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区域经济弹性视角下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过程分析

  • 李连刚 1, 2 ,
  • 张平宇 , 1, 2 ,
  • 谭俊涛 3 ,
  • 关皓明 4
展开
  • 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102
  • 2.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49
  • 3. 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 4.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张平宇,研究员。E-mail:

李连刚(1991-),男,山东青岛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 E-mail:

收稿日期: 2018-01-16

  要求修回日期: 2018-04-05

  网络出版日期: 2019-01-10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15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117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124)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一三五”规划与特色所服务项目(Y6H209100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一三五”规划与特色所服务项目(IGA-135-04)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资助(ZDBS-SSW-SQC)

版权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A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Approach to the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Process in Liaoning Old Industrial Base, China

  • Li Liangang 1, 2 ,
  • Zhang Pingyu , 1, 2 ,
  • Tan Juntao 3 ,
  • Guan Haoming 4
Expand
  • 1. Northeast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Agroecology, Chinese Academy Sciences, Changchun 130102, Jilin, China
  • 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 3. School of Geography, Geomatics and Planning,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Jiangsu, China
  • 4.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Jilin, China

Received date: 2018-01-16

  Request revised date: 2018-04-05

  Online published: 2019-01-10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1571152)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1771179)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1601124)

135 Planning and Featured Services Projects of IGA,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Y6H2091001)

135 Planning and Featured Services Projects of IGA,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IGA-135-04)

The Key Deployment Project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ZDBS-SSW-SQC)

Copyright

Copyright reserved © 2019. Office of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All articles published represent the opinions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reflect the official policy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or the Editorial Board, unless this is clearly specified.

摘要

区域经济弹性概念对分析老工业基地演变过程有独特的理论价值。依据经济增速划分1990~2015年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周期,通过构建反事实函数测度不同阶段城市和分产业经济抵抗力和恢复力,揭示了区域经济弹性的演化特征,反映了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过程,结果发现:同一经济周期中抵抗力和恢复力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抵抗力低受冲击影响严重的城市在随后的经济振兴过程中经济恢复发展好,存在“创造性破坏”过程;区域经济弹性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区域对冲击的抵抗力水平受前一经济周期恢复力的影响,区域经济弹性在引起区域应对冲击能力的变化同时其自身也因此而发生改变;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经济振兴经历了衰退-恢复-下滑的波动历程,呈现倒“N”型,其面对冲击扰动的抵抗力较低,第二产业更易受到冲击影响,第三产业抵抗力相对较高,老工业基地长期存在路径依赖、制度锁定现象,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严重,突破能力弱,过度依赖传统重化工业,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针对老工业基地演变过程的规律特征,提出了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的对策建议。

本文引用格式

李连刚 , 张平宇 , 谭俊涛 , 关皓明 . 区域经济弹性视角下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过程分析[J]. 地理科学, 2019 , 39(1) : 116 -124 . DOI: 10.13249/j.cnki.sgs.2019.01.013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has unique theoretical value for analyzing the evolution of old industrial bases. The article divided the economic cycle of Liaoning old industrial base in 1990-2015 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and constructed a counterfactual function to measure the economic resistance and recoverability of the urban and sub-industry in different stages, revealed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and reflected the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process of Liaoning old industrial base. There were three main findings. First,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resistance and recoverability in the same economic cycle, the cities with low resistance were recovering well in the course of subsequent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and there was a 'creative destruction' process. Second, the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was an evolving process, the level of regional resistance to shock was influenced by the recoverability of the previous economic cycle, the shock and the process of recovery itself may lead to change in the region’s economic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and these in turn will influence the region’s resistance to subsequent shocks, in other words, resilience both influenced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economies and itself evolved. Third, the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Liaoning old industrial base experienced a recession-recovery-decline process, and the process presents an inverted 'N' type, the level of resistance to disturbance was low in Liaoning old industrial base, the secondary industry was more vulnerable to shocks and the tertiary industry had relatively high resistance. Liaoning old industrial base had path dependence and institution locking phenomenon, and the structural-system problem was serious. Liaoning’s economic development relied excessively on traditional heavy-chemical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trategic industries and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was slow. Aiming at the regul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of Liaoning old industrial base.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经常遭受金融危机、产业衰退等冲击扰动的影响[1,2],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2,3,4,5,6]。受冲击影响后有的区域能够积极应对冲击进而维持经济的持续发展,而部分区域应对冲击能力弱,受冲击影响严重步入经济衰退轨迹[1,3]。区域间这种应对冲击表现的差异引起区域研究等领域学者的关注[2,3,6],而弹性被认为是解释这种差异的一个关键要素[7],弹性被引入到区域经济研究领域,并被命名为区域经济弹性,受到广泛关注[2,3,8~11]
弹性最早应用于物理学科,用来表示系统在遭受冲击扰动后能够恢复回弹的能力[3,8],1973年Holling将其引入到生态学,用来表示生态系统在受冲击影响后能够恢复到系统均衡稳定状态的能力[12],其假定系统具有均衡状态,但区域经济等系统时刻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不存在均衡状态[1],因此,更多的学者选择从演化视角出发定义弹性,认为弹性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是系统在应对外界扰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改变、适应和转型能力[3,9],这种演化弹性的定义普遍被接受。当前主流是依据演化弹性思想研究区域经济弹性问题,Martin将区域经济弹性视为一个连续过程,将其定义为区域在受到市场、竞争、环境等冲击影响时的抵抗能力或通过对产业结构和社会组织等进行适应改变来恢复到冲击前发展路径或者转变到一个新的更优的发展路径的恢复能力[9]。目前对区域经济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定义理论研究[1,9,13~17]和实证分析研究[2,5,8,18~22],实证研究中多用GDP、GDP增长率、就业率等指标反映区域经济弹性特征[2,6,23~26],将外部直接冲击作为区域发展过程中的扰动因素[17,18],研究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区域经济弹性能力[16,23],对中国的研究较少,同时国家大尺度研究掩盖了区域内部差异,对城市应对冲击的区域经济弹性机制分析不足。
老工业基地因其经济结构、体制机制和历史成因的特殊性,更易受到经济危机等冲击影响,要经历经济衰退、振兴、升级等循环往复的周期性和长期性过程,这一过程具有典型的区域经济弹性特征。辽宁省作为中国传统老工业基地,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突出,近年来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经济下滑严重,面临迫切的经济转型问题,其经济的振兴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区域经济弹性为分析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振兴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研究辽宁老工业基地在不同冲击下的区域经济弹性特征及演变过程,借此表征与评价老工业基地的经济振兴过程,对探索提升老工业基地应对冲击的经济弹性能力,实现新一轮经济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通过抵抗力和恢复力2个维度对1990~2015年间辽宁省14个地级市在两次经济波动周期中的城市整体和分产业经济弹性进行测度,反映区域经济弹性的演化过程,对不同阶段的冲击背景和技术结构特征等因素进行分析,揭示辽宁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弹性内在机制,从区域经济弹性视角分析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过程,探寻提升老工业基地经济弹性能力与实现经济振兴的路径。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Martin[9]将区域经济弹性分为4个连续的过程:区域暴露于冲击下的脆弱性;区域面对冲击影响的抵抗力;区域经过调整保持核心功能运转的适应能力;区域经济从冲击中恢复的程度。脆弱性高的区域更易受到冲击影响,面对冲击的抵抗力低,而受冲击影响后调整适应迅速的地区在随后的恢复发展阶段往往恢复较好,因此抵抗力可以反映区域脆弱性,而恢复力可以反映区域的适应能力,论文选择抵抗力和恢复力反映区域经济系统抵御冲击和恢复发展的经济弹性能力。借鉴Martin[8]的方法,论文以辽宁老工业基地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国GDP增速变化,采用“峰-峰”法(从一个峰值到另一个峰值为一个经济周期)对辽宁省1990~2015年的经济波动周期进行划分,识别收缩期(经济增速下降期)和扩张期(经济增速上升期),通过地区生产总值的实际变化与预期变化比较,分别对收缩期和扩张期的城市经济抵抗力和恢复力进行测度,其中收缩期或扩张期的城市预期经济产出变化大小计算公式如下,
Δ R i t + k 预期 = j n R ij t G t + k
式中, Δ R i t + k 预期 表示城市i在收缩期或扩张期(t+k)预期的经济产出变化量,Rtij表示i城市j产业在起始年第t年的经济产出, n为产业数量, G t + k 表示全国经济产出在t+k时间内的变化率。
抵抗力(Resistance)计算公式如下,
Resistance = Δ R i 收缩 - Δ R i 收缩 预期 Δ R i 收缩 预期
式中, Δ R i 收缩 表示城市i在收缩期中经济产出实际变化量, Δ R i 收缩 预期 表示城市i在收缩期预期的经济产出变化量。
恢复力(Recoverability)计算公式如下,
Recoverability = Δ R i 扩张 - Δ R i 扩张 预期 Δ R i 扩张 预期
式中, Δ R i 扩张 表示城市i在扩张期经济产出实际变化量, Δ R i 扩张 预期 表示城市i在扩张期预期的经济产出变化量。
抵抗力大于0表示城市在面对冲击时的抵抗程度要高于国家层面,受冲击的影响较小,抵抗力小于0表示城市受冲击的影响较大,恢复力大于0表示城市在冲击后的恢复程度要优于国家平均水平,恢复力小于0表示城市在冲击后的恢复力较弱,高抵抗力高恢复力的城市其经济弹性最高,低抵抗力低恢复力的城市其经济弹性最低。
论文中所用数据均来自1991~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27]和《辽宁统计年鉴》[28],不包括港澳台数据。

2 辽宁省城市经济弹性分析

2.1 经济周期划分

图1图2可以发现,1990~2015年间辽宁省城市GDP增速变化趋势与全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为了使城市间具有可比性,本文以全国层面的经济增速变化为参照系采用“峰-峰”法划分经济周期的收缩期和扩张期。1990~2015年间中国经济整体上经历了1992~1999年经济产出增速收缩期、1999~2007年的经济产出增速扩张期,2007~2015年经济产出增速收缩期;1992~2007年中国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收缩-扩张期。第一个增速下降期是由于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和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第二个经济增速下降期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2009~2010年间中国GDP增速存在一个短暂的回升期,与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4万亿”政策有关,但是这个短暂的回升期只持续了1 a,此后GDP增速持续下滑,因此认为2009~2010年仍属于第二个经济波动周期的增速下降期。
图1 中国1990~2015年GDP增速

不包括港澳台数据

Fig.1 GDP growth rate in China, 1990-2015

图2 辽宁省1990~2015年城市经济GDP增速

Fig.2 The urban GDP growth rate in Liaoning Province, 1990-2015

2.2 城市经济抵抗力和恢复力测度

2.2.1 1992~2007年城市经济弹性及三次产业表现
借助式(1)、(2)、(3)对辽宁省各城市1992~1999年的经济抵抗力和1999~2007年的经济恢复力进行测度,同时测度各阶段城市三次产业的抵抗力和恢复力,揭示城市经济弹性的产业表现,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辽宁省1992~2007年城市经济抵抗力与恢复力

Table 1 The urban economic resistance and recoverability in Liaoning Province, 1992-2007

抵抗力(1992~1999年) 恢复力(1999~2007年)
整体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整体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沈阳市 -0.10 -0.08 -0.22 -0.08 0.11 0.52 0.20 -0.14
大连市 0.16 0.43 0.09 0.09 0.07 0.55 0.11 -0.10
鞍山市 0.22 1.03 0.11 0.10 -0.21 -0.57 -0.27 -0.18
抚顺市 -0.36 0.06 -0.55 0.01 -0.16 0.12 -0.26 -0.13
本溪市 -0.55 0.20 -0.68 -0.48 0.33 0.36 0.56 -0.08
丹东市 -0.33 0.27 -0.57 -0.25 -0.10 0.16 0.18 -0.32
锦州市 -0.44 0.11 -0.52 -0.56 -0.02 0.03 0.29 -0.12
营口市 -0.25 0.01 -0.19 -0.40 0.36 0.17 0.62 0.10
阜新市 -0.62 -0.35 -0.82 -0.49 0.01 0.70 0.31 -0.25
辽阳市 -0.22 -0.12 -0.46 0.17 0.02 –0.61 0.54 -0.46
盘锦市 0.03 1.13 -0.06 -0.21 -0.38 –0.17 –0.33 -0.56
铁岭市 -0.48 -0.41 -0.48 -0.42 0.21 0.55 0.91 -0.15
朝阳市 -0.66 -0.23 -0.89 -0.54 0.45 1.31 1.32 -0.12
葫芦岛市 -0.35 0.02 -0.52 -0.21 -0.12 0.58 -0.08 -0.28
均值 -0.28 0.15 -0.41 -0.23 0.04 0.26 0.29 -0.20
表1结果显示,在1992~1999年间的收缩期,辽宁省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需求不足的冲击抵抗力低,主要归因于城市二三产业低经济抵抗力,其中第二产业抵抗力最低,受冲击影响最为严重,大连、鞍山的高抵抗力特征得益于三次产业的发展,而盘锦得益于第一产业的较高抵抗力,抚顺长期依赖第二产业,其受冲击影响严重发展迟缓,表现出低抵抗力特征,其余城市的低经济抵抗力归因于二三产业应对冲击的能力较差,经济发展乏力;在1999~2007年间的扩张期,4/7的城市经济恢复力大于0,城市经济恢复发展较好,主要归因于其第二产业的恢复发展,但服务业恢复发展缓慢。对比发现抵抗力指数的绝对值要高于恢复力指数的绝对值,表明辽宁省各城市受外部冲击扰动下的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辽宁省1990年代的经济增速下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29]、经济体制转轨及亚洲金融危机有关,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突出,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传统重工业,1999年辽宁二产比重仍达48%,重工业占比为79.5%,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单一,抵抗冲击能力差,此外辽宁受计划经济影响深远体制僵化,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在快速的体制转轨和市场竞争环境下,城市经济发展乏力[30]。第二产业国有经济比重较大,经济活力不足[31],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固化单一,技术水平落后产业层级低,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中65%~70%的技术设备为20世纪50~60年代水平[32],不能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产业竞争能力不足受冲击影响大[29,32]。受计划思维影响服务业发展缓慢,多劳动密集型行业,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竞争力弱,1999年辽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批发和零散贸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占比达54%,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低端产品市场需求降低,服务业发展迟缓。
2000年代初期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对辽宁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进行支持改造[29],随着全国进入重化工业化发展阶段及世界经济形势趋好,大量资金涌入辽宁促进了传统重工业的恢复发展[33,34],沈阳机床、大连“大重”“大起”、本钢等企业重焕生机。但在这一良好的经济发展机遇下,辽宁仍以扩张传统优势工业为主,偏重工业结构得到进一步加强,到2007年辽宁重化工业所占比重为81%,而全国平均水平70%,江苏和广东分别为69%和61%,经济结构刚性强稳定性差,容易受到行业景气等冲击影响[33]。同时期受计划经济思维影响第三产业发展慢于全国水平,产业比重呈下降态势[33],体制僵化行业垄断严重,市场化程度低,第三产业发展活力不足[33],同时传统服务业比重仍高,生产性服务业严重滞后于工业发展,2007年传统服务业占比达44%,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竞争能力弱。
在恢复期中得益于国内外环境,原材料和装备制造等产业市场需求大,借助于“东北振兴”战略,依托原有发展路径,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传统重化工业得到恢复发展,重工业结构刚性进一步加强,结构不合理现象没有得到改善,同时服务业发展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现代化水平低,落后于工业化进程,这种过度依赖重工业的固化发展模式更容易受到冲击扰动影响,当区域面对资源枯竭、原材料市场价格下降、国家生产方式转变、国际金融危机引起市场低迷等冲击时,区域经济将受到严重冲击。
2.2.2 2007~2015年城市经济抵抗力及三次产业表现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家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辽宁省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速收缩期,借助公式(1)、(2)对2007~2015年的城市经济抵抗力进行测度,同时测度各城市经济弹性的产业表现,如图3所示。
图3 辽宁省2007~2015年城市经济抵抗力

Fig.3 The urban economic resistance in Liaoning Province, 2007-2015

通过图3可以发现,在该收缩期中多数城市的抵抗力指数小于0,城市经济系统受冲击影响严重。由于第一产业主要受自然环境等影响,论文研究时段中的冲击扰动主要来自于经济社会环境,其对第一产业影响较小,因此第一产业在三个时段中均表现较好。辽宁省新一轮经济增速下滑主要归因于二三产业的低抵抗力,第二产业受冲击影响最为严重,营口、阜新和朝阳的高抵抗力特征归因于各自高抵抗力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阜新市作为最早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之一,城市一二产业得到改造优化,面对冲击的抵抗力较高,沈阳、锦州的低抵抗力特征归因于其一三产业受冲击影响较大,本溪和盘锦的低抵抗力特征是因为其第二产业受冲击影响严重,作为资源型城市其第二产业发展缓慢引起城市整体经济发展趋缓,其余城市的低抵抗力特征是由于其二三产业对冲击抵抗力低。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背景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国内外传统工业市场需求降低,严重影响了辽宁工业产品出口,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城市经济发展放缓。同时辽宁经济发展长期依赖投资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不足,受冲击影响辽宁投资持续下滑,经济发展乏力。辽宁国有经济比重大制度锁定凸出,国有企业市场活力不足,经营状况差,面对冲击抵抗力弱,2015年辽宁省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8 658.15亿元,资产报酬率为-0.52%,而私营企业资产总计8 318.89亿元,资产报酬率为6.69%。辽宁经济发展 “路径依赖”严重[36],长期依赖重化工业粗放发展,模式单一、重型化结构刚性强[29,37],2015年重工业占整个工业比重达79.9%,在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专业化产业受冲击影响时,区域经济不能有效分散冲击带来的影响,抵御冲击能力低,经济下滑严重。同时第二产业内部低端化现象较为严重,装备制造和石化行业等主导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辽宁目前只有约7%~8%左右的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总体上大约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10 a,装备制造业关键性配套零部件60%以上依赖进口,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尚未成为主导力量[31,38],对冲击抵抗力低。第三产业发展较全国水平低与发达地区差距更大,内部以传统低端服务业为主,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占60%以上,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技术水平低竞争力弱,不能充分满足其它产业的需求。
上一个恢复期中辽宁的重化工业结构刚性进一步加强,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凸出,服务业发展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内部低端化现象严重,产业竞争力弱,导致城市经济系统在面对新的冲击扰动时应对能力弱,经济抵抗力低。二三产业的抵抗力指数显示,第二产业的抵抗力更低,与第一个收缩期的结果类似,辽宁省第二产业更容易受到冲击影响,城市经济长期依赖传统重化工业的单一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低抵抗性,第三产业相对而言受冲击影响较小,但发展严重滞后限制了城市经济应对冲击扰动的能力。
依据城市经济在3个时段中抵抗力和恢复力变化,可以将辽宁老工业基地14个城市应对冲击的表现分为5个类型:低--低(L-L-L)型(抚顺、丹东、锦州和葫芦岛)在研究时段内城市经济弹性低,容易受到冲击扰动影响,且适应恢复慢,二产比重高,服务业发展缓慢,而第二产业更容易受到冲击影响,路径突破能力差。低--低(L-H-L)型(沈阳、本溪、辽阳和铁岭)城市对冲击扰动的抵抗力低,路径依赖现象严重,恢复期的高恢复力特征归因于第二产业的恢复发展,长期依赖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对第三产业重视不够,降低了城市经济系统应对冲击的能力。高--低(H-L-L)型(鞍山和盘锦)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较为僵化,路径突破能力差,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产品较为低端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新一轮冲击扰动中抵抗力弱,高--低(H-H-L)型(大连)在第一个经济周期中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得到了强化,相反第三产业长期发展缓慢,单一的发展模式导致在新一轮冲击扰动中城市应对能力低。低--高(L-H-H)型(营口、阜新和朝阳)受冲击影响后城市积极进行适应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产业发展加和,提升了区域经济应对冲击的能力。总结发现辽宁老工业基地面对冲击扰动的抵抗力较低,城市经济更容易受到影响引起经济增速下滑,第二产业表现最差,第三产业相对较好但发展缓慢。
通过测度城市经济抵抗力和恢复力相关系数来探究区域经济弹性的演化过程及特征,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辽宁省城市经济抵抗力和恢复力相关性

Table 2 Correlations among urban economic resistance and recoverability in Liaoning Province

抵抗力
(1992~
1999年)
恢复力
(1999~
2007年)
抵抗力
(2007~
2015年)
抵抗力(1992~1999年) 1
恢复力(1999~2007年) -0.518** 1
抵抗力(2007~2015年) -0.321 0.468* 1

注:**、*分别表示在5%、10%水平下显著。

在1992~2007年间,抵抗力和恢复力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辽宁省各城市在该周期中面对冲击抵抗性越低的城市在随后的扩张期恢复发展越好,而抵抗力越高的城市在随后的扩张期中表现出低恢复力,与Martin [8]研究结果不同,受外部冲击影响严重的城市,其原有路径遭到破坏,资源得到释放,发生“创造性破坏”过程,新的增长路径出现,城市能够积极适应调整抓住冲击带来的机遇,在随后的扩张期中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而抵抗力较高的城市会维持其原有路径,阻碍了适应调整过程使得其在扩张期表现较差[39]。1999~2007年经济恢复力与2007~2015年经济抵抗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前一次经济周期的扩张期城市经济恢复力越高,面对下一次冲击时区域经济系统的抵抗力较高,这是因为区域经济弹性是一个循环过程,区域经济系统受冲击影响后其恢复过程能够引起区域经济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影响区域经济系统面对下一次冲击扰动时的抵抗能力,区域经济弹性既会改变区域经济系统应对冲击扰动的能力同时这些应对能力的改变也会引起区域经济弹性变化[1,9]

3 结论与讨论

论文通过区域经济弹性视角对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过程进行分析,测度各城市面对冲击扰动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综合反映区域经济弹性,探寻经济振兴过程中的区域经济弹性演化特征,研究发现:城市经济抵抗力和恢复力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受冲击影响严重的城市,在随后的扩张期中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而抵抗力较高的城市,继续维持其原有路径,阻碍了适应调整过程,使得其在扩张期经济表现较差。区域经济弹性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上一冲击的恢复过程会引起区域经济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这些变化又会影响区域面对下一冲击时的抵抗能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经济振兴经历了衰退-恢复-下滑的波动历程,呈现倒“N”型,其面对冲击扰动的抵抗力较低,第二产业更易受到冲击影响,第三产业抵抗力相对较高。老工业基地长期存在“路径依赖”、制度锁定问题,发展模式僵化单一,突破能力弱转型压力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城市经济应对冲击能力弱。L-L-L型和H-L-L型城市,长期依赖资源型产业,随着资源枯竭加剧,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不足,第三产业落后,在新的冲击扰动中抵抗力低,L-H-L型和H-H-L型城市在恢复阶段受强“路径依赖”影响,僵化的重工业模式得到加强,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约束,限制了城市经济应对未来冲击的能力,L-H-H型城市能够积极适应冲击带来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较好,提升了城市应对冲击扰动的能力。
辽宁老工业基地即将进入恢复增长期,在新一轮振兴过程中需要注意到冲击扰动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打破原有消极路径,释放资源,为新路径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辽宁老工业基地需要抓住这次冲击带来的机遇,打破消极路径锁定,通过重组转型创造新的路径,同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适应环境变化,促进老工业基地在恢复期中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老工业基地恢复发展过程的表现会影响区域经济系统面对下次冲击扰动时的抵抗力,因此在即将进入的恢复期中,不仅需要重视经济的发展速度,更需要注意强化区域面对下次冲击时的应对能力,通过多样化的结构、高技术水平、新发展动力等措施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辽宁的经济振兴过程过度依赖传统重化工业的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弹性低,亟需打破路径依赖创造新的增长路径,寻求城市经济发展新动力,要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技术竞争力,打破行业垄断激发活力,加强与一、二产业的联系。加速改造升级传统优势工业步伐,淘汰落后低端产业,促进产业链延伸和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老工业基地产业竞争力。深化国企改革破解制度锁定,扶持民营经济集聚发展,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原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协调产品供给结构和市场需求结构。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大对外出口与投资化解过剩产能。利用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重视高新技术研发与创新活动,利用先进技术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变要素、投资驱动为创新驱动,激发城市经济发展新动力。
[1]
Simmie J, Martin R . The economic resilience of regions: towards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10,3(1):27-43.

[2]
Eraydin A . Attribut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resilience: Defining and measuring the resilience of Turkish regions[J]. Regional Studies, 2016,50(4):600-614.

[3]
Martin R .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hysteresis and recessionary shocks[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2,12(1):1-32.

[4]
Cerra V, Panizza U, Saxena S C . 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recovery from recessions[J].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2013,31(2):424-439.

[5]
Fingleton B, Garretsen H, Martin R . Recessionary shocks and regional employment: Evidence on the resilience of UK regions[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12,52(1):109-133.

[6]
Doran J, Fingleton B . Employment resilience in Europe and the 2008 economic crisis: Insights from micro-level data[J]. Regional Studies, 2016,50(4):644-656.

[7]
Reggiani A, De Graaff T, Nijkamp P . Resilience: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patial economic systems[J]. Networks and Spatial Economics, 2002,2(2):211-229.

[8]
Martin R, Sunley P, Gardiner B et al. How regions react to reCessions: Resilience and the role of economic structure[J]. Regional Studies, 2016,50(4):561-585.

[9]
Martin R, Sunley P . On the no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Conceptualization and explan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5,15(1):1-42.

[10]
Rose A, Krausmann E . An economic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resilience index for business recove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3,5:73-83.

[11]
Boschma R . Towards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regional resilience[J]. Regional Studies, 2015,49(5):733-751.

[12]
Holling C . 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1973,4(1):1-23.

[13]
Davoudi S, Shaw K, Haider L J et al. Resilience: A bridging concept or a dead end?[J]. Planning Theory & Practice, 2012,13(2):299-333.

[14]
Modica M, Reggiani A . Spatial economic resilience: Overview and perspectives[J]. Networks and Spatial Economics, 2015,15(2):211-233.

[15]
Bristow G . Resilient regions: re-‘placeing’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10,3(1):153-167.

[16]
蔡建明, 郭华, 汪德根 . 国外弹性城市研究述评[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31(10):1245-1255.

DOI

[ Cai Jianming, Guo Hua, Wang Degen . Review on the resilient city research overseas.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31(10) : 1245-1255.]

[17]
彭翀, 袁敏航, 顾朝林 , 等. 区域弹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J]. 城市规划学刊, 2015(1):84-92.

[ Peng Chong, Yuan Minhang, Gu Chaolin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gional resilience. Urban Planning Forum, 2015(1):84-92.]

[18]
Chapple K, Lester T W . The resilient regional labour market? The US Case[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10,3(1):85-104.

[19]
Cellini R, Torrisi G . Regional resilience in Italy: A very long-run analysis[J]. Regional Studies, 2014,48(1):1779-1796.

[20]
Davies S . Regional resilience in the 2008-2010 downturn: Comparative evidence from European countries[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11,4(3):369-382.

[21]
Tan J, Lo K, Qiu F et al.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Resistance and recoverability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during economic crises in Northeast China[J]. Sustainability, 2017,9(12):1-15.

[22]
Hu X., Hassink R . Exploring adaptation and adaptability in uneven economic resilience: A tale of two Chinese mining regions[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17,10(3):527-541.

[23]
Di Caro P . Recessions, recoveries and regional resilience: Evidence on Italy[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15,8(2):273-291.

[24]
Tan Juntao, Zhang Pingyu, Lo Kevin et al. 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economic resilience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Case study of Northeast China[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7,27(3):471-481.

[25]
Guan Haoming, Liu Wenxin, Zhang Pingyu et al. Analy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of old industrial cities using evolutionary resilience theory: A case study in Shenyang of China[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8,28(3):516-528.

[26]
Brakman S , Garretsen H, van Marrewijk C. Regional resilience across Europe: On urbanisation and the initial impact of the Great Recession[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15,8(2):225-240.

[27]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16.

[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1991-2016.]

[28]
辽宁省统计局. 辽宁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16.

[ Liaoning Statistical Bureau. Dalian statistical yearbook.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1991-2016.]

[29]
张平宇 . 东北区域发展报告 2008[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 Zhang Pingyu. Annual report of Northeast China development.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8. ]

[30]
赵秋成 .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化、城市化及其路径选择[J]. 经济地理, 2005,25(3):329-332.

[ Zhao Qiucheng .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nd its paths’ selection of Liaoning traditional industrial base. Economic Geography, 2005,25(3):329-332.]

[31]
陈琳琳, 金凤君, 洪辉 . 东北地区工业基地演化路径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36(9):1378-1387.

DOI

[ Chen Linlin, Jin Fengjun, Hong Hui . The evolution path of the industrial base in Northeast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36(9):1378-1387.]

[32]
冯贵盛 . 辽宁区域经济发展论[M].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2.

[ Feng Guishe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Liaoning. Shenyang: Liaoning People Press, 2012.]

[33]
张沈立 .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M].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9.

[ Zhang Shenli. Research Report on major issue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Liaoning. Shenyang: Liaoni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34]
姜健力 . 辽宁经济发展与发展方式的转变[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1):7-12+105.

[ Jiang Jianli .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ways in Liaoning province. Journal of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2008, 1(1):7-12+105.]

[35]
常丽 . 辽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性实证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0,( 1):49-55.

[ Chang Li . Poaitive study on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development in Liaoning. 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2010, ( 1):49-55.]

[36]
金凤君, 王姣娥, 杨宇 , 等. 东北地区创新发展的突破路径与对策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36(9):1285-1292.

DOI

[ Jin Fengjun, Wang Jiaoe, Yang Yu et al. The paths and solutions of innovation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Chian.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36(9):1285-1292.]

[37]
黄群慧, 石颖 . 东北三省工业经济下行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 学习与探索, 2016(7):100-112+176.

[ Huang Qunhui, Shi Ying . Cause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dustrial economy descending in Northeast China. Study and Exploration, 2016(7):100-112+176.]

[38]
纪国涛, 吕富彪 .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2017,35(2):66-69.

[ Ji Guotao, Lv Fubiao . Study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upgrading for Liaoning EMI. Scientific Management Research, 2017,35(2):66-69.]

[39]
Eriksson R H, Hane-Weijman E . How do regional economies respond to crises? The geography of job creation and destruction in Sweden (1990-2010)[J]. 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 2017,24(1):87-103.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