴中记载的东北地区林地面积被人为调低,其林地数据值得质疑[17 ] .其余同口径下的5处不同数据源记载的20世纪50年代东北地区(不含呼伦贝尔)林地面积介于24.24×104 ~26.54×104 km2 .本研究基于地图集析出的1950年东北地区林地面积为33.81×104 km2 ,这与学者陶炎[40 ] 的结果非常接近;如不含呼伦贝尔时,本研究东北三省林地面积为23.50×104 km2 ,与上述5处不同数据源的林地低值仅相差0.74×104 km2 ,偏差相对率仅为3.05%.本研究的林地数据在数值和数量级上均与已有成果十分接近,地形图中林地规模信息与各处文献记载相互吻合并得到印证,这一方面表明了地图集中记载的林地信息在数量上能有效反映上世纪中期中国东北地区的林地基本情况;同时,美国陆军制图局在绘制地图集时引用了大量航摄影像、实测和历史地形图,林地信息的空间格局准确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可认为图集中的林地格局信息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本研究析出的林地数据也有力地证实了《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等[42 ,43 ] 记载的1949年东北林地面积偏低.① ...
The prehistoric and preindustrial deforestation of Europe
1
2009
... 学者对前卫星时代长时序历史林地变化重建研究探索了多种方法,可概况为3个方面:① 数量重建法,即基于统计资料和文献,重建长时期林地的数量变化特征.如Esser 等估算了1000—1850年欧洲的森林覆盖变化[13 ] ;凌大燮、史念海、樊宝敏和董源等对中国历史森林规模或覆盖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探索[14 ~16 ] ;何凡能等以清代史料为基础,较为全面地重建了1700年以来分省林地面积[17 ] ;叶瑜等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 a分县林草地覆盖规模[18 ] .② 模型重建法,即利用影响林地分布的环境因子构建空间网格化模型,定量重建林地的空间格局;如Kaplan等以人口为替代因子重建了欧洲工业化前1 000 a、空间分辨率为5'×5′的网格化林地格局[19 ] ;Steyaert 等重塑了美国东部地区1650—1992年、空间分辨率20 km的土地覆被格局[20 ] ;Liu和Tian等分别重建了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多地类空间格局[21 ,22 ] ;何凡能等和李士成提出了耕林地互动关系,分别重建了近300 a来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森林空间格局[1 ,23 ] ;He等进一步重建了1700年以来时间分辨率为20 a、空间分辨率为10 km的中国森林空间格局[24 ] ;Yang等构建了森林分布与砍伐重建模型,重建了1661—1952年中国1 km网格分辨率的林地数据集[2 ] .③ 图件析出法,即利用历史专题图、地形图等高精度地图集,经过位置配准、矢量化和属性校正后,直接恢复长时序历史森林变化格局.如Ciupa等利用历史地图复原了1800—2011年圣十字山脉的森林覆被变化[25 ] ;Cervera 等基于1868—2005年的数字森林地图和黑白正射影像,重建了地中海地区的森林分布格局[26 ] ;Brandolini等基于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复原了过去200 a罗纳河谷上游的景观格局[27 ] ;Szypula利用古地形图恢复了西里西亚工业区上游1890—2014年的土地利用格局[28 ] ;图件析出法是近年兴起的基于直接数据源开展长时序地理信息复原的方法,只要图集数据源质量可靠,重建的地理信息将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愈加受到学术界的追崇[29 ~33 ] . ...
Reconstructed historical land cover and biophysical parameters for studies of land‐atmosphere interactions within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
1
2008
... 学者对前卫星时代长时序历史林地变化重建研究探索了多种方法,可概况为3个方面:① 数量重建法,即基于统计资料和文献,重建长时期林地的数量变化特征.如Esser 等估算了1000—1850年欧洲的森林覆盖变化[13 ] ;凌大燮、史念海、樊宝敏和董源等对中国历史森林规模或覆盖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探索[14 ~16 ] ;何凡能等以清代史料为基础,较为全面地重建了1700年以来分省林地面积[17 ] ;叶瑜等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 a分县林草地覆盖规模[18 ] .② 模型重建法,即利用影响林地分布的环境因子构建空间网格化模型,定量重建林地的空间格局;如Kaplan等以人口为替代因子重建了欧洲工业化前1 000 a、空间分辨率为5'×5′的网格化林地格局[19 ] ;Steyaert 等重塑了美国东部地区1650—1992年、空间分辨率20 km的土地覆被格局[20 ] ;Liu和Tian等分别重建了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多地类空间格局[21 ,22 ] ;何凡能等和李士成提出了耕林地互动关系,分别重建了近300 a来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森林空间格局[1 ,23 ] ;He等进一步重建了1700年以来时间分辨率为20 a、空间分辨率为10 km的中国森林空间格局[24 ] ;Yang等构建了森林分布与砍伐重建模型,重建了1661—1952年中国1 km网格分辨率的林地数据集[2 ] .③ 图件析出法,即利用历史专题图、地形图等高精度地图集,经过位置配准、矢量化和属性校正后,直接恢复长时序历史森林变化格局.如Ciupa等利用历史地图复原了1800—2011年圣十字山脉的森林覆被变化[25 ] ;Cervera 等基于1868—2005年的数字森林地图和黑白正射影像,重建了地中海地区的森林分布格局[26 ] ;Brandolini等基于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复原了过去200 a罗纳河谷上游的景观格局[27 ] ;Szypula利用古地形图恢复了西里西亚工业区上游1890—2014年的土地利用格局[28 ] ;图件析出法是近年兴起的基于直接数据源开展长时序地理信息复原的方法,只要图集数据源质量可靠,重建的地理信息将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愈加受到学术界的追崇[29 ~33 ] . ...
China’s land cover and land use change from 1700 to 2005: Estimations from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data and historical archives
1
2010
... 学者对前卫星时代长时序历史林地变化重建研究探索了多种方法,可概况为3个方面:① 数量重建法,即基于统计资料和文献,重建长时期林地的数量变化特征.如Esser 等估算了1000—1850年欧洲的森林覆盖变化[13 ] ;凌大燮、史念海、樊宝敏和董源等对中国历史森林规模或覆盖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探索[14 ~16 ] ;何凡能等以清代史料为基础,较为全面地重建了1700年以来分省林地面积[17 ] ;叶瑜等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 a分县林草地覆盖规模[18 ] .② 模型重建法,即利用影响林地分布的环境因子构建空间网格化模型,定量重建林地的空间格局;如Kaplan等以人口为替代因子重建了欧洲工业化前1 000 a、空间分辨率为5'×5′的网格化林地格局[19 ] ;Steyaert 等重塑了美国东部地区1650—1992年、空间分辨率20 km的土地覆被格局[20 ] ;Liu和Tian等分别重建了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多地类空间格局[21 ,22 ] ;何凡能等和李士成提出了耕林地互动关系,分别重建了近300 a来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森林空间格局[1 ,23 ] ;He等进一步重建了1700年以来时间分辨率为20 a、空间分辨率为10 km的中国森林空间格局[24 ] ;Yang等构建了森林分布与砍伐重建模型,重建了1661—1952年中国1 km网格分辨率的林地数据集[2 ] .③ 图件析出法,即利用历史专题图、地形图等高精度地图集,经过位置配准、矢量化和属性校正后,直接恢复长时序历史森林变化格局.如Ciupa等利用历史地图复原了1800—2011年圣十字山脉的森林覆被变化[25 ] ;Cervera 等基于1868—2005年的数字森林地图和黑白正射影像,重建了地中海地区的森林分布格局[26 ] ;Brandolini等基于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复原了过去200 a罗纳河谷上游的景观格局[27 ] ;Szypula利用古地形图恢复了西里西亚工业区上游1890—2014年的土地利用格局[28 ] ;图件析出法是近年兴起的基于直接数据源开展长时序地理信息复原的方法,只要图集数据源质量可靠,重建的地理信息将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愈加受到学术界的追崇[29 ~33 ] . ...
History of land use in India during 1880-2010: Large-scale land transformations reconstructed from satellite data and historical archives
1
2014
... 学者对前卫星时代长时序历史林地变化重建研究探索了多种方法,可概况为3个方面:① 数量重建法,即基于统计资料和文献,重建长时期林地的数量变化特征.如Esser 等估算了1000—1850年欧洲的森林覆盖变化[13 ] ;凌大燮、史念海、樊宝敏和董源等对中国历史森林规模或覆盖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探索[14 ~16 ] ;何凡能等以清代史料为基础,较为全面地重建了1700年以来分省林地面积[17 ] ;叶瑜等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 a分县林草地覆盖规模[18 ] .② 模型重建法,即利用影响林地分布的环境因子构建空间网格化模型,定量重建林地的空间格局;如Kaplan等以人口为替代因子重建了欧洲工业化前1 000 a、空间分辨率为5'×5′的网格化林地格局[19 ] ;Steyaert 等重塑了美国东部地区1650—1992年、空间分辨率20 km的土地覆被格局[20 ] ;Liu和Tian等分别重建了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多地类空间格局[21 ,22 ] ;何凡能等和李士成提出了耕林地互动关系,分别重建了近300 a来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森林空间格局[1 ,23 ] ;He等进一步重建了1700年以来时间分辨率为20 a、空间分辨率为10 km的中国森林空间格局[24 ] ;Yang等构建了森林分布与砍伐重建模型,重建了1661—1952年中国1 km网格分辨率的林地数据集[2 ] .③ 图件析出法,即利用历史专题图、地形图等高精度地图集,经过位置配准、矢量化和属性校正后,直接恢复长时序历史森林变化格局.如Ciupa等利用历史地图复原了1800—2011年圣十字山脉的森林覆被变化[25 ] ;Cervera 等基于1868—2005年的数字森林地图和黑白正射影像,重建了地中海地区的森林分布格局[26 ] ;Brandolini等基于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复原了过去200 a罗纳河谷上游的景观格局[27 ] ;Szypula利用古地形图恢复了西里西亚工业区上游1890—2014年的土地利用格局[28 ] ;图件析出法是近年兴起的基于直接数据源开展长时序地理信息复原的方法,只要图集数据源质量可靠,重建的地理信息将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愈加受到学术界的追崇[29 ~33 ] . ...
2
... 学者对前卫星时代长时序历史林地变化重建研究探索了多种方法,可概况为3个方面:① 数量重建法,即基于统计资料和文献,重建长时期林地的数量变化特征.如Esser 等估算了1000—1850年欧洲的森林覆盖变化[13 ] ;凌大燮、史念海、樊宝敏和董源等对中国历史森林规模或覆盖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探索[14 ~16 ] ;何凡能等以清代史料为基础,较为全面地重建了1700年以来分省林地面积[17 ] ;叶瑜等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 a分县林草地覆盖规模[18 ] .② 模型重建法,即利用影响林地分布的环境因子构建空间网格化模型,定量重建林地的空间格局;如Kaplan等以人口为替代因子重建了欧洲工业化前1 000 a、空间分辨率为5'×5′的网格化林地格局[19 ] ;Steyaert 等重塑了美国东部地区1650—1992年、空间分辨率20 km的土地覆被格局[20 ] ;Liu和Tian等分别重建了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多地类空间格局[21 ,22 ] ;何凡能等和李士成提出了耕林地互动关系,分别重建了近300 a来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森林空间格局[1 ,23 ] ;He等进一步重建了1700年以来时间分辨率为20 a、空间分辨率为10 km的中国森林空间格局[24 ] ;Yang等构建了森林分布与砍伐重建模型,重建了1661—1952年中国1 km网格分辨率的林地数据集[2 ] .③ 图件析出法,即利用历史专题图、地形图等高精度地图集,经过位置配准、矢量化和属性校正后,直接恢复长时序历史森林变化格局.如Ciupa等利用历史地图复原了1800—2011年圣十字山脉的森林覆被变化[25 ] ;Cervera 等基于1868—2005年的数字森林地图和黑白正射影像,重建了地中海地区的森林分布格局[26 ] ;Brandolini等基于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复原了过去200 a罗纳河谷上游的景观格局[27 ] ;Szypula利用古地形图恢复了西里西亚工业区上游1890—2014年的土地利用格局[28 ] ;图件析出法是近年兴起的基于直接数据源开展长时序地理信息复原的方法,只要图集数据源质量可靠,重建的地理信息将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愈加受到学术界的追崇[29 ~33 ] . ...
... 东北森林带是中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中重要一环,区内林地空间分布连片、格局稳定少动、生境质量良好,是中国重要的天然林区和木材生产基地之一,开展该地区长时序林地时空特征分析对认识其林地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学者们围绕历史文献、统计年鉴和报告文本等资料,通过文献析出或模型模拟重建了东北地区长时期林地规模特征或空间格局[17 ,18 ,23 ] ,但基于直接数据源重现前卫星时代东北地区林地分布格局的研究较为鲜见.1954年美国陆军制图局基于航摄影像、实测地形图和历史地形图绘制了东北地区1∶25万的军事中比例尺地形图,即东北地区基本地形图集[34 ] (https://maps.lib.utexas.edu/maps/ams/index.html ),该图集空间分辨率高、图面清晰、地物要素丰富,成图数据源丰富可靠,精细记载了东北地区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土地利用、城镇和交通体系等地理信息,为研究20世纪中期土地覆被变化提供了丰富数据源.鉴于此,本研究以东北地区长时序林地变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图件析出和数据挖掘提取地形图和现状图中林地信息,构建1950—2020年东北地区长时序林地数据集,并以此分析林地时空变化、流转流向、立地条件等特征,希冀深化对东北地区林地变化过程特征、差异和规律的认识. ...
2
... 学者对前卫星时代长时序历史林地变化重建研究探索了多种方法,可概况为3个方面:① 数量重建法,即基于统计资料和文献,重建长时期林地的数量变化特征.如Esser 等估算了1000—1850年欧洲的森林覆盖变化[13 ] ;凌大燮、史念海、樊宝敏和董源等对中国历史森林规模或覆盖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探索[14 ~16 ] ;何凡能等以清代史料为基础,较为全面地重建了1700年以来分省林地面积[17 ] ;叶瑜等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 a分县林草地覆盖规模[18 ] .② 模型重建法,即利用影响林地分布的环境因子构建空间网格化模型,定量重建林地的空间格局;如Kaplan等以人口为替代因子重建了欧洲工业化前1 000 a、空间分辨率为5'×5′的网格化林地格局[19 ] ;Steyaert 等重塑了美国东部地区1650—1992年、空间分辨率20 km的土地覆被格局[20 ] ;Liu和Tian等分别重建了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多地类空间格局[21 ,22 ] ;何凡能等和李士成提出了耕林地互动关系,分别重建了近300 a来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森林空间格局[1 ,23 ] ;He等进一步重建了1700年以来时间分辨率为20 a、空间分辨率为10 km的中国森林空间格局[24 ] ;Yang等构建了森林分布与砍伐重建模型,重建了1661—1952年中国1 km网格分辨率的林地数据集[2 ] .③ 图件析出法,即利用历史专题图、地形图等高精度地图集,经过位置配准、矢量化和属性校正后,直接恢复长时序历史森林变化格局.如Ciupa等利用历史地图复原了1800—2011年圣十字山脉的森林覆被变化[25 ] ;Cervera 等基于1868—2005年的数字森林地图和黑白正射影像,重建了地中海地区的森林分布格局[26 ] ;Brandolini等基于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复原了过去200 a罗纳河谷上游的景观格局[27 ] ;Szypula利用古地形图恢复了西里西亚工业区上游1890—2014年的土地利用格局[28 ] ;图件析出法是近年兴起的基于直接数据源开展长时序地理信息复原的方法,只要图集数据源质量可靠,重建的地理信息将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愈加受到学术界的追崇[29 ~33 ] . ...
... 东北森林带是中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中重要一环,区内林地空间分布连片、格局稳定少动、生境质量良好,是中国重要的天然林区和木材生产基地之一,开展该地区长时序林地时空特征分析对认识其林地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学者们围绕历史文献、统计年鉴和报告文本等资料,通过文献析出或模型模拟重建了东北地区长时期林地规模特征或空间格局[17 ,18 ,23 ] ,但基于直接数据源重现前卫星时代东北地区林地分布格局的研究较为鲜见.1954年美国陆军制图局基于航摄影像、实测地形图和历史地形图绘制了东北地区1∶25万的军事中比例尺地形图,即东北地区基本地形图集[34 ] (https://maps.lib.utexas.edu/maps/ams/index.html ),该图集空间分辨率高、图面清晰、地物要素丰富,成图数据源丰富可靠,精细记载了东北地区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土地利用、城镇和交通体系等地理信息,为研究20世纪中期土地覆被变化提供了丰富数据源.鉴于此,本研究以东北地区长时序林地变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图件析出和数据挖掘提取地形图和现状图中林地信息,构建1950—2020年东北地区长时序林地数据集,并以此分析林地时空变化、流转流向、立地条件等特征,希冀深化对东北地区林地变化过程特征、差异和规律的认识. ...
A spatially explicit reconstruction of forest cover in China over 1700-2000
1
2015
... 学者对前卫星时代长时序历史林地变化重建研究探索了多种方法,可概况为3个方面:① 数量重建法,即基于统计资料和文献,重建长时期林地的数量变化特征.如Esser 等估算了1000—1850年欧洲的森林覆盖变化[13 ] ;凌大燮、史念海、樊宝敏和董源等对中国历史森林规模或覆盖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探索[14 ~16 ] ;何凡能等以清代史料为基础,较为全面地重建了1700年以来分省林地面积[17 ] ;叶瑜等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 a分县林草地覆盖规模[18 ] .② 模型重建法,即利用影响林地分布的环境因子构建空间网格化模型,定量重建林地的空间格局;如Kaplan等以人口为替代因子重建了欧洲工业化前1 000 a、空间分辨率为5'×5′的网格化林地格局[19 ] ;Steyaert 等重塑了美国东部地区1650—1992年、空间分辨率20 km的土地覆被格局[20 ] ;Liu和Tian等分别重建了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多地类空间格局[21 ,22 ] ;何凡能等和李士成提出了耕林地互动关系,分别重建了近300 a来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森林空间格局[1 ,23 ] ;He等进一步重建了1700年以来时间分辨率为20 a、空间分辨率为10 km的中国森林空间格局[24 ] ;Yang等构建了森林分布与砍伐重建模型,重建了1661—1952年中国1 km网格分辨率的林地数据集[2 ] .③ 图件析出法,即利用历史专题图、地形图等高精度地图集,经过位置配准、矢量化和属性校正后,直接恢复长时序历史森林变化格局.如Ciupa等利用历史地图复原了1800—2011年圣十字山脉的森林覆被变化[25 ] ;Cervera 等基于1868—2005年的数字森林地图和黑白正射影像,重建了地中海地区的森林分布格局[26 ] ;Brandolini等基于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复原了过去200 a罗纳河谷上游的景观格局[27 ] ;Szypula利用古地形图恢复了西里西亚工业区上游1890—2014年的土地利用格局[28 ] ;图件析出法是近年兴起的基于直接数据源开展长时序地理信息复原的方法,只要图集数据源质量可靠,重建的地理信息将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愈加受到学术界的追崇[29 ~33 ] . ...
Use of GIS-supported comparative cartography and historical maps in long-term forest cover changes analysis in the holy cross mountains (Poland)
1
2016
... 学者对前卫星时代长时序历史林地变化重建研究探索了多种方法,可概况为3个方面:① 数量重建法,即基于统计资料和文献,重建长时期林地的数量变化特征.如Esser 等估算了1000—1850年欧洲的森林覆盖变化[13 ] ;凌大燮、史念海、樊宝敏和董源等对中国历史森林规模或覆盖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探索[14 ~16 ] ;何凡能等以清代史料为基础,较为全面地重建了1700年以来分省林地面积[17 ] ;叶瑜等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 a分县林草地覆盖规模[18 ] .② 模型重建法,即利用影响林地分布的环境因子构建空间网格化模型,定量重建林地的空间格局;如Kaplan等以人口为替代因子重建了欧洲工业化前1 000 a、空间分辨率为5'×5′的网格化林地格局[19 ] ;Steyaert 等重塑了美国东部地区1650—1992年、空间分辨率20 km的土地覆被格局[20 ] ;Liu和Tian等分别重建了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多地类空间格局[21 ,22 ] ;何凡能等和李士成提出了耕林地互动关系,分别重建了近300 a来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森林空间格局[1 ,23 ] ;He等进一步重建了1700年以来时间分辨率为20 a、空间分辨率为10 km的中国森林空间格局[24 ] ;Yang等构建了森林分布与砍伐重建模型,重建了1661—1952年中国1 km网格分辨率的林地数据集[2 ] .③ 图件析出法,即利用历史专题图、地形图等高精度地图集,经过位置配准、矢量化和属性校正后,直接恢复长时序历史森林变化格局.如Ciupa等利用历史地图复原了1800—2011年圣十字山脉的森林覆被变化[25 ] ;Cervera 等基于1868—2005年的数字森林地图和黑白正射影像,重建了地中海地区的森林分布格局[26 ] ;Brandolini等基于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复原了过去200 a罗纳河谷上游的景观格局[27 ] ;Szypula利用古地形图恢复了西里西亚工业区上游1890—2014年的土地利用格局[28 ] ;图件析出法是近年兴起的基于直接数据源开展长时序地理信息复原的方法,只要图集数据源质量可靠,重建的地理信息将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愈加受到学术界的追崇[29 ~33 ] . ...
Understanding the long-term dynamics of forest transition: From deforestation to afforestation in a Mediterranean landscape (Catalonia, 1868-2005)
1
2016
... 学者对前卫星时代长时序历史林地变化重建研究探索了多种方法,可概况为3个方面:① 数量重建法,即基于统计资料和文献,重建长时期林地的数量变化特征.如Esser 等估算了1000—1850年欧洲的森林覆盖变化[13 ] ;凌大燮、史念海、樊宝敏和董源等对中国历史森林规模或覆盖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探索[14 ~16 ] ;何凡能等以清代史料为基础,较为全面地重建了1700年以来分省林地面积[17 ] ;叶瑜等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 a分县林草地覆盖规模[18 ] .② 模型重建法,即利用影响林地分布的环境因子构建空间网格化模型,定量重建林地的空间格局;如Kaplan等以人口为替代因子重建了欧洲工业化前1 000 a、空间分辨率为5'×5′的网格化林地格局[19 ] ;Steyaert 等重塑了美国东部地区1650—1992年、空间分辨率20 km的土地覆被格局[20 ] ;Liu和Tian等分别重建了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多地类空间格局[21 ,22 ] ;何凡能等和李士成提出了耕林地互动关系,分别重建了近300 a来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森林空间格局[1 ,23 ] ;He等进一步重建了1700年以来时间分辨率为20 a、空间分辨率为10 km的中国森林空间格局[24 ] ;Yang等构建了森林分布与砍伐重建模型,重建了1661—1952年中国1 km网格分辨率的林地数据集[2 ] .③ 图件析出法,即利用历史专题图、地形图等高精度地图集,经过位置配准、矢量化和属性校正后,直接恢复长时序历史森林变化格局.如Ciupa等利用历史地图复原了1800—2011年圣十字山脉的森林覆被变化[25 ] ;Cervera 等基于1868—2005年的数字森林地图和黑白正射影像,重建了地中海地区的森林分布格局[26 ] ;Brandolini等基于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复原了过去200 a罗纳河谷上游的景观格局[27 ] ;Szypula利用古地形图恢复了西里西亚工业区上游1890—2014年的土地利用格局[28 ] ;图件析出法是近年兴起的基于直接数据源开展长时序地理信息复原的方法,只要图集数据源质量可靠,重建的地理信息将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愈加受到学术界的追崇[29 ~33 ] . ...
Multi-temporal mapping of the Upper Rhone Valley (Valais, Switzerland): Fluvial landscape changes at the end of the Little Ice Age (18th-19th centuries)
1
2020
... 学者对前卫星时代长时序历史林地变化重建研究探索了多种方法,可概况为3个方面:① 数量重建法,即基于统计资料和文献,重建长时期林地的数量变化特征.如Esser 等估算了1000—1850年欧洲的森林覆盖变化[13 ] ;凌大燮、史念海、樊宝敏和董源等对中国历史森林规模或覆盖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探索[14 ~16 ] ;何凡能等以清代史料为基础,较为全面地重建了1700年以来分省林地面积[17 ] ;叶瑜等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 a分县林草地覆盖规模[18 ] .② 模型重建法,即利用影响林地分布的环境因子构建空间网格化模型,定量重建林地的空间格局;如Kaplan等以人口为替代因子重建了欧洲工业化前1 000 a、空间分辨率为5'×5′的网格化林地格局[19 ] ;Steyaert 等重塑了美国东部地区1650—1992年、空间分辨率20 km的土地覆被格局[20 ] ;Liu和Tian等分别重建了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多地类空间格局[21 ,22 ] ;何凡能等和李士成提出了耕林地互动关系,分别重建了近300 a来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森林空间格局[1 ,23 ] ;He等进一步重建了1700年以来时间分辨率为20 a、空间分辨率为10 km的中国森林空间格局[24 ] ;Yang等构建了森林分布与砍伐重建模型,重建了1661—1952年中国1 km网格分辨率的林地数据集[2 ] .③ 图件析出法,即利用历史专题图、地形图等高精度地图集,经过位置配准、矢量化和属性校正后,直接恢复长时序历史森林变化格局.如Ciupa等利用历史地图复原了1800—2011年圣十字山脉的森林覆被变化[25 ] ;Cervera 等基于1868—2005年的数字森林地图和黑白正射影像,重建了地中海地区的森林分布格局[26 ] ;Brandolini等基于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复原了过去200 a罗纳河谷上游的景观格局[27 ] ;Szypula利用古地形图恢复了西里西亚工业区上游1890—2014年的土地利用格局[28 ] ;图件析出法是近年兴起的基于直接数据源开展长时序地理信息复原的方法,只要图集数据源质量可靠,重建的地理信息将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愈加受到学术界的追崇[29 ~33 ] . ...
Digital adaptation of the geomorphological map of Upper Silesian industrial region, Poland (1: 50 000) —Old map new possibilities
1
2020
... 学者对前卫星时代长时序历史林地变化重建研究探索了多种方法,可概况为3个方面:① 数量重建法,即基于统计资料和文献,重建长时期林地的数量变化特征.如Esser 等估算了1000—1850年欧洲的森林覆盖变化[13 ] ;凌大燮、史念海、樊宝敏和董源等对中国历史森林规模或覆盖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探索[14 ~16 ] ;何凡能等以清代史料为基础,较为全面地重建了1700年以来分省林地面积[17 ] ;叶瑜等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 a分县林草地覆盖规模[18 ] .② 模型重建法,即利用影响林地分布的环境因子构建空间网格化模型,定量重建林地的空间格局;如Kaplan等以人口为替代因子重建了欧洲工业化前1 000 a、空间分辨率为5'×5′的网格化林地格局[19 ] ;Steyaert 等重塑了美国东部地区1650—1992年、空间分辨率20 km的土地覆被格局[20 ] ;Liu和Tian等分别重建了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多地类空间格局[21 ,22 ] ;何凡能等和李士成提出了耕林地互动关系,分别重建了近300 a来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森林空间格局[1 ,23 ] ;He等进一步重建了1700年以来时间分辨率为20 a、空间分辨率为10 km的中国森林空间格局[24 ] ;Yang等构建了森林分布与砍伐重建模型,重建了1661—1952年中国1 km网格分辨率的林地数据集[2 ] .③ 图件析出法,即利用历史专题图、地形图等高精度地图集,经过位置配准、矢量化和属性校正后,直接恢复长时序历史森林变化格局.如Ciupa等利用历史地图复原了1800—2011年圣十字山脉的森林覆被变化[25 ] ;Cervera 等基于1868—2005年的数字森林地图和黑白正射影像,重建了地中海地区的森林分布格局[26 ] ;Brandolini等基于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复原了过去200 a罗纳河谷上游的景观格局[27 ] ;Szypula利用古地形图恢复了西里西亚工业区上游1890—2014年的土地利用格局[28 ] ;图件析出法是近年兴起的基于直接数据源开展长时序地理信息复原的方法,只要图集数据源质量可靠,重建的地理信息将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愈加受到学术界的追崇[29 ~33 ] . ...
基于历史地图与遥感影像的近百年来长江荆江段河道演变
1
2019
... 学者对前卫星时代长时序历史林地变化重建研究探索了多种方法,可概况为3个方面:① 数量重建法,即基于统计资料和文献,重建长时期林地的数量变化特征.如Esser 等估算了1000—1850年欧洲的森林覆盖变化[13 ] ;凌大燮、史念海、樊宝敏和董源等对中国历史森林规模或覆盖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探索[14 ~16 ] ;何凡能等以清代史料为基础,较为全面地重建了1700年以来分省林地面积[17 ] ;叶瑜等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 a分县林草地覆盖规模[18 ] .② 模型重建法,即利用影响林地分布的环境因子构建空间网格化模型,定量重建林地的空间格局;如Kaplan等以人口为替代因子重建了欧洲工业化前1 000 a、空间分辨率为5'×5′的网格化林地格局[19 ] ;Steyaert 等重塑了美国东部地区1650—1992年、空间分辨率20 km的土地覆被格局[20 ] ;Liu和Tian等分别重建了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多地类空间格局[21 ,22 ] ;何凡能等和李士成提出了耕林地互动关系,分别重建了近300 a来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森林空间格局[1 ,23 ] ;He等进一步重建了1700年以来时间分辨率为20 a、空间分辨率为10 km的中国森林空间格局[24 ] ;Yang等构建了森林分布与砍伐重建模型,重建了1661—1952年中国1 km网格分辨率的林地数据集[2 ] .③ 图件析出法,即利用历史专题图、地形图等高精度地图集,经过位置配准、矢量化和属性校正后,直接恢复长时序历史森林变化格局.如Ciupa等利用历史地图复原了1800—2011年圣十字山脉的森林覆被变化[25 ] ;Cervera 等基于1868—2005年的数字森林地图和黑白正射影像,重建了地中海地区的森林分布格局[26 ] ;Brandolini等基于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复原了过去200 a罗纳河谷上游的景观格局[27 ] ;Szypula利用古地形图恢复了西里西亚工业区上游1890—2014年的土地利用格局[28 ] ;图件析出法是近年兴起的基于直接数据源开展长时序地理信息复原的方法,只要图集数据源质量可靠,重建的地理信息将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愈加受到学术界的追崇[29 ~33 ] . ...
基于历史地图与遥感影像的近百年来长江荆江段河道演变
1
2019
... 学者对前卫星时代长时序历史林地变化重建研究探索了多种方法,可概况为3个方面:① 数量重建法,即基于统计资料和文献,重建长时期林地的数量变化特征.如Esser 等估算了1000—1850年欧洲的森林覆盖变化[13 ] ;凌大燮、史念海、樊宝敏和董源等对中国历史森林规模或覆盖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探索[14 ~16 ] ;何凡能等以清代史料为基础,较为全面地重建了1700年以来分省林地面积[17 ] ;叶瑜等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 a分县林草地覆盖规模[18 ] .② 模型重建法,即利用影响林地分布的环境因子构建空间网格化模型,定量重建林地的空间格局;如Kaplan等以人口为替代因子重建了欧洲工业化前1 000 a、空间分辨率为5'×5′的网格化林地格局[19 ] ;Steyaert 等重塑了美国东部地区1650—1992年、空间分辨率20 km的土地覆被格局[20 ] ;Liu和Tian等分别重建了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多地类空间格局[21 ,22 ] ;何凡能等和李士成提出了耕林地互动关系,分别重建了近300 a来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森林空间格局[1 ,23 ] ;He等进一步重建了1700年以来时间分辨率为20 a、空间分辨率为10 km的中国森林空间格局[24 ] ;Yang等构建了森林分布与砍伐重建模型,重建了1661—1952年中国1 km网格分辨率的林地数据集[2 ] .③ 图件析出法,即利用历史专题图、地形图等高精度地图集,经过位置配准、矢量化和属性校正后,直接恢复长时序历史森林变化格局.如Ciupa等利用历史地图复原了1800—2011年圣十字山脉的森林覆被变化[25 ] ;Cervera 等基于1868—2005年的数字森林地图和黑白正射影像,重建了地中海地区的森林分布格局[26 ] ;Brandolini等基于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复原了过去200 a罗纳河谷上游的景观格局[27 ] ;Szypula利用古地形图恢复了西里西亚工业区上游1890—2014年的土地利用格局[28 ] ;图件析出法是近年兴起的基于直接数据源开展长时序地理信息复原的方法,只要图集数据源质量可靠,重建的地理信息将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愈加受到学术界的追崇[29 ~33 ] . ...
1基于GIS 的呼和浩特市近百年街道时空演变及其特征分析
0
2019
1基于GIS 的呼和浩特市近百年街道时空演变及其特征分析
0
2019
Reconstruction assessment of historical land use: A case study in the Kamo River basin, Kyoto, Japan
0
2014
1
... 学者对前卫星时代长时序历史林地变化重建研究探索了多种方法,可概况为3个方面:① 数量重建法,即基于统计资料和文献,重建长时期林地的数量变化特征.如Esser 等估算了1000—1850年欧洲的森林覆盖变化[13 ] ;凌大燮、史念海、樊宝敏和董源等对中国历史森林规模或覆盖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探索[14 ~16 ] ;何凡能等以清代史料为基础,较为全面地重建了1700年以来分省林地面积[17 ] ;叶瑜等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 a分县林草地覆盖规模[18 ] .② 模型重建法,即利用影响林地分布的环境因子构建空间网格化模型,定量重建林地的空间格局;如Kaplan等以人口为替代因子重建了欧洲工业化前1 000 a、空间分辨率为5'×5′的网格化林地格局[19 ] ;Steyaert 等重塑了美国东部地区1650—1992年、空间分辨率20 km的土地覆被格局[20 ] ;Liu和Tian等分别重建了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多地类空间格局[21 ,22 ] ;何凡能等和李士成提出了耕林地互动关系,分别重建了近300 a来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森林空间格局[1 ,23 ] ;He等进一步重建了1700年以来时间分辨率为20 a、空间分辨率为10 km的中国森林空间格局[24 ] ;Yang等构建了森林分布与砍伐重建模型,重建了1661—1952年中国1 km网格分辨率的林地数据集[2 ] .③ 图件析出法,即利用历史专题图、地形图等高精度地图集,经过位置配准、矢量化和属性校正后,直接恢复长时序历史森林变化格局.如Ciupa等利用历史地图复原了1800—2011年圣十字山脉的森林覆被变化[25 ] ;Cervera 等基于1868—2005年的数字森林地图和黑白正射影像,重建了地中海地区的森林分布格局[26 ] ;Brandolini等基于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复原了过去200 a罗纳河谷上游的景观格局[27 ] ;Szypula利用古地形图恢复了西里西亚工业区上游1890—2014年的土地利用格局[28 ] ;图件析出法是近年兴起的基于直接数据源开展长时序地理信息复原的方法,只要图集数据源质量可靠,重建的地理信息将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愈加受到学术界的追崇[29 ~33 ] . ...
美国陆军制图局1954年中国基本地形图分析
2
2016
... 东北森林带是中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中重要一环,区内林地空间分布连片、格局稳定少动、生境质量良好,是中国重要的天然林区和木材生产基地之一,开展该地区长时序林地时空特征分析对认识其林地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学者们围绕历史文献、统计年鉴和报告文本等资料,通过文献析出或模型模拟重建了东北地区长时期林地规模特征或空间格局[17 ,18 ,23 ] ,但基于直接数据源重现前卫星时代东北地区林地分布格局的研究较为鲜见.1954年美国陆军制图局基于航摄影像、实测地形图和历史地形图绘制了东北地区1∶25万的军事中比例尺地形图,即东北地区基本地形图集[34 ] (https://maps.lib.utexas.edu/maps/ams/index.html ),该图集空间分辨率高、图面清晰、地物要素丰富,成图数据源丰富可靠,精细记载了东北地区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土地利用、城镇和交通体系等地理信息,为研究20世纪中期土地覆被变化提供了丰富数据源.鉴于此,本研究以东北地区长时序林地变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图件析出和数据挖掘提取地形图和现状图中林地信息,构建1950—2020年东北地区长时序林地数据集,并以此分析林地时空变化、流转流向、立地条件等特征,希冀深化对东北地区林地变化过程特征、差异和规律的认识. ...
... 基本地形图(以下简称地形图).原图集共3部分,为中国北−南方、东北地区和台湾省基本地形图,反映了中国20世纪中期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土地利用、城镇和交通体系等基本信息,原为美国陆军制图局的军事中比例尺地形图.本研究所用地图集覆盖了黑、吉、辽及内蒙古东四盟/市(呼伦贝尔林地记载丰富可靠,另三盟/市未有林地),包含了113幅地形图,采用了海福特椭球体系、横轴墨卡托投影,以航空摄影测量方式成图,基本比例尺为1∶25万.图集以全彩色印刷,图上点、线和面要素清晰、色彩鲜明,采用英文详细注释了道路、堤坝、河流水系和等高线等要素,并且用颜色或符号标识了森林植被、耕地、水体和城市等地物要素,图饰要素清晰可见[34 ] . ...
美国陆军制图局1954年中国基本地形图分析
2
2016
... 东北森林带是中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中重要一环,区内林地空间分布连片、格局稳定少动、生境质量良好,是中国重要的天然林区和木材生产基地之一,开展该地区长时序林地时空特征分析对认识其林地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学者们围绕历史文献、统计年鉴和报告文本等资料,通过文献析出或模型模拟重建了东北地区长时期林地规模特征或空间格局[17 ,18 ,23 ] ,但基于直接数据源重现前卫星时代东北地区林地分布格局的研究较为鲜见.1954年美国陆军制图局基于航摄影像、实测地形图和历史地形图绘制了东北地区1∶25万的军事中比例尺地形图,即东北地区基本地形图集[34 ] (https://maps.lib.utexas.edu/maps/ams/index.html ),该图集空间分辨率高、图面清晰、地物要素丰富,成图数据源丰富可靠,精细记载了东北地区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土地利用、城镇和交通体系等地理信息,为研究20世纪中期土地覆被变化提供了丰富数据源.鉴于此,本研究以东北地区长时序林地变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图件析出和数据挖掘提取地形图和现状图中林地信息,构建1950—2020年东北地区长时序林地数据集,并以此分析林地时空变化、流转流向、立地条件等特征,希冀深化对东北地区林地变化过程特征、差异和规律的认识. ...
... 基本地形图(以下简称地形图).原图集共3部分,为中国北−南方、东北地区和台湾省基本地形图,反映了中国20世纪中期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土地利用、城镇和交通体系等基本信息,原为美国陆军制图局的军事中比例尺地形图.本研究所用地图集覆盖了黑、吉、辽及内蒙古东四盟/市(呼伦贝尔林地记载丰富可靠,另三盟/市未有林地),包含了113幅地形图,采用了海福特椭球体系、横轴墨卡托投影,以航空摄影测量方式成图,基本比例尺为1∶25万.图集以全彩色印刷,图上点、线和面要素清晰、色彩鲜明,采用英文详细注释了道路、堤坝、河流水系和等高线等要素,并且用颜色或符号标识了森林植被、耕地、水体和城市等地物要素,图饰要素清晰可见[34 ] . ...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2
2003
... 土地利用/覆被数据.该数据集是中国科学院研发的1980年以来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集的组成部分(https://www.resdc.cn/ ),数据集以Landsat TM/E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并辅之以HJ-1号卫星,采用遥感信息人机交互快速提取方法,提取了1980年代以来每隔5 a的土地利用数据(1∶10万),土地利用一、二级类综合精度分别达94.30%和91.20%[35 ,36 ] . ...
... 林地内涵差异可能会在应用本研究结果时产生认知偏差.1980年以来东北地区林地数据提取自刘纪远等[35 ,36 ] 研发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该数据集林地细分为4类,即郁闭度>30%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划分为有林地,郁闭度>40%、高度在2 m以下的矮林地和灌丛林地定义为灌木林地,郁闭度为10%~30%定义为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及各类园地定义为其他林地,本研究将这些二级地类均归为林地范畴.本研究所用地图集只能通过颜色区分地块为林地或非林地,而无法区分林种、林相或木材蓄积等信息,囿于资料的匮乏,故只能笼统地认为这些林地区域是存在森林的,在林地内涵上等同于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和其他林地的集合体.依据《森林法》,中国的森林属于有林地范畴,包括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和竹林,并不包括疏林地、灌木林地.因此,本研究的林地内涵不能等同于森林,而是比森林内涵更广阔,在应用本研究结果与已有资料对比时可能会与先验知识产生些许偏差. ...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2
2003
... 土地利用/覆被数据.该数据集是中国科学院研发的1980年以来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集的组成部分(https://www.resdc.cn/ ),数据集以Landsat TM/E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并辅之以HJ-1号卫星,采用遥感信息人机交互快速提取方法,提取了1980年代以来每隔5 a的土地利用数据(1∶10万),土地利用一、二级类综合精度分别达94.30%和91.20%[35 ,36 ] . ...
... 林地内涵差异可能会在应用本研究结果时产生认知偏差.1980年以来东北地区林地数据提取自刘纪远等[35 ,36 ] 研发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该数据集林地细分为4类,即郁闭度>30%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划分为有林地,郁闭度>40%、高度在2 m以下的矮林地和灌丛林地定义为灌木林地,郁闭度为10%~30%定义为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及各类园地定义为其他林地,本研究将这些二级地类均归为林地范畴.本研究所用地图集只能通过颜色区分地块为林地或非林地,而无法区分林种、林相或木材蓄积等信息,囿于资料的匮乏,故只能笼统地认为这些林地区域是存在森林的,在林地内涵上等同于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和其他林地的集合体.依据《森林法》,中国的森林属于有林地范畴,包括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和竹林,并不包括疏林地、灌木林地.因此,本研究的林地内涵不能等同于森林,而是比森林内涵更广阔,在应用本研究结果与已有资料对比时可能会与先验知识产生些许偏差. ...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
2
2014
... 土地利用/覆被数据.该数据集是中国科学院研发的1980年以来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集的组成部分(https://www.resdc.cn/ ),数据集以Landsat TM/E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并辅之以HJ-1号卫星,采用遥感信息人机交互快速提取方法,提取了1980年代以来每隔5 a的土地利用数据(1∶10万),土地利用一、二级类综合精度分别达94.30%和91.20%[35 ,36 ] . ...
... 林地内涵差异可能会在应用本研究结果时产生认知偏差.1980年以来东北地区林地数据提取自刘纪远等[35 ,36 ] 研发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该数据集林地细分为4类,即郁闭度>30%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划分为有林地,郁闭度>40%、高度在2 m以下的矮林地和灌丛林地定义为灌木林地,郁闭度为10%~30%定义为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及各类园地定义为其他林地,本研究将这些二级地类均归为林地范畴.本研究所用地图集只能通过颜色区分地块为林地或非林地,而无法区分林种、林相或木材蓄积等信息,囿于资料的匮乏,故只能笼统地认为这些林地区域是存在森林的,在林地内涵上等同于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和其他林地的集合体.依据《森林法》,中国的森林属于有林地范畴,包括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和竹林,并不包括疏林地、灌木林地.因此,本研究的林地内涵不能等同于森林,而是比森林内涵更广阔,在应用本研究结果与已有资料对比时可能会与先验知识产生些许偏差. ...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
2
2014
... 土地利用/覆被数据.该数据集是中国科学院研发的1980年以来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集的组成部分(https://www.resdc.cn/ ),数据集以Landsat TM/E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并辅之以HJ-1号卫星,采用遥感信息人机交互快速提取方法,提取了1980年代以来每隔5 a的土地利用数据(1∶10万),土地利用一、二级类综合精度分别达94.30%和91.20%[35 ,36 ] . ...
... 林地内涵差异可能会在应用本研究结果时产生认知偏差.1980年以来东北地区林地数据提取自刘纪远等[35 ,36 ] 研发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该数据集林地细分为4类,即郁闭度>30%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划分为有林地,郁闭度>40%、高度在2 m以下的矮林地和灌丛林地定义为灌木林地,郁闭度为10%~30%定义为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及各类园地定义为其他林地,本研究将这些二级地类均归为林地范畴.本研究所用地图集只能通过颜色区分地块为林地或非林地,而无法区分林种、林相或木材蓄积等信息,囿于资料的匮乏,故只能笼统地认为这些林地区域是存在森林的,在林地内涵上等同于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和其他林地的集合体.依据《森林法》,中国的森林属于有林地范畴,包括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和竹林,并不包括疏林地、灌木林地.因此,本研究的林地内涵不能等同于森林,而是比森林内涵更广阔,在应用本研究结果与已有资料对比时可能会与先验知识产生些许偏差. ...
近百年来我国森林破坏的原因初析
2
1982
... 东北地区林地变化格局总体与所处时代和实施的相关政策有密切关系[37 ] .东北地区地域辽阔、土壤肥沃、植被茂盛,明以前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较少,除南部地区森林由于城镇开发略有破坏外,区域大部处于原始未开发状态,清中前期在东北地区禁止林木采伐、禁止采矿、禁止渔猎以及禁止农垦(四禁),森林在封禁政策保护下干扰较少;随着清中后期人地矛盾、人粮矛盾凸显,毁林开荒、城镇扩展、薪炭用材需求不断增加,关内人口大量涌入东北地区,1895年清政府对东北地区实施全面开禁放垦,城镇周边的森林被大肆砍伐,但这些城镇主要集中在辽宁东部和长白山南部,其余地区依旧保留大量原始森林[37 ] .日本侵占东北时期大肆破坏东北地区森林,日军通过设置伪满林野总局、森林事务所、林务署和林业开发公司等机构,对东北森林资源大肆掠夺,以供造纸、修建铁路、建筑、军需和日本国内之需,造成1929—1942年东北森林面积下降5.99×104 km2 ,森林蓄积量下降4.68×108 m3 [38 ] .新中国成立后,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和提供林产品,东北地区由于天然林丰富、有林地比例高、活立木蓄积量大,森林资源被进一步开发,但忽视了人工林营造,致使东北地区森林面积进一步降低.1979年,中国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即“三北”防护林工程,经过连续5期工程建设,东北地区有林地覆盖率和活立木蓄积量得到有效恢复,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效明显.2000年,中国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使东北地区较多耕地退耕为林地和草地,并大幅调减了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严格限制采伐限额,加强生态公益林营造和抚育,东北地区林地面积得以保持基本稳定[39 ] . ...
... [37 ].日本侵占东北时期大肆破坏东北地区森林,日军通过设置伪满林野总局、森林事务所、林务署和林业开发公司等机构,对东北森林资源大肆掠夺,以供造纸、修建铁路、建筑、军需和日本国内之需,造成1929—1942年东北森林面积下降5.99×104 km2 ,森林蓄积量下降4.68×108 m3 [38 ] .新中国成立后,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和提供林产品,东北地区由于天然林丰富、有林地比例高、活立木蓄积量大,森林资源被进一步开发,但忽视了人工林营造,致使东北地区森林面积进一步降低.1979年,中国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即“三北”防护林工程,经过连续5期工程建设,东北地区有林地覆盖率和活立木蓄积量得到有效恢复,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效明显.2000年,中国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使东北地区较多耕地退耕为林地和草地,并大幅调减了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严格限制采伐限额,加强生态公益林营造和抚育,东北地区林地面积得以保持基本稳定[39 ] . ...
近百年来我国森林破坏的原因初析
2
1982
... 东北地区林地变化格局总体与所处时代和实施的相关政策有密切关系[37 ] .东北地区地域辽阔、土壤肥沃、植被茂盛,明以前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较少,除南部地区森林由于城镇开发略有破坏外,区域大部处于原始未开发状态,清中前期在东北地区禁止林木采伐、禁止采矿、禁止渔猎以及禁止农垦(四禁),森林在封禁政策保护下干扰较少;随着清中后期人地矛盾、人粮矛盾凸显,毁林开荒、城镇扩展、薪炭用材需求不断增加,关内人口大量涌入东北地区,1895年清政府对东北地区实施全面开禁放垦,城镇周边的森林被大肆砍伐,但这些城镇主要集中在辽宁东部和长白山南部,其余地区依旧保留大量原始森林[37 ] .日本侵占东北时期大肆破坏东北地区森林,日军通过设置伪满林野总局、森林事务所、林务署和林业开发公司等机构,对东北森林资源大肆掠夺,以供造纸、修建铁路、建筑、军需和日本国内之需,造成1929—1942年东北森林面积下降5.99×104 km2 ,森林蓄积量下降4.68×108 m3 [38 ] .新中国成立后,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和提供林产品,东北地区由于天然林丰富、有林地比例高、活立木蓄积量大,森林资源被进一步开发,但忽视了人工林营造,致使东北地区森林面积进一步降低.1979年,中国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即“三北”防护林工程,经过连续5期工程建设,东北地区有林地覆盖率和活立木蓄积量得到有效恢复,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效明显.2000年,中国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使东北地区较多耕地退耕为林地和草地,并大幅调减了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严格限制采伐限额,加强生态公益林营造和抚育,东北地区林地面积得以保持基本稳定[39 ] . ...
... [37 ].日本侵占东北时期大肆破坏东北地区森林,日军通过设置伪满林野总局、森林事务所、林务署和林业开发公司等机构,对东北森林资源大肆掠夺,以供造纸、修建铁路、建筑、军需和日本国内之需,造成1929—1942年东北森林面积下降5.99×104 km2 ,森林蓄积量下降4.68×108 m3 [38 ] .新中国成立后,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和提供林产品,东北地区由于天然林丰富、有林地比例高、活立木蓄积量大,森林资源被进一步开发,但忽视了人工林营造,致使东北地区森林面积进一步降低.1979年,中国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即“三北”防护林工程,经过连续5期工程建设,东北地区有林地覆盖率和活立木蓄积量得到有效恢复,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效明显.2000年,中国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使东北地区较多耕地退耕为林地和草地,并大幅调减了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严格限制采伐限额,加强生态公益林营造和抚育,东北地区林地面积得以保持基本稳定[39 ] . ...
1
... 东北地区林地变化格局总体与所处时代和实施的相关政策有密切关系[37 ] .东北地区地域辽阔、土壤肥沃、植被茂盛,明以前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较少,除南部地区森林由于城镇开发略有破坏外,区域大部处于原始未开发状态,清中前期在东北地区禁止林木采伐、禁止采矿、禁止渔猎以及禁止农垦(四禁),森林在封禁政策保护下干扰较少;随着清中后期人地矛盾、人粮矛盾凸显,毁林开荒、城镇扩展、薪炭用材需求不断增加,关内人口大量涌入东北地区,1895年清政府对东北地区实施全面开禁放垦,城镇周边的森林被大肆砍伐,但这些城镇主要集中在辽宁东部和长白山南部,其余地区依旧保留大量原始森林[37 ] .日本侵占东北时期大肆破坏东北地区森林,日军通过设置伪满林野总局、森林事务所、林务署和林业开发公司等机构,对东北森林资源大肆掠夺,以供造纸、修建铁路、建筑、军需和日本国内之需,造成1929—1942年东北森林面积下降5.99×104 km2 ,森林蓄积量下降4.68×108 m3 [38 ] .新中国成立后,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和提供林产品,东北地区由于天然林丰富、有林地比例高、活立木蓄积量大,森林资源被进一步开发,但忽视了人工林营造,致使东北地区森林面积进一步降低.1979年,中国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即“三北”防护林工程,经过连续5期工程建设,东北地区有林地覆盖率和活立木蓄积量得到有效恢复,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效明显.2000年,中国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使东北地区较多耕地退耕为林地和草地,并大幅调减了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严格限制采伐限额,加强生态公益林营造和抚育,东北地区林地面积得以保持基本稳定[39 ] . ...
1
... 东北地区林地变化格局总体与所处时代和实施的相关政策有密切关系[37 ] .东北地区地域辽阔、土壤肥沃、植被茂盛,明以前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较少,除南部地区森林由于城镇开发略有破坏外,区域大部处于原始未开发状态,清中前期在东北地区禁止林木采伐、禁止采矿、禁止渔猎以及禁止农垦(四禁),森林在封禁政策保护下干扰较少;随着清中后期人地矛盾、人粮矛盾凸显,毁林开荒、城镇扩展、薪炭用材需求不断增加,关内人口大量涌入东北地区,1895年清政府对东北地区实施全面开禁放垦,城镇周边的森林被大肆砍伐,但这些城镇主要集中在辽宁东部和长白山南部,其余地区依旧保留大量原始森林[37 ] .日本侵占东北时期大肆破坏东北地区森林,日军通过设置伪满林野总局、森林事务所、林务署和林业开发公司等机构,对东北森林资源大肆掠夺,以供造纸、修建铁路、建筑、军需和日本国内之需,造成1929—1942年东北森林面积下降5.99×104 km2 ,森林蓄积量下降4.68×108 m3 [38 ] .新中国成立后,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和提供林产品,东北地区由于天然林丰富、有林地比例高、活立木蓄积量大,森林资源被进一步开发,但忽视了人工林营造,致使东北地区森林面积进一步降低.1979年,中国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即“三北”防护林工程,经过连续5期工程建设,东北地区有林地覆盖率和活立木蓄积量得到有效恢复,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效明显.2000年,中国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使东北地区较多耕地退耕为林地和草地,并大幅调减了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严格限制采伐限额,加强生态公益林营造和抚育,东北地区林地面积得以保持基本稳定[39 ] . ...
1
... 东北地区林地变化格局总体与所处时代和实施的相关政策有密切关系[37 ] .东北地区地域辽阔、土壤肥沃、植被茂盛,明以前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较少,除南部地区森林由于城镇开发略有破坏外,区域大部处于原始未开发状态,清中前期在东北地区禁止林木采伐、禁止采矿、禁止渔猎以及禁止农垦(四禁),森林在封禁政策保护下干扰较少;随着清中后期人地矛盾、人粮矛盾凸显,毁林开荒、城镇扩展、薪炭用材需求不断增加,关内人口大量涌入东北地区,1895年清政府对东北地区实施全面开禁放垦,城镇周边的森林被大肆砍伐,但这些城镇主要集中在辽宁东部和长白山南部,其余地区依旧保留大量原始森林[37 ] .日本侵占东北时期大肆破坏东北地区森林,日军通过设置伪满林野总局、森林事务所、林务署和林业开发公司等机构,对东北森林资源大肆掠夺,以供造纸、修建铁路、建筑、军需和日本国内之需,造成1929—1942年东北森林面积下降5.99×104 km2 ,森林蓄积量下降4.68×108 m3 [38 ] .新中国成立后,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和提供林产品,东北地区由于天然林丰富、有林地比例高、活立木蓄积量大,森林资源被进一步开发,但忽视了人工林营造,致使东北地区森林面积进一步降低.1979年,中国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即“三北”防护林工程,经过连续5期工程建设,东北地区有林地覆盖率和活立木蓄积量得到有效恢复,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效明显.2000年,中国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使东北地区较多耕地退耕为林地和草地,并大幅调减了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严格限制采伐限额,加强生态公益林营造和抚育,东北地区林地面积得以保持基本稳定[39 ] . ...
1
... 东北地区林地变化格局总体与所处时代和实施的相关政策有密切关系[37 ] .东北地区地域辽阔、土壤肥沃、植被茂盛,明以前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较少,除南部地区森林由于城镇开发略有破坏外,区域大部处于原始未开发状态,清中前期在东北地区禁止林木采伐、禁止采矿、禁止渔猎以及禁止农垦(四禁),森林在封禁政策保护下干扰较少;随着清中后期人地矛盾、人粮矛盾凸显,毁林开荒、城镇扩展、薪炭用材需求不断增加,关内人口大量涌入东北地区,1895年清政府对东北地区实施全面开禁放垦,城镇周边的森林被大肆砍伐,但这些城镇主要集中在辽宁东部和长白山南部,其余地区依旧保留大量原始森林[37 ] .日本侵占东北时期大肆破坏东北地区森林,日军通过设置伪满林野总局、森林事务所、林务署和林业开发公司等机构,对东北森林资源大肆掠夺,以供造纸、修建铁路、建筑、军需和日本国内之需,造成1929—1942年东北森林面积下降5.99×104 km2 ,森林蓄积量下降4.68×108 m3 [38 ] .新中国成立后,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和提供林产品,东北地区由于天然林丰富、有林地比例高、活立木蓄积量大,森林资源被进一步开发,但忽视了人工林营造,致使东北地区森林面积进一步降低.1979年,中国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即“三北”防护林工程,经过连续5期工程建设,东北地区有林地覆盖率和活立木蓄积量得到有效恢复,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效明显.2000年,中国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使东北地区较多耕地退耕为林地和草地,并大幅调减了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严格限制采伐限额,加强生态公益林营造和抚育,东北地区林地面积得以保持基本稳定[39 ] . ...
3
... The records of forestland area of Northeast China in 1950s
Table 2 文献来源 东北林地面积/104 km2 数据时间 发表年份及备注 注:*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的中国森林资源数据库(http://www.data.ac.cn/ ). 陶炎[40 ] 33.16 1930—1935年 1987年,含大兴安岭 东北物资调查委员会研究组[41 ] 29.44 1938年 1948年,不含嫩江 中国森林资源数据库* 24.24 1949年 20世纪80年代,不含呼伦贝尔 全国林业基本资料(1949—1979)① 25.95 1950—1952年 1980年,不含呼伦贝尔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17.3 1949年 1987年,不含呼伦贝尔 马忠良等[43 ] 24.79 1948年 1997年,森林覆盖率推算,不含呼伦贝尔 何凡能等[17 ] 26.54 1949年 2007年,不含呼伦贝尔 叶瑜等[18 ] 24.70 1940年 2009年,不含呼伦贝尔 本研究成果 33.81 1950年 含呼伦贝尔 23.50 1950年 不含呼伦贝尔
当前较为系统记录东北地区林地资源的文献计8处.学者研究表明在日本侵略时期东北地区森林面积曾高达33.16×104 km2 ,日据时期东北森林资源被大肆破坏,林地面积锐减,日军投降后东北森林资源才得到逐步恢复[40 ,41 ]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记载的1949年林地数据仅为17.30×104 km2 ,但学者表明该年鉴中记载的东北地区林地面积被人为调低,其林地数据值得质疑[17 ] .其余同口径下的5处不同数据源记载的20世纪50年代东北地区(不含呼伦贝尔)林地面积介于24.24×104 ~26.54×104 km2 .本研究基于地图集析出的1950年东北地区林地面积为33.81×104 km2 ,这与学者陶炎[40 ] 的结果非常接近;如不含呼伦贝尔时,本研究东北三省林地面积为23.50×104 km2 ,与上述5处不同数据源的林地低值仅相差0.74×104 km2 ,偏差相对率仅为3.05%.本研究的林地数据在数值和数量级上均与已有成果十分接近,地形图中林地规模信息与各处文献记载相互吻合并得到印证,这一方面表明了地图集中记载的林地信息在数量上能有效反映上世纪中期中国东北地区的林地基本情况;同时,美国陆军制图局在绘制地图集时引用了大量航摄影像、实测和历史地形图,林地信息的空间格局准确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可认为图集中的林地格局信息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本研究析出的林地数据也有力地证实了《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等[42 ,43 ] 记载的1949年东北林地面积偏低.① ...
... 当前较为系统记录东北地区林地资源的文献计8处.学者研究表明在日本侵略时期东北地区森林面积曾高达33.16×104 km2 ,日据时期东北森林资源被大肆破坏,林地面积锐减,日军投降后东北森林资源才得到逐步恢复[40 ,41 ]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记载的1949年林地数据仅为17.30×104 km2 ,但学者表明该年鉴中记载的东北地区林地面积被人为调低,其林地数据值得质疑[17 ] .其余同口径下的5处不同数据源记载的20世纪50年代东北地区(不含呼伦贝尔)林地面积介于24.24×104 ~26.54×104 km2 .本研究基于地图集析出的1950年东北地区林地面积为33.81×104 km2 ,这与学者陶炎[40 ] 的结果非常接近;如不含呼伦贝尔时,本研究东北三省林地面积为23.50×104 km2 ,与上述5处不同数据源的林地低值仅相差0.74×104 km2 ,偏差相对率仅为3.05%.本研究的林地数据在数值和数量级上均与已有成果十分接近,地形图中林地规模信息与各处文献记载相互吻合并得到印证,这一方面表明了地图集中记载的林地信息在数量上能有效反映上世纪中期中国东北地区的林地基本情况;同时,美国陆军制图局在绘制地图集时引用了大量航摄影像、实测和历史地形图,林地信息的空间格局准确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可认为图集中的林地格局信息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本研究析出的林地数据也有力地证实了《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等[42 ,43 ] 记载的1949年东北林地面积偏低.① ...
... [40 ]的结果非常接近;如不含呼伦贝尔时,本研究东北三省林地面积为23.50×104 km2 ,与上述5处不同数据源的林地低值仅相差0.74×104 km2 ,偏差相对率仅为3.05%.本研究的林地数据在数值和数量级上均与已有成果十分接近,地形图中林地规模信息与各处文献记载相互吻合并得到印证,这一方面表明了地图集中记载的林地信息在数量上能有效反映上世纪中期中国东北地区的林地基本情况;同时,美国陆军制图局在绘制地图集时引用了大量航摄影像、实测和历史地形图,林地信息的空间格局准确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可认为图集中的林地格局信息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本研究析出的林地数据也有力地证实了《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等[42 ,43 ] 记载的1949年东北林地面积偏低.① ...
3
... The records of forestland area of Northeast China in 1950s
Table 2 文献来源 东北林地面积/104 km2 数据时间 发表年份及备注 注:*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的中国森林资源数据库(http://www.data.ac.cn/ ). 陶炎[40 ] 33.16 1930—1935年 1987年,含大兴安岭 东北物资调查委员会研究组[41 ] 29.44 1938年 1948年,不含嫩江 中国森林资源数据库* 24.24 1949年 20世纪80年代,不含呼伦贝尔 全国林业基本资料(1949—1979)① 25.95 1950—1952年 1980年,不含呼伦贝尔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17.3 1949年 1987年,不含呼伦贝尔 马忠良等[43 ] 24.79 1948年 1997年,森林覆盖率推算,不含呼伦贝尔 何凡能等[17 ] 26.54 1949年 2007年,不含呼伦贝尔 叶瑜等[18 ] 24.70 1940年 2009年,不含呼伦贝尔 本研究成果 33.81 1950年 含呼伦贝尔 23.50 1950年 不含呼伦贝尔
当前较为系统记录东北地区林地资源的文献计8处.学者研究表明在日本侵略时期东北地区森林面积曾高达33.16×104 km2 ,日据时期东北森林资源被大肆破坏,林地面积锐减,日军投降后东北森林资源才得到逐步恢复[40 ,41 ]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记载的1949年林地数据仅为17.30×104 km2 ,但学者表明该年鉴中记载的东北地区林地面积被人为调低,其林地数据值得质疑[17 ] .其余同口径下的5处不同数据源记载的20世纪50年代东北地区(不含呼伦贝尔)林地面积介于24.24×104 ~26.54×104 km2 .本研究基于地图集析出的1950年东北地区林地面积为33.81×104 km2 ,这与学者陶炎[40 ] 的结果非常接近;如不含呼伦贝尔时,本研究东北三省林地面积为23.50×104 km2 ,与上述5处不同数据源的林地低值仅相差0.74×104 km2 ,偏差相对率仅为3.05%.本研究的林地数据在数值和数量级上均与已有成果十分接近,地形图中林地规模信息与各处文献记载相互吻合并得到印证,这一方面表明了地图集中记载的林地信息在数量上能有效反映上世纪中期中国东北地区的林地基本情况;同时,美国陆军制图局在绘制地图集时引用了大量航摄影像、实测和历史地形图,林地信息的空间格局准确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可认为图集中的林地格局信息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本研究析出的林地数据也有力地证实了《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等[42 ,43 ] 记载的1949年东北林地面积偏低.① ...
... 当前较为系统记录东北地区林地资源的文献计8处.学者研究表明在日本侵略时期东北地区森林面积曾高达33.16×104 km2 ,日据时期东北森林资源被大肆破坏,林地面积锐减,日军投降后东北森林资源才得到逐步恢复[40 ,41 ]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记载的1949年林地数据仅为17.30×104 km2 ,但学者表明该年鉴中记载的东北地区林地面积被人为调低,其林地数据值得质疑[17 ] .其余同口径下的5处不同数据源记载的20世纪50年代东北地区(不含呼伦贝尔)林地面积介于24.24×104 ~26.54×104 km2 .本研究基于地图集析出的1950年东北地区林地面积为33.81×104 km2 ,这与学者陶炎[40 ] 的结果非常接近;如不含呼伦贝尔时,本研究东北三省林地面积为23.50×104 km2 ,与上述5处不同数据源的林地低值仅相差0.74×104 km2 ,偏差相对率仅为3.05%.本研究的林地数据在数值和数量级上均与已有成果十分接近,地形图中林地规模信息与各处文献记载相互吻合并得到印证,这一方面表明了地图集中记载的林地信息在数量上能有效反映上世纪中期中国东北地区的林地基本情况;同时,美国陆军制图局在绘制地图集时引用了大量航摄影像、实测和历史地形图,林地信息的空间格局准确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可认为图集中的林地格局信息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本研究析出的林地数据也有力地证实了《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等[42 ,43 ] 记载的1949年东北林地面积偏低.① ...
... [40 ]的结果非常接近;如不含呼伦贝尔时,本研究东北三省林地面积为23.50×104 km2 ,与上述5处不同数据源的林地低值仅相差0.74×104 km2 ,偏差相对率仅为3.05%.本研究的林地数据在数值和数量级上均与已有成果十分接近,地形图中林地规模信息与各处文献记载相互吻合并得到印证,这一方面表明了地图集中记载的林地信息在数量上能有效反映上世纪中期中国东北地区的林地基本情况;同时,美国陆军制图局在绘制地图集时引用了大量航摄影像、实测和历史地形图,林地信息的空间格局准确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可认为图集中的林地格局信息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本研究析出的林地数据也有力地证实了《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等[42 ,43 ] 记载的1949年东北林地面积偏低.① ...
2
... The records of forestland area of Northeast China in 1950s
Table 2 文献来源 东北林地面积/104 km2 数据时间 发表年份及备注 注:*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的中国森林资源数据库(http://www.data.ac.cn/ ). 陶炎[40 ] 33.16 1930—1935年 1987年,含大兴安岭 东北物资调查委员会研究组[41 ] 29.44 1938年 1948年,不含嫩江 中国森林资源数据库* 24.24 1949年 20世纪80年代,不含呼伦贝尔 全国林业基本资料(1949—1979)① 25.95 1950—1952年 1980年,不含呼伦贝尔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17.3 1949年 1987年,不含呼伦贝尔 马忠良等[43 ] 24.79 1948年 1997年,森林覆盖率推算,不含呼伦贝尔 何凡能等[17 ] 26.54 1949年 2007年,不含呼伦贝尔 叶瑜等[18 ] 24.70 1940年 2009年,不含呼伦贝尔 本研究成果 33.81 1950年 含呼伦贝尔 23.50 1950年 不含呼伦贝尔
当前较为系统记录东北地区林地资源的文献计8处.学者研究表明在日本侵略时期东北地区森林面积曾高达33.16×104 km2 ,日据时期东北森林资源被大肆破坏,林地面积锐减,日军投降后东北森林资源才得到逐步恢复[40 ,41 ]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记载的1949年林地数据仅为17.30×104 km2 ,但学者表明该年鉴中记载的东北地区林地面积被人为调低,其林地数据值得质疑[17 ] .其余同口径下的5处不同数据源记载的20世纪50年代东北地区(不含呼伦贝尔)林地面积介于24.24×104 ~26.54×104 km2 .本研究基于地图集析出的1950年东北地区林地面积为33.81×104 km2 ,这与学者陶炎[40 ] 的结果非常接近;如不含呼伦贝尔时,本研究东北三省林地面积为23.50×104 km2 ,与上述5处不同数据源的林地低值仅相差0.74×104 km2 ,偏差相对率仅为3.05%.本研究的林地数据在数值和数量级上均与已有成果十分接近,地形图中林地规模信息与各处文献记载相互吻合并得到印证,这一方面表明了地图集中记载的林地信息在数量上能有效反映上世纪中期中国东北地区的林地基本情况;同时,美国陆军制图局在绘制地图集时引用了大量航摄影像、实测和历史地形图,林地信息的空间格局准确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可认为图集中的林地格局信息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本研究析出的林地数据也有力地证实了《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等[42 ,43 ] 记载的1949年东北林地面积偏低.① ...
... 当前较为系统记录东北地区林地资源的文献计8处.学者研究表明在日本侵略时期东北地区森林面积曾高达33.16×104 km2 ,日据时期东北森林资源被大肆破坏,林地面积锐减,日军投降后东北森林资源才得到逐步恢复[40 ,41 ]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记载的1949年林地数据仅为17.30×104 km2 ,但学者表明该年鉴中记载的东北地区林地面积被人为调低,其林地数据值得质疑[17 ] .其余同口径下的5处不同数据源记载的20世纪50年代东北地区(不含呼伦贝尔)林地面积介于24.24×104 ~26.54×104 km2 .本研究基于地图集析出的1950年东北地区林地面积为33.81×104 km2 ,这与学者陶炎[40 ] 的结果非常接近;如不含呼伦贝尔时,本研究东北三省林地面积为23.50×104 km2 ,与上述5处不同数据源的林地低值仅相差0.74×104 km2 ,偏差相对率仅为3.05%.本研究的林地数据在数值和数量级上均与已有成果十分接近,地形图中林地规模信息与各处文献记载相互吻合并得到印证,这一方面表明了地图集中记载的林地信息在数量上能有效反映上世纪中期中国东北地区的林地基本情况;同时,美国陆军制图局在绘制地图集时引用了大量航摄影像、实测和历史地形图,林地信息的空间格局准确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可认为图集中的林地格局信息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本研究析出的林地数据也有力地证实了《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等[42 ,43 ] 记载的1949年东北林地面积偏低.① ...
2
... The records of forestland area of Northeast China in 1950s
Table 2 文献来源 东北林地面积/104 km2 数据时间 发表年份及备注 注:*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的中国森林资源数据库(http://www.data.ac.cn/ ). 陶炎[40 ] 33.16 1930—1935年 1987年,含大兴安岭 东北物资调查委员会研究组[41 ] 29.44 1938年 1948年,不含嫩江 中国森林资源数据库* 24.24 1949年 20世纪80年代,不含呼伦贝尔 全国林业基本资料(1949—1979)① 25.95 1950—1952年 1980年,不含呼伦贝尔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17.3 1949年 1987年,不含呼伦贝尔 马忠良等[43 ] 24.79 1948年 1997年,森林覆盖率推算,不含呼伦贝尔 何凡能等[17 ] 26.54 1949年 2007年,不含呼伦贝尔 叶瑜等[18 ] 24.70 1940年 2009年,不含呼伦贝尔 本研究成果 33.81 1950年 含呼伦贝尔 23.50 1950年 不含呼伦贝尔
当前较为系统记录东北地区林地资源的文献计8处.学者研究表明在日本侵略时期东北地区森林面积曾高达33.16×104 km2 ,日据时期东北森林资源被大肆破坏,林地面积锐减,日军投降后东北森林资源才得到逐步恢复[40 ,41 ]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记载的1949年林地数据仅为17.30×104 km2 ,但学者表明该年鉴中记载的东北地区林地面积被人为调低,其林地数据值得质疑[17 ] .其余同口径下的5处不同数据源记载的20世纪50年代东北地区(不含呼伦贝尔)林地面积介于24.24×104 ~26.54×104 km2 .本研究基于地图集析出的1950年东北地区林地面积为33.81×104 km2 ,这与学者陶炎[40 ] 的结果非常接近;如不含呼伦贝尔时,本研究东北三省林地面积为23.50×104 km2 ,与上述5处不同数据源的林地低值仅相差0.74×104 km2 ,偏差相对率仅为3.05%.本研究的林地数据在数值和数量级上均与已有成果十分接近,地形图中林地规模信息与各处文献记载相互吻合并得到印证,这一方面表明了地图集中记载的林地信息在数量上能有效反映上世纪中期中国东北地区的林地基本情况;同时,美国陆军制图局在绘制地图集时引用了大量航摄影像、实测和历史地形图,林地信息的空间格局准确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可认为图集中的林地格局信息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本研究析出的林地数据也有力地证实了《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等[42 ,43 ] 记载的1949年东北林地面积偏低.① ...
... 当前较为系统记录东北地区林地资源的文献计8处.学者研究表明在日本侵略时期东北地区森林面积曾高达33.16×104 km2 ,日据时期东北森林资源被大肆破坏,林地面积锐减,日军投降后东北森林资源才得到逐步恢复[40 ,41 ]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记载的1949年林地数据仅为17.30×104 km2 ,但学者表明该年鉴中记载的东北地区林地面积被人为调低,其林地数据值得质疑[17 ] .其余同口径下的5处不同数据源记载的20世纪50年代东北地区(不含呼伦贝尔)林地面积介于24.24×104 ~26.54×104 km2 .本研究基于地图集析出的1950年东北地区林地面积为33.81×104 km2 ,这与学者陶炎[40 ] 的结果非常接近;如不含呼伦贝尔时,本研究东北三省林地面积为23.50×104 km2 ,与上述5处不同数据源的林地低值仅相差0.74×104 km2 ,偏差相对率仅为3.05%.本研究的林地数据在数值和数量级上均与已有成果十分接近,地形图中林地规模信息与各处文献记载相互吻合并得到印证,这一方面表明了地图集中记载的林地信息在数量上能有效反映上世纪中期中国东北地区的林地基本情况;同时,美国陆军制图局在绘制地图集时引用了大量航摄影像、实测和历史地形图,林地信息的空间格局准确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可认为图集中的林地格局信息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本研究析出的林地数据也有力地证实了《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等[42 ,43 ] 记载的1949年东北林地面积偏低.① ...
3
... The records of forestland area of Northeast China in 1950s
Table 2 文献来源 东北林地面积/104 km2 数据时间 发表年份及备注 注:*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的中国森林资源数据库(http://www.data.ac.cn/ ). 陶炎[40 ] 33.16 1930—1935年 1987年,含大兴安岭 东北物资调查委员会研究组[41 ] 29.44 1938年 1948年,不含嫩江 中国森林资源数据库* 24.24 1949年 20世纪80年代,不含呼伦贝尔 全国林业基本资料(1949—1979)① 25.95 1950—1952年 1980年,不含呼伦贝尔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17.3 1949年 1987年,不含呼伦贝尔 马忠良等[43 ] 24.79 1948年 1997年,森林覆盖率推算,不含呼伦贝尔 何凡能等[17 ] 26.54 1949年 2007年,不含呼伦贝尔 叶瑜等[18 ] 24.70 1940年 2009年,不含呼伦贝尔 本研究成果 33.81 1950年 含呼伦贝尔 23.50 1950年 不含呼伦贝尔
当前较为系统记录东北地区林地资源的文献计8处.学者研究表明在日本侵略时期东北地区森林面积曾高达33.16×104 km2 ,日据时期东北森林资源被大肆破坏,林地面积锐减,日军投降后东北森林资源才得到逐步恢复[40 ,41 ]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记载的1949年林地数据仅为17.30×104 km2 ,但学者表明该年鉴中记载的东北地区林地面积被人为调低,其林地数据值得质疑[17 ] .其余同口径下的5处不同数据源记载的20世纪50年代东北地区(不含呼伦贝尔)林地面积介于24.24×104 ~26.54×104 km2 .本研究基于地图集析出的1950年东北地区林地面积为33.81×104 km2 ,这与学者陶炎[40 ] 的结果非常接近;如不含呼伦贝尔时,本研究东北三省林地面积为23.50×104 km2 ,与上述5处不同数据源的林地低值仅相差0.74×104 km2 ,偏差相对率仅为3.05%.本研究的林地数据在数值和数量级上均与已有成果十分接近,地形图中林地规模信息与各处文献记载相互吻合并得到印证,这一方面表明了地图集中记载的林地信息在数量上能有效反映上世纪中期中国东北地区的林地基本情况;同时,美国陆军制图局在绘制地图集时引用了大量航摄影像、实测和历史地形图,林地信息的空间格局准确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可认为图集中的林地格局信息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本研究析出的林地数据也有力地证实了《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等[42 ,43 ] 记载的1949年东北林地面积偏低.① ...
... 当前较为系统记录东北地区林地资源的文献计8处.学者研究表明在日本侵略时期东北地区森林面积曾高达33.16×104 km2 ,日据时期东北森林资源被大肆破坏,林地面积锐减,日军投降后东北森林资源才得到逐步恢复[40 ,41 ]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记载的1949年林地数据仅为17.30×104 km2 ,但学者表明该年鉴中记载的东北地区林地面积被人为调低,其林地数据值得质疑[17 ] .其余同口径下的5处不同数据源记载的20世纪50年代东北地区(不含呼伦贝尔)林地面积介于24.24×104 ~26.54×104 km2 .本研究基于地图集析出的1950年东北地区林地面积为33.81×104 km2 ,这与学者陶炎[40 ] 的结果非常接近;如不含呼伦贝尔时,本研究东北三省林地面积为23.50×104 km2 ,与上述5处不同数据源的林地低值仅相差0.74×104 km2 ,偏差相对率仅为3.05%.本研究的林地数据在数值和数量级上均与已有成果十分接近,地形图中林地规模信息与各处文献记载相互吻合并得到印证,这一方面表明了地图集中记载的林地信息在数量上能有效反映上世纪中期中国东北地区的林地基本情况;同时,美国陆军制图局在绘制地图集时引用了大量航摄影像、实测和历史地形图,林地信息的空间格局准确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可认为图集中的林地格局信息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本研究析出的林地数据也有力地证实了《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等[42 ,43 ] 记载的1949年东北林地面积偏低.① ...
... [42 ,43 ]记载的1949年东北林地面积偏低.① ...
3
... The records of forestland area of Northeast China in 1950s
Table 2 文献来源 东北林地面积/104 km2 数据时间 发表年份及备注 注:*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的中国森林资源数据库(http://www.data.ac.cn/ ). 陶炎[40 ] 33.16 1930—1935年 1987年,含大兴安岭 东北物资调查委员会研究组[41 ] 29.44 1938年 1948年,不含嫩江 中国森林资源数据库* 24.24 1949年 20世纪80年代,不含呼伦贝尔 全国林业基本资料(1949—1979)① 25.95 1950—1952年 1980年,不含呼伦贝尔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17.3 1949年 1987年,不含呼伦贝尔 马忠良等[43 ] 24.79 1948年 1997年,森林覆盖率推算,不含呼伦贝尔 何凡能等[17 ] 26.54 1949年 2007年,不含呼伦贝尔 叶瑜等[18 ] 24.70 1940年 2009年,不含呼伦贝尔 本研究成果 33.81 1950年 含呼伦贝尔 23.50 1950年 不含呼伦贝尔
当前较为系统记录东北地区林地资源的文献计8处.学者研究表明在日本侵略时期东北地区森林面积曾高达33.16×104 km2 ,日据时期东北森林资源被大肆破坏,林地面积锐减,日军投降后东北森林资源才得到逐步恢复[40 ,41 ]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记载的1949年林地数据仅为17.30×104 km2 ,但学者表明该年鉴中记载的东北地区林地面积被人为调低,其林地数据值得质疑[17 ] .其余同口径下的5处不同数据源记载的20世纪50年代东北地区(不含呼伦贝尔)林地面积介于24.24×104 ~26.54×104 km2 .本研究基于地图集析出的1950年东北地区林地面积为33.81×104 km2 ,这与学者陶炎[40 ] 的结果非常接近;如不含呼伦贝尔时,本研究东北三省林地面积为23.50×104 km2 ,与上述5处不同数据源的林地低值仅相差0.74×104 km2 ,偏差相对率仅为3.05%.本研究的林地数据在数值和数量级上均与已有成果十分接近,地形图中林地规模信息与各处文献记载相互吻合并得到印证,这一方面表明了地图集中记载的林地信息在数量上能有效反映上世纪中期中国东北地区的林地基本情况;同时,美国陆军制图局在绘制地图集时引用了大量航摄影像、实测和历史地形图,林地信息的空间格局准确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可认为图集中的林地格局信息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本研究析出的林地数据也有力地证实了《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等[42 ,43 ] 记载的1949年东北林地面积偏低.① ...
... 当前较为系统记录东北地区林地资源的文献计8处.学者研究表明在日本侵略时期东北地区森林面积曾高达33.16×104 km2 ,日据时期东北森林资源被大肆破坏,林地面积锐减,日军投降后东北森林资源才得到逐步恢复[40 ,41 ]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记载的1949年林地数据仅为17.30×104 km2 ,但学者表明该年鉴中记载的东北地区林地面积被人为调低,其林地数据值得质疑[17 ] .其余同口径下的5处不同数据源记载的20世纪50年代东北地区(不含呼伦贝尔)林地面积介于24.24×104 ~26.54×104 km2 .本研究基于地图集析出的1950年东北地区林地面积为33.81×104 km2 ,这与学者陶炎[40 ] 的结果非常接近;如不含呼伦贝尔时,本研究东北三省林地面积为23.50×104 km2 ,与上述5处不同数据源的林地低值仅相差0.74×104 km2 ,偏差相对率仅为3.05%.本研究的林地数据在数值和数量级上均与已有成果十分接近,地形图中林地规模信息与各处文献记载相互吻合并得到印证,这一方面表明了地图集中记载的林地信息在数量上能有效反映上世纪中期中国东北地区的林地基本情况;同时,美国陆军制图局在绘制地图集时引用了大量航摄影像、实测和历史地形图,林地信息的空间格局准确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可认为图集中的林地格局信息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本研究析出的林地数据也有力地证实了《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等[42 ,43 ] 记载的1949年东北林地面积偏低.① ...
... [42 ,43 ]记载的1949年东北林地面积偏低.① ...
2
... The records of forestland area of Northeast China in 1950s
Table 2 文献来源 东北林地面积/104 km2 数据时间 发表年份及备注 注:*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的中国森林资源数据库(http://www.data.ac.cn/ ). 陶炎[40 ] 33.16 1930—1935年 1987年,含大兴安岭 东北物资调查委员会研究组[41 ] 29.44 1938年 1948年,不含嫩江 中国森林资源数据库* 24.24 1949年 20世纪80年代,不含呼伦贝尔 全国林业基本资料(1949—1979)① 25.95 1950—1952年 1980年,不含呼伦贝尔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17.3 1949年 1987年,不含呼伦贝尔 马忠良等[43 ] 24.79 1948年 1997年,森林覆盖率推算,不含呼伦贝尔 何凡能等[17 ] 26.54 1949年 2007年,不含呼伦贝尔 叶瑜等[18 ] 24.70 1940年 2009年,不含呼伦贝尔 本研究成果 33.81 1950年 含呼伦贝尔 23.50 1950年 不含呼伦贝尔
当前较为系统记录东北地区林地资源的文献计8处.学者研究表明在日本侵略时期东北地区森林面积曾高达33.16×104 km2 ,日据时期东北森林资源被大肆破坏,林地面积锐减,日军投降后东北森林资源才得到逐步恢复[40 ,41 ]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记载的1949年林地数据仅为17.30×104 km2 ,但学者表明该年鉴中记载的东北地区林地面积被人为调低,其林地数据值得质疑[17 ] .其余同口径下的5处不同数据源记载的20世纪50年代东北地区(不含呼伦贝尔)林地面积介于24.24×104 ~26.54×104 km2 .本研究基于地图集析出的1950年东北地区林地面积为33.81×104 km2 ,这与学者陶炎[40 ] 的结果非常接近;如不含呼伦贝尔时,本研究东北三省林地面积为23.50×104 km2 ,与上述5处不同数据源的林地低值仅相差0.74×104 km2 ,偏差相对率仅为3.05%.本研究的林地数据在数值和数量级上均与已有成果十分接近,地形图中林地规模信息与各处文献记载相互吻合并得到印证,这一方面表明了地图集中记载的林地信息在数量上能有效反映上世纪中期中国东北地区的林地基本情况;同时,美国陆军制图局在绘制地图集时引用了大量航摄影像、实测和历史地形图,林地信息的空间格局准确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可认为图集中的林地格局信息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本研究析出的林地数据也有力地证实了《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等[42 ,43 ] 记载的1949年东北林地面积偏低.① ...
... 当前较为系统记录东北地区林地资源的文献计8处.学者研究表明在日本侵略时期东北地区森林面积曾高达33.16×104 km2 ,日据时期东北森林资源被大肆破坏,林地面积锐减,日军投降后东北森林资源才得到逐步恢复[40 ,41 ]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记载的1949年林地数据仅为17.30×104 km2 ,但学者表明该年鉴中记载的东北地区林地面积被人为调低,其林地数据值得质疑[17 ] .其余同口径下的5处不同数据源记载的20世纪50年代东北地区(不含呼伦贝尔)林地面积介于24.24×104 ~26.54×104 km2 .本研究基于地图集析出的1950年东北地区林地面积为33.81×104 km2 ,这与学者陶炎[40 ] 的结果非常接近;如不含呼伦贝尔时,本研究东北三省林地面积为23.50×104 km2 ,与上述5处不同数据源的林地低值仅相差0.74×104 km2 ,偏差相对率仅为3.05%.本研究的林地数据在数值和数量级上均与已有成果十分接近,地形图中林地规模信息与各处文献记载相互吻合并得到印证,这一方面表明了地图集中记载的林地信息在数量上能有效反映上世纪中期中国东北地区的林地基本情况;同时,美国陆军制图局在绘制地图集时引用了大量航摄影像、实测和历史地形图,林地信息的空间格局准确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可认为图集中的林地格局信息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本研究析出的林地数据也有力地证实了《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等[42 ,43 ] 记载的1949年东北林地面积偏低.① ...
2
... The records of forestland area of Northeast China in 1950s
Table 2 文献来源 东北林地面积/104 km2 数据时间 发表年份及备注 注:*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的中国森林资源数据库(http://www.data.ac.cn/ ). 陶炎[40 ] 33.16 1930—1935年 1987年,含大兴安岭 东北物资调查委员会研究组[41 ] 29.44 1938年 1948年,不含嫩江 中国森林资源数据库* 24.24 1949年 20世纪80年代,不含呼伦贝尔 全国林业基本资料(1949—1979)① 25.95 1950—1952年 1980年,不含呼伦贝尔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17.3 1949年 1987年,不含呼伦贝尔 马忠良等[43 ] 24.79 1948年 1997年,森林覆盖率推算,不含呼伦贝尔 何凡能等[17 ] 26.54 1949年 2007年,不含呼伦贝尔 叶瑜等[18 ] 24.70 1940年 2009年,不含呼伦贝尔 本研究成果 33.81 1950年 含呼伦贝尔 23.50 1950年 不含呼伦贝尔
当前较为系统记录东北地区林地资源的文献计8处.学者研究表明在日本侵略时期东北地区森林面积曾高达33.16×104 km2 ,日据时期东北森林资源被大肆破坏,林地面积锐减,日军投降后东北森林资源才得到逐步恢复[40 ,41 ]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记载的1949年林地数据仅为17.30×104 km2 ,但学者表明该年鉴中记载的东北地区林地面积被人为调低,其林地数据值得质疑[17 ] .其余同口径下的5处不同数据源记载的20世纪50年代东北地区(不含呼伦贝尔)林地面积介于24.24×104 ~26.54×104 km2 .本研究基于地图集析出的1950年东北地区林地面积为33.81×104 km2 ,这与学者陶炎[40 ] 的结果非常接近;如不含呼伦贝尔时,本研究东北三省林地面积为23.50×104 km2 ,与上述5处不同数据源的林地低值仅相差0.74×104 km2 ,偏差相对率仅为3.05%.本研究的林地数据在数值和数量级上均与已有成果十分接近,地形图中林地规模信息与各处文献记载相互吻合并得到印证,这一方面表明了地图集中记载的林地信息在数量上能有效反映上世纪中期中国东北地区的林地基本情况;同时,美国陆军制图局在绘制地图集时引用了大量航摄影像、实测和历史地形图,林地信息的空间格局准确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可认为图集中的林地格局信息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本研究析出的林地数据也有力地证实了《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等[42 ,43 ] 记载的1949年东北林地面积偏低.① ...
... 当前较为系统记录东北地区林地资源的文献计8处.学者研究表明在日本侵略时期东北地区森林面积曾高达33.16×104 km2 ,日据时期东北森林资源被大肆破坏,林地面积锐减,日军投降后东北森林资源才得到逐步恢复[40 ,41 ] .《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42 ] 记载的1949年林地数据仅为17.30×104 km2 ,但学者表明该年鉴中记载的东北地区林地面积被人为调低,其林地数据值得质疑[17 ] .其余同口径下的5处不同数据源记载的20世纪50年代东北地区(不含呼伦贝尔)林地面积介于24.24×104 ~26.54×104 km2 .本研究基于地图集析出的1950年东北地区林地面积为33.81×104 km2 ,这与学者陶炎[40 ] 的结果非常接近;如不含呼伦贝尔时,本研究东北三省林地面积为23.50×104 km2 ,与上述5处不同数据源的林地低值仅相差0.74×104 km2 ,偏差相对率仅为3.05%.本研究的林地数据在数值和数量级上均与已有成果十分接近,地形图中林地规模信息与各处文献记载相互吻合并得到印证,这一方面表明了地图集中记载的林地信息在数量上能有效反映上世纪中期中国东北地区的林地基本情况;同时,美国陆军制图局在绘制地图集时引用了大量航摄影像、实测和历史地形图,林地信息的空间格局准确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可认为图集中的林地格局信息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本研究析出的林地数据也有力地证实了《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等[42 ,43 ] 记载的1949年东北林地面积偏低.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