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蔡运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农村和城市的发展都处在转型时期,对土地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展,而开发边际土地的余地已经有限,未来耕地和食物安全的形势将更趋严峻,因而保护耕地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但实际上由于缺乏保护机制,耕地仍在继续向效益更高的其它土地用途转移。因此,保护耕地的根本大计在于建立机制。保护耕地的经济机制是提高农业的比较经济效益,耕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实现至关重要;在政策管理机制方面,要强化政府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规范土地管理行为,明确独立于市场的政府土地管理目标,并以法律形式固定的规划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城市发展要加强内涵集约度。
  • 论文
    徐中民, 程国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依据系统理论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结构清晰明了的同时又能全面地反映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目前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系统评价研究的前言问题之一。在分析目前国际上和国内广为应用的指标体系的结构特点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可持续发展定量衡量中以系统理论为指导的评价体系结构过于复杂,指标找寻困难,不易操作的问题,详细介绍了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系统评价属性细分理论和其特点,并以张掖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 论文
    谭成文, 李国平, 杨开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发展需要龙头,城市发展需要区域支撑,建设首都圈是中国南北经济格局协调、带动北京周边地区发展的需要,是首都北京可持续发展、建设成为世界城市的需要。根据首都圈的划分对首都圈关系进行了重构,提出首都圈内4个新关系域:知识经济域、旅游文化域、工业经济域、出海通道网络。为建设发展4个新关系域,结合现实,提出首都圈发展的三大战略:空间联系网络化战略、职能疏导战略、空间结构发展战略,具体包括网络化基础设施、网络化市场体系、劳动地域分工、双核都市圈、世界城市战略等。
  • 论文
    王秀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要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成果,对我国水平地带性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的空间变化特征进行了概括,进而探讨了在不同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土壤有机质的累积状况与稳定性特征。
  • 论文
    林年丰, 汤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40年来,中国北方荒漠化的发展速率为0.81%~1.64%/a。以往人们多侧重于对当代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研究,而忽视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影响。分析了20000年来气候、风沙、黄土和第四纪环境的演变过程,采用GIS对干冷-温湿-干冷三个气候时段的荒漠化进行了定量的对比研究,并指出10000年来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促使北方干旱和荒漠化的重要原因。自然因素导致荒漠化的时间尺度为万年或千年,人为因素导致荒漠化的尺度为百年或10年。第四纪环境是形成荒漠化的基础,植被、土被被破坏是当代荒漠化发展的直接原因。近50年来,中国北方的气候有向干、热方向演变的趋势,因此,荒漠化的防治将是21世纪中国的一项重大任务。
  • 论文
    黄春长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渭河流域全新世古土壤S0与黄土L0之间的界限,是反映季风气候格局快速转变和土壤资源退化的标志。这个时期的气候干旱化和水土生物资源退化,促使流域上游游牧文化取代定居农业文化,从而造成土地利用方式的巨大变化。在历史上表现为游牧民族的南侵,迫使先周人从泾河中游黄土高原腹地向南迁移到关中盆地西部的周原,即“古公迁岐”。气候干旱化还造成河水断流、沙尘暴频繁发生、严重饥荒、社会动荡和商周之际朝代更替。这是我国北方半干旱区季风环境敏感带、人地关系演变史上的重要事件。通过综合分析黄土剖面土壤资源退化记录,和历史文献中水土生物资源退化的记录,结合已有的14C、TL测年数据和新公布的夏商周年表,确定渭河流域全新世古土壤S0与黄土L0之间的界限为14C年代(3030±80a B.P),历史纪年1150 B.C.,或者3100a B.P.。
  • 论文
    彭先芝, 贾蓉芬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甘肃西峰(X)黄土剖面L1-L6共163个样品进行总有机碳(TOC)和Rock-Eval热解分析,对比分析了西峰和陕西段家坡(D)剖面L5~S5-1层段及其中趋磁细菌的正烷烃与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西峰剖面的TOC与磁化率呈良好的对数关系;两个剖面L5~S5-1层段正烷烃和脂肪酸的分布表明,黄土地区当时古气候偏干冷,黄土高原由西北而东南,古气候呈变暖趋势。西峰剖面从S5-1形成到L5堆积,其古湿度可能有一个突变,即古气候由较湿润突然转变为极干燥,而段家坡地区当时的古气候变化则可能较为缓和。
  • 论文
    周寅康, 王腊春, 许有鹏, 张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线性现象是现代科学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地理现象无不存在着非线性。目前,地理学对非线性现象的研究多从分形角度开展,对其本质——混沌的研究较少。在先前关于淮河流域洪涝变化序列及其非线性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混沌理论和微分方程反演理论,对淮河流域洪涝变化混沌动力系统进行了初步研究,重建了一个3维2次非线性模型。研究表明,淮河流域洪涝变化混沌动力系统具有较Lorenz等典型混沌系统更复杂的形式。
  • 论文
    陈利顶, 傅伯杰, 王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航片解译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陕北黄土丘陵区大南沟流域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土地利用结构的特点和变化,结果表明:从1975年到1997年,梯田、坡耕地、稀疏林地、灌丛面积减少,所占百分比呈下降趋势,而有林地、果园、荒地所占百分比呈上升趋势;梯田、有林地、灌丛和荒地平均斑块面积在增大,而坡耕地、稀疏林地、果园的平均斑块面积在减小;果园和坡耕地分维数在变大,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化;而有林地、稀疏林地、灌丛、梯田和荒地的斑块分维数在变小,斑块形状趋于规则化;有林地、灌丛、果园、荒地的分离度在下降,稀疏林地、梯田和坡耕地的分离度在上升。说明有林地、罐丛、果园和荒地的地位在上升,而稀疏林地、梯田和坡耕地的地位在下降;全区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在增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农田中地块之间的边界增多,其结果是导致一些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利于土地管理;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土地利用相对合理指数在增大,但变化较小。1997年与1975年相比,整体上土地利用结构稍有好转,但这种土地利用结构远未达理想状态。

  • 论文
    张丽萍, 朱大奎, 杨达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周期特点,结合华北平原古河道、古三角洲的演化过程,应用泥沙输移的过程响应,分析了晚更新世以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下游古河道、三角洲演化的关系。在人类历史之前,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基本上遵循自然生态环境演化规律,强烈侵蚀期发生在干冷向温湿气候转化的过渡期,在强烈侵蚀的初期是古河道形成期,强烈侵蚀的中期是三角洲进积期,黄河下游河流改道、三角洲横向扩展发生在强烈侵蚀的衰退期。人类历史时期,土壤侵蚀的外营力迭加了人为作用,破坏了地质历史时期的规律性,土壤侵蚀强度越来越强,基本上按照旱涝变化频率而演化。干冷期降雨不均匀系数增加,土壤侵蚀加重,径流量较少,河床以淤积为主,是古河道形成期;正常年黄河泥沙输移比接近于一,是三角洲进积期,温湿期降雨量增加、径流量加大,下游河流改道,三角洲横向发展。
  • 论文
    王心源, 范湘涛, 邵芸, 郭华东, 王长林, 刘浩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雷达卫星ScanSAR遥感图像分析,根据中心地理论,对黄淮海平原不同地貌、水文等要素影响下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雷达遥感对结构信息的灵敏反应和雷达卫星ScanSAR合适分辨率,在图像上直接显示出建成区的分布和范围,直观反映出城镇相对等级,这也表明雷达遥感在城市地理研究中的应用潜力;2)黄淮海平原城镇空间结构深受自然条件特别是地貌尤其是水文(河流、古河道、湖泊)的影响,城镇体系可划分为5种类型区;3)发展了河流影响下的中心地体系由六边形向五边形或四边形演化的构建模型;4)无论六边形还是五边形的中心地体系,本区体现了理论上对中心地间的距离构建法则与实际情况的良好关系,实证了克氏的中心地理论在黄淮海平原重要农产区的某种存在。
  • 论文
    喻红, 曾辉, 江子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地形位指数综合描述深圳市龙华地区的地形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无量纲的分布指数对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地形位指数可以综合地反映地形条件的空间分布和差异信息。分布指数用于描述某种组分的实际分布与标准分布的差异,可以排除面积的干扰,为各种比较分析创造了条件。研究时段内龙华地区景观组分在地形位梯度上整体分布格局的复杂性显著增加。人为景观改造活动主要表现为一种中尺度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行为,并有助于对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进行更加严格的分工,地形差异则是大尺度景观整体格局形成的基本骨架。
  • 论文
    朱晓华, 王建, 陈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分形理论,借助于GIS技术的支持,以江苏省海岸线为例,对以往研究少有涉及的海岸线空间分形性质进行了初步探讨,包括不同比例尺下海岸线长度的分形标定、不同潮滩分界线是否具有分形性质等,在江苏省海岸线长度的分形标定中取得了实际应用,由此获得了对海岸线分形性质及其分维意义的一些深入认识。
  • 研究报道
  • 研究报道
    陈月英, 刘云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厦门市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一段高速增长之后,产业发展环境和发展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分析厦门市产业结构现状和产业跨世纪发展的基础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厦门市新世纪主导产业发展构想。
  • 研究报道
    王祁春, 李诚固, 丁万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应用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及城市规划等理论,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城市地域结构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演变为研究主线,在对长春市地域历史演变轨迹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春市城市地域结构的现状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未来长春市城市地域结构的调整及优化提出了设想方案。
  • 研究报道
    朱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开疆文化是一种开发、开拓边疆的文化。开疆文化的传播是通过众多文化要素的逐渐渗透、传输而实现整体状况改变的。开疆文化在海南的传播扩散及其历史影响则又可以从地名等文化要素的演变中得到反映,进而从一个侧面印证开疆文化在海南岛的传播、扩散及影响。
  • 研究报道
    王文远, 王文远, 刘嘉麒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总氢、生物硅等有机地球化学指标以及AMS14C年代明确地指示了新仙女木事件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存在,它不仅表现为降水的显著减少,而且表现为气温的降低,显示了凉干的气候环境,反映了季风系统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了大规模重组,夏季风强度显著减弱的事实,这为西北太平洋低纬度区存在YD事件提供了新的来自于陆地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