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0年, 第2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0-09-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近千年来内蒙古岱海气候环境演变的湖泊沉积记录
    曹建廷, 王苏民, 沈吉, 张振克
    2000, 20 (5):  391-396.  doi: 10.13249/j.cnki.sgs.2000.05.391
    摘要 ( )   PDF(907KB) ( )  
    内陆封闭湖泊是气候环境变化的敏感指示计。通过对内蒙古岱海湖泊岩芯的有机碳同位素、总有机碳、碳酸盐含量和磁化率等多环境指标的综合分析,结合Pb-210测定的沉积速率,讨论了岱海地区近千年来的气候环境演化过程。揭示了本区现代小冰期的前期冷湿,后期冷干的气候特征。记录的最后两次冷期与根据冰芯、树轮、历史文献重建的10年平均温度推得的1450’s~1510’s、1790’s~1890’s两次冷期极相吻合。指出了目前湖泊水面萎缩、环境恶化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2000年都兰树轮10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及其与中国其它地区温度代用资料的比较
    杨保, 康兴成, 施雅风
    2000, 20 (5):  397-402.  doi: 10.13249/j.cnki.sgs.2000.05.397
    摘要 ( )   PDF(1215KB) ( )  
    据高分辨率的青海都兰树轮年表,将过去2000年的气候变化划分为230’S以前的高温期,240’S~800’S冷暖波动强烈的低温期,810’S~1070’S显著高温期,即中世纪暖期,1080’S~1880’S的低温期,其中包括1420’S~1870’S的小冰期,以及1890’S后的升温期。统计发现11次极端高温或低温事件,以及几次大的突变事件全部出现于中世纪之前,指示150’S~1100’S期间气候运行的高度不稳定性。和中国东部、古里雅冰芯和青藏高原南部温度代用资料比较后发现,公元初至3世纪前期的东汉暖期,3世纪后期至7世纪初的魏晋南北朝冷期(期间约380’S~460’S暖),中世纪暖期以及小冰期等几次重大的气候事件在中国东部、都兰和青藏高原南部序列中均存在。古里雅冰芯仅记录了前两次重要事件,中世纪暖期以及小冰期在该序列中表现微弱。20世纪的升温在古里雅冰芯最显著,都兰、中国东部次之,而高原南部似乎不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空间极化研究
    甄峰, 顾朝林, 沈建法, 黄钧尧, 朱剑如
    2000, 20 (5):  403-410.  doi: 10.13249/j.cnki.sgs.2000.05.403
    摘要 ( )   PDF(889KB) ( )  
    改革开放20年来广东省的空间结构演化表明:传统的核心-边缘模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区域出现多极化且次级核心区形成。广州的华南中心城市的地位已经被香港所取代,韶关、湛江、汕头、潮阳等老中心城市地位不断下降,深圳、珠海、东莞、中山、顺德、南海和番禺等新兴城市正发展成为新区域增长中心。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开始向外围地区扩展,出现了反极化的趋势。全省空间差异扩大,形成了多层次的空间极化格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渝产业带主要城市空间关系研究
    黄炳康, 李忆春, 吴敏
    2000, 20 (5):  411-415.  doi: 10.13249/j.cnki.sgs.2000.05.411
    摘要 ( )   PDF(787KB) ( )  
    城市空间关系是指城市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它的复杂程度是区域城市群体集聚效益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对成渝产业带主要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进行测算,分析了产业带内主要城市空间关系,提出了产业带内主要城市空间关系协调发展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常流河向季节河转变过程中河床适应性调整及对行洪影响——以黄河和滹沱河为例
    师长兴
    2000, 20 (5):  416-421.  doi: 10.13249/j.cnki.sgs.2000.05.416
    摘要 ( )   PDF(678KB) ( )  
    研究黄河和滹沱河对季节河化的适应性调整,发现季节化程度较高的滹沱河下游河床断面和平面形态调整幅度不大,而河床的糙率成倍增加造成下游的小水大灾现象;黄河下游近年流量减小,不断断流,主槽淤积,虽然河槽断面形态在游荡段变得更窄深,但主槽明显变小、变窄、变高,构成下游近年出现的小水大灾现象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GIS技术和水热平衡模型在古湖泊水文重建研究中的应用——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郭晓寅, 陈发虎, 施祺
    2000, 20 (5):  422-426.  doi: 10.13249/j.cnki.sgs.2000.05.422
    摘要 ( )   PDF(650KB) ( )  
    首次利用GIS技术并结合沉积学研究结果,计算全新世两个时段石羊河流域终闾湖泊的面积,建立石羊河流域水热平衡模型,进而恢复全新世两个时期的降水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淮流域大洪水的发生规律探讨
    冯利华
    2000, 20 (5):  427-430.  doi: 10.13249/j.cnki.sgs.2000.05.427
    摘要 ( )   PDF(162KB) ( )  
    对江淮流域的大洪水进行分析,得出如下三点新的认识:(1)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峰谷年前后,江淮流域一般容易出现大洪水;(2)在太阳黑子活动的磁周期转变年前后,江淮流域容易出现大洪水,甚至是特大洪水;(3)在太阳黑子活动磁周期转变年前后的厄尔尼诺同年或次年,江淮流域更容易出现大洪水,甚至是特大洪水。这些认识可以为长期及超长期的洪水预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活动与岩溶山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探讨
    周游游
    2000, 20 (5):  431-436.  doi: 10.13249/j.cnki.sgs.2000.05.431
    摘要 ( )   PDF(318KB) ( )  
    以4项专题研究及抽样调查为主要资料来源,对西南岩溶山区的土地利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该区土地土层薄且通透性强和母岩漏水,长期耕种后土壤肥力明显下降、粮食产量对化肥的依赖性增强。长期施化肥的土地耕种约60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当于天然状态下的30%。垦殖率在20%~30%、覆被率在35%~45%时粮食产量高而稳定。土层厚度<50~80cm、地形坡度>16°时的梯地对水肥保持及旱情缓解的作用甚小,不是解决干旱的途径。该区耕地的持续利用须建立在适当的垦殖率、森林覆盖率及合理施肥基础上。实现该目标的关键是建立生态农业体系,缩小耕地面积、减少人口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前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常熟市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系统评价及其规划
    罗守贵, 曾尊固, 王伟伦, 涂为员, 杨建新
    2000, 20 (5):  437-443.  doi: 10.13249/j.cnki.sgs.2000.05.437
    摘要 ( )   PDF(1138KB) ( )  
    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而不同地区SARD所处的阶段不同,发展模式也各具特色。科学地确定其发展偏离度并为其未来发展作出合理的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文章构建了SARD多目标规划模型,运用它对常熟市过去8年进行了系统评价,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动态规划,得出了3个不同的投入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活动对若尔盖高原沼泽的影响与对策
    赵魁义, 何池全
    2000, 20 (5):  444-449.  doi: 10.13249/j.cnki.sgs.2000.05.444
    摘要 ( )   PDF(360KB) ( )  
    指出若尔盖高原沼泽受人类活动影响所发生的变化,通过沼泽植被、沼泽土壤错拉坚湖滨沼泽土壤中不溶性氮、磷(全量)高于九道班(1)、(2);而可溶性氮、磷、钾(速效性)却相反,受干扰的沼泽土壤含量要高于原生沼泽、沼泽水化学、沼泽小气候对比分析表明,近年来区域环境发生明显变化,进而出现草场退化、野生动物减少、鼠害严重、局部出现砂化和盐渍化,对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以哈纳斯自然保护区为例
    杨兆萍, 张小雷
    2000, 20 (5):  450-455.  doi: 10.13249/j.cnki.sgs.2000.05.450
    摘要 ( )   PDF(873KB) ( )  
    概括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的概念及衡量标准,提出了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哈纳斯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旅游环境质量评价并提出保护措施,对旅游区生态环境容量进行了估算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阐述了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中的经济有效性、经济运行机制的生态化和环境管理的法制化的强持续发展的保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旅游资源中石灰华景观的形态建成过程——以四川九寨沟和贵州黄果树等地石灰华群为例
    田友萍, 何复胜
    2000, 20 (5):  456-461.  doi: 10.13249/j.cnki.sgs.2000.05.456
    摘要 ( )   PDF(274KB) ( )  
    在众多风景旅游资源中,石灰华景观以其独特壮丽的形态为世人所瞩目,并引发出一系列对其成因的解释。本文通过对四川九寨沟和贵州黄果树等旅游地区的石灰华景观进行考察和研究,认为,石灰华景观的形态建成过程主要是受生物、地形和水文的共同控制。其中,生物的控制作用处于十分重要或中心地位,生物(蓝藻、绿藻等低等生物)通过与沉积物颗粒紧密结合形成的藻席的成层加积和侧向延伸生长,与地形、水文等因素一起共同引导和控制着石灰华景观的形成和发育规模。文中提出了旅游资源中瀑华和坝华等主要石灰华景观的形态建成过程模式,为石灰华景观旅游资源的科学保护提出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阳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苏维词
    2000, 20 (5):  462-468.  doi: 10.13249/j.cnki.sgs.2000.05.462
    摘要 ( )   PDF(813KB) ( )  
    从城市土地利用的范围(规模)、土地利用功能和用地形态等方面阐述了贵阳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特征、趋势,探讨了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并对近代贵阳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所带来的系列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评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土高原土壤中硒等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王金达, 于君宝, 张学林
    2000, 20 (5):  469-473.  doi: 10.13249/j.cnki.sgs.2000.05.469
    摘要 ( )   PDF(457KB) ( )  
    研究了我国黄土高原景观土壤中硒等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硒、铅、钙等元素在不同类型土壤剖面中表现出相似的分异特征,硒主要富积于土壤表层,并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磷、锌、铅等元素从残积景观向堆积景观迁移,并在此累积,而硒则在水成景观(泾河水体)中富积。硒在土壤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受制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和气候条件,其含量水平与土壤类型及发育程度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泥石流信息范畴与信息收集
    谢洪, 钟敦伦, 韦方强, 李泳
    2000, 20 (5):  474-477.  doi: 10.13249/j.cnki.sgs.2000.05.474
    摘要 ( )   PDF(442KB) ( )  
    泥石流及其灾害信息和与之有关的各种其它信息,都属于泥石流信息范畴。泥石流信息收集、整理及其标准化,是建立泥石流信息系统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综合利用的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土地资源及其持续利用
    宝音, 包玉海
    2000, 20 (5):  478-482.  doi: 10.13249/j.cnki.sgs.2000.05.478
    摘要 ( )   PDF(464KB) ( )  
    系统分析内蒙古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指出土地利用结构不够协调合理、土地利用结构区域差异十分明显,并阐述其原因。在此基础上着重阐明内蒙古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原则和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和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嫩平原弱碱性湖泡湿地特征及其农业开发的探讨——以大安古河道区腰泡为例
    罗新正, 易富科, 孙广友
    2000, 20 (5):  483-486.  doi: 10.13249/j.cnki.sgs.2000.05.483
    摘要 ( )   PDF(187KB) ( )  
    松嫩平原存在着大量弱碱性湖泊和泡塘,构成了独特的盐碱湿地类型,在区域资源环境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腰泡作为松嫩平原弱碱性湖泡湿地的典型之一,其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相对较好和食物链较短的优点,但动植物的数量关系反映出系统结构失调和功能受阻的缺陷。根据腰泡生态系统物流特征,以建设渔稻草禽畜的复合模式为目标,提出了进行生态农业开发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