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林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地理学,曾有不少地理学者下过定义,但是至今还没有一个定义为大家所公认。这是因为地理学所研究的是非常复杂的现象,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其它学科,因此,不是简短的定义所能表达的。又因为每个地理学者在研究地理学的时候,只能研究某些方面,各有所偏重,见解也就有所不同。因此,与其从定义出发,不如就有关地理学性质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也许更有意义。
  • 论文
    陈述彭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曾多次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人造地球卫星,从而迈进了空间技术的先进行列。与此同时,我国还成功地研制了甚高分辨率的卫星云图接收机和静止气象卫星接收装置;积极参加全球性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水文十年”等全球性的地学研究活动;研制了多种遥感仪器;开展航空遥感试验和进行卫星遥感的科学和技术准备。此外,还引进了部分美国陆地卫星所提供的遥感图象资料,研究它对我国地理环境的适应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技术效益。在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正确方针指引下,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展示出广阔的前景。
  • 论文
    彭公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大气环流和气候的演变与地球运动参数有关,即与地移极动和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气候是基本自然地理因素之一,所以气候的演变必然伴随海洋、河流、冰川以及植物等其他自然地理因素的变化。
  • 论文
    郝凌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及毗邻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和昭乌达盟。境内煤炭资源丰富,约占全国煤炭蕴藏量的9%,其中炼焦煤资源集中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占全区炼焦煤的71.%。区内煤炭工业已有近百年历史,但在解放前不仅资源未得到合理利用,反而遭到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者的严重破坏与掠夺。只有解放后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这些宝贵资源才开始得到合理利用。本区煤炭产量在1952年已超过解放前最高年(1944)水平,1979年原煤产量达11,000多万吨,约占全国煤炭产量的18%。所产煤炭主要满足区内需要,并有部分出口,某些煤种不足部分需要华北支援。煤炭是区内燃料动力的主要源泉,也是冶金用焦炭和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目前,煤炭约占全区能源消费构成的70%,这说明煤炭供应的保证程度,对本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关系极大。
  • 论文
    周玉孚, 徐淑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我国夏季风的活动,早在三十年代竺可桢就开始研究;五十年代对东亚季风的进退活动又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指出我国季风有两次突进和一次速退;最近有人用六十年代后高空风资料分析了副热带西风的季节变化,发现副热带西风的突变性并不明显。本文利用最近十几年(1967—1979年)高低空气象资料,分析了夏季风活动的几种型式,由此得出一些简易的季风进退指标,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确定了三十年来夏季风盛行到达华中和华北以及开始撤退的日期。最后探讨了夏季风活动不同时段的天气气候特征。这些结果对进一步了解季风活动与早涝的关系,并对季风的长期预报有一定参考价值。
  • 论文
    汪佩芳, 夏玉梅, 王曼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藏地区近一万年来自然环境的变化前人曾从地貌、第四纪地质和古植物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本文以高原泥炭为研究对象,对六个泥炭剖面进行了113块样品的孢粉分析,12块样品的 C14年令测定,进而对西藏南部一万年来古植被和古气候的变化规律、泥炭沼泽的形成时代及积累速度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 论文
    陈国阶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氟是地理环境中的广布元素,它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为270ppm。在生态环境中,氟是经常与人体接触,并不断参加体内新陈代谢和物质循环的微量元素。它既为人体所必需,稍过量又对人体产生危害。在地理环境中,其含量的区域分异十分明显:既有堆积富集区,又有淋溶缺氟区。地方性氟病就是由区域环境中所累积的高含量氟,通过饮水、食物或空气进入人体,破坏人体内氟钙磷的代谢平衡而引起的疾病。轻者出现氟斑牙、腰腿酸痛等症状;重者则骨骼畸形、骨折乃至瘫痪。本文仅据笔者近年调查和搜集的资料,就我国氟病区分布的若干地理规律和特点,作一初步探讨。
  • 问题讨论
  • 问题讨论
    孙建中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冰缘学的研究近年来比较活跃。冰缘现象种类很多,其中对于分期比较有效的是冰缘构造现象。这种构造在松辽平原颇为常见。
  • 研究报导
  • 研究报导
    张养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江平原位于我国东北端,是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兴凯湖冲积而成的低平原,总面积约51300平方公里。由于平原内部地势平坦,地面坡降小,土质粘重、渗透困难,沼泽土壤广泛发育,是我国沼泽土壤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沼泽土壤主要分布在浓江、别拉洪河、挠力河、七星河、阿布沁河、七虎林河、穆棱河、松阿查河的河漫滩及阶地上的低洼地,水城子古河道,以及大小兴凯湖湖滨。面积13700余平方公里。
  • 学术活动
  • 学术活动
    黄锡畴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七十年代以来,西德针对环境保护问题制订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和法律,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如基本上控制了大气和水体的污染,城市中的空气和湖、河等水体,同前几年相比清洁多了;水处理有了显著的进展;DDT 及其他对人体有害化学物质被严禁使用等等。但是像西德这样一个土地面积不大(二十四万九千方公里),人口稠密(六千三百十七万人口,其中一半居住在城市),工业、交通(公路总长达十七万公里,占全国5%的土地面积)发达的国家,对生态环境和动植物资源的保护,还存在严重问题。近三十年来,整个脊椎动物减少了39%,低等羊齿植物—30%,很多野生动植物濒临绝种。自然保护协会为此发表了“红皮书”。绝种现象不仅意味着生物种的灭绝,更重要的是表明生态系统失去了原始自然面貌。
  • 学术活动
    刘安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捷克斯洛伐克对“生活环境”有专门的解释和特定的涵义。所谓生活环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解释是完全一致的,即指人的生活环境,人所生活并借以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所有自然和人工塑造的物质部分的总和。生活环境由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和娱乐环境三个部分组成。生活环境从积极或消极两个方面对人类社会施加影响。1971年,捷科学院组建了景观生态研究所。该所是捷科学院的生活环境研究中心,全所分四个研究室:指示生物室、景观综合体自然条件室、人类生态室和工业景观室。五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就已完成了全国景观要素的分析和景观区划工作。景观生态学是在原有学科领域形成的新生长点或边缘分支学科。过去对景观的理解局限于自然环境要素的组合,主要研究作为自然综合体的景观结构、形态、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 学术活动
    文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中国科学院邀请,日本东京大学地理系阪口丰教授和芬兰国家地质研究所泥炭学家拉帕拉伊宁(Eino Lappalainen)、杜依迪拉(Helmer Tuittila),分别于1981年8月1日至15日和1981年8月29日至9月23日来我国考察访问。在华期间,与长春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共同探讨了有关学术问题,参观了我国有关科研单位和大学,以日本的泥炭地、泥炭地学基础诸问题、芬兰泥炭的野外研究方法等为题进行了学术报告,并在东北和华东等地进行了泥炭沼泽考察。
  • 学术活动
    裘善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国家农委关于《自然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科研规划及中国科学院关于编制中国1:100万地貌图的分工要求,委托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为东北片地貌图与农业地貌区划的牵头单位。并根据1980年杭州地貌制图学术会议纪要关于开展分片学术活动的精神,于1981年9月25日至29日,在长春市召开了东北片地貌制图与农业地貌区划第二次工作、学术讨论会。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主持。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北京、成都、黑龙江、辽宁和吉林等省市的代表共3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