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佟宝全, 陈才, 刘继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现有的区域整合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经济、空间和制度等区域整合的三基点,并针对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区域整合问题构建了理论框架,在三个基点框架内分析了区域整合的基础条件、制约因素和动力机制,最后提出经济整合、空间整合与制度整合等具有可操作性较强的区域整合模式。
  • 论文
    李培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城市与区域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在"五个统筹"中,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预示着统筹区域和城市协调发展将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改革的一项核心要求。探讨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机制是解决城市与区域问题,促进城市和区域发展,提高城市与区域总体竞争力亟待解决的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通过各种作用机制对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影响的研究,来促进城市与区域的良性互动,进而为解决城市问题和区域问题以及提高城市与区域整体实力提供科学参考。
  • 论文
    艾华, 张广海, 李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半岛各城市迅速发展,极大推动了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也日趋激化。在分析该区主要人地关系问题的基础上,探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多方案动态仿真模拟,进而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各方案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定量评判,得出相对较优的发展方案,为该区协调发展提供战略决策依据。
  • 论文
    陈国阶, 王青, 涂建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旅游是一项新的旅游活动、一项新的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态旅游的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产业的发展存在着初级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结合四川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旅游资源分布规律,四川生态旅游形式应具有一定的时空特征,表现为时间上的阶段性和空间上的差异性,即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同时存在三种形式的生态旅游:泛生态旅游、准生态旅游、纯生态旅游。
  • 论文
    谷秀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春市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特大型城市,产业结构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通过对长春市产业空间结构演化的历程和特征的分析研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背景下,提出了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基本思路,以保证长春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 论文
    张雪萍, 郭艳清, 张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能值分析的区域性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为基础,计算了1983~2003年泰来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结果表明:泰来净能值产出率较高,环境和资源系统的负载率有所增加,受净能值产出率和环境负载率变化趋势的影响,泰来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
  • 论文
    黎夏, 叶嘉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元胞自动机CA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模拟复杂的城市系统,但这些模拟基本不考虑城市的发展密度。不同的城市发展密度会对城市的形态有很大的影响,有必要将城市的发展密度引进CA的城市模拟中,以获得更好的模拟结果。本文将密度梯度函数引进了CA模型的转换规则中,并定义'灰度’来反映状态的转换。利用该模型对不同可能的城市发展组合进行了模拟,为城市规划提供了辅助依据。
  • 论文
    王腊春, 史运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由于地质背景和地貌结构的特殊性,致使三水转化与水资源形成过程不同于非喀斯特山区。文章探讨该区三水转化机理、水资源补给方式和形成过程,得出喀斯特流域对于相同或相似降雨过程的响应,不同的流域结构决定了补给方式、三水转化、径流调蓄和输移特征。提出喀斯特山区水资源合理利用模式应按照因地制宜、因土制宜、因水制宜及因需制宜原则,采用以小微型为主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实施分散拦蓄、分散供水,以化整为零方式解决喀斯特山区的整体性干旱缺水。
  • 论文
    张凯, 韩永翔, 张勃, 郝建秀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阶段潜力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已处于中级阶段V2,水资源开发利用仍保持上升势头,潜力综合评分值较大,达到0.5349,说明水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仍有较大的潜力。其中以甘州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最大,山丹县最小。黑河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潜力的综合评价,为该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论文
    张玉兰, 贾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上海东部地区南汇鹤鸣孔、东海1井、高桥G2孔3口钻井晚第四纪地层的孢粉研究,划分出了6个孢粉组合带和3个亚带,恢复了本地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的6个阶段:第1阶段晚更新世晚期,反映气候凉冷稍湿;第2阶段前北方期,反映气候温凉略湿;第3阶段北方期,反映气候温和略干;第4阶段大西洋期,反映气候热暖潮湿;第5阶段亚北方期,反映气候温暖略干; 第6阶段亚大西洋期,反映气候温暖湿润。这为本地区晚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孢粉学资料。
  • 论文
    杨东, 方小敏, 彭子成, 李吉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陇西盆地六盘山西侧山麓剥蚀面上断岘剖面的古地磁、磁化率和粒度分析表明,该剖面具有1.8 Ma B.P.以来完整的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断岘剖面以下7级黄河阶地的发育形成以及在1.1和0.8 Ma B.P.前后所指示的腾格里沙漠扩张变化,反映了第四纪早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对黄土高原西部环境变化影响,以及在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构造与气候的变化与耦合响应。
  • 论文
    谢远云, 李长安, 王秋良, 殷鸿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2002年9月在荆州市江陵县发现的9 ka B.P.以来的江陵剖面进行14C测年、粒度、TOC、TN、δ13C、孢粉等综合分析,重建江汉平原江陵地区9 ka B.P.以来古气候古环境演化:9.0~6.07 ka B.P.为高温阶段,其间8.1 ka B.P.记录到一次较明显降温事件;6.07~4.60 ka B.P.为冷干期;4.60~3.44 ka B.P.间气候波动频繁,为全新世第二个暖湿期前期阶段;3.44~2.50 ka B.P.为高温期,湖沼泥炭发育,是全新世第二个暖湿期后期阶段,为稳定的暖湿阶段;2.50 ka B.P.以来温度相对较低,为冷期。江陵地区近9 ka B.P.以来气候变化不仅与国内大量研究资料相一致,且在许多较大气候事件上与世界许多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江陵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
  • 论文
    索安宁, 王兮之, 胡玉喆, 熊颖, 葛剑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土高原腹地泾河流域12个水文特征指标为"物种", 选取对流域径流有影响的9个环境因子, 采用DCCA排序方法定量分析河流径流特征沿环境因子梯度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DCCA排序的前3轴分别与退化草地比率、降水量、降水强度、植被指数、平均坡度显著相关; (2)河流径流特征沿环境梯度可明显分为输沙量极大的北部黄土丘陵区;平均含沙量极高的中北部黄土沟壑区;径流量大、输沙量小的山地-沟壑过渡区;侵蚀模数极高、径流年内变化极大的中部黄土残塬区;产流量大、年含沙量极低的南部山地区。
  • 论文
    徐宪立, 张科利, 庞玲, 孔亚平, 罗利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路建设引起的人为加速侵蚀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为摸清道路边坡的侵蚀规律,在青藏公路边坡布设了自然径流观测小区,降雨过后进行采样,获得径流深和侵蚀模数数据。对所得数据整理分析表明:(1)次径流深、次侵蚀模数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乘积有很好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2和0.554。次径流深与次侵蚀模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771;(2)产流产沙随坡长增加有减少的趋势,但其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随着时间的推移,产流产沙有所下降,小区坡面的干扰得到了恢复,因此,时间是公路边坡水土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4)公路边坡的年侵蚀模数,包括降雨侵蚀和冻融侵蚀,共计11991.41 t/km2,属于极强度侵蚀。
  • 论文
    刘庆花, 史学正, 于东升, 孙维侠, 王洪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详细的1981年土壤分区资料为基础,将以发生分类(GSCC)为基础的土壤类型名称分别参比成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名称和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名称。同时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确定了中国8个土壤大区在地级市(盟)和各县、区、旗(市)的行政归属,并以江南低山丘陵和台湾北部地区为例,探讨了二级分区的行政归属。
  • 论文
    高建华, 杨桂山, 欧维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对比分析了植被和沉积物中N、P垂向分布和季节变化,探讨不同植被对潮滩湿地N、P动态变化的影响。分析表明:潮滩湿地的分带性差异使N、P在潮滩湿地各地带有不同的分布规律和季节性变化特性,植被尤其是有较高地下生物量的互花米草和芦苇在整个潮滩湿地N、P的分布以及季节变化中起重要作用,潮滩植被主要是通过N、P在体内的主动转移,植物对沉积物中N、P的吸收以及富集死亡的地下根茎中分解矿化后释放的N、P来影响沉积物中N、P分布的; 1~4月通过枯落生物量回归到地面的N、P总量分别达到149.4 t和18.2 t,对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源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环境产生很大影响。
  • 论文
    刘兆顺, 许文良, 杨德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中国矿产资源开发战略环境评价(SEA)的必要性及不同类型矿产资源开发SEA的作用,提出矿产资源开发SEA的工作原则,在公共参与的基础上,建立包括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和人口5 部分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适用于矿产资源开发SEA的评价方法与程序。中国矿产资源开发SEA,目前只能适用于规划范畴,并以矿产资源开发预测性SEA为主。
  • 论文
    韩良, 宋涛, 佟连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产业园区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走向实践的重要方向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也开始着手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并将其作为实现产业生态化与区域产业绿色化的重要手段。生态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是对生态产业园区的一种综合与概括,集中体现了个体特色与整体差异。对国内外现有的生态产业园区类型进行归纳和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比较国内外典型生态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指出不同模式的优长与局限,并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中国生态产业园区的整体差异化发展以及不同地区选择适宜的生态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 论文
    戴学军, 林岚, 许志晖, 丁登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南京市旅游景区(点)系统为例,提出了对旅游景区(点)系统的等级结构进行了分形研究的基本方法。认为可以把景区(点)系统中各景点的旅游吸引力评分值当作一个离散型集合,通过计算它们的信息分维值来反映系统等级结构分布的变化性,计算出Zipf维数和分维值来反映系统等级结构分布的模式。在旅游景区(点)定量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旅游联系性把南京市旅游景区(点)系统分为三个景点体系,测算各景点体系信息维数值、Zipf维数值,对各种分维数值和分维数坐标图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南京市旅游景点体系等级结构具有较好的分形特征,但具体到内部有一定的差异,并对景点体系等级结构的优化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分析。
  • 综述
  • 综述
    杨兴宪, 刘毅, 牛树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发展的传统影响因素的作用正在减弱,区域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正在增强。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区域创新系统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国内外学术界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地位与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针对目前学术界正在开展的科技创新的区域作用与影响、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综述,并对有关研究工作的发展进行展望。
  • 书评
  • 书评
    张争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先生作序、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刘南威教授和郭有立老师合著的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研究领域在新世纪到来之后的第一部力作,充分展示了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界数十年的研究成果,凝聚了刘南威等地理学家在科学研究道路上勤奋耕耘、孜孜求索的心血与汗水。自1993年第一版出版以来,该书10年之内已经连续印刷7次,成为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