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 35 (12): 1525-1532

Orginal Article

基于熵值-突变级数法的国家战略经济区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及障碍因子——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例

赵宏波12, 马延吉3, 苗长虹12

1.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暨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1
2.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3.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102

Integrated Assessment and Obstacle Factors of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National Strategic Economic Zones Based on Entropy and Catastrophe Progression Methods:A Case Study in Changchun-Jilin-Tumenjiang Development and Opening-up Pilot Area

ZHAO Hong-bo12, MA Yan-ji3, MIAO Chang-hong12

1.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n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of Henan Provinc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1 China
2.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Henan University,Kaifeng, Henan 475001,China
3. Northeast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Agro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angchun, Jilin 130102, China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5)12-1525-08

收稿日期: 2014-11-30

修回日期:  2015-05-25

网络出版日期:  2015-01-20

版权声明:  2015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135、411051128、41430637)、吉林省科技引导计划软科学项目(20120635)、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课题(KZCX2-YW-342-2)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赵宏波(1985-),男,河南长垣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zhaohbhhwm@163.com

展开

摘要

针对国家战略经济区环境承载力的突变特性,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熵值法和突变级数法,构建包括自然-经济-社会(N-E-S)3方面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障碍度诊断模型,对2000~2011年研究区环境承载力的时序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时序变化上,2000~2011年研究区环境承载力水平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从弱承载力上升到适中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水平的提高与自然-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相关性较大。环境保护投资总额占GDP比重、工业废水排放量、耕地化肥使用量、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及经济密度等成为影响研究区环境承载力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

关键词: 熵值法 ; 突变级数法 ; 环境承载力 ; 国家战略经济区 ;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is a parameter to measure the capacity degree between human being social activ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To study the theories and quantification,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is of significance in reality for directing human beings economic behaviors and harmoniz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population growth sharply in National Strategic Economic Zones, the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pollutant emission are increasing accordingly, which mad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ystem under tremendous pressure, this situation would impact the level of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National Strategic Economic Zones. According to the catastrophic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National Strategic Economic Zones, we selected Changchun-Jilin-Tumenjiang development and opening-up Pilot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entropy and catastrophe progression methods, we built an index system to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in which Nature-Economy-Society (N-E-S) indexes are included. Using obstacle degree models, we analyzed the temporal pattern of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obstacle factors from 2000 to 2011.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1) Temporally, the level of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rose from weak to moderate level from 2000 to 2011. 2) The propor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vestment in GDP, industrial waste water emissions, cultivated land fertilizer usage, the per Capita GDP, the energy consumptions per GDP and economic density are the main obstacl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The approach established in the article has a lot advantages when dealing with municipal projects under complex evaluation problems and it does not use any weight, only need to arrange indicators in an order of important degree according to the inherent logic relationship among indicators, the shortcoming of making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artificial weight evaluation in very large limit has also been avoided, as the same time optimizing the standard evaluation procedure,and could identify the 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National Strategic Economic Zones ,and better reflect the key factor, providing a basic approach for improving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level of National Strategic Economic Zones.

Keywords: entropy ; catastrophe progression method ;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 National Strategic Economic Zones ; Changchun-Jilin-Tumenjiang development and opening-up Pilot Area

0

PDF (719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赵宏波, 马延吉, 苗长虹. 基于熵值-突变级数法的国家战略经济区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及障碍因子——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例[J]. , 2015, 35(12): 1525-1532 https://doi.org/

ZHAO Hong-bo, MA Yan-ji, MIAO Chang-hong. Integrated Assessment and Obstacle Factors of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National Strategic Economic Zones Based on Entropy and Catastrophe Progression Methods:A Case Study in Changchun-Jilin-Tumenjiang Development and Opening-up Pilot Are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12): 1525-1532 https://doi.org/

环境承载力是联系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纽带和中介,可以反映出人类活动与环境功能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与协调程度[1],成为当前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热点。学者对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内涵主要从“容量”角度[2]、“阈值”角度[[3]、“能力”角度[4]等进行了阐述,对环境承载力的定义注重区域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但存在对环境泛指过大,涉及范围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环境承载力可操作性较差,不易量化[5]。环境承载力的基础是环境系统,环境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任何结构和要素都受到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的作用和影响,所以,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应反映环境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的相互辩证关系。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学者主要集中在对水环境[6]、土地利用[7,8]、旅游环境[9]等环境要素的承载力研究;而国内学者在环境要素的承载力[10]和综合环境承载力[11]两方面都有涉及。从研究对象上看,主要对欠发达地区 [12]、城市[13]、滨海湿地[14]以及流域[15]等进行研究。环境承载力的定量化方法研究方面,主要采用了综合指数法[16]、相对剩余率模型[15]、系统动力学方法[17]、以及多目标模型最优化方法[18]等。总的来说,目前对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已取得丰富的成果,由于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性、动态性与可变性等特征,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对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选取依据与指标体系的构建的研究不够深入,指标权重确定的主观性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缺乏能够同时描述环境承载力客观性、区域性及动态性的定量化模型[5],评价方法缺乏系统潜在突变特性的考虑,从研究对象与内容上看,较少对正处在振兴之中的东北地区环境承载力进行持续动态的研究。国家战略经济区是建设和运用国家各方面的实力和人力,以实现国家总目标而确定的经济发展区域,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全国大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19]。随着国家战略经济区内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也相应地不断增加,使得区域内资源环境系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势必会影响国家战略经济区的环境承载力水平。由于人类活动的环境干扰使得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和抵抗外部干扰的能力上都表现出脆弱性和易变性[20,21],极易导致其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质变或者突变,因此,国家战略经济区的环境承载力具有非连续性与潜在突变性特征。本文将突变级数法运用到国家战略经济区的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中,旨在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优化经济布局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避免盲目开发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后果,以期促进其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研究理论与方法

1.1 突变理论与突变级数法

突变理论是法国数学家Rene Thom 1972年所创立的,主要利用动态系统的拓扑理论构造自然现象与社会活动中不连续变化现象的数学模型,并用来描述和预测事物连续性中断的质变过程[22]。它提供了一种研究非连续性、跃迁和突然质变的普遍适应的方法[23]。Thom已证明,当控制变量不超过4个,则势函数最多只有7种突变形式,常用的突变模型[24~26]表1

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按照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和相互独立性原则,依据研究区的实际并参考相关研究[27,28],将环境承载力分解为自然环境承载力、经济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环境承载力3部分,依据统计学分析与主观判断相结合的原则[29],最终选取相对独立和重要的28个指标作为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表2)。

表1   常见突变模型的势函数、分叉集和归一公式

Table 1   Common potential function, bifurcation set and normalization formula of catastrophe models

突变模型控制变量势函数分叉集归一公式
折叠突变1V(x)=x3+uxu1=-3x2Xu1=u11/2
尖点突变2V(x)=x4+u1x2+u2xu1=-6x2
u2=8x3
Xu1=u11/2
Xu2=u21/3
燕尾突变3V(x)=x5+u1x3+u2x2+u3xu1=-6x2
u2=8x3
u3=-3x4
Xu1=u11/2
Xu2=u21/3
Xu3=u31/4
蝴蝶突变4V(x)=x6+u1x4+u2x3+u3x2+u4x

u1=-10x2
u2=20x3
u3=-15x4
u4=4x5
Xu1=u11/2
Xu2=u21/3
Xu3=u31/4
Xu4=u41/5

新窗口打开

表2   长吉图先导区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Table 2   Index system of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of Chang-Ji-Tu Pilot Area

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指标层单 位
环境承载力EC自然环境系统NE资源供给人均建设用地面积C1km2/人
人均粮食占有量C2kg/人
人均水资源C3m3/人
人均耕地面积C4hm2/人
环境容量工业废水污染物剩余承载率C5%
耕地农药污染物剩余承载率C6%
耕地化肥污染物剩余承载率C7%
固体废弃污染物剩余承载率C8%
环境治理环保投资占GDP比重C9%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C10%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C11%
经济环境系统EE发展水平实际利用外资占GDP的比重C12%
人均GDP C13
GDP增长率C14%
城市化水平C15%
经济效率单位GDP能耗C16标准煤t/104
经济密度C17万元/km2
单位GDP电耗C18kWh/104
经济结构第一产业占GDP比重C19%
第二产业占GDP比重C20%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C21%
社会环境系统SE生活状况在岗职工平均工资C2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C23
单位从业人员比率C24%
人口规模人口总数C25万人
人口密度C26人/km2
市政设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C27m2/人
人均拥有面积道路C28m2/人

新窗口打开

1.3 熵值-突变模型的构建

按照突变级数法的计算要求,需要对每个层次中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排序,熵值法是客观赋权法的一种,通过指标值构建的判断方程来确定指标信息熵的效用价值,即指标权重,运用熵值法确定的权重作为判断各指标的重要性,避免了人为排序的主观性,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客观。因此,本文采用熵值法[30]确定各级指标的重要性。

依据突变理论,如果1个指标(系统状态变量x)包含2个对应的下级指标(系统控制变量u)可视为尖点突变系统,按熵值法对各控制变量重要性大小进行排序,即重要指标u1和次要指标u2,根据对应的尖点模型分叉集方程,通过隶属度值u求得系统发生突变时的状态变量值x,同理,当一个指标分布含有1、3、4个下级指标时,可分别根据折叠、燕尾和蝴蝶突变模型进行计算。依据上述方法,构建研究区环境承载力的突变级数法结构(图1)。

图1   长吉图先导区环境承载力突变级数法结构

Fig.1   The catastrophe model of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in Changchun-Jilin-Tumen Pilot Area

1.4 耦合度模型

为进一步研究环境承载力系统中自然环境系统、经济环境系统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以便更好的反映区域发展的状态,引入自然-经济-社会系统的耦合度模型[31]进行测算,公式如下:

D=IN2+IE2+IS23(1)

H=1-(IN-I-)2+(IE-I-)2+(IS-I-)23(2)

其中, I-=IN+IE+IS3

O=D×WD+H×WH(3)

式中,D表示系统的发展度;IN IEIS分别表示自然环境系统、经济环境系统与社会环境系统,其值由突变级数法计算得到; I-表示系统的平均发展水平;H表示系统的协调度;O表示系统的耦合度;WDWH分别表示发展度和协调度的权重,考虑到二者的重要程度,本文各取0.5。

1.5 评价标准的确定

由于突变级数法中归一公式算出的环境承载力评价值较高,且各值间差距很小,需要制定出适合突变级数法的等级标准,使研究更具有实用价值,参照相关研究[28,32],将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标准分类为弱承载力(Ⅰ)、较弱承载力(Ⅱ)、适中承载力(Ⅲ)、较高承载力(Ⅳ)和高承载力(Ⅴ)5个等级,将协调度发展状况分类为失调发展、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和优质协调5个等级。设底层控制指标对应的相对隶属度均取为xixi=0~0.2, 0.2~0.4, 0.4~0.6, 0.6~0.8, 0.8~1)时,通过突变级数法依次计算各层次的隶属度,最终得出突变级数法下的总隶属度值,由此得出突变级数法在绝对意义下的等级标准值,结果见表3

表3   环境承载力评价等级标准

Table 3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等级总隶属度值承载强度发展状态常规值
1<0.908弱承载力Ⅰ失调发展<0.2
20.908~0.946较弱承载力Ⅱ初级协调0.2~0.4
30.946~0.969适中承载力Ⅲ中级协调0.4~0.6
40.969~0.986较高承载力Ⅳ良好协调0.6~0.8
5>0.986高承载力Ⅴ优质协调>0.8

新窗口打开

1.6 障碍因子诊断模型

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对研究区环境承载力水平的动态评价,而且还在于诊断影响环境承载力的约束因子,以便有针对性地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水平,引入障碍度诊断模型对研究区环境承载力的障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公式如下[33,34]

Aij=PijRj/j=1mPijRj(4)

Aj-=i=1nAij/n(5)

式中,Pij表示单因子与环境承载力水平目标状况的差距,Pij=1-Rj,Rj表示因子对总体的贡献率,可用熵值法求得的权重表示,Aij表示第i个区域第j个指标的障碍度; Aj-表示第j个指标的平均障碍度;其大小排序可以确定区域环境环境承载力障碍因子的主次关系以及各障碍因子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程度。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以下简称长吉图先导区)位于东北三省的地理中间地带,其范围包括长春市城区、德惠市、九台市和农安县;吉林市城区、蛟河市和永吉县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境(图2),总面积约7.3×104km2,2011年人口1 117.45万人,GDP总量为5 879.98亿元[35]。2009年8月,国家把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发展列为国家重要战略,根据《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该地区将发展成为中国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区域,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和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培育成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建设成为中国沿边开发开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36]

图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Fig.2   The location of Changchun-Jilin-Tumenjiang Development and Opening-up Pilot Area

目前,长吉图先导区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着突出的问题,首先是城镇空气污染未从根本上解决,其次是水环境污染,尤其是内河水质尚未得到根本改善,松花江流域和图们江下游水质正逐渐恶化;再次是由于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缺乏有效措施,使得长春市和吉林市的土壤沙化、盐碱化、黑土肥力下降与区域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延边州地区由于过度采伐植被资源,毁林开荒,造成生态环境极大的破坏[37];长吉图先导区正持续地开发建设,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与城市规模逐渐地扩张,将会导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量相应增加,对该地区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数据主要来源于《吉林省统计年鉴》(2001~2012年)[38]、《吉林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2001~2012年)[39]、《长春市统计年鉴》(2001~2012年)[40]、《吉林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1~2012年)[41]、《延吉统计年鉴》(2001~2012年)[42]以及《延边州统计年鉴》(2001~2012年)[43]。各项具体指标值均在相关统计数据基础上整理所得,部分县(市)数据有缺失的个别指标值,采取线性插值或按比例空间插值获取。运用相对隶属度公式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22],将控制变量的原始数据转化到[0-1]之间。

3 结果分析

3.1 时序特征

由环境承载力的计算结果可知(表4),2000~2011年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环境承载力水平呈波动上升的趋势,环境承载力指数从2000年的0.711上升到2011年的0.968,环境承载能力从弱承载力上升到适中承载力。协调发展指数的变化趋势大致与环境承载力指数的变化趋势一致,从2000年的0.785上升到2011年的0.949,协调发展状态由失调发展上升到中级协调发展。运用SPSS17.0对环境承载力指数与协调发展指数做相关性分析,二者相关系数为0.988,这表明环境承载力水平的提高与自然-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作用。

表4   2000~2011年长吉图先导区环境承载力与协调发展状况

Table 4   The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Changchun-Jilin-Tumen Pilot Area in 2000-2011

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
承载力指数0.7110.9240.9350.9270.9290.9260.9340.9360.9420.9450.9670.968
承载强度弱承
载力
较弱
承载
较弱承载较弱
承载
较弱
承载
较弱
承载
较弱
承载
较弱
承载
较弱
承载
较弱
承载
适中
承载
适中
承载
耦合度指数0.7850.9180.9280.9210.9230.9160.9270.9290.9320.9340.9470.949
发展状态失调
发展
初级
协调
初级协调初级
协调
初级
协调
初级
协调
初级
协调
初级
协调
初级
协调
初级
协调
中级
协调
中级
协调

新窗口打开

在2003年环境承载力指数上升到0.927,环境承载能力从弱承载力上升到较弱承载力;协调发展指数为0.921,处于初级协调发展状态。从相关指标分析可知,这一时期环境污染强度逐步下降,万元GDP工业废水排放量从2000年的23.94 t/万元降低到11.31 t/万元,万元GDP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从2000年的0.51 t/万元降低到0.37 t/万元。到了2010年,环境承载力指数上升到0.967,环境承载能力上升到适中承载力;协调发展指数为0.970,处于中级协调发展状态。2003年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来,长吉图先导区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区域环境的投入与保护,并取得一定成效,环保治理投资总额从2003年的49 822.65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245 568.28万元。经济效率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单位GDP能耗下降到2010年的0.56 t标准煤/万元,经济密度从2003年的266万元/km2增加到2010年的667万元/km2,二、三产业的比重从2003年的89.4%增加到2010年的93.6%,表明这一时期,产业结构在优化调整,土地经济产出能力不断增强,集约化水平逐渐提高,这些因素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总体上看,长吉图先导区环境承载力水平发展速度较慢,承载能力较弱,且未达到高承载力水平与优质协调发展状态,因此,需要协调处理自然-经济-社会系统的相互关系,以便更好的提高长吉图地区的环境承载水平。

3.2 障碍因子

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影响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因子进行诊断,并对结果进行排序(表5)。

表5   长吉图先导区环境承载力障碍因子排序

Table 5   Rank of obstacle factors of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levels in Changchun-Jilin-Tumen Pilot Area in 2000-2011

次序1234567891011
障碍因子C9C5C13C12C16C17C26C22C14C23C7
障碍度0.1130.0900.0890.0770.0760.0750.0730.0720.0660.0590.047

新窗口打开

表5可知,长吉图先导区环境承载力障碍因子主要反映在环境响应中的环保投资占GDP比重(C9),环境容量中的工业废水污染物剩余承载率(C5)和耕地化肥污染物剩余承载率(C7),经济效率中的单位GDP能耗(C16),经济发展水平中的经济密度(C17)、GDP增长率(C14)、人均GDP(C13)、实际利用外资占GDP的比重(C12),人口规模中的人口密度(C26)、生活状况中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C22)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C23)等方面。因此,需要从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增加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完善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污染物收集与处理设施的投资建设;加强工业“三废”的治理,对伊通河、饮马河、海兰河等松花江与图们江流域重要支流进行重点治理,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利用长春市和吉林市科技优势加大对工业“三废”治理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引导耕地化肥、农药、农膜等的合理施用,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逐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采用高新技术对汽车、石化与农产品加工业等优势传统制造业进行改造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提高对外开放程度,注重环境管理能力的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提升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综合环境承载力能力。

4 结 论

时序特征上,2000~2011年长吉图先导区环境承载力水平呈波动上升的趋势,环境承载能力从弱承载力上升到适中承载力。协调发展指数的变化趋势大致与环境承载力指数的变化趋势一致,协调发展状态由失调发展上升到中级协调发展。环境承载力水平的提高与自然-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相关性较大,二者相互作用。

由障碍因子诊断结果可知,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工业废水排放量、耕地化肥使用量、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和经济密度等成为影响长吉图先导区环境承载力水平的主要因子,势必要通过加强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和工业“三废”污染物治理力度,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措施来提高该区的环境承载力水平,促进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区域环境承载力问题的研究是复杂的、系统的和持续发展的,本文从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方面构建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突变级数法模型对研究区环境承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实证研究,该方法运用控制变量与状态变量来描述和预测连续性中断的质变、突变过程,较好地识别时空突变点的关键因素与指标,同时,对多指标的系统评价时无需确定指标的权重,只需按照指标内在逻辑关系对其重要程度进行排序,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为赋权的主观性,使得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参考价值。并通过归一化公式将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各因素进行综合,有利于研究不同时期的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变化,因此,将突变级数法用于国家战略经济区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克服了传统方法对环境承载力演变过程中突变特性研究的不足,更为客观地揭示环境承载力时序演变规律。本文仅对研究区的环境承载力的时序变化特征及障碍因子进行了初步分析,其环境承载力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格局等问题是本研究进一步探讨的方向。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曾维华,王华东,薛纪渝,.

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在湄洲湾污染控制规划中的应用

[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Suppl.):70~7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环境承载力的理论体系入手,系统阐述了环境承载力概念的内涵、基本特征与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并以湄洲湾新经济开发区污染控制规划为例,对湄洲湾各规划小区的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与评价;进而提出该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总体战略。
[2] 高吉喜. 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本文引用: 1]     

[3] 唐剑武,郭怀成,叶文虎.

环境承载力及其在环境规划中的初步应用

[J].中国环境科学,1997,17(1):6~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结合环境规划工作的实际,从理论上阐述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衡量及应用模式,并结合福建省湄洲湾开发区环境的综合规划和临淄地区水环境规划,介绍了它的初步应用。结果表明,将环境承载力用于以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为目标的环境规划是合适的,可行的。
[4] 彭再德,杨凯,王云.

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初探

[J].中国环境科学,1996,16(1):6~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明确了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分析了区域环境承载力与区域环境容量和区域环境规划的区别和联系,提出建立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和指标体系的一般内容;并且建立了各项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及各项指标变化的灰色预测模型;按照这套理论方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域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研究,得到新区5个开发小区的区域环境承载力的量值,从而掌握了5个小区的开发程度,为新区经济、社会、文化活动规模的
[5] 王俭,孙铁珩,李培军,.

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4):768~77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进行环境承载力理论与量化方法 的研究,对于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论述了环境承载力概念的发展过程,并从“容量”、“阈 值”和“能力”三方面介绍了环境承载力定义,指出了环境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区域性和时间性、动态性和可调控性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国内 外用于环境承载力定量化研究的指数评价法、承载率评价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多目标模型最优化等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 论.
[6] Byron C, Link J, Costa-Pierce B, et al.

Modeling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shellfish aquaculture in highly flushed temperate lagoons

[J].Aquaculture,2011,314(1-4):87-99.

https://doi.org/10.1016/j.aquaculture.2011.02.01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Lagoons are some of the most productive systems on the planet — not only for aquaculture, but for fisheries, recreation, and as nurseries for many important species. These systems are also highly susceptible to degradation. Aquaculture is a rapidly increasing industry capable of impacting these sensitive systems. Dense human populations and intensive multiple uses of ecologically sensitive coastal waters have forced resource managers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expanding shellfish aquaculture to ens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mass-balance ecosystem model of highly flushed temperate lagoons in Rhode Island, USA was constructed to calculate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for shellfish aquaculture. Cultured oyster biomass is currently 1202t02km 612 live weight and could be increased to 62 times this value before exceeding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72202t02km 612 . The lagoons were found to be a detritus-dominated system with high energy throughput which may permit the high capacity of the system for additional shellfish biomass allowing managers to consider expansion of shellfish aquaculture to densities much higher than comparatively oligotrophic systems could support. Managing by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follows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Aquaculture by maintaining ecological integrity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as well as other human uses of the lagoon system.
[7] Lane M.

The carrying capacity imperative: Assessing regional carrying capacity methodologies for sustainable land-use planning

[J].Land Use Policy,2010,27(4):1038-1045.

https://doi.org/10.1016/j.landusepol.2010.01.00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While some existing carrying capacity methodologies offer significant insights into the assessment of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ies, a comprehensive model is yet to be developed. This research identifies, examines and compares a range of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o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and considers their relevance to future spatial planning. A range of key criteria are employed to compare various existing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models. These criteria include integrated systems analysis, dynamic responses, levels of risk, systemic constraints, applicability to future planning and the consideration of regional boundary deline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by combining successful components from various authors, and collecting a range of interconnected data, a practical and workable system-based model may be achievable in the future.
[8] Oh K, Jeong Y, Lee D, et al.

Determining development density using the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System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5,73(1):1-15.

https://doi.org/10.1016/j.landurbplan.2004.06.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As the urban population increases, so do diverse urban problems and concerns including issues of servicing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within existing infrastructures, as a result of over-development and over-concentrati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particularly air and water pollution, have become more evident and are now considered central issues for urban planners and decision-makers. To address thes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practical approaches which incorporate the concept of carrying capacity into managing urban development are needed.This research aims at developing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which can determine development density based on current infrastructures and land use. First, seven determining factors were identified for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including energy, green areas, roads, subway systems, water supply, sewage treatment, and waste treatment, and the assessment framework was developed by integrating such factors. Secondly, the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System, a GIS-based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system, was developed based upon the framework. Finally, through a case study for determining the carrying capacity for an area in Seoul, South Korea, it was revealed that decision support with UCCAS demonstrated in this research can play a pivotal role in planning and managing urban development more effectively.
[9] Navarro Jurado E, Damian I M, Fernández-Morales A.

Carrying capacity model applied in coastal destinations

[J].An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13,43:1-19.

https://doi.org/10.1016/j.annals.2013.03.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soci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ourists regions. Most of these studies have examined protected natural areas, the best known being Shelby and Heberlein鈥檚 study. The research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adapt the social carrying capacity model to a mature coastal destination, Costa del Sol. The empirical findings provide an indicator that allows us to establish the proportion of tourists who perceive overcrowding and are predisposed to leave. A cluster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overcrowding is perceived by tourists, the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s and the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the capacity thresholds. The generating data will allow a scientific debate on the overcrowding problems and the growth limits.
[10] 王金南,于雷,万军,.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水环境承载力评估

[J].中国环境科学,2013,33(6):1147~11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6923.2013.06.02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 (PSR)结构模型,应用环境承载力预警分析方法,分析了长江三角洲(长三角)16个城市水环境承载力演变情况,并按照压力-状态-响应的逻辑关系,提出 了水环境承载力提升的建议.结果表明,2005-2010年,长三角半数城市承载力状态改善明显,包括浙江省内6个城市和江苏省内2个城市,但整体形势依 然严峻,表现在2010年江苏省内6个城市和上海仍处于危机状态.此外,区域流域间承载力状况不平衡,分异性特征显著,表现在浙江省内城市显著好于江苏省 内城市和上海市,太湖以南城市显著好于太湖以北和以东城市.承载力状况好坏主要与城市容量资源多寡,排污基数大小和污染减排起效快慢有关.长三角城市宜从 持续减排,优化布局,提升效率的角度出发,减少承载压力,改善承载力状态,促进承载力响应.
[11] 王英伟,王欢,李中徽.

延吉市综合环境承载力研究

[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5):43~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1212.2009.05.0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环境承载力对于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涪动,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具有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世纪是城市飞速发展的世纪,环境问题是城市问题的主题和核心.近年来延吉市的经济增长呈现了良好的态势,但是环境 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却日益威胁到了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延吉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环境规划的需要,从理论上阐述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通过建立指标体 系,应用环境承载力的计量模型,对延吉市2006年、2007年综合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延吉市综合环境承载力处于可持续状态并趋于最优 值(Qk=0.475).
[12] 周侃,樊杰.

中国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征与影响因素——以宁夏西海固地区和云南怒江州为例

[J].地理研究,2015,34(1):39~5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100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目前全国性贫困格局已基本消除,但欠发达地区的连片集中分布格局仍未发生显著变化。本文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分布格局与资源环境要素的空间耦合关系,划分了国家级贫困县的资源环境约束类型;以宁夏西海固地区和云南怒江州为案例,解析了欠发达地区区域总体承载力较弱、资源环境负荷超载、要素间变化响应敏感、承载力提升潜力受限以及超载后修复代价巨大的基本特征;阐释了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超载人口流动与迁移、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资源环境要素区际交互、大规模工程建设过程以及自然灾害突发与气候变暖等新兴因素的多重影响,并探讨了优化提升其总体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13] 王振波,张蔷,张晓瑞,.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合肥市增长边界划定

[J].地理研究,2013,32(12):2302~2311.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31201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快速城市化和主体功能区战略 背景下,滨湖城市作为城湖共生体,具有湖泊生态系统和城市社会经济系统双重属性,既是中国新型城市化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单元之一,又是湖泊生态环 境问题集中激化的高度敏感区,保护与开发并重,发展与风险共存。以行政区划调整后将巢湖纳入内湖的新合肥市为例,借助GIS平台,运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 敏感性评价法构成城市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体系,以水域因子、坡度因子、湿地因子、覆被因子、灾害风险因子组建资源环境约束指标体系,将合肥市域划分为极 高敏感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非敏感区5种资源环境承载类型区;基于反规划理念,构建滨湖城市空间增长模型,并划定作为城市扩展生态底线的刚 性和弹性空间增长边界。在此基础上,统筹考虑城市空间资源环境保障能力、人口与用地规模,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明确城市空间扩展方向,科学划定城市近 期、中期和远期的增长边界。该方法在中国滨湖城市的空间增长规模与方向、湖泊生态系统安保与开发、城市用地调控与优化组合以及城市规划方案的合理性评价方 面可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14] 黄震方,袁林旺,葛军连,.

海滨型旅游地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江苏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地为例

[J].地理科学,2008,28(4):578~5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8.04.02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界定和评价可为生态旅游合理开发提供依据。把旅游环境承载力纳入到资源-环境-社会经济这一复合系统中,给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分析了其构成体系,构建了兼顾三个维度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专家打分的结果,运用准主成份等方法进行了权重分析,并以江苏海滨为例,用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江苏海滨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得出了合理的结果,表明本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15] 叶龙浩,周丰,郭怀成,.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沁河流域系统优化调控

[J].地理研究,2013,32(6):1007~101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306000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核算模型,提出流域系统优化调控方法,并应用于沁河流域。通过承载力核算模型计算出2015年和2020年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当系统动力学预测的2015年和2020年经济发展规模高于承载力时,通过约束条件中工业企业排放浓度、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水资源利用率、尾水回用率等4项调控指标进行敏感度分析,最终确定最优的经济发展。结果表明:沁河流域应该优先调控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2015年,执行工业污水排放二级标准,收集率须达到71.4%以上,优化后的经济规模阈值为475.6亿元;2020年,执行工业一级标准,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须为78.4%以上,相应地经济规模阈值为816.0亿元。
[16] 刘仁志,汪诚文,郝吉明,.

环境承载力量化模型研究

[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9,17(1):49~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0930.2009.01.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是了解区域承 载能力的重要手段,其研究仍限于采用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的思路,难以准确、量化地反映实际环境承载力.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全新理解,提出通过表征环境承载力组 成(即资源供给能力、环境纳污能力、生态服务能力和社会支持能力)的思路,达到具体、全面地衡量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目的.通过厘定或改进资源供给能力、环境 纳污能力和社会支持能力的计算方法,并提出生态服务能力计算方法,建立起实用的环境承载力量化模型.同时提出修正向量模法,为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计算提供方 法基础.以宁波市为例,通过环境承载力的具体量化实践检验上述方法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17] 王俭,李雪亮,李法云,.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辽宁省水环境承载力模拟与预测

[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9):2233~2240.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水环境承载力模型,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向量模法,模拟了辽宁省水环境系统的动态变化,预测了2000&mdash;2050年辽宁省水环境在不同发展方案下的承载能力.结果表明:若保持现行发展方案不变,2000&mdash;2050年,辽宁省水环境承载力将呈逐年下降趋势;仅增加水资源供给、不进行科学合理的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将无法提高该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只有将开源、节流、治污、减排等多种手段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辽宁省水环境承载能力,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p>
[18] 赵卫,刘景双,苏伟,.

辽宁省辽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的多目标规划研究

[J].中国环境科学 2008,28(1):73~77.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6923.2008.01.01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为估算辽宁省辽河流域的水环境 承载力,建立了水环境承载力多目标规划模型.运用情景分析法,分析了用水结构和排污结构对水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探寻了水环境承载力的优化途径,并估算其优 化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水环境承载力各指标存在波动性,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水环境系统始终处于超载状态.情景分析表明,用水结构约束的增加,会减少水环 境系统可承载的粮食产量,但有助于GDP和人口总量的提高;排污结构约束的增加则会抑制人口总量和GDP的增长.通过排污结构和用水结构的优化,水环境承 载力各指标均有增加,水环境系统逐渐实现对粮食产量和GDP的可承载,但对人口总量的承载却始终处于超载状态.
[19] 高建国.

国家战略经济区风险和对策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2):79~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1.02.0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近2年国家批准了20个国家发 展战略经济区。在这些地区,随各自自然环境的变化其自然灾害风险有所不同。该文基于对国家战略发展区域的历史(1949-2009年)灾情调查统计,构建 了以人均损失、地均损失、损失占GDP的比重及人均GDP、地均GDP等5个指标为主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 区为低度风险区;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地区、沈阳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 态经济区为中度风险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西北部湾、中部地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海南国际旅游岛综合试验区为较高度风险区;成渝 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甘肃省、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高度风险区。该文针对各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特点提出了发展对策。
[20] 李杨帆,朱晓东,孙翔,.

快速城市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时空过程及评价

[J].环境科学学报,2007,27(12):2060~2066.

https://doi.org/10.3321/j.issn:0253-2468.2007.12.02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综合景观生态学与地统计学方法,尝试构建基于“遥感(RS)数据分类→土地利用变化制图→景 观格局分析→GIS地统计分析”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定量研究了区域环境变化的时空变化特征.案例研究采用2000、2004和2006年遥感数据, 监测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连云港港湾地区城市用地扩张特征、盐田湿地损失、填海造地(港口扩建等)以及耕地退化等关键的区域环境变化,分析评价了区域景观格局 特征和生态环境效应,进而评价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区域环境影响强度的时空分异.在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驱动下,整个区域环境影响强度分布及变化规律与城 市扩张强度与方向基本一致,高环境影响强度区是受人类干扰最大、生态系统最脆弱以及环境被破坏程度最深的部分,也是当前和未来进行环境调控重点地区.
[21] 魏婷,朱晓东,李杨帆.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厦门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J].生态学报,2008,28(12):6312~6320.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933.2008.12.06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针对港湾地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 快速、大规模变化等特征,采用突变级数法对厦门市生态系统健康(1996~2006年)进行了定量评估和动态趋势分析。该方法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制定权 重的主观性,同时避免了主观判断健康标准的不确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厦门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趋势走线第1个拐点出现在1999年,主要反映出大范围、 高强度的填海造地,破坏森林植被等生态干扰远远超过了生态系统自身的修复能力;(2)厦门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趋势走线第2个拐点出现在2001年,主要受其 海湾型生态城市重大战略转变的影响;(3)突变级数法捕捉到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厦门生态系统短期、快速的突变过程,更为客观地揭示出其生态系统健康演变 的规律。
[22] 陈云峰,孙殿义,陆根法.

突变级数法在生态适宜度评价中的应用——以镇江新区为例

[J].生态学报,2006,26(8):2587~2593.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933.2006.08.02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HJ/T2003)已将生态适宜度评价列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并明确提出了三级指标集成的框架要求,但并未推荐具体的技术方法.在当前的环评 工作实际中,出现了多种生态适宜度的评价技术,如排列成比较技术、层次分析、模糊评价法等,然而这些方法却普遍存在着权重分配过程中的主观性问题.而对于 生态适宜度评价这类多指标集成的问题,无论采用何种技术方法,只有减少权重赋值的主观性才能体现评价结论的科学性.鉴于此,推荐了一种新型的生态适宜度评 价方法--突变级数法.通过镇江新区环评的具体案例分析,突变级数法表现出在生态适宜度评价方面较好的适用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前述3种方法的数理分 析对比,突变级数法表现出主营以下两方面的比较优势:首先该法不使用权重,只需按指标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很大限度地避免了人为制 定权重的主观性;同时,作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技术方法,突变级数法不仅可以对各地块是否适合其利用类型做出评价,还可以运用模型计算出各个地块生态适宜 度的具体数值,对不同地块的生态适宜性程度进行定量的对比.诚然,应该客观地指出,在按指标的重要程度排序过程、以及评价指标的量化分级过程中,突变级数 法仍然不能完全避免人为主观性,这也需要今后继续探索整合其他技术方法,加以进一步完善.
[23] 丁庆华.

突变理论及其应用

[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5):11~2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阐述了突变理论的概念、演变过程、基本原理以及初等突变理论的基本突变类型,介绍了尖点突变模型及相关性质.对前人在突变理论应用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其中不足之处,并展望应用前景.
[24] 唐志鹏,刘卫东,周国梅,.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中国CO2减排的影响要素指标体系及其评价研究

[J].资源科学,2009,31(11):1999~2005.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CO<sub>2</sub>减排主要跟一次能源消耗结构、产业结构以及能耗技术管理水平等影响要素有关。本文依据突变级数法基本原理构建了我国CO<sub>2</sub>减排的影响要素指标评价体系,并采用熵值法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来确定同一层次上指标重要程度的排列顺序,最后采用突变级数法对我国1991年~2007年CO<sub>2</sub>减排作了相关评价。从“八五”至“十一五”期间的一次能源消耗结构、产业结构以及能耗技术管理水平3种主要影响要素评价均值来看,一次能源消耗结构占据主导地位一直呈下降趋势,产业结构最近几年也有所下降,能耗技术管理水平则一直呈上升趋势。从综合评价结果可得出:最近几年CO<sub>2</sub>减排总体呈略有下降的趋势,面对国际越来越严峻的减排形势,应鼓励支持开发清洁能源,改变一次能源消耗结构,同时加大淘汰工业落后产能的力度,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25] 徐美,朱翔,周军.

基于突变理论的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J].自然灾害学报,2012,21(6):199~207.

URL      摘要

土地生态安全是区域安全与社会安全的基础,了解某个区域的土地生态安全的现状格局对其"两型社会"建设和生态安全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PSR-NES框架及突变理论,构建了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格局分析的指标体系及突变级数模型,并运用突变级数法对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格局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整体上,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水平不高,大部分市州处于临界安全或较不安全状态。(2)就各因素而言,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处于临界安全及以下状态的市州均占很大比重。(3)在空间格局上,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呈现出湘东南与湘西南安全水平相对较高,湘北和湘南次之,湘西水平低的格局。
[26] 李绍飞,孙书洪,王向余.

突变理论在海河流域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J].水利学报,2007,38(11):1312~1317.

https://doi.org/10.3321/j.issn:0559-9350.2007.11.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介绍了突变理论基本原理及评价 方法,根据海河流域地下水环境特征及几十年的演变过程,提出了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于流域内天津、沧州、衡水、石家庄和唐山等5个典型 区域的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中。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评价结果与相关资料显示的各区域地下水环境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与应用较成熟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基本一 致,并验证了突变理论方法用于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的可行性。相对于以往评价方法,突变理论评价法无需确定指标权重,减少人为主观因素,且计算简便,为区域 地下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
[27] 李发荣,刘菊梅,仝纪龙,.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我国西部城市环境承载力研究

[J].环境工程,2010,28(S1):338~34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协调程度的标尺,我国西部城市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城市开发须在西部地区资源环境可接受的程度内进行开发建设。本文采用了突变级数法应用于我国西部城市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该方法在针对多目标综合评价中更优,能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制定权重的主观性,同时对评价指标标准进行优化。通过此方法得到我国西部城市的环境承载力现状对城市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避免因盲目开发而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西部可持续开发和发展。
[28] 徐琳瑜,康鹏,刘仁志.

基于突变理论的工业园区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方法

[J].中国环境科学,2013,33(6):1127~11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6923.2013.06.02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基于所建立的涵盖自然和人为要素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珠 海富山工业园区为例,开发基于突变理论的工业园区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模型,模拟珠海富山工业园区3种规划情景下的环境承载力变化.结果表明,园区自然环境 承载力于规划中后期处于下降的趋势,下降的趋势伴随着园区规划发展速率越快;而人为环境承载力伴随着园区规划建设处于上升趋势,规划建设初期的上升趋势最 为迅速.而总体上,环境承载力则在发展中前期上升趋势较为明显,到了规划末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规划末期环境承载力水平基本与初期保持一致.
[29] 周文华,王如松.

基于熵权的北京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模糊综合评价

[J].生态学报,2005,25(12):3244~3251.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933.2005.12.01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采用基于熵权的模糊数学评价方 法,借助于相对隶属度的概念评价了北京城市生态系统在某一特定时间内(1996~2003年)的相对健康状态。方法避免了主观判断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标准的 不确定性。评价结果表明:(1)1996~2003年,北京市相对健康状态整体呈上升趋势,最优年为2003年,最差年为1996年;(2)按照最大隶属 度原则,人类健康要素的最大隶属度0.967(2002),生物群落的最大隶属度1.000(2003),社会的最大隶属度1.000(2003),经济 的最大隶属度0.938(2003),人工环境的最大隶属度1.000(2003),自然环境的最大隶属度0.795(1998),自然与社会经济的相互 作用的最大隶属度0.916(2002),对区域的影响的最大隶属度1.000(1996)。各评价要素的最大隶属度主要集中于2003年,其概率为 37.5%。
[30] 郭锐利,郑钦玉,刘娟,.

基于熵值法和GM(1,1)模型的重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J].中国环境科学,2012,32(6):1148~11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6923.2012.06.03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应用信息熵值反映数据本身的效 用值来计算指标权重系数,建立熵权综合评价模型,对重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和灰理论数学建模特点,建立GM(1,1)灰色预测模 型,对重庆市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动态预测分析.结果表明:2005~2009年期间,重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总体水平良好,其中各要素指数评价大小依次是活 力指数、恢复力指数、组织结构指数、服务功能指数、人群生活指数;2010~2015年期间,重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值将以e0.1268的增速保 持良好发展态势.此外,建立以熵权综合评价为基础的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能够得出更客观、更全面的评价结果.
[31] 王乃举,周涛发.

矿业城市环境经济系统耦合评价—以安徽铜陵市为例

[J].中国环境科学,2012,32(7):1339~13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6923.2012.07.03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矿业城市环境—经济系统脆弱 性产生的原因、表征和措施三方面构建了耦合度评价的指标体系,以三维空间建立耦合度评价模型,采用灰色斜率相似关联度模型评价耦合度约束主因子.结果表 明,2002~2009年铜陵市环境—经济系统经历弱耦合度—较弱耦合度—较高耦合度的变化,耦合度呈递增趋势;铜陵市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主要贡献 因子是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主要限制因子是资源供给、环境保护投资和工业固废排放等.
[32] 刘承良,熊剑平,龚晓琴,.

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性评价

[J].经济地理,2009,29(10):1650~165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协凋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运用MATLAB7.0和SPSS16.0数理统计分析软件,建立都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复合系统(ESRE)发展评价指 标体系,引入系统协调度和协凋发展度模型,以武汉城市圈为实证对象,定量揭示武汉城市圈EARE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特征:复合系统协调度城际差异明显,与经 济发展实力明显正相关;整个圈域处于协调发展态,但协调发展度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地域分布不平衡,形成核心一边缘与等级板块复合空间结构.
[33] 彭补拙,安旭东,陈浮,.

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4):305~312.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3037.2001.04.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定性分析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现状特征和可持续利用目标基础上,重点对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定量评价:选择36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用模糊隶属函数和线性加权函数进行综合测算,评判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水平;引进"障碍度”概念进行定量的障碍诊断,并针对主要障碍因素提出可持续利用具体对策.
[34] 杨奇勇,杨劲松,姚荣江,.

基于GIS的耕地土壤养分贫瘠化评价及其障碍因子分析

[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8):1375~1384.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0.08.01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论文在山东省禹城市开展的系统土壤调查采样和室内化验分析获得的土壤养分各要素数据信息基础上,在GIS技术支持下,综合利用采样点养分要素和空间信息数据,通过建立土壤"阈值样点"、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等方法改进灰色关联等级评价模型,实现了土壤养分贫瘠化评价定量化,引入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对引起禹城市土壤养分贫瘠化的因子进行障碍诊断。评价利用Kriging空间插值技术获取了研究区土壤贫瘠化状况、主要障碍因子的空间分布信息,与实地调查分析结果相符,表明运用该技术方法对土壤贫瘠化评价和障碍因子诊断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该法开展的贫瘠化状况评价和障碍因子诊断对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具有积极意义,并可为研究区提升土壤质量提供科学参考。
[35] 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本文引用: 1]     

[36]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实施网

[EB/OL]. .

URL      [本文引用: 1]     

[37] 王东福.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本文引用: 1]     

[38] 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2.

[本文引用: 1]     

[39] 吉林省环境保护局.

吉林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M].长春:吉林省环境保护局,2001~2012.

[本文引用: 1]     

[40] 长春市统计局.长春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2.

[本文引用: 1]     

[41] 吉林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编委会.吉林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2.

[本文引用: 1]     

[42] 延吉市统计局.延吉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2.

[本文引用: 1]     

[43]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延边年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2012.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