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 36 (12): 1894-190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12.015

论文

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时空格局演化与机制研究

麻学锋12, 何颖怡23

1. 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2.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3.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Tourism Industry Generation of Zhangjiajie City

Ma Xuefeng12, He Yingyi23

1.College of Tourism and Administration,Hunan Commerce University, Changsha 410205, Hunan, China
2.School of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on,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416000, Hunan, China
3.School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Shaanxi, China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6)12-1894-09

收稿日期: 2015-12-26

修回日期:  2016-03-20

网络出版日期:  2016-12-20

版权声明:  2016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61024)、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15K103)、湖南省社科基金(15YBA320)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麻学锋(1970-),男,苗族,湖南凤凰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研究。E-mail:maxuefeng90@163.com

展开

摘要

运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及哈格特空间结构模式理论,尝试性提出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的概念和内涵,剖析其周期性特征。并以张家界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点距离、重心模型、时间同步性等分析方法,从结构、时间和空间3个维度定量解析了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的演变过程,推演出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时空格局演化的模式与规律,揭示其格局演化的动力机制。结果显示: 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结构总体呈凝聚型分布,内部为“两均两凝”型,重心位置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移动表征,且空间内部同步性较好,但差异性特征较强; 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时空格局演化经历了出现期点状→生成期核心-边缘→发展期双核两翼东西联动的周期性模式。旅游地地理尺度上 “集聚力”、“路径依赖”和“旅游价值链”是推动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演化的综合作用结果。

关键词: 旅游产业生成空间 ; 旅游产业生成周期 ; 张家界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ly specifies the space content of tourism industry generation, analyzes its cycl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reveals spatial evolution process and pattern of tourism industry generation from its structure and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in Zhangjiajie City, using methods of adjacent point distance, gravity model and time synchronization. Based on indigenous and exogenous environment impact factors, the article also analyzes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ourism pattern chang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industry generation in this city presents condense distribution, with internal pattern of "two are average, two are condense". Gravity of tourism space is in northeast part, and gradually moves towards southwest with quicker moving to south. Gravity is in Wulingyuan district within the appearing and generating period and moving to Yongding district when developing. Tourism industry generation has a good synchronization, but the difference is also stronger.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atterns of tourism generation space change from point to core-periphery and to "two cores and two wings"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eastern part and western part. This evolution pattern results from interaction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fluencing factors.

Keywords: tourism industry generation space ; tourism industry generation cycle ; Zhangjiajie City

0

PDF (627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麻学锋, 何颖怡. 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时空格局演化与机制研究[J]. , 2016, 36(12): 1894-190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12.015

Ma Xuefeng, He Yingyi.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Tourism Industry Generation of Zhangjiajie City[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36(12): 1894-190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12.015

产业空间格局是经济要素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视角与中心议题 [1-3] 。产业空间格局更注重揭示不同时期产业空间规模和结构的差异,预测产业空间布局发展变化的趋势[4],是区域相关部门制定区划,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宏观决策调控,实现国土空间管制的重要依据,对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生着积极且深远的影响。

旅游空间结构作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器” [5],备受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国外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源自北美地理学家对游憩活动的关注。自Christaller对区位论研究的伊始,旅游活动便同区位论和地理空间结构的探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6]。此后,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系统空间理论模型、旅游空间结构构成要素、旅游者空间行为和旅游区空间布局进行了探讨,并据此提炼出了具有普适性应用价值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如较具代表性的国际旅游模型理论[7]、旅游系统模型 [8]、核心-边缘模型[9]、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10]和旅游目的地地带系统与组成要素[11]、时间维度的旅游发展规划阶段[12]及供给需求空间模式[13]。国内产生该研究的动因溯源于旅游地理区域规划。20世纪80年代末,旅游空间组织问题的探索与空间经济分析[14]开创了中国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先河,此后学者们研究视角延伸至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模式、旅游行为空间模式、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旅游客源市场与旅游流空间结构[15-17]等各个层面,研究尺度亦由单一城市向城市群、都市圈为主的新旅游空间组织结构演进[18,19];同时对演化机理、演化模式、演化格局[22]也做了相应的探讨,但涉及旅游产业空间结构的研究相对单薄[4]。且现有的研究,多以时间或空间的静态视角分析见长,较为关注其演化过程,对其演化规律、机制的深层揭示有待进一步深入。

“时空”作为地理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应予以重视和体现。当前,新经济要素的涌入及多元化旅游需求的不断产生,促动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呈现新的演化态势,亟需运用新的理论对其进行系统的诠释。产业生成较已有的分析类比,其优点在于涵盖了周期阶段的完整演化[20],利于整体揭示区域旅游产业演进的规律,可为旅游空间结构提供新的分析视野,丰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亦可为旅游地相关部门的旅游空间规划与空间治理提供一个科学可行的实践依据,为探索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模式,搭建旅游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分析思路。

1 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的内涵及其周期性特征

1.1 内涵

旅游产业生成是旅游产业在某区域出现、生成到发展的动态过程,并具有地理上的空间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21]。产业空间结构是产业各要素在地域空间的组合形态、分布关系的表现形式[22]。根据上述定义,可将旅游产业生成空间表述为:旅游产业在某区域从出现、生成到发展这一动态过程中,在地域空间上所具有的时空组合形态与分布关系。本质是旅游产业生成由生长点到增长极到旅游圈(或旅游带)在空间上的表现,其形成有赖于其发展的旅游资源禀赋,及在此基础上为满足游客需求所延伸开发的旅游产品及旅游配套设施在空间上的投影,是以旅游产业链为空间载体的具体表征。在时间上遵循产业发展周期的基本规律,空间上符合哈格特的空间结构演化模式[1]

1.2 周期性特征

依据对旅游产业生成空间概念与内涵的辨析及对Bulter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理解认知,本文认为旅游产业生成周期所描述的是旅游产业从出现到生成到发展这一动态过程所经历的生成周期,并随着周期阶段的演变与内、外影响因素的变化,在出现、生成、发展、成熟和衰退5个周期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21,23],为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选择驱动的结果。故不同的旅游产业生成周期阶段各要素参与主体、参与方式、参与内容、参与特征也不同,所体现出的空间集聚形态和空间表征模式也不同(表1)。

表1   旅游产业生成空间各周期阶段产品类型、特征、主体与内容及其空间结构表征

Table 1   Tourism development product type, characteristics, main body, content and its spatial structure of each stage of tourism industry generated space.

周期阶段产品类型开发特征开发主体开发内容空间结构
表征模式
出现期自然观光型或人文观光型择优政府投资为主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原产业形态中与之关联部分进行重组与改造点状
生成期自然观光型、人文观光型、度假旅游型择优、择近政府投资为主,民间投资为辅政府参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民间投资参与少量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核心-边缘
发展期自然观光型、人文观光型、度假旅游型、商务旅游型、民俗体验型互补、竞争政府为辅、民间投资为主政府参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FDI参与少量的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民间投资为主开发旅游资源与旅游配套设施多核心圈层
成熟期自然观光型、人文观光型、度假旅游型、商务旅游型、民俗体验型、康体休闲型、旅游专项型等优势互补、竞争合作政府为辅、民间投资为主政府参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民间投资与FDI共同参与旅游开发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状
衰退期选择性产品开发厂商退出竞争激烈部门民间投资逐步退出,政府选择性引导投资民间与政府投资集中于新兴旅游产品原有网络结构被打破

新窗口打开

2 研究区域概况、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域概况

张家界地处中国湖南省西北部,28°52′N~29°48′N与109°40′E~111°20′E之间。属澧水上游,武陵山腹地,市域面积9 653 km2,辖永定区、武陵源区、慈利县和桑植县。境内适宜的中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性湿润气候,孕育了其复杂多样的地层结构和生态系统,创造了层次类型丰富,品质数量高端的自然旅游资源。作为中国首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森林公园、索溪峪、天子山三景区于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89年以来,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已跃升成为区域经济主导产业,湖南省旅游发展的龙头和国内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据相关统计资料整理显示[24]:截止2012年底,张家界共有国家级3A级及以上景区(点)16个,其中,5A级景区2个(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天门山景区),4A级景区(点)9个(黄龙洞旅游区、宝峰湖旅游区、土家风情园景区、大庸府城景区、龙王洞旅游景区、大峡谷景区、江垭温泉旅游度假区、万福温泉旅游度假区、茅岩河九天洞景区),3A级景区(点)5个(紫霞观、溪布街、大鲵科技馆、军声画院、秀华山馆)。2012年张家界全市共计接待旅游人次3 590.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9亿元,与最初的1990年相比[25],分别提高了497倍和754倍,年均增长率达21.49%和35.50%。

2.2 研究方法

依据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的史实及初期的探索研究[21],以等距、特定年份方法[26],选取1990年、1999年、2007年、2012年4个时间断面为旅游产业生成周期的典值年份。其中,1990年为张家界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开端[25],反映了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组织结构的最初形态 ;1998年受世界教科文组织“黄牌警告”和全国特大洪涝灾害的影响,旅游市场低迷,起伏较大,不利于观测分析。进入1999年,旅游市场趋于稳定,且同年“飞机穿越天门”事件使张家界一举闻名天下,旅游发展步入新的轨道,因此将1999年设定为本研究出现期的时点;而在2007年,因天门山风景名胜区新晋升为5A级景区,引发大规模的旅游流流动,旅游产业生成空间形态发生改变,故以2007年为生成期研究时点具有典型性;2012年则代表了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的发展现状,为发展期研究的时点。

鉴于旅游产业生成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与空间上的动态性,单一指标和研究方法无法给与清晰体现。因此,本文以结构、时间和空间[27] 3个维度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对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时空格局演化过程、特征进行剖析。具体可通过最邻近点距离分析从空间维度揭示其总体结构分布特征与内部差异;以重心模型解析其重心演变的区位、方向和距离;选取时间同步性反映其空间规模、集聚状态的演变特征规律;最后据此推演出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时空格局的演化模式,揭示其格局演化的机制。

2.2.1 最邻近点距离

最邻近点距离是点状事物在地理空间中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有随机型、凝聚型和均匀型3种空间分布类型[28]。在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中学者们常将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点)[29]视为点状事物,运用最邻近点距离判定其旅游空间结构类型。其计算公式为:

r1=12nA=12D(1)

R=r2r1(2)

式中, r1为理论最邻近距离, r2为实际最邻近距离, A为所研究区域的面积, n为研究对象测算的点数, D为点密度, R为最邻近点距离。 r1由Google Earth进行分析测算, r2运用ArcGIS10.0软件中的栅格方法进行测定。当 R>1,表明该研究单元的旅游空间结构呈随机型分布; R<1,旅游空间结构呈凝聚型分布; R=1,旅游空间结构呈均匀型分布。

2.2.2 重心模型

重心的演变分析可凸显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的重心位置、移动方向与移动距离,并可透视其周期的阶段性演变特征。重心模型用以确定区域重心的空间区位及其在不同时点上的空间移动方向与距离[30,31],解析区域经济发展要素变动、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规律 [32,33],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轨迹及均衡程度[34]。计算公式为:

X=Σ(Xi×MiΣMi)(3)

Y=Σ(Yi×MiΣMi)(4)

式中, X为经度值, Y为纬度值,为某一时间段内研究区的重心坐标; XiYi分别表示研究单元的经度值与纬度值; Mi为研究区第 i年的旅游收入。

2.2.3 时间同步性

时间同步性是一种具有大致相似增长趋势的“同涨同跌”迹象[35]。具体在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上,可用旅游服务密度体现旅游空间规模大小与集聚形态及演变规律[36]。本文选用旅游服务密度作为时间同步性地观测指标,公式为:

TSD=TITA(5)

式中, TSD为旅游服务密度, TI为旅游收入, TA为区域所占面积。

2.3 数据来源

设定1990~2012年为观测区间,选取1990年、1999年、2007年、2012年这4个时间断面为研究尺度,以张家界及其内部 “两区两县”为地理空间单元,对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的演化过程进行系统的剖析,以探寻其空间结构类型、重心演变轨迹、空间集聚形态、演化特征及规律,揭示其演化机制。其中,3A级及以上景区(点)数来源于国家旅游局信息网(http://www.cnta.gov.cn)、中国旅游统计年鉴[37]和张家界统计信息网(http://222.240.193.196);旅游收入与旅游人次数据来源于张家界统计年鉴[24]及旅游景区(点)提供的内部资料;研究单元的国土面积、经纬度值则由Google Earth提供。

3 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演变过程

3.1 总体结构类型

空间结构体现了旅游资源在区域空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与聚集状态。其分布形态影响着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形成,是判定其内部空间组织状态合理性及均衡性的依据。采用公式(1)、(2),结合2012年张家界3A级及以上景区(点)统计数据资料,总结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其空间结构类型(表2)。

表2   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其空间结构类型

Table 2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structure types of Zhangjiajie tourism industry generated space

区域5A4A3A国土面积
(km2
景点分布密度
(个/万km2
空间结构
类型
张家界市295968316.52凝聚型
武陵源区123397.48150.95均匀型
永定区1222173.8123.00均匀型
慈利县0403480.4711.49凝聚型
桑植县0103464.272.89凝聚型

新窗口打开

表2可见,张家界3A级及以上景区(点)的空间分布密度为16.52家/万km2,分布密度与国土面积呈反向关系,即国土面积越大,旅游景区(点)空间分布密度越小,反之则越大。通过最邻近点距离分析表明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结构类型总体呈凝聚型分布,内部为“两均两凝”型。其中武陵源区、永定区呈均匀型分布,慈利县、桑植县呈凝聚型分布,这说明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内部结构发展具有非均衡性。

3.2 重心演变分析

结合公式(3)和(4),可测算出1990~2012年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的重心经纬度值及其旅游产业生成各周期阶段的重心变动范围(表3)。

表3   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的周期性重心经纬度值(单位:°)

Table 3   Longitude and latitude coordinates of the barycenter of Zhangjiajie tourism industry generated space

周期出现期
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
经度110.4110.4110.4110.4110.4110.3110.4110.4110.4
纬度29.329.229.229.229.229.129.329.329.3
周期生成期
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经度110.4110.4110.4110.4110.4110.4110.4110.4110.4
纬度29.329.329.329.329.329.329.329.329.3
周期发展期
年份20082009201020112012
经度110.4110.4110.4110.4110.3
纬度29.229.329.429.429.4

新窗口打开

1990~2012年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的重心值变动介于110.4°~110.3°E、 29.2°~29.4°N之间,相对于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的几何重心(110.5°E,29.35°N),其重心的空间位置变动总体位于偏东偏北方向,并呈现出逐渐向西南方向移动,且向南移动速度快于向西移动速度的演变态势。通过比对张家界各区县的经纬度值,可知,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的发展重心已由武陵源区逐步转向永定区演变。具体到旅游产业生成的周期阶段表现为:在出现期时,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的重心发展位置主要集中在武陵源区,但在1990~1995年期间,重心短暂向南偏西方向的永定区移动了22.2 km,之后迅速回归至武陵源区,此状况是由于兴建张家界荷花机场所致;而在生成期时,重心发展位置及移动方向未发生改变,仍为武陵源区;进入发展期后,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的重心逐步向西南方向的永定区移动,移动距离为11.1 km。

3.3 格局演变分析

通过空间结构维度的整体分析及时间维度的重心位置演变分析可知,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内部结构具有非均衡性和可变性,即差异性。为更进一步观测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内部发展的具体差异,及其空间维度的时间同步性,体现旅游产业生成空间集聚形态、规模、集聚程度,以奠定旅游产业生成空间时空格局演化模式的分析演绎。结合公式(5)进行测算,并将测算结果导入至ArcGIS10.0软件中进行密度布点分析(图1)。

图1   1990~2012年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格局演变

Fig.1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Zhangjiajie tourism industry's generated space in 1990-2012

1990年以来,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集聚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演化态势,且在不同的周期阶段具有不同的集聚特征。就空间增长规模而言,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总体服务密度从1990年的0.29万元/km2快速跃升至2012年的216.23(万元/km2),增长高达745.62倍;而其内部的武陵源区、永定区、慈利县、桑植县的旅游服务密度也分别从1990的6.26、1.27、0.21和0.052万元/km2增长至1 783.98、511.18、43.45和33.39万元/km2,分别增长284.33、401.65、33.21和158倍。这一情况表明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内部发展具有较好的时间同步性。从其周期性空间集聚程度与集聚形态看: 出现期(1990~1999年)。张家界产业生成空间的旅游服务密度从0.29万元/km2提高到9.80 万元/km2,旅游需求主要体现于武陵源区,故此时期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的格局特征表现为向武陵源区集聚; 生成期(1999~2007年)。较出现期相比,张家界产业生成空间集聚程度进一步加深,集聚形态进一步扩大,旅游服务密度扩大至94.53万元/km2,但旅游需求仍集中在武陵源区。表现为武陵源区向永定区、慈利县、桑植县逐级扩散,永定区向武陵源区集聚的特征;发展期(2007~2012年)。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的集聚程度持续加深,集聚形态持续扩大,旅游服务密度提升至216.23万元/km2,空间格局的集聚特征发生改变,表现为慈利县、桑植县向永定区、武陵源区集聚的新特征。

4 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时空格局演化

根据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结构、重心、空间集聚形态的演变分析,将张家界整体研究单元视为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结构组织,即旅游产业生成空间。依据张家界旅游资源开发的先后秩序及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心,相应地划分为核心旅游区和边缘旅游区,发展轴线细分为一级旅游轴、二级旅游轴和三级旅游轴(图2)。

图2   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时空格局演化

Fig. 2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ce-time pattern of Zhangjiajie tourism industry

出现期内旅游资源丰裕且相对较优是实现旅游开发的基础。张家界武陵源区因集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和天子山于一身,资源较丰,故优先获得旅游投资主体的青睐,先后修建了黄石寨索道、天子山索道、百龙天梯等高等级旅游设施,成为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的源动力,而永定区、慈利县、桑植县因旅游资源相对较低,可进入性差,旅游空间联系较弱,形成了以武陵源区为中心的点状发展的空间格局。

生成期里武陵源区为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核心地位未发生改变,但受世界教科文组织对武陵源景区“景区城市化”黄牌警告的影响和经营模式创新、“飞机穿越天门”旅游营销事件及休假制度出台,空间距离临近的永定区旅游地位发生改变,成为一级旅游发展轴线。与此同时,慈利县、桑植县的旅游发展也初具雏形,旅游空间联系缓慢增强,受制于旅游投资、空间距离、旅游资源差异的影响,空间分异明显。表现为慈利县为二级旅游发展轴,桑植县为三级旅游发展轴,形成了核心-边缘空间格局。

发展期,张家界政企联合,依托原有旅游景(区)点资源,发掘地方文化,创新民俗旅游演艺产品,丰富、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眼球。尤其是永定区的天门狐仙民俗表演,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的旅游心理,推动天门山继武陵源后另一个5A级景区,成为张家界旅游发展新的增长极和新核心。慈利县和桑植县凭借万福温泉、江垭温泉等休闲度假产品的开发和缅怀红军人文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轴线发生改变,最终形成了以武陵源区、永定区为双核心,并向二级旅游轴线的慈利县和桑植县扩散发展的具有双核两翼,东西联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

5 旅游产业生成空间演化机制分析

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的本质是旅游产业价值链在空间上的投影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旅游生成空间价值链。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的演化不仅是地理尺度上“集聚力”和“路径依赖”的作用体现,更是“旅游产业价值链”在空间上的具体反映。其演化的内在动因来自于旅游产业价值链空间重组、调整和转移;外在动因来自于游客多元化和阶段性需求差异。即在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系统演化的不同阶段,受到“旅游产业价值链”升级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层次性,是过程、产品、功能、价值链4个层次的升级。具体而言,是受到旅游生产者、消费者、科学技术、比较利益、体制政策、创新活动、交通改善等要素相互作用关系演变所形成的空间轨迹与投影。

出现期内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点状格局的形成,源于地方政府主导的旅游生产者(企事业单位)和旅游消费者,即旅游价值链各个环节在空间上的分离、重构、整合、运行等依赖于旅游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旅游资源禀赋的决策驱动。

生成期内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核心-边缘”格局的形成,是旅游资源禀赋的初始效应所引发的旅游价值链各环节在旅游产业生成空间内部与外部组织之间产生竞合。即旅游企业沿着“功能-产品-流程-链条”的价值链轨迹进行集聚、整合与升级;旅游消费者(游客)则沿着“流程-产品-功能-链条”的价值链轨迹进行驱动;这两种价值链共同作用驱动的结果是,循环累积效应推动了生成空间格局的集聚、整合与优化,并最终形成“核心-边缘”格局。

发展期内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双核两翼,东西联动”格局的形成,为多元混合驱动的结果。是生产要素由低价值环节向高价值环节流动“逐利”所产生的空间表征。在实际的格局形成中,除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基本要素驱动之外,也包括科学技术、比较利益、体制政策、创新活动、交通改善等要素的驱动。旅游产业生成空间是旅游活动在区域空间进行生产和消费的产物,生产者和游客在生成空间集聚的同时,一方面,受到环境承载力和旅游容量的制约,旅游需求多元化和高级化推动产业空间生产进行自适应调整,形成“景区游,城区住”的主体生产格局;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创新活动在旅游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刺激了旅游消费需求结构变化,促动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结构的演化。如天门山较好地利用“索道”和“隧道”、光电技术、民俗歌舞剧等使其内部生产空间得到优化与升级。可进入性的极大改善与旅游产品的创新,为天门山旅游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产业生成空间格局由此呈现“双核两翼”。

6 结论

借鉴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哈格特空间结构模式理论,本文尝试性地提出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的概念及内涵,明确其周期性特征,丰富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并以张家界为例,选取1990年、1999年、2007年、2012年4个时间断面,采用最邻近点距离、重心模型和时间同步性,对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的时空格局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刻画了其时空格局演化的模式,揭示了其演化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1) 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结构类型总体呈凝聚型分布,内部为“两均两凝”型。即武陵源区、永定区的结构类型呈均匀型分布,慈利县、桑植县的结构类型呈凝聚型分布,这说明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内部结构发展具有非均衡性;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的重心空间位置变动总体位于偏东偏北方向,并呈现出逐渐向西南方向移动,且向南移动速度快于向西移动速度的演变态势;1990年以来,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规模呈现出快速扩大的态势,且在不同的周期阶段具有不同的集聚特征。表现为出现期向武陵源区集聚,生成期由武陵源区向永定区、慈利县、桑植县逐级扩散,发展期由慈利县、桑植县向永定区、武陵源区集聚的新特征。

2) 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时空格局演化模式为,出现期,点状发展的空间格局;生成期,形成了以武陵源区为核心,其他地区为边缘景区的空间格局;发展期,形成了以武陵源区、永定区为双核心,并向二级旅游轴线的慈利县和桑植县扩散发展的具有双核两翼,东西联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

3) 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的演化是旅游地地理尺度上“集聚力”、“路径依赖”和“旅游价值链”综合作用的结果。

对旅游产业生成空间格局的演化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的演化规律及演变趋势,同时对当地政府与相关部门制定区划、明确空间管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限于数据获取困难,本文仅从宏观角度对旅游产业生成空间的内涵及其周期性表征进行了探索分析,其是否具有普适性尚需更多的实证检验。同时,本文只对旅游产业生成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行了推演,并未对旅游产业生成空间各周期阶段的影响因子进行有效辨识,无法将其具体的演化路径给予清晰体现。明晰各周期阶段的参与主体、主动力因子以揭示其分异规律与演化路径将是日后深入研究努力的方向。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28] [Chen Zhigang, Wang Qing, Huang Xianjin et al.

Move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gravity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delta of China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 27(4): 457-4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7.04.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长三角城市群在整个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深入把握这一地区发展的空间变化态势、更好地指导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实际,在测算和分析1994~2004年间长三角城市群重心位置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近些年长三角城市群重心移动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994年以来,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了超过20 km,重心所在位置由苏州和嘉兴的交界处移至苏州市中心附近。而从其变化的趋势来看,未来的城市群重心仍将偏向西北方向,落到苏州和无锡的交界地带。这种态势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长三角内部各城市受到其自然和区位条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进而驱动了各城市不同程度的发展及其在整个长三角地区地位的转变,并最终致使城市群重心向自然区位条件优越、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西北方向移动。
[29] 黄远水,陈钢华,伍弦.

福建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基于国家3A 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统计分析

[J].经济地理,2010,30(7): 1195-119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3A级以上旅游景区能更全面地反映出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和旅 游地的建设水准,也能更好地反映出区域旅游接待能力与旅游服务水平.以福建省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例,分析了其市际与区域分布特征,通过计算最邻近点指 数,界定了全省及各设区市的空间结构类型,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福建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与策略.

[Huang Yuanshui, Chen Ganghua, Wu Xian.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t attractions in Fujian province-statistic analysis based on the national 3A level-above tourist attractions

. Economic Geography, 2010, 30(7):1195-119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3A级以上旅游景区能更全面地反映出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和旅 游地的建设水准,也能更好地反映出区域旅游接待能力与旅游服务水平.以福建省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例,分析了其市际与区域分布特征,通过计算最邻近点指 数,界定了全省及各设区市的空间结构类型,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福建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与策略.
[30] 吴必虎,唐子颖.

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

[J].人文地理,2003,18(1):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3.01.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利用地理数学方法中的空间分析手段,通过对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在不同地域范围的 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以及对各旅游区(点)与非农业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分析,揭示了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点)的空间结构整体特征, 以及与不同规模客源市场之间的距离分异特征,为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方法。

[Wu Bihu, Tang Ziying.

A study on spatial structure of national 4A grade tourism attractions in China

. Human Geography, 2003,18(1):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3.01.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利用地理数学方法中的空间分析手段,通过对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在不同地域范围的 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以及对各旅游区(点)与非农业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分析,揭示了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点)的空间结构整体特征, 以及与不同规模客源市场之间的距离分异特征,为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方法。
[31] 廉晓梅.

我国人口重心、就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分析

[J].人口学刊,2007,28(3): 23-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129X.2007.03.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近20年来我国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轨迹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东部沿海地区不断集聚生产的同时,没有更有效地吸纳中西部地区的人口,从而造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生产与人口、就业分布高度失衡。目前,建立完善的分享机制、进一步促进西部落后地区的人口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流动、建立健全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

[Lian Xiaomei.

Analysis on the space evolvement track of population gravity center, employment gravity center and economic gravity center

. Population Journal, 2007,28(3): 23-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129X.2007.03.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近20年来我国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轨迹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东部沿海地区不断集聚生产的同时,没有更有效地吸纳中西部地区的人口,从而造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生产与人口、就业分布高度失衡。目前,建立完善的分享机制、进一步促进西部落后地区的人口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流动、建立健全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
[32] 徐建华,岳文泽.

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

[J].地理科学,2001,21(5):385-3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1.05.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采用近20年来中国各省(市、区)的人口、GDP、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及消费额数据,计算出其各年的重心坐标,定量表示出中国近20年来人口、GDP、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及消费重心的动态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人口、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要素动态演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表现为缓慢地向西南方向移动;GDP、工业、第三产业和消费额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与中国几何中心比较,区域差异在总体上是扩大了;与人口重心相比较,东西方向呈不平衡态势发展,南北方向则开始趋于平衡;而农业重心则表现为无规律性变化。

[Xu Jianhua, Yue Wenze.

Evolvement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opulation center gravity and the economy gravity center in recent twenty years in China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1,21(5):385-3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1.05.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采用近20年来中国各省(市、区)的人口、GDP、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及消费额数据,计算出其各年的重心坐标,定量表示出中国近20年来人口、GDP、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及消费重心的动态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人口、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要素动态演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表现为缓慢地向西南方向移动;GDP、工业、第三产业和消费额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与中国几何中心比较,区域差异在总体上是扩大了;与人口重心相比较,东西方向呈不平衡态势发展,南北方向则开始趋于平衡;而农业重心则表现为无规律性变化。
[33] 尹为,胡啸兵,李育林.

中国高技术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变动轨迹比较

[J].经济地理,2012,32(1):90-9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文章借鉴并运用经 济重心研究方法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及国民经济整体空间分布格局演化做了系统研究,通过刻画和比较分析我国1995--2009年高技术产业重心和经济重心变 动轨迹,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空间分布不平衡,特别是东西横向不均衡程度加剧,高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影响有限,提出有必要加大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政 策扶持力度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调整力度,实现高技术产业带动下的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Yin Wei, Hu Xiaobing, Li Yulin.

Comparative study on growth gravity evolution curves of Chinese economy and high-tech industry

. Economic Geography, 2012,32(1):90-9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文章借鉴并运用经 济重心研究方法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及国民经济整体空间分布格局演化做了系统研究,通过刻画和比较分析我国1995--2009年高技术产业重心和经济重心变 动轨迹,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空间分布不平衡,特别是东西横向不均衡程度加剧,高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影响有限,提出有必要加大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政 策扶持力度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调整力度,实现高技术产业带动下的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34] 王介勇,刘彦随.

1990年至2005年中国粮食产量重心演进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J].资源科学,2009,31(7): 1188-1194.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7-7588.2009.07.0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构建粮食产量重心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年~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进过程。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产量重心呈现出"北上西进"的态势,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速率不断增大,粮食产量增长的空间波动性逐渐增强,产量优势区的空间格局尚不稳定。从资源、经济、技术、政策等方面深入剖析了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驱动机制。耕地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动趋势是驱动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客观基础,北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关键因素,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直接因素,科技进步、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区域化的粮食支持政策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重要驱动力量。最后探讨了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区域环境、经济及社会效应。
[1] Haggett P.

Locational Analysis in Hum an Geography

[M].London: Edward Arnold, 1965:2-7.

[本文引用: 2]     

[2] Morrill R L.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Society

[M].2nd edtion. Belmont California: Wads Worth,1970: 3.

[34] [Wang Jieyong, Liu Yansui.

The changes of grain output center of gravity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China since 1990

. Resources Science, 2009, 31(7):1188-1194.]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7-7588.2009.07.0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构建粮食产量重心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年~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进过程。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产量重心呈现出"北上西进"的态势,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速率不断增大,粮食产量增长的空间波动性逐渐增强,产量优势区的空间格局尚不稳定。从资源、经济、技术、政策等方面深入剖析了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驱动机制。耕地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动趋势是驱动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客观基础,北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关键因素,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直接因素,科技进步、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区域化的粮食支持政策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重要驱动力量。最后探讨了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区域环境、经济及社会效应。
[35] 张毓,孙根年.

长江沿线入境旅游发展的时间同步性及其区域响应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6): 89-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10.06.01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选取1984—2008年客流量和旅游收入数据,分析了长江沿线9省市入境旅游发展的时间同步性及区域响应。结果显示:近24年来长江沿线各省市入境旅游具有较高的同步性,1984—1991年为平缓增长期,1992—2003年为快速增长期,2004—2008为加速增长期,波动周期同涨同落。依据增长指数和相关系数的差异,将9省市划分为2种类型。分3个时段,分别统计了1984—1991,1992—2003和2004—2008年各省市入境旅游的基期值和平均增长率,依据各阶段基期值和平均增长率的差异,划分了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响应类型。

[Zhang Yu, Sun Gennian.

Time synchronization and regional response of inbound tourism development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0, 29(6): 89-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10.06.01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选取1984—2008年客流量和旅游收入数据,分析了长江沿线9省市入境旅游发展的时间同步性及区域响应。结果显示:近24年来长江沿线各省市入境旅游具有较高的同步性,1984—1991年为平缓增长期,1992—2003年为快速增长期,2004—2008为加速增长期,波动周期同涨同落。依据增长指数和相关系数的差异,将9省市划分为2种类型。分3个时段,分别统计了1984—1991,1992—2003和2004—2008年各省市入境旅游的基期值和平均增长率,依据各阶段基期值和平均增长率的差异,划分了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响应类型。
[36] 麻学锋,孙根年.

长三角入境旅游的持续高增长及时间同步性分析

[J].经济地理,2011,31(5):857-88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对长三角1980-2009年入境旅游数据统计分析,根据入境旅游持续高增长的界定,利 用入境旅游人次和收入两个基础指标,引入旅游服务密度指标,结合相关系数,分析长三角入境旅游持续高增长及时间同步性。结果发现:一是持续高增长的“高位 一平稳”运行;二是持续高增长的区域响应性;三是入境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时间同步性;四是长:三角作为入境旅游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在持续高增长过 程中,区域闻人境旅游增长的速度差异明显缩小。

[Ma Xuefeng, Sun Gennian.

Entry tourism of continuous growth and time synchronicities analysis of Yangtze River delta

. Economic Geography, 2011, 31(5):857-88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对长三角1980-2009年入境旅游数据统计分析,根据入境旅游持续高增长的界定,利 用入境旅游人次和收入两个基础指标,引入旅游服务密度指标,结合相关系数,分析长三角入境旅游持续高增长及时间同步性。结果发现:一是持续高增长的“高位 一平稳”运行;二是持续高增长的区域响应性;三是入境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时间同步性;四是长:三角作为入境旅游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在持续高增长过 程中,区域闻人境旅游增长的速度差异明显缩小。
[3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2012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

[本文引用: 1]     

[3] Cox K R.

American geography: social science emergent

[J].Social Science Quarterly,1976,(57):182-207.

https://doi.org/10.1177/05390184760150060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Considers the nature of geography and its relation to social knowledge, investigates the emergence of geography as a social science and assesses the nature of the geographic contribution to an understanding of American society. (Author/DB)
[4] 王朝辉,陆林,方婷,.

世博建设期上海市旅游住宿产业空间格局演化

[J].地理学报,2012,67(10):1423-1437.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借助GIS空间分析手段, 研究世博建设期上海市旅游住宿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 探索大都市住宿产业空间格局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发现:① 世博建设初期, 上海市住宿产业呈现&ldquo;两中心集聚、沿一轴线梯度向外分布&rdquo;的初始格局;到世博举办时形成&ldquo;多中心集聚、多轴线梯度分布&rdquo;的总体格局。② 世博建设期, 住宿产业空间布局逐渐从内环线向外环线扩散, 主要集聚中心由两个演化成多个, 空间上呈现3 个显著的演化方向, 即城市西北方向、浦东方向和沿黄浦江两岸由中心地区向两端延伸的发展方向。③ 世博建设期, 上海旅游住宿产业发展速度先低后高, 星级饭店呈现高集聚&mdash;高集聚的发展特征;经济饭店呈现低集聚&mdash;高集聚的发展特征。④ 世博会对上海住宿产业布局影响显著, 形成了以世博园区为中心的产业集聚中心与密集分布区, 相对而言, 世博会对经济型饭店产业影响强度高于星级饭店。⑤ 总体上, 住宿产业空间格局形成演化与城市发展格局、城市功能结构演化相一致, 政治、经济、重大事件以及发展环境、企业个体等各种要素, 通过互相影响的综合作用机制有效地推动了住宿产业在城市地理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相结合的时空格局演化。⑥ 上海世博会通过政府政策、对城市发展的综合影响、巨大的经济效应以及后世博开发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作用, 共同影响住宿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的方向与速度。本研究为重大事件影响背景下的住宿产业体系建设布局以及大都市旅游产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Wang Chaohui, Lu Lin, Fang Ting et al.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of Shanghai tourist lodging industry during the world expo construction period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67(10):1423-1437.]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借助GIS空间分析手段, 研究世博建设期上海市旅游住宿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 探索大都市住宿产业空间格局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发现:① 世博建设初期, 上海市住宿产业呈现&ldquo;两中心集聚、沿一轴线梯度向外分布&rdquo;的初始格局;到世博举办时形成&ldquo;多中心集聚、多轴线梯度分布&rdquo;的总体格局。② 世博建设期, 住宿产业空间布局逐渐从内环线向外环线扩散, 主要集聚中心由两个演化成多个, 空间上呈现3 个显著的演化方向, 即城市西北方向、浦东方向和沿黄浦江两岸由中心地区向两端延伸的发展方向。③ 世博建设期, 上海旅游住宿产业发展速度先低后高, 星级饭店呈现高集聚&mdash;高集聚的发展特征;经济饭店呈现低集聚&mdash;高集聚的发展特征。④ 世博会对上海住宿产业布局影响显著, 形成了以世博园区为中心的产业集聚中心与密集分布区, 相对而言, 世博会对经济型饭店产业影响强度高于星级饭店。⑤ 总体上, 住宿产业空间格局形成演化与城市发展格局、城市功能结构演化相一致, 政治、经济、重大事件以及发展环境、企业个体等各种要素, 通过互相影响的综合作用机制有效地推动了住宿产业在城市地理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相结合的时空格局演化。⑥ 上海世博会通过政府政策、对城市发展的综合影响、巨大的经济效应以及后世博开发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作用, 共同影响住宿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的方向与速度。本研究为重大事件影响背景下的住宿产业体系建设布局以及大都市旅游产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5] 程晓丽,黄国萍.

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

[J].人文地理,2012, 27(6): 145-15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旅游空间结构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旅游系统各大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组合不同。合理组织和优化旅游空间结构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分析认为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经历了点状模式、放射模式,目前正处在放射与凝聚共存模式阶段。为实现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和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提出重点开发建设淮河风情旅游带、皖江城市旅游带、徽文化旅游带和合黄联动旅游带四条旅游轴线,在现有三大旅游板块的基础上构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旅游区、合肥经济圈旅游区、皖北旅游区四大旅游板块,形成新的"点—轴—区"旅游空间格局。提出通过提高政府统筹能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旅游市场营销、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对策来优化旅游空间结构,促进安徽省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和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Cheng Xiaoli, Huang Guoping.

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Anhui tourism

. Human Geography, 2012, 27(6): 145-15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旅游空间结构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旅游系统各大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组合不同。合理组织和优化旅游空间结构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分析认为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经历了点状模式、放射模式,目前正处在放射与凝聚共存模式阶段。为实现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和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提出重点开发建设淮河风情旅游带、皖江城市旅游带、徽文化旅游带和合黄联动旅游带四条旅游轴线,在现有三大旅游板块的基础上构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旅游区、合肥经济圈旅游区、皖北旅游区四大旅游板块,形成新的"点—轴—区"旅游空间格局。提出通过提高政府统筹能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旅游市场营销、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对策来优化旅游空间结构,促进安徽省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和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6] Hall C M, Page S.

The geography of tourism and recreation: environment

[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2): 223-234.

[本文引用: 1]     

[7] Paul R Krugman.

Increasing return and geography of economics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99(3): 483-499.

URL      [本文引用: 1]     

[8] Leiper N.

The framework of tourism: towards a Def in it ion of tourism, tourist, and the tourist industry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79, 6(1):390-407.

[本文引用: 1]     

[9] 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本文引用: 1]     

[Li Xiaojian.Economic geography.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99.]

[本文引用: 1]     

[10] Butler R W.

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

[J]. Canadian Geographer, 1980, (24):5-12.

https://doi.org/10.1111/j.1541-0064.1980.tb00970.x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e concept of a recognizable cycle in the evolution of tourist areas is presented, using a basic S-curve to illustrate their waxing and waning popularity. Specific stages in the evolutionary sequence are described, together with a range of possible future trends. The implications of using this model in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t resources are discussed in the light of a continuing ...
[11] Gunn C A.

Vacationscape: Designing Tourist Regions

[J].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198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o entice travellers to return to tourist attractions, proprietors must learn to satisfy the desires and expectations of visitors. This requires particular awareness of the needs of both the tourist and the environmental surroundings. The book aims to help designers and developers create holiday attractions that enhance visitor satisfaction while maintaining the natural integrity of the local e...
[12] Getz D.

Planning for Tourism Business Districts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3,20(3):583-600.

https://doi.org/10.1016/0160-7383(93)90011-Q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Abstract This case study shows how contrasting planning systems— one regulatory and the other proactive—have resulted in markedly different tourism developments in Niagara Falls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both border cities, older “downtown” areas have been eclipsed; in US Niagara Falls, tourist-oriented facilities and services have been consciously mixed with normal central business land uses, forming a well-defined tourism business district. The nature of such districts is examined, along with tourism and municipal planning issues that influence relative attractiveness and competitiveness. Conclusions are drawn on modeling the tourism business districts and on planning strategies for creating them.RésuméPlanification pour les quartiers de commerce touristique. Cette étude de cas montre comment deux systèmes contrastés de planification— l'un régulateur et l'autre proactif—ont abouti à des aménagements touristiques bien différents aux Chutes du Niagara, au Canada et aux Etats- Unis. Dans ces deux villes frontiéres, les vieux centre-villes ont été surpassées; aux Etats-Unis, les installations, entreprises et services touristiques ont été intégrés intentionnellement aux utilisations foncières ordinaires du quartier commer04ant, créant un quartier commer04ant touristique bien défini. On examine les caractéristiques de ce genre de quartier et les questions de planification touristique et urbaine qui influencent l'agrément et la compétitivité. On tire des conclusions au sujet des modéles de quartiers commer04ants touristiques et des stratégies de planification pour ces quartiers.
[13] Pearce D.Tourist Development: A Geographical Analysis [M]. New York:Longman Press,1995:98-128.

[本文引用: 1]     

[14] 楚义芳. 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本文引用: 1]     

[Chu Yifang.The space of tourism economic analysis. Xi’an: Shaan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2.]

[本文引用: 1]     

[15] 文连阳,许春晓.

我国红色旅游产业梯度与空间结构研究

[J].吉首大学学报,2014,35(5):54-60.

https://doi.org/10.13438/j.cnki.jdxb.2014.05.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梯度指数是衡量区域发展的重要 指标。我国红色旅游产业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线路组织松散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红色旅游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运用梯度指数模 型测度红色旅游产业梯度与空间结构,通过加强红色旅游中心地中心性地位建设,构建跨区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开展红色旅游泛区规划能解决我国红色旅游产业空间 结构问题,政府在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Wen lianyang, Xu Chunxiao.

Study on grades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China Red-tourism industry

.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4,35(5):54-60.]

https://doi.org/10.13438/j.cnki.jdxb.2014.05.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梯度指数是衡量区域发展的重要 指标。我国红色旅游产业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线路组织松散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红色旅游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运用梯度指数模 型测度红色旅游产业梯度与空间结构,通过加强红色旅游中心地中心性地位建设,构建跨区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开展红色旅游泛区规划能解决我国红色旅游产业空间 结构问题,政府在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16] 崔大树,孙杨.

基于分形维数的湖州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J].地理科学,2011,31(3):337-343.

URL      摘要

中小城市旅游业空间结构的优化及其与更大空间范围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衔接,是目前非中心旅游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空间结构优化的难点。运用分形理论对湖州市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优化进行研究,聚集维数的测算显示湖州景区系统的空间分布聚集性较强,关联维数的测算结果显示其具有多分形特征。据此,湖州市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主要为两个方面,即完善"两核心三组团"的旅游空间结构;加强"点—轴—面"交通体系建设,促进湖州接轨长三角地区旅游系统。

[Cui Dashu,Sun Yang.

A fractal-dimension-based study on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Huzhou tourism Scenic system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31(3):337-343.]

URL      摘要

中小城市旅游业空间结构的优化及其与更大空间范围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衔接,是目前非中心旅游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空间结构优化的难点。运用分形理论对湖州市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优化进行研究,聚集维数的测算显示湖州景区系统的空间分布聚集性较强,关联维数的测算结果显示其具有多分形特征。据此,湖州市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主要为两个方面,即完善"两核心三组团"的旅游空间结构;加强"点—轴—面"交通体系建设,促进湖州接轨长三角地区旅游系统。
[17] 黄震方,袁林旺,俞肇元,.

生态旅游区旅游流的时空演变与特征——以盐城麋鹿生态旅游区为例

[J].地理研究,2008,27(1):55-6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对旅游流时空演变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旅游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理。本文采用K-Means聚类法对盐城麋鹿生态旅游区游客数进行时空聚类,分别从省内和国内(省际)两个尺度上讨论了麋鹿生态旅游区游客变化的阶段性和市场划分,结果表明,1998~2005年间省内旅游流和国内(省际)旅游流从时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并较好地划分出了四种不同的客源地类型。根据时空聚类中不同类别中心点的变化,详细论述了麋鹿生态旅游区省内和国内(省际)旅游流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规律,揭示了不同类别之间旅游流整体变化特征,可为旅游规划、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以及旅游区的运营、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K-Means聚类法能够从不同尺度上揭示旅游流时空变化的详细信息,可作为旅游流时空分布与演化特征分析的有效工具和手段。</p>

[Huang Zhenfang,Yuan Linwang,Yu Zhaoyuan et al.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tourist flow in eco-tourism area: A case study of Yancheng eco-tourism area for David's deer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8, 27(1):55-6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对旅游流时空演变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旅游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理。本文采用K-Means聚类法对盐城麋鹿生态旅游区游客数进行时空聚类,分别从省内和国内(省际)两个尺度上讨论了麋鹿生态旅游区游客变化的阶段性和市场划分,结果表明,1998~2005年间省内旅游流和国内(省际)旅游流从时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并较好地划分出了四种不同的客源地类型。根据时空聚类中不同类别中心点的变化,详细论述了麋鹿生态旅游区省内和国内(省际)旅游流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规律,揭示了不同类别之间旅游流整体变化特征,可为旅游规划、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以及旅游区的运营、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K-Means聚类法能够从不同尺度上揭示旅游流时空变化的详细信息,可作为旅游流时空分布与演化特征分析的有效工具和手段。</p>
[18] 韩刚,袁家东.

论长春都市圈的地域范围与空间结构

[J].地理科学,2014,34(10):1202-120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都市圈地域范围的界定是都市圈研究的基础。科学地确定都市圈的空间范围是保证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与周边乡镇的资源的整合,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土地利用一体化,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长春都市圈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中心区域,具有雏形期都市圈的基本特点,都市圈的构建对于推进吉林省域及东北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协调社会矛盾,促进经济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鉴国内外相关的都市圈范围界定方法,以日常生活圈为视角,科学合理的确定出长春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及周边地区,在此基础上,运用经济距离、引力模型、通勤率等指标,对长春都市圈周边乡镇与中心城市之间的隶属关系进行验证,同时划定出长春都市圈的地域范围和空间结构。希望通过都市圈的构建,淡化行政区划,保护绿色开敞空间与土地资源,建设紧凑型的城市形态与相对分散的功能化区域,积极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p>

[Han Gang, Yuan Jiadong.

The geographic area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Changchun metropolitan area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10): 1202-120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都市圈地域范围的界定是都市圈研究的基础。科学地确定都市圈的空间范围是保证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与周边乡镇的资源的整合,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土地利用一体化,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长春都市圈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中心区域,具有雏形期都市圈的基本特点,都市圈的构建对于推进吉林省域及东北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协调社会矛盾,促进经济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鉴国内外相关的都市圈范围界定方法,以日常生活圈为视角,科学合理的确定出长春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及周边地区,在此基础上,运用经济距离、引力模型、通勤率等指标,对长春都市圈周边乡镇与中心城市之间的隶属关系进行验证,同时划定出长春都市圈的地域范围和空间结构。希望通过都市圈的构建,淡化行政区划,保护绿色开敞空间与土地资源,建设紧凑型的城市形态与相对分散的功能化区域,积极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p>
[19] 陈浩,陆林,郑嬗婷.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空间格局演化

[J].地理学报,2011,66(10): 1427-143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旅游地发展演化的研究可以理清旅游地发展的脉络,寻求旅游地发展的内在规律。文章重点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选取1980、1987、 1999、2008 年4 个时间断面,选取节点发展和交通连接两项指标加以体现城市群旅游空间发展演化过程,以各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业绩反映城市节点的发展演化,以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公路交通连接反映城市之间连接的演化。通过构建旅游业发展业绩模型,反映城市旅游节点的发展状况,通过公路交通可达性、公路交通运量的演化反映珠三角区域的城际公路交通连接的演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城市群区域旅游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最主要体现在从以广州为中心的单极格局转化为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两级格局,珠三角各城市旅游业均取得了高速发展,城际公路交通连接效率和总体运行能力大大提高。但珠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存在不平衡性,珠江口东西两岸存在较大差异,随着港澳珠跨海大桥的修建及以广州为中心的城际轨道交通的建成,珠三角城市群旅游空间格局将发生革命性变化,区域空间网络体系将更加完善。

[Chen Hao, Lu Lin, Zheng Shanting.

The Tourism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66(10): 1427-143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旅游地发展演化的研究可以理清旅游地发展的脉络,寻求旅游地发展的内在规律。文章重点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选取1980、1987、 1999、2008 年4 个时间断面,选取节点发展和交通连接两项指标加以体现城市群旅游空间发展演化过程,以各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业绩反映城市节点的发展演化,以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公路交通连接反映城市之间连接的演化。通过构建旅游业发展业绩模型,反映城市旅游节点的发展状况,通过公路交通可达性、公路交通运量的演化反映珠三角区域的城际公路交通连接的演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城市群区域旅游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最主要体现在从以广州为中心的单极格局转化为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两级格局,珠三角各城市旅游业均取得了高速发展,城际公路交通连接效率和总体运行能力大大提高。但珠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存在不平衡性,珠江口东西两岸存在较大差异,随着港澳珠跨海大桥的修建及以广州为中心的城际轨道交通的建成,珠三角城市群旅游空间格局将发生革命性变化,区域空间网络体系将更加完善。
[20] 隋广军,万俊毅,苏启林.

区域产业生成的动力因素

[J].广东社会科学,2004,(1): 51-5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区域产业生成是一组动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组因素依据相对贡献的大小,可排列成由核心层、支持层和辅助层组成的圈层布阵模型.其中,由企业家能力、企业资本量、企业的顾客网络和企业的社会网络构成核心层,由政府、技术和市场三大因素形成支持层,由基础设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组成辅助层.

[Sui Guangjun, Wan Junyi, Su Qilin.

Regional industry generated power factor

. Guangdo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2004,(1): 51-5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区域产业生成是一组动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组因素依据相对贡献的大小,可排列成由核心层、支持层和辅助层组成的圈层布阵模型.其中,由企业家能力、企业资本量、企业的顾客网络和企业的社会网络构成核心层,由政府、技术和市场三大因素形成支持层,由基础设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组成辅助层.
[21] 何颖怡,麻学锋.

产业生成视角的内部就业层次分析——以张家界为例

[J].人文地理,2013,28(5):153-159.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界定旅游产业生成及其周期模型,划分内部就业层次,并分析演变过程。以就业弹性系数和旅游人次为观测指标,分析了生成周期对就业层次的影响。结果显示:①投资、旅游规模、旅游收入内部构成和就业人数有相关性。②出现期,以旅行社业和宾馆酒店业为主;成长期,以交通运输业、旅游商品服务和其他行业为主;发展期,以行业行政服务与管理为主。③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相对平缓的演变态势;④从分层弹性看,因突发事件呈“二凸二凹”特点,其它时点较为平稳。

[He Yingyi, Ma Xuefeng.

Analysis of internal employment levels of tourism analysis tourism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industry generation: A case study of Zhangjiajie

. Human Geography, 2013,28(5):153-159.]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界定旅游产业生成及其周期模型,划分内部就业层次,并分析演变过程。以就业弹性系数和旅游人次为观测指标,分析了生成周期对就业层次的影响。结果显示:①投资、旅游规模、旅游收入内部构成和就业人数有相关性。②出现期,以旅行社业和宾馆酒店业为主;成长期,以交通运输业、旅游商品服务和其他行业为主;发展期,以行业行政服务与管理为主。③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相对平缓的演变态势;④从分层弹性看,因突发事件呈“二凸二凹”特点,其它时点较为平稳。
[22] 庞瑞秋,白鸿容,刘艳军.

长春市产业空间布局演化:轨迹、机制与调控

[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9(4):143-148.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1832.2007.04.029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产业空间结构是产业各部门、各要素、各环节在地域上的组合与分 布.以长春市为研究对象,对长春市产业空间布局的发展轨迹进行了梳理,认为要素集散、因子促动、城市化载体以及政府调控是驱动长春市产业空间布局形成演化 的主要机制.分析了城市产业布局的现状特征--产业发展的空间强势极化、产业空间集中-分散布局等,并进一步提出了长春市产业空间重组的演化趋势与调控路 径.

[Pang Ruiqiu, Bai Hongrong, Liu Yanjun.

Study on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control strategy of industrial layout of Changchun City

. 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7,39(4):143-148.]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1832.2007.04.029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产业空间结构是产业各部门、各要素、各环节在地域上的组合与分 布.以长春市为研究对象,对长春市产业空间布局的发展轨迹进行了梳理,认为要素集散、因子促动、城市化载体以及政府调控是驱动长春市产业空间布局形成演化 的主要机制.分析了城市产业布局的现状特征--产业发展的空间强势极化、产业空间集中-分散布局等,并进一步提出了长春市产业空间重组的演化趋势与调控路 径.
[23] 肖佑兴.

旅游影响的因子体系及生成机制——以丽江为例

[J].人文地理,2007,98(6):98-1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论文从系统论的角度,探讨了旅游对目的地影响的因子体系及其生成机制的问题。论文分析了旅游影响的旅游影响动力因子模块、旅游影响应力因子模块与旅游影响规范因子模块三大因子模块及其主要因子、属性以及对旅游影响的作用。作为旅游影响动力因子的旅游流系统是通过旅游流各因子的各种行为对旅游影响产生驱动作用的,从而使旅游目的地系统各因子产生响应,旅游制度创新系统通过规范各旅游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来达到对旅游影响的调适和优化,这三大旅游影响因子模块是在经济场、信息场、心理场、引力场和生态场等五种旅游影响场的作用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及通过旅游影响的不断反馈而生成的。在此基础上论文分析了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其旅游影响的主导因子的差异性,并指出四种不同类型的旅游影响生成机制。最后,论文以丽江作为案例进行了旅游影响生成机制的分析,认为丽江的旅游影响是多因子主导的旅游影响生成机制。

[Xiao Youxing.

Tourism impact factor system and the mechanism of tourism impact—By example of Lijiang

. Human Geography, 2007,98(6):98-1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论文从系统论的角度,探讨了旅游对目的地影响的因子体系及其生成机制的问题。论文分析了旅游影响的旅游影响动力因子模块、旅游影响应力因子模块与旅游影响规范因子模块三大因子模块及其主要因子、属性以及对旅游影响的作用。作为旅游影响动力因子的旅游流系统是通过旅游流各因子的各种行为对旅游影响产生驱动作用的,从而使旅游目的地系统各因子产生响应,旅游制度创新系统通过规范各旅游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来达到对旅游影响的调适和优化,这三大旅游影响因子模块是在经济场、信息场、心理场、引力场和生态场等五种旅游影响场的作用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及通过旅游影响的不断反馈而生成的。在此基础上论文分析了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其旅游影响的主导因子的差异性,并指出四种不同类型的旅游影响生成机制。最后,论文以丽江作为案例进行了旅游影响生成机制的分析,认为丽江的旅游影响是多因子主导的旅游影响生成机制。
[24] 张家界统计局.2012年张家界统计年鉴[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本文引用: 2]     

[Zhangjiajie Statistical Bureau.Zhangjiajie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2.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3.]

[本文引用: 2]     

[25] 夏赞才.

张家界现代旅游发展史

[D].湖南: 湖南师范大学,2004.

[本文引用: 2]     

[Xia Zancai.

A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odern Tourism in Zhangjiajie

. Huna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2004.]

[本文引用: 2]     

[26] 姚鲁烽,何书金,赵歆.

地理学时空变化类论文的写作

[J].地理学报,2013,68(7):1007-101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理要素时空变化研究是地理学论文的重要类型之一。时空变化类论文主要研究各类地理要素的地域分异特征、变化幅度差异、发展演化趋势和主要影响因素。在时空变化研究中,研究内容的系统性、研究范围和时段的选择、使用数据和绘制插图的要求等是论文写作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Yao Lufeng, He Shujin, Zhao Xin.

Geography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in class essay writing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68(7):1007-101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理要素时空变化研究是地理学论文的重要类型之一。时空变化类论文主要研究各类地理要素的地域分异特征、变化幅度差异、发展演化趋势和主要影响因素。在时空变化研究中,研究内容的系统性、研究范围和时段的选择、使用数据和绘制插图的要求等是论文写作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27] 樊杰,曹忠祥,吕昕.

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空间结构解析

[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4): 289-3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6301.2002.04.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从我国产业空间分异过程以及西部产业空间结构内部差异性等方面,分析了西部产业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探讨了西部产业空间结构的成因机制与区域经济增长效果,初步确定了在西部大开发中调整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空间结构的基点.

[Fan Jie, Cao Zhongxiang, Lyu Xin.

On the industrial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western China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2,21(4): 289-3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6301.2002.04.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从我国产业空间分异过程以及西部产业空间结构内部差异性等方面,分析了西部产业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探讨了西部产业空间结构的成因机制与区域经济增长效果,初步确定了在西部大开发中调整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空间结构的基点.
[37]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Travel Bureau. China tourism statistics yearbook 2012.Beijing:China Tourism Press,2012. ]

[本文引用: 1]     

[28] 陈志刚,王青,黄贤金,.

长三角城市群重心移动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J].地理科学,2007,27(4):457-4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7.04.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长三角城市群在整个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深入把握这一地区发展的空间变化态势、更好地指导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实际,在测算和分析1994~2004年间长三角城市群重心位置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近些年长三角城市群重心移动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994年以来,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了超过20 km,重心所在位置由苏州和嘉兴的交界处移至苏州市中心附近。而从其变化的趋势来看,未来的城市群重心仍将偏向西北方向,落到苏州和无锡的交界地带。这种态势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长三角内部各城市受到其自然和区位条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进而驱动了各城市不同程度的发展及其在整个长三角地区地位的转变,并最终致使城市群重心向自然区位条件优越、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西北方向移动。

/