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贺灿飞, 王俊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在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国能源利用强度变化,强调经济转型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区域分权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中国省区能源消费差异显著,沿海省区能源效率较高,能源强度较低,而中西部省区,尤其是能源资源富裕的省区能源强度偏高。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伴随经济转型的市场化、经济全球化以及分权化等制度性因素是影响能源利用强度的重要因素,中国省区技术水平、产业结构、自然条件以及能源消费结构与消费倾向同样显著影响中国能源利用强度。但是高能耗省区与低能耗省区的能源利用强度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高能耗省区,积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创新等可以显著降低能源强度。
  • 论文
    方修琦, 殷培红, 陈烽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县域农业统计数据,以单位耕地面积的粮食产量作为衡量耕地基本生产力的指标,对比分析了1985~1987和 2002~2004两个时段的耕地生产力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 过去20年全国大部分地区耕地生产力普遍提高,在农牧交错带及其以西地区耕地生产力增加幅度尤为显著,这些地区耕地生产力的提高对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加具有重要意义;② 受中国降水空间分异影响,耕地生产力的东西差异依然显著,农牧交错带耕地生产力最低;农牧交错带以东,自西北向东南耕地生产力逐渐增高,耕地生产力区内差异在2002~2004年已表现得不明显;农牧交错带以西,耕地生产力相对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东侧和农牧交错带;东部地区,由于北方耕地生产力增幅明显,以温度为主导的南北差异已经缩小。
  • 论文
    宗会明;周素红;闫小培
  • 论文
    宗会明, 周素红, 闫小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物流网络组织是近代经济地理学和交通地理学关注不多的领域。在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兴起的今天,基于公司层面的物流网络的组织应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本文构建了基于战略网络、空间网络和运营网络的物流网络组织的理论框架,以开展对微观层次(尤指公司层面)的物流网络组织的研究和理解,并以南方物流集团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物流组织的战略网络包括两种,一种是物流公司与客户的合作联盟,一种是物流公司与物流公司之间的合作联盟,战略关系管理是物流公司的重要发展战略;空间网络一般呈现总公司-分公司-办事处的等级结构,空间网络的选址受到市场导向因素、公司经营战略和企业运营成本等因素的影响;运营网络是一个由运输、仓储、报关、配送等多个过程组成的流程,受物流业务外包程度的影响,参与主体对信息的共享是运营网络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 论文
    吴威;曹有挥;曹卫东;梁双波
  • 论文
    吴威, 曹有挥, 曹卫东, 梁双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宏观尺度上,区域综合运输成本是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和客货运规模的函数。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主要支撑,通过对综合交通可达性和客货运规模的综合集成,在宏观层面上对江苏省综合运输成本的空间格局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综合交通可达性、客货运输量及综合运输成本均呈南优北劣态势,其中可达性双核格局特征明显,客货运输量岛状分布特征突出,而综合运输成本在区域南部呈双核结构,在区域北部呈岛状结构;从分区域角度看,三指标皆以苏南为优、苏中次之,苏北较差,但各指标的分区域均衡性特征略有差别,可达性及综合运输成本均衡性皆以苏北为优,苏中居中,苏南较差,但客货运输量均衡性苏北较差,苏南次之,苏中稍好。
  • 论文
    周尚意;纪李梅
  • 论文
    周尚意, 纪李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商业空间变化是城市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城市的发展,其老城不再是城市唯一的商业区和商务区布局地。在唯一性地位丧失后,老城的商业空间特性将发生变化。本研究选择北京老城的一条南北剖线进行实地调查和历史资料整理。结果显示,1996到2006年的10年间,商业中心地空间格局发生了演替,同时出现了专门化的商业区。本研究以中心地理论、柔性专门化概念和中心城市演变理论来分析商业空间演替原因。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探索用"职能数"划分商业区等级,用同类店的"线密度"划分专门化商业区。本研究的另一探索是用野外景观调查法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① 北京老城商业空间的演替可以从商业中心地的覆盖范围变化来分析。自1996到2006年,调查剖线上二等商业中心地的覆盖范围减小,连续的专门化商业区出现。② 剖线上中心地格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交通的发展。③ 柔性专门化布局趋势促使调查线上专门化商业区的出现。城市扩展,城市边缘新型商业业态与老城商业业态的竞争,导致高档专门化商业区向高级商业中心地的靠拢,也顺应了老城高级中心地职能提升的需要。由于数据资料的原因,仅取南北纵向的街面上的店为分析对象。由于未获得各业种在北京城市的分布状况,因此只能绘出剖线附近的中心地等级变化,目前的结论尚不能推断老城其他地区商业空间演替的情况。
  • 论文
    孙铁山;李国平;卢明华
  • 论文
    孙铁山, 李国平, 卢明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密度函数是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及其变动趋势的有效工具,但其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尚比较少见。现有研究大多使用单中心密度函数,研究局限于单中心城市区域。探讨了适用于多中心城市区域的区域密度函数的形式,并进一步将其应用于对京津冀都市圈空间结构特征及区域增长模式的分析。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区域人口密度分布发现,京津冀都市圈具有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分别应用单中心和多中心区域密度函数分析京津冀都市圈空间结构与增长模式,单中心密度函数的分析显示京津冀都市圈的主要中心城市尚处于向心集聚的发展阶段,而多中心密度函数的分析则显示京津冀都市圈呈现集聚与扩散并存的空间发展趋势,并且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表现出三种不同的增长模式,分别为去中心化扩散、中心增长型扩散和向心集聚。由于多中心区域密度函数综合考虑多个中心对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的影响,因此能更准确地反映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密度分布的变化趋势。
  • 论文
    吴一洲;吴次芳;王琳;罗文斌
  • 论文
    吴一洲, 吴次芳, 王琳, 罗文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工业化对浙江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通过实证的方法,建立新型工业化水平评价体系,并借助ESDA-GIS空间分析框架,对浙江省县级行政单元新型工业化差异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域范围内新型工业化综合发展水平呈现 "浙东北高、浙西南低"的格局;并具有增长极带动下的区域整体发展特点;地区发展空间差异显著,在空间上体现出两极"俱乐部趋同"的集聚态势;各县级行政单元自身的工业化水平组合特征不均衡,各项指标非平行发展,呈现出轻加工型产业特征下,规模经济与内部结构空间差异基础上的整体集约化水平低下。
  • 论文
    杨青生;黎夏
  • 论文
    杨青生, 黎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工业及基本就业空间的增长,是城市空间增长的动力源。有效模拟和预测城市基本就业空间的增长,对城市整体空间增长和城市系统的调控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城市工业及基本就业空间增长的决策主体——工业企业商和政府决策者,作为多智能体,通过多智能体之间的交流、竞争和协作,多智能体和环境间的交互作用,决定已存在工业区位的迁移和新工业空间区位的选择,形成城市工业及基本就业空间增长的动态微观模型。以珠江三角洲东部城市快速发展的樟木头镇为例,采用提出的方法模拟了该地区1988~2004年的工业及基本就业空间增长,获得了良好的模拟结果。
  • 论文
    张万昌;高永年
  • 论文
    张万昌, 高永年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干旱半干旱复杂地形区地表起伏、覆被不均一、植被稀疏的特征,论文对N'95二源遥感模型中地表净辐射计算方案以及地表反照率、零平面位移、动量粗糙长度、热量粗糙长度、动量和热量的稳定度校正项、土壤表面的空气动力学阻抗等算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修改。利用修改后的N'95模型, 选择位于黄土高原的地表起伏大, 植被稀疏的陕甘宁交界区为研究区, 计算了研究区的土壤蒸发、植被蒸腾和土壤-植被总蒸散发; 并利用附加阻抗法计算实际蒸散发的方法对N'95二源模型法遥感估算结果进行了间接精度评价, 比较验证表明N'95二源模型法估算的蒸散发结果合理,精高较高。
  • 论文
    徐永明;覃志豪;朱焱
  • 论文
    徐永明, 覃志豪, 朱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化对于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影响是热岛效应。为了研究苏州市20多年来城市化进程对热岛效应的影响,采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方法来定量的分析城市热环境的时空变化。根据1986和2004年两个时相的Landsat TM影像提取了研究区的土地覆盖以及亮温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和GIS的缓冲区分析对这18 a来苏州地区的热岛时空变化及其与土地覆盖变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热岛与城区的空间分布之间存在明显的一致性。
  • 论文
    王进欣;孙书存;王今殊;仲崇庆;邢伟
  • 论文
    王进欣, 孙书存, 王今殊, 仲崇庆, 邢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东部海岸带盐沼沿环境梯度采用静态箱技术原位测定CH4、DMS和CS2气体的通量。结果表明,苏北海岸带盐沼整体上表现为CH4、DMS和CS2气体的源,其中,互花米草带(Spartina alterniflora)排放率最高。CH4、DMS和CS2排放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支持DMS是甲烷生产底物的推断。高等植物地上部分是CH4、DMS和CS2气体的重要源,但植物排放这些气体的机制还不清楚。盐沼CH4、DMS和CS2气体的净排放可能与盐沼丰富的有机质含量有关,有机质为土壤微生物提供充足的碳源和能量。
  • 论文
    程先富;谢勇
  • 论文
    程先富, 谢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GIS技术支持下,建立安徽省土壤数据库,揭示安徽省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0~100 cm土体中土壤有机碳密度在0.92~40.97 kg/m2之间,均值为10.39 kg/m2;从空间分布上看,从北向南有机碳密度逐渐增加,有机碳密度大部分在3~19 kg/m2之间,其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89.72%;在各土壤类型中山地草甸土有机碳密度最大,而潮土、黄褐土、石质土有机碳密度较小;草地的有机碳密度最大,耕地最小;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海拔高度之间存在高度相关,随着坡度、降雨量的增加,平均有机碳密度逐渐加大。
  • 论文
    胡刚;伍永秋;刘宝元;郑秋红;张永光;魏欣
  • 论文
    胡刚, 伍永秋, 刘宝元, 郑秋红, 张永光, 魏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沟道恶性扩张,已成为导致该区土地退化主要原因之一。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和传统方法测量浅沟形态参数,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计算流域尺度的沟蚀现状,分析东北黑土区浅沟侵蚀发育特征,并对比分析其与黄土高原浅沟侵蚀发生的地貌因子之间的异同。研究表明,研究区浅沟分布密度0.56~0.93 km/km2,年侵蚀模数达到118~199 m3/km2,浅沟破坏面积占流域面积比例达0.11%~0.19%,浅沟沟壑密度已经达到中度和强度侵蚀,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区浅沟的临界汇水面积大于黄土高原,分布的临界坡度小于黄土高原,这主要由黑土区坡长坡缓的特点决定。
  • 论文
    蒙海花;王腊春;苏维词;霍雨
  • 论文
    蒙海花, 王腊春, 苏维词, 霍雨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贵州省普定县后寨河流域为例,设计1个分单元计算产流和引入落水洞计算汇流过程的半分布式水文模型,先采用不同计算方法分单元模拟产流,后引入落水洞,计算落水洞的汇流路径,在单元区间和落水洞注入汇流中采用水箱模型和在地下管道和河道汇流中引入Nash瞬时单位线进行汇流演算,利用1988、1989年的资料对该模型进行参数率定和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后寨河流域有良好的适用性,流量总量上趋于平衡,径流趋势一致,对洪峰、洪量控制较好。
  • 论文
    王秀娟;刘瑞民;何孟常
  • 论文
    王秀娟, 刘瑞民, 何孟常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RS和GIS技术,利用输出系数模型对松辽流域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由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造成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近15 a间,由土地利用造成的非点源污染负荷基本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中TN从80年代106.7×104 t上升到1995年110.2×104 t,2000年上升到约112.1×104 t。TP从80年代3.4×104 t上升到1995年3.5×104 t,2000年继续上升至3.6×104 t。就省份而言,黑龙江省一直是TN、TP负荷总量最高的地区,多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37.9%和38.8%。而吉林和东辽河水系则是负荷强度最高的地区,今后应重点加强该地区治理。
  • 论文
    张斌;史凯;刘春琼;艾南山;刘刚才;覃发超
  • 论文
    张斌, 史凯, 刘春琼, 艾南山, 刘刚才, 覃发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消除趋势波动分析法(DFA)分析元谋干热河谷1956~2006年分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对1978~2006年进行滑移分析。结果表明,元谋干热河谷分季节降水量时间序列至少在50 a的尺度上具有微弱的Hurst效应:夏、冬季具有较弱的长期持续性及较强的随机性,春、秋季具有较弱的反持续性。植被生物量和盖度的年际和季节变化所引起的下垫面性质改变,是干热河谷分季节降水量变化的重要原因。元谋干热河谷降水量的变化对当地植被恢复和农业生产活动等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 论文
    王庆;刘亚龙;徐强;宋传广;仲少云;杜国云;金秉福
  • 论文
    王庆, 刘亚龙, 徐强, 宋传广, 仲少云, 杜国云, 金秉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表层沉积物粒度测试、重金属测试及相关分析、大比例制图,对莱州浅滩及附近海域海底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布与动力沉积环境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区域动力沉积格局对应,浅滩及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各元素含量呈现出中部低、两侧高的马鞍型分布格局,即动力较强的浅滩东北侧低于动力较弱的西南侧,而动力最强的浅滩顶部又低于浅滩东北侧。其中,受浅滩两侧两个潮余环流控制,浅滩两侧各重金属含量均呈现出中心高、周围低的向心状分布格局。但是,重金属含量分布并不完全对应于区域动力沉积格局,且不同元素间有显著差异。
  • 论文
    何进伟;葛淼;崔致远;王欣;曹利霞;闫燕春;王志奎
  • 论文
    何进伟, 葛淼, 崔致远, 王欣, 曹利霞, 闫燕春, 王志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相关分析法研究中国健康成年男性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与海拔高度、年日照时数、年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年平均相对湿度、年降水量、年平均风速、年平均总云量关系。海拔高度是影响成年男性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最主要的因素。以多元回归分析理论为基础,构造趋势面回归数学模型。应用GIS内插成年男性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空间趋势图,知晓中国某地地理坐标,用此模型可估算该地成年男性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从空间趋势图可得任意地区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参考值。
  • 论文
    陆汝成;黄贤金;左天惠;肖思思;赵小风;张兴榆
  • 论文
    陆汝成, 黄贤金, 左天惠, 肖思思, 赵小风, 张兴榆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江苏省环太湖地区1990、2000年TM影像和2005年中巴卫星遥感影像,综合集成区域DEM、交通图和居民点分布图等,充分利用CLUE-S模型空间模拟特长和Markov模型数量预测优势,应用 CLUE-S和Markov复合模型及GIS分析技术分别对现有土地转移速率发展和根据规划约束对转移概率进行调整的严格保护耕地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进行时空模拟,揭示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通过模拟得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今后确需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最严格地保护水田等优质耕地。
  • 论文
    李建星;岳乐平;徐永;孙蕗;孙勃;王晓勇;白斌
  • 论文
    李建星, 岳乐平, 徐永, 孙蕗, 孙勃, 王晓勇, 白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野外调查和前人资料表明吕梁山前新生代砾石层特征如下:(1)平行于吕梁山方向砾石层延伸很长,基本与吕梁山如影相随,垂直于吕梁山方向延伸不远,一般不越过晋陕谷地;(2)砾石层在东西向剖面上呈东厚西薄不对称楔形,砾石粒径自吕梁山往外逐渐变细,分选性和磨圆度提高。(3)各地砾石相对单一但因地而异,主要来自毗邻的吕梁山基岩。砾石层空间分布特征、砾石成份与毗邻基岩区耦合关系及典型剖面沉积学研究表明,砾石层是吕梁山前冲积扇相堆积,是吕梁山新生代隆升剥蚀产物,非南北向黄河阶地堆积物。
  • 论文
    丁四保
  • 综述
  • 综述
    丁四保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的主体功能区划给地理学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功能区不同于以往的差异区,是外部性视角下的产物,强调的是一个区域对于其他区域的作用,而不是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提出了外部性定义下区域"空间作用"的特征,以区别于人们通常提到的"空间相互作用",也讨论了"相互作用"概念的模糊性。提出,对"地理运动"的考察可以证实外部性和空间作用,但是这个考察将遇到方法上的困难,因此成为主体功能区划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主体功能区划面临的另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是如何划分不同空间规律作用下的区域边界,强调自然综合体的区域边界遵循的是区域分异规律,而经济发展空间过程遵循的是中心地理论,两者不能混淆。"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消极的概念,容易忽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没有涉及地表生态环境与地下矿物资源的关系。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的问题是,主体功能区划的价值目标是要实现人口的合理配置。针对这个目标,从理论上讲,过去和现在形成的人口配置基本符合环境承载力的地理格局,从实践上讲,迁移人口会遇到国际政治、国内就业机会、城市体制、民族地区等诸多障碍。
  • 论文
  • 论文
    柴彦威;赵莹
  • 综述
  • 综述
    柴彦威, 赵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10年来,伴随着GIS技术的结合及对虚拟空间行为的研究,时间地理学在经历了一段低迷发展期后,又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时间地理学不仅对早期的理论假设、空间表达方式进行了修正,以至于有人提出"新时间地理学"的概念,而且其实践应用领域也得到扩展,在城市交通规划、女性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及通讯技术使用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
  • 论文
  • 论文
    王晓文
  • 综述
  • 综述
    王晓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欧美城市滨水区的再开发实践促进了滨水区研究的多维观察与思考,其中一个重要共识就是:在全球化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城市滨水区的变化是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的现象,不仅涉及自然生态环境,更有着经济、社会和政治层面的深刻内涵;同时,还反映着从社区、地方到国家、甚至全球尺度的社会政治变迁。因此,研究发生在滨水区范围内各种变化的同时需要关注更大尺度的一些因素,需要对发生在城市中的自然生产、社会网络关系模式及政治经济结构等进行重新审视。欧美学者基于政治生态学空间与社会关系、尺度的政治学等视角对城市滨水区变化的思考,无疑为城市滨水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工具。
  • 论文
  • 论文
    巩劼;陆林;晋秀龙;南伟;邢慧敏
  • 研究报道
  • 研究报道
    巩劼, 陆林, 晋秀龙, 南伟, 邢慧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平均高度、平均盖度,平均物种数等单项指标及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重要值等综合指标分析了不同干扰强度对草本层植物高度,盖度,物种多样性及物种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旅游干扰对草本层高度的影响明显,游径边缘干扰强度最大地段草本层植物高度明显降低;旅游干扰对草本层盖度影响不明显,虽然随干扰强度的降低,草本层盖度有所上升,但不同干扰强度下盖度差异并不显著;旅游干扰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游径边缘干扰强度最大地段物种数最多;同时干扰也对草本层物种组成产生了一定影响,随干扰强度增加,耐践踏植物及伴人植物比例增加。旅游干扰对植物群落草本层植被影响的空间范围大约在距游径10 m以内。
  • 论文
  • 论文
    杨建明
  • 研究报道
  • 研究报道
    杨建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旅游收入、游客人数、旅游交通和旅游接待设施4个方面寻找评价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的相对性指标,构建了一种中国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的综合评判模型。评判结果表明,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旅游业的发达程度具有从沿海向内陆、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减弱的趋势,这与从沿海向内陆逐步对外开放的步伐以及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研究还表明,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北京、上海和天津传统直辖市,这与以往认为广东省居于旅游业发展之首的结论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