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1年, 3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1997-12-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盛科荣, 樊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构建模型研究了偏在性自然资源对非资源型制造业区位选择行为和城市区位特征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当资源型制造业的规模较小、自然资源的位置较为偏僻、资源型制造业产品的运输成本较小时,城市—工矿区模式将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的均衡状态;当资源型制造业的规模较大、自然资源的位置靠近区域的中心、资源型制造业产品的运输成本较高时,资源型城市是均衡状态。研究还表明,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受控于偶然因素和路径依赖效应。接着基于研究成果完善了陆大道先生提出的大河发展轴的区位条件和经济机理的解释。最后进行了总结并对区域开发实践提出了建议。
  • 论文
    马学广, 李贵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多中心城市区域"(PUR)为代表的城市群体空间的发展已经成为欧洲空间发展与规划的重要特征,以"多中心发展"为目标、"城市区域"为单位的欧洲"多中心城市区域"研究和规划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PUR的研究以城市密集地区形态—功能的多中心性之间的契合关系为重点,探讨这一类型区域的动态发展模式及其多中心性、互补性、连通性、协同性和外部性等属性特征,并且在PUR的定量测度上进行了较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在以ESDP为代表的欧洲空间规划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虽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和数量分析,但由于PUR概念本身的模糊性、原型区域的局限性以及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地方性问题等因素的存在,使得这一理论概念和规划策略的研究尚需进一步的深入,其应用价值尚需进一步的观察和评估。对西方尤其是欧洲PUR研究成果的吸收和所存在问题的反思构成了主要研究内容。在对欧洲PUR的研究基础、属性特征、定量测度和研究应用等多个方面引介和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对城镇密集地区的研究、强化PUR各种属性的定量实证分析以及借鉴和吸收欧洲PUR研究与规划思想等一些适用于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虽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和数量分析,但由于PUR概念本身的模糊性、原型区域的局限性以及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地方性问题等因素的存在,使得这一理论概念和规划策略的研究尚需进一步的深入,其应用价值尚需进一步的观察和评估。对西方尤其是欧洲PUR研究成果的吸收和所存在问题的反思构成了主要研究内容。在对欧洲PUR的研究基础、属性特征、定量测度和研究应用等多个方面引介和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对城镇密集地区的研究、强化PUR各种属性的定量实证分析以及借鉴和吸收欧洲PUR研究与规划思想等一些适用于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与研究的借鉴与启示。
  • 论文
    张强, 孙鹏, 陈喜, 陈晓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搜集了中国590个雨量站和383个水文站1956~2000年长序列月降水量与月径流量资料,及1978~2000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的旱涝受灾与成灾面积、灌区面积、已建水库库容等数据资料,全面分析了地表径流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农业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其原因及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北方降水减少,其中山东和黄河中游地区的降水量减小最显著。另外,冬季降水增加明显,而春秋季降水减少明显,极易导致春秋旱灾;北方地区降水减少是造成地表径流量减小的主要原因,农业灌溉进一步加剧地表径流量减小,南方径流量的增加主要是由降水量增加引起的;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造成水资源分布不均,进而造成大部分地区农业受旱涝灾害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旱灾受灾面积远大于水灾的受灾面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灌区、水库等)能提高地区的抗旱能力,但是对洪涝灾害的影响没有旱灾那么明显。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北方地区在水资源短缺的前提下保证农业生产稳定的重要措施。
  • 论文
    孙根年, 周瑞娜, 马丽君, 王泰然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旅游本底趋势线理论和月指数距平方法,对2008年五大事件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进行了高分辨率的定量分析,结果发现:①在五大事件的影响下,2008年中国24个省区入境旅游出现了负增长,其中,广东、四川等省区损失游客67.6~294.5万人,山东、海南等省区损失量小于5万人次;四川、西藏等省区损失率在50.0%~76.7%,安徽、吉林等省区损失率为1.6%~4.6%。②由于事件的性质、发生的时间和持续期不同,对各省区入境旅游影响差异较大,金融海啸共损失游客1 254.86万人次,汶川地震损失游客178.47万人次,奥运入境限制及"奥运抽水"损失入境游客215.02万人次,藏独事件损失游客115.55万人次,南方雪灾损失游客42.41万人次。③五大事件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空间差异。南方雪灾的影响集中在南方受灾省区;藏独事件对西藏及北京、上海旅游影响较大;汶川地震影响范围遍及全国,但对四川及其周边省区影响最大;北京奥运会期间,全国大部分省区入境客流量减少;金融海啸影响的时间长范围广,全国31个省区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入境客流量损失较大。在本底趋势线模型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
  • 论文
    傅雪莹, 陈才, 刘继生, 梅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全球化使各国金融系统联系日益密切深入,但世界金融体系在不同地域巨大差异性仍然存在。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指出世界金融地域系统呈现出层级性的特征,通过理论分析并运用计量方法证实了世界金融系统层级性这一规律的客观存在。在计量基础上把世界金融体系划分为4个层级,结合实际深入探讨了每一层级的特征,并从金融学和地理学理论角度探索了世界金融地理层级性产生的内在机理,指出世界金融体系内部联系及整体演进均与世界金融地理层级性特征息息相关。正确掌握与运用这一客观规律,不仅有助于推动本国金融系统的健康发展,而且能使之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积极而持续的促进作用。
  • 论文
    卢晓旭, 陆玉麒, 尚正永, 钟业喜, 周永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分形理论和可达性理论,运用学校规模测度技术和地理空间测度技术对南京市2006年和2010年普通高中学校规模和空间布局进行分析。具体方法包括运用Hausdorff维数测度学校规模位序,运用关联维数测度学校空间分布的相关性,运用集聚维数测度学校空间分布的集聚性,运用时间可达性测度技术测度学校的可达性。测度结果显示:①2006~2010年间,南京市普通高中学校规模呈扩大趋势,但体系规模总体均衡,且5 a来规模差异有所缩小;②学校空间布局相关性高,且2006~2010年间的布局调整使空间相关性呈现加强趋势;③学校空间布局表现出集聚的特征,且2006~2010年间的布局调整使主城区学校空间布局趋于均衡(分散),而使郊区空间布局趋于集聚(集中);④无论5 a来趋于分散的主城区学校布局还是趋于集中的郊区学校布局,调整后区域内学校可达性都降低,学生上学时间成本普遍增加。建议教育部门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采取措施,一方面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另一方面在让学生就学更加便捷的前提下实现学校空间布局的均衡,以促进教育公平。
  • 论文
    陈园园, 李宁, 丁四保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例,通过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城市流模型和城市通达性模型,构建系列空间联系能力数理模型,定量分析辽中南城市群空间联系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SOM神经网络分级模型,以评价辽中南城市群十个节点城市的空间联系能力。研究表明:①沈阳的经济联系总量最大,沈阳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和沈阳距其铁路距离呈S形曲线关系。②依据城市流强度值的大小将辽中南城市群十个节点城市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大连的值最大,营口则显现出作为该城市群中部区域极点的潜力。③沈大高速公路集中了通达性处于前三位的三个城市,辽阳在城市通达性方面显现出显著的优势,四项通达性指标全位居第一。④从SOM神经网络的分级结果看,沈阳都作为独立的一级,表明沈阳的空间联系能力最强,体现了其中心性的地位。
  • 论文
    姜丽丽, 王士君, 刘志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立足于城市地理学视角,以港口与城市规模关系为切入点,以辽宁省6座港口城市为案例,从宏观和综合的角度考察港口城市的发展程度及发展过程特征。引入RCI指数作为评价港口城市港口与城市规模关系的指标,判断港口城市类型与阶段演进。研究认为:①2008年,辽宁省港口城市包括三大类型,其中,大连市为具有典型港城特征的大区域级门户城市,营口市为特征显著的区域级门户城市,锦州市和丹东市为港口功能显化的区域级临海城市,盘锦市和葫芦岛市为港口功能相对弱小的区域级一般城市;②近10 a间,辽宁省港口城市港口与城市规模关系变化呈现出4方面特征,即大连市由门户城市向典型港口城市类型发展,营口市由典型港口城市转变为特征显著的门户城市,锦州、丹东、葫芦岛和盘锦四市作为港口城市发展缓慢,营口市和丹东市港口与城市规模关系实现了阶段跨越。
  • 论文
    吴玉鸣, 柏玲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城市化与环境的耦合协调互动特征构建了耦合协调理论模型,对1985~2007年广西城市化与环境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和互动关系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从耦合度的时序来看,1985年以来广西城市化与环境系统基本处于交互耦合的颉颃阶段,1985~2001年城市化-环境耦合系统的耦合度从0.187上升到0.500,系统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一个"S"型的周期性变化,跨越了低水平耦合、颉颃阶段,在2001年进入磨合阶段,但之后系统的耦合度又退回到颉颃阶段,并在2007年达到了极小值。从耦合协调程度的时序看,广西城市化与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也较低,基本还处于中低水平。这说明广西逐年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给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需要正确处理和协调快速发展的城市化与日益严峻的环境状况之间的关系,尽快采取措施促使广西城市化与环境系统向耦合协调方向发展。
  • 论文
    李英臣, 宋长春, 侯翠翠, 王宪伟, 孙晓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0年6~10月,在中国东北连续多年冻土区,岛状多年冻土区和季节性冻土区采集典型湿地土壤,通过室内分析和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冻土区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微生物活性对不同氮可利用性的响应特征。试验设置4个氮处理水平,分别为0 mg/g(N0),0.1 mg/g(N1),0.2 mg/g(N2),0.5 mg/g(N3)。结果表明,培养结束后3种土壤在N0处理下的有机碳累计矿化量分别为5 646 mg/kg,2 103 mg/kg和1 287 mg/kg,与初始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和微生物量碳(MBC)呈显著正相关。3种土壤在氮输入后的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都明显低于N0处理,表明氮输入对有机碳矿化产生抑制作用。随着氮输入量的增大,氮输入对不同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抑制作用有所差异,表现为:不同氮输入对连续多年冻土区土壤累积矿化量影响无显著差异;岛状多年冻土区土壤在N1和N2处理下的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明显高于N3处理;季节性冻土区土壤在N2和N3处理下的累积矿化量明显低于N1处理。培养结束后,3种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含量随氮输入量增加而降低,MBC/MBN随氮输入量增加而增加;季节性冻土区草甸沼泽土培养结束后的MBN和MBC/MBN都与累积矿化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表明季节性冻土区草甸沼泽土氮可利用性增加可能改变了微生物的组成或结构,进而对有机碳矿化产生影响。
  • 论文
    桂智凡, 薛滨, 姚书春, 魏文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阳澄湖丰水期和枯水期水质调查结果显示:TN、叶绿素、TP和CODMn丰枯期都呈从西湖区向东湖区递减趋势,且一般枯水期大于丰水期,TP反之;丰枯期水质均较差,为Ⅳ类或劣Ⅴ类,污染物主要为TN和TP;富营养化加重趋势有所缓解,但水体仍呈富营养化状态。氮磷来源分析表明:丰枯期NO3--N、NO2--N与TN以及丰水期PO43--P与TP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叶绿素浓度与TN在枯水期有显著相关性,其他时期叶绿素浓度与TN、TP的相关性均不显著。阳澄湖养殖活动和底泥营养盐释放可能是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 论文
    于国茂, 刘越, 艳燕, 胡云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内蒙古中部为研究区,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层次分析法为依托,在深入调研风蚀驱动因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驱动因子相对全面并且实践可行的土壤风蚀危险度模型;基于该模型,综合长时间序列的遥感数据、地面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对研究区2000~2008年土壤风蚀危险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动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从东南到西北土壤风蚀危险度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不同的风蚀危险等级区有着不一样的主导控制因子;在2000~2008年期间,区域土壤风蚀危险程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00年以来风场强度的持续下降及植被NDVI的持续上升是促使区域土壤风蚀危险度下降的控制因子,而气候干燥度在2005年的大幅上升则是当年区域土壤风蚀危险度上升的控制因素。
  • 论文
    陈兴长, 游勇, 柳金峰, 陈慧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汶川地震对千佛山风景区造成严重的影响,直接诱发滑坡10处,崩塌数十处,形成大小堵塞坝4座,由此形成的松散物质总量大于1 700×104m3。2008年雨季有5条支沟暴发泥石流。在泥石流成因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流域形状、流域发育程度、沟床纵比降、山坡平均坡降、地层岩性和距发震断层距离6个指标,利用潜在泥石流判识模型,对流域内其余9条支沟进行了判断。结果显示,大部分沟道都具备形成泥石流的潜在条件。2009年雨季研究区全面暴发的大规模泥石流,验证判识的可靠性,表明该模型可以用于灾区潜在泥石流的判识。
  • 论文
    陈忠升, 陈亚宁, 曹志超, 孙从建, 范煜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塔里木河干流1957~2008年的年径流量监测数据,利用线性回归法,对干流年径流量时间序列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借助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甄别影响径流变化的主要人为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50多a来,塔河干流的年径流量呈显著递减趋势,与干流来水量变化趋势一致;人类活动自1975年左右开始明显的影响径流量,有效灌溉面积、农业人口、耕地面积和一产比重与径流变化相关程度最强,以引水灌溉为主体的农业经济活动成为影响径流变化的最重要因素;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程度沿河道自上而下表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
  • 论文
    杜芳娟, 陈晓亮, 朱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文化转向思潮的引领下,新文化地理学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移,更强调地理事象所发生的空间过程及其内化在特殊地域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景观的符号象征意义和表征作用得到重新解读。以民族文化为旅游吸引物的发展背景下,通过对贵州世居民族仡佬族官方祭祖活动的参与式观察和相关群体的深度访谈,发现民族精英为将务川树立为仡佬族族群的中心,重构了"九天天主"及其祭祖仪式和场所,地方意义由此发生了改变‘,小塘石笋’由自然景观变为仡佬族族群的文化中心景观。"仡佬之源"的地方中心性空间策略虽扩大了仡佬族的知名度,提升了地方影响力,但祭祀活动却呈现出精英的"台上"认同与民众"台下"认同的对立。这一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当地仡佬族模糊的身份记忆以及仡佬族作为散居族群的文化多元性所致。在仡佬族祭祖的文化实践中,精英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力影响和重构了地方身份认同,而地方的民族身份认同又影响地方意义的重构。文章指出,没有民众的"自下而上"支持,悬置于族群之上的官方主导的文化重构实践具有很大的脆弱性。研究对完善地方感研究中主体性缺失及地方与认同研究中身份认同研究不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论文
    徐红罡, 薛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目的地之间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之下,空间关系总会呈现出有别于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其他形式。研究了旅游目的地空间关系的生态学解释和旅游生态位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仿生学空间关系数学模型,构建旅游目的地仿生学空间关系研究体系,并将新体系实际应用于案例地西递、宏村,最后得出结论:宏村的整体竞争力水平高于西递,且两村于2006~2007年间达到稳定的竞争状态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案例分析证明了旅游目的地仿生学空间关系研究对于旅游规划与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论文
    韩国圣, 张捷, 黄跃雯, 尹立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中对处于发展初期的成长型旅游的研究偏少。以安徽六安市天堂寨景区农村社区为例在问卷与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运用因素分析、多变量方差分析、平均数差异检验研究了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差异。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社区居民旅游宣传教育与自然保护政策相关建议。
  • 论文
    李敏, 张捷, 钟士恩, 董雪旺, 刘泽华, 程绍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认清灾害事件对游客动机的影响是灾后旅游市场恢复第一步。根据"5.12"汶川地震发生前(2008年4月27~5月5日)与发生后(2009年5月5~10日)两个时段游客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定量研究地震对灾区旅游地国内游客旅游动机的影响。研究发现,地震对游客大部分动机影响显著,震后拉力动机重要性下降,推力动机除遗产名气大动机外其余都增强,震后休闲动机比求知动机重要,与震前截然相反。震后旅游地非核心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变化幅度呈现距离递增趋势,但核心旅游吸引物吸引力变化不存在空间差异。地震前后游客到访世界自然遗产地最重要的动机都是"亲近了解自然",与旅游吸引力不突显吸引物所激发的动机一样,不受地震灾害的影响。
  • 论文
    陆恒, 魏文寿, 刘明哲, 韩茜, 洪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09年12月27日~2010年4月2日天山积雪站站区内开阔地和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林下6次降雪过程后雪层内时间间隔10 min的温度数据,探讨雪层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越接近地表雪层温度越高,且在雪层表面形成冷中心和(局部)暖中心;在积雪稳定期林下雪层温度高于开阔地,融雪期林下低于开阔地;林下雪层冷、暖中心出现时间晚于开阔地,其强度也小于开阔地。林下雪层温度振幅小于开阔地,林下温度振幅拐点以上雪层温度振幅随深度和时间的递减率小于开阔地,拐点以下无明显差异。初冬,林下和开阔地雪层均为较小的正温度梯度,随着气温急剧下降,温度梯度逐渐增大,且从雪表向雪底递减,林下雪层负温度梯度出现时间晚于开阔地。开阔地和林下积雪表层正温度梯度最大值分别达到0.95℃/cm和0.82℃/cm,负温度梯度大值分别达到-0.84℃/cm和-0.35℃/cm;但开阔地全雪层日平均温度梯度小于林下雪层。
  • 论文
    卢岩君, 秦承志, 邱维理, 朱阿兴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基于少量典型样点土壤属性空间分布推测模型中的土壤属性参数敏感性问题,以坡位渐变信息结合典型土壤样点的加权平均模型为例,利用东北地形平缓小流域的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样点集,使用阶乘设计、箱线图分析、扰动分析法和本文新设计的MR指数评价该模型的参数敏感性。结果表明,该模型中土壤属性参数敏感性较大,其大小与典型样点空间分布有关。敏感性主要由应用该模型时采用的坡位分类体系的不确定性引起。该文的分析方法可用于对基于少量典型样点的土壤属性空间分布推测模型进行参数敏感性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